原子核物理发展史

合集下载

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新发现

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新发现

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新发现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原子核,也就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粒子团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证实了原子不是一个均匀的球体,而是由中心的原子核和外围的电子云组成。

20世纪20年代,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确定了原子核的主要成分。

20世纪50年代,埃米里欧·塞格雷斯和威廉·科克在多次实验中得出了原子核外形的证明,使原子核物理学成为研究的热门学科。

原子核物理学的现状现今,原子核物理学作为物理学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属于实验室物理学领域。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原子核物理学主要的研究技术有:原子核物理实验、核质谱、静态及动态质量光谱、原子核材料科学、原子核磁共振等。

原子核物理学的新发现(1)磁场中质量的改变人们一直认为质量是一个稳定不变的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其它研究领域的深入,人们发现在磁场中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改变,这也成为了原子核物理学最新的发现之一。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极强的磁场作用下,物体的质量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

这在高能物理实验中也有应用,在这里,科学家可以利用强磁场来控制粒子的飞行轨迹和速度,进而研究其性质和行为规律。

(2)原子核中的中性子之谜原子核中存在着中子的存在,但人们却无法测量出原子核中的中子数量。

这是因为中子没有电荷,因此很难通过一些实验手段来测定中子的数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高能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方法来研究中子的性质及数量等问题,使原子核中中子之谜有了一定的解答。

(3)超重核的发现超重核是指质量数比自然界存在的所有核都大的原子核。

最近,科学家们利用离子束打击金属靶材来发现了一些新的超重核,这对于人类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核的发现与结构研究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核的发现与结构研究

化学知识的演变原子核的发现与结构研究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长期以来不断发展和演变。

其中,原子核的发现和结构研究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原子核的发现过程以及相关的结构研究。

一、原子核的发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研究逐渐成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关注焦点。

当时最主流的理论是普遍认同的“波尔模型”,即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

然而,对于原子核的真实情况,人们还不清楚。

1909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证明了金属离子穿过金箔时的方向发生变化。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小而紧密的核心,称为“原子核”。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负责维持原子的稳定性和质量。

二、原子核的结构研究原子核的发现激发了科学家对其结构的兴趣。

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研究。

1. 拉赫福德模型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了“拉赫福德模型”,它描述了原子核的基本结构。

拉赫福德假设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而电子则分布在核外。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物质的质量。

2. 质子与中子20世纪20年代,詹姆斯·查德威克和伊万·卢里亚发现原子核中除了质子外,还存在着一种无电荷的粒子,称为中子。

中子的存在解释了原子核中质子间相互排斥的矛盾问题,并为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3. 核外电子排布在原子核中,电子组织成能级,这个概念由尼尔斯·玻尔提出。

玻尔的工作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揭示了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原子核和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原子核的子结构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逐渐发现原子核可以通过粒子加速器和核反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关系,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粒子,如中子之上的质量更大的粒子,如α粒子和β粒子。

此外,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实验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原子核中的能量变化和核反应的规律。

核能发展的历史进程

核能发展的历史进程
239 93 Np
+ γ
+
1 0β
2. 第一个“超锕系元素”(transactinide elements) 第一个“超锕系元素” 的合成 249 1 260 Cf + 15 N 1970年 年 Db +4 0 n 98 105 7
合成的困难: 随着质子数越来越多,质子间的 随着质子数越来越多,
库仑引力越来越大,原子核也越来越不稳定。 库仑引力越来越大,原子核也越来越不稳定。
我国 第一颗原 子弹
我国 第一颗氢 弹
1.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6月建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是在1954年 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 成投入运行的,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造的 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 秦山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了;广东大亚湾电 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 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运行发电了,全 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亿度。 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 2.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设核电 因为铀核裂变有放射性污染, 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 站时必须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 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 物质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证核 电站的安全运行。 电站的安全运行。我国对核电站的安全非常 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 重视,有专门负责安全监督的核安全局,保 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证核能的安全应用。
3 1H
+ 2H 1
4 He 40 000 000 ℃ 2
1 + 0n
氢弹就是利用装在其内部 的一个小型铀原子弹爆炸产生 的高温引爆的。 的高温引爆的。
人工核反应
人工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中子、质子、 粒子、 人工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中子、 质子、α粒子、重粒 子(例如原子核12C等轰击而形成新核的核嬗变过程(nuclear 6 )等轰击而形成新核的核嬗变过程( transmutation) 。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序言 (2)1.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3)1.1偶然的发现 (3)1.2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3)2.1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辐射 (4)3.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4)3.1钋的发现 (4)3.2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5)3.3生活的不幸成为研究的动力 (6)4.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6)4.1卢瑟福发现α射线 (7)4.2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8)5.总结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在21世纪,原子核物理学已经在人类生活,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发现的历程呢!在以牛顿理论系统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大厦笼罩下,原子核物理学又是经过多少科学家的反复推导和验证诞生的呢!或许岁月的长河会掩盖住过往的尘沙,但它无法遮挡住那如黄金般闪耀的历程!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跟寻科学家的脚步,来重新认知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的历程。

并且着重通过对卢瑟福对α射线的研究,尤其是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来亲自感受原子核发现的经过。

最后讨论原子和物理的发现和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正确的对待科学,应用科学,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

关键字:X射线放射性α射线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nuclear physics has been in the human life, the military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at their findings of course! In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 system set up for our shadowat, omic nucleus physics and after how many scientists of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is born again and again! The long river of years may obscure past dust, but it cannot block the shine like gold of course!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urvey method and steps of scientists,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hysics. An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utherford to alpha rays, especially of alpha particles, large Ang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after found to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 nucleus. Finally discussed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toms and physical brings to the huma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rrect treatment of science, applied science, make our home more beautiful.Keywords:X ray radioactive alpha引言在枯燥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对历史的客观调查去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研究出那些丰硕的科学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科学方法,对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子发展史概括

原子发展史概括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及过程如下: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古代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森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01年后汤姆生在1904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然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两年之后他的学生玻尔将量子学说引入了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卢瑟福行星
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
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原子物理发展史

原子物理发展史

原子物理生长史①用人工要领得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一个α粒子或β粒子的历程叫做嬗变。

②原子核通过人工核反响而转酿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历程叫嬗变。

受激辐射:当原子处于引发态E2时,如果恰好有能量(这里E2 )E1)的光子射来,在入射光子的影响下,原子会发出一个同样的光子而跃迂到低能级E1上去,这种辐射叫做受激辐射。

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革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说明:①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

如②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做β衰变。

如③∶只要你拿到两堆正确的物质(通常是铀235或钸),然后把它们「紧紧地」放在一起,这样维持一段够长的时间,其它的事情就不必我们费心了,原子弹爆炸的好戏会自然上场。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报告你怎样在家里做原子弹。

准备事情。

我们约莫需要30磅的铀235,体积差不多有一个棒球的巨细,再配合一些很容易得手的质料,这种炸弹就能使1╱3哩以内任何工具子虚乌有;2╱3哩以内的工具严重受损;在1。

25哩半径内的人都市受到致命的辐射线;辐射尘随风飘扬,能使40哩内的人都致病。

如果它在纽约市引爆,大概有25万人会死亡,另有40万人会受伤。

这种效果恐怖份子应该会很满意;这种原子弹甚至在战场上也都能派上用场。

不外,要提醒列位∶铀235的分量不要凌驾45磅,因为对这样多的铀,其引爆的技巧相当困难,单凭业余的机槭工匠,大概是无法适时且有效地把这些工具凑在一起。

挺有可能你还没做一半,它就在你面前爆炸了,那可就真伤情感。

我小我私家的偏好是用36磅或37磅的铀235,因为这样效果不差,并且,如果设计上出点小不对,也不致于有太严重的结果。

一旦把足够的质料紧聚在一起,我们最棘手的技能就是得使它们能紧聚在一起维持约半秒钟,这半秒钟的延迟就是技能上最主要的问题。

原因是这样的∶当这两堆物质*太近时,会产生剧烈的反响而产生大量的能量,在瞬间(比一秒钟小许多)迫使这两堆物质离开。

这样的结果和爆竹的效果差不多,几百尺外的人基础不知道有这回事。

物理学史--原子原子核物理的发展

物理学史--原子原子核物理的发展
射线”被发现,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直众说纷纭, 并引起了一场英、法、德科学家的大争论.由德国一些物理学家组成 的论战一方主张,阴极射线是以太的特殊振动;由英国、法国一些 物理学家组成的论战另一方认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问题 一直得不到公认.本来,克鲁克斯在1879年的几个实验就足以证明粒 子论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普遍认为原子不可再分,因而 不能解释勒纳德在1893年将“阴极射线”引出阴极管外的现象,致 使论战截至伦琴射线发现时还未结束.到1897年,汤姆生走上了科学 实验的舞台,他用不同的方法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证明 它们是一种更基本的粒子,导致了电子的发现,以致真相大白. • 早在1881年,亥姆霍兹在伦敦发表“法拉第讲演”时,“电原子” 概念就开始进入了法拉第的电解定律.利用这个定律来测量离子的荷 质比变得方便起来了.人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法拉第常数F,因为它表 示了用多少电量来析出1克当量元素. 对于一价氢离子,这正好是它 的荷质比.我们现在知道,F=9649.4库/克当量.对于氢元素,1克当 量等于1,而它的质量为NM,它的正离子所带电量为Ne,N表示洛 喜米德常数.
康 普 顿 (Arthur Compton, 1892-1962),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因 对康普顿效应的研究而 被授予 1927 年诺贝尔物 理奖。
罗伯特· 安德鲁·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美国著名实验 物理学家。1896年-1921年间,密立根在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进行了一系 列测定电子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卓越工作,包括著名的油滴实验,因而获得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手迹
汤姆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电子由阴极C射出, 在CA间电场加速,A′上有一小孔,所以只有一细束的电子可以通过P与P′ 两平行板间的区域,电子通过这两极板区域后打到管的末端,使末端S处 的荧光屏发光(荧光屏可以近似看成平面).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相距为 d, 长度为L,它的右端与荧光屏的距离为D.当平行板间不加电场和磁场时, 电子水平打到荧光屏的O点;当两平行板间电压为U时,在荧光屏上S点出 现一亮点,测出OS=H;当偏转板中又加一磁感应强度为B垂直纸面向里的 匀强磁场时,发现电子又打到荧光屏的O点

原子核物理的诺贝尔发展之路

原子核物理的诺贝尔发展之路

1.1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

自从1896 年放射性物质被发现后由此揭开了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

1932年是物理学的丰收之年一次实现了用人工加速的粒子使原子核嬗变(1951年) ,发明了回旋加速器 ,只有在中子发现 (1935年)后原子核物理学才真正从原子物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而中子的发现和加速器的发明导致了一连串的新发现人工放射性(1935 年化学奖), 慢中子效应(1938 年) 核裂变( 1944年化学奖 ),从此打开核能实际应用的大门中子发现后人们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理论那么是什么力把质子和中子束缚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原子核内呢?核力的微观机制又是什么?1935 年汤川秀树提出了核力的介子理论 (1949年)。

为了解释幻数现象 1949年迈耶夫人和詹森提出核结构的壳层模型 (1963年),1953 年艾. 玻尔等又提出核的集体模型(1973年),由于核多体问题在数学上的处理难度很大对核力了解得还不很充分现在核结构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与此同时核精密测量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诺贝尔物理奖曾3 次颁发给原子核磁矩的精密测量者(1943年,1944年,1952年),1 次颁发给穆斯堡尔效应的发现者和核子结构的研究者 (1961年).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粒子物理的诞生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原子能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等新技术的诞生。

目前,可控热核聚变研究还是核物理学和等离子体物理中的前沿课题。

1.2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伴随着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粒子物理学逐渐被孕育出来粒子物理学大致按两条平行主线向前发展,一条是强相互作用理论,另一条是弱相互作用理论。

粒子物理学的建立与宇宙射线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为了寻找空气自动电离的原因,赫斯发现了宇宙射线(1936 年)。

玻特发明了符合电路法,并用此法证实宇宙射线是由带电粒子组成(1954年) 。

自从1932 年中子 和1936年正电子被发现后人们提出了“基本粒子”的概念。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与前景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与前景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与前景原子核物理学是现代基础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发展轨迹承载了人类对于原子核和物质本质的探索与认识。

自20世纪初以来,该领域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理解原子核结构、核反应、核技术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进行探讨。

1. 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回顾原子核物理学首先起源于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早在1896年,居里夫妇就发现了镭的放射性现象。

随着实验技术的提高和仪器的完善,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原子核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物理意义的基本粒子。

1902年,柯克和凯瑟琳做出了α粒子穿过金箔实验的结果,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理论工作,原子核物理学逐渐成为一个系统、成熟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后,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大量的粒子加速器被建造出来,使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更高能量、更小尺度的物理现象。

在这个时期,原子核物理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如超形变核、核子共振态等现象被发现;核子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夸克自旋、色力交互作用等理论被提出和发展;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为了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2. 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框架原子核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核反应等基本过程。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我们需要借助量子力学、相对论、核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核力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的主要理论方法之一。

它包括了核子的结构性质、核子相互作用及其通过核子交换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为探索原子核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同时,核力学也是研究核反应和核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理论。

相对论也在原子核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高能核物理领域。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相对论性多体散射理论等相对论领域的理论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核子结构、核反应等诸多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中,为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不可或缺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总-m1

原子核物理总-m1

原子核物理基础概论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研究这个中心体的特征、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一门学科称为原子核物理学.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史1.1896年Bequenel发现天然放射性放射性衰变具有统计性质放射性元素经过衰变(αβ),一种元素会变成另一种元素,从而突破人们头脑中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2.1911年Rwtherford α粒子散射实验,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大角度散射推测原子核的太阳系模型--核式结构3.1919年,α粒子实验,首次观察到人工核反应(人工核蜕变).使人们意识到用原子核轰击另外的原子核可以实现核反应(就象化学反应一样)4.1932年查德威克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易进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在这件大事中,实际上有我国物理学家的贡献.根据杨振宁的文章介绍,我国物理学家在193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记录了中子的存在,但查德威克看了之后来引用.故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5.19世纪40年代核物理进入大发展阶段(1)1939年()发现核裂变现象(2)1942年Fermi建立第一座链式反应堆,这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开端(3)加速器的发展,为核物理理论和核技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粒子流,便于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4)射线技术的提高核核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数据的能力(5)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改进了人们获得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在理论上模拟各种核物理过程的工具.例如模拟反应堆中中子的减速―――二.核物理的主要内容按理论和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子核的结构.核子.核反应等问题的研究,这是涉及物质结构的基本物体.同其他基础研究一样,是为了了解自然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为更好的改造自然而开辟道路的.另一方面是原子能和各种核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向前发展.三.学习中的要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计算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等读物[日]片山泰久量子力学的世界科学出版社1983[美]I.阿石莫夫原子能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0冯端冯步云熵科学出版社1992科普读物掌握一点常识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概述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指核作为整体所具有的静态性质.基本性质包括:电荷、质量、核半径、自旋、磁矩、宇称和统计性质等。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与应用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与应用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与应用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原子核动力学和原子核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自上世纪初以来,原子核物理学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使得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还能够研究和开发原子核技术,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历程原子核物理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给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

1911年,卢瑟福通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奠定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组成,以及原子核的基本力学性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氢原子核的实验证据,提出了质子的概念,并开始了质子与中子的研究。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用高速质子轰击铝箔,发现了轻核的放射性,证实了核内的中子存在。

此后,人们开始对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逐渐深入。

1947年,玛丽·居里发现铀同位素分裂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打开了核能研究的新局面。

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领域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原子核内部结构、原子核动力学、核反应和核能等多个方面。

1. 原子核内部结构原子核内部结构是原子核物理的基础。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内部存在各种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原子核的性质和特征。

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可以从核壳模型、集束模型、玻色子点阵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深入理解原子核的内部构成和性质。

2. 原子核动力学原子核的运动轨迹和角动量等动力学性质是原子核物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原子核自旋、核磁矩等动力学性质,可以深入了解原子核运动规律和转变规律,以及核反应和核能释放等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

3. 核反应核反应是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核反应包括核衰变、核裂变、核聚变等多个形式。

在核反应中,原子核与其他原子核或粒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既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粒子和能量,也可以产生物质的变化、改变核素的性质等效应。

高三物理下学期核物理学发展史

高三物理下学期核物理学发展史

核能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958年5月22日——在新泽西州的坎登,开始建造世 界上第一艘核能商船“萨凡纳”号。该船于1959年7 月21日下水。 1961年11月22日——美国海军测试世界上最大的船 只——“企业号”航空母舰。此船是一艘核动力航空 母舰,其航速能够达到每小时30海里,可以在不加油 的情况下连续航行740800千米。
•核物理的发展,不断地为核能装置的设计提供日益精确 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核能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指标,并为更 大规模的核能利用准备了条件。人工制备的各种同位素的 应用已遍及理工农医各部门。新的核技术,如核磁共振、 穆斯堡尔谱学、晶体的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以及扰动角 关联技术等都迅速得到应用。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 代化科学技术的标志之一。
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 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大多数的探测原理和方 法在以后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有些基本设备,如计数器、电离室 等,沿用至今。
• 1911年 卢瑟福等人利用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观测α射线所发生 的偏折,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结构,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这一成就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核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核物理学的概念:
核物理学又称原子核物理学,是20世纪新建立的一个物 理学分支。它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射线束的 产生、探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 的物理问题。它是一门既有深刻理论意义,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 变化。现在通常就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学的开端。此后 的40多年,人们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 且利用放射性射线对原子核做了初步的探讨,这是核物理发展的 初期阶段。
再者是核多体系的运动形态的研究。很明显,核运 动形态的研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核物理基础研 究的主要部分。

原子核物理发展史

原子核物理发展史

原子核物理发展史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物理学家开始探索原子的内部构成。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原子核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理论模型。

早期的原子核物理研究主要依赖于实验证据。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是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突破。

随后,他提出了“洋葱模型”,即认为原子由电子组成的负电荷球体,球内包含了正电荷的核。

1909年,新西兰物理学家Rutherford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通过散射α粒子来探测原子内部的结构。

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发现,几乎所有的α粒子都通过金箔而没有被散射。

根据散射的角度和能量,Rutherford得出结论,原子有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核,带有正电荷,并且占据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这个发现为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原子核的研究逐渐深入,科学家发现原子核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质量,因此不能仅用电子来解释其内部结构。

1919年,德国物理学家里韦肖尔提出了质子的概念,认为原子核中存在一个具有正电荷的质子。

这一理论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支持,并被进一步发展。

随后,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还存在一种中性粒子,称为中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核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发现质子和中子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斯特朗提出了“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个稳定的液体滴。

他的模型解释了核子的稳定性和核反应的一些基本规律。

然而,液滴模型无法解释一些更复杂的现象,如原子核的形状、核自旋和核壳模型等。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更高能量的粒子和更大质量的原子核,从而发现了核的一些新的性质。

1955年,物理学家玻斯提出了核壳模型,认为原子核类似于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具有一定的壳层结构和壳层填充规律。

核物理与核技术百年历程

核物理与核技术百年历程

Kamioka Observatory, a Japanese based detector
粒子物理学
(particle physics;高能物理学High Energy Physics )
世界如何组成?
世界由夸克和轻子组成。 是什么把夸克和轻子组合成物质? 四种作用!
粒子物理学
(particle physics;高能物理学High Energy Physics )
Little Boy and Fat Man
广岛 Hiroshima
• Aug. 6, 1945, Little Boy was dropped by the Enola Gay piloted by Col. Paul Tibbets. • Equivalent to 12-15 kilotons of TNT. • 70,000 immediate deaths, 140,000 by the end of the year.
长崎 Nagasaki
• August 9, 1945, Fat Man was dropped by Bocks Car piloted by Maj. Charles Sweeney. • Equivalent to 21 kilotons of TNT. • 40,000 immediate deaths, 70,000 by the end of the year.
• 人们一直在寻找粒子,目前已发现200多个粒子,这 些粒子绝大多数是“复合粒子”。这些粒子的名称 “五花八门”。对应于每一种“物质粒子”,存在其 “反物质粒子”,唯一区别是 电荷反号。 “粒子” 与”反粒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变成能量。
粒子物理学
(particle physics;高能物理学High Energy Physics )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原子核物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原子核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奠定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2. 发展20世纪20年代,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1928年,海森堡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的液滴模型,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使人们对原子核的认识更加深入。

20世纪40年代,随着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应用研究阶段。

二、原子核结构1. 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

2. 原子核结构模型(1)液滴模型:将原子核视为一个带电的液滴,核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似于液滴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壳层模型:认为原子核内的核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类似于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核子填充能级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小原理。

(3)集体运动模型:原子核内部存在集体运动,如振动、转动等,这些运动对原子核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三、原子核相互作用1. 核力核力是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核力具有短程性、电荷无关性和饱和性等特点。

核力的作用范围约为12 fm(飞米)。

2.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受到外部粒子作用时,发生的结构变化。

核反应过程遵循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原理。

四、原子核衰变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转变为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或者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简介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简介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
核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在这一时期,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及其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核科学主要发展历程:
1.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2.1900年,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和贝克勒尔夫妇开始研究放射性,并于1903年共
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1917年,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实验室中发现核裂变。

这项发现为人们认识核能提供了
奠基性的证据。

4.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利用粒子轰击的方法分离出了重水素(氘)并证明了核反
应。

5.1938年,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劳斯曼首次实验成功把铀原子核分裂成较小的原
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这个实验奠定了核能利用的基础。

6.随后,研究人员继续探索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核科学
研究成果被用于制造原子弹。

7.在战后,核科学发展出了众多应用,包括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
及电力生产的核能反应堆等。

总之,核科学的发展历程充满着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揭示了物质的内部机制,也开启了人类利用核能的新纪元。

核物理学发展简史

核物理学发展简史

在原子核物理学诞生、壮大和巩固的全过程中,通过核技术的应用,核物理和其他学科及生产、医疗、军事等部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有力的支持;核物理基础研究又为核技术的应用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核基础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需要,推进了粒子加速技术和核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而这两门技术的新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的一个中心环节。放射性衰变研究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衰变而变成另一种元素,推翻了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确立了衰变规律的统计性。统计性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同经典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有原则上的区别。
放射性元素能发射出能量很大的射线,这为探索原子和原子核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1911年,卢瑟福等人利用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观测α射线所发生的偏折,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结构,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这一成就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人们便初步弄清了原子的壳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建立和发展了描述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
初期 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现在通常就把这一重大发现看成是核物理学的开端。此后的40多年,人们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且利用放射性射线对原子核做了初步的探讨,这是核物理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大多数的探测原理和方法在以后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有些基本设备,如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2 吴健雄在做 实验 图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3 吴健雄低温 钴60实验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4 李政道和 杨振宁在一起讲演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42 里克特和 他的小组在一起讨论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43 20世纪70年代 丁肇中和他的小组正在 展示所得结果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44 物质的标 准模型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9 曼哈顿工程成员在运 动场大门口合影(前排左起 第一人是费米)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0 1931年范德 格拉夫(左)正在试验 他的高电压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7 BEPC的北 京谱仪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8 BEPC在1991年11月1日至1992年1月2日间 进行的τ 轻子质量测量的数据结果,纠正了过去τ 轻子 质量约7MeV实验偏差,并把精度提高了10倍。
图9-13 1934年费米 小组自制的计数管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4 1934年费米小 组用过的电子计数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5 1934年费米小 组自制的中子源(管中密 封的小管装有镭射气)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图9-24 劳伦斯(右)和利文斯顿站在37英寸回旋加速器旁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5 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FNAL)的主环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6 欧洲核研究中心的 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平 均直径2.2公里,跨越瑞士、 法国两国国界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0 李炳安和杨振宁的论文摘要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1 查德威克的实验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2 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做实验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9 射线的能谱图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0 莱因斯和柯恩 探测中微子的实验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1 恒示意图
宇称守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图9-21 1932年4月考克饶 夫-瓦尔顿加速器,瓦尔顿 正坐在那里观测闪烁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2 劳伦斯正在讲 解同步加速器的原理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3 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 9-45 相互作 用大统一的进程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
卢瑟福测量铀盐辐射的实验装置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2 卢瑟福在演讲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 卢瑟福的光 谱实验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5 盖尔曼(左) 和费因曼在加州理工学 院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6 SLAC长达3 千米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7 SLAC的大型测量终端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7 布拉开特从云室 拍摄到的氮核蜕变的照 片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8 阿斯通的质谱仪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9 C.D.安德逊在云室照 片中发现一条与电子的径迹 相似而方向相反的径迹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பைடு நூலகம்9-4 放射性的衰变曲线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5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轻元素的实验装置(左:原 理图;右: 实物照片)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6 威尔逊云室(左:原理图;右: 实物照片)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8 威尔查克正在演讲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39
温伯格在演讲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40 发现W和Z0粒 子所用的检测仪-- UA1探测器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41 鲁比亚和计算 机显示的W粒子径迹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6 罗马大学的实验小组合影。从左到右:达 哥斯廷诺、西格雷、阿玛尔迪、拉塞第和费米。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7 哈恩和迈 特纳在做实验
物理学史教材图片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 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图9-18 画家笔下的 试验反应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