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园哲学思想上谈“苏州园林”

合集下载

浅谈苏州园林古典造园理论

浅谈苏州园林古典造园理论

浅谈苏州园林古典造园理论从古至今我国的园林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周至汉是园林发展的萌芽期,主要是圈地性质的皇家苑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原则,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时期是园林发展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园林数量多、规模大,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把诗画和造园艺术相联系,有助于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在宋朝,我国的造园艺术进入了高潮期,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的发展,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园林处于停滞和低潮阶段。

而到了明清阶段,我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达到了高潮,无论造园活动的数量、规模,造园的艺术和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此阶段出现了一些造园的理论著作。

而作为我国园林重要内容的苏州园林,早在春秋时期就拉开了造园的帷幕。

吴国始建的姑苏台、馆娃宫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开始; 东晋时顾辟疆所筑辟疆园是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

五代时又兴建了沧浪亭。

北宋末年,宋徽宗好奇花异石,在苏州广为采运。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

清末,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270多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

苏州园林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其中著名的有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精美的园林建筑和小品,以及山石水系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园林建筑一直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

作为中国私家园林典范的苏州园林,其中的建筑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亭、台、楼、阁、轩、榭、馆,一应俱全。

和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规则式建筑不同的是,苏州园林中的亭台轩榭多处市井中,并且与住宅相结合,规模比较小。

而且作为私家园林,建筑比较玲珑轻巧,色彩比较朴素淡雅。

同时由于私家园林的规模较小,亭台轩榭的布局比较紧凑,便于游人的游览。

苏州市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

苏州市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

苏州市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一个充满着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山水意境、精巧布局、人文情怀”。

首先,山水意境是苏州园林设计的灵魂所在。

园林中常常以水为主题,通过水的倒影、水的流动、水的声音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

其次,精巧布局是苏州园林设计的特点之一。

园林中的建筑、植物、石头等元素都被巧妙地布置在一起,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人文情怀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诗词、书画、雕刻等,使园林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

苏州园林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在苏州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内涵,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园林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苏州园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设计理念,还融入了现代的科技和艺术元素,使园林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同时,苏州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市园林设计理念是以山水意境为灵魂、精巧布局为特点、人文情怀为内涵的传统文化艺术。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更是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园林设计理念将继续焕发出新的光芒,为世人带来更多的美好体验和文化享受。

回归自然教案:探寻苏州园林背后的哲学意义

回归自然教案:探寻苏州园林背后的哲学意义

回归自然教案:探寻苏州园林背后的哲学意义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学特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在我们探寻苏州园林背后的哲学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苏州园林的构造要素,更要真正理解苏州园林所沟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苏州园林中的孔孟之道的精髓。

一、苏州园林构造要素的哲学意义苏州园林的构造要素主要包括水、假山、廊、亭、楼、院等。

这些构造要素的哲学意义来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

1、水水在苏州园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物理角度来看,水可以降温,增加园林的湿度;从哲学角度来看,水更多是一种象征。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水具有润物细无声、充满包容等更高的象征意义。

因此,苏州园林中的水,除了美化园林景观外,它更是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2、假山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构造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假山更多的是表达了中国哲学家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领悟:假山是山的缩微版,它所蕴含的哲理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中都要注重细节,这正是苏州园林细致入微的美好所在。

此外,假山还可以渲染出园林中的自然景观,给园林带来自然的色彩和气息。

3、廊、亭、楼、院苏州园林中的各种建筑元素,如廊、亭、楼、院等也有着丰富的哲学意义。

这些建筑常常紧扣自然景观,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感受到自然之美。

比如,在园林中构筑一条廊道,让人们透过廊道看到园林内的景色,此时不仅是园林的美丽,更是为人们景观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提供了支撑。

二、苏州园林的哲学思想苏州园林的哲学背景贯穿了整个园林的构造和建设。

苏州园林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个方向。

1、儒家思想苏州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和合共处”。

这就意味着,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苏州园林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构建而成的。

在苏州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融合了各种自然要素的景观,宛如一幅自然画卷。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象征,是文人墨客游览的名胜。

它的出现与南宋朱元璋时期有关,宋代苏州园林融汇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中国全局的艺术文化特色和私家园林的准则,兼收并蓄,形成苏州特色的庭园艺术形式,被誉为“江南园林之最”。

从哲学思想角度考究,苏州园林以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把哲学思想融入设计中,将自然、自然和人类相结合,以创造出一种秩序性、和谐性、平衡性的空间体系,象征着上天下地之间的统一和和谐。

从审美角度,苏州园林的审美特色展现在它的设计结构中,古典园林讲究的是精致清雅的空间结构,它把一条小溪、一池水、一片山坡、一片坡地、一排树木、一栋建筑物等放置在一起,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布局和树木的落叶情调,都体现了古典园林独特的美学理念。

此外,苏州园林还有其独特的自然形象。

它不仅结合了自然风景,而且结合了视觉艺术设计,把构造紧凑的花郁之下,组成不规则的空间,以及以诗意的景观结合建筑的美学,无不体现苏州园林独有的美学感受。

总之。

浅议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与价值

浅议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与价值

浅议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与价值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

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第一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经典布局。

中国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这是崇尚自然的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

2、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成为中国造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苏州园林中保存有历代匠师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模拟自然,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

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野趣。

3、精巧典雅的建筑群体表现了江南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大量以木结构为主,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根据居住、读书、作画、抚琴、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功能要求,建造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这些建筑内雕刻精细的门窗、挂落、栏杆、纱隔、地罩等各式装修,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室外变化多端的洞门、漏窗、铺地等,无不体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完美统一的民族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

毕业论文题目: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摘要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苏州园林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种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体现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是最能体现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1引言 (3)2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3)2.1模山范水的景观模型 (3)2.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3)2.3巧于因借的边域 (3)2.4循环渐进的空间组织 (3)3苏州园林的艺术特性 (4)4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4)4.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5)4.2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 (5)4.2.1 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5)4.2.2 划分景区和空间 (6)4.3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 (6)4.3.1 廊 (7)4.3.2 桥 (7)4.3.3 楼 (8)4.3.4 假山 (9)4.3.5 池水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不见。

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慢生活的实践空间

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慢生活的实践空间

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苏州园林,古老而又优雅的园林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慢慢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让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安宁。

慢生活的哲学慢生活并非简单地缓慢节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它强调沉淀思考,倾听内心,体味生活中的美好。

苏州园林正是慢生活哲学的典范之一。

园林以自然的方式构建,借助微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凝聚时光的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慢脚步,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深邃和内涵。

园林的设计美学苏州园林的设计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精致的假山、曲径通幽的小桥、清澈明亮的水池,构成了园林独特的景致。

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观赏园林的设计美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园林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美学,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石雕、树木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在园林中漫步,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味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文化内涵让园林不仅仅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空间。

慢生活的实践空间苏州园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慢生活实践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嘈杂和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可以在晨曦中漫步,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可以在亭台茶座中,与友人畅谈,品味一杯清茶,享受片刻的安宁与祥和。

苏州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活、品味美好的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迪。

结语苏州园林的生活哲学是慢生活的实践空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古老而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通过慢慢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人们可以重新审视生活,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慢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深邃和内涵。

对苏州园林分析与感受

对苏州园林分析与感受

对苏州园林分析与感受摘要: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意境是其美学灵魂。

苏州园林在自然景观的运用上,主张因地制宜、相地合宜。

造园技艺包括营造建筑、掇山选石、栽植花木、通源理水、辟径铺路几个方面。

园林艺术包含丰富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实体资料。

其代表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苏州园林以虚拟艺术表现一个具体生活世界,其本意是封存身体、放松精神、训练感觉,我们应该将此种意境代入当下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苏州园林意境自然缩景园林本意1中国园林文化1.1中式园林特色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形象典雅而精致,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造园手法,“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与大自然交融的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修养。

“园”,游息之所也;“林”,树木丛生者。

“园林”二字,将山水花木、文化意境、亭台楼阁收容于一体。

中国园林,多运用借景与对景,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游赏的位置进行巧妙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1.2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灵魂。

意与境乃虚实相生,意胜的“有我之境”注重以我观物、得意忘象,这构成了园林文化的主观色彩;境胜的“无我之境”则为以物观物、畅神怡情,在营造中运用技艺发挥景物。

园林中的意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造园者赋予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名士大雅及民俗风情。

游园观景,游人触景生情,这不仅源于景致本身,更与游赏者本身的情致、修养紧密相连。

2苏州园林特色苏州沉淀了厚重的吴文化底蕴,园林建筑在此间应运而生,形成苏州独有的人文特色。

此地既有烟波浩淼的气韵,又有小桥流水的诗意;明丽如春暖花开,空灵似湖光山色。

苏州的地灵化生出才俊雅士的人杰,人们在此地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缩景为手法开垦园地,辟造出其独特的古典园林景观。

2.1苏州园林中自然景观的运用白居易的《草堂记》有言:“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苏州园林》的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的美学分析

《苏州园林》的美学分析原标题:苏州园林意境之美散文家曹聚仁先生《吴侬软语说苏州》中写道:有人说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这座浸润在两千多年文化之河的锦绣之城,是世界水城的典范!苏州园林,就是孳育于大吴胜壤的富贵风雅之花;三千年岁华可读,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精英恪守的冰霜松柏之操、累积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摄生智慧、沉潜着滋养心灵的营养、展示着中华民族建筑的辉煌。

基于东西方哲学基础上的本源性差异,渊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而渊源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则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从而形成对自然美认识的根本性区别。

位于“热带大陆”的古西亚和古埃及,属于游牧和商业文化,是西方园林之源。

90%以上的沙漠,惟有尼罗河像一条细细的绿色缎带,所以,古埃及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绿洲情结”;尼罗河泛滥退水之后丈量耕地、兴修水利以及计算仓廪容积等需要,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古希腊继承了古埃及的几何学。

哲学家柏拉图曾悬书门外:“不通几何学弗入吾门。

”因此,“几何美”成为西亚和西方园林的基本美学特色;基于植物资源的“内不足”,胡夫金字塔和雅典卫城的石构建筑,成为石质文明的最高代表;“政教合一”的西亚和欧洲,神权高于或制约着皇权,教堂成为最美丽的建筑,而“神体美”成为建筑柱式美的标准……位于全球最大陆地的中国,养育出礼制法规齐备、温文尔雅的农耕文化: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质朴、现实;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飘逸、浪漫。

钱穆先生说:“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明不追求外在刺激,希望过恬淡、安闲、自在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对天地自然界有深厚感情,对家庭亦感情深厚。

所以,“长城之内”的农耕区,“在西方学术人士的心目中,整个中国就是一道高墙里面的大花园”,人们徜徉在日涉成趣的园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涵泳、品味人生。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拙政园是江南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拙政园面积不大,门票价格偏高,也许是控制游人的无奈之举吧。

到苏州旅游,走进拙政园,观赏园林建筑风格特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1. 拙政园概况拙政园位于苏州市的东北部,古城区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面积约4. 13公顷。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胃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拙政园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

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东部面积约31亩,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

中部为全园精华之所在,面积约为18. 5亩,其中水面约占1/30。

西部面积约为12. 5亩,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

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

拙政园的地位非同一般,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北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 建筑的分布、形式和处理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具有两重作用:使用作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

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

建筑常与山池、花木等组成园景,构成风景的主题。

苏州园林分析

苏州园林分析

江南园林之苏州留园——四大园林之一研究分析东方园林:东方的园林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把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着人们去亲近自然,利用自然,同时也指引着园林的营造活动。

基于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东西方园林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式2.江南园林与建筑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追求如诗似画的意境,所谓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对园林景观的描述,都说明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

2)构图的原则不同:古代的建筑一般追求多轴对称然后组合成空间多进院落,具有明确的统一性。

而园林有法而无定式,多追求生气和活力及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一般的宫殿民居等建筑由于受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的影响多采用内向布局,如四合院格局。

而园林多追求与自然山石水池建筑想结合,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

4)对意境的追求不同:对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园林中已由来已久,古代的许多田园诗山水诗也都跟园林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

《园冶》中所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就是强调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

一、江南园林——留园1.简介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

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旧园改筑,名寒碧山庄。

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扩大增添建筑,改名“留园”。

留园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

与其它园林主要不同的是,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

全园面积共50余亩,存在于市井之中,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能把山水庭园,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等不同的风光情趣相辅相承溶于一体,是留园的一大特色。

2.布局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部为许奉时的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精华所在。

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增加的。

中部又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以建筑组合为主,西区以山水池苑为主,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人们常说"江南园林屮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 它也儿乎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现今,苏州园林儿乎全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更多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苏州园林的精致优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私家庭园的苏州园林,具备动态、含蓄的美感,这也使其更别具深厚的美学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

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

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

以此在其心灵深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衡,打发人生时光。

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友。

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附,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常心” 的处世之举。

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态。

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H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或名:苏州古典园林)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 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名园简介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沧浪亭与 狮子林 、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 自然为美 。

狮子林为 苏州四大名园 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 假山王国 ”之美誉。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 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 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早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 集锦式 的特点。

园林艺术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瑰宝,以其精湛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的核心价值是追求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绝美的园林乐园。

苏州园林的设计思想强调的是“图画般的景色”,这意味着要在园林中设置景点,通过组合不同的景象,如山水、花卉、建筑、水池等,创造出一个自然优美、构思独特的园林画卷。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苏州园林的设计师通常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设计技巧。

首先,苏州园林强调的是“虚实相生”,这意味着将虚拟的空间和实际的景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机的整体。

苏州园林中的枯山水和拼花等元素,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这样做的效果是,景色看上去更加立体、生动。

其次,苏州园林强调的是“乐于变化”,这意味着苏州园林的设计师通常会在设计中加入一些不同的元素,如建筑、风景、花卉等,随意变换,并使之相互配合,创造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园林。

这种变化使得苏州园林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每次游览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

最后,苏州园林强调的是“人文气息”,这意味着设计师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设计出一个体现人类美学追求的空间。

在苏州园林中,建筑物的设计常常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点,如走廊、亭房、竹架等。

这些设计元素都能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追求一个具有艺术性、文化性、科学性的园林空间。

这些设计技巧不仅体现了设计师的审美追求,也能让游客获得独特的体验。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创新,为更多的人类带来美的享受。

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教案总结

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教案总结

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教案总结教案总结引言中国园林史上,苏州园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化内涵深厚,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苏州园林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精湛的造园技艺,卓越的艺术价值和高超的人类智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重视。

因此,本文从苏州园林的历史、运营、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苏州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在汉代,苏州已经有了园林艺术的雏形,隋唐时期,苏州园林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朝武则天添建了花园,是苏州园林的龙头之一。

北宋时期,苏州园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宋嘉祐年间,苏州有一位著名园林家——王珪。

他在苏州筹集钱粮建设了拙政园,自此,苏州园林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明清时期,衰落的文化内涵逐渐复苏,园林修建更加讲究细节。

叶石龙、扬雄、吴玉章等园林家更是成为园林史的重笔。

不同朝代的苏州园林有着各自的特点,如唐朝龙头之一的温泉公园,明朝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和退思园等,它们都是苏州园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运营管理苏州园林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建设和经营的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程,苏州园林经营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

现今的苏州园林管理体制分别为公园管理中心和民间私人经营模式。

其中,公园管理中心主要管理大型公园,如留园、拙政园等;民间私人经营模式则主要管理小型景区,以提高园林的管理效率。

此外,苏州园林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先进性。

为了不影响园林的整体艺术效果,特别在园林护理方面做了很多保护措施,如注重植物保护、园林病虫害控制、对旅游车辆的限制等,通过整体的环境保护来保护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文化内涵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文化意义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及文化交融的特征,尤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以巧妙的艺术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出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公园设计理念是

苏州园林公园设计理念是

苏州园林公园设计理念是苏州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山水之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苏州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山水之致。

在园林设计中,山水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代表着自然的美和心灵的宁静。

苏州园林公园通过布局山石、植被和水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山水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园内的山和水互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

其次,苏州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园林时,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苏州园林公园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原有的山水景观。

同时,园内的布局和景点设置也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体验和功能需求,提供了适合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园内散步、观赏景色、绘画、写诗等,与自然和谐相处,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山水带来的宁静与喜悦。

此外,苏州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还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

苏州园林公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时空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审美理念。

园内的园林建筑、园石、假山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

苏州园林公园在设计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氛围,又融入了现代的建筑和设施,使园林更具活力和时代感。

总之,苏州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是以山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山水景观和功能设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衡心灵、放松身心的空间,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千年智慧和审美理念。

参观苏州园林公园,人们可以欣赏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也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作者:郝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园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艺术。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为数不少,多为明清两代的遗物,由于历史条件、审美趣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三大以北京、承德为主的北方皇家园林体系,以苏州、杭州、扬州、无锡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体系和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主的岭南园林体系。

而在柔美富裕的江南水乡,便存在许多蕴含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人们多说园林的精华多集中在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此三种园林体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相对成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

拙政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其在建筑布局、景观层次、建筑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之作。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邸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扩建而成,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

灌园鬻菜,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拙”,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指园主人不善在官场周旋,而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可见当时园主人清高超然的性情。

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晖格在为他作的拙政园图题词时写到“秋水长林,致有爽气。

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表明了园林景观所寓的主题。

拙政园现在全园包括三部分,东部为“归田园居”、中部为“拙政园”、西部为“补园”,三园相对独立,景色各具特色。

园景是以水为中心,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亭榭典雅、山水环抱。

花木繁盛,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拙政园水木明瑟、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林,其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是要寻找“风水佳穴”,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中国风水中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二是符合中国风水选址追求的幽静空间。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构 成原理
(1)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主要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路径规划和景观设计 等手法来实现。在园林建筑中,这些手法使空间呈现出连贯性和层次感。
(2)空间比例:空间比例是指园林建筑中各要素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合理的空间比例设计,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
(3)空间透视:空间透视是指通过景观要素的排列和组合,使游者在不同 的视点上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二、文化艺术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内涵。在文 学方面,拙政园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等。这些题词和诗作不仅为园林增 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我们解读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在书画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满了书画艺术的元素。园中的石雕、 木雕、砖雕等工艺品,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壁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的精湛技艺。此外,拙政园还是许多著名画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如元代的黄公望、 明代的文徵明等。
总之,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无与伦比。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 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深入了解和发掘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 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苏州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 运用途径,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基本内容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精巧雅致的景观设计以及独特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些园林中,拙政园以其广阔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 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景观学特点,带领读者了 解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
在园林布局方面,拙政园采用了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使得整 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感。建筑造型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多采用轻盈、优雅 的曲线造型,如蜿蜒的回廊、精美的檐角等,既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特色,又赋予 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气息。在色彩搭配方面,拙政园以清新淡雅为主,通过不同的 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苏州园林设计分析

苏州园林设计分析

苏州园林设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中国古代园林是由建筑、楼阁、厅堂、山水、花木等基本要素构成,形成一整套的园林符号语言,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反映。

从恢弘大气、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到婉约小巧、精致典雅的江南园林,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而美好的建筑思想。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存在,也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一种艺术。

因为环境、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为造园者的社会实践、审美修养、审美意识、审美意趣、审美经验等审美不同,使园林艺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姿。

古时候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美称。

苏州作为一座拥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它有着独特的美。

而这座古城美的展现形式之一就是苏州园林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贝聿铭曾经说过“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园林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什么。

现在想来,应该说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只是自然本身。

创意则应该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部分,与其它地方的园林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美。

苏州园林的特色,其总体上来说就可以代表了大部分南方的园林特色,因此苏州的园林具有巧妙、精致、朴素、淡雅等特点。

然而这只是在广义上对于苏州园林艺术特点的概括。

真正对于苏州园林艺术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还是得去从苏州园林的构成的基础要素、园林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等方面对其进行解构、剖析。

苏州的园林一般情况下不是严格的像北方皇家园林的那种中轴线布局,更多是强调一种曲折变化之美。

比如有时候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园中亭榭的建造及为随意,甚至可以置使传统建筑的奇数开间而不顾,突出半间的小筑来。

并且在造园过程中造园者注重建筑的曲线美和韵律美。

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的屋顶采用举折、房角起翘、出翘,形成像鸟翼舒展般飘逸的檐角。

屋顶各部分的曲线生动流畅,轻巧自在,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
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
于江南,重点则在
苏州,大小园墅数
量之多、艺术造诣
之精,乃今天世界
上任何地区所少
见。

”之所以形
成这一情况,主要
是因为从春秋以
来,苏州一直是我
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

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

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认识和感受。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中国古典园林本质特征之一。

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巧于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

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
的空间视觉
效果。

动静结
合、虚实对
比、承上启
下、循序渐
进、引人入
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
成了具有
浓厚的诗
情画意的
中国古典
园林艺
术。

从我
们欣赏古
典园林艺
术的角度来讲,下面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的。

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
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
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
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
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
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
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的
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
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善于
利用山、水、植物和建筑,
加以润饰、升华,从而把形美与意美揉合在一起,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

灵活应用各种艺术设计手法,把山水等要素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又营造出各自独特的个性。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林艺术空间同时造园方面所采取的不同艺术设计手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
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
区。

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
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
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
精华所在。

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

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
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

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

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中国古
典园林特别
善于利用具
有浓厚的民
族风格的各
种建筑物,
如亭、台、
楼、阁、廊、
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

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
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

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的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善于利用山、水、植物和建筑,加以润饰、升华,从而把形美与意美揉合在一起,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

灵活应用各种艺术设计手法,把山水等要素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又营造出各自独特的个性。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园林艺术空间同时造园方面所采取的不同艺术设计手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