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专题复习
关注国家发展专题复习知识要点
关注国家发展专题复习知识要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一、经济建设1、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国情)。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高科技领域我国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之地。
2、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存在那些经济成分、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
我国主要存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其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我国的分配原则、分配制度分别是什么?我国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4)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5)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哪些?(我国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和挣钱门路。
4、我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政策)。
(1)我国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收入,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高考历史近现代史复习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 课件
条件: 军事;政治;理论;群众. 新政协召开-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内容. 新中国成立: 概况: 主要领导和首都,国旗,国歌. 开国大典. 意义: 废旧时代;走新道路;世界意义三. 面临形势: 政治内坏外围;经济千疮百孔. 解放领土- 追残敌;剿土匪;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原因-过程-意义:威望高;环境安. 巩固政权: 土地改革- 内容-范围-特点-意义:翻身开路. 肃反运动- 肃清反革命残余;社会秩序安定. 三反五反- 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意义. 没收官资- 双重性质; 全局意义-奠基. 稳定物价- 米棉,银元之战-性质,措施,意义. 恢复经济: 统一财经- 实现三个平衡,财政开始好转. 调整工商- 原因,内容2,实质恢复,作用. 其他措施- 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工矿民 结果好: 政巩经复。 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模范-孟耿.
建立社会主义国 家(社会主义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
思考: 何谓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即帝官封的残余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封建 土地制度,残敌,土匪,反革命,特务,民主改革。
返回
1(2006年北京卷)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 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2006年江苏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 商业是为了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 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返回
中国现代史填空题(高考复习练习系列、含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填空题(1949年以后)1.丰富和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转移到1949年《》发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2)新中国成立后:①1953年,提出_______________,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
②1956年中共,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中,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答案】乡村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毛泽东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中,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2.1952年底,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956年底,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答案】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建国后过渡时期的政策。
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2年底完成,标志着我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2)三大改造。
3.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1957【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有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史论术语——填后背诵]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曲折发展的十年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十年[史论术语——填后背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轻巧识记——“文化大革命”[史论术语——填后背诵]1.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表中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解析:选C 图表揭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变化,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比重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经济比重为零,反映出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C项正确。
2.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选B 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到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退出,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实行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从而推动了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模块二 专题八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 专题训练
第一部分模块二专题八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新中国建国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囤积物资哄抬物价。
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导致物价暴涨。
人民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打退了资产阶级向人民政府的进攻,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因此,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答案:A2.(精选考题·上饶模拟)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A.社会主义的私有制经济B.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在1953年以前,通过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C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解析: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和“公私合营”,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
答案:B4.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产量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是()A.严重的自然灾害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错误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D.严重的社会动乱解析:“大跃进”及人民公社以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为主要特征,农业提出“以粮为纲”,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局面。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0讲 课题28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拓展深化
三线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其基本认识 (1)战略目标:三线建设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在西部构筑备战基地。西 部纵深地带,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天然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的第二个战 略目标,是平衡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 (2)基本认识:①这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 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②三线建设,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使新中国 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初 国民经济的调整 召开的_七__千__人__大__会__,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1964年, (1960年冬开始)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
大目标
2.探索中的失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多__快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 表现 义”的总路线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跨界区域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材料导读
三线建设的特点:服务于国防;一般是重工业;分布于西南地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三线建设的实施予以合理解释。 试答:_背__景__:__应__对__当__时__紧__张__的__国__际___局__势__;__国__家__工__业__东__西__部__布__局__不__合__理__; _2_0_世__纪__6_0_年__代__中__国__经__济__状__况__开__始__好__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现__实__意__义__:__巩__固__了__国__防__;__改___善__了__中__国__的__工__业__和__国__防__发__展__的__布__局__;__缩___小_ _了__中__国__沿__海__与__内__地__、__东__部__与___西__部__的__差__距__。__历__史__意__义__:__为__后__来__中__国___西__部_ _大__开__发__打__下__了__基__础__;__从__根__本___上__优__化__了__中__国__战__略__防__守__地__位__;__促__进__了__少___数_ _民__族__地__区__经__济__的__发__展__。__
中国经济现代化专题复习(二)
基本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
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1、工业生产有一定增长,石油自给 2、初步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7---1976年工业交通建 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大庆油田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包头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宝 成 铁 路
上海港
1978年以后工业建设部 分重要工程示意图
安太堡 露天煤矿
大秦铁路
葛 洲 坝 水 利 工 程
上海宝山 钢铁公司
大亚湾核电站
知识小结: 工业化设想 七届二中全会
新 中 国 工 业 化
工业化起步
一五计划
曲折发展
十年探索和文化大革命
调整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
பைடு நூலகம்.中外对比
考考你:
1.新中国的工业化与苏联工业化是什么关系? 2.新中国1949年至1978年工业化与19世纪西 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市场
主要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 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 >> 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中提到,“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村”,“工业应发展节能降耗产业”。 思考: 发展农业与实现工业化的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农业落后,制约工业化的实现,解决 农业问题可以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共产党提出工业化的设想的依据是什么?
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管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1992年,邓小平一锤定音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手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确定时间、限定、 (多角度:政经思、国内外、以前)
• (1)政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 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 (2)经济:经济全球化需要与世界经济接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 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3)思想: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思想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 国有企业改 革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 容、意义②城市国有企业 改革的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㈢解放国家——社会主义市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生机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B、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背景(前提):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___________制;8亿农 民基本解决了______问题。 意义: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致富,有利 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曲折前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11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 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 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 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 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方法,实现了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材料二、三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什么问题?你 认为生产关系调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要求过多、工作过粗、改造过快等缺陷;变革生产 关系应注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知识梳理
教育文化科技: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背景、内涵、意义) 1.1958年“教育大跃进”(特点、危害) 3.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外交方面 1.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个“拳 头”出击 2.70年代外交突破: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 系正常化(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原因)、中日邦 交正常化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材料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 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主 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共产党 十七大报告 (4)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与教训?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反对冒进, 稳步发展;
4.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出社会主义原则,这 反映了我国 C A.新民主主义社会已经结束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 C.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经济
时期 1927 — 1936 年
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开 展‚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 的政 策
经济状况
影响
民族工业快速发 展;‚四大家族‛ 为抗日战争奠定了 为首的官僚资本 一定的物质基础。 迅速膨胀; 日伪政权在沦陷 区经济的破坏, 将占领区经济纳 入日本经济体系 中; ①抗战期间,民族工 业内迁,推动了内地 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 进程,改变了工业布 局; ②民族资产阶级积极 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和反对美蒋的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参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创立 新中国;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 生活的演变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时间: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40--1949 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向以机 器大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近代工业的转变。 近代工业有别于手工作坊,它大规模地采用 动力和机器进行生产,使用雇佣工人,是属于资 本主义性质的工厂企业。 中国近代经济的任务主要是工业化。
解放战争
建国之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设立 外企 刺激 鸦 片 战 争
实业救 国思潮
甲 午 战 争 清政府 放宽限 制 自然经 济进一 步解体 清末新 政
一战列强 放松侵略 辛亥革命 民国政府 鼓舞 群众反帝 斗争
南京政府 名义上统 一全国 国民政府 措施推动
洋务 企业 诱导 自然 经济 开始 解体
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外资企业 3、洋务派企业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特点:工业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 产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主,轻重比例不协调; 从属地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探索”专题复习
2 . 1 9 4 9年 3 月, 中共 七 届 二 中全 会 在 西柏 坡 召开 , 提 出 了 由农 业 国转 变 为工 业 国 的总 任务 , 决定 把 党 的工 作重 心 由 乡村转 移 到城 市 , 转 移 到恢 复 和
发展 生产 上来 。
( 二) 实 践
国社 会 主义建设 道路 的一 次成 功探 索 , 但 八大 确定 的路线 并未 能坚 持下来 。
3 . 1 9 5 8 年 召开 的 中共八 大 二次会 议提 出“ 鼓 足 干劲 , 力 争上 游 , 多快好 省
地 建设 社会 主义 ” 的总路 线 , 反 映 了人 们迫 切要 求改 变 我 国经济 落后 面貌 的 愿望, 但在 实 际建设 和宣 传 中忽视 了客 观经济 规律 。
一
1 . 农 村革命 根 据地 的 土地 革命 和经 济建 设 。 ( 1 ) 土地 革命 。
内容 意义 打土豪、 分 田地 、 废 除封建 剥 削制度 广 大 贫雇 农政 治上 翻 了身 , 经 济上分 到土 地 , 革命 积极 性 空前高 涨
( 2 ) 经济 建设 。
内容
意义
・
专题 曩 习・
【 知识梳理 】
一
、
民主 革 命 时期 中 国共 产 党 的经 济 探 索
( 一) 理 论
1 . 毛泽 东在 1 9 4 0 年 发 表 的《 新 民主 主义论 》 中系统 阐述 了新 民 主 主义 的
政治 、 经济、 文化纲领。 其中, 新 民主 主义 的 经济 纲 领是 : 把 操 纵 国计 民生 的 即 帝 国主 义 和 官僚 资 本 的大 银 行 、 大 工业 、 大商 业 收归 国有 , 使 之成 为社 会 主 义性 质 的 国 营经 济 ; 没 收 地 主 的土 地 , 分配 给 无地 或 少 地 的农 民 , 在此 基 础 上发 展 具 有社 会 主 义 因素 的合 作 经济 ; 允 许 那 些不 能 操纵 国计 民生 的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专题复习
(一).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①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
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决策。
②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建国后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建立国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营经济,做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民主改革主要是废除旧的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生产改革主要是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4年起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其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在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三)、建国后中国经济形态的四次转变
1、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它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
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统一集中。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1992年):
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4、1992年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四)、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
1、1949年~1956年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956年~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3、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
该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该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结果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