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
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万仞(rèn )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 孀妻(shu ānɡ) 始龀(chèn )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指⎩⎨⎧古义:直。例:指通豫南。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都……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今义:曾经。
诸⎩⎨⎧古义:之于。例:投诸渤海之尾。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肩负、扛。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今义:莲。 虽⎩⎨⎧古义:即使。例:虽我之死。今义:虽然。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方⎩⎨⎧方七百里方圆方其远出海门当……的时候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 .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C .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 .人称代词:
“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B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C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7)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三、朗读指导,停顿指导。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尽、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更替。
固不可彻,彻:通达,文中指改变。
何苦不平,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凭你的能力,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立即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这些石头和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答案示例: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七、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