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五章 (2)

合集下载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重点提示一、公共生活及其主要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百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其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要珍惜和爱护,使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这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目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即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四、大学生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思修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思修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1.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途径。

2.私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蔽性;公共生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3.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社会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要求,体现这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助人为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7.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功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8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9.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0.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11.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2.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13.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14.(1)婚姻:只有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思修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思修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A.民法规则B.生活习惯C.社会公德D.职业道德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属于社会公德主要内容中的()A.爱护公物的要求B.文明礼貌的要求C.助人为乐的要求D.保护环境的要求3.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

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

这是社会生活中()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业道德的要求C.家庭美德的要求D.环境道德的要求4.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A.行政法规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社会公德5.“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A.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6.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

这是属于()。

A.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B.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C. 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D. 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7.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

这是社会公德中()A. 遵纪守法的要求 B. 保护环境的要求C. 诚实守信的要求D. 文明礼貌的要求8.从业人员对待职业服务对象的态度不能有亲疏、贵贱之分,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是熟人还是生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一视同仁、周到服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1、2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1、2节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 资料的 生产方式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是随着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而产生的,是阶级
社会才存在的特殊
社会现象,其产生拉比法典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会更加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我们更应知法懂法、学 法用法。
祝愿大家思修科目取得好成绩。。。
别区说三道四。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 律 执 行
法律制定
间 接
法律遵守
法律适用
案例:中国宪法第一案
• 1990年原告齐玉苓参加中考,被济宁市商业 学校录取为90级财会班的委培生,但是原告 就读的滕州市第八中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 后,直接将它送给了和原告同级的陈晓琪。 陈晓琪遂冒用原告姓名在该校财会班就读 直至毕业,后被分配到银行工作。直至1999 年初,原告才得知自己已经被冒名10年。原 告认为,上列被告侵犯了其姓名权和受教 育权,请求其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 失40万元。
• 狭义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宪法。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 保证实施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 部分
在阶级对 立的社会 中,法律 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 体现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因此,除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外,法律发展史上也相应地先后产生过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的角度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明确社会主义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
式教学等。
教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法律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授课过程
授课内容
学生案例,巩固知识点,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预测作用——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评价作用——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思修(23版)授课逐字稿 (第5章第2节)5.2.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思修(23版)授课逐字稿 (第5章第2节)5.2.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5.2.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监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关于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 1.为什么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以及 2.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的交流互鉴,他曾经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做个一个生动的描述,他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他还指出正确的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即:“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勒勒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同学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都对促进道德的发展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国外的比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认为“美德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德性可教”等;比如柏拉图,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克服身体的欲望和虚荣。

他将追求智慧和真理视为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追求,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的道德观也对后来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

吸收和借鉴道德成果一、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主要内容有: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5.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6.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些传统美德蕴含中国智慧。

既可以为今天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重要启迪,为个人成才成长提供了宝贵精神营养。

7. 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面性。

既有属于精华部分,也有属于糟粕部分。

要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首先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挖掘和阐发。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将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

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观点进行新的阐释和激活,结合当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1.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革命道德的灵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的一根红线。

考研政治思修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考研政治思修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及其变化o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o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o道德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o道德具有阶级性;正确把握道德的阶级性和普遍性o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o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道德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o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o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o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关系o规范功能▪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o调节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道德的作用•道德作用的主要表现o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o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o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o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o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o道德万能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颠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
致的。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 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
德,也要靠法律。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名 人 名 言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赔礼道
歉;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 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
察机关检举和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
应当依据责任及时处理。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 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 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 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 序、营业秩序、交通秩 序、娱乐秩序、网络秩 序等。
公共秩序有序性的重要意义
◆有序性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条件 ◆有序性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 必要前提
(一)文明礼貌
你在公共 汽车上给 他人让座 吗?
你进别人 宿舍时敲 门了吗?
小事一桩!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
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 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 的整体素质。
(二)助人为乐
●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
各个时期开展的公德建设活动
●50年代:“五爱”教育; ●60年代:学雷锋活动;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 爱”活动; ●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 希望工程、志愿者、百 城万店无假货、手拉 手、保护母亲河等活动。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二节教案
授课题目
第五章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授课时间
90分钟
授课地点
B117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的角度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其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
一、法律的词源
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去之,从去”。与“法”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律”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均布也”。“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现代汉语中,“法律”一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立法程序大体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学习公共生活的特征,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作用,了解公共生活的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三、教学难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 公共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是相对于职业和家庭生活来说的。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独处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活动内容及其生活方式。

公共生活作为一定的公共生活平台和生活范围,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生活包括娱乐、求知、旅游、体育、饮食、买卖等在户内外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其范围包括公园、影剧院、商场、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生活的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人们理性生存程度的重要条件。

没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生活就没有完善的人类生存样态。

社会公共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

2.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思修 第五章

思修 第五章

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
量的法律法规,达3000多部,现在的中国
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初步建立了科学
的法律体系。
问题二:法律精神
1、我国法律的本质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 会主义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反映,具 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过程中,曾经 出现了不顾本国国情,照抄照搬苏联 模式的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法 的发展。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长期 不重视法的作用,导致社会主义法律 制度长期处于不完备的状态。 1990年前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变成了资本 主义,原来的社会主义法也已经不复 存在。
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行政机 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贯彻和实 施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 法。
28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执 法 主 体
各级政府中享有行政 执法权的下属机关
法律授权的社会组 织、行政机关依法委 托的单位或个人
29
(3)法律的适用 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 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 件的专门活动 检察院的 法律监督 权
案例:2001年青岛三女生状告教育部(平等受教育权)
考生张天珠指出,以北京为例,今年北京的文科重 点控制线是454分,而青岛却是580分,相差达120 多分!整个北京市今年高考录取比例是1.43:1, 而山东省的比例是2.2:1。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山 东一个孩子考上大学,要比北京的孩子多付出50% 的努力。提起诉讼的三名女生的分数分别是:姜妍 522分(理科)、栾倩457分(文科)、张天珠506 分(文科),这样的分数,在北京完全可以考上较 为理想的大学,而在青岛,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教案讲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法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新的历史类型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作用是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法的作用对象的行为和社会二部份,其中法对人行为的作用,许多学者谓之“规范作用”,法对社会的作用谓为“社会作用”。

1、规范作用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指法通过界定人们的不同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归属和范围,将社会各种关系调控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是对社会。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将人们的行为导向合法轨道,主要有授权性、义务性、职权性指引三种行为模式,是对本人行为。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通过法可能预见自己或他人行为将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对人们的相互行为。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为判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是对他人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制裁、惩罚和警戒,是对违法犯罪分子。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在调整人们的行为时,以一种精神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是对一般人。

2、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和目的关系,即国家通过法的规范作用的手段来达到法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第一,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思修2018版--第五章第二部分幻灯片课件

思修2018版--第五章第二部分幻灯片课件
• 生活质量不仅要求物质生活而且
要有精神生活。
28
(D)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 要标志。
29
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 较高文化的程度。它包括两个部分: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互扶持,缺 一不可。
公共生活更能体现人们的道德风尚, 更能体现精神文明的程度,所以有序的 公共生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 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45
(1)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主要影响 (A)积极影响:
拓宽知识来源,促进专业学习;信息内 容丰富,开阔学生视野;方便信息交流, 增强思想沟通。
46
(B)消极影响:
伦理规范滞后,道德建设迫切;信息 污染严重,优化环境迫切。网络不良信 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欺诈与失 信现象时有发生;黑客和病毒散播攻击 网络等。
11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交往对象从熟人世界扩展到陌生人世界, 社会对规则的要求更加迫切。
12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从生活必 须到休闲娱乐, 从学习到健身, 活动方式和内 容不断翻新。
13
公共生活需不需要公共秩序?
14
公共秩序的含义
15
P112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 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 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 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34
2、社会公德的作用
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 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 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 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 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性。
35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思修2018版 第五章第二部分

思修2018版  第五章第二部分
53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 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 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54
总之,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全新概 念时,不能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那 就是网络的各种优点并不能完全替代 现实生活,网络生活只能作为现实生 活的一部分。虽然网络具有与虚拟世 界时空连接的功能,但是这种虚拟是 无法取代现实的。
★我们学生宿舍是私人场合还是公共场所?源自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9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活动场所日益增多 和完善。人们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来到单 位,来到公共场所,就介入了社会公共生活。
10
(B)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 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全体成员所享有,
• 道德上要求,从业者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 法律上,完善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从严
要求;加强监管,并且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 监管;加强教育宣传,使人民群众学会用法 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办事公道 ◆要求从业者做到公 平、公正,不损公肥 私,不以权谋私,不 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 都要以服务群众宗旨。
5
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多数
网民不同情被打的一方呢?这个
案例说明了什么?
6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 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 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2. 道德观念的树立3. 理想追求的明确教学难点:1. 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 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道德和理想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 道德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理想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 道德与理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道德观念的树立- 学习道德规范,明确道德标准。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 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修正和提高。

3. 理想追求的明确-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付诸实际行动。

-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课堂讨论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如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五、总结1. 强调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努力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ppt

《思修》第五章第二节.ppt
复习提问: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新时期更需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3、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讲诚信?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5、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 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 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 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文明礼貌
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交流思想的窗口 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 统美德,也是人道主义 的基本要求。
请你回答:
• 在公交车上遇到 老人、抱小孩的乘 客上车,你会:
A、回过身去,装做 没看见; B、主动让座,搀扶上 下车; C、实在没人让座, 我才让。
爱护公物
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和爱 护;爱护好公物,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90年代以后-“讲文 明树新风”、“希望 工程”、“送温暖”、 “志愿者”、“手牵 手”、“春蕾计划”、 “扶残助残”、“百 城万店无假货”、 “保护母亲河”等活 动
希望工程
• 大眼睛长大
1991年4月6日,安徽省金 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一年级的 学生小明娟抬头望向黑板时, 那瞬间的眼神被解海龙的照相 机捕捉到了。这幅画在题为 《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 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 转载,并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 宣传标志。
【学习思考】
材料分析:两个百分百
某高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校园里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 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是这l00%的学生也 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发生在自 己或同学身上。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3、资本主义法律
基本原则: 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 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两大类。
•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 典法系等,是承袭古罗马法律传统建立。 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和 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 •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 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包 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综上所述,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 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 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 行为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法
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 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遵守(守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 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重要的实体法 律制度以及程序法律制度,使学生能够 对生活中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做 到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从而 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2.天赋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良知良能”
孟子 认为人天生就有 四个“善端”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
第四章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
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
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
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
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 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 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 出的绝对命令。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四章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四章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 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第四章
劳动之于道德起源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
的动力
第四章 (二).道德的本质
第四章
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 平高,而现在经济发展了 道德反而下降了? 讨 论
第四章
提示

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
-------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

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
结论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第四章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 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 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 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 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 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 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 耻。
1.人们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 德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据
第四章
1.人们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 关系的不同理论
自然而然论 先后论
背反论
划界论
代价论
同时论
第四章
2.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存在道德上的困惑和疑虑 第二、从理论层面看:错误的理论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意 识、价值观念 第三、从大学生成长成才层面看: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世外 桃源,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的形成阶段,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不足以抵制社会 上的负面影响。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提出: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 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 明确地提出了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二十字”。
第四章
意义:
第一,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 深刻把握。 基本尺度: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基本标准:应怎样做,不应怎样做。 基本目的:耳熟能详,身体力行。
第四章
徐 虎: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第四章
王顺友:
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第四章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四章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依据。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 的客观要求。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 要求。
第四章 3.为人民服务具有多层次性
①为人民服务包含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因此,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 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②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为人民服 务的要求。 ③每个人都能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第四章
道德箴言录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令 我敬畏: 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 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
第四章
gaocuilan
第四章
课程导入
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 道德品质的人。
假如社会没有 了道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重点
理论方面:道德起 源、本质、功能、历 史。 知识方面:社会主 义道德规范体系、公 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 容等。
第四章 3.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第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 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四章
第二.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 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 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尺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
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 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
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四章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 重大意义
水必有源,而后不绝; 木必有本,而后向荣。
第四章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章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四章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四章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坚持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
继承的标准
看是否有利于: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四章
第一,要搞清有哪些是要摈弃的。
第二,要搞清哪些是可以转化的。 第三,积极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 精华。
第四章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章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 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第四章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第四章
以上观点是非科学的: 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 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
规约。
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
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第四章 5、Fra bibliotek学的道德起源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 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 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 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 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 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 能力。
第四章
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第四章 (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 2.集体主义原则的三个层次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 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第四章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自觉实践 社会主义道德;对于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的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当 自觉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青春只有在为祖 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 生只有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积极进取中 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难点
将道 德知识转变为 道德行为,也就是如 何实践社会的道德规 范,培养自己的道德 品质。
第四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四章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
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 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p90
第四章
第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表现: 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 传统。 有效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第四章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道德的历史形态: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四章 2.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
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
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 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第四章
检验和判断各项改革政 策和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考虑 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 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 。
第四章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 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 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 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 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 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