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怎样的?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其他部分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其中以子宫内膜的变化最为显著。

在卵巢周期中,当卵巢内有卵泡发育及成熟时,在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即增生期内膜;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生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卵巢内黄体退化后,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量的减少,子宫内膜失去了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称月经期内膜。

①增生期:月经后上皮细胞开始从内膜腺体的断端增生,向上覆盖子宫粘膜的表面,约在月经周期第5~9天时,子宫内膜很薄,腺体散在、稀疏、腺管狭窄而直,腺腔面平整。

在月经周期第10~14天,内膜变厚呈波纹状,腺体及间质明显增生,腺体数目增多。

②分泌期:在月经第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与弯曲。

约在月经周期第20~24天即排卵后6~10天,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腺体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

分泌晚期时,子宫内膜的厚度约为5~6mm。

③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即排卵后11~14天,相当于黄体的退行期。

腺体及腺上皮细胞开始缩小、变性、分泌物干涸,表现为一种衰竭现象,内膜的厚度减少1/5~1/3。

在月经开始前4~24
小时,内膜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性收缩,使痉挛远端的内膜因缺血而坏死。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继而血管扩张,血液从断裂的血管流出。

④月经期:约在月经周期第1~4天,主要变化为内膜的出血与脱落。

继之,从基底开始修复内膜,由血管断端长出新血管。

妇产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妇产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妇产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1.子宫峡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

在非孕期长约1cm。

子宫峡部的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称为组织学内口。

峡部属于宫体。

2.真骨盆: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界线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

3.会阴:指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4.月经:在内分泌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如不发生受精和孕卵着床,内膜则衰萎而脱落伴有出血,如此周而复始发生的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

5.性周期:又称月经周期,是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

6.子宫附件:女性内生殖器中的输卵管和卵巢被合称为子宫附件。

7.自净作用:指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增生变厚,增加抵抗病原体侵入的能力,同时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糖原,在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乳酸,维持正常的酸性环境,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的一种女性的自身防御功能。

8.性成熟期:又称生育期,约从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

此期特征为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引起周期性排卵和行经。

9.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身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10.受精:与卵子结合的过程。

11.蒙氏结节:怀胎早期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小隆起,称蒙氏结节。

12.生理性贫血:妊娠时血容量增加时,应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的增加,血浆约应增加100ml,红细胞约增加500ml,使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

1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长工夫仰卧位,可引起转意血量减少,心搏量下降,血液下降。

14.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15.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

16.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17.围生期:从怀胎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后1周。

子宫内膜考试试题及答案

子宫内膜考试试题及答案

子宫内膜考试试题及答案题一:请简要介绍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功能。

答:子宫内膜是位于子宫内腔的一层黏膜,主要由两层组成:内层称为基底层,外层称为功能层。

基底层稳定地附着在子宫肌层上,而功能层则会根据女性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脱落和再生。

子宫内膜的主要功能是为胚胎着床提供适宜的环境,并在月经周期结束时,通过月经来排出未受精的卵子和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题二:请列举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准备着床的因素。

答: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准备着床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雌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增厚的主要激素,对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准备着床至关重要。

2. 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子宫内膜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营养。

3. 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准备着床是受到月经周期的调控的,如不孕妇女的子宫内膜在排卵期后可能出现异常。

4. 子宫内膜的异常:如息肉、息肉状子宫内膜增长、囊肿和子宫内膜癌等异常情况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准备着床。

题三:试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答: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月经期:子宫内膜的功能层脱落,伴随着出血,排除未受精的卵子和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2. 生长期:在月经结束后,子宫内膜开始重新生长,由基底层逐渐增厚,为下一个月经周期做准备。

3. 排卵期:当卵巢释放卵子时,子宫内膜进入最佳生长状态,为受精卵提供适宜的环境。

4. 准备着床期:如果卵子受精,受精卵会继续发育,并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开始妊娠过程。

如果卵子未受精,则子宫内膜会进一步变薄,为下一次月经周期的脱落做准备。

题四:列举能够影响子宫内膜厚度的因素。

答:影响子宫内膜厚度的因素包括:1. 雌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增厚的主要激素,其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

2. 卵巢功能:卵巢在排卵期释放的卵子会产生黄体酮,促进子宫内膜的增厚和准备着床。

3. 年龄和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会逐渐减退,雌激素的分泌也会减少,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周期的调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周期的调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周期的调节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

此期雌激素水平降低且无孕激素,内膜小动脉,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的内膜组织剥落与血液混合排出,形成月经。

2.月经的周期性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实现的。

卵巢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反馈作用。

3.月经: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1)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

(2)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3)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3~5天。

月经量
30~50ml.月经血特征为暗红色、不凝。

试题及答案-女性生殖系统

试题及答案-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一、填空题1. 卵巢既产生,又分泌以和为主的性激素。

2. 卵泡是由和组成,卵泡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和三个阶段。

3. 透明带位于和之间,由和共同分泌而成。

4. 排卵时随同卵母细胞排出卵巢的还有卵母细胞周围的、和。

5. 黄体主要有细胞和细胞组成。

这两种细胞分别由细胞和细胞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而来。

黄体分泌的激素主要为和。

6. 黄体分为黄体和黄体,它们在卵巢内维持时间分别为和,两种黄体最后均退化为。

7. 子宫壁是由、和构成。

8. 子宫内膜分为浅层的层和深层的层。

其中层较厚,自青春期开始便产生周期性剥脱和出血,称为。

9. 子宫内膜由和固有层组成,上皮含细胞和细胞。

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形成单管状的。

10.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按时间顺序可分三个期,分别是、和。

与卵巢有对应关系,故中者又称期,后者又称期。

二、单项选择题1. 关于原始卵泡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含一个初级卵母细胞B 含一个卵原细胞C 位于皮质浅层D 含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2. 下列关于次级卵泡的描述,错误的是()A 卵母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B 卵母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C 出现卵泡腔D 出现卵丘3. 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的时间是()A 胚胎期B 出生时C 排卵前24~36小时D 排卵前36~48小时4. 次级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是()A 原始卵母细胞B 初级卵母细胞C 次级卵母细胞D 成熟卵母细胞5. 透明带出现的时间是()A 原始卵泡时期B 初级卵泡时期C 次级卵泡时期D 成熟卵泡时期6. 卵泡腔出现的时间是()A 原始卵泡时期B 初级卵泡时期C 次级卵泡时期D 成熟卵泡时期7. 一个卵母细胞最终形成成熟卵细胞的数目是()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 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A 第7天B 第14天C 第21天D 第28天9. 排卵时,一起从卵巢排出的是()A 卵细胞和卵泡液B 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C 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卵泡液D 卵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10. 下列对黄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 排卵后有卵泡壁参与形成B 排卵后有卵泡膜参与形成C 是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D 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脂滴11. 粒黄体细胞主要分泌()A 松弛素B 孕激素C 雌激素D 松弛素和雌激素12.膜黄体细胞与粒黄体细胞协同分泌()A 孕激素B 雌激素C 雌激素和孕激素D 卵泡剌激素13. 月经黄体的维持时间为()A 2周B 21天C 2个月D 6个月14. 妊娠黄体的维持时间为()A 6周B 60天C 6个月D 3个月15. 卵巢白体产生于()A 次级卵泡闭锁B 初级卵泡闭锁C 排卵后D 黄体退化16. 子宫内膜的上皮是()A 单层立方上皮,含分泌细胞B 单层立方上皮或单层扁平上皮,以分泌细胞为主C 单层柱状上皮,以分泌细胞为主D 单层柱状上皮,以纤毛细胞为主17. 关于子宫内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由功能层和基底层组成B 功能层和基底层都发生周期性剥脱和出血C 基底层细胞增生能力很强D 功能层为妊娠期胚泡种植和发育的部位18. 人月经周期一般为()A 14天B 15天C 28天D 30天19. 分泌期通常是指月经周期的()A 第14~28天B 第16~28天C 第15~28天D 第5~14天20. 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时,卵巢处于()A 黄体期B 排卵前期C 次级卵泡早期D 次级卵泡晚期21. 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时,卵巢处于()A 卵泡生长期B 初级卵泡期C 次级卵泡期D 黄体期22. 下列关于子宫内膜分泌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为月经周期的第16~28天B 又称黄体期C 固有层呈生理性水肿D 子宫腺腔增大,腔内可见分泌物23. 下列关于子宫内膜增生期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为月经周期的第5~14 天B 又称黄体期C 子宫上皮迅速增生D 内膜厚度达3mm24. 在月经期,卵巢发生的变化是()A 黄体形成B 黄体退化C 开始大量分泌雌激素D 新的成熟卵泡开始排卵三、多项选择题1. 形成透明带的细胞有()A 卵母细胞B 卵泡细胞C 卵泡膜细胞D 粒细胞E 放射冠细胞2. 排卵时,一起从卵巢排出的有()A 透明带B 放射冠C 次级卵母细胞D 卵泡液E 颗粒层3. 形成黄体细胞的是()A 卵泡的颗粒细胞B 卵泡间的基质细胞C 卵泡膜的内层细胞D 卵泡膜的外层细胞E 放射冠的细胞4. 黄体能分泌的激素是()A 促乳激素B 雌激素C 松弛素D 催产素E 孕激素5. 下列有关黄体的描述,正确的有()A 排卵后有卵泡壁参与形成B 排卵后有卵泡膜参与形成C 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形成D 组成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脂滴E 由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6. 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特点是()A 处于月经周期的15~28天B 子宫腺肥大弯曲C 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水肿D 受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影响E 内膜厚度达3mm四、简答题1.何谓排卵?排卵发生的时间。

正常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及机制

正常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及机制

正常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及机制郑友红;王沂峰【摘要】正常月经周期包括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受雌、孕激素调节。

月经期雌、孕激素水平下调,子宫内膜功能层崩解、脱落,月经来潮后子宫内膜进行修复与再生。

在增殖期,雌激素水平上调,使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体、血管呈增殖性变化。

在分泌期,雌、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子宫内膜腺体出现分泌现象,血管进行性弯曲,间质疏松水肿。

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月经周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孕激素【作者】郑友红;王沂峰【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9.2月经是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正常月经周期包括增殖期、分泌期和月经期三个阶段,受雌、孕激素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

现就正常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变化及机制综述如下。

月经期是子宫内膜功能层崩解、脱落与修复、生长同时存在的过程。

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内膜螺旋血管痉挛性收缩、炎症细胞浸润,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脱落,并随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月经来潮。

在这之后,子宫内膜进入修复过程,包括宫腔上皮再生、血管新生、间质结构重建等。

1.1 月经来潮目前关于月经期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主要包括血管收缩假说、炎症反应及组织破坏学说。

血管收缩假说认为子宫内膜特有的螺旋动脉收缩是月经来潮的基础[1,2]。

有学者[3]发现月经来潮前子宫内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将月经来潮视为炎症反应过程。

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蜕膜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加之子宫内膜灌注减少、内膜活性氧分子增加,诱导核因子(NF)-κB活化,炎症因子水平升高[4],引起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崩解。

1.2 组织修复子宫内膜腔上皮修复始于月经周期第2天,到第6天基本完成,为非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上皮层愈合之后,间质血管开始修复,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高表达,此过程需要依赖雌激素。

子宫周期变化

子宫周期变化

子宫周期变化子宫内膜有两层在形态上与功能上均不相同的组织,功能层居宫腔表层,基底层近子宫肌层。

功能层又分为海绵层与致密层。

功能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随卵巢呈周期性变化。

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称增生期;至黄体形成后服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一个月经周期可分为3期。

1.增生期行经时功能层子宫内膜剥脱,随月经血排出,仅留下基底层。

在雌激素影响下,内膜很快修复,逐渐生长变厚,细胞增生。

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已开始。

晚期内膜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

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

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占月经周期的后一半。

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大。

(1)早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

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2)中期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

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的糖原溢入腺体,称为顶浆分泌。

此期间质更加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晚期为月经临来前期。

子宫内膜厚达10mm,并呈海绵状。

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的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的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4日。

体内雌激素水平更低,已无孕激素存在。

内膜循环障碍加剧,组织变性、坏死加重,出血较多,可直接来自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破裂或间接来自破裂后所形成的血肿;也有部分来自血管壁的渗出及组织剥脱时的静脉出血。

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女性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经期保健:要保持外阴清洁。

每晚用温开水擦洗外阴,不宜洗盆浴或坐浴,应以淋浴为好,卫生巾、纸要柔软清洁,透气性好,勤换内裤,以减轻血垢对外阴及大腿内侧的刺激。

性激素参考值分期

性激素参考值分期

在每一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发生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包括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生成以及雌激素、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变化。

实质上月经周期就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性功能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每个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

1、月经期:一般历时4~5天。

由于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降到最低水平,同时由于子宫所产生的前列腺素,共同导致螺旋动脉痉挛,从而瓦解内膜的血液供应。

这就引起了内膜及其血管坏死脱落,形成经血。

2、增殖期(又称卵泡期):历时约10天,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此期是由于卵泡生长,分泌的雌激素愈来愈多,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从而对子宫内膜产生修复作用。

因此,内膜逐渐生长增厚,子宫腺体也随之生长。

3、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历时14天左右,即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成熟的卵泡排卵后生成黄体,黄体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的结果。

孕激素能使已增厚的子宫内膜中血管增生、充血,并使子宫腺体扩张、弯曲而分泌粘液。

这些内膜变化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受孕)。

假如这次未受孕,黄体就会由于得不到有关激素的支持作用而发生萎缩,从而停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当血液中这两种性激素降到极低水平时,肥厚的子宫内膜由于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发生坏死,出血和脱落,从此又进入月经期。

安全期的计算女性的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下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算起,倒数14天或减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加在一起称为排卵期。

例如,某女的月经周期为28天,本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在12月2日,那么下次月经来潮是在12月30日(12月2日加28天),再从12月30日减去14天,则12月16日就是排卵日。

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也就是12月11-20日为排卵期。

除了月经期和排卵期,其余的时间均为安全期。

卵泡期月经周期的第6~14天,一般历时8~10天,此时卵巢内,一些原始卵泡开始生长发育,称卵泡期。

妇科基础知识题库

妇科基础知识题库

1.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答案)B.卵泡的周期性发育C.黄体的周期性形成D.垂体的周期性分泌2.下列哪项是诊断早孕最可靠的依据?A.停经史B.早孕反应C.B型超声检查见胎心搏动(答案)D.尿妊娠试验阳性3.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B.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C.病变多位于盆腔内生殖器和邻近器官的腹膜面D.妊娠后症状多缓解,但病变多不消失(答案应为“病变可消失”,故此选项为错误描述)4.宫颈癌的好发部位是?A.宫颈管B.宫颈阴道部(答案)C.宫颈外口D.宫颈内口5.下列哪项是葡萄胎的可靠和敏感的诊断方法?A.血HCG测定B.B型超声检查(答案)C.妇科检查D.X线检查6.关于功血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B.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类C.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期妇女D.排卵性功血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常见症状是月经过多(答案应为“常见症状是月经频发”,故此选项为错误描述)7.下列哪项不是输卵管妊娠的常见原因?A.输卵管炎症B.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C.输卵管手术史D.子宫肌瘤(答案)8.关于妊娠合并心脏病,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妊娠32~34周时血容量达高峰B.分娩期心脏负担最重C.产褥期心脏负担仍较重,需警惕心衰发生D.第二产程比第一产程心脏负担轻(答案,实际上第二产程心脏负担更重)9.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A.输卵管阻塞或功能障碍B.排卵障碍C.子宫发育不良D.男方精液异常。

【衡道丨干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上)

【衡道丨干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上)

【衡道丨干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上)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内容,因为很少有哪一种正常脏器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在日常工作中,显微镜下的疾病形态总是千差万别,病理诊断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形态中寻找「相对不变的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发生的「波澜壮阔」的镜下改变。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成上下两篇,今天先带来上半部分的内容,明天小衡再来分享下半部分,敬请锁定「衡道病理」公众号。

基本概念1、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子宫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子宫动脉分出的弓状动脉和放射状动脉;•放射状动脉位于子宫肌层,间隔穿入子宫内膜,形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分为水平和垂直分支,分别供应内膜基底层和功能层;•位于子宫内膜功能层中的小动脉螺旋、迂曲,又称为螺旋动脉;•人体大多血管一经发育完全即保持稳定,螺旋动脉具有独特性;•螺旋动脉在雌、孕激素影响下周期性増生、弯曲、断裂和修复。

图1:子宫内膜血液供应示意图:1.卵巢动脉;2.子宫动脉;3.弓状动脉;4.放射状动脉;5.基底动脉;6.螺旋动脉。

2、子宫内膜的结构特征•根据大体位置,子宫内膜分为子宫体部内膜和子宫下段内膜;•根据层次结构,子宫内膜分为深部的基底层和表浅的功能层;•根据组成成分,子宫内膜分为子宫内膜腺体和子宫内膜间质;•子宫内膜包含深部基底层、浅表功能层、表面上皮层和间质;•从基底层到功能层,子宫内膜腺体大致垂直排列,如水草状。

图2:正常子宫内膜结构示意图,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与肌层交错分布,从基底层到功能层,腺体垂直分布,具有一定极向,呈「水草状」。

3、内膜变化的总体规律•子宫内膜功能层对雌、孕激素敏感,随月经周期发生一系列规律变化;•子宫内膜基底层对雌、孕激素不敏感,在月经周期中形态变化不大;•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层由纤毛细胞样组成,在整个周期中表现相对稳定;•子宫内膜基底层是「储备细胞层」,负责月经之后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下段(峡部)内膜对激素不敏感,似基底层,与宫颈管腺体移行;•子宫内膜,即使是功能层,在月经周期中并不是所有区域都保持一致。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超声表现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超声表现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声像图可将其分为5期,即增生早期、增生晚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月经期。

各期的声像图表现如下:1.增生早期:又称为卵泡期。

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子宫腺上皮细胞分裂增生,破溃的创面逐渐修复,形成新的上皮层,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达0.2cm左右,内膜呈高回声线。

2.增生晚期:月经来潮后12—14天,子宫粘膜腺增多,腺体增大。

上皮细胞柱下有糖原颗粒聚集,螺旋动脉增生,结缔组织也增生,在线性高回声周围形成一低回声窄带。

3.分泌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天,又称黄体期。

此时已排卵,黄体形成,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可达0.5cm,由于腺体血管的增多,组织细胞的增大,宫腔粘膜呈梭形高回声带。

4.分泌晚期:月经后20天以后到增生晚期高回声增厚更加明显,约1cm左右,由于血管的扩张充血,结缔组织内液体增多,呈水肿状态,内膜腺体增生分泌粘液使子宫内膜周围产生低回声晕。

5.月经期:由于排卵后未受精,黄体退化,停止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这两种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子宫内膜浅层缺血坏死,内膜萎缩、脱落,子宫出血,使内膜模糊不清。

若有血液逐渐积聚在子宫内,可呈不规则低回声区,宫腔回声消失。

宫腔内有时可见液性暗区,是由于宫腔内积血。

超声如何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目前超声可直观的观察到卵泡的整个发育过程,正常卵巢声像图为椭圆形,周边皮质回声低于中间髓质回声,纵切面上位于充盈膀胱后外侧,横切面位于子宫外上方,因卵巢活动度较大,位置变异大,双侧卵巢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中间髓质因不含卵泡,回声强,周边皮质含卵泡,回声偏低。

成熟卵泡呈球形无回声囊,突向卵巢表面,中间可见一强回声点为卵丘。

卵泡的发育一般分为3阶段: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青春期开始卵巢中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各期卵泡,呈蜂窝状无回声区。

利用超声可以方便地动态观察卵泡的形态变化,监测排卵。

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周期

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周期

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周期女性生理周期是指女性在生殖年龄内,从第一个月经开始到停经之间的周期性变化。

这个周期是由多个生理过程组成的,包括月经周期、卵巢周期和子宫内膜周期。

了解女性生理周期对于女性的健康管理和生育规划非常重要。

一、月经周期月经周期是女性生理周期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指女性每次月经周期的开始日期至下一次月经周期开始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但每个女性的月经周期长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月经周期主要包括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三个阶段。

1. 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一天被定义为月经期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子宫内膜脱落并排出体外,伴随着少量出血。

月经期一般持续3-7天。

2. 卵泡期:月经期结束后,卵巢开始发育新的卵泡。

在这个阶段,卵巢释放促性腺激素(FSH),促使卵泡成熟,并产生雌激素。

这个过程一般持续10-14天。

3. 黄体期:卵巢发育的最终阶段是黄体期。

当卵泡发育到一定成熟度时,它会破裂并释放卵子。

破裂的卵泡变成黄体,开始产生黄体酮。

如果没有受精,黄体会逐渐退化,黄体期一般持续12-16天。

二、卵巢周期卵巢周期是女性生理周期中卵巢发育和排卵的过程。

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并不完全对应,而是相互关联的。

1. 卵泡发育阶段: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卵巢中的卵泡逐渐发育。

卵泡是包裹着卵子的液体囊泡,每个月大约有5-20个卵泡开始发育,但只有一个最终会成熟。

2. 排卵阶段:当最终的卵泡成熟时,它会破裂,释放出卵子。

这个过程被称为排卵。

正常情况下,排卵发生在卵泡期的中期。

3. 黄体形成阶段:排卵后,残留在卵巢中的破裂卵泡会形成黄体。

黄体会产生雌激素和黄体酮,为子宫内膜的准备和维持提供支持。

三、子宫内膜周期子宫内膜周期是指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内的变化过程。

子宫内膜是子宫内壁的一层组织,它的厚度和组织结构会随着月经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排出体外。

2. 卵泡期:子宫内膜开始重新生长和增厚,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准备。

妇产科护理第六版 第二章 完

妇产科护理第六版 第二章 完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概述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1.描述女性内、外生殖器的构成及解剖特点。

2.叙述女性生殖系统的邻近器官及其临床意义。

3.复述女性骨盆及骨盆底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描述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5.描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特点。

6.描述月经的临床表现,并能根据临床表现提岀月经期的健康问题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及相关组织。

内生殖器位于骨盆内,骨盆的结构与形态和分娩密切相关。

女性生殖系统既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又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导入案例与思考:张女士,44岁,近3个月经常出现心悸、烦躁,易激动。

既往身体健康。

月经史:138-9 经量较多,有血块;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结合本案例,你认为1.张女士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是什么原因所致?2.张女士的月经是否正常?为什么?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外生殖器女性外生殖器( external genitalia)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统称为外阴( vulva)(图2-1)(一)阴阜( mons pubis)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

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倒置的三角形。

阴毛为女性第二性征之一,其疏密、精细、色泽可因人或种族而异。

(二)大阴唇为靠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

两大阴唇前端左右两侧相互联合形成大阴唇前联合,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称为阴唇后联合。

外侧面为皮肤,多有色素沉着,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

大阴唇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可形成大阴唇血肿,疼痛明显。

(三)小阴唇小阴唇( labium minus)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

两侧小阴唇前端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端与大阴唇的后端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皱襞,称为阴唇系带( frenulum labium pudendal)。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

2. 孕激素的作用 (1) 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进入分泌期,为胚胎着床做准备 (2) 抑制子宫运动,以利于受精卵着床 (3) 使乳腺腺泡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发育,为妊娠后 泌乳做准备 (4) 产热:孕激素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1ºC左右
基础体温突然降低是排卵的标志 意义:不孕症
计划生育
排卵日体温最低的原因:排卵前出现雌激素的高峰。 而雌激素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基础体温。
FSH→与颗粒细胞受体 →雌激素
卵泡大量产生的雌激素 →雌激素达到第一次高峰
2、排卵(ovulation)
由于雌激素大量分泌(高峰)→正反馈刺激下丘脑 GnRH↑→垂体FSH↑,LH↑,尤其是LH↑↑
LH↑↑: (1)卵泡进一步成熟 (2)卵泡壁溶解酶的活性↑→卵泡壁融化和松解 (3)LH使卵泡产生大量的PG→PG促使卵泡破裂→排卵
月经(menstruation): 发生在女性生殖年龄的 周期性子宫内膜剥落并伴有出血的现象。
一般每月出现一次,故称月经。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在动物 称之为动情周期,一般28天±7天。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
根据子宫内膜组织学特点,可分为:
1) 增生期:在卵巢的卵泡分泌的雌激 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逐渐增生、增厚, 表现为:
与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关系、下丘脑-垂体-性腺 轴的调节;
2、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第一节 雌性生殖
女性从出生到衰老,其生理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 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 经期
月经是性成熟期的标志
一. 月经周期、卵巢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一)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1. 定义:
1. 雌激素的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作用于女性生殖器官:

子宫内膜周期变化怎么样

子宫内膜周期变化怎么样

子宫内膜周期变化怎么样女性的生活中离不开生殖器官的变化,因为其中的激素影响,女性需要在每个特定时期内避免一些问题,才能使生活的质量提高,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在特定期间的身体的情况也是固定的,可以针对性的处理这些问题,那具体的子宫内膜周期有哪些变化呢?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一,增生期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二,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三,月经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四,月经期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根据每个周期的特点可以有利于受孕,也可以根据时间做一些身体检查,也因为体内激素的变化可以同时采取健身或运动的方法是身体达到更好的状态,在月经期间所注意的问题也很常见,要注意休息补充相应的补血活血的食物,在每个时期对身体照顾周到能减少很多妇科问题的发生。

内膜生长的原理

内膜生长的原理

内膜生长的原理内膜生长是指子宫内膜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周期性生长和脱落的过程。

在每个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会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逐渐生长,并最终形成一个适合着床的环境。

当着床没有发生时,子宫内膜会在孕激素作用下脱落,形成月经。

内膜生长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激素和生物化学过程。

下面将从细胞层面、激素调节和生物化学反应三个方面来详细解释内膜生长的原理。

首先,内膜生长的基础是由子宫内膜细胞完成的。

子宫内膜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腺上皮细胞分泌粘液和养分,为受精卵提供营养和支持着床。

间质细胞则负责支持和供血给腺上皮细胞。

在内膜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需要,子宫内膜细胞会经历增殖、分化和合并等过程。

增殖是指细胞的数量增加,可以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

分化是指细胞从幼稚状态向成熟状态的转变,这种状态的转变涉及到大量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调节。

合并是指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帮助内膜细胞形成连续的细胞层。

其次,内膜生长受到大脑下垂体、卵巢和子宫之间的复杂激素调节。

激素对内膜生长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在月经周期的第一阶段,下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FSH促进卵泡的生长和雌激素的分泌。

雌激素进一步促进内膜细胞增殖和分化。

在卵泡发育的过程中,卵巢分泌孕激素,孕激素抑制了FSH的分泌,避免过度发育的卵泡形成。

当卵巢排卵时,卵泡破裂并释放出卵子,形成黄体。

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孕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了下垂体对FSH 的分泌。

此时,子宫内膜进入增殖和分化的高峰期,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准备。

如果受精卵没有成功着床,黄体逐渐消失,孕激素水平下降,下垂体再次分泌FSH,进入新的月经周期。

最后,内膜生长的过程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例如,增殖过程中涉及到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进入分裂期并进行DNA复制。

分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调节。

细胞间的合并主要是通过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来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从形态学上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

功能层为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变化的调节,具有周期性增值、分泌和脱落性变化,即月经的形成来源;基底层靠近肌层,不受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调节,不发生剥脱,在月经后再生并修复子宫内膜的功能层。

根据其组织学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3个阶段(以一个正常月经周期28日为例):
(一)增殖期:
月经周期第5~14日。

在雌激素的作用细啊,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称为增殖期。

该起子宫内膜厚度自0.5mm增生至3~5mm。

增殖期又可分为早、中、晚3期:
1、增殖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

此期内膜薄,仅1~2mm;腺体短、直、细且稀疏,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形;间质致密,间质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殖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

此期内膜腺体数量增多、伸长病稍有弯曲;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开始有分裂象;间质水肿在此期最为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增厚。

3、增殖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

此期内膜进一步增厚,达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腺上皮变为高柱形,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增生,管腔增大,呈弯曲状。

增殖期腺体细胞的重要变化为纤毛细胞和微绒毛细胞的增加。

纤毛细胞出现于月经周期第7~8日,主要围绕腺体开口分布,纤毛的摆动可促进子宫内膜分泌物的流动和分布。

微绒毛可增加细胞表面积,从而增加腺细胞的排泄和吸收功能。

增生的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游离和结合的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及初级溶酶体。

这些结构是蛋白质、能量及酶的合成和贮存场所。

(二)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

此时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使内膜继续增厚,腺体更增长弯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并水肿。

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整个分泌期亦分为3期:
1、分泌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

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弯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开始出现糖原的核下空泡,为该期的组织学特征;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弯曲。

2、分泌中期:月经周期的第20~23日。

内膜增厚且呈锯齿状。

县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溢入腺体,称顶浆分泌。

3、分泌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

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

该期子宫内膜呈海绵状,厚达10mm。

分泌期的特征性变化为巨大线粒体的出现和核仁通道的形成。

(三)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日,即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脱落期,为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