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教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 六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ef8ac94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一】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案例二】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
见什么怕什么。
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
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
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
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1)分析原因:孩子胆小是常见的,并非天生的,也容易改正,关键是搞清楚孩子胆小的原因。
如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父母斥责,过度刺激;孩子身体虚弱,缺乏信心;个性内向等。
(2)措施:父母溺爱,过度保护而胆小的孩子,就需彻底消除对他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因自卑而胆小怕事的孩子,应多加鼓励、耐心帮助,避免斥责、嘲笑等消极刺激;因体弱多病而缺乏信心的孩子应多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交往,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环境,勇敢起来;培养良好的个性,多参加同伴活动。
【案例三】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最新幼儿教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 六
![最新幼儿教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 六](https://img.taocdn.com/s3/m/33b962efb84ae45c3a358c2a.png)
最新幼儿教师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六1、嗑指甲的奇奇案例描述图书区中,奇奇一只手抱着一本书,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放在嘴边,歪着小脑袋,用牙齿咬着指甲,眼睛看着书。
王老师走到他身边将他的小手从嘴巴里拿出来,接着他的小手说:“奇奇在看什么书这么认真?怎么把小手指入在嘴里?多不卫生呀。
”奇奇抬头看看我,没有说话继续低头看书。
王老师去巡视其孩子活动情况,但用余光继续观察着他,发现奇奇又将手指送到了嘴边......奇奇是一名5岁男孩,他有嗑手指甲的习惯,平时经常能够看到他将手指头放在嘴边嗑手指甲,嗑完这个嗑那个,嗑完左手嗑右手,弄得十个手指总秃秃的,有时还会将手指嗑破。
奇奇全家是外地人,父母在天津做生意,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归,一天也见不到孩子的面。
每天奇奇由保姆接送,周六日全天由保姆照看。
父母看现奇奇嗑手指甲的习惯后,就严厉的批评制止,有时还忍不住狠狠地打两巴掌。
在父母的严厉的管教下,表面上孩子有所改善,但在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时候反而更加严重了。
问题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奇奇嗑手指甲的不良行为习惯。
2、针对奇奇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出教育指导对策。
案例分析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奇奇嗑手指甲不良习惯与其情绪有关。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消极情绪反应往往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
在“手指问题”的背后,是孩子孤独寂寞、寻求心理安慰的表现。
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
获得安慰。
奇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致使他经常独自一人,缺乏安全感、孤独焦虑。
父母的严厉批评又进一步加重了奇奇的这种情绪反应,于时,奇奇希望通过嗑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焦虑的心情。
针对奇奇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取采以下的教育措施:(1)营造一种温馨愉快的氛围,创设轻松的自由精神环境,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情绪稳定、舒适自由。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696d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9.png)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以下是一份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案例分析,供参考。
一、选择题1. 幼儿期是指哪个年龄段?A. 0-2岁B. 2-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以下哪个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A. 语言能力迅速发展B. 逻辑思维能力成熟C. 抽象思维能力发展D. 道德观念完全形成答案:A二、填空题1.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答案:认知、情感、社会性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期主要处于________阶段。
答案:前运算三、简答题1. 简述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答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通常从自我中心逐渐过渡到他人中心,开始时幼儿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形成更复杂的社会认知。
2. 幼儿期情绪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幼儿期情绪调节的特点包括情绪表达的直接性、情绪反应的强烈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成熟。
幼儿在情绪表达上往往直接且强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小明是一个4岁的男孩,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因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老师发现小明在争执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哭泣或生气。
问题:根据幼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明的行为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答案:小明的行为可能的原因包括:- 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分享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 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可能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建议:-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的方式,帮助小明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和他人的感受。
- 教授小明一些基本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计数等,帮助他在情绪激动时能够自我安抚。
- 鼓励小明参与集体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来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dbbfe0700abb68a982fbf3.png)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同学聚会散去后,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https://img.taocdn.com/s3/m/afd376b82e3f5727a4e962dc.png)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试卷6(总分58, 做题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1.儿童心理发展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是( )。
SSS_SINGLE_SELA 遗传B 生理成熟C 环境D 教育分值: 2答案:A解析: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生来没有大脑的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心理活动,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水平远比正常儿童低下。
2.下列叙述中,属于超常儿童特点的是( )。
SSS_SINGLE_SELA 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B 智力年龄小于实际年龄C 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D 心理年龄等于实际年龄分值: 2答案:C解析:超常儿童是指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的儿童。
故本题选C。
3.幼儿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幼儿注意的( )较差。
SSS_SINGLE_SELA 稳定性B 广度C 分配能力D 范围分值: 2答案:C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度。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顾此失彼”就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说明不能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反映出幼儿注意分配能力较差。
故本题选C。
4.以下几组时间概念中,幼儿难理解的是( )。
SSS_SINGLE_SELA 上午、下午B 白天、晚上C 今天、明天D 大前天、大后天分值: 2答案:D解析:大前天、大后天的时间概念,幼儿到了5-6岁即幼儿晚期才能形成。
其他几个选项的概念幼儿在5岁前就能够掌握。
5.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 )。
SSS_SINGLE_SEL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分值: 2答案:B解析: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d5cb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2.png)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2.父母过于强调干净整洁和研究,忽略了儿童的游戏需求,可能会导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受到限制。
3.因此,父母应该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同时,研究和游戏并不矛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研究,让孩子在快乐中研究。
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游戏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游戏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式。
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和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从而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记住游戏规则,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游戏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同时,游戏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游戏,而不是把他们的时间都安排在研究上。
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本文介绍了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原理,其中涉及到了自言自语的概念。
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具有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特性,可以分为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两种形式。
成人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自言自语,帮助和引导其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
另外,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是幼儿想象的表现,不应该被误认为是说谎。
幼儿的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与他们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
因为幼儿的感知分化不足,他们往往无法意识到事物的异同,也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
此外,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时会混淆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导致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教育学心理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70c3bd69dc5022aaea0092.png)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教育学心理学试题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8a6728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e.png)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幼儿心理问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当父母要离开时,他会大哭大闹,拼命拉扯父母不让他们走。
幼儿园老师反映,小明在家庭和幼儿园都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分析,小明的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行为产生焦虑和恐惧。
这可能是由于小明的安全感不足,对于分离的恐惧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比如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给予小明安全感的肯定和支持等。
案例二,小花的攻击行为。
小花是一名4岁的女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频繁的攻击行为,经常打骂其他小朋友。
幼儿园老师反映,小花在幼儿园的攻击行为已经多次受到了警告和批评,但依然无法改变她的行为。
分析,小花的攻击行为可能是由于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小花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她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她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案例三,小明的社交障碍。
小明是一名5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不善于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经常选择独自玩耍,对于集体活动缺乏兴趣。
分析,小明的社交障碍可能是由于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逐渐克服社交障碍。
结语: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际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dbbfe0700abb68a982fbf3.png)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同学聚会散去后,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案例分析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d21f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8.png)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案例分析题”含答案1、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
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
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
”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
”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人浴池。
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
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
孩子大哭大闹……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答:(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反抗的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观,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不对,容易使孩子要么养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性格。
2、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
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答: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
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
3、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
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
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格考试考编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格考试考编心理学案例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a20ded551810a6f52486b6.png)
案例分析题1.不会听课的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翁,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
等到被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很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的又神游了。
请分析小刚不会听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原因(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如果教师讲的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老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很少收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小动物,通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
另外也可适当的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
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
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
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上课无关的东西放进书包里,在讲课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者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型答案及解析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型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9c790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2.png)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
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广西)答案: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二、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
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
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
(湖北)答案: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
三、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
由于小薇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镇上的奶奶家。
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
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识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集(10个)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集(10个)](https://img.taocdn.com/s3/m/2868dd73f46527d3240ce08e.png)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1、幼儿东东,因打了人,没有拿到小红花,而其他小朋友都拿到了。
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
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
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东东高兴极了。
请用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有关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的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过高评估自己,自我评价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
东东对在自己的评价也体现了幼儿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
2、幼儿教师体罚请你结合著名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谈谈幼儿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施教育?如何看待教师的体罚行为?著名幼儿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都体现出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到知识,切忌以教师的观点去控制幼儿的发展。
比如:陈鹤琴先生提到过,对待幼儿的过失,如果用训斥、讥讽或变相惩罚甚至体罚来对待,就可能使幼儿为逃避灾难而说谎,这势必影响到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
幼儿园事故中有一项是指由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导致的后果。
体罚是指教师的行为造成幼儿人体损害的一种行为。
广义的体罚还包括变相体罚,如罚蹲下起立、罚站、罚跪等。
老师体罚幼儿园幼儿,无论从良心、道德还是法律上来讲,都是不允许的。
教师因故意行为造成幼儿伤害的,法律也有相应的责任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b3482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0.png)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孩子已经2岁零7个月了。
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总是让妈妈弄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妈妈的脑际。
前几天,妈妈和孩子一块坐在院子里乘凉,孩子看到深蓝的天幕上那如洗的圆月、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的星星,非常兴奋,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
可小孩哪里知道劳累了一天的妈妈的心思。
妈妈说:“天黑了,该睡觉了……”,“月亮为什么不睡觉?”、“那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孩子的反问让妈妈惊讶!妈妈和孩子一块到大街上,他极不愿意让妈妈拉他的手,总是那样不听话。
最让妈妈担心的是平坦的道路他不走,却偏偏一摇三晃地走那凸凸凹凹的地方,正如在饭桌上,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
不过有时也挺可爱的。
比如,前天中午,妈妈把做好的饭菜刚送到饭桌上,还未来得及解围裙,孩子却一脸认真地说:“妈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案:(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
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比如,走凸凹不平的路,既要防止摔伤,又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认知兴趣。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
③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e2cf67f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7.png)
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
”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
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
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
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
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
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
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
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8ce70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7.png)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
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某i、某i“。
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某i、某i“。
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
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
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幼儿教师招聘笔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型及答案
![幼儿教师招聘笔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型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5d130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幼儿教师招聘笔试经典“案例分析”题型及答案1、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某小朋友在做“炒菜”访谈,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娃娃的玩具搬到了走廊上。
老师看见了,对她说:“娃娃的东西怎么能到处乱放呢?赶快把这些玩具搬回去。
”她很不情愿地搬了回去。
老师听到她在嘀咕着:“我都没游戏玩,我想到外面去玩。
”就这样,这堂课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没有顺利进行。
请你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等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在该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充分准备好游戏活动的条件而使得幼儿的游戏没有顺利进行。
所以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游戏时,应该:(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使促进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并且根据时间的不同组织学前儿童玩不同的游戏。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游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备条件。
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学前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该在室内和室外都都有固定的游戏场地。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游戏材料、玩具时学前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
要使学前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充足的玩具。
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成型玩具(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非专门化玩具)。
2、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
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汪剪得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
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片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置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结合案例,说明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幼儿教师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六1、嗑指甲的奇奇案例描述图书区中,奇奇一只手抱着一本书,把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放在嘴边,歪着小脑袋,用牙齿咬着指甲,眼睛看着书。
王老师走到他身边将他的小手从嘴巴里拿出来,接着他的小手说:“奇奇在看什么书这么认真?怎么把小手指入在嘴里?多不卫生呀。
”奇奇抬头看看我,没有说话继续低头看书。
王老师去巡视其孩子活动情况,但用余光继续观察着他,发现奇奇又将手指送到了嘴边......奇奇是一名5岁男孩,他有嗑手指甲的习惯,平时经常能够看到他将手指头放在嘴边嗑手指甲,嗑完这个嗑那个,嗑完左手嗑右手,弄得十个手指总秃秃的,有时还会将手指嗑破。
奇奇全家是外地人,父母在天津做生意,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归,一天也见不到孩子的面。
每天奇奇由保姆接送,周六日全天由保姆照看。
父母看现奇奇嗑手指甲的习惯后,就严厉的批评制止,有时还忍不住狠狠地打两巴掌。
在父母的严厉的管教下,表面上孩子有所改善,但在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时候反而更加严重了。
问题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奇奇嗑手指甲的不良行为习惯。
2、针对奇奇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出教育指导对策。
案例分析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奇奇嗑手指甲不良习惯与其情绪有关。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消极情绪反应往往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
在“手指问题”的背后,是孩子孤独寂寞、寻求心理安慰的表现。
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
获得安慰。
奇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缺少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致使他经常独自一人,缺乏安全感、孤独焦虑。
父母的严厉批评又进一步加重了奇奇的这种情绪反应,于时,奇奇希望通过嗑手指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焦虑的心情。
针对奇奇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取采以下的教育措施:(1)营造一种温馨愉快的氛围,创设轻松的自由精神环境,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情绪稳定、舒适自由。
(2)加强对孩子的关注,主动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丰富幼儿活动内容,吸引幼儿的积极参与,鼓励孩子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而不是一人独处。
(3)不论是家长还教师,发现孩子问题不要严厉斥责,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干预,如注意力转移法,尊重幼儿,态度和善,避免引起幼儿的反感。
(4)家长应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及进与老师沟通,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保持一致,发挥家园合力,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不开心的福福案例描述小班下学期刚刚开学,一向活泼开朗的福福,却出现了入园困难的现象,每天不愿意来幼儿园。
在与福福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得知他最近回家后经常说小朋友不喜欢他,不和他做朋友,有的小朋友还总欺负他。
听了家长的反馈,赵老师有些疑惑,因为在幼儿园福福是个性格温顺、与人友善,很不少跟小朋友发生争执的孩子,有时他还经常指挥小朋友做这做那,去没发现家长说的这种现象。
带着疑问,赵老师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福福的表现。
场景一:音乐游戏找朋友时,福福想找蓓蓓拉手做朋友,可是蓓蓓已经和宁宁手拉手站好了,福福跑过去拉起蓓蓓的手说:“咱们来当好朋友吧!”蓓蓓说:“我已经和宁宁是好朋友了,我待会再找你当朋友。
”福福一脸委屈地对着老师说:“老师,蓓蓓不和我当朋友。
”场景二: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一起和老师在玩“大风和树叶”的游戏,在奔跑时福福和张昊小朋友撞了一下,这时福福生气地追赶着昊昊,张着小手抓昊昊的衣服,可是昊昊跑得太快了,福福被远远的甩在后面,急得他眼泪泪汪汪的一求助老师:“老师,他撞我了。
”场景三:午餐前洗手,许多小朋友都洗完手回到活动室。
可福福、聪聪、曈曈等幼儿还没有回来。
赵老师发现,这几个小朋友在玩打枪的游戏,他们有的做着各种打枪的手势,有的还发出了打枪时砰砰的声音,玩得正起劲。
可这时福福的小嘴又撅起来了,不高兴的样子。
赵老师走过去问:“福福为什么不高兴?”“他们用枪打我。
福福低着头委屈地说。
听他这么一说,几个小朋友连忙解释:“没有,我们在做游戏,这是假打仗!”当赵老师回过头来再看福福时,福福说:“他们都拿枪打我,没人和我一伙。
”问题1、请从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角度,分析福福的交往行为。
2、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促进幼儿同伴关键交往的指导策略。
案例分析以自我为中心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这个特征在福福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交往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他总是习惯于关注他人的举动,把问题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如“她不和我当朋友”、“没人和我玩”、“他撞到我了”而缺少与人交往的良好策略,需要成人给予交往策略的支持,帮助其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
指导策略:(1)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交往的宽容、合作、接纳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行为主义党派的观点,个体的行为是由于外在刺激引起的,环境对人的行为塑造起到一定作用,可以从环境入手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水平。
教师要创设一个宽容、接纳、互助的同伴交往环境,使之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交往经验,才能有利于幼儿从心理到行为的彻底转变。
(2)教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具体方法,如轮流玩、交换玩、使用礼貌受到用语等。
(3)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练习,掌握交往与合作的技巧,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加深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其进一步和同伴进行顺利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3、“老师我不会!”案例描述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只有强强还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
刘老师看到后,走过去问:“强强想玩点什么啊?”强强摇了摇头。
刘老师说:“美工区的小朋友还没有满,可以去那玩。
”强强点点头,进入了美工区,在观察了一会儿后,刘老师发现强强还是坐在椅子上一到不到,于是又走过去问:“强强怎么不画画呀?”“老师,我不会”......活动课上,老师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家,小朋友们纷纷开始操作材料了,可唯独强强一动不动,并弱弱地说了一声“老师我不会”......午睡起床后,所有小朋友都在穿衣服,强强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老师,我不会把裤子腿儿掏出来”......问题1、请分析案例中幼儿的行为及导致其行为的原因。
2、如果你是教师,会用什么教育法帮助案例中的幼儿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在幼儿园中经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这些幼儿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时很少举手发言,惧怕尝试新的任务,在自选活动时总挑选最容易的任务,喜欢模仿别人,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幼儿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其原因是现在的家庭对孩子总是竭尽全力地为其解决困难,什么都包办代替,又或者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当孩子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常遭受失败,缺乏成功的体验,逐渐养成了遇事畏惧退缩,对自己缺乏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1)心理暗示法。
当孩子对某件事缺乏信心时,教师应当对他讲“你能做好这件事,只要用心去做,老师相信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2)独立完成法。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当孩子自己做了,无论结果如何,教师都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受到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乐趣,并逐步建立和增强独自做事的自信心,从而乐于自己独立做事。
(3)示范法。
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尤其爱模仿成人的行为。
因此,当有些事情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时,教师通过示范,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事情并不难做,从而增加自信,敢于尝试。
4、爱哭的乐乐案例描述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已上中班的乐乐从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高高兴兴地走进大门。
每次不是搂着妈妈的脖子,就是拽着妈妈的衣服不放,并且大声地哭闹着。
妈妈一开始百般迁就,后来便斥责“看人家其他小朋友,谁像你一样,这么大了还哭......”乐乐是小班下学期插班幼儿,上幼儿园前是姥姥带着,父母工作很忙;上幼儿园后他不愿与别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别人的话从来都是“听而不闻”,不理不睬,对老师及小朋友的问话不予理会;喜欢频繁地上厕所;生活自理能力比班中其他幼儿较弱,穿不上裤子哭,不如他愿他哭,老师说话声音大些也哭,批评其他小朋友还哭.....问题1、请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案例中的乐乐进行分析。
2、结合心理学理论知道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案例分析案例中乐乐的行为是心理压抑的表现。
一方面是乐乐的活动空间小,再加上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
活动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游戏活动是幼儿的天性。
乐乐的游戏活动很少,不能满足其好玩的天性,其压抑的心理也得不到释放。
另一方面,妈妈对乐乐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也会加剧乐乐的不良心理。
应对的措施:(1)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幼儿的心理压力包括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内在的压力。
心理压力是导致幼儿心理压抑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幼儿心理压抑问题应先从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入手。
案例中乐乐的插班幼儿,本身在交往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就落后于班中其他幼儿,这时教师应对该幼儿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保护幼儿的自尊,一视同仁;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同时教师要与家长沟通,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要对幼儿提出过高或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减轻幼儿心理压力。
(2)提供幼儿情绪释放的机会。
情绪释放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
当发现幼儿心理压抑时,应抓住最佳时机和幼儿交谈。
教师应让幼儿懂得,凡事不能憋在心里,应该说出来,教师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幼儿表达时给予认可。
(3)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
教师可利用情景教学有意识地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
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设置各种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帮助新新笑起来案例描述5岁的女孩新新是中班的插班生,聪明好学,回答问题积极,自理能力强,是班里比较优秀的孩子。
可是,新新进入新班级已经有一个月了,每天一园还是要掉上几滴眼泪。
看到动画片里有悲惨的情节时就会哭。
美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制作灯笼,新新将灯笼穗儿剪得非常细致和精巧,这使得她花费了很长时间,多数小朋友做完了活动了,只剩下新新和另外几个小朋友了,一会儿那几个小朋友也陆续做完出去了,新新一看只剩自己一个人了,开始着急了,自己做着做着就哭了。
室外活动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曲线运球,第一轮时新新所在的小组运球最快,全组欢呼胜利,第二轮时由于新新后面的琪琪小朋友没有控制住球脱手了,新新一看她们组最慢,生气地对琪琪大喊:“都怨你!都怨你......”一边说着眼泪又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