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道德与法治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正视发展挑战——关注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教学目标:围绕国家生态现状、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内容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实际问题,以“关注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并引导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预期学习成果:1、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或本地区)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图片、漫画或典型材料,制成PPT演示文稿展示,并形成文字材料,为研究性学习做好资料准备。
2、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学习,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活动设计材料引入:行,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7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千余名嘉宾参加了37场主题论坛活动。
霾由河北中南部产生,污染物不断向北京及周边地区扩散,导致后期京津冀北部地区污染持续加重。
北方还未到冬季取暖时间,空气污染持续加重,可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意味着我国自1979年确立的排污费制度将向环保税制度转移,意义重大。
引出本节课专题:关注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活动1:学生结合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回顾课本相关知识(生答)从中考考查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结合材料及问题交流展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阳市举行,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7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千余名嘉宾参加了37场主题论坛活动。
年会发布了《贵阳共识。
》1、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发布了《贵阳共识》,这说明了什么?2、我国举办“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何意义?3、绿色发展需之行合一,我们中学生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促进绿色发展?(1)组内交流(2)小组展示活动2:真题训练结合“时政热点”完成相关练习。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课教学设计_0
导学案课题课型新授课学科道德与法治使用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能力目标:能从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3.知识目标: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基本流程了解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发出倡议-课堂总结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问题探究:三、观看视频: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一)根据视频,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漫漫黄沙”?2、结合材料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3、违背自然一味索取有什么后果?教师总结: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问: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生回答,总结知识点:(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结合视频,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55年来,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依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将荒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人间的天堂,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思考:1、为什么塞罕坝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2、我们从塞罕坝的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展示,总结怎样走绿色发展之路。
(三)讨论作为公民我们应如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四、发起倡议:学生根据学校周边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的情况。
起草一份倡议书,传播自己的的环保理念。
学生书写并展示倡议书。
(一)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展示。
(二)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对比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和现在的图片,讨论问题并回答。
(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说说应怎样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3
2、 探究分享:空气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1952年伦敦烟雾事 件,4天夺走4000多条人命。过后的两个月中,又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
这场灾难让伦敦人彻底醒悟。英国也以此为契机,走上了 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治理之路。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
低碳微生活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 的文明行为;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 变化?你打算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 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 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②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 严格的制度和法律
村民1虽然造纸厂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他违规排放, 对村民健康影响很大,得不偿失。
造纸厂:虽然效益不错,但安装一套排污设备还是太贵
了,不合算。
村民2:在造纸厂能打工赚钱, 一点点污染算不了什么! 思考:你怎样看待这件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2、教师小结: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坚持走绿色发展 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 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播放视频:《卡通: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问题
学生看材料 思考:你怎 样看待这件 事?请说说 你的理由
要求学生联 系自己生活
学生分小组 讨论完成
读书初步 感知本课 基本知识 占
八、、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九年级上册 文明与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
建设美丽中国一、学习目标1.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2.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认清当前挑战,阐明科学应对的方法。
理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认同相关基本国策,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新授内容(一)正视发展挑战1)学生自主学习,按时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1)人口状况:一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二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2)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我国人口国情、人口的特点、人口形势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的特点: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②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人口形势: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
(4)为应对人口问题,国家制定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
2、认识我国的资源问题(1)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国情或资源特点: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
(原因)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失和枯竭,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后果)(3)为应对人口问题,国家制定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3、认识我国环境问题(1)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美丽中国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资源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但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建设路径的认识尚不深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关注到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分析。
此外,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有限,影响了他们在环保实践中的行动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提高法治观念。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及其内涵。
2.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
3.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美丽中国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提高法治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环保案例、美丽中国的图片和视频等。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中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美丽中国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学设计_4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
发展的践行者3、知识目标: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要求,懂得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难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激发疑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学习方法】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观察“地球受伤的图片”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生命的家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揭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要求。
2、懂得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努力争做一名绿色发展的践行者。
三、问题导学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81页—88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3、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四、新知探究(一)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分析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一味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2、结合事例、图片,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挑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课时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对国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发展挑战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难点: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发展挑战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挑战。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发展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发展挑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赛课教学设计_3
生态文明建设一、情景导入: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2、出示目标1)通过回顾历年中招试题,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复习、相互合作,找到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展示预习成果,会梳理基础考点,归纳出生态文明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4)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运用积累的基础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完成中考真题及相关二、历年中考回顾(见课件)三、自主复习(课本:54-59。
《全能提分》16-17)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表现?2、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特点)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全能提分)5、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全能提分)6、循环经济四、师生互动1、教师提问检测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四、反思释疑(一)What:是什么(说明、表明类;列举、概括类)1.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说明了什么?(二)Why:为什么(原因类;意义、危害类)2.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请你阐述理由。
(三)How:怎么做(做法、行为类;建议、主张类)3.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请你提出建议。
五、反思总结1、学生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以下观点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建设美丽中国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6)、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7)、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六、迁移延伸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主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培养关心社会、关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环境保护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环保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九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活动——探究与分享P75-76: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2.小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1
热点专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复习目标:【重庆中考考试说明】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我们今天的课从今日看点开始,老师播放视频。
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二、【合作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学案上有关生态方面的热点材料,找出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
要求:时间4分钟任务:分四大组,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大组完成一个材料,每个小组要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二)展示学生成果由推荐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板书重点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材料二: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幅减少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材料三: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240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年会活动,就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达成共识,发布了《贵阳共识》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材料四:系列环保举措生态环境部日前表示,目前15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结束。
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五个督察组陆续对山西等10个省份实施督察进驻,发现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等问题,各被督察地区已完成查处4124件,其中立案处罚608家,立案侦查42件,问责404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对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
此外,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和分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养成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习惯。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3.视频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2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造福民生福祉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重点
1.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难点
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视频欣赏——绿色家园
视频当中给我们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旨在告诉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共筑我们生命的共有家园.
⑸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小结: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拓展提高——弘扬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交流分享:
问:塞罕坝为什么会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你从这两次生态变迁中得到哪些启发?
现实生活中土地荒漠化,泥石流,沙尘暴,雾霾等各种灾害天气,给了人类什么启示?
答: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⑵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那在我们人类发展史上,曾经也出现过这样一起由于人类的无知愚昧而使人类陷入无限痛苦当中的事件,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质课教案_1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知道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道路的要求,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建设生态文明,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环境发展观。
二、重点难点1、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2、难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三、课时计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文朗诵《饮酒.其五》、《天星桥》1、活动目的: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美丽画卷。
2、活动方式:邀请两位同学有感情朗诵。
教师:请大家闭上双眼,跟我一起欣赏美诗文朗诵。
学生A: 《饮酒.其五》学生B:《天星桥》教师:感谢两位同学把我们带入如此美妙的意境。
在刚刚的两篇美文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此处学生自由发言,点到即可,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
)学生回答示例:学生A: 幽静的山谷、茂密的丛林、潺潺的溪水、飞鸟的鸣叫、美丽的大自然!学生B: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奇山怪石……教师:这就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正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最美丽的画卷。
这也正是当前咱们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和谐画面。
然而,环境资源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却屡次制造悲剧!20世纪世界十大环境公害(PPT展示)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杀人雾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活动探究一:《伦敦“杀人雾”事件》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观看短片,让我们一起回顾1952年的伦敦“杀人雾”事件。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时间为两分钟,讨论完指定问题发言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教育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对我国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环保行动的具体实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行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掌握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掌握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4.行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案例资料:收集典型的环境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环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案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案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一、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2.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的特点;资源、环境现状;2.教学难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阅读课本75页材料2、图片展示:教师总结: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挑战,中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人口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特点1.阅读教材第75页“相关链接”并阅读材料,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材料: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教师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板书)活动:(1).阅读教材75页第二段和投影胡材料,分析人口的第一个特点(2).阅读课本75“探究与分享”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0
教师引导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重点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白板出示检测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
习题应该当堂完成,时间要充分,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5'
2'
5'
8'
15'
6'
1'
3'
板
书
设
计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
——“河长制篇”与新闻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河长制及及其对河湖保护的主要任务;
2、知道时事新闻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了解最近几个月的国家重大时事新闻事件。
一、河长制
1、定义2、主要任务3、保护径
1、方法
2、途径
3、小记者播新闻
教
学
反
思
5、回顾小结
六、互动反馈
出示图片新闻:欧洲研究人员在人类粪便样本中发现微塑料颗粒
学生阅读后回答:
1、微塑料聚集最多的人体部位在哪里?
2、人类通过哪两个主要途径“吃了”微塑料?
3、怎样从根本上扼制微塑料进入人体?
切断水污染的源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引导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保护河湖,山清水秀的河长制应运而生。板书课题。
在出示教学目标时让学生齐读,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已发的纸张上完成
记笔记河长制的概念。
学生间讨论越是积极越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师生之间共同交流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相互帮助完成,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要做标记,教师要着重讲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点拨
学生分组比赛,看看哪组播报新闻效果好,出错率少。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时事新闻和热点的方法
重
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问题式探究、多媒体教学2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危害?二、导入新课观看《地球环保公益宣传片—珍爱生命珍爱家园_》导入新课珍爱生命,珍爱家园,共筑生命家园三、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为什么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建设生态文明1.观看《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2.思考:伦敦“杀人雾事件”说明了什么道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重、升考)3.教师总结:(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设计说明此课通过体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视频、数据、社会现象、典型案例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明确基本国策实施的必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保公益广告、人口发展趋势视频的思考分析,表达真实感受,触发学生对现象背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切,使其感受到人口数量增长与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
2.通过对数据、图表、人口流动社会现象的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新特点,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和必要性,树立忧患意识,正视新的挑战。
3.通过观看“我国人口政策变迁”的视频,知道我国为解决人口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实施的背景与意义;辩证看待人口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认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通过对相关数据、视频、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认识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走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困境;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5.通过对伦敦“杀人雾”事件的反思,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6.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应对当下人口、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避免重蹈西方工业化的覆辙,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1.材料展示:为鼓励市民按政策生育,解决“生得起、生得好”的问题,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办下发通知,将围绕孕前、孕期、分娩到分娩后全生育过程,为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孕产妇提供七项免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实施基本生育服务免费制度。
2.问题:这样做有利于落实什么基本国策?对这一国策你有什么认识?3.师生共同总结:(1)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2)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目标导学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一)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1.材料呈现: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快递业的包装物主要集中在快递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包装箱(瓦楞纸箱)、胶带以及内部缓冲物(填充物)等七大类。
2016年,我国快递业包装物共消耗快递运单约312.8亿枚、编织袋约32亿条、塑料袋约68亿个、封套约34亿个、包装箱约37亿个、胶带约3.3亿米……这些不可自然降解的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近3000万吨。
2.思考: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资源形势,我国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3.教师讲解:(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二)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1.材料呈现:2018年2月27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好的环保长效机制就是坚持严格依法办事。
环保督查它本身就是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不存在放松的问题。
在当日的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透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明确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
2.思考:环境保护部为什么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提示:我国的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
3.师生共同总结:(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2)我国环境质量虽在进一步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4.结合教材第77页“探究与分享”,设计辩论赛。
甲: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
乙:经济发展能够避免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
5.学生分成两组,准备材料,进行辩论。
提示:经济发展不是一定会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坚持绿色发展,就可以避免资源短缺。
6.师生共同总结:(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7.作业布置:结合教材第80页“拓展空间”内容,制作向社区居民宣传土壤保护重要意义的手抄报一份,并互相交流。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了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知道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资源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知道了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3 板书设计正视发展挑战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资源环境面临危机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理论性知识不少,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主要学习人口现状的特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及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运用对比法、数字法来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个是资源环境面临危机,学习资源和环境两方面的严峻形势,要结合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环境观。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2018年1月4日正式公布。
2.问题: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提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3.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一)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1.材料呈现:经过十多年持续治理和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如今内蒙古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
图片是羊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觅食的情景。
2.问题: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3.教师讲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