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源自何处?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源自何处?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源自何处?作者| 张晋藩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编者按:宪法为国之根本大法,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足见学习宪法之重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宪法也经历了跌宕历程。
中国法制出版社推出《中国宪法史》(修订本),作者亲自修订,从西学东渐讲起,直至社会主义宪法的新发展,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语言通俗,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本书首版曾获首届政府出版奖提名。
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经济上的封闭性决定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文化上的排他性,在政治法律文化方面尤其如此——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文化只有纵向的传承、发展,没有横向的比较和吸收。
这种故步自封的孤立性,制约了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活力,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而逐渐陷于落后的境地。
清王朝统治时期,当政者盲目地陶醉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幻境,坚持闭关自守,排斥与专制文化不相容的西方政治法律文化,奉行祖宗成法不可改变的陈腐传统。
中国自从第一个阶级王朝——夏朝建立以来,便形成了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以突出王权作为政权稳定的重要保证。
不论是《尚书·洪范》提出的“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的命题,还是孔子所阐发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都表达了君主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遵奉专制主义的精神,倡行为君主专制辩护的种种说教。
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近代民主观念。
至中国封建社会末叶的明、清二朝,君主专权达到了极致,号称“乾纲独断”——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最后决定权,都操于皇帝之手;国家设立的各级政府机关变成了听命于皇帝并向皇帝负责的办事机构,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可见,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经过两千多年螺旋式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
宪法第1节
1、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条件。作为根本法的宪法,是社会发 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并取得政权而出现于人类社会,因而,宪法产生的条件与近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密不可分。 2、资本主义宪法的代表——英、美、法三国宪法概述 (1)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特点是不成文宪法。 (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 制定之初只有序言和七个正式条文所组成。 (3)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其序言是1789年的《人 权宣言》。 3、资本主义宪法的历史作用。
第五章
宪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宪法知识 有个概括性认识。要求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 本理论和历史发展,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 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 [教学难点] 宪法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 行政区制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一节、二节、三节、四节
第一节 宪 法 概 述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1、古代宪法的含义:宪法的英文字母为Constitution , 它来源于古老的拉丁语Constitutio,原为组织、结构、 规定之意。在我国古代指一般的典章或制度。 2.近现代宪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 宪法是指宪法法律部门,它由三个层次构成:宪法典; 宪法性法律;有关宪法的解释和惯例。狭义上的宪法 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 3、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 的法律化,是公民权力的保障书,是各种政治力量对 比关系的集中表现。这个概念揭示了宪法的法律特征 和本质属性。
宪法 全部
)、政府、(主权 )是国家一般具备的要素。 37.国家性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归属
38.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和(经济基础的现状 )是决定国家性质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43.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确切地表明了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政权的广泛基础 )和(民主性质 )。
44.( 中国共产党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
45.(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保证。
4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政治联盟。 47.我国的统一战线是以( 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
93.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 )和(复合制 )。 94.单一制国家是由(中央 )统一行使国家主权的国家。
95.近现代复合制国家主要分为(联邦制 )和( 邦联制 )两种。 96.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97.我国2000多年来采取的大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98.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可分为三类:一般行政区划单位、(民族自治地方 )和(特别行政区 )。
7.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形式,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8.根据宪法效力与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9.根据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可将宪法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 10.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
11.(1787 )年制定的(美国宪法 )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12.(1791 )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23.(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另一种(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我国宪法基本知识和解读
我国宪法基本知识和解读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国家机构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及2018年五次修改。
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宪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
总之,我国宪法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学习和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和精神,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学整理笔记
宪法学整理笔记宪法学第⼀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1.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次使⽤宪法⼀次。
近代中国最早使⽤宪法⼀词的是马建忠的《适可斋记⾔》,中国最早在法律⽂件中使⽤近现代意义的“宪法”⼀语,则是1908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宪法⼤纲》。
2.宪法的界定:①实质意义的宪法:是从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界定宪法的。
包括成⽂宪法、威敏斯特模式的宪法性⽂件、独⽴于宪法⽂件本⾝之外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宪法性法律、普通法系或⼤陆法系宪法判例以及因历史或传统⽽形成的宪法管理。
②形式意义的宪法:是根据宪法作为法律的形式特征来界定宪法的。
即宪法是指其指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并在效⼒上⾼于普通法律的成⽂法典。
3.宪法的特征:包括形式特征⑴: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宪法的制定机关也称制宪机关,⼀般为⼀个专门机构,职责就是起草或制定宪法。
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
宪法草案及修正案的通过程序⽐普通法律严格。
⑵:宪法具有最⾼的法律效⼒:①宪法的效⼒⾼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效;②宪法是⼀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为准则。
实质特征:⑴对⼈权的基本保障,尤其是保护少数派特别是易受歧视的弱势群体。
⑵对国家权利的限制:①由于宪法规定了主要国家机关的组织、职权、活动原则和⽅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因此宪法实际上成为授予⾏使国家权⼒的根据;②由于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使权⼒的范围、程序与⽅式,因此宪法同时也是对国家权⼒⾏使的限制。
4.宪法的根本⽬的即在于限制政府的权⼒,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由。
保障公民权利在宪法中居于核⼼的⽀配地位。
5.宪法的渊源:①成⽂宪法典(宪法修正案是宪法典的组成部分之⼀);②宪法性法律(不是我国宪法的渊源);③宪法惯例(是不成⽂法国家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宪法判例。
(宪法判例是⾏使违宪审查权的普通法院或专门机构在适⽤宪法审判案件时形成的具有约束⼒的先例。
(宪法教学课件)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这期间有影响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 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就此形成 了结合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判例等 内容的英宪。
• 从思想角度看,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宣 传教化后,这一时代无异是近代宪法的 黄金时代。
(5)19世纪以来的变迁
•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宪法的特点: • 频繁立宪、以君主立宪为主。 • 一战以后,各国才逐渐接受民主主义,
更多地采用民主共和政体,这其中以德 国的魏玛宪法最为典型。而在苏俄,则 产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请问:
• 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便已有这样的根本 法思想萌芽呢?
(3)欧洲宗教革命至资产阶级大 革命前
• 近代宪法观念逐渐成熟的时期;
• 人们已经认为根本法应指人民与国家或政 府间的一种契约。这种观念一方面受中世 纪时与国王所订契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宗教革命的深刻影响;
• “五月花公约”、康涅狄格宪章以及克伦 威尔军队中清教徒所拟的“人民公约”等, 使这种民约式的根本法具有了权威和近代 宪法的特点。
(4)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
• 美法大革命是近代立宪运动的原动力和 起点;
• 自前一时期便已产生的三个观念,在此 时已深入人心,即:
• 根本法应为成文法; • 根本法须经特别机关制定; • 根本法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此时工业革命已经 铺开,商品经济和它背后的利益诉求对 掌握政治权力和政权极为热衷。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的概念
论宪法的概念我国宪法书籍有关宪法的概念比较一致,大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它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不难看出,这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宪法的,一是从内容上,二是从本质上,三是从特征上。
宪法学界的同仁都知道这个定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应当抓住该事物的种的属性,也就是说宪法作为法的一种或法的组成部分而应当具有的种的属性。
其他部门法在下定义时基本上都符合逻辑上的这一要求,即都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并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下面,笔者分三个部分来研究宪法的概念,目的在于摆脱传统的宪法概念的思维定式,并最终将宪法概念定位于调整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基本关系的部门法。
一、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所使用的宪法的含义现代“宪法”一词不同于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所使用的宪法的含义,宪法在古代中国和欧洲中世纪的含义又各不相同。
首先,中国古代“宪”字与“法”字含义相同。
“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使用,宪法在我国成为专有名词,起自晚清,是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法制的结果。
其次,欧洲中古时期的“宪”与“法”词义不同。
在拉丁文中,宪法是规定、结构、组织的意思,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具体含义不一样。
(1)在古罗马帝国的立法中,它曾被用来表示皇帝的诏书,和普通法律也有区别。
(2)在封建时代,即欧洲中世纪有时用来表示封建主和教会特权的法令。
从欧洲中世纪的宪法含义中已经隐约可见现代宪法的影子,即宪法较普通法更为重要,后来便发展为现代宪法的根本法观念等。
二、近现代以来有关宪法的几类观点今日用宪法这个名词,是借用旧的名词以表达新的意义。
同时,近代意义的宪法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如宪章、国法、约法、信条、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宪法大纲。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特别是1 8世纪美国独立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制定了宪法,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才最终形成和确定。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要依靠皇帝或其他统治者的意志,缺乏对民众利益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中国近现代法制开始进行了演变与发展。
一、西方法制的传入和接纳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定例务除,遵照圣旨,一概恪励洋例”之规定,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接受西方法律。
此后,中国立法和司法改革逐渐推进,法律制度也开始从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吸收外来的成分。
二、清末法制改革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落的困境,需要进行改革。
清政府于1901年启动了法制改革,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清民律》等法律。
该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依照西方法律制度的蓝本进行修订,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走上与西方接轨的道路。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地方法院,实现了对全国司法制度的整体改革。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制定新的宪法法律。
新宪法中规定了国家制度和基本权利,确立了民主法制的基本框架。
随后,中国政府颁布了《刑法》、《商法》、《合同法》、《民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新中国时期的法治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此外,新中国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对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领域、涉及所有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加强了对法律的执行。
五、中国法制的现状与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比过去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法治意识和信心,实现了对公正和平等的重视和追求。
然而,中国法制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包括法治宣传和教育不足、司法系统存在瑕疵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中国近代宪政
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所谓宪政,一般言,就是有限政府。
它指向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防止政府侵害个体的基本自由。
宪政关涉两种关系:第一,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即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第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权力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关系。
立宪主义意味着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在权利与权力之间谋求微妙平衡。
宪政这种以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方式组织政治决策程序的一套自觉规则,因社会而异。
它代替了那种受制于卡里斯马型领袖(理想型)的人治的概念。
宪法是非个人的宪政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宪法比较平等地分散了决策权力并承认了法律的可预见性。
此外,一个国家的宪法实践可能与宪法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当宪法的内容被普遍接受时,宪法理论便成了宪法实践。
中国政治传统中支撑宪政民主的思想因子甚少,如何借鉴来自异域的宪政制度,这是近现代中国所要面临的时代课题,《在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还交替存在一个不断上升、不断学习西方制度的过程。
一般来说,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前提在于国家理性,后者“表明了我们正置身于西方理性主义伟大传统的语境之中,其中,任何事情都有其特殊的理性或内在的理性,这种理性必须通过心灵来把握或理解。
”国家立宪理性也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于国家的观念认识,而是一种从国家构成的本质或国家得以产生的正当性角度来理解的理性认识。
所以,作者在全书中高屋建瓴分析了近代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
在作者看来,发生于近代中国的深刻社会变迁,使传统皇权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挑战,从而引发其合法性危机。
从晚清、民国至当代中国,任何政治力量要掌握国家权力都离不开宪法,宪法与宪政问题由此成为各派力量斗争的焦点,于是国人心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宪政情结”。
近代中国有宪法无宪政,各派政治势力以宪法为幌子来论证其掌控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现代国家的正当性、合法性基础,起源于欧洲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
宪法多选题
二、多选题1. 为什么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ABC )A. 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建立自由的市场竞争,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平等自由观念也因此而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 B. 从政治上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希望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 从思想条件上看,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深入人心,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的思想成为宪法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D. 从社会的普及范围来看,宪法为资本主义国家所独有;2. 我国公民享有的( BC)等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劳动权;C. 受教育权;D. 监督权;3. 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BC)A.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B. 自治区的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C.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D. 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行使民族立法权;4.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哪些方面?(AB )A. 宪法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所有法律都要体现宪法的精神和要求;B. 与宪法抵触的法律无效;C. 与宪法抵触的法律有一部分也有效;D. 法律是宪法制定的依据;5. 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C )。
A.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 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 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6. 如何树立依宪执政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ABC )A. 尊重宪法,牢固树立依宪执政意识;B. 遵守宪法,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C. 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思维处理现实问题; D. 处理社会现实问题要善用宪法思维,提高应用宪法的能力;7.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AC )是可以提出宪法修改有效议案的主体。
宪法1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3、近现代宪法概念的形成 (1)近代宪法的起源——1215年《自由大宪章》及其发展 1215年《自由大宪章》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89年《权利法案》 1679年《人身保护法》 1694年《三年选举法》 1701年《王位继承法》 这些重要的法律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和议会民主制度,构成了英国保护个人生 命、自由与财产权利的宪法性法律,构成了英国政治的基本法。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郑观应和《盛世危言》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思考: 孙中山说:“古代也存在宪法”,你说对吗? 毛泽东说:“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 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 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 毛泽东:世界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 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 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人权宣言》第16条
第十六条
凡权利无保障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 没有宪法。 A society in which the observance of the law is not assured, nor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defined, has no constitution at all.
第一节 宪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 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 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我国法制史之宪法
三、我国宪法历史发展过程
(一)根据地延安宪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根本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由第一次全国苏维 埃代表大会通过。基本内容为:确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 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 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 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
一、近现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政权的建立及普选制、议会制的民主制度 和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思想)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宪法的国家
英国—世界上最早产生宪法的国家(不成文 宪法)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 制的国家保留了君主,君主无实权实权在 议会和政府 英王有形式上的实权女王的全称是: 托上帝宏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陆海空三军总司 令伊丽莎白二世。
2、知识产权
(1)专利法 取得的方法:到专利局申请获得专利权,我国采用 的先申请原则,而不是先使用原则。美国是后者。发 明20年,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年。职务发明归单位。 (2)商标法 取得方法:到商标局申请注册,获得商标权,商标有 效期10年。10年后可以续展,缴费。 (3)著作权法 取得方法:无手续主义,自动产生。期限为作者生前 死后50年的12月31号不保护。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成文宪法四个第一: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 一部成文 宪法 ; 2、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 宪法 ; 3、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4、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
宪法第三章
(二)基本内容:
1
2 3
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民主、广开言路。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
5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概述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 经济制度是国家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的客观要求,通过宪法和法律而确认或创设的, 有关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三)国家性质与宪法的关系
1、宪法的产生是近现代国家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 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使政权合法化—— 制定宪法 2、规定国家性质是近代宪法的重要内容。
宪法基本理论 国家制度(国家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 式、国家结构形式)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宪法的实施
宪法学
第一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文化制度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精神文明是文化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指导着 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
李发河 百组集 建成乡 归欢河 来迎集 。队村 伍数 ,千 迎名 接群 英众 雄自
2009年4月17日,在济宁开往商丘的长途客车上,为制止一起偷 窃事件,刘风、李百建、张伟涛一同上前勇斗歹徒,在搏斗中刘 风不幸光荣牺牲,李百建身负重伤。2009年5月6日,共青团河南 省委决定授予刘风同志“河南省见义勇为青年英雄”称号,授予 李百建、张伟涛两位同志“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
第三章 国家性质
知识目标:
掌握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概念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涵义和特点 掌握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了解宪法所设置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特征。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政治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辅助的官僚机构如内阁、六部等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旨在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采取了少数民主的政治制度。
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实行总统制,设立了国会和立宪政府,试图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成为执政党,实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文件和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扩大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等社会群体的参与。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采用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主席、政府总理等职位在政治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政府倡导法治建设,努力加强法治体系建设和法律保障。
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试图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的领导带来了巨变,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面貌。
当前的政治制度为国家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面临着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演变,每个时期的制度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宪法第一章总结
宪法第一章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第一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宪法第一章总结(一)第一节宪法概述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
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正式成文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的1982年宪法。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一般地说,在经济上处于统治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第四节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特点: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宪法第一章总结(二)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
现行宪法发展历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它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下面将以中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为例,对相关参考内容进行概述。
中国现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经过几次重要修宪,目前实施的是1982年通过的第三部宪法。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部临时宪法于同年9月1日通过并正式生效,这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权机构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它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权利和地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制定的,它强调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国有经济的地位。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权。
1975年,第一部宪法经过修正,削弱了国民议会的地位,加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变迁,以及国家治理的调整。
1982年,中国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对1954年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新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它同样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鼓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
2004年,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对1982年宪法的一次重要修改。
修宪案明确规定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加强了公民的权利保护。
宪法还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宪法的法律地位。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和法治建设的进步。
宪法的修订是对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回应,确保了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宪法》题库(新)
《宪法》题库(新)一、填空题1、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从宪洗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3、根据宪法的效力与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4、根据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将宪法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5、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以及宪法解释等。
6、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度起源于(美国),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借。
这一制度称为(司法审查)制度。
7、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8、近现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
9、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类:即(一般行政区划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案以及其他议案,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都要经过四个阶级:(提出议案)、(审议议案)和(表决通过议案)、公布法律、决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12、我国国旗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商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确定的,以后即为我国四部宪法所确认。
13、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本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
14、在社会变动过程,任何主体都可以主张并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宪法规范而前,应当尊重宪法的(最高价值)15、我国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6、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宪法判例)。
17、宪法监督实施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
宪法、宪政与民主的关系
宪法、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一、宪法的学理界定(一)宪法词义的演变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后演变为英文constitution,其本来意义为组织、结构等。
在西方,最早使用“Constitutio”一词的是古罗马的西塞罗。
他在《国家论》(De Re Publica )一书中,用以表示平民的权力是构成罗马人统治之源泉的国家状态。
在中世纪,“Constitutio”是用以限制教会和王权的国王制定法,如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克拉伦登法(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
在1610年,怀特洛克(whitelocke)在平民院的演说中,明确指出:未经议会同意的课税,违反了王国统治的本来架构,意指违反了constitution(基本法)。
英国是最早使用近现代意义宪法的国家。
从中世纪以后,英国建立了代议制度,确立了国王未得到议会之同意不得征税和立法的原则,英国人把这种确认代议制度和限制王权的法律称之为本国特有的“Constitution”。
在近代社会,实定法意义之宪法的标志性成果是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按照萨托利教授的观点,近代意义的宪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基本权利。
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之,如《尚书》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唐书》中的“永垂宪则,贻范后昆”,《唐熙字典》把“宪”解释为“悬法示人日宪”。
这里的“宪、宪令、宪制”,指的都是典章制度或普通法规,不是近现代意义的宪法。
又如日本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等。
这里的宪法是指尊贵的法和重要的法,但不是指近现代意义的宪法。
在亚洲,最早使用近现代意义宪法的国家当属日本。
在1873年,日本学者林正明翻译了“合众国宪法”、“英国宪法”等。
于是,宪法在日本广为流传,并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中国使用近现代意义的宪法一词,始于19世纪中叶。
宪法笔记:宪法的含义
第⼀节宪法的含义 ⼀、宪法的词源: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
它们的含义主要有三种情况:⼀是指⼀般的法律、法度。
⼆是指优于刑法等⼀般法律的基本法律。
三是指颁布法律、实施法律。
这些与近现代宪法的涵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将“宪法”⼀词作为国家根本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
在西⽅,“宪法”在英⽂中为constitution或constitutional law,是由拉丁语constltutio发展⽽来。
Constitutio在拉丁语中指组织、结构、规定。
在古代西⽅,“宪法”⼀词也是在多重意义上使⽤:⼀是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的法律。
⼆是指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制定的普通法规。
三是指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市⾏会势⼒的特权,以及他们与国王等的相互关系的法律。
同样,这些都与近现代宪法的涵义不同。
宪法词义发⽣质的变化,始于17、18世纪欧洲⽂艺复兴时期。
近代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才最终形成。
⼆、宪法的特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
2、在法律效⼒上,宪法的法律效⼒。
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法依据或⽴法基础。
②普通法律与宪法不相抵触的原则。
③宪法是全国各族⼈民、⼀切国家机关和武装⼒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为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第五条 中华⼈民共和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和尊严。
⼀切法律、⾏政法规和地⽅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切国家机关和武装⼒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