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当代教育家佐藤学所著,他以日本教育为背景,深度剖析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这本书不仅在日本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独到。
深入浅出,对于我们思考教育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我对此书的详细读书笔记。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佐藤学认为,当今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求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的核心问题佐藤学认为,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被动性"。
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内容,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此外,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等。
这些问题产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佐藤学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向:1.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促进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元化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这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初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特别不习惯翻译,彷如初尝异邦菜,一边怀疑自己的品味一边有将其拿下的执拗。
作者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此书也有别于其他教育学理论专家,其所倡导理念均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直面学校里的种种挑战。
书最终读毕,但一次仿佛只得个囫囵吞枣的名堂。
然仍能撷之一二印象颇深之处,与学友共分享。
一,关于发言与倾听教室实乃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你敢不敢承认?回想当下课堂,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发出“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这种话语。
佐藤学教授笔下多数的日本教室亦是如此状况。
但那些踌躇不定,没有把握的声音是否就不代表学生的思考?教室里数十把声音终归有那么些个是底气不足的。
然而若是教师整齐划一地要求以“明晰的语言”来判断这些发言质量,是否就是一种假象的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回赠以怎样的姿态?究竟是为了真正地给予反馈,还是教师在匆匆忙忙地等待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好顺利进入到“下一步”?是否也会默默地给自己洗脑——“我让学生发言了,我关注了学生的反馈了,学生理解了”?何以为“听”?繁体字“聽”字有这样的解读:耳——用耳朵去听;王——说者为王;十——头要正,态度要端正;四——代表眼睛,眼睛要看着对方;一——一颗平稳的心;心——专心、用心。
这样的“听”才是真“听”,才是倾听。
这样的听,不会制定发言标准。
亦如书中所言,我们的教室也确实存在小学热闹初中高中沉默的情况。
抛却班级人数多等的原因,究其根源,莫不因为当下的教室学习文化,追求所谓主体性,在幼儿园、小学时代已然耗尽了学生的发言欲望。
这是一声警钟,提醒教师应当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抛却“发言热闹的教室”。
将undestanding换成appriciating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追求通过课堂师生之间的话语来实现情感相互交流。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名校走笔2016年01期04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教育更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
如何教书,如何育人,“互联网+”的时代,给我们提供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阻隔,让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们可以“零距离”沟通。
这一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成为可能。
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应运而生,中国紧跟其上。
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等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正在给中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我校于2014年9月推出了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案翻转和信息技术的翻转,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1.时代背景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了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一是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二是教育信息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三是教育信息化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因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
2.个人背景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我一直在思考,教育信息化到底该怎么搞?如何跟学校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哪些信息技术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将会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产生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对教学改革的一腔热情,我从2010年起,重新来到教学的第一线,亲自担任1004班的兼职班主任兼物理教师。
1004班毕业后,又继续担任1407班的兼职班主任和物理教师,这样做就是想通过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真正探索和践行教学改革,体会改革给教师和每一个孩子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总结经验,进而将成果再深入推广。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doc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实践新课程教学参考佐藤学1951年出生。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
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才能感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
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
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主要著作《开始于教室的改革——看日美教育现状》国土社1989年《美国教程改革史研究——创造单元学习》东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学习的生与死》太郎次郎社1995年《教育方法学》岩波书店1996年《课程的批评——重新构建公共性》世织书房1996年《神坛上的教师——反思的实践》世织书房1997年《学习的身体技法》太郎次郎社1997年《教育的方法》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振兴会出版部1999年《教育时评:1997~1999》世织书房1999年《学习的快乐——对话》世织书房1999年《设计教育改革》岩波书店1999年目录译者序 5 作者序(中文版)7 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9 Ⅰ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13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16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效率——超越“主体性”神话19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22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24六、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27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30 Ⅱ改变教学——学校改变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32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35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38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41五、召开公开研讨会44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47 Ⅲ设计课程一、什么是课程?51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52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53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54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55六、综合学习的乐趣56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58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59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60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61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62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63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64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65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66 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67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68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69 Ⅳ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71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73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76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79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83 结束语88译者序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关于“教师静悄悄的革命”的培训,这次经历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革命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
而这场革命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意识到,教育革命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我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其次,我认识到教育的革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被视为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此外,教育革命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充满了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开始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我设计了一些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教育革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都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有感》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怀着一丝好奇和期待的。
好奇它所说的革命到底是怎样的,又期待能从中学到一些可以启发自己关于教育看法的东西。
读到书中对传统课堂弊端的分析时,我感觉像是被作者一眼看穿了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沉闷的教学场景。
作者提到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些课真的无聊到想睡觉,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关注到我们是否理解,也没有给我们太多发言和互动的机会。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所倡导的建立润泽的教室这一理念。
那种充满安全感、轻松氛围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就在想,如果我以前的课堂也是这样该多好。
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压抑学生,而是要激发他们的自主性。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又有很多疑惑。
比如说如何在有传统教学要求的框架下去营造这样的教室环境呢。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场所,只要课堂发生了积极的变革,那么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教育质量都会跟着改变。
这就像是一个连锁反应。
比如,当一个课堂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学生会变得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风气就会在学校里扩散开。
对了还想说,书中对于教师角色转换的阐述也让我思考良久。
书中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这让我想到培训新员工的时候,如果我只是单方面地给他们讲工作要点,他们可能学会了但不会灵活运用,而要是像书中说的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那他们的能力提升一定会更大。
这对于未来我在教学或者培训方面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我会试着去做出改变,从改变小的教学环节或者培训环节入手,让学习的场所充满活力和互动性。
语文草根教师教学变革静悄悄
◎福 州教 育学 院 章 肖涛
J 大教授钱理群发表在 2 o 1 2 年 9月 l 3日《 南方周末》 上的
. 一 . U“ 告别教育 ” 宣言 , 令 人 沉 思 。中 国现 在 的 中学 教 育 是 应 试 教育 , 大学教育是就业 教育, 这 两句 话 概 括 了他 对 中 国 教 育 现 状 的 失望 。 他表 示, 应 该 提 倡 从 我 们 身 边 做 起 的 一 种 静 悄 悄 的教 育
学 习 成 绩 。新 课 程 改 革要 求教 学 中 留 足 时 间 和 空 间 为 学 生 提 供
自主 探 索 的 机 会 , 学 生 自 己能 解 决 的 , 教师 不提示 : 学 生 能 自 己 思考的 , 教 师不暗示 ; 学 生 能 自己评 价 的 , 教 师 不 先 表 示 。 教 师 要 理 解 和 尊 重 学 生 自我 评 价 与 相 互 评 价 , 更要重视教师评价 。 当
法 ,是 不 切 实 际 的 。 中 学 草 根 教 师 是 否 主 动 参 与 教 育 改革 是 关
键, 他们每一个人 教学素质 的提高 , 创新能 力的培养 , 教 学 方 法 的成熟 , 快乐敬业境界的形成, 都 需 要社 会 大 环 境 和 学 校 小 坏 境
的积极呵护 。
处 于 应 试 压 力 下 的学 生 不 快 乐 , 老 师 也 同 样 不 快 乐 。 围着 高考 的指挥棒 转, 草根 教师只 能奉 献蜡烛 精神 , 在 题 海 车 轮 战 中被动地牺牲 生命价值 , 终 生 违 心 地 向 学 生 灌 输 自己 不 以 为 然 的所谓知识 , 这 是 一种 折 磨 。在 教 育 从 培 养 造 就“ 接 班人 ” 走向 “ 使每一个 人都 能成为他 自己” 的今天 , 不仅 学生 , 而 且 教 师 也 要 走个性发展 的道路 , 因为 只 有 个 性 化 的 教 师 才 能 培 养 个 性 化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学校改变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愿意承担学校教育责任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学校的意识、纪律和相互关系,改善学校的组织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变革,佐藤学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他强调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在 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 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佐藤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变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 探究学习。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水平。
目录分析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一 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学校和课堂中的变革现象,提出了" 静悄悄的革命"这一概念。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 地理解佐藤学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变革的理念。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阅读感受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著, 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读完此书,我深感其对 于教育改革的深刻见解和对于“革命”的独特理解。
在佐藤学看来,教育改革并非轰轰烈烈的变革,而是静悄悄的、潜移默化的。 他提出学校变革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变革的关键则在于建立“相互倾听”的关 系。这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谋而合。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建立在 倾听基础上的对话。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
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 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 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 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 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 实例著就而成。
“前言” 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经典摘录
摘录三: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 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 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 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 是相反。
摘录四: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 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 所在。
《静悄悄的革命》
五大内容
“设计课程”
“改变教学” 学校改变
“学校改革的挑战” 中小学的实践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 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 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本本书中作者多 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 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 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学
佐藤学
佐藤学被认为是全球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研 究者之一,在他看来,不仅传统的学校需要变革, 教师群体也要转型。
“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老师都是‘教的专 家’,那么21世纪的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 设计者’。”
语文草根教师教学变革静悄悄
语文草根教师教学变革静悄悄北大教授钱理群发表在2012年9月13日《南方周末》上的“告别教育”宣言,令人沉思。
中国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两句话概括了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失望。
他表示,应该提倡从我们身边做起的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相信来自底层的众多草根教师大胆主动的改革能逐步推动教育现状的变化。
确实,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至今仍然左右着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使得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考试的选拔功能,促使中学语文教学难度不断增加,语文学习内容越来越艰深。
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中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的意愿的,但作为终极目标和唯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
那样会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重视广大中学草根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教育不像政治经济那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的变化,也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飞跃。
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中学草根教师是否主动参与教育改革是关键,他们每一个人教学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成熟,快乐敬业境界的形成,都需要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坏境的积极呵护。
处于应试压力下的学生不快乐,老师也同样不快乐。
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草根教师只能奉献蜡烛精神,在题海车轮战中被动地牺牲生命价值,终生违心地向学生灌输自己不以为然的所谓知识,这是一种折磨。
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
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一、本文概述《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这篇文章探讨了在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刻而渐进而又影响深远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互动参与和深度学习的过程。
本文开篇将以“本文概述”为章节,系统地介绍这一课堂转型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策略。
该文首先对“静悄悄的革命”这一概念进行解析,指出它并非指代一种声势浩大的运动,而是强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文章旨在揭示课堂转型背后的教育理念更新,包括但不限于个性化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接着,“本文概述”部分将进一步勾勒出课堂转型的主要脉络,包括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等关键议题。
概述部分将预览文章后续章节将要深入探讨的具体实践案例、理论依据及面临的挑战,并明确指出这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些讨论,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文章对于课堂转型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系统思考。
二、课堂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或全球)的课堂教学现状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亟待革新的复杂面貌。
传统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导,学生往往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知识点,但其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资源获取途径日益丰富多元,而课堂教学并未充分对接这些新资源和技术手段,导致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最优化利用。
另一方面,课堂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标准化测试成绩,容易忽视个体差异和全人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强,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氛围的积极性构建,也限制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读静悄悄的革命
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坚力量即教师。我们应唤
醒自己的“革命”意识,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
能
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场“静悄悄的
革命”中去。
精选ppt
2
倾听 观课议课 学习共同体
精选ppt
3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 3、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
精选ppt
9
学
内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
习
共
同
外部:学校内外结成共同体
体
精选ppt
10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 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 习、成长,而且为了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 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 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P152)
读书心得交流
精选ppt
1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教学改革
(勉强P126——学习P102)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 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 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 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 得到确实的成果。
精选ppt
11
《试水“静悄悄的革命”》
有不少的教师面对着教师工作的困难,倾听着 学生无声的语言。他们尽管知道这是对谁来说都不 好做的极为困难的工作,但仍然持续地努力着,为 的是让现在的学习能够丰富起来,哪怕是丰富一点 儿也好。(P183)
精选ppt
12
谢 谢!
精选ppt
13
精选ppt
4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花园小学陆彩虹《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
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
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
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
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
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
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
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
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
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
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
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
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综合学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题。
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人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综合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
我国以后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3-这是中教育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钱理群简历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最近十多年来,高度关注教育改革,出版多部专著。
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里,进行有意义的教育实验。
为现有的框架之中加进一个异数,创造‘第二教育’。
推动这些‘静悄悄的革命’的,往往是一些普通教师,他们‘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不能左右学校的教育规定和要求,不能决定教育的大气候’。
但他们是用灵魂投入教育。
”2月21日,陕西师大附中语文老师杨林柯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了什么》被华商报全文刊登,在短短几天内,这份探讨当下教育问题的来信,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思考。
23日,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就此事接受了本报专访。
他认为在全国各地都有一批优秀的老师,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华商报: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您始终在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各种问题。
您在看了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之后,有何感受?钱理群:很感动,很兴奋。
事实上,我在全国各地遇到很多像杨老师这样的老师,例如前阵《南方周末》报道的马小平老师。
他们都是教育理想主义者,更是具有行动力与创造力的教育实践者。
华商报:但像杨林柯、马小平这样的老师,他们却经常遭遇尴尬。
马小平被学生家长围住质问,杨林柯则被一些家长告到校长那里。
钱理群:这也说明了这些老师在现实中遭遇的困难。
但是,像杨林柯这样的老师虽有高远的理想,他的行事却是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他并不期待彻底的革命,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老师都是新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学生一起创造“美好的课堂”。
他们推动的教育革命,其实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从“每一堂课”、“每一次教育行为”、“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始。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一)“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
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
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
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1.革命的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静悄悄的革命的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导师;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者在相互尊重、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共同构建新型课堂关系。
2.革命的内容:课堂文化的变革静悄悄的革命核心是课堂文化的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宽松,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革命的动力:主体性和团队合作静悄悄革命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活动。
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成为推动革命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4.革命的结果: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静悄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在这场革命中,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革命的挑战:观念转变和持续发展尽管静悄悄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转变是关键。
许多人仍将传统教育视为唯一出路,难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革命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为教育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教育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推动课堂文化的变革。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政策,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里的课堂革命静悄悄——智能教育时代学校育人模式的重构
6
12/11/2020
(一)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 3. 一名“活”在虚拟世界里的孩子
• 一名在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身价值,只能 躲在虚拟世界里的孩子,每天玩游戏到凌晨2点,手机 全是游戏APP。他是一位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上课睡觉 ,让所有老师头疼的。老师管他,他敢打老师。
• 强烈要求上实验班。测试,10以内加减法不会。学会 了分数,震动学校,一年基本追上了同班同学进度。 班主任问他:“为何不学习语文?”他说:“用教学 系统,我就学!”让人错愕。
心”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关爱、启迪、快乐”为宗旨,追求让 每名学生在内心得到关爱,在智慧上受到启迪,在学习上享受 发现之快乐,着重培养学生6大学习素养。
11
12/11/2020
二、课堂革命是如何实现的
• (二)学习流程
12
12/11/2020
二、课堂革命是如何实现的
• (三)智能教育的特点 • 1. “以学定学”——寻找学生生命杨帆启航的新起点
14
12/11/2020
二、课堂革命是如何实现的
• 4. 发现式学习
• 智能教学系统倡导自主学习,从不教授学生,只告 诉规则、方法、规律。
• 5. 采取增值性评价方式,将学生从评比“竞技场” 中解脱出来
• 学生学习只跟自己比,没有压力,只有探索的乐趣 。
• 6.静待花开——等待学生“开窍”
• 等待是为了引发、最大限度释放孩子自身潜能。“
8
12/11/2020
(二)迈向智能教育新时代
• 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 要大力发展“智能教育” ,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 的新型教育体系。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 动计划》,开启“智能教育”新征程。(雷朝滋,2018)。 智能教育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旨在实现人类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新型教育。 “如果说工业革命 解放的是人类的四肢,智能革命解放的则是人类的大脑。”教 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将这种人脑解放称为第二次智能“零点革命 ”。
课堂互动:一场静悄悄的教学变革
课堂互动:一场静悄悄的教学变革作者:钟启泉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8期何谓“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
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这就是“互动”。
如果把班级组织比做教育的生产方式,那么,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互动力就相当于生产力。
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
教师几乎不考虑学生方面的条件,只考虑系统地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带有划一化、形式化、权威性和强制性。
学生往往是“被压迫者”,丧失了话语权。
教学只能处于语词主义注入和死记硬背的状态。
这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
“课堂互动”研究隐含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即“儿童本位”。
“课堂互动”研究是“儿童本位”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唯有当儿童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和活动的时候,才谈得上建构知识。
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程度。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是“儿童专家”,要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以往凯洛夫式的教学研究中突出的是所谓的“教材研究”,儿童研究往往是被忽视的。
“尊重儿童、尊重差异”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
国外课堂研究的分析表明,课堂教学可以从“主体过程”与“集体过程”两个侧面来加以把握。
就是说,课堂教学既是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
这样,“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确立“自主活动”“集体思维”“教师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自主活动。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的。
这就是说,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所有构成要素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当然不可能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中产生,必须有教师的指导。
反驳静悄悄的教育变革的观点
反驳静悄悄的教育变革的观点不知从何时开始思考中国的教育,依稀记得大概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吧,我的高中生活很简单,一切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为了三年之后的高考,除了我参加学校的物理竞赛班之外,每天就是围绕着高考的考点刷题,再刷题。
然后就是一直不断的班级排名,年纪排名。
老师上课的速度也是比较快,有时候没有真正理解就到下一个课时了。
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学已经能够理解我更是不敢问老师,因为整个学校有这样的排名风气,理解知识稍慢就会被其他同学嘲笑,也就不好意思问同学和老师了。
当时我就会思考我们学习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为什么需要学习又难又抽象的问题。
我不喜欢这样的军备竞赛的教育方式。
心中对教育充满了疑问。
偶然间,我得到一本魏忠老师写的《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一本书,书名就深深把我吸引了,随手翻看,心中满是欢喜,因为里面可能会解答我心中一些关于教育的疑问,决定利用空闲时间来阅读。
书中魏老师的观点新颖,其中谈到了一些关于中国教育,国际教育,教育政策和STEAM创新教育的独特见解。
乔布斯即将去世的时候向比尔盖茨抱怨,计算机极大改变了包括医疗、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育几乎不能触动。
也许可能还没到时候。
现在的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变。
而改变的最大阻力却来自于教师队伍。
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具有部分反创新情愫。
除了教师行业,社会的其他行业大多都在面对来自创新的压力,人工智能盛行的今天压力更是前所未有。
教师行业仿佛是一个最好的避风港。
创新和创业的人中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拥抱不确定性,喜欢风险,而我们的学校里的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保守治学、大谈经验主义、拥抱过去之学。
教师行业的交际圈非常窄,夫妻双方都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教育系统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对系统之外的人很少有机会深入交往,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师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非常有限,往往教师又是一个非常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的一个群体。
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培养的学生怎么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技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影响一个算一个,帮助一个算一个"。
南方周末:上次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你谈到要从中学教育退出。
现在也有人在体制外做各种教育实验,有跟社会结合很紧密的职业教育,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各种教育理念。
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12年的基础教育体系,想让孩子接受另一种教育,这能走通吗?钱理群:我提出退出中学教育,是因为认识到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
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
现在中国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彻底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毫无希望。
这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所能解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要"在教育之外谈教育"的意思。
你所说的在体制外的教育试验就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在体制外做教育试验中,我注意到出现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教育。
中国的私立教育可能会打通另一条路。
但可以到这类学校读书的人有限,绝大部分还得在国家教育体系中。
在体制外开辟新的教育,不太可能形成主流。
问题是,体制内怎么办?这也是许多教师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本来就不在中小学教育界,而且已经退休,当然可以"退出";但现在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却是退不出的,他们还要吃教育这碗饭,又不甘心混饭吃,应该作如何选择?我和许多老师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
具体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所谓"好人",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的教师"。
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
这样的教师,在教育第一线是不乏其人的,我的估计是比例小而绝对量不小,但能量、影响都很大。
可能一所学校就这几个人,但非常优秀,有威望。
问题是他们应该"联合"起来,不然就会被湮没了。
我接触到许多年轻教师,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是有许多理想与抱负的;但在现实不断遭遇挫折,看不到希望,日子久了,就被磨平,随波逐流,甚至也成利益链条里的一个环节了,但他们中有些人又不甘心于此,心里是很苦的。
要防止堕落,就需要联合起来,摆脱孤独,相濡以沫,形成力量。
联合起来做什么"好事"?这就是我和一些老师提倡的,推动"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
具体地说,就是从改变自己和周围的教育存在开始,尽力按照(或部分地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理念去进行教学,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做起。
南方周末:在课堂内发展区别于应试教育的第二教育?钱理群:对。
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打进一个新的因素。
尽管总体上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但却要努力在局部范围内超越应试教育。
根据许多教师的经验,这不是不可以做到的,特别是联合起来,有了一个群体的力量。
而且也是会得到体制内的有类似理想的领导的支持的。
因此,我们要说两句话:一是不寄太大的希望,二是还有希望。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可能大有作为,但还是能够小有作为,甚至中有作为的。
当然,你这么做,不会影响全班学生,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反对你。
但一定会有学生受到影响,发生作用。
因此,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影响一个算一个,帮助一个算一个"。
我还和老师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你在每一个班级里,影响了三、五个学生,积累下来,就会影响上百个学生;还有许多老师和你一样做,就会影响上百万、上千万的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
重要的是,在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中,你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和快乐。
那么,你的一切付出,都不算什么了。
南方周末:你们倡导的这样的"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从哪里入手呢?钱理群:要从教师的阅读入手。
简单地说,就是喜欢读书的老师组织读书会,共同一本一本地读书。
其实,所谓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就是爱读书的老师引导学生读书。
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大家都不读书,或者只读应试的书。
要改变现状,就应该从老师读书开始。
坐下来认真读书了,就会认真地思考,然后还要把读书、思考的心得写下来,我因此把教师的成长之路总结为八个字:"读书、思考、写作、实践"。
这里讲"实践",主要指教学实践:老师们在一起读书,讨论,就自然会形成某种共同、相似的教育理念,人生信念,然后就一起商量,如何把这样的理念、信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里,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
这样的改革、实验,是以自己的理念、信念支撑的,是完全自觉的,是"我要做的",而不是"领导要我做的",自下而上的教育存在变革就自然形成了。
南方周末:中小学老师读什么书?钱理群:没有规定,首先是爱读书,读什么都可以。
不仅根据教学的需要读,更要从自己的生命健全发展需要出发读。
还可以利用网络,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网上读书俱乐部,一个月共同读一本书,就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交流,同一地区的还可以定期聚会。
参加的人不仅是老师,也包括校长、教研员,但他们是以普通教师身份参加。
校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许多有想法的校长,他们参与这样的活动,就可以发挥他掌握的教育资源,扩大影响。
南方周末:教师们通过读书,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怎么跟原来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协调呢?钱理群:教师当然可以选一些和自己理念比较接近的补充教材。
但主要还是用指定的教材,但理念不同,教法就大不一样。
现有教育体系里,包括教材,有很多可利用的东西,还是有发挥的余地的。
比如立人教育就是体制允许的。
南方周末:比如公民课,本来可能是一些灌输,但教师可以把这个课程做实了?钱理群:对。
为什么有校长愿意参加?因为有合法性。
你采取的行动不是对抗的,是建设性的。
体制内是有空间的。
如何利用体制内的空间来发展自己,这是需要"智慧"的。
我曾经说过,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进行教学的老师,需要有几种品质,一是要有"坚守",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些自己理想、追求的东西,至少要守住一些绝对不可做的底线;还要学会"妥协",但妥协也要有"度",这就需要"智慧"。
而且还要有"韧性",中国的事情,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是急不得的,必须慢而不息,做长期的奋斗,努力。
南方周末:你的理想是要建一个全国教师读书网络?钱理群:我说的是"静悄悄"的变革,就是不用搞大,不大作宣传,不要张扬。
就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提倡坐下来静悄悄地读书,老老实实教书,不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把读书、思考、写作、实践变成日常生活,每天都这样,最后就成为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
南方周末:这种体制内的慢慢变革,跟你理想中的立人教育差距有多大?钱理群:基本是立人教育的一个落实。
我最初提出"立人教育"是想根本改变整个教育体制。
现在看来,这条路比我想象的要漫长得多。
现在提倡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不是放弃这样的教育理想,而是考虑现实条件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
当然,这是有妥协,有局限的。
南方周末:就教育改革而言,要依靠谁?钱理群:应该是我前面讲到的"真正的教师",即有教育理想、良知,具有实验精神的老师。
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受到重用的,常常是赶时髦,唱高调,实际是教育利益链条中的"伪教师","伪改革"者:"教育改革"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进一步扩大既得利益的一种新的手段。
这就提醒体制内还想推动真正的教育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区分真、伪教师,真、伪改革者;当然,这很难做到,因为伪教师是最能迎合上级领导的,而真教师有自己的想法,就不那么驯服,也就最容易被看作教育的"不稳定因素"。
南方周末:是不是还有一个高考模式的改革问题?钱理群:首先要肯定:高考不能取消,这是目前唯一相对公平一些的选拔制度,对穷苦而努力的学生有好处。
高考是一条线,取消了不得了。
南方周末:但高考始终是指挥棒。
在高考体制下,如何改出题、评卷和录取的方式?钱理群:还是有一定的改革余地。
但从大方面来说,现在千军万马考大学的局面不可长期维持下去,要逐步改变这样的状况:大家不用都去考大学。
因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实现分流。
平民教育的现实性中国的问题与危险恰恰在弱势群体不仅是分散,无组织的,而且是发不出声音的。
南方周末:你宣布退出教育,并不是真的不再关心教育了。
钱理群:更准确地说,我宣布的,是退出中小学教育。
实际上,我是不可能不关心教育的。
在2013年,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教育的领域。
而且有两个方向,一是平民教育,一是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教育。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趣转移?钱理群:这其实是出于我对中国改革的一个判断。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要进入各个利益群体全面博弈的时代。
这样的博弈能否健全发展,取得良性结果,关键在各个利益群体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实际的权利与足够的能力,来维护与争取自己的利益。
而中国的问题与危险恰恰在强势群体是掌握了权力,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的;而弱势群体不仅是分散,无组织的,而且是发不出声音的。
这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土地流转是否合理与必要,我担心的是,处于不觉悟,无组织状态的农民,面对资本市场,他们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也许具有理论合理性的土地流转,就会形成对农民新的剥夺,最后农民一方面不能无障碍地进入城市,另一面又失去了土地,回不了农村,成了流民,那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改革的关键,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底层人民(工人、农民、农民工、市民)的觉醒与组织化,获得公平参与利益博弈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我考虑得更为具体的是,自己作为关心底层人民利益与命运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关心,是出自我的理想与信念,因而这也是"我的问题",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我知道,自己并不能自命为底层人民的"代表",为他们"请命"--这也是违背我的信念的;我所能做的,是从我的专业出发,做我能够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在2013年,更准确地说,在此之前,就转而关注平民教育的内在原因。
南方周末:从上一个世纪的二、三、四十年代,就不断有"平民教育"的提倡,今天重提这一命题,有什么现实性呢?钱理群:首先是今天有了新的对象,就是被称为"新工人"的新生代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