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26•【字号】成府发[2012]16号•【施行日期】2012.03.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12〕1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成都市工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为推动“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在我市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团结拼搏,有效应对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重要时期。
1.工业经济规模快速壮大。
2010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062.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7.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8%,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5和4.6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0.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24.2%,比“十五”时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
2.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0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5%;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等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3.2亿元,是2005年的2.4倍。
“十一五”时期,食品饮料、鞋业、家具三大传统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均超过20%,培育打造了“中国女鞋之都”等区域品牌。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12〕7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日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前言循环经济是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重要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破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的根本出路。
本规划作为《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我市“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重点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展望期为2016—2020年。
二、成都市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的中部,四川盆地的西部,东北与德阳市相接,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北与阿坝州相邻,南与眉山市相连,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是富饶的成都平原的主体。
2.地理特点。
成都市位于长江流域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米至5364米,平均海拔500米,东临龙泉山脉,西临龙门山脉。
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
平原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
3.气候条件。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日照较少,多云雾,属典型的盆地气候。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情况。
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极核、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5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5.9%,年均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6.9亿元,年均增长30.1%。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二篇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第一章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第一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第二节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第二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一节推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第二节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第三节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第二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第三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第四章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构建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二节加强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节推进城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第五章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第一节改善灾区发展条件第二节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强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章推进战略功能区建设第一节推进市域战略功能区建设第二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第二章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节加快发展先导服务业第二节加快提升支柱服务业第三节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第三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一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第二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第三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第四节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第五节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第六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第四章提升发展现代制造业第一节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第二节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第三节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第四节推动制鞋、纺织服装及箱包皮具产业高端化第五节推动家具产业高端化第六节推动冶金建材产业高端化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第二节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第三节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第四篇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第一章建设国际性区域枢纽第一节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第二章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第一节加强“三中心”建设第二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第三章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第一节推进区域市场共融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共建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共享第四节推进生态环境共保第四章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第一节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第二节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第三节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第五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加快成都企业全球化产业布局进程第二节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水平第三节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载体建设第六章扩大对外贸易第一节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第二节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三节营造对外贸易环境第七章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第一节提升国际投资吸引力第二节提升国际投资开放度第三节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第五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一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第二节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第三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四节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第二章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第一节壮大创新主体第二节夯实创新基础第三节优化创新环境第三章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第一节加快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节统筹各类人才开发第三节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第六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章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第二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章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一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二节积极发展福利和老年事业第三节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第三章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第二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第四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一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二节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第三节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第五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第一节健全民主制度第二节加强法制建设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第三节强化水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第四节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第二章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一节加强水环境保护第二节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第四节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第五节完善污染治理机制第三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一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第二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第三节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四节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力度第八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章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第一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节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第二章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第一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第三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一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第二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第四章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一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第二节塑造国际性文化品牌第九篇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第一章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第一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二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三节深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第四节加快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第二章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第一节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三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四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第三章创新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第一节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第二节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三节加快社会建设体制改革第四节创新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第十篇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第一章加强政策引导第一节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第二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第三节优化产业政策导向第四节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第二章强化实施保障名词解释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主要内容简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2)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四川省“十二五” 节约能源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 节约能源规划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推动全省节约能源工作,缓解能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2006 — 2020 )》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我省“十二五” 期间节能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十一五”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努力克服“ 5 ・12 ” 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 主要成效。
1. 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 末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1.6吨标准煤 / 万元下降到1.275吨标准煤 / 万• 2 —元,累计下降20.3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937吨标准煤 / 万元下降到1.996吨标准煤 / 万元,累计下降32.03% ,全面完成了“十一五” 节能目标任务。
2. 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通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推进重大节能工程、强化管理和技术节能,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全省以年均8.7%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13.7% 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同时,也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3.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对18个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了关闭淘汰,形成了95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从源头上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
成都市水务发展“ 十二五 ”规划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填报时间:2012-08-21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文号:成府发〔2012〕32号签发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签发时间:2012-08-06生效时间:2012-08-06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2年8月6日成都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加快推进我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务保障水平,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水务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成都水务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务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水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的水务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水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灌溉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主要实施了都江堰、玉溪河、九龙滩等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主要水利工程4071处,蓄引提水能力达到57.72亿立方米;灌区有效灌面达480.38万亩,有效灌溉率达94.1%;渠道防渗整治达1.47万公里,节水灌面达272.4万亩。
二是山丘区抗旱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抗旱能力提升工程为重点,建成人工湖25座,山坪塘20833口、石河堰1081道、微水池44923口,整治改造提灌站324座,新增改善灌面86万亩,山丘区浇灌面积达100.4万亩。
三是现代水利设施加快建设。
全市水系相通、渠系配套、功能较全、设施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架构基本形成,全域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现代高效农田水利灌溉设施。
(二)防汛减灾能力整体加强。
一是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以“上蓄、中分、下排”为基本框架的防汛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岷江董河坝、沱江峡口、府河三大排洪总出口初步打通,防汛工程框架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
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
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第二,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
比如,对建筑物应该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规范上有严格的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节约的指标和相关的建筑规范,应该逐年改进。
又如对汽车,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对国内生产和进口汽车每公里消费的燃料规定上限,超过这个标准的,一律不允许生产或者进口。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指南
附件一: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一、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趋势研究重点研究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区域竞争格局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以及世界经济走势,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及其对我市“十二五”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我市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等。
二、成都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与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相衔接,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重点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以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公共服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并对2020年目标进行展望。
三、“全域成都”下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研究深化主体功能区研究,深入分析我市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具体功能区划,客观评估不同功能区块在城市化发展、产业导向、开发强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出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的举措;并研究与此相适1应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原则和目标,提出适应大都市圈建设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研究研究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市场、新需求的发展趋势,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市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占领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重点及政策举措。
五、“十二五”时期成都市建立“内需为主”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与有效举措,提出“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等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的对策建议。
环境友好型学校方案(三篇)
环境友好型学校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挑战。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学校应该承担起环境教育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为此,本文提出了____年环境友好型学校方案。
二、目标设定1. 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打造绿色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2. 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校师生的环保技能和能力,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 建立与社区、企业等相关方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建设。
三、主要措施1. 建设绿色校园(1)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增加校园的绿化面积,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电、燃气管理体系。
(2)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过程中,开展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活动。
(3)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并进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宣传教育。
2. 环境教育活动(1)开展定期的环境教育课程,包括环保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2)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参观环保展览、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
(3)举办环保主题的讲座、展览、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1)通过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媒体,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2)建立环保小组,由学生自行组织,负责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和宣传。
(3)在课程中融入环保元素,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4. 提高环保技能和能力(1)开展环境保护技能培训,如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培训。
(2)组织师生参与环保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探索的精神。
5. 建立与相关方的合作平台(1)与社区、企业等相关方合作,共同推动校园环境友好型的建设。
(2)与环保组织开展合作,共同举办环保主题活动,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学校的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管理更加科学,能源消耗降低,节约资源的意识普遍增强。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全文
四川十二五规划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是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②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③ []内为五年累计数。
④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现状值为2008年值。
⑤加注“*”的数据为2009年数。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8.15•【字号】成府发[2012]33号•【施行日期】2012.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12〕33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2年8月15日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质量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为加快建设质量强市,把好成都发展质量关,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质量工作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质量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基础工作明显加强,质量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质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
(一)产业质量大幅提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7.0∶42.3∶50.7发展到5.1∶44.7∶50.2。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等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进步和品牌培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质量月”、“3·15”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民众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农产品、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建材等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77个,拥有中国名牌20个,中国驰名商标39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四川名牌39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34件,成都市著名商标362件,各类认证企业数近万家。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10•【字号】成府发[2011]35号•【施行日期】2011.1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成府发〔2011〕35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将我市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请认真落实。
一、分工原则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应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分工安排的主要原则是:(一)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对涉及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二)落实责任主体。
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
其中,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约束性指标,有关责任部门要提出分解到各区(市)县的方案,报市政府审核后下发,各区(市)县政府及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确保完成。
(三)突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要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明确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从政策、改革、规划、指标、项目等方面进行落实,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提纲
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征求意见稿)成都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成都市“十一五”能源利用现状 (2)第一节能源消费情况 (2)第二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8)第三节节能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9)第四节成都市节能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3)第二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面临的形势及节能潜力 (17)第一节节能面临的形势 (17)第二节节能量 (18)第三节节能潜力 (19)第三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26)第一节节能的指导思想 (26)第二节节能的主要原则 (26)第四章成都市“十二五”节能目标和主要任务 (28)第一节节能目标 (28)第二节节能主要任务 (33)第五章成都市“十二五”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36)第一节重点领域 (36)第二节重点工程 (41)第六章成都市“十二五”保障措施 (46)第一节强化节能管理完善机制 (46)第二节加大研发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7)第三节完善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和执法 (48)第四节建立完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体制 (50)第五节支持节能的主要政策措施 (50)附录: (46)编制《成都市十二五节能规划》的依据资料 (74)前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加剧我市能源供应对外依赖程度。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必由之路。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我市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中国节能中长期规划》、《四川省工业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成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成都十二五规划(2011年4月2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序言 (8)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第一章规划背景 (8)第二章指导思想 (12)第三章发展目标 (13)第二篇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7)第一章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17)第一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17)第二节构建田园城市生态体系 (18)第二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20)第一节推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21)第二节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 (22)第三节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22)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3)第一节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24)第二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4)第三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25)第四章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7)第一节构建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7)第二节加强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9)第三节推进城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 (29)第四节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30)第五章全面推进灾区振兴发展 (31)第一节改善灾区发展条件 (31)第二节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31)第三节加强灾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32)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2)第一章推进战略功能区建设 (32)第二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34)第二章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35)第一节加快发展先导服务业 (35)第二节加快提升支柱服务业 (37)第三节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 (37)第三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9)第一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39)第二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39)第三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40)第四节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40)第五节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40)第六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41)第四章提升发展现代制造业 (42)第一节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 (42)第二节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 (42)第三节推动食品产业高端化 (42)第四节推动制鞋、纺织服装及箱包皮具产业高端化 (42)第五节推动家具产业高端化 (43)第六节推动冶金建材产业高端化 (43)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4)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44)第二节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44)第三节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45)第四篇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47)第一章建设国际性区域枢纽 (47)第一节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47)第二节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49)第二章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49)第一节加强“三中心”建设 (49)第三章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 (50)第一节推进区域市场共融 (51)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共建 (51)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共享 (52)第四节推进生态环境共保 (52)第四章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 (52)第一节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53)第二节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 (54)第三节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 (54)第五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55)第一节加快成都企业全球化产业布局进程 (55)第二节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水平 (55)第三节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载体建设 (55)第六章扩大对外贸易 (55)第一节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56)第二节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56)第三节营造对外贸易环境 (57)第七章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57)第一节提升国际投资吸引力 (57)第二节提升国际投资开放度 (57)第三节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58)第五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58)第一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58)第一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58)第二节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 (59)第三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59)第四节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 (60)第二章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60)第一节壮大创新主体 (60)第三节优化创新环境 (61)第三章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62)第一节加快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62)第二节统筹各类人才开发 (62)第三节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63)第六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64)第一章提升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64)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 (64)第二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65)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5)第二章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66)第一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67)第二节积极发展福利和老年事业 (67)第三节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 (67)第三章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68)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68)第二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69)第四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69)第一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69)第二节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70)第三节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70)第五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70)第一节健全民主制度 (70)第二节加强法制建设 (71)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71)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71)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71)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72)第三节强化水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72)第二章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73)第一节加强水环境保护 (73)第二节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74)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 (74)第四节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75)第五节完善污染治理机制 (75)第三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75)第一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75)第二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76)第三节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6)第四节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力度 (76)第八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77)第一章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78)第一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78)第二节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78)第二章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78)第一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9)第二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79)第三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80)第一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80)第二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80)第四章提升文化软实力 (81)第一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81)第二节塑造国际性文化品牌 (81)第九篇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81)第一章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82)第一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82)第二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82)第三节深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82)第二章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 (83)第一节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83)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84)第三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84)第四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84)第三章创新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85)第一节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85)第二节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85)第三节加快社会建设体制改革 (85)第四节创新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86)第十篇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86)第一章加强政策引导 (86)第一节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86)第二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86)第三节优化产业政策导向 (87)第四节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87)第二章强化实施保障 (87)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计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八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 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28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3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 开展国际合作。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 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 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 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保护和合理开发。
30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 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 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 福利和慈善事业。
31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1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 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 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 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 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 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 米。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文 化 。这 种环 保 文 化 必须 建 立 在 民众参 与 的 基
础 上 ,倡 导一 种 全 新 的 、人 人 有 责 去保 护 环境
的意 识 。
我 们 的人 均 资源 占有 量 和环 境 容 量 只有 欧
l
维普资讯
美 国家 的几 分 之 一到 几十 分 之 一 ,没 有 本 钱跟
素质 和 工 作 能力 ; 另 一方 面 , 加大 对清 洁 生 产 审核 机 构 的监 督 和 管理 力度 ,严 格 按照 法 律和 审核 程 序 、 内容 、 步骤 等 开展 工作 ,确 保 审核 质量 。利 用经 济手 段 ,形 成 发 展清 洁生 产 的激
人 家 拼 消耗 。 中 国无法 再承 受起 更 长 的等 待 。 我 们不 得不 为过 去 2 O年 ,为 了追 求经 济 发展 而
与环 境 承 载 能力 ,制 定 出适 合 我 国长 时期 发 展 的各 项政 策 。
定 》精 神 ,将 《 国家 中 长期 科 学和 技 术 发展 规
划 纲要 》任 务和 部 署 落 到 实 处 ,体 现 了 《 民 国 经 济和 社会 发 展 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划 纲 要 》 的方
分 征求 各部 门、行 业 、地 方 、企 业 界 意见 的基
根据 “ 一 五 ”国 民经 济 和 社会 发展 规 划 十
的 总体 部署 , 为全 面落 实 《 国家 中长 期科 学 和 技 术发 展 规划 纲 要 》 中 的各 项 任 务 ,科技 部 会
同发 改委 等有 关部 门组 织 专 家开 展 了 《 国家 “ 十
证 会 ,科 技 部副 部长 李 学 勇 出席 了会议 。1 5名
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 ,这一模式追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节能管理【发文字号】成府发[2012]6号【发布部门】成都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1.31【实施日期】2012.01.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成府发〔2012〕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成都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切实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工作总体目标,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
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的0.806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01吨标准煤下降32.9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的1.261吨标准煤下降23.5%,比2005年的1.89吨标准煤下降48.96%;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0.74万吨、2.47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21.58万吨、2.61万吨分别减少3.9%、5.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45万吨、8.74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5.8万吨、10.27万吨分别减少6%、1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
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
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
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
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
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
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
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
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
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
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建立完善工业用地准入、租赁、退出、考核等方面机制,逐步实现土地资产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双优。
建设地下交通、人防等公共设施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第三节强化水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探讨建立水权配置和交易体制,逐步推动岷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依托重点工程建设,科学有序的对沱江流域水资源进行深入开发。
严格控制以水能资源开发为目的工程建设,将水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确立为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
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逐步推行水功能区数字化监管,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实施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推行喷、滴灌技术,推进农业节水。
推动城乡再生水回用、城乡雨水收集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应用,推进工业节水。
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
第四节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消费引导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建设,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法制体系。
综合运用产业、价格、财税和投资等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市场体系。
健全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建项目的资源评价制度,深化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行政管理体系。
专栏33 “十二五”时期能源保障重大项目成品油项目:中石油成乐输油管线建设项目,中石油彭州石化基地50万立方米储备油库项目,壳牌龙泉30万立方米油库项目,中航油彭州至双流航空港并营输油管线项目等。
天然气项目:沿绕城高速外侧高压储气管线项目,市第一储配站和第三储配站技改工程项目,中石油四川佳源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南部新区配气站,新增中心城区南部进气点等。
电力项目:500kV输变电项目4个,220kV输变电站项目35个,110kV输变电项目139个;国电成都金堂电厂二期2×1000MW扩建项目等。
第二章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污染治理机制,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水、大气环境等综合整治,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到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部达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10%、8%、10%,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10万立方米,建成国家生态市。
第一节加强水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河湖水网修复。
通过示范建设、整体规划、逐步推进,实施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和锦江等河流再造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堤防岸线生态、亲水型改造。
加快龙门山湔江河谷、岷江干流天然水生态廊道、黄龙溪水生态廊道、锦江下游河道生态湿地等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的建设,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促进人水和谐。
加快推进龙泉山、龙门山、“198”等功能区内生态湖泊和人工湿地的建设。
统筹配置科学节约的生态环境用水,依托城市河道千年水网的修复,打造水文化特色街道、特色社区等历史传承着力点,创建优美宜居城乡水域环境。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11.2km2,规划建设湿地4个,生态河道改造62.4公里,提高和发挥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继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
建立设施完备、运营科学的污水处理和循环系统。
以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户小型治污湿地建设为重点,统筹构建大中小微结合,多形态、多层次、多工艺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
到2015年,实现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深入推进中水、灰水循环使用体系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和调控运行。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4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以龙泉、长邱山脉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大力控制人为因素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
加强对鞍子河、西岭雪山、青城山、云顶山、白水河等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200km2治理任务。
加强地震重灾区新增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第二节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继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对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污染进行重点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无组织排放与清洁能源改造两大难点。
建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测、应急、控制平台,积极探索建设网格化可吸入颗粒物在线监测。
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严格保护生态重点保护区内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林地、生态廊道和绿地等。
巩固龙门山45万亩生态植被修复成果,5年内完成龙泉山脉40万亩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构筑“两山环抱”的生态屏障。
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建设生态区(市)县及绿色社区,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攀优,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14个郊区(市)县80%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初步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协调机制。
第四节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低碳排放产业。
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积极引进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引进力度。
鼓励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改进、集成和创新,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推动轨道交通、纯电动汽车等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
充分开发水利能源和光伏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技术体系。
继续推进能效标识制度,鼓励市民采用高能效产品,培养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第五节完善污染治理机制严格环保准入机制,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制定重点污染产业控制名录,严格执行行业经济技术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
将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全市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
强化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推广排污许可证颁发制度,完善排污收费机制。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综合决策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等制度。
健全区域协调和共治共管机制,解决跨区环境污染,鼓励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全市功能区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区域与受益区域的协作机制。
第三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培育和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重点抓好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逐步按照生态化园区标准进行改造。
鼓励园区实现设施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循环用水。
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导,因地制宜引入补链企业,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实现园区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坚持生态型农业发展方向,着力形成集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种养加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进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构成要素耦合的产业共生体系。
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建立以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报废汽车拆解场、电子废弃物拆解中心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从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推进高端机电产品再制造,促进流通领域再生资源产业的提档升级,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及验收程序,制定详细的验收规程和评分标准。
对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力度。
加强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管理,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与排污许可、限期治理等环境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大社会公众监督力度,对未按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进行整改。
规范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机构管理,严格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的发放,完善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机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