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建立完善工业用地准入、租赁、退出、考核等方面机制,逐步实现土地资产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双优。建设地下交通、人防等公共设施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第三节强化水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探讨建立水权配置和交易体制,逐步推动岷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依托重点工程建设,科学有序的对沱江流域水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严格控制以水能资源开发为目的工程建设,将水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确立为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逐步推行水功能区数字化监管,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推行喷、滴灌技术,推进农业节水。推动城乡再生水回用、城乡雨水收集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应用,推进工业节水。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
第四节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
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消费引导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建设,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法制体系。综合运用产业、
价格、财税和投资等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市场体系。健全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建项目的资源评价制度,深化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行政管理体系。
专栏33 “十二五”时期能源保障重大项目
成品油项目:中石油成乐输油管线建设项目,中石油彭州石化基地50万立方
米储备油库项目,壳牌龙泉30万立方米油库项目,中航油彭州至双流航空港
并营输油管线项目等。
天然气项目:沿绕城高速外侧高压储气管线项目,市第一储配站和第三储配站技改工程项目,中石油四川佳源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南部新区配气站,新增中心城区南部进气点等。
电力项目:500kV输变电项目4个,220kV输变电站项目35个,110kV输变电项目139个;国电成都金堂电厂二期2×1000MW扩建项目等。
第二章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污染治理机制,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水、大气环境等综合整治,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到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部达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10%、8%、10%,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10万立方米,建成国家生态市。
第一节加强水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河湖水网修复。通过示范建设、整体规划、逐步推进,实施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和锦江等河流再造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堤防岸线生态、亲水型改造。加快龙门山湔江河谷、岷江干流天然水生态廊道、黄龙溪水生态廊道、锦江下游河道生态湿地等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的建设,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促进人水和谐。加快推进龙泉山、龙门山、“198”等功能区内生态湖泊和人工湿地的建设。统筹配置科学节约的生态环境用水,依托城市河道千年水网的修复,打造水文化特色街道、特色社区等历史传承着力点,创建优美宜居城乡水域环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11.2km2,规划建设湿地4个,生态河道改造62.4公里,提高和发挥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继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设施完备、运营科学的污水处理和循环系统。以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户小型治污湿地建设为重点,统筹构建大中小微结合,多形态、多层次、多工艺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到2015年,实现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中水、灰水循环使用体系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和调控运行。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