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体腔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与进化
• 水螅:体壁分为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
具有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进化> 水螅(腔肠动物)开始 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其上皮细胞 内包含有肌肉纤维,故兼具皮肤 和肌肉组织的功能,称为上皮肌 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由内外 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 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 和循环的功能,故称消化循环腔
唇片上和泄殖孔前后的乳突均有感觉功能。
背唇
神经系统仍有向前集中的趋
腹唇
势,但因为营寄生生活,神 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
腹唇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环毛蚓: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 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脑)、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和其后的腹神经索。每个体节内 有一神经节,而从这些神经节分出的神经称 为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弧。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进化> 蛔虫(线虫动物)属于三胚层假体腔动物。 体壁最外层出现了角质膜,能选择性透过某些 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调节这些物质的进出,对保护虫 体、保持体腔液所产生的流体静力压有重要作用。因 只有纵肌而无环肌颉颃,只能通过流体骨骼传导压力 变化,产生特殊的拍打运动[thrashing movements]。 假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仅在体壁 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没有,无体腔 膜。然而相对于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 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丰富的体腔液有助于全身物质 的循环和分布,对运动起到了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五、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影响因子
• 棉蝗:仅有一条背血管,分心脏和大动脉两 部分。心脏搏动力不强,主要依靠身体和附 肢的活动(通过贴在背板上的翼状肌)增加 血液循环的压力。血压较低,不易大量失血
动物生物学原腔动物
闭管式: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33
(七)呼吸器官
1、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栉鳃
楯鳃 瓣鳃 丝鳃 次生鳃
2、陆生种类用外套腔壁形成的“肺”呼吸
34
瓣 (八)排泄器官 鳃 类 的 内肾孔 围 心 腔 与 静脉窦 肾 横 断 面 图 1 围心腔 解 3 心耳 生殖孔 8 肾的管状部
* 少数仅有雌体或雄体
* 生殖器官为细长管状
13
口
咽
肠
输精管
精巢
储精囊
交合刺
口
咽
肠
输卵管 子宫
卵巢 排泄管 肛门
蛔虫的解剖示生殖系统
14
雄性: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
(单管)
雌性: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雌性生殖孔
(双管) 卵在子宫内受精,有幼虫阶段 自由生活种类产卵量小,寄生线虫产卵量大
80
2、分类
1)游走亚纲
日本沙蚕
81
鳞沙蚕
覆 瓦 哈 鳞 虫
82
巢沙蚕(Diopatra)
吻沙蚕(Glycera)
巢 沙 蚕
长 吻 沙 蚕
在栖管内
体前部 巢沙蚕和长吻沙蚕
83
2)隐居亚纲
磷沙蚕 沙蠋
磷 沙 蚕、 沙 蠋
磷沙蚕
84 沙蠋
(二)寡毛纲
1、特征 1)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2)具刚毛,无疣足
5
2、具原体腔 (假体腔) (初生体腔) 肠腔
精巢
背线
背神经 角质膜 上皮 纵排泄管
人 蛔 虫 横 切 面
微绒毛 原体腔
侧线
纵肌层 肌细胞 腹线 腹神经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浏览次数:2418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9-10-31 23:58 |提问者:5301019930922最佳答案真体腔亦称真正体腔、次生体腔、后体腔(metaco-el)。
是动物体腔之中在原肠胚期以后所形成的与囊胚腔(卵裂泡、卵裂腔)完全不同的腔,与原体腔类相对应,把具有真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类。
真体腔皆以中胚层起源的体腔上皮(mesothelium)覆盖其腔壁。
在发生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在毛颚、棘皮、原索等各类动物,是由原肠胚的原肠壁突出的左右一对肠胶囊起源的。
这些动物为肠体腔干的类群。
(2)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由位于身体后端的中胚层母细胞的增殖在消化管的左右产生中胚层节,在此细胞块内产生的内腔成为体腔。
这些动物是端细胞干的类群(原中层细胞干的类群)。
在环形动物,该体腔在每一体节都能明显地看到,但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因中胚层的二次增殖使体腔大为缩小,只形成围心腔、生殖腺内腔(gon-ocoel)、排泄器内腔(nephrocoel)。
在节肢动物,存在于内脏和体壁之间的宽阔空腔,是真体腔的一残余部分和原体腔合一而成的(myxocoel)。
(3)脊椎动物一般虽属于肠体腔干的动物门,但在原肠和体腹之间看不到有直接的连续。
中胚层的起源各纲虽然不同,但无论哪一纲其中胚层的腹侧区域皆分为内外两层,即壁层和脏层,而两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体腔,为裂体腔型,在体腔内面覆盖着中胚层性浆膜。
脊椎动物的体腔可进一步分为围着心脏的围心脏和收藏内脏的围脏腔(perivisceral cavity),后者在鸟类被斜隔膜不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哺乳类被横隔膜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爬行类以下的动物为单一的胸腹腔(thoraco-abdominal ca -vity)。
此外在体前方的鳃肠部,体腔被鳃裂划分为头腔;但它在圆口类以上的动物除幼体外均不发达。
再有真体腔类,因真体腔的发生无原肾管,产生肾管作为排泄器官。
动物的体态
生殖 进步特征
爬行 类
鸟类
哺乳 类
63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体腔?动物的体腔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2、简述动物皮肤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3、简述动物骨胳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4、运动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动物的运动有哪些方式? 5、简述动物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何谓呼吸?动物的呼吸有哪些方式? 7、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 9、比较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10、问谓排泄?排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11、比较脊椎动物前肾、中肾和后肾的结构和作用? I 2、比较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保持内外环境渗透压平衡的调 节机制。 15、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请总结:中胚层出现的生物学意义!!
6
二、动物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构成高等动物机体的器官系统包括皮肤系统、 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 统、神经系统、感官等。
7
1、皮肤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皮肤结构简单,往往只有单层上皮细胞;
有的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等)其皮肤与肌 肉层紧贴,构成皮肌囊。上皮细胞向外分泌角质膜或外骨骼。
肛门。
– 消化腺:唾液腺、肝、胰、及胃腺、肠腺。
基本功能:
– 摄取营养物质
– 物理性、化学性分解这些物质 – 吸取其精华
– 排除其糟粕
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如何演化的?哪些动物是 细胞内消化? 请回答!! 17
பைடு நூலகம் 18
19
20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没有消化系统可言,只有简单 的细胞内消化;腔肠动物具有消化循环腔,属于不 完全消化系统,开始有了细胞外消化;扁形动物有 了口、咽、肠的分化,但仍是不完全消化系统;从 纽形动物和原腔动物开始出现肛门;环节动物的消 化道开始分化,且能分泌消化液;软体动物开始消 化道更复杂,且有了独立的消化腺-肝胰腺。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比无脊椎动物结构复杂,消化 道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各有特点,但管壁的构造大同 小异。
腔肠动物
2、日本血吸虫
两个寄主:人和钉螺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的小静脉 吸虫纲分为3亚纲: 单殖亚纲、盾腹亚纲和复殖亚纲 其他种类: 指环虫、盾腹虫、羊肝蛭和布氏姜片虫
• (全国01,30)人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 是______。( C ) A.饮用了含血吸虫卵的水
B.误食钉螺
C.接触疫水,感染尾蚴
D.接触了粪水中的毛蚴
角质层 表皮层 肌肉层
体 壁
பைடு நூலகம்
消化和排泄系统:
消化道简单,由口、咽、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取食宿主体内的半消化物质, 可不需进行消化就可直接吸收利 用,无特殊的消化腺 肠腔内有微绒毛 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 H 形 管状排泄系统,无焰细胞
神经和感觉器官 圆筒状的神经系统: 咽部周围的围咽神经环 向前、后各发出六条神经 各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不发达 唇和泄殖孔周围有感觉 乳突,有感觉功能
主要特征:
⑴ 具有原体腔。 ⑵ 身体呈长线型,体表具角质膜。 ⑶ 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 ⑷ 排泄系统原肾型,但无焰细胞和鞭毛 有围咽神经环 ⑸ 大多雌雄异体且异形;直接或间接发育。 ⑹ 无呼吸循环系统,体表呼吸。 ● 种类:人蛔虫、钩虫、蛲虫、丝虫。
♂
♀
人蛔虫
形态: 两侧具较宽侧线,背线和腹线较细;口前3唇 瓣,上有乳突(感觉作用)
9、神经系统原始种类成梯状, 其余各纲集中为4对神经节。
分类:
单板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
双神经纲 代表石鳖
1、神经系统原始,4条神经索(足、侧神经索)
2、可分为多板类(贝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和 无板类。
腹足纲 动物界第二大纲 代表田螺、蜗牛等
1、多具有螺旋状贝壳,体躯不对称,其不对称体型是在胚 胎发育中形成的,为次生性不对称。
动物学:第三章:假体腔、真体腔、软体动物学
主要特征:
1、线形动物水生或陆生,寄生或自由生活与寄生 生活兼有; 2、体型多为长筒形,两侧对称; 3、三胚层; 4、体表有角质膜; 5、发育相对完善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6、具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为假体腔);
(Psudocoel)
假体腔:
虎斑宝贝 Cypraea tigris
唐冠螺 Cassis cormuta
笋螺 Terebra maculata
骨螺 Murex troscheli
芋螺 Conus sp. 竖琴螺 Tonna lutcostoma 蜘蛛螺 Lambis lambis
哇!
终 于 结 束 了 。 。 。
蚯蚓(寡毛纲)
(七)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主要特征: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1、身体可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团; 2、外套膜(包裹内பைடு நூலகம்团);
外层:分泌物形成贝壳(包括珍珠) 内层:具纤毛,完成呼吸、排泄、摄食 3、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分角质层、壳层、珍珠质层 ; 4、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退化),出现血窦; 5、消化系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角质齿); 6、呼吸系统: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
水生:鳃 陆生:有肺,潮湿环境
外套膜mantle:软体动物中由背侧皮肤皱壁向下延伸形成的 结构。包裹着内脏团和鳃,具有保护、吸收和形成贝壳的功能。
齿舌radula:软体动物(如蜗牛)中由许多角质细齿组成的锉 刀状结构,生长于口腔低部的舌状突起上,藏在一个狭长的囊中, 使用时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
2、次生体腔(真体腔)secondary coelom:消 化道与体壁之间的广阔空腔,由中胚层细胞形成 的两团中胚层带裂开形成的空腔,逐渐发育扩大, 内侧参与形成肠道肌肉和脏体腔膜,外侧体壁肌 肉及壁体腔膜。
混合体腔名词解释
混合体腔名词解释混合体腔是生物体内一种特殊的空腔结构,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广泛存在。
混合体腔由一层细胞包围而成,常被称为体腔壁。
混合体腔内充满液体,称为体腔液。
混合体腔与周围环境隔离,并起着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同时也用于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活动。
混合体腔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生物群体中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动物中,混合体腔常见于许多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在这些动物身体内,混合体腔用于承载和保护内脏器官,并在呼吸、排泄和消化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动物的混合体腔可以分为真体腔和假体腔两种。
真体腔是由胚胎原基中的体腔组织发育形成的,如蠕虫类的前中后三体节体腔。
假体腔是由胚胎中原肠毛胚层形成的,如昆虫类的血腔。
在植物中,混合体腔是叶子、茎和根等器官内的一种组织结构,用于储存和运输水分和养分,起着保护和支持植物器官的作用。
植物体内的混合体腔通常为气体或液态,如茎内的空气孔和叶子内的气孔,用于气体交换和呼吸作用。
叶子内的混合体腔也可以储存水分,并在干旱时释放水分以维持植物的水平衡。
混合体腔还可以根据其结构分类,常见的有囊状混合体腔和管状混合体腔。
囊状混合体腔是一种袋状结构,常见于某些节肢动物的体腔和植物器官内,用于储存和分解废物、代谢产物等。
管状混合体腔是一种由管道组成的结构,用于物质的运输和分布,如脉管和维管束等。
总之,混合体腔作为一种特殊的空腔结构,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它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生态活动,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生物体内的混合体腔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生物体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体腔与进化
体腔与进化
二.动物与体腔
半索动物 真体腔:分别分化为吻腔、领腔和躯干腔。 吻腔:后背部与吻孔与外界相连,容水流进出。
躯干腔:背腹隔膜。
脊索动物
真体腔进一步发展,发达,趋于稳定。
体腔与进化
三.体腔与进化 原生动物 无体腔动物 多孔动物 扁形动物 原腔动物
低简 等单
体腔与进化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真体腔动物 棘皮动物 半索动物 脊索动物
你的看法呢?
欢迎讲述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世代交替二.动物与体腔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中胚层----体腔出现基础
体腔与进化
二.动物与体腔
原腔动物--------原体腔出现
体腔与进化
二.动物与体腔 环节动物----真体腔登场
体腔与进化
体腔与进化
二.动物与体腔 软体动物----真假皆有而真退化
体腔与进化
二. 动物与体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由于中胚层囊的囊壁解体,使真体腔
体腔与进化
和原体腔混合,形成体壁与消化道之 间充满血液的空腔,也称为血腔。一
小部分真体腔残存于生殖腺腔及某些
种类的排泄器官中。
二.动物与体腔 棘皮动物----体腔发达,体腔发展趋于稳定 真体腔: 一部分演变为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水管系统位棘皮动物特有,与运动有关 围血系统是包围着由一些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的血系统的管状体腔。 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一.体腔的形成
体腔 二.动物与体腔 (1)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2) 扁形动物:中胚层出现 多细胞胚胎的发育 生殖
原腔动物:原体腔出现 环节动物:真体腔出现
体腔与进化
脊索动物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
真体腔动物和假体腔动物的区别浏览次数:2418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9-10-31 23:58 |提问者:5301019930922最佳答案真体腔亦称真正体腔、次生体腔、后体腔(metaco-el)。
是动物体腔之中在原肠胚期以后所形成的与囊胚腔(卵裂泡、卵裂腔)完全不同的腔,与原体腔类相对应,把具有真体腔的动物称为真体腔类。
真体腔皆以中胚层起源的体腔上皮(mesothelium)覆盖其腔壁。
在发生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在毛颚、棘皮、原索等各类动物,是由原肠胚的原肠壁突出的左右一对肠胶囊起源的。
这些动物为肠体腔干的类群。
(2)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由位于身体后端的中胚层母细胞的增殖在消化管的左右产生中胚层节,在此细胞块内产生的内腔成为体腔。
这些动物是端细胞干的类群(原中层细胞干的类群)。
在环形动物,该体腔在每一体节都能明显地看到,但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因中胚层的二次增殖使体腔大为缩小,只形成围心腔、生殖腺内腔(gon-ocoel)、排泄器内腔(nephrocoel)。
在节肢动物,存在于内脏和体壁之间的宽阔空腔,是真体腔的一残余部分和原体腔合一而成的(myxocoel)。
(3)脊椎动物一般虽属于肠体腔干的动物门,但在原肠和体腹之间看不到有直接的连续。
中胚层的起源各纲虽然不同,但无论哪一纲其中胚层的腹侧区域皆分为内外两层,即壁层和脏层,而两层之间的空间形成体腔,为裂体腔型,在体腔内面覆盖着中胚层性浆膜。
脊椎动物的体腔可进一步分为围着心脏的围心脏和收藏内脏的围脏腔(perivisceral cavity),后者在鸟类被斜隔膜不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哺乳类被横隔膜完整地划分为胸腔和腹腔,在爬行类以下的动物为单一的胸腹腔(thoraco-abdominal ca -vity)。
此外在体前方的鳃肠部,体腔被鳃裂划分为头腔;但它在圆口类以上的动物除幼体外均不发达。
再有真体腔类,因真体腔的发生无原肾管,产生肾管作为排泄器官。
无脊椎动物体腔和体壁的演化和意义
体壁的结构
两层细胞
两胚层细胞 较复杂的交织、表 皮和肌肉层
体壁的功能
保护、支持、感觉、消化
保护功能进化、支持功能进化、消化、 感觉 涡虫:保护、运动、感觉。吸虫:存在 吸收功能,运动功能减弱。绦虫:吸收 功能强化
线虫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环构与扁形动 物相同,有神经
中胶层:内外胚层分泌的胶状物质,支持作用
胃层: 1、内皮肌细胞:又称营养肌肉细胞,运 动和营养 2、腺细胞:分泌作用 3、少量感觉细胞和间细胞
涡虫纲
扁 形 动 物 门 体 壁 的 形 态 结 构
1、表皮:由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其间含有 大量的腺细胞以及杆状体,腺细胞分泌粘 液 2、基膜 3、肌肉层:横肌、纵肌、斜肌
保护、支持
保护功能基本达到无脊椎动物的最高等 但运动功能有所简化,感觉 运动能力增强,出现疣足或刚毛。保护、 感觉。
大体结构与线虫动 保护功能同样很强,运动、感觉 物门相同 保护、感觉、运动
体腔的演化总结
动物种类 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虫动物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体腔类型 无体腔 假体腔 真体腔 真体腔 混合体腔
角质膜 上皮层 肌肉层
由上皮层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胶原蛋 白,有保护、保持流体静力压的重要作 用 合胞体,在背、腹及两侧部分向内 侧加厚,形成背线、腹线和侧线 仅有纵肌,没有环肌,决定了线虫动物的 运动方式
软体动物门体壁的形态结构
外套膜
1、单层上皮:靠近体外侧的部分分泌 形成贝壳,靠近内脏团的部分具有纤毛 可摆动形成水流,靠近边缘的上皮细胞 具有分泌和感觉功能 2、结缔组织 3、外套肌
1、无脊椎动物体壁的演化 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演化 3、无脊椎动物体腔及体壁的演化意义
真体腔名词解释
真体腔名词解释
真体腔是指由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内部空间,它是动物体内的生理结构,与外部环境相分离,用于容纳消化器官、呼吸器官、循环系统和生殖器官等组织的内部空间。
真体腔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 真公共体腔:与胚胎体腔相连通,由中胚层和前肠后肠形成的。
例如:基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运行和调节。
2. 假体腔:由前肠和中肠形成,起始于胚胎早期的原肠,与真公共体腔相分离。
例如:气管。
3. 体腔:由中胚层形成的,主要分为胸腔、腹腔和盆腔,存在于脊椎动物中,也称为真体腔。
例如:腹膜。
4. 伪体腔: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中存在的结构,由胚层组织间隙形成的空间,不真正与环境相分离。
例如:四肢动物多肢背神经。
5. 无体腔动物:如海绵,没有真体腔和假体腔,身体内部由细小管道和囊泡构成。
参考资料:
1. 食品科学词汇. 第2版.,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
2. 生物学词汇手册. 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普及医学丛书. 基础医学术语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动物内脏概论—体腔与浆膜腔(宠物解剖生理课件)
腹腔分区
• 腹腔较大,为了便于确定各内脏器官的位置,可将腹腔用 几个假想面划分为若干部分。通过两侧最后肋骨后缘的最 突出点和髋结节前端分别作2个横断面,将腹腔分为腹前 部、腹中部和腹后部3部分。
• 腹前部又分为3部,肋弓以下为剑状软骨部;肋弓以上为 季肋部。后者以正中矢面再分为左、右季肋部。
பைடு நூலகம்
骨盆腔
• 骨盆腔是体内最小的体腔,位于骨盆内,可视为腹腔向后 的延续部分。背侧壁为荐椎和前3—4个尾椎;侧壁为髂骨 和荐结节阔韧带;底壁为耻骨和坐骨。前口由荐骨岬、髂 骨和耻骨前缘围成圆形骨性环,与腹腔为界,称界线。后 口由尾椎、荐结节阔韧带后缘和坐骨弓围成。骨盆腔内有 直肠、输尿管、膀胱。母畜还有子宫(后部)、阴道;公畜 有输精管、尿生殖道和副性腺等。
胸腔
• 胸腔由胸廓的骨骼、肌肉和皮肤构成,呈截顶的圆锥形,其 锥顶向前,称为胸腔前口。前口由第l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 柄组成。椎底向后,称为胸腔后口,呈倾斜的卵圆形,由最 后胸椎、肋弓和胸骨的剑状突围成,由膈与腹腔分隔开。胸 腔内有心、肺、气管、食管、大血管及淋巴管等。
腹腔
• 腹腔是体内最大的体腔,位于胸腔之后。背侧壁为腰椎、 腰肌和膈脚等;侧壁和底壁为腹肌,侧壁还有假肋的肋骨 下部和肋软骨及肋间肌;前壁为膈,凸向胸腔,所以腹腔 的容积远比从体表所看到的大;后端与骨盆腔相通。腹腔 容纳胃、肠、肝、胰等大部分消化器官,以及输尿管、卵 巢、输卵管、子宫和大血管等。
• 腹中部通过两侧腰椎横突顶端的2个侧矢状面,分为左、 右腹外侧部或髂部和中间部。中间部的上半为肾部或腰部 、下半为脐部。
• 腹后部最小,以腹中部的两侧矢状面向后延伸将腹后部分 成左、右腹股沟部和中间的耻骨部。
(A)侧面:1.2腹前部(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 3.腹中部 4.腹后部 (B)腹面 (C)腹前 部横断面 (D)腹中部横断面 (E)腹后部横断面 1.左季肋部 2.右季肋部 3.剑状软骨部 4.左髂部 5.右髂部 6.腰部 7.脐部 8.左腹股沟部 9.右腹股沟部 10.耻骨部
混合体腔的名词解释
混合体腔的名词解释混合体腔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些动物的体腔结构。
体腔是指动物体内的一些空腔,它们与消化道和外层组织之间分隔。
身处混合体腔的动物通常被称为伪腔动物,因为他们的体腔并非真正的腔隙。
相反,混合体腔出现在一些原始的、无节的动物,比如扁平动物、线虫和软体动物身上。
混合体腔的结构和功能有一些独特之处。
与真正的体腔不同,混合体腔没有由周围的胚层形成的内、中、外脏层,而是由发育早期的原基组织形成。
这也引起了对混合体腔起源的一些争议。
混合体腔的功能是多样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动物行动和保护内脏器官。
体腔可以与肌肉结合,支持和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使其更加敏捷和适应环境。
此外,混合体腔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器,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部压力和伤害。
除了运动和保护功能,混合体腔还对动物的消化和循环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些伪腔动物中,消化道与体腔之间有一种导管系统,可以将消化物质从前向后传输。
这种结构有助于更高效地转运和消化食物。
在循环方面,混合体腔通常起到了一种类似于血液的功能。
一些动物的体腔内充满了一种类似于淋巴液的体液,它在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并将养分和废物从一个部位输送到另一个部位。
混合体腔的存在为动物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
这种体腔结构可以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
因此,尽管混合体腔在现代进化中逐渐减少和消失,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生物进化的痕迹和过程。
总结起来,混合体腔是一种伪腔动物体内的特殊空腔结构。
它不同于真正的体腔,存在于一些原始的无节动物中。
混合体腔具有支持动物运动、保护内脏器官、辅助消化和循环的功能。
它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多样性,为我们了解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体腔膜名词解释
体腔膜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词汇,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下面分别对"体腔"和"膜"进行解释:
1. 体腔(Coelom):
-体腔是指一些动物体内的一个真正的、由间胚层发展而来的腔隙,它包围着内脏器官,例如心脏、肺、肝脏等。
体腔的存在有助于内脏器官的运动和发育,并提供了一些生物体内部器官的保护。
2. 膜(Membrane):
-膜是一种薄而灵活的结构,由一层或多层细胞或组织组成。
在生物学中,膜可以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细胞器官的一层包裹物。
膜在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例如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裹结构,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如果将这两个术语结合起来,"体腔膜"可能指的是位于生物体内体腔周围的一层薄膜结构,这个薄膜可能参与或影响着体腔内器官的运动、发育或保护。
具体含义可能取决于特定上下文中使用这个术语的领域,例如生物学、医学或解剖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体壁与体腔 的进化和比较解剖
07级生技基一班三组 刘少锋 袁建港 王志政 王冠
1.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壁结构
• 腔肠动物体壁具有两层 细胞 • 外层来自胚胎时期的外 胚层 • 内层来自胚胎时期的内 胚层 • 两层细胞共同分泌物质 形成中胶层
2.腔肠动物消化循环腔
• 消化循环腔是胚胎 发育中的原肠 • 有口无肛门,口是 胚胎发育中的原口 • 具有消化(胞外消 化)、循环、排遗 的功能
体节
六.2.环节动物(环毛蚓)的真体 腔
• 真体腔是有中胚层在 体壁和肠壁上形成的 肌肉层和体腔膜围绕 而成 • 真体腔的出现加强了 肠功能(出现机械消 化)并促使之分化, 从而促进代谢增强; 促进器官系统形成, 复杂化和机能的完善
七.1.节肢动物的体壁
上角质膜(上表皮)
外骨骼
外角质膜(外表皮) 内角质膜(内表皮)
九.1.无脊椎动物体壁的进化(4)
• 无脊椎后口动物的体壁由表皮,真皮,体 腔膜组成。真皮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而 其他无脊椎动物体壁则无真皮层。棘皮动 物体壁结构更加复杂和进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总之,无脊椎动物体壁的进化经历 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适应稳定水生 环境到适应复杂陆生环境的进化。
九.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进化(1)
九.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进化(5)
总结:无脊椎动物体腔总体的进化趋势是随 由水生到陆生、生存环境由简单到复杂而 逐渐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在真体腔出现之 前,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都生活在水中 或寄生生活,而具有真体腔的软体动物成 为最早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体腔的进 化使动物的各种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到了 节肢动物,生存范围的分布几乎拓展到各 个地域,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体腔 的进化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五.2.软体动物的体腔
• 软体动物出现了 真体腔,但一般 不发达,只在围 心腔以及生殖腺 和排泄的管腔处 有真体腔
六.1.环节动物(环毛蚓)的体壁
• 身体出现原始的分节现 象—同律分节 • 出现原始的附肢—疣足, 疣足上有刚毛,原始的疣 足是运动器官 • 由于对生活方式的适应, 土壤生活的蚯蚓体壁上只 保留了刚毛 •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身体运 动更灵活,且不同部位的 体节会出现功能上的分工, 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 腹和有关节的附肢十分必 要
三.1.扁形动物(涡虫)的体壁结 构
• 扁形动物的体 壁由外胚层形 成的表皮和中 胚层形成的肌 肉共同形成, 既有保护身体 的作用,又有 运动的功能, 因此称为皮肌 囊 • 表皮细胞为柱状细胞,排 列紧密,细胞向外长有纤 毛,表皮细胞间有腺细胞、 感觉细胞和成杆状体细胞 • 表皮内侧有非细胞结构的 基膜 • 基膜内为肌肉层,从外向 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 肌
七.2.节肢动物的体壁示意图
七.3.节肢动物的体腔—混合体腔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 囊形成的真体腔裂开,中 胚层一部分分化成肌肉以 及部分内脏器官系统,一 部分成为背部的循环系统 和血管腔壁,残存的真体 腔存在于生殖腺腔和某些 排泄器官中。这样体壁与 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实际上 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 胚腔形成的,因此称为混 合体腔,又称为血腔
九.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进化(2)
• 纽形动物同样无体腔,到了线虫动物门、 轮虫动物门和腹毛动物门则出现假体腔 • 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 类型,虽然是原始的体腔形式,但其内体 腔液远较无体腔动物的实质对物质的运输 更有效,同时还起到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也为贮存营养物质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提供 了空间。
九.1.无脊椎动物体壁的进化(2)
• 到环节动物体壁出现了附肢,同律分节的 出现使环节动物身体的运动更加灵活,且 不同部位体节会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 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 等十分必要。
九.1.无脊椎动物体壁的进化(3)
• 节肢动物的体壁出现异律分节和分节的附 肢,并且出现外骨骼,外骨骼有保护体内 水分散失的作用,因此其中一些类群具有 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由横纹肌形成的 独立的肌肉束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内 突上,使机体运动更灵活。其中一些类群 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成为原口动 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三.2.扁形动物的实质
• 扁形动物的中胚层形 成了实质,充满在体 壁内的器官系统之间, 因此尽管扁形动物有 了中胚层的分化,但 没有形成体腔 • 实质中充满富含营养 物质的液体,也被称 为间质
实质
四.1.线虫动物门(蛔虫)的体壁
• 线虫的体壁有角质层、 表皮层(上皮细胞) 和肌肉构成 • 角质层是上皮细胞分 泌形成的,有一定的 弹性和保护作用 • 表皮层沿背、腹和两 侧向内加厚,形成背 线、腹线和侧线 • 肌肉层只有纵肌,没 有环肌,因此只能作 蛇形的摆动
九.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进化(3)
• 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进化出了真体腔,在 体壁和肠壁上都有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 和体腔膜,肠壁肌肉层可使肠道自主蠕动, 增加动物的消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 了食物来源,同时体腔膜形成系膜,以固 定器官系统在体内的位置。
九.2.无脊椎动物体腔的进化(4)
• 而节肢动物的附肢容易折断,因此进 化出了不易大出血的混合体腔。 • 到了棘皮皮动物,为了适应海洋底栖 生活的需要而进化出了特有的水管系 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体壁
外骨骼(位于体表,外胚层产生,死物质)有脱皮 现象 机能: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供肌肉附着
基膜
出现异律分节,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体区,不同的体区有了 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 节肢动物每个体节有一对附肢,附肢本身具有分节,进化过程中,附 肢分节及着生的体区不同使形态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口器、触角、 各种运动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
四.2.线虫动物(蛔虫)的假体腔
• 假体腔是由胚胎期囊 胚腔发展形成
精巢 输精管
• 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 液,没有体腔膜 • 假体腔内的体腔液有 运输和流体静力骨骼 的作用
储精囊 肠 假体腔
五.1.软体动物的体壁
• 软体动物体壁由身 体背侧皮肤伸展而 形成的外套膜和外 套膜外侧的表皮分 泌石灰质的物质形 成的贝壳组成,具 有保护功能
九.1.无脊椎动物体壁的进化(1)
• 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及中间的中胶 层构成,结构较简单,仅具简单的保护,感受刺 激及运动功能,体现了对固着生活的适应。 • 扁形动物出现了中胚层,体壁由外胚层来源的单 层表皮和中胚层来源的肌肉组成的囊状体壁,称 为皮肌囊,使扁形动物运动较腔肠动物灵活,增 加了代谢水平,从而扩大了适应范围。 • 假体腔动物的体壁多了一层保护作用的角质层。 • 软体动物具有贝壳结构,保护作用较假体腔动物 更好。
八.1.棘皮动物的体壁
• 棘皮动物体壁由真皮 和表皮组成,有中胚 层起源的内骨骼 • 内骨骼形成骨片、棘 刺和棘钳 • 体壁上还有表皮和体 腔上皮向外凸起形成 的皮鳃,行呼吸作用
八.2.棘皮动物的体腔
• 次生体腔发达,具有 特殊的水管系统、血 系统和围血系统 • 水管系统具有摄食、 运动、感觉、呼吸和 排泄功能 • 体腔中充满体腔液, 起到运输营养物质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