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引言:药物是人类为了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预防疾病而使用的物质。
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对于医学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
一、药物分类1. 化学药物化学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酸性药物、碱性药物、中性药物等。
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镇痛、退热和抗炎等;碱性药物如吗啡,主要用于镇痛和镇静等;中性药物如氨茶碱,主要用于扩张支气管。
2. 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和疫苗等。
基因工程药物如重组人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蛋白质药物如干扰素,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疫苗如水痘疫苗,用于预防水痘。
3. 植物药物植物药物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常见的有中药。
中药根据其功效和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清热药、解毒药、活血药等。
如黄连是一种清热药,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和疟疾等。
4. 动物药物动物药物是指从动物中提取的药物,主要包括动物器官、腺体分泌物和动物组织等。
常见的动物药物有胰岛素、肝素等。
胰岛素是从猪或牛胰腺提取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
二、药物作用机制1. 拮抗作用药物的拮抗作用是指两种药物在体内相互抵消或减弱对靶点的作用。
例如,贝他受体阻滞剂和贝他受体激动剂就是相互拮抗的药物。
2. 激动作用药物的激动作用是指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促使靶点发生某种生理反应。
例如,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激动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
3. 阻断作用药物的阻断作用是指药物与靶点结合后,阻断或减弱靶点的生理反应。
例如,贝他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贝他受体的激动作用,从而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
4. 抑制作用药物的抑制作用是指药物与靶点结合后,抑制靶点的功能或活性。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治疗感染的作用。
5. 激活作用药物的激活作用是指药物与靶点结合后,激活或增强靶点的功能或活性。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
在药理学中,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理、来源及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作用机理分类
按作用部位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部位进行分类,例如:
-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镇痛剂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 心血管系统作用药物:如降压药、心脏药等。
- 消化系统作用药物:如胃肠病用药、泻药、胆石症用药等。
按作用方式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方式进行分类,例如:
- 拮抗剂:阻止生物体内某个物质的作用,如受体拮抗剂。
- 激动剂:能够增强生物体内某个物质的作用,如受体激动剂。
- 酶抑制剂:阻止某些重要酶的活性,如靶向药物。
根据来源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例如:
- 人工合成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类、西咪替丁等。
- 天然药物:如马钱子碱、数字is等,这些化合物在植物或动
物体内自然存在。
- 半合成药物:如阿司匹林、氯霉素等,这些药物在天然物质
基础上,进行人工化学合成得到。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例如:
- 萘类药物:包括磺胺类、氯霉素等。
- 嘌呤类药物:如咖啡因、茶碱等。
- 对氨基苯酰胺类药物:如吩噻嗪、利尿药等。
总的来说,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疾病。
当然,药物也存在着副作用,我们需要根据药物的不同分类,在应用药物时注意潜在的风险。
常见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常见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药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还是改善身体功能,药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此在使用药物之前,了解其分类和作用机制对于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一、药物分类1. 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又称为OTC(Over the Counter)药物,可以直接从药店、超市等地购买。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一些轻微和自限性疾病,例如感冒、头痛、肌肉酸痛等。
非处方药大多数情况下安全使用,但仍需按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注意事项使用,并警惕可能的不良反应。
2. 处方药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才能购买,通常包括抗生素、镇静剂和抗癫痫等强效治疗性药物。
这些药物在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并且严格按医嘱进行服用。
只有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来决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周期,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民族药物民族药物是中国传统草药治疗疾病的积淀,具有较长悠久的历史。
这些草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不同部位(如花、果实、根茎等)制剂的混合应用来调节体内平衡。
民族药物的使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因为它们可能对其他西方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并潜在地造成不良反应。
二、常见药物作用机制1. 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细菌墙合成、破坏细菌膜或阻断细菌DNA复制等方式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四环素等。
然而,应该谨慎使用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会引发耐药性。
2. 镇静剂镇静剂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紧张和失眠等精神疾病。
它们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传递来产生镇静和安抚效果。
常见的镇静剂包括苯二氮䓬酮类药物(如安定)、非苯二氮䓬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和巴比妥类药物等。
3. 止痛药止痛药可以缓解不同程度的疼痛,例如头痛、肌肉酸痛或外伤引起的剧痛等。
它们通过与体内感受到的疼痛信号相互作用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常见的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吗啡等。
药理学药物作用及其机制总结
药物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1 / 382 / 383 / 384 / 385 / 386 / 387 / 388 / 389 / 38疾病首选药物汇总10 / 38药品中毒解救11 / 38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相似药物的比较12 / 3813 / 3814 / 38药物的主要临床用途15 / 3816 / 3817 / 3819 / 3820 / 38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硫脲类——粒细胞缺乏症;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强心苷——心脏反应(如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
药理学口诀----天,居然有这个不可能不收藏啊拟胆碱药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阿托品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
21 / 38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防止“虹晶粘”,能治心动缓;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只是不用它点眼。
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药,肾上腺素是代表;血管收缩血压升,局麻用它延时间,局部止血效明显,过敏休克当首选,心脏兴奋气管扩,哮喘持续它能缓,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α受体被阻断,升压作用能翻转。
22 / 38去甲肾上腺素去甲强烈缩血管,升压作用不翻转,只能静滴要缓慢,引起肾衰很常见,用药期间看尿量,休克早用间羟胺。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扩张支气管,哮喘急发它能缓,扩张血管治“感染”,血容补足效才显。
兴奋心脏复心跳,加速传导律不乱,哮喘耐受防猝死,甲亢冠心切莫选。
α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酚苄明,扩张血管治栓塞,血压下降诊治瘤,NA释放心力增,治疗休克及心衰。
β受体阻断药23 / 38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是代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
临床药理学分类
临床药理学分类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效果的学科。
它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医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药理学的分类主要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作用机制分类和药物代谢分类等。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机制,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酚类、胺类、醇类、氨基酸类等;2. 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3. 中药:按照中药的性能和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和中药等;4. 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和放射性药物探针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临床药理学将药物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1. 拮抗作用:指两种药物通过相互竞争结合于同一个受体位点,从而产生相互阻止或相互减弱的作用。
例如,β受体阻断剂对抗肾上腺素在β受体上的作用;2. 激动作用:指药物通过结合于受体位点,激活受体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例如,β受体激动剂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3. 反应作用:指药物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效应。
例如,某些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起到抗菌作用;4. 替代作用:指药物与体内某种物质类似,在生理功能上起到替代作用。
例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三、药物代谢分类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代谢产物后被排出体外。
根据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性质,药物的代谢可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将某些药物氧化为相应的代谢产物;2. 间接代谢:指药物在体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通过成环开环、酯水解等反应途径转化为代谢产物。
例如,部分药物在胃酸的催化下发生酯水解反应;3. 酸碱反应: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酸碱反应而转化为代谢产物。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态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在体内的不同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按照它们的作用、化学结构和来源等分类方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
一、按作用机制分类根据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镇痛药:常见的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吗啡等,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减轻疼痛感。
2. 激素类药物:常见的激素类药物有肾上腺素、皮质醇等,通过模拟体内激素的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和代谢作用。
3. 抗生素: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治感染症。
4. 镇静催眠药:常见的镇静催眠药有安定、氯丙嗪等,通过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降低机体的活动和反应,帮助入睡和保持睡眠。
二、按化学结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功能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药理性质以及作用部位进行分组。
比如,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降糖药物等。
2. 化学分类:按照药物化学结构进行分组。
比如,酸类药物、碱类药物、醇类药物等。
3. 药物源分类:按照药物来源进行分类。
比如,植物药、动物药、化学药等。
三、按照应用范围分类1. 通用药:具有广谱的治疗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如氯霉素、中药板蓝根等。
2. 专用药:针对某种疾病或症状的药物,如降血压药、抗癫痫药等。
3. 靶向药:指能针对某个特定的生物分子,如受体、酶等发挥作用的药物。
比如,二代抗癌药物伊马替尼,就是一种靶向药,能够抑制某种癌细胞。
四、药物的使用原则1. 合理使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品,不盲目按照主观感受乱用。
2. 个体化用药: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药量,用药时间等措施。
3. 安全用药: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
必须按照医生的用药建议,要求药品的质量安全。
结语:药物的分类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对于常见的常规药品,患者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医生建议使用。
药物的药理学分类
药物的药理学分类
药物的药理学分类通常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行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分类:
1. 良性的/抑制的药物(Agonists/antagonists):良性的药物作
用于特定的受体或途径,以刺激或增强生理过程,而抑制的药物则通过抑制特定的受体或途径来减少或阻断生理过程。
2. 拮抗剂(Antagonists):这类药物会与受体结合,但不会引
发生理反应。
它们通常通过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化学物质的作用,以产生特定的效果。
3. 反转剂(Inverse agonists):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
的效应与正常激动剂相反。
它们通过减少生理活性来产生作用。
4.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s):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时,
引起的生理反应比完全激动剂要弱。
它们可以在受体上既有激活又有抑制的效果。
5. 激活剂(Activators):这类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激活特
定的生理途径,从而引导生理反应。
6. 选择性药物(Selective agents):这类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受
体亚型或亚单位。
它们有针对性地调节目标的生理过程,同时减少对其他受体的影响。
7. 非选择性药物(Non-selective agents):这类药物可以同时
作用于多种受体类型,从而引起多种生理效应。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理学分类,如药物的作用时机(即处方药、非处方药、急性药物、慢性药物)、药物的剂型(即口服药、注射剂、外用药等)和药物的作用部位(如中枢神经药物、心血管药物、抗生素等)。
药理学常见药物
药理学常见药物一: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拟胆碱药)药理作用:1:对眼睛(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解痉挛)2:促进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最为明显)临床应用:1:青光眼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3:M胆碱阻断药中毒(如阿托品)不良反应:流口水;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
二: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药)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对骨骼肌作用最强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肌松药中毒解救(对非除极化型效果明显;对除极化型无效)不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缓,呼吸困难,肌肉震颤。
对胃肠梗阻,排尿困难,哮喘患者禁用三:阿托品(M受体阻断药)用药理作:1:松弛内脏平滑肌2:减少腺体分泌3:兴奋中枢4:对眼的作用(升高眼内压;扩瞳孔;调解麻痹)5:对心血管的作用(心率加快;传导加快;血管扩张)临床应用:1:内脏绞痛(对胃肠绞痛及膀胱刺激症效果较好;对肾绞痛和胆绞痛应与哌替啶合用)2:减少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3: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眼光配镜)4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抗休克(用于抢救爆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引起的休克。
对半有高热,心率加快者禁用)6:解救有机磷酯类中毒不良反应:口干,畏光,视近物模糊,及排尿困难体温升高等症状四;山莨菪碱(654—2)药理作用;1:对胃肠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与阿托品相同2: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比阿托品弱3中枢作用不明显五:肾上腺素(AD—A,B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1:兴奋心脏2:对血管的作用(A受体激动-----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收缩。
B受体激动---- 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舒张)3:对血压的影响(治疗量-----收升舒不变。
大剂量----收舒都升)4:扩张支气管5:影响代谢(代谢加快,分解加速,耗氧增加)临床应用:1:心脏骤停(用药方法:AD+阿托品+利多卡因)2过敏性休克(1:首选药2:一般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也可生理盐水稀释十倍缓慢静脉注射)3:支气管哮喘4:与局麻药配伍(延长局麻时间,减少麻药中毒)5:局部止血(当鼻出血时可用棉球吸取0.01的AD堵塞出血处)六:多巴胺(DA----AB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口服无效1:兴奋心脏2:对血管的作用(治疗量----肾和肠黏膜血管舒张,皮肤黏膜血管收缩。
药理学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与应用指南
药物的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物理性配伍禁忌
指药物混合时出现物理性状改变,如沉淀、结块、变色等。例如,青霉素与酸性溶液混合可能导致青霉素失效。
化学性配伍禁忌
指药物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结构改变或产生新的物质。例如,维生素C与某些抗生素混合可能导致药物结 构变化。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用药时机、剂量、给药途径等,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改 变用药方式。同时,应留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药物治疗的新靶点与新技术
靶点发现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 ,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基因治疗
通过改变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技术正在不 断完善和成熟。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的力量来攻击疾病,如CAR-T细胞疗法和PD-1抑制剂 等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06
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的进展
小分子药物
随着生物信息学和计算化 学的进步,新的小分子药 物设计更加精准,能够针 对特定靶点进行干预。
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疾 病等领域表现出强大的治 疗潜力,针对特定抗原的 抗体药物不断涌现。
细胞疗法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细胞 进行改造,以治疗遗传性 疾病和癌症等复杂疾病,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适应症
指药物适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或症状, 是药物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禁忌症
指药物不适用于哪些疾病或症状,使 用禁忌症范围内的药物可能引发不良 反应或加重病情。
药物的用法与用量
用法
指药物的给药途径、使用方法以及用药时间等,如口服、注射、外用等。
常见药物品种与作用机制
常见药物品种与作用机制药物是指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的化学物质。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品种及其作用机制。
一、解热镇痛药1. 对乙酰氨基酚: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热原性物质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和镇痛效果。
2.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药理作用。
二、抗生素1. 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很多细菌都有抑制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复制。
三、抗菌药物1.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抗菌活性。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阻断细菌DNA 的合成,破坏细菌的遗传物质,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2. 磺胺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对二氢嘧啶酸的合成,阻断细菌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抗菌作用。
四、激素类药物1. 肾上腺素类: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细胞活动,从而发挥作用。
2. 糖皮质激素类: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结合细胞内的受体,调节基因转录,影响细胞的免疫与炎症反应。
五、心血管药物1. 降压药: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机体内血管紧张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改善血管活动,降低血压。
2. 抗凝药:如肝素、华法林等。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
六、抗癌药物1.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霉素类、紫杉醇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起到抗癌作用。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知识点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了解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是药理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中常见的药物分类以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
一、药物分类1. 化学性质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制品等。
- 有机化合物药物:包括大部分临床应用的药物,如抗生素、镇痛药和抗癌药等。
- 无机化合物药物:如金属化合物药物,例如抗肿瘤金属络合物。
- 生物制品药物:来源于生物体的制品,如生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制品和血液制品等。
2. 药物作用部位分类药物的作用部位也是分类的依据之一,主要分为靶酶药物、蛋白质药物和核酸药物。
- 靶酶药物:作用于酶的活性位点,干扰酶的催化活性,包括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等。
- 蛋白质药物: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活性,如激素类药物。
- 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或RNA的合成或功能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3. 药物临床用途分类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用途,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炎药、抗过敏药等。
- 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相关疾病症状的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 抗过敏药:减轻过敏反应和过敏相关疾病症状的药物,如抗组胺药物。
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人体生物系统相互作用产生药效的过程和方式,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1. 靶点作用药物通过与特定靶点相互作用,改变靶点的活性或功能,从而产生药效。
- 受体作用:药物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如激素类药物。
- 酶作用:药物与酶结合,干扰酶的催化活性,抑制或促进特定酶的活性,如抗生素和抗癌药物。
- 离子通道作用:药物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内外离子传递,如利多卡因和钙离子拮抗剂。
药理学药物整理归纳
药理学药物整理归纳。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
以下是对药理学药物的一些整理归纳:一、药物的分类1.抗生素: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作用的物质。
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等。
2.合成抗菌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
3.抗真菌药:指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等。
4.抗病毒药:指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包括核苷类、非核苷类等。
5.抗肿瘤药:指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激素等。
6.心血管系统药物:指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7.神经系统药物:指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8.呼吸系统药物:指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平喘药、祛痰药等。
9.消化系统药物:指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抑酸剂、抗生素等。
10.免疫系统药物:指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作用。
2.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作用。
3.干扰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如抗病毒药通过干扰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4.影响核酸代谢:如抗肿瘤药通过影响核酸代谢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5.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如长春碱类抗肿瘤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来诱导细胞凋亡。
6.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如抗癫痫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来抑制癫痫发作。
7.影响炎性反应过程:如抗炎药通过影响炎性反应过程来缓解炎症症状。
三、药物的合理使用1.了解疾病的诊断和病情,根据适应症选择药物。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知识点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知识点是药理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下面将就药理学中常见的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介绍。
一、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传统药物分类传统药物分类主要根据药物来源、化学结构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
传统药物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各类药物均具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
2. 现代药物分类现代药物分类主要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药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现代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激素、细胞毒药等,各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激活或抑制受体、影响酶的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这些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药物效应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理、生化或药理学上的作用效果,药物效应通常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药物效应可表现为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药物效应的产生涉及多种生物化学过程。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毒副作用增加等不良后果。
临床合理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二、总结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知识点对于医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了解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医学工作者应不断深化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患者的健康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药理知识_参考模板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是一类用 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 其他精神疾病的处方 药。这些药物通过影 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 来缓解精神症状。常 见的抗精神病药包括 氯丙嗪、氟哌啶醇和 奥氮平
药物分类
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是一类用于 治疗癌症的处方药。 这些药物通过杀死癌 细胞或阻止其生长来 发挥作用。常见的抗 肿瘤药包括化疗药物 (如顺铂和紫杉醇)和 靶向治疗药物(如酪 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 克隆抗体)
药理知识
目录
-
药理学概述 药物分类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
2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概述
药物分类
药物分类
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包 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药物。它们通常 用于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常见的抗 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四环素等
镇痛药
药物分类
镇痛药是一类用于缓解疼痛的药 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非处 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包括非 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和局部 止痛药(如布洛芬)。处方药包括 鸦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和吗啡)和 其他强效止痛药(如美洛昔康和 罗非昔布)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是指在正常使用情况 下,药物不会引起不可接受的副 作用或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用 是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作用 ,通常较轻微且短暂。严重的不 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 甚至死亡。因此,药物安全性至 关重要,需要进行充分的临床前 研究和临床试验来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有效性
药物有效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的能力 。在临床试验中,有效性通常通 过比较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结 果来评估。如果药物治疗组的结 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则认为该药 物有效。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作 用机制、给药方案和治疗目标
药物学基础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药物学基础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对于正确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基础分类和常见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分类1. 化学药物分类化学药物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
按照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化学药物分为不同类型,如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碱等。
化学药物的分类有助于了解药物的性质和特点,指导其合理使用。
2. 按照药理学作用分类根据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方式和目标器官的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分类有:- 舒筋止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消炎。
- 抗生素:如青霉素,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 抗癌药物:如化疗药物,通过抑制或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来治疗癌症。
-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药物:如镇静药、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影响大脑的功能。
- 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药物:如降压药、扩血管药物,通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来调节血压和血流。
3. 按照用途分类根据药物的用途,可以将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疾病,包括对症治疗和根本治疗。
- 预防药物: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 营养药物: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矿物质。
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内的靶点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的机制。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常见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
1. 受体结合作用许多药物通过与机体内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活性和功能,从而影响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例如,β受体阻断剂通过与心脏细胞上的β受体结合,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2. 酶抑制作用某些药物可以抑制机体内的特定酶的活性,阻断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抑制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所需的特定酶活性,是某些抗生素和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
3. 细胞内信号通路调节作用某些药物可以影响机体细胞内的特定信号通路,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过程。
药物药理学知识点
药物药理学知识点药物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作用机制及其药物效应与副作用的科学。
它是临床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物药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药物分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等。
一、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
根据化学结构,药物可分为如下几类:1. 有机化合物药物:包括酚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酰胺类等。
2. 焦亚硫酸盐类药物:如硫酸肼、草酸铵等。
3. 矿物药物:如硫酸镁、硫酸铵等。
4. 生物碱类药物:如阿托品、洋金花碱等。
5. 天然产物类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而发挥药理效应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1. 受体激动: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模拟或增强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通过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产生收缩血管、增加心率等药理效应。
2. 酶抑制:药物通过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干扰生物体内特定代谢途径,从而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一些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达到抑制细菌增殖的效果。
3. 离子通道调节:药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从而影响细胞的兴奋性。
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4. 组织靶点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改变其生理功能。
例如避孕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
三、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半衰期、体积分布等。
1. 生物利用度:药物在进入生物体后,经过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过程,最终到达目标组织或器官。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经过这些过程后,到达目标组织或器官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药理效应。
2. 半衰期:药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速度通过药物的半衰期来表示。
常见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常见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药物是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因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微的症状和常见的健康问题,例如感冒、头痛、肌肉酸痛等。
非处方药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体温、缓解疼痛。
2. 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反应,如打喷嚏、鼻塞、皮肤瘙痒等。
3. 咳嗽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甘露醇等,通过抑制咳嗽中枢,减轻咳嗽症状。
4. 消化系统药物:如抗胃酸药、抗胆碱药等,通过调节胃酸分泌或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道不适。
二、处方药处方药是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才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用途和作用机制更为广泛,常见的分类包括:1.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治疗细菌感染。
2. 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通过选择性地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阻止或消灭癌细胞。
3.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或心脏收缩力,降低血压。
4. 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抑郁症状。
5.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阻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或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6. 利尿药:如噻嗪类利尿药、酮酸类利尿药等,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体液潴留,降低血压。
三、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其种类繁多,常见的分类包括:1. 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子等,通过滋补和调节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 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通过清热、解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病症。
讲解医学中的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讲解医学中的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一、医学中的药物分类药物分类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分类方式,根据药物的作用目标或机制不同进行划分。
这样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清晰地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和适应症,并能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下面将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1. 按化学结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如酸性药物、碱性药物、酮类和醇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具有各自特定的机制。
- 酸性药物:酸性药物可与碱性环境中的离子形成盐,并改变活性。
举例来说,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属于酸性药物,能够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起到抗炎镇痛作用。
- 碱性药物:碱性药物则倾向于与酸反应形成盐,并改变活性。
一个典型例子是氨茶碱,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起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 酮类和醇类药物:这些药物大多通过与体内受体结合来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某些β受体阻断剂以醇的形式存在,通过与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抑制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改善高血压症状。
2. 按药理学分类按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多个类别。
- 调节剂(调理剂):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是为了调节人体内部失衡的物质而设立的。
它们能够在身体需要时增加缺乏的物质含量,或减少过量物质产生。
- 激动剂:如镇静剂、解痉剂等,在临床上常被运用于镇定、缓解肌肉痉挛等情况。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相应的效果。
- 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碍特定细胞内外信号传导途径来发挥作用。
典型的例子是抗生素,它们能够阻断病原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起到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3. 按途径分类药物还可以根据其给药途径进行分类。
- 口服药物:是指通过口腔、食道等消化系统器官进入体内的药物。
这是目前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方式,如片剂、胶囊剂等。
- 注射类药物:比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直接将药物注射进入血液或深层组织,以快速达到治疗效果。
- 局部应用药物:涂擦在皮肤表面或黏膜上的药物,在特定区域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
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
1 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局部血流量较丰富,药物容易进入细胞。
结核杆菌大多处于繁殖期,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性较高;
2 联合用药:(1)抗菌机制不同,互相补充,增强疗效;(2)减少药量,减少毒性;(3)防止和延迟抗药性发生;
3 长期、规律用药: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在繁殖期对药物反应性好,使在生长期被消灭,主要是增高疗效、防止复发。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1 类钠通道阻断药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中-奎尼丁;重-普罗帕酮;
2 类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3 类延长 APD 药胺碘酮;
4 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
治疗 CHF 的药物分类:
1 强心苷类-地高辛;
2RAAS 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AT1 拮抗剂-氯沙坦;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3β 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
4 扩张血管药-硝普钠;
5 利尿药-噻嗪类;
6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物:磷酸二酯酶 III 抑制剂-米力农、氯力农;β1 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
硝酸甘油:
【药理作用】
1 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血管,降低前后负荷;
2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
3 使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分配,增加心内膜下缺血区血量。
【临床应用】
1 心绞痛,稳定型首选;
2 急性心梗死(早期、小剂量、短时间);
3 充血性心衰 CHF。
【不良反应】
1 局部:面、颈部皮肤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痛;颅内压、眼内压升高;
2 全身:BP 降低-反射性心动过速,诱发心绞痛;体位性 BP 降低-晕厥;长期、大剂量可致高铁血红蛋白症;
3 耐受性:与巯基消耗有关,防治措施(1)间歇疗法,停药时间大于 8 小时;(2)补充含巯基化合物,如卡托普利;
4 低血压、青光眼、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ACEI 抗 CHF 作用机理:
1 抑制 Ang 转化酶的活性:AngII 生成减少;缓激肽降解减少,促 NO 及 PGI
2 产生;醛固酮生成减少;
2 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小全身血管阻力,增大 CO,减小室壁张力,增大肾血流等;
3 抑制并逆转心肌肥厚及心室重构。
ACEI 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1 抑制血浆与组织 ACE,减少 AngII 生成,舒张 A/V,减小外周阻力;
2 降低缓激肽降解,促进 NO 和 PGI2 生成,扩血管;
3 减弱 AngII 对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 AT 受体作用,减少 NA 释放,外周交感活性降低;
4 降低血管组织 AngII,防止血管增生、重建,改善顺应性;
5 降低肾脏组织 AngII,降低其利尿作用及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普萘洛尔抗高血压作用机制:
1 阻断心脏β1 受体-减少 CO -BP 降低;
2 阻断肾小球旁器β1 受体-减少肾素分泌;
3 阻断外周 NA 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1 受体-减弱其正反馈作用,NA 释放减少;
4 阻断中枢β 受体-外周交感活性降低;
5 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
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机理:
与细胞膜上 Na-K-ATP 酶相结合并抑制之,并通过 Na-Ca 双向交换机制使 Na 内流减少、Ca 外流增多或 Na 外流增多、Ca 内流减少,使细胞内 Ca 含量降低,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强心苷的负性频率作用意义:
1 负性频率-心动周期增大,舒张期增大-心肌充盈好,利于 CO;
2 心肌自身供血增大;
3 心肌耗氧量减少,获得充分休息-心功能改善。
强心苷的不良反应和中毒救治:
不良:1 消化道反应;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失眠、视觉障碍)心脏反应、各种心;3 律失常(快速性心失-二联率、室早、室速甚至室颤,与胞内失 K 有关;过缓性心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解救:停药!1 补钾,KCl 口服-轻度快速心失;2 苯妥英钠-重症快速心失;3 阿托品-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4 地高辛抗体 Fab 片段-严重中毒。
呋塞米: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1)强大,迅速,对肾小球滤过低下和其它药无效的病人有效;(2)尿中排出大量的 Cl、Na、K、Ca、Mg,其中 Cl 排泄量多于 Na。
作用机制: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K-2Cl 同向转运体。
2 扩张血管作用:(1)扩张小 A-降低神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2)扩张小V-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左室充盈-减轻肺水肿。
【临床应用】
1 严重水肿: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水肿病人;
2 急性肺水肿(首选):常急性左心衰引起;
3 高血压:高血压危象;
4 防治急性肾衰:冲洗小官防止肾小管坏死;增加血流量,改善缺氧;
5 高钙血症:抑制 Ca 的重吸收,降低血钙;
6 排毒(结合输液):巴比妥、水杨酸中毒,强迫利尿排毒。
【不良反应】
1 水电解质紊乱,过剧利尿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低血氯性碱中毒;
2高尿酸血症:与尿酸竞争排泄;利尿-血容量减小-胞外液浓缩-尿酸经近曲小管的再吸收增加;
3 耳毒性:大量静脉注射时易发生,忌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
4 其他: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胃肠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致畸。
糖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
1 允许作用;
2 抗炎作用:强,非特异性;
3 抗免疫作用:作用于免疫过程中多个环节,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
4 抗休克;
5 抗毒作用:增强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不能中和毒素;降低内毒素堆积体的损害;
6 其他: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
★四抗三多一少两作用:
抗炎、抗休克、抗免疫、抗毒;
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允许作用、退热作用。
【临床应用】
1 替代疗法: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次全术后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 严重急性感染:严重感染伴有明显毒血症状者:先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后用激素;
3 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
5 休克:早、短、大量突击应用;
6 血液病;
7 局部应用。
【不良反应】
1 长期大量应用时: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溃疡;心血管系统-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肌萎缩、伤口愈合迟缓;延缓生长发育;其他-精神失常、诱发癫痫;
2 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肾上腺危象。
胰岛素:
【药理作用】
1 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与酵解;
2 脂肪: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
3 蛋白质:增加氨基酸的转运,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4 激活 Na/K-ATP 酶,促进钾内流。
【临床应用】
1 糖尿病:重症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糖尿
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及糖尿病昏迷等);合并严重感染、高热、妊娠等;拟手术的各型糖尿病人;
2 激活 Na/K-ATP 酶,促进钾内流,用于细胞内失钾。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所致;
2 低血糖;
3 胰岛素抵抗;
4 局部反应:脂肪萎缩
胰岛素耐受性(抵抗性)的主要原因:
1 急性型:多因合并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使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所致;或酮症酸中毒时血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防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pH 降低,也可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
2 慢性型:机体产生了胰岛素抗体,防碍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体内抗胰岛素物质增多;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密度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抗肿瘤药的近期共有毒性:
共有:骨髓毒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胃肠毒性(恶心、呕吐)、毛囊毒性(皮肤及毛发损害、脱发)。
特有:肾毒性及膀胱毒性(环磷酰胺)肺毒性、(博来霉素、环磷酰胺)心肌毒性、(阿霉素、柔红霉素、顺
铂)、神经毒性(长春新碱)、耳毒性(顺铂)、免疫抑制、肝毒性。
远期:不育、致突变、致癌。
抗肿瘤病药的应用原则:
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减弱药物毒性等:
1 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A 招募作用:增长缓慢的实体瘤,其 Go 期细胞较多,一般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增殖期及部分 Go 期细胞,使瘤体缩小而驱动其余 Go 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继用周期特异性药物杀死之。
相反,对生长比率高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则先用杀灭 S 期或 M 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以后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他各期细胞。
B 同步化作用。
2 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考虑: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合用可能增加疗效,先用破坏 DNA 功能和结构的环磷酰胺,再用抑制 DNA 合成的药物 5-氟尿嘧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3 从药物的毒性考虑:多数抗肿瘤药均可抑制骨髓,而泼尼松、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少,可合用以降低毒性并提高疗效。
4 从抗瘤谱考虑:胃肠道腺癌-氟尿嘧啶、塞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鳞癌-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肉瘤-环磷酰胺、顺铂等。
5 给药方法:一般均采用机体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尤其对病期较早、健康状况较好的肿瘤患者,应用环磷酰胺、阿霉素、卡氮芥、甲氨蝶呤等。
大剂量间隙用药往往较小剂量连续用药的效果好。
大剂量间隙用药杀灭瘤细胞数更多,有利于造血系统等正常组织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