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ing,缩写MTI),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以下是985给大家精选的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一)[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13-20.[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M]. 商务印书馆, 2004.[3]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01):40-44.[4]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 000(001):61-65.[5] 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0(4):9-12.[6]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 2003.[7]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 000(002):1-5.[8] 李明编.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9] 张美芳.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0] 董晓波.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13.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二)[1]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3]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4.[4] 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 外国语, 2005.[5] André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fame =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M].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6]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38-40.[7] 孙艺风. 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J]. 中国翻译, 2003, 024(005):4-10.[8]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 2003(1):8-13.[9] 蔡基刚.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 中国翻译, 2003, 024(001):65-68.[10]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 2005(06):38-42.翻译硕士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三)[1]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 035(003):82-88.[2] 孙致礼. 文化与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1):41-42.[3] 霍斯特·弗伦兹, 金国嘉. 翻译的艺术[J]. 文艺理论研究,1982(01):155-164.[4] 顾宝珠, 黄子辉, 廉勇. 跨文化交际翻译[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17(003):72-74.[5]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 000(002):9-14.[6] 罗选民, 黎土旺.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6, 027(004):66-69.[7] 许建平, 张荣曦.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 中国翻译, 2002, 023(005):36-39.[8] 张新红, 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03):285-293.[9] 潘文国.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续)——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 2002,023(002):34-37.[10] 基刚.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 中国翻译, 2003, 024(001):65-68.。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英文及其它语种的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期刊论文Bolinger, D. 1965. The atomization of word meaning [J]. Language 41 (4): 555-573.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论文集论文Bybee, J.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A]. In W.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5-254.文秋芳,2003a,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A]。
载文秋芳、王立非(编),《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55-259。
网上文献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L]. (accessed 30/04/2006).王岳川,2004,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OL], (2005年11月18日读取)。
专著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译著Nedjalkov, V. P. (ed.). 1983/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trans. Bernard Comri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赵元任,1968/1980,《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丁邦新译。
英语翻译理论参考论文
英语翻译理论参考论文第一篇:英语翻译理论参考论文找参考论文,就上公务员论文网【摘要】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思维方式、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
关键词:文化因素翻译影响近些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源于对背景知识的作用的正确认识。
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不解与误解导致误译和错译的例子屡见不鲜。
于是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便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正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双语(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
”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文化鸿沟”时常难以逾越。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翻译与文化释义1、翻译与文化的内涵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何谓文化?英国学者泰勒(E.B 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
”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
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
不同民族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是相同的。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降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照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咨询题探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说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么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有用英汉对照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有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究》.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照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照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照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明编著.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栓. 《英美诗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照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林大津等主编.《修辞学大视野》.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说》.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有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判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往常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照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照》.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钞票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XXX:中外出版社, 1975.钞票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钞票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钞票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照》.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讲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照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考虑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别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武力、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吴伟雄、方凡泉. 《有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辉、汪晓毛主编. 《汉译英教程》.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照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建忠.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照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比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照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照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讲文解字的文化讲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有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菲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比》.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照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胖: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照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贺军主编.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陈宏薇. 《新有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刘宓庆主编. 《翻译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张春柏. 《汉英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有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有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有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 《文言英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黄振定. 《英汉互译实践教程》.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有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货物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有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有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许建忠. 《有用英汉互译技巧》.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有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朱徽主编. 《汉英翻译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1. 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he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New York: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London: TheReader’s Digest A ssociation. 1985. 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Indiana: Indiana Univ. Press. 1979. Landers, Clifford E.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Lao, She. Camel Xiangzi.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ornwall: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别确定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照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照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或是“化异”?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XXX》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模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晚清以来Jury、Juror汉译考察与辨误.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索.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进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Administration与GoverXXX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咨询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照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分量原则和末端分量原则. 外国语. 1998(1).李正栓. 文化背景与学习风格—中国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中国外语, 2007(2). 李正栓. 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0).李正栓. 唐诗宋词英译研究:比较与分析. 中国外语, 2005(3).李正栓. 实践、理论、比较:翻译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4). 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李正栓.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2).林大津. Meme的翻译. 外语学刊, 2008(10.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照修辞研究及其启发.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咨询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
翻译方面的参考文献
翻译方面的参考文献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Hickey, Leo(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Nida, 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0.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3.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4.Nida, 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al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Nida, A. Eugene & Taber, 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6.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8.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ed by ErrollF. Rhod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0.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Education Press, 2004.21.Williams Jenny & Chesterman Andrew. The Map[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3.Hermans, Theo(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Translation Studies Ⅱ,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24.Rose, G. Marilyn.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30.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7. 思果. 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38.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39.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2004.143. 刘宓庆.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44. 毛荣贵. 翻译美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45. 许渊冲. 中诗音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6.《中国翻译》编辑部. 诗词翻译的艺术[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51. 思果. 翻译新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 张南峰的书: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推荐阅读参考书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推荐阅读参考书1.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Bassnet -McGuire,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Methuen, 19803.Carol Stade.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4.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UP, 19655.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6.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Graham, Joseph F. (e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8.Hatim, B and Mason, I. Discourse and Translator,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9.Huang Long. Translotolog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198810.Jean Delisle, Hannelore Lee-Jahnke, and Monique C. Cormier. TranslationTerminol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1.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412.Kathleen David.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3.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14.Mark Shuttleworth and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Ma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6.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199318.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9.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20.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21.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2.Wolfram Wilss.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 Problem and Methods,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3.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的释义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4.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25.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6.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27.冯庆华.《红译艺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8.付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9.高健(译注).《英文散文一百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0.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1.郭建中编著(许钧主编).《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3.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4.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37.刘宓庆.《中国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8.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39.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40.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1.罗选民.《中华翻译文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4.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6.许均,《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4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48.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9.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0.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52.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4.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英语论文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s:[1] Samour, L.A. and R.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5thed) [M].Wadsworth Publishing Co., 1988.[2]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 Journal of Reading, 1976.[3] Anderson RC. Frame Works for Comprehending Discourse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14: 369.[4] 胡文仲主编.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 肖健壮. 英语学习策略[M]. 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6] 马博森. “阅读教学中的话语分析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M]. 2000年第2期63-66页.[7] 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外语教学[M]. 2001年第4期73-77.Biographical DataWang Lin, holds a doctorat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s vice-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Foshan University. He specializ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He teaches English reading, translation, English literature, English poetry and has translated more than twenty English fictional and non-fictional works, such as Aesop’s Fables, The Black Pearl, The Naturalism, The President Lady, and Oscar Wilde and His Fairy Tales. He has published over ten academic papers, among the major ones; A Study on Dubin's Life, A Study on Translating Criticism of Creation Society, Oscar Wilde and Tian Han,and A Plan to Explore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for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英语专业论文选题可分为以下几个学科方向一、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三、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四、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五、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推荐阅读参考书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推荐阅读参考书1.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Bassnet -McGuire,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Methuen, 19803.Carol Stade.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4.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UP, 19655.Edwin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6.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Graham, Joseph F. (e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8.Hatim, B and Mason, I. Discourse and Translator,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9.Huang Long. Translotolog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198810.Jean Delisle, Hannelore Lee-Jahnke, and Monique C. Cormier. TranslationTerminol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1.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412.Kathleen David.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3.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14.Mark Shuttleworth and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Ma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6.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199318.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9.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20.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21.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2.Wolfram Wilss.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 Problem and Methods,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3.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的释义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4.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25.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6.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27.冯庆华.《红译艺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8.付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9.高健(译注).《英文散文一百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0.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1.郭建中编著(许钧主编).《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3.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4.李河.《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6.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37.刘宓庆.《中国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8.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39.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40.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1.罗选民.《中华翻译文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4.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6.许均,《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4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48.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9.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0.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52.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4.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明编著.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栓. 《英美诗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林大津等主编.《修辞学大视野》.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武力、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辉、汪晓毛主编. 《汉译英教程》.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建忠.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菲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贺军主编.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刘宓庆主编. 《翻译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张春柏. 《汉英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 《文言英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黄振定. 《英汉互译实践教程》.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许建忠.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朱徽主编. 《汉英翻译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1. 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New York: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London: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5. 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Indiana: Indiana Univ. Press. 1979. Landers, Clifford E.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Lao, She. Camel Xiangzi.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ornwall: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或是“化异”?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晚清以来Jury、Juror汉译考察与辨误.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究.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Administration与Governm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外国语. 1998(1).李正栓. 文化背景与学习风格—中国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中国外语, 2007(2). 李正栓. 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0).李正栓. 唐诗宋词英译研究:比较与分析. 中国外语, 2005(3).李正栓. 实践、理论、比较:翻译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4). 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李正栓.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2).林大津. Meme的翻译. 外语学刊, 2008(10.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刘全福.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中国科技翻译,1999 (3).刘全福. “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翻译,1996 (5).刘全福. 对翻译教材译例的审美性思考与评价. 上海科技翻译,1998 (3).刘全福. 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 上海科技翻译,1997 (2).刘全福. 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 外国语,1996 (4).。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在英语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一)[1]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2]Coulombe,JosephL.ReadingNativeAmericanLiterature[M\. NewYork:Routledge,2011.[3]Erdrich,Louise.TheRoundHouse\M\.NewYork:HarperCollin sPublishers,2012.[J].作家,2013(12):1.[4]杨恒.弱者的失语法律的缺位--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圆屋》[J].博览群书,2013(6):84-88.[5]Said,Edward.CultureandImprerialism[M].NewYork:Vintage Books,1994.[6]Erdrich,Louise.LoveMedicine[M],NewYork:HarperPerennia l,1993.[7]罗世平.凝视:后殖民主义文学折射[J].国外文学,2006(4):122.[8]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9]Halliday,Lisa.LouiseErdrich[J].ParisReview,2010(52):133-137.[10]温语晴.书写印第安文化的温暖和困境一美国当代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和她的作品.[11]陈榕.《凝视》[A].《西方文论关键词》[C].ed.赵一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Russo,Maria.Disturbing the spirits[i]. New York TimesBook Review, 2012(10): 9[13]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reri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14]Fanon,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M]. New York: Grove Press,1968.[15]徐安律.原住民小说《圆屋》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12(00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二)[1] 陈鹏.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收费站建筑节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9[3] 李慧玲.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4] 公通字[2009]46 号.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S].新乡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印发.2009[5] 汤旭东.建筑工程中的现浇聚苯复合材料屋面保温技术[J].江西建材,2014,(11):45[6] 杨欣霖.高速公路服务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7] 欧志华,郭俊明.浅谈我国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J].建筑节能,2007,35(12):60-62[8] 邹惠芬,王国业,郭立杰等.严寒地区窗户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5):982-986[9] 崔洪军,刘孔杰.国外服务区建设及研究现状[J].中国交通报,2008,(12):138-139[10] 郎松军.建筑结露的起因和防治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2002,22(Z1):201-203[11] 王金奎,史慧芳,邵旭.体形系数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0,(5):98-99[12] 王丽颖,丘雨佳.对德国被动式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考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4(3):38-40[13] 赖有志,陆京海,杨军霞,张童.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在屋面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1,40(14):79-94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三)[1]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2]黄梅.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女人与小说杂谈之四[J].读书,1988(01):5.[3]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宄,1981(3):70.[4]施旻.《金色笔记》是女性主义文本吗·一关于多丽丝·莱辛及其《金色笔记》的论争[J].东岳论丛,2000(5): 132-134.[5]李福祥.多丽丝·莱辛笔下的政治与妇女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3(4):40-43[6]黎会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现代主义技巧分析[J].外语研究,2003(6):73.[7]陈才宇,刘新民.金色笔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8]黎会华·解构菲勒斯中心: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一《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阅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9]韩小敏,纪卫宁.析伍尔夫与莱辛文学创作的相似性[J].理论专刊,2004(8):125-126.[10]姜红.有意味的形式[J].外国文学,2003(4):96-98.[11]徐燕.《金色笔记》的超小说艺术[J].宁波大学学报,2003(3):78-80[12]蒋花,史志康.整合与对话一论《金色笔记》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7(2):78.[13]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4]佘海若.迟来的正义:被缚的自由女性一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J].今日科苑,2007(23): 19-24.[15]刘颖.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邵阳学院学报,2004(4).[16]范晓红.从《金色笔记》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整体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17]Brewster, Dorothy.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Wayne, 1965: 161.[18]Spilka, Mark. Lessing and Lawrence: the Battle of the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75(16): 218-240.。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推荐文章英文翻译的毕业论文热度:硕士论文英文翻译热度:英文翻译硕士论文热度:硕士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热度:商标翻译英文论文热度: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一)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二)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三)1. 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6.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1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翻译方面的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Hickey, Leo(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Nida, 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0.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3.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4.Nida, 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al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Nida, A. Eugene & Taber, 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6.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8.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ed by Erroll F. Rhod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0.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21.Williams Jenny & Chesterman Andrew. The Map[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3.Hermans, Theo(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Translation Studies Ⅱ,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24.Rose, G. Marilyn.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30.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7. 思果. 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38.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39.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2004.143. 刘宓庆.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44. 毛荣贵. 翻译美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45. 许渊冲. 中诗音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6.《中国翻译》编辑部. 诗词翻译的艺术[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51. 思果. 翻译新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 张南峰的书: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3篇)
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3篇)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3篇)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一)[1] Kemmis.S&R.Mc Taggart.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2] Hustler. D, T. Cassidy & J. Cuff(eds.). Action Research in Classroom and Schools [C]. Inndon: Allen & Unwin, 1986.[4] Cohen, L.& Mansion, L. ResearchMethods in Education (4th ed.)[M]. London and New Youk: Routledge, 1994.[5] Richards, J. C.& C.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alssroo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6]胡青球.行动研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桥梁式研究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5): 54-56.[7]李静纯.导读[A].华莱士.语言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8]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9]支永碧.从行动研究到行动教育[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9): 28-33.[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王慧.论翻译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3]白晓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对策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何刚强.当代英汉互译指导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7]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3).[8]杨全红.简论汉英新词翻译[J].中国翻译,1999(3).Malley,J& A. Chamot. 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Neil J. Anderson,《《第二语言阅读探索:问题与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郑敏.对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框架的质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3 - 35.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二)[1] Aitchison, J. 1987.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M]. Oxford: Basil lackwell.[2] Blakemore, D.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M]. Oxford: Blackwell.[3] Blake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M]. Cambridge: CUP.[4]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UP.[5] Emmorey, K. D. & V. A. Fromkin. 1990. The mental lexicon[A]. In J. Frederick (ed.). Language:The Cambridge Survey: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 [C]. Newmeyer: CUP.[6] Garnham, A. 1985. Psycholinguistics:#from 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3篇)来自end# Central T opics [M]. Cambridge: CUP.[7] Anderson , A. et al. 1999.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early acquisi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as register variable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0): 1339-1351.[8] Wesche, M. & T. M. Paribakht. 1996. Assess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Depth vs. breadth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Review (10): 13-40.[9] 丁言仁.200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1]文秋芳. 2001.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陈新仁.2002.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0-354.[13]崔刚.1994.布鲁卡氏失语症实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272-33.[14]桂诗春.2004.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J].外国语(4):229.[15]何安平,徐曼菲.2003.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 Words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6):446-452.[16]黄远振.2001.词的形态理据与词汇习得的相关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6):430–435.[17]文秋芳.2002.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1):7-21.[18]文秋芳.2003.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151-154.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三)文献类型标识: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1]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Brown, P. & Levinson, S.C. Politenes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期刊类[3]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4): 259-265.[4]Cameron, L. Confrontations or Complementarities? Metaphor in Language Use and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J]. 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7(5): 107-135.报纸类[5]李大伦.经济全球化时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6]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 [N].Atlantic Weekly,1987-8-15(33).论文集[7]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8]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271-313.学位论文[9]王淼.中初水平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偶遇词汇学习[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研究报告[10] 冯西桥.翻译研究的多维视角[R].北京:清华大学, 1997:9-10.。
翻译方面的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Hickey, Leo(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7.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Nida, 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9.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0.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1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3.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4.Nida, 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al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Nida, A. Eugene & Taber, 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6.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8.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ed by Erroll F. Rhod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0.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21.Williams Jenny & Chesterman Andrew. The Map[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3.Hermans, Theo(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Translation Studies Ⅱ,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24.Rose, G. Marilyn.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30.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7. 思果. 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38.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39.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2004.143. 刘宓庆.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44. 毛荣贵. 翻译美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45. 许渊冲. 中诗音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6.《中国翻译》编辑部. 诗词翻译的艺术[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51. 思果. 翻译新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 张南峰的书: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献参考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献参考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greatly emphasized. Trans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linguistic communiti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highly valued. In this regard, it is essential for English majors to master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required for translation.Firstly, a good command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SL) and target language (TL) is crucial for English major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both the SL and TL. This will enable translators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nuance of the original text, ensuring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English majo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L and TL, as cultural context often influences the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text.Secondly, English majors should possess excellent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ies. Translation often involves technical terms, specialized vocabulary, and specific fields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ranslators need to conduct extensive research and 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ir translations. They should be proficient in using various resources, such as dictionaries, glossaries, and online databases, to facilitate their translation work. Additionally,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d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purpose of the text.Furthermore, English majors should develop strong analytical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nslating a text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replacing words from the SL with their equivalents in the TL. It involves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style,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making thoughtful decisions on how to best convey its essence in the TL. Translators should be able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any ambiguities or inconsistenci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correct errors are also essential for producing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In addition to linguistic and analytical skills, English majors should cultivate interpers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often involves working with clients, autho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in related field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keholders, and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ion meets their needs. English majors should be adaptable, flexible, and able to negotiate and find solutions in situations where conflicts or differences arise.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e also essential for English majors pursuing a career in transl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translators need to keep themselves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ir field. Attending workshops,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as well as engaging in self-study, can help English majors enhance thei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ase. It isimportant to stay abreast of the latest translation theories, tools, and technologies, and to incorporate them into practice to improve transla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In conclusion, English majors planning to pursue a career in translation need to possess a comprehensive set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Mastery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ies, analytical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terpers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well as a commitment to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e all paramount. By honing these key competencies, English majors will be well-equipped to deliver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ransla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2020年整理)翻译方面的参考文献.doc
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2.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4.Hickey, Leo(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6.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7.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8.Nida, 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9.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0.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1.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XXXX.1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3.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4.Nida, 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al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5.Nida, A. Eugene & Taber, 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6.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7.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8.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ed by Erroll F. Rhod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1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20.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XXXX.21.Williams Jenny & Chesterman Andrew. The Map[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XXXX.2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XXXX.23.Hermans, Theo(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Translation Studies Ⅱ,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XXXX.24.Rose, G. Marilyn.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XXXX.130.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7. 思果. 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XXXX.138.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39. 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4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XXXX.XXXX.143. 刘宓庆.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XXXX.144. 毛荣贵. 翻译美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XXXX.145. 许渊冲. 中诗音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6.《中国翻译》编辑部. 诗词翻译的艺术[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51. 思果. 翻译新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XXXX.19. 张南峰的书: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20.,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明编著.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李正栓. 《英美诗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林大津等主编.《修辞学大视野》.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武力、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辉、汪晓毛主编. 《汉译英教程》.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建忠.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菲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二、翻译教材书目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贺军主编.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刘宓庆主编. 《翻译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张春柏. 《汉英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 《文言英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黄振定. 《英汉互译实践教程》.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许建忠.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朱徽主编. 《汉英翻译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1.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 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1978 (54): 564-589.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 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New York: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London: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5.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Indiana: Indiana Univ. Press. 1979.Landers, Clifford E.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Lao, She. Camel Xiangzi.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1973. 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ornwall: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 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 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或是“化异”?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晚清以来Jury、Juror汉译考察与辨误.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 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究.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 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Administration与Governm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10).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外国语. 1998 (1).李正栓. 文化背景与学习风格—中国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中国外语, 2007(2).李正栓. 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0).李正栓. 唐诗宋词英译研究:比较与分析. 中国外语, 2005(3).李正栓. 实践、理论、比较:翻译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4).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李正栓.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2).林大津. Meme的翻译. 外语学刊, 2008(10.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刘全福.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中国科技翻译,1999 (3).刘全福. “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翻译,1996 (5).刘全福. 对翻译教材译例的审美性思考与评价. 上海科技翻译,1998 (3).刘全福. 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 上海科技翻译,1997 (2). 刘全福. 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 外国语,1996 (4).刘全福. 由一则名言的翻译看语境对译文选择的双重制约性. 中国翻译,1997 (2).刘艳丽、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 中国翻译. 2002 (6).庞林林. 英、汉语拟声词异同浅探.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4).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 中国翻译. 2002 (5).邵志洪. 近20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 邵志洪. 上下文与诗歌翻译. 福建外语,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