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1、昼夜交替现象

合集下载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本课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提出可能的解释”这一主线开展,本课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

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日地运动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的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现象。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4.能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5.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

如何让猜想更有利于探究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宇宙空间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只是他们认识宇宙的第一步,所以走好这步非常重要。

当然在实际空间中实验研究不可能,学生只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恰好这又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模拟实验,所以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和研讨论证上。

二、学情分析昼夜现象每天都在体验,但是如何形成是没有直观体验的,所以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是弱的,学生就算知道也是在书本、视频等里面看到的,没有经过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转化成深度的认知,只是属于拿来的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很浅层很容易遗忘或动摇的。

所以在教师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心中凭直觉经验的更多猜测是可以会挖掘出来的。

这课我们的定位是挖掘出学生心中对于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促使他们想到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辩证交流。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解释。

过程与方法: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动探究和感知宇宙空间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和研讨实验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白天的雷峰塔和黑夜的雷峰塔这两幅图片,说说不同。

2. 师:同学们你们对白天和黑夜都很熟悉吧,白天过去了是?黑夜过去了又是?……3. 师:我们把白天又可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

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去思考昼夜交替,得出判断昼夜交替的标准,为接下去学生猜想和验证昼夜交替提供一定的思维判断标准。

学生由白天和黑夜现象的不同中得出形成昼夜交替原因在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猜想奠定基础。

】(二)猜想假设和实验验证1. 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生:和太阳的照射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内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以及球体不断转动三个因素相关。

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本课设计以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为主线,安排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模拟实验”-“科学报告会”-“巩固小结”-“发现新的问题”几个过程,层层递进,逐步揭开有关地球运动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现象。

2.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且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多媒体课件,太阳、地球的卡片。

单。

为小组准备:太阳、地球的卡片,“昼夜交替现象”实验材料,实验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重庆解放碑)2.孩子们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重庆解放碑。

3.介绍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和滕王阁(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

4.出示三组图片的昼夜对比效果图,问:我们看了这些建筑图片,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吗,5.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6.看动画,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7(学生看动画回答问题。

8.出示地球的昼夜图。

问:在这张图上,哪个面是白天,哪个面是晚上, 9.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10.解释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也叫夜。

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了昼夜现象。

11.看动画,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有又是什么时候,(夜)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通过谈话,引出探究问题1、课堂引人:播放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同学们,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白天就是昼(板书昼),夜晚就是夜(板书夜)。

白天那么亮,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太阳)对了,地球本身不发光,靠吸收太阳光形成白天,没有太阳照到就成了黑夜。

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从东边升起,白天来到;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现象)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二)猜想1、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今天来猜测一下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教师板书。

(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一,再汇报)2、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3、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

如何做模拟实验呢?需要选什么材料?2、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电筒、小球【实验用品】手电筒、小球、相关表格两种【教学过程】、引入1.谈话导入(出示地球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

上学期,我们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了初步了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继续对地球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2.千百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出时白天了,我们称为“昼”,(板书“昼”),日落后夜幕降临,我们称为“夜”,(板书“夜”)。

夜过去了,就是昼,昼一一夜,昼一一夜,这就是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出示太阳,地球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太阳光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一一白天,受不到光照的一面就是一一黑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1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 昼夜交替现象》是属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关于地球物质与地球变化的内容,《地球的运动》一单元则是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本单元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整个单元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探索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在对整个单元的逐步探索之后,最终孩子会认识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使孩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为六年级继续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分别是发表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做相关的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做有根据的解释。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每天都经历,都是非常熟悉的,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看电视或书籍,有部分的同学是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关于它们的成因证据,学生可能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

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案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案

课题: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模拟实验的理解。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大头针,电筒、乒乓球。

视频:傅科摆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猜想假设1.谈话:白天过后总是夜晚,夜晚之后总是白天。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为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就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假说;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却认为是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2.提问:关于昼夜交替,同学们认为谁说得对呢?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

生:地球绕太阳公转生:地球自转生:太阳绕地球转生: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转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1.学生阅读书本第29面图文,掌握实验方法。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并明确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

3.教师安全提示:使用手电筒进行实验时,不要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自己或同学的眼睛,以免损伤视力。

4.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

6.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三、收集资料,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分析1.教师播放视频——傅科摆的故事2.提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傅科摆的故事告诉我们: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四、演示实验,得出结论1.根据上面的猜测、分析和视频,教师做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演示实验。

2.讲述:通过分析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课题】《昼夜交替现象》【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学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学习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红色圆片、蓝色圆片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平板电脑【预设学程】一、导入新课,引出“昼”“夜”1、欣赏宇宙美景,激趣生疑。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2、观察地球的图片,初识“昼夜”。

3、观看视频,感受“昼和夜的联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板书:昼夜交替现象)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

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

(1)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演示自己的猜测,教师指导用示意图画这种猜测。

(2)小组讨论、大胆猜测,画出示意图,并填写记录单。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教师板书:猜测)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补充指导,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假说:(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①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②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⑤地球、太阳都在自传。

⑥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⑦地球、太阳自转,地球同时围着太阳公转。

…三、模拟实验这些假说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么证明?1、确定模拟实验所需材料。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而这一课恰恰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本课时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突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而我校属于中小城市,通过电视或书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也知道些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引起的,但不能完整的、清楚表述。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并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树立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大胆猜测假设,并努力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五、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六、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白色乒乓球一个、手电筒一个、实验记录表一张、小纸人一张七、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课堂引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一种自然现象白天和黑夜,而白天和黑夜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生:白天过去黑夜就来临了,黑夜过去又是白天,师:白天又叫“昼”,黑夜叫“夜”,白天、黑夜重复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教学内容。

这单元隶属于“地球和宇宙”的知识板块。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为后面的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

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将在课内体验到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重演”。

由于这一单元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想要打破学生的原有的思想,多样地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或者对各种观点提出质疑,难度很大。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前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明确有关的事实,了解学生的解释。

另外,不同的转法也考验着学生对空间位置的理解。

所以,本课的执教力图以游戏铺垫,谈话导入,猜测生成,对猜测的初步认识,模拟实验,汇报猜测后的深认识,深化延伸等环节达成落实目标。

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课不是推翻他们的已知,而是让他们的已知更丰满的过程,同时更为单元后面的课文做好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小学五年级学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通过电视和书籍“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并自转”的观点早就已经在大多学生脑中根深蒂固,但是若要学生讲出证据,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或者有的学生一点都不知道,没有一点基础。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也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难度很大。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教室内的互动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2024年《昼夜交替》教案(精选篇)

2024年《昼夜交替》教案(精选篇)

2024年《昼夜交替》教案(精选篇)《昼夜交替》教案 1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昼夜交替》教案 2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

我们把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昼,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夜。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迎来了白昼;到了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迎来了黑夜。

就这样,昼和夜日复一日的交替出现。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昼和夜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和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这种昼夜交替现象?
(提示:讨论3分钟)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3.地球自转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太阳地球
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错误,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观点是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的猜想也一定要通过实验
word001
)教科书中的四种观点,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图中的四种观点,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教师已经知道昼夜交替。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这一课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解释”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手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探究昼夜的形成师:我们首先观察两幅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

(课件出示)师: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亮的一面是地球上的白天,暗的一面是黑夜。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小学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的范畴。

教材从“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能够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最后确定多种可能的结论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本版教材中,这是同学们首次接触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而昼夜交替所涉及的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知识点则在本单元的后续小节中出现。

因此,本节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做出可能而合理的解释,充分引起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围绕该问题所展开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友枝小学五(1)班的学生。

该年龄段学生求知欲旺盛,已经能够在科学探究中发挥出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发展尚不成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尽管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不过大部分同学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常识,但却不清楚昼夜交替产生的具体原因。

因此,本节课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模拟实验检验假说,锻炼其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器材模拟、检验昼夜交替假说。

难点:从假说中分析概括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

2.通过概括可能的假说,明确昼夜交替和日地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科学探究1.围绕“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展开想象提出多种假设,并说明依据。

2.利用乒乓球和手电筒等器材设计完整的实验计划验证假说,仔细观察并用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记录实验结果。

3.基于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假说进行判断,并概括、推理可能正确的解释中的共同点。

(三)科学态度1.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原因的思考,引发探究事物关系及变化的兴趣,大胆创新提出假设。

2.基于实验排除错误假设,养成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观点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4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4教案教科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日夜交替现象教课内容:教科版五下《日夜交替的解说》设计企图:《日夜交替的解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课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

从教材编写来看,假如以为只有地球自转会发生日夜交替的现象,是不真切、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惹起日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太阳转;3.地球绕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材的目的是鼓舞学生翻开思路,假想各样惹起日夜现象的可能,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靠近真切的科学研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日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本课执教时试图以“课前检查、课中感知、深入体验、模拟实验”来建立整个教课过程,把研究问题前置,经过充足的课前检查,让学生对日夜交替作出自己的回答,力争改变传统的课上出示问题后“逼”着学生思虑几分钟,便急忙报告的虚假研究活动,也有益于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让学生对各样解说进行充足地体验,一方面获取对“地球自转、公转”等操作性看法,同时为正确的模拟实验埋下“伏笔”,是一种更直观有效的指导。

在模拟实验结束后,仿佛这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没有仓促地给出研究结论,并引起学生新的争辩,把研究的结论置后,指引学生在本单元的后续学习中作进一步研究。

这样的办理,既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照料了单元活动的构造,显得真切可信。

教课目的:1.能对日夜交替作出自己的猜想。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日夜交替现象的猜想进行体验、考证,培育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和符合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课要点:小组能用模拟实验考证每一种猜想。

1/3教课难点:体验地球的不一样转法,会初步解说地球产生日夜交替的现象。

教课准备:地球仪(贴红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预设教课过程:一、沟通猜想师:我们课前检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何地球上日夜会不停地交替?”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虑,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此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想,我们一同来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贴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教案设计教学设计:导入新: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

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

那么,在下一时刻,A?。

那么B点呢?(和A一样)。

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

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

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三、晨昏线的判读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

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昼夜交替教案

昼夜交替教案

学科: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题:昼夜交替现象课时: 1 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说明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说明:“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主题,而《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推测假设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并学习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感受、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解决疑问。

教学难点:会做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说明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教学反思或调整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说明:为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上几点。

三、教学问题及其说明(学情分析及对策)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对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有所了解,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