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王伟)

合集下载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童庆峰最近我的一朋友,女儿14岁了,一直乖巧可人,聪明伶俐,学习也一直是全年级的前5名,在去年下学期初二时,突然有一天对母亲的“唠叨”大发雷霆,父亲母亲一下子都懵了,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这孩子就已经出走了!四天后,终于找见女儿,为了女儿的前途,父母一直让着这孩子,好话说尽,小心翼翼陪着,只希望这孩子好好学习就成,但事与愿违,女儿却越来越野,三天二头闹出走,跟社会小青年打的火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朋友可以说是焦头烂额了,一筹莫展。

后来求助于我,由于我是从小看着这孩子长大的,很漂亮很可爱的孩子,我觉得必须尽快解决这事情,否则可能毁了这孩子。

一开始,我觉得孩子都14岁了,不能用打的办法,要以理服人。

朋友说:试了几个月,不行,由于爱面子,也不敢给别人说……在听了这孩子其它不正常的事情,诸如留怪发,耳朵穿三个眼,痛恨父母,与不良青少年来往,动辄出走等等事情,我一直在想,这孩子凭什么胆子这么大?第一个念头就是:肯定谈对象了!因为有人在后面撑腰,所以.....思索再三,决定让朋友与孩子的老师共同探讨解决一下问题为好。

因此我们首先分析了孩子优缺点,事件起因,思想动态及发展过程,爱好弱点及心理特点等,经相互商量,针对孩子弱点,拿出了妥善的方案,在二天之内,终于收拾住这孩子,现在这孩子也终于心思在学习上了,其它方面也恢复了“乖乖女”形象。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有关专家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归纳为“五性”:即冲动性、盲目性、从众性、执拗性和攻击性等。

下面提供几点预防与治理逆反心理的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如何正确对待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和社会期望表现出的一种抵触和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逆反心理的表现:1.对权威的挑战:中学生可能会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指导和建议产生抵触情绪。

2.违反规则:他们可能会故意违反学校规定或家庭规则,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3.对抗性沟通:在交流中,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顶撞或忽视对方意见的态度。

4.自我中心: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感受,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5.情绪波动: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易怒、沮丧或冷漠。

对应措施:1.理解和尊重:家长和教师应理解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有效沟通:与中学生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命令式的语气和态度。

3.建立信任:通过一致的行为和公平的对待建立信任,使中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4.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和教师应设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导致逆反。

5.提供选择:给予中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做决定,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6.积极引导:通过角色模型、团体活动、辅导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学习社交技能、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

7.专业帮助:如果逆反心理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处理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的生活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也越来越普遍。

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在认识世界和自我探索中对现实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表现出的一种反抗、义气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典型代表,其逆反心理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不听劝告、自行其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等。

这些现象意味着学生们对外界的反感和关注程度不足。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而且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寻找调适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过渡期。

其实,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合理方法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和表现。

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烦恼等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开展心理教育。

可以采用一些适宜的教育活动,如情景模拟、小组辩论、剧本表演和讲座等,通过互动、交流和体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定位和降低逆反心理。

二、坚持理性引导在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中,坚持理性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避免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过度批评或压制,做到公正、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他们的行为。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使用“说教”或强制性方法,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失去信心。

相反,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不断给他们提供信任和支持,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三、注重培养互动和协商能力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和交往方式,导致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互动和协商能力,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和协商来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的发生。

针对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合教育、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等。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

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

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已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喜欢独立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和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一)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既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因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教师汇报情况、协助同学进步看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低估该思想意识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它单纯地看作学生个人的理解问题,这对协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教育工作的失误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

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

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实行教育。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能够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点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学阶段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的某些特征,是其他阶段所没有的,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智尚不完全,这种矛盾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

我从自己实习期中亲身经历的案例来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占了很大的比重,逆反心理是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好为不利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我们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抵触、反抗、抗拒等心理反应。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们逐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物。

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并采取相应的疏导策略,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身体上的变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发育迅速进行,他们面临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容易出现焦虑和自卑感。

其次,社交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开始与不同性格、价值观的同学相处,发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和摩擦。

再次,学业压力的增加。

初中生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需要适应更多科目和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这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此外,家庭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碰撞等也是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生气、发脾气或者抱怨。

他们可能对父母和老师的话语逐渐听不进去,表现出抵制、抗拒的态度。

他们可能拒绝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者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他们可能加入一些不良群体,违背家庭和学校的规定。

他们可能开始追求身份认同,表现出一些叛逆行为。

这些表现都是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

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信和理解,形成和谐的氛围。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培养。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保持开放和专业的交流。

再次,提供适当的课业辅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学业压力。

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最后,建立积极的社交圈子。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拓宽自己的社交范围。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摘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矛盾期,逆反心理存在广泛,它的形成来源于各个方面,本文重点研究初中生反叛心理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及对策,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和解决初中生反叛问题,使初中生能健康成长.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原因特点及表现影响策略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学校中,师每遇有学生与之”板顶牛”之象。

在家庭教中,长时怨子上了中学则无小学时听矣,或不通,或谓师与家长之面教持"当为”者与通,以"反之”为速,或故为与自己意相违之行。

中学生之反效之心不加导,于子之长,极不利之,有甚逆心之徒,最易致情躁与反激行,甚至酿成不良也。

因此,分析了初中生的反叛心理,分析了他们的反叛表现,介绍了逆转的原因,并从原因中找到了解决方法。

使得家长和教育者能够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生叛逆的问题。

让学生够更加健康的成长[1]。

二、逆反心理的内涵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于初中生身见尤甚。

反心一生,致初中生却当之教教授求,易违校规校纪,生过行向,故坏集论,而谓之学、生、长为玩者。

是故,论初中生反心起者及对逆心之科学法,谓建初中生心健康长、谓学效之心德教、营建之集论等皆有大者也三、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学生提出反叛心理的原因有很多。

有一些内部因素,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环境和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中学生发展得更快,更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 这个时期充满各种矛盾,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

反叛心理有三个原因:1、学生的个性特征(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不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

但是,我们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不懂事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在某种情况下,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疏导与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疏导与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疏导与分析摘要: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身体逐渐发育,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本阶段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受家庭及学校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理解,极易出现叛逆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适时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基于此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叛逆心理疏导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叛逆心理;疏导与分析引言:初中生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反控制”与“对抗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听教师或家长所说的话,产生相反行为,在引起教师与家长关注后往往表现更盛,影响两相之间关系,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违法行为等,存在被动学习、生活萎靡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契机,加强与学生交流,实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分析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予以正确引导,做好初中生叛逆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一、初中生叛逆心理类型及其成因分析1、初中生叛逆心理类型初中生叛逆心理类型主要包括:自主叛逆。

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完全,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对外界产生的不满,长期得不到排解,逐渐产生他人都在与自己“作对”心理;情境叛逆。

学生在青春期中本身性格具有多变性与两极性,容易突然爆发,当教师与家长对其要求与学生自主行为发展不一时,学生会“一点即燃”,爆发出心里情绪;与信度叛逆。

在生活和学习中,当教师或家长出现对学生的失信行为时,学生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并在心理上产生阴影,长期难以消散,对教师与家长行为产生质疑,出现“对抗心理”。

2、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分析2.1心理需求得不到理解与支持情感作为行为的先导,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通常会利用特定情绪像教师或家长传递心理需求,如高兴、难过、自豪等,当心理需求得不到理解与支持时,学生可能出现抗拒心理与反抗行为,拒绝以家长或教师要求完成某件事。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

089Email :jiaoyuluntan@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多年了,党中央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义上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方针,在学校的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大家知道,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时代的要求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得很远,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王帝”、“小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些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远大的理想,心目中没有集体。

个别学生患了近视眼,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尽管绞尽脑汁,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

更有甚者,一些同学要指定自己的座位,并规定要和他关系最好的人坐同桌。

达到要求者高呼“教师万岁!”,达不到要求的发牢骚。

极个别骂骂咧咧回到家后又给家长说情,打电话,递字条或给领导出面,若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不读书了。

有的要求转到别的学校就读。

个别学生特别自信,爱慕虚荣的心理非常严重,一位班主任为了摸清本班的学习情况,联合各科任教师进行一次封闭式的则试,把班里六十多位学生成绩排队上墙公布。

一位学生表示不服,认为语文教师打作文分有偏见,竟然在全班同学和班任面前撕下绩单,他还认为本人在小学都是数一数二的,为何上初中之后成绩一落千丈。

附近有一所学校,一个女生竟为十多元钱的早点费和父母意见分歧之后跳楼自杀了……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所导致。

因此,作为家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学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知识。

找出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真正原因。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合作初中 黄孙帅对他们进行前途理想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教师、家长的关系。

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有条件的可以让少年犯讲他们犯罪的经历。

让司法人员上法纪教育课等,对这种不健康心理也许能起到矫正作用。

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论文

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论文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摘要: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虽然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疏导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就是逆反心理。

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

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

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

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教育处在青春期逆反状态的学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对学生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二、以人为本,因人施教1.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我班有位特别令所有任课教师头疼的男生,他的缺点太多,懒惰成性,随意打骂同学,成天惹是生非。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豆振锋案例1:某校某班在选举班长中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曾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的弱智学生,在班级选举中竟得票数最多,搞得班主任哭笑不得。

案例2:我校某班同学暨某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将其小说收缴,该学生便一不做二不休,在课堂上睡觉。

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显而易见,这两则案例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结果。

一、什么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

在上面例子中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

当然,也有因家长无理打骂,或用“高压”手段引起的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学校,教师言过其实,或对人、对事不公正,或对学生的批评不符合实际等,都易造成学生的反感。

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

例如学校要求人人都要爱护公物,有的学生却有意破坏;老师说上课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却想说就说,等等。

有“逆反心理”的人常具有明显的“对抗”和“反控制”情绪,它不同于一般的抵触情绪,它是一种稳定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哪几种类型呢?1.自负型逆反心理。

一般说来,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听不得批评和劝告。

案例2就属于这一类型。

对这类学生,直接指出缺点,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加重逆反心理。

要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

比如他们因不听别人的忠告而受到了惩罚,就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事后再教育往往效果不佳。

2.困惑型逆反心理。

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

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老师、家长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产生困惑型逆反心理。

案例1就属于这一类型。

要消除这种不良心理,一方面要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全面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他们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自2.逆反心理的主要两种表现
(1).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唯上是反”、“唯制度是 反”、“唯先进是反”等等。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抗性、偏 激性、自发性、盲从性等特点。它往往与社会腐败、不正之风、经济利益分配不公、 政治民主不落实、教育方法不当、个人思想认知偏差等诸多因素有关。应从净化社会 氛围,建立良好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入手,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 来加以解决。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所产生的逆反心 理,实际上是对社会腐败的一种反对、抵制,但也有些是消极的。它不仅成为教育工 作的阻力,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对此应勇于引导,敢于进行 有力度的教育,纠正错误认知,树立健康心态。
五、总结
Summarize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 的话,这番话明确地告诉我们青少年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 性。而在现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 题愈发突出,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要求我 们多方结合,齐心协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 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作为发展心理现象,它 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青少年较为突出。对此既要正视 和尊重他们的要求独立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处于幼稚无知的一面。消除青少年 逆反心理的关键在教育者的正确对待和教育机制。
三、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于2022年新入学初中班级部分学生为对象,以其余学生为对比组, 通过多方参与问卷调查观察思考,面对面交流及研究总结等多环节多 渠道操作,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成因,探寻抑制和消除逆反心 理的有效途径,完成课题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指导教师:课题成员:一、研究背景:“叛逆心理”是当下许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如果是轻微的叛逆,我们可以视其为正常,但是如果是严重的、不适当的叛逆问题,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可能会导致犯罪等严重后果。

本课题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现象的调查研究。

2.结合课堂内外,在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预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梳理,寻找相应的对策,并对制定的对策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响的有效解决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课题研究历程:1、课题准备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逆反心理强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数据,每天坚持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制定出学生逆反心理强对策,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

②及时积累整理并上传资料。

③中期调查问卷,研究了解研究的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对经常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④撰写研究阶段小结。

3、课题总结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剖析及对策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剖析及对策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剖析及对策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郭忠初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期。

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心理最不稳定、最易变化,最易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时期,一旦教育引导不当,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扩张,常令家长老师感到难以驾驭,因而亟待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偏差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危害,其产生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做一分析如下: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危害案例:初三学生李辉同学在班上,总是喜欢顶牛,常常与老师、同学对着干。

说话喜欢抬扛,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意见,别人说这,他偏要说那,老师要他做那,他偏要做这,以此来表示自已有能耐。

他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成天说学习太辛苦,上课总是睡觉不听课,作业不完成,有时旷课,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他总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经常用“不”来和老师作对。

你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说不会,不想做;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课,他说听不明白,他很累。

老师表扬某位同学的成绩好,他偏要说这位同学有这问题、那问题;某位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他总是对别人产生怀疑的否定,但如果那位学生受到了批评和处分,他反而会为其鸣不平。

在家里,他也不服父母的管教,虽然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好,爱他,可他总说:“爸、妈,我都这么大了,遇事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不要干涉我行不行?”总是认为爸爸妈妈仍然把他当作小孩来看,而他却希望摆脱爸爸妈妈的监护,要求把自己当成人来看。

遇事抬扛、顶牛,以显示自己的独立主见。

这位李辉同学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心理上是一种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李辉表现的是一种消极的严重“逆反”心理偏差,他偏要和你唱反调,对着干。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孤僻、冷漠、多疑的病态性格,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使本人信念动摇,对生活失去信心,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伴产生对立矛盾。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对策-4页word资料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对策-4页word资料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对策“现在的初中学生怎么都是牵着不走打倒退啊?”常见一些年轻教师如此抱怨。

他们认为:初中学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要老师多费心的“乖孩子”,第二类是对老师的教育“刀枪不入”并且喜欢顶撞老师的“坏孩子”。

事实上,这正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在不断成长,已进入“青春期”、“反抗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在作怪。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适应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现就几种常见的逆反心理进行分析。

一、好菜连吃三天令人烦――超限逆反研究表明,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的强度过大、过强、时间过长,重复作用于某一个体,就会使个体产生一种逆向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超限逆反。

马克?吐温一次听一个牧师演讲觉得很好。

准备捐出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只捐出零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后来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气愤难耐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里拿走了两元钱。

事情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演讲的冗长使作家产生了逆反是实情。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过于冗长的讲解和重复同样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因而,教师的课堂语言缺乏抑扬顿挫,只是平铺直叙,或者音量过高如洪钟,过低如蚊鸣,让学生感到如在受罚,即使内容较好,也会因逆反心理的作用而味同嚼蜡。

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需要批评。

但同一个错误,只要批评一次,重复批评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样,表扬学生也一样。

教学中,有的教师惩罚学生写几十遍作业之类的事并不鲜见,这样做不仅有害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以后做的错误会越来越多。

所以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

二、五分钟的薯条和信任――信度逆反信度逆反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某快餐店规定,薯条超过了7分钟,汉堡包超过了10分钟……就不能给顾客食用,全当垃圾仍掉。

为减少由此导致的浪费,员工应掌握好客流量和需求量,做到现做现卖,又不能让顾客久等。

浅谈如何帮助初中生渡过叛逆期

浅谈如何帮助初中生渡过叛逆期

浅谈如何帮助初中生渡过叛逆期作者:王维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常听说中学生处于叛逆期,难以管教之类的杂说,我曾不以为然,但是,当我真正走进初中班上的时候,我才知道,叛逆这个词语的真正内涵。

所谓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即有悖正常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而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据《心理科学》杂志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有32。

6%的人经常存在叛逆心理,有89。

4%的人偶尔存在叛逆心理,所以,叛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现象。

他们常常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爱顶牛、爱钻牛角尖;不接受师长的批评与指导;缺乏同情心、爱心。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

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一)个体本身的原因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调控能力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3.心智不够成熟4.自我意识增强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中學阶段,孩子心智逐渐成熟,有了初步独立的思考能力,可能会对一些教条、原则产生叛逆心理。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及调适方法分析【摘要】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认知逐渐丰富,其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而因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从而致使学生出现和教师、家长顶撞、蛮不讲理,甚至是“对着干”的现象,虽然逆反心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让逆反心理发展为变态心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调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自作主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让教师和家长的额“苦口婆心”成为孩子们的“对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教师说的话他们不会不可不扣地去“执行”了,甚至还会出现“顶嘴”、“对着干”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现在习惯逆反上,这种逆反已经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逆反已经是较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他们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为或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却没有具体的理由。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学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时只会对某个领域或特别的观点、事物而产生漠视、不关注、对抗的情绪或行为。

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按规定穿校服或不按规定完成家长或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但在其它方面此类学生又表现得较为听话。

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听,而对教师的话却很顺从,有的学生对爷爷、奶奶的话充耳不闻,而却有很愿意听从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另外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觉得教师在批评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但相同的话其他学生却不会有类似的感受。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

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

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

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

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王伟(和寨九年制学校甘肃凉州 733000)摘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情感的失控给教育工作、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认识、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科学的疏导对策,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策略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inverse psychology. If the students are out of control in feelings, they will take a great impact oneducation and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form junior high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and to take reasonable strategie s. Doing this is helpfulto form a healthy psych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Key words: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Causes; ReasonableStrategies初中时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岁-16岁。

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极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

[1]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表现出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甚至会反抗权威,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

对于逆反心理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反应的现象;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的确,初中生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拉帮结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

种种逆反表现常令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的涵义及形成过程(一)逆反心理的含义“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

“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

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

[2]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3]对于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过程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实质上看,逆反心理是初中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4]认知是初中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逆反的对象。

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

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信息的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

情感体验是受教育者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储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

随着认知信息量的增多,原先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会增强,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

意向是初中生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趋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

由此可见,情感在逆反心理中占主导地位。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表现结果(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初中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什么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

1.造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首先,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感受和需求,这样容易忽视子女的自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初中生当作小孩来干涉、控制、指导甚至打骂,这样势必激起初中生激烈的反抗。

由于负性心理的累积,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自身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导致逆反心理。

父母言而无信,平时过分溺爱,而出了问题就拳打脚踢,不了解真相,不与子女沟通,随意指责孩子,除了打就是骂,惩罚孩子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教育手段单一粗暴,这样往往导致初中生的逆反情绪。

第三,父母的更年期与子女的反抗期纠缠在一起。

初中生的父母有许多刚好到了更年期,“上有老,下有小”,心情烦躁、焦虑不安、易怒,不能平静下来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子女态度粗暴、方式简单。

[5]在初中时期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会激起初中生的反抗。

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初中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

其三,是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的不良因素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置身于其中的一些初中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初中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初中生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初中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促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

[6]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初中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这样同辈的不良因素无声的影响这逆反心理的产生。

(4)大众传媒及社会的影响因素如今的大众传媒对初中生的健康可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和情色东西,无形之中使初中生学习到的尽是一些肮脏的东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侵蚀着初中生纯净的心灵。

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渗入有些人民的公仆抵御能力差即成为金钱的奴隶。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如贪污、行贿、流氓、盗窃等错误思想,很容易使他们偏道德行为准则。

[7]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不能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看、查阅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2.造成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初中生逆反心理除了以上分析的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仍然是他们自身的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初中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

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

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

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

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

[8]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就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初中时期,初中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极大。

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初中生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初中生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

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矛盾。

初中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

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

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生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初中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

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是当他们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结果初中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结果来看,既可能有盲目的自发的与感性经验相逆反,也可能是自觉探索、深思熟虑的逆反;既可以能有与偏激、对抗相联系的消极逆反心理,也有与求异思维,对比联想相连的积极的正逆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