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专家点评
初中体育速度教案
初中体育速度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内容:1. 学习并掌握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2. 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理解速度素质在体育中的重要性;2. 技能目标: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学生速度素质的提高。
教学难点:学生对速度训练方法的掌握,速度素质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5分钟)1. 热身活动:慢跑两圈,做一些关节活动,如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2. 准备活动:做一些专门的速度训练,如高抬腿、摆臂等。
二、基本部分(20分钟)1. 讲解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如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2. 示范一些速度训练的动作,如短跑起跑、折返跑等;3.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速度训练,如60米短跑、200米折返跑等;4.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纠正他们的动作错误;5. 训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提高。
三、提高部分(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提高速度的游戏,如“抓人游戏”、“接力跑”等;2.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3. 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建议。
四、结束部分(5分钟)1. 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速度素质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速度素质的提高;3. 做些放松活动,如深呼吸、肌肉拉伸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在速度训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动作不规范、训练方法不正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对学生动作的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2. 教授学生正确的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速度素质;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和时间、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范引导,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讲解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
2. 演示一个速度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1. 进行速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速度的变化规律。
2.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并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练习巩固:1. 给学生布置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对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速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溧阳市实验初中傅冯国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
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
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
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余正强认识速度评课
余正强认识速度评课一、什么是速度评课?1.1 速度评课的定义速度评课是一种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教师教学中的节奏和速度,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2 速度评课的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而速度评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速度评课的意义2.1 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速度评课,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节奏和速度是否合适,是否能够让学生跟上。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结果,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2.2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速度评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度和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加强学习的速度或者反思学习的方法。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规划。
2.3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速度评课的不断实施,教师可以逐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也在不断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从而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提升。
三、速度评课的实施方法3.1 教师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速度评课之前,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3.2 学生的配合与参与学生在进行速度评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和参与。
他们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尽可能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3 教师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的学习速度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 统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数量;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 -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3.4 学生的反馈与总结在进行速度评课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反馈与总结,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节奏。
四、速度评课的效果评价4.1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以及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初中生速度教案
初中生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提高速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
3. 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公式为: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1)加强基本素质训练,如体能、力量、耐力等。
(2)提高技术水平,如优化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等。
(3)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注重周期性、针对性和渐进性。
4.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短跑、长跑、跳远等。
引导学生注重动作规范,避免运动损伤。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训练中的感受,总结提高速度的方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速度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强调运动安全,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3. 引导学生将速度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训练等方式,评价学生在速度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速度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2.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3. 开展速度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结合其他学科,探讨速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速度》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专家点评
《速度》教学设计和自我评价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速度》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用基本的速度单位进行计算。
2.了解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速度-时间图形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速度-时间图形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了解学生对速度的认知程度,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通过示意图和实际运动的案例,向学生介绍速度的概念。
2.教师用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进行实际运算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1.设计实验活动,出示一些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图像,要求学生观察快慢不同的运动情况,并通过实际测量得到不同运动的时间和路程数据。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找出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并进行讨论,总结出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规律和特点。
步骤四:速度-时间图形的解读1.讲解速度-时间图形的绘制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实际案例分析。
2.布置速度-时间图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或图示的方式解答问题,提高速度-时间图形的解读能力。
步骤五:实验操作1.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
2.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差异,并讨论造成速度差异的可能原因。
步骤六:小结与延伸1.小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复习重要知识点。
2.给学生出示速度相关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自我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我以“速度”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力求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我认为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过程流畅。
在备课过程中,我对于《速度》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准备。
《第五章 二、 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速度的定义、单位和计算公式。
3. 能够根据生活实例或实验数据,计算或判断物体的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教学挂图、尺子、秒表等。
2. 准备教材和相关实验器材。
3. 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例分析。
4. 确定课堂互动方式,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如:* 百米赛跑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地快,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时,所用时间较少的运动员跑得快。
* 电梯运行、汽车行驶、自行车骑行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讨论后明确:同样情况下,时间越短,运动越快;不同情况下,则需要寻找新的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即速度。
2. 讲解速度概念(1)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用公式表示为v = s/t。
(2)速度的单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
单位之间的换算要让学生明确。
(3)比较速度的大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比较速度的大小,如两辆汽车的速度之比等。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 秒表计时测跑步速度;* 尺子测量物体运动位移等。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测量速度,并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速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例如:* 如何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两辆汽车分别以60km/h和80km/h的速度行驶,哪个车行驶的路程更远?* 如何比较不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运动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一定路程内所花费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符号及单位,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解释速度公式中各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4. 应用速度公式: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问题解答。
5. 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测量物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设计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等方面。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速度的题目,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水平。
初中速度教案
初中速度教案引言: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度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是一个基础概念。
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运动规律、解决运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实验与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入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和计算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度。
”并以简单的例子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即速度=路程÷时间。
通过实例演算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速度实验。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测量一个小车在不同时间内通过不同距离的速度。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用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计算速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思路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如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
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速度计算的注意事项,如单位统一等。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讲解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实例,如汽车行驶速度、运动员跑步速度等,拓展学生对速度的应用认识。
同时,教师提供一些速度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个人评价)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围绕速度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理解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速度的概念,但对速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足。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求知欲,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物理意义,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速度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能通过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学会使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速度的教学反思与课堂实录
速度的教学反思与课堂实录作者:韩龙江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第12期摘要:通过《速度》一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并反思该教学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速度;快慢;运动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74-3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听了许多老师上过《速度》一课,由于课标对本节要求较低,学习内容又较少,所以他们的课容易演变成有关速度计算的训练课,学生学得既枯燥又烦恼:怎么又学速度了,小学不是学过了吗?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昏昏沉沉。
造成这种困窘的原因,笔者想多半是教者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不能准确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心中无学生等等。
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小学数学中我们已经学过了速度,因此,本节课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到初中物理中再次引入速度的目的是通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纸锥下落快慢、测量纸锥速度等学生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经历观赏精彩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所有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是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有收获的。
基于这样的设计思想和教学理念,笔者设计并实践了以下教学程序,以飨读者。
师:同学们,本节课物理学习之旅从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刘翔开始(手势指向大屏幕画面,学生自然会脱口而出:刘翔),刘翔是110米栏世界冠军,他凭借着惊人的速度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尊严(图1),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下刘翔在打破世界纪录时的激动人心的一刻。
生:想!!师:播放比赛视频,毫无悬念,刘翔在这场比赛中,跑得最?生:快!师: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板书)。
师: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视频(慢镜头回放比赛视频,未到终点前定格视频),提问谁跑得最快?你是怎么比的?生:刘翔最快。
《速度》课堂实录与评析论文
《速度》课堂实录与评析摘要:作者在论文中对一堂三优课《速度》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三优课标评析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84-001前段时间,我听了一堂三优课《速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l司学们都认真地坐在座位上,老师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开始了本节课。
学生观看了“嫦娥奔月”、“刘翔雅典奥运会”、“猎豹追小鹿”三个视频,三个视频都与速度有关,紧接着老师提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师:“老师手里拿了两个纸锥,一大一小,然后把一大一小两个纸锥松手下落,你能直接比较哪个纸锥下落得更快吗?”师:“你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两个纸锥,相互之间合作,实验下,看看你能否比较哪个下落得快?”师:“在前面一节我们刚刚学会路程和时间,你把纸锥放在同一高度下落,看哪个下落的时间短,是怎样比较快慢的?”生:“是利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长运动得慢。
”师:“那你还能通过其他办法来比较这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吗?”生:“可以利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具体做法是将两个纸锥放在同一高度,静止下落,经过1秒钟,看哪个纸锥下落的距离远,远的那个纸锥运动得快。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完整。
”接着老师在多媒体上投了—个动画,三个人的跑步比赛,过了几秒钟,问同学哪个跑得比较快,学生能回答跑在最前面的那个,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跑到终点后老师又问哪个跑得比较快,学生回答最先到的那个,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判断的。
师:谁是动物界运动最快的?陆地上的猎豹2秒钟跑了80米,水里的旗鱼3秒钟游了83.4米,天空中的飞燕1秒钟内飞行48米。
你们能不能判断出谁最快?生:用路程除以它们的时间。
猎豹1秒钟内跑了40米,旗鱼1秒钟游了27a米,飞燕1秒钟飞行了48米。
可以看出飞燕运动得最快师:那么我们了解到速度的定义是……(老师在课堂上是辅助学生解决一些难懂的知识,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2024年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反思
4.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重要环节,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是关键,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本人认为需要给学生一个体验的过程,让他们知道在怎样的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可近似的'认为是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5.课后认为对速率的概念应当暂时不介绍,第一是上课内容过多时间难分配;第二是免得干扰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采取“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整节教学内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节的内容安排是“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对于“速度”这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入“速度”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完成的关于“速度”的概念图和二段式测验情况来探测学生已有概念;呈现问题情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已有的概念产生不满,教师在此基础上解构迷思概念,所谓“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通过课堂形成性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完成概念转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节课,旨在通过此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什么是速度,并能根据速度的定义,理解和计算物体的速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速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2.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公式推导。
3.能够掌握速度计算的应用技能,特别是算出符号速度和平均速度。
三、教学难点1.反映符号速度的概念的特殊性。
2.理解符号速度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充分、丰富的实际物体速度数据,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感受到速度的实质。
2.教师还需准备计算速度的相关物理公式,并掌握速度计算的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对于8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以前没有正式学过物理学。
因此,在教学导入阶段,需要为学生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
切勿急于开始快速传授课程基本知识,必须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重点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物体的速度。
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1.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
在开头的课程中,需要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常用来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划过的路程长度,以及标量速度和矢量速度等。
2.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实质,必须介绍速度计算的基本公式和相关知识。
此处,需要明确物体位移的概念,并阐述其与速度的直接关联。
3.应用速度计算技能。
在教学的最后,需要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根据所给的样例数据,教授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运用速度计算技能的技巧。
3. 课堂练习在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度了解速度的定义和相关的计算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计划的提供丰富的实践数据,并引导学生动手计算和理解相关的步骤,更需要多次进行课堂练习并点评,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速度》教学设计与点评
《速度》教学设计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何季军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3.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4.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奥运冠军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单位换算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缘于三点认识:1.学生对速度的认识来源于数学的行程问题,从物理探究的角度认识是首次;2.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用比值法下定义的物理量,也是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3.如何将两种不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物理学角度介绍给学生?学生如何从方法上理解速度的概念?是教学《速度》的主问题。
所以,在速度概念建立的环节上,从特殊到一般,创设不同情况下火炬传递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自己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既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学资源1.火炬模型、锥角不等的两纸锥、一段系有重物的细线、米尺、卷尺、秒表、汽车速度计、电钻等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五、教学设计(续表)(续表)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彰显课程多元价值——《速度》一课点评通州区教研室张俊在我听老师们的随堂课甚至公开课时,总发现一些课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共性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专制化。
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一言堂”控制着学习的整个进程;二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不论什么课型,都采用一种固化的模式,以至学生对物理课提不起兴趣;三是课堂教学的随意化。
备课随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脱离学生,课堂高耗低效现象突出。
八年级速度教学反思(精选18篇)
八年级速度教学反思(精选18篇)八年级速度教学反思篇1八年级物理《速度》一节是认识物体运动一章的重要内容,无论对速度概念的建构,还是对运动快慢的描述,以及对速度及其变形公式的综合应用,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1、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三个问题引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再列列举比赛场地上的裁判和观众比较运动员快慢的实例让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了。
让他们在以前个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来叙述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同是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
上课时,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控制好一节课上的容量。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
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以学生讨论为主。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
这时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生活与物理相联系。
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 速 度教案与反思
第3节快与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第一课时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对速度的认识.【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见的两种方法.2.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难点】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识点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谁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运动得快.(2)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谁运动的时间短,谁就运动得快.【合作探究】探究一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如何比较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的快慢?答:(1)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观众看运动员跑的场景,时间相同内,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2.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答: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如何比较B和D的运动快慢?答: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3)如何比较B和C的运动快慢?答: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跟进训练】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B )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知识点二速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1.在物理学中,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2.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量.3.公式: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 -1.【合作探究】探究二速度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1.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答: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2.速度的公式及其单是什么?答:速度的公式:v=st.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 m/s=3.6 km/h;1 km/h=13.6m/s.【教师点拨】速度的计算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跟进训练】一个物体在2 min内通过了300 m的程,它运动的速度是2.5 m/s. 解:已知s=300 m,t=2 min=120 s,物体的运动速度:v=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三:《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3.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4.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奥运冠军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单位换算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缘于三点认识:1.学生对速度的认识来源于数学的行程问题,从物理探究的角度认识是首次;2.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用比值法下定义的物理量,也是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3.如何将两种不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从物理学角度介绍给学生?学生如何从方法上理解速度的概念?是教学《速度》的主问题。
所以,在速度概念建立的环节上,从特殊到一般,创设不同情况下火炬传递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自己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既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学资源1.火炬模型、锥角不等的两纸锥、一段系有重物的细线、米尺、卷尺、秒表、汽车速度计、电钻等2.多媒体及相关课件“智趣”物理课堂,我的不懈追求来自通州区金郊初中何季军新修订的初中物理课标,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体现了“过程”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将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
因此对初二学生来说,一味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合适,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甚至于一生。
这也与本人追求的“智趣”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所谓“智趣”物理课堂,就是给学生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为目的,着眼于学生兴趣生成、智能发展、思维创新和情感升华的课堂。
结合对“智趣”物理课堂的理解,重新审视自己三年前所执教的《速度》这一节课,又有了新的感触和体会。
一、在情境创设中践行理趣课堂教学有模,教无定模。
但现在的许多的物理课堂,不管什么课型,都采用一种固化的模式:“预学——导学——反馈”。
尤其是一些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也让学生先去预学,导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索然无味。
这就好比在欣赏剧情跌宕起伏的电影时,旁人却预先告知你故事的结局,显然你肯定不会再有看下去的兴趣了,教学亦是如此。
怎样让我们的物理课堂上出物理味,充满理趣,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一些有创意构想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课堂伊始,火炬传递活动这一新颖的教学情境,一下子激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传递的同学紧张兴奋,旁观的同学认真比较着快慢,学生情绪高涨,饱含着对下面教学的期待。
在介绍速度计时,我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用图片作简单介绍,而是用真的速度计进行现场模拟,通过电钻带动速度表指针转动,转速越大,指针偏转越大,让速度计一下子变活了。
课堂上我还较好的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比如播放各种生活中跟速度相关的视频、图片,不但让学生领悟到速度在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活化速度知识,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追求“智趣”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多创设一些能与学生生活等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正如: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意义和价值。
二、在问题驱动中生成智慧课堂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有句名言: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而“问题”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在本节课中,我依据学生认知活动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规律,提出与此相匹配的问题,就像剥笋那样,层层深入,直至中心。
如在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追问,使学生理解两种比值的实质,认识到更能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比较快慢的方法,继而得出了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尝试测量,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从而改进实验方法,减少实验误差。
这种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的是学生的智能。
最后通过展示高速公路上的一些路牌,请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并作出解答。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是基于初中学生对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喜欢面对智力的挑战,更愿意投入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去。
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得很活跃。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智趣课堂,需要我们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辨研讨,通过问题的引领,激荡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充溢于教材中的理性审美之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在多维互动中共享情趣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是只有知识,还要有思想、情感、性格、个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思维、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多维性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多向性,构成了多维互动的对话课堂,学生在这样教学场域中,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得以升华。
本节课,我以亚运火炬传递为主线串联课堂,课堂结尾通过播放我国健儿奥运赛场奋力拼搏获取金牌的视频,首尾呼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融入教学之中;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以恰如其分的赏识性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努力引发并传递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情、意、行的互动,营造了积极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智趣”物理课堂是充盈情趣的课堂。
课堂上良好的多维互动,营造了民主、温馨和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情趣中求智,在求智中得趣,达到情与智的和谐统一。
呼唤教学创意,关注学生的学力发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理趣、生成智慧、充盈情趣,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深思考、探索的问题。
不管前路怎么艰难,步履怎么蹒跚,“智趣”物理课堂,将是我的不懈追求,我将愉教乐学进行到底,做一个真正有智趣的优秀教师。
正如尼采所说:“就算人生是一场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场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专家点评】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彰显课程多元价值来自通州区教研室张俊在我听老师们的随堂课甚至公开课时,总发现一些课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共性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专制化。
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一言堂”控制着学习的整个进程;二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不论什么课型,都采用一种固化的模式,以至学生对物理课提不起兴趣;三是课堂教学的随意化。
备课随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脱离学生,课堂高耗低效现象突出。
这些教师的着力点不是在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上,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而是急功近利、大搞题海战术。
针对以上现象,我觉得初中物理课堂中优化过程设计,提升学生物理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应成为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追求。
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主题,谈谈对何老师《速度》一课的体会和思考。
一、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合理目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参照教材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标对《速度》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一)课程标准要求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材编写意图1.通过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初步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3.理解速度的定义、单位、单位读法和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4.通过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提高测量长度、时间和表格制作的技能;掌握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5.通过例题的教学知道数学与物理解题的区别;掌握解答物理试题的规范。
这么多的编写意图,教者如何体现和完成?需要进行怎样的取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进行思考:编者的哪些意图是重点,是这一节课必须完成的。
哪些意图虽然重要,却不是这一节课所能完成,即在下一节课或后一阶段完成?哪些意图是非重点,可以一带而过的等等。
同时还应考虑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因素。
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对速度的概念就有着朦胧的认识,基本上都会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对于学生而言,这时的速度仅是一个数学概念。
如何让速度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深一层,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思维高度,是我们物理课标和教材的主旨。
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并不是对速度概念的巩固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何老师依据课标,参考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既未拔高要求,使学生吃不了,也未降低要求,让学生吃不饱。
何老师的课堂目标及教学过程设计对这一主旨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火炬传递的快慢,学生能够看出来,并能说出模糊的道理,由此,何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再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评价,选择其中更符合思维习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悟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概念衍生于生活和实践,实现了将速度概念物理化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学情优化环节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学情。
何老师在组织学生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设计中,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待实验的方案逐渐明朗后,安排了让学生尝试实验的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
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学生正式实验时操作的难度,确保了实验的成功率,也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速度相关计算过程时,何老师先安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展示物理计算的规范格式,形成了对比,让学生感受两者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知识基础的现状。
三、尊重学生主体转变学习方式在高效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能联系新旧知识”、学生能“跳一跳可摘到果实”并能引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情境”,提供一个“协作”、“会话”和“民主”的氛围,并能在学生“意义建构”中适时进行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