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沈家门的海洋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沈家门的海洋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

作者:阿能

文化品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有益的构建性因素。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海岛文化底蕴浸润着舟山这座城市。因此,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展示沈家门人文底蕴,提升沈家门城市文化品位,实现“文化立区”,建设独具特色的海岛城市经济、文化辐射区,是促进沈家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一、渔民文化是沈家门的一大特色

定海与沈家门都在舟山本岛,但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一直来作为舟山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海岛市井文化,有其原汁原味的沉淀。而沈家门在这一方面是无可类比的,因沈家门在道光年间还是舵岙所属,建镇始于民国21年(1932年)。但沈家门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定海展复开海禁后,渔业商贸开始发达。清同治年后,有各地渔业公所驻在渔船1500余艘,浙东第一渔镇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在沈家门尤为明显,渔民文化成了沈家门的一大地方特色。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业基地,全年区域海水产品总产量在130万吨左右。海水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商品鱼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一,素有“中国渔都”。沈家门渔港东起半升洞,西至平阳浦,横贯11.4公里,港内可容纳万艘渔船锚泊和避风,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鱼货集散地。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是全国最大的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现有固定资产3.8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渔港岸线1200米,500吨级以上浮动泊位18个,分活、鲜、干、冻四大交易区域及加工、配套服务区,市场年交易总额在30

亿元左右。于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鲜活农副产品定点市场,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确认为全国最大的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载入《中华之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颁“展海令”,居民渐增,传入小对、小捕作业,渔业逐步开发。四十八年(1709年),定海知县缪燧发银筑东横塘,长255丈,又先后筑西横塘、墩头塘、小茶湾塘、中沙潭塘及荷叶湾塘,沈家门陆地面积大幅度扩展。到乾隆年间(1740—1749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兴旺,渔村扩展,人口增多。同治元年(1862年),沈家门成立“八闽渔业公所”,有闽属各帮钓船480余条,到光绪年间,有大对船300余对,小对船500余对,乌贼拖船2000余条,当时的沈家门“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商业渐兴。据光绪《定海厅志》载:“沈家门镇每风春季为渔船停泊之所,”时已有镇之提法。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门人口达5000余人,民国7年(1918年)增至1.3万人,初具渔镇规模,到民国8年,沈家门有大对船754对,塘头大捕船31对,以盛产大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鳗鱼、鱼若鳎、马鲛、鲍鱼等著称。渔业日趋兴旺,街市也日见繁荣,东大街、中大街、

泰来街、大道头、泥道头形成商业区,南北货店、布店、酒楼、百货店、药店、烟酒糕饼糖果店、米店、“四六”栈房(“丝螺栈房”)等相继开业,47家渔行(栈)大多带水产品加工、经营。民国14年(1925年),沈家门电气有限公司发电装灯四百余盏,主供商店照明,使街市亮丽许多。民国21年(1932年),沈家门从洛舵乡析出始为建制镇。至民国25年(1936年),沈家门成为东南沿海渔民的主要集聚之地,每届冬汛,有大对船1200余对,是年,沈家门有水陆栈房62家,从业500多人,冰鲜船71艘,从业400多人。到27年,沈家门鱼行、鱼厂和鱼栈达110家,35年,达300余家,从业人员2100余人,年购销鲜水产品2364吨,腌制销咸干水产品2390吨。腌制鳓鱼、带鱼、海蜇和加工螟虫甫鲞、老鲞、淡鲞、三刀鲞(大黄鱼)、小干(小黄鱼)。其中以沈家门螟虫甫鲞为最出名。

民国时期,沈家门街市有“东西两横塘,大街一直上”之说。主要街道东大街(东横塘)长315米,西大街(西横塘)长435米,中大街(大街)长327米,新街长585米(包括泰来路)及东西沿港路长2000多米,路面均是用石条石板等铺成。童子路(同济路)长70米,伏虎路长410米,中兴路长325米,均为泥石路。主要商业老街东大街临街大多是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下为店面,楼上住人,原为沈家门最繁华街市,有稍大商号达45家之多,还有酒楼18家,特色小吃沿街设摊。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海蜇汛、带鱼汛等汛期,渔镇沈家门港万船云集,海鲜腥味盈天,流动人口最多时达万人,街上舟山话、温州话、台州话、三北话和闽语混杂一起,车水马龙,挤挤攘攘好生热闹,沿街店铺,生意兴隆,异常繁华,人称“活水码头”和“小上海”。解放后,沈家门渔业生产发展更为迅速,港口延伸,东起半升洞,西至勾山浦,航道总长为11.4千米,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可避强台风,成为可容万船的深水避风良港,号称“万船港”。舟山市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渔业基地,大海铸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老大”。舟山名老大在东海渔场上有绝对的威信,每每名老大的船一动,后面就有几百条渔船追随他们出海捕捞。普陀名老大中如陈良银、郭钦再、周汝成、郑交夫、忻阿来、张万生、谢存央、王福祥等,都是率领渔民勇闯大海的带头人。

二、商贸文化也是沈家门的一大特色

定海人自古崇尚文理,笃信达礼必知书,以读书习文为荣,南宋时有33人中进士,其中定海赵家一门出了4个进士。自宋至民国有80余人著书立说数百卷。定海还是我国近代工商界巨子和实业家辈出之地,上海工商界巨子朱葆三、刘鸿生,“汽车大王”周祥生,“世界船王”董浩云,大实业家王启宇、许廷佐、刘显哉等都是定海人。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是享誉海外的。旧时沈家门人以渔业、商贩谋生者众多,而读书习文进士及第者甚少,头脑机灵,生意经活络,小聪明要比定海人多。由此按人均比例算,定海人多了些官气、士气,而沈家门人则多了些小商小贩气和乡俗气。

清代诗人刘慈孚有一首《沈家门》诗,日“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一首诗是一幅图画,描绘了晚清时期海乡沈家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海山、茅屋、潮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