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创作之初便是密切联系的。
内容是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意义,而形式则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形态和风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
作品的内容决定了它的表现方式,而表现方式也体现了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以诗歌为例,它的内容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的形式则是韵律、节奏、语言、结构等,这些都是表现情感和意义的方式。
如果内容和形式脱离,诗歌便无法传达思想情感,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
其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艺术作品的审美效果上也是相互作用的。
艺术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既源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也与形式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能够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和意义,如果形式过于单调、古板,那么作品的审美效果就会打折扣。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内容也要适应形式的表现方式,如果内容太过琐碎、繁复,也会影响作品的审美效果。
最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还在于艺术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是呈现当时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想象,更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互印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有可能被传承下来,成为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内容不仅体现出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书法的形式也体现了韵律美、结构美、视觉美等。
这些古代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总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都是艺术作品得以存在、传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内容应该与形式相匹配,既要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意义,又要通过艺术形式的美感和想象力来展现,使得艺术作品能够真正的触动人心,达到审美的效果。
从《诗论》看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从《诗论》看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作者:伏子扬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5期摘要:对于诗歌实质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讨论者颇多,朱光潜在其《诗论》里也对这样一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实质与形式同一性的观点,并将其作为贯穿全书的重要论点从多方面进行阐释。
就朱光潜对于“实质”与“形式”的论述,笔者希望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诗论形式实质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提出,“既然诗歌是由文字建构的,那么意义与语言的非语义特点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这句话涉及到了诗歌意义与形式间的关系问题。
在朱光潜的《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是把这个问题当作总领性问题进行论述的。
对诗的“实质”与“形式”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的“实质形式一致”的观点,是《诗论》全文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与方法。
《诗论》的第三章、第四章在全书中具有立论性质。
虽然表面上看,《诗论》第三章、第四章论述的是诗创作中两个不同方面。
前者是对诗境界的解释。
而后者是对诗表现过程的阐释。
但细细考虑,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一些联系。
首先我们从章节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和意象”,第四章“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都牵涉到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事物间的关系问题。
其次,如果把朱光潜在两个章节中的论述凝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章节都是在论述诗的实质与诗的形式的关系。
在诗的境界中,内在的情趣与外来的意象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诗的创作是将主观的思想情感表现为客观语言文字的过程吗?情趣与意象,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具有相似性的。
如果将这两章内容连在一起,大致就是对一首诗歌创作过程的论述。
有些学者会用外物—内心—语言文字的诗歌创作线索来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而朱光潜对实质与形式的分析就是基于对这样的常识性观点的驳论。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对朱光潜的观点进行论述。
一、对情趣与意象间关系的分析情趣和意象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由对境界的解释引出的。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素材:形式美与内容意义的融合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以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智慧。
在这其中,《古诗两首》更是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她们在这两首古诗中的完美融合。
一、形式美的完美呈现《古诗两首》的形式美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韵律、语言、节奏、押韵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形式美的完美把握,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和继承。
1.韵律的优美《古诗两首》的韵律优美,形式规整,使整篇诗歌的节奏感和浪漫气息更加浓郁。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意境写得深沉、幽静,如水一般流淌。
正是这样精湛的韵律表现,让诗歌浸透着玄妙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壮美和永恒的魅力。
2.语言的雕琢《古诗两首》的语言精美绝伦,诗歌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被雕琢的十分精致。
诗歌用词简洁明了,并不枯燥沉闷,而是充满生动活力。
第二首诗歌“登高”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写山的千姿百态,表现了山水之美。
正是这样精心雕琢出来的语言,使得诗歌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3.押韵的巧妙运用在《古诗两首》中,诗歌的押韵尤为巧妙,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生动鲜活。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充分体现了平声押韵和仄声押韵的典范。
第二首诗歌“登高”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利用了偶极押韵和交叉押韵的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更为妙趣横生。
二、内容意义的细腻描绘《古诗两首》的内容意义十分丰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
1.对生命的认知“静夜思”中,作者表达了对生命和生命的美好状态的向往和表达。
整首诗歌气韵流转,富有哲理性,既有宁静、浪漫之美,又有世俗、现实之难。
在生活的纷扰中,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沉思,这种思索和沉静能带给人心灵上层次的思考。
2.对祖国的热爱“登高”中,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江山的歌颂和对高山大川的深情叙述。
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内容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而形式则是艺术家用来呈现内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了其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段来传达。
例如,当艺术家想要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绘画或摄影这样的视觉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再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而当艺术家想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文学作品或戏剧这样的文字艺术形式,通过人物、情节和对话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种种困境。
艺术作品的形式也能影响其内容的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和视觉效果,这些特点会对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产生影响。
例如,素描和油画这样的绘画形式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表达物体的形态和质感,而雕塑和立体装置则可以通过空间和材料的运用来表达物体的立体感和触感。
因此,艺术家在选择艺术形式时也要考虑其对内容表达的适应性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艺术形式的限制和要求,从而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比如,诗歌这样的文学形式要求内容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艺术家在写诗时需要注意语言的选择和句子的排列,以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和感染力。
而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则要求艺术家通过声音和乐曲的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艺术家在作曲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音阶和节奏,以使作品具有和谐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
艺术家通过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艺术形式则通过其特定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来影响内容的表达。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仔细思考和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使作品更加完美和具有感染力。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上。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它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形式的选择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形式的多样性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美感、戏剧的舞台表现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其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上。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内容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选择、运用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语言的生动、形象、生动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例如,诗歌的音韵美、小说的语言节奏、散文的细腻表达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魅力、感染力。
再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上。
艺术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内容的内在依托。
艺术的选择、运用与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艺术的多样性为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小说的情节安排、诗歌的意境营造、散文的情感表达等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形式与内容的艺术表现,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艺术魅力。
最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上。
审美效果是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内容的表达效果。
审美效果的产生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密切相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艺术魅力。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效果,更加具有感染力。
总之,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依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分割的。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戏剧等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呈现其丰富的内涵,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小说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
一本好的小说必须有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深入的思想内涵。
而这些内容则需要通过恰如其分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来展现出来。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富有冲突和矛盾的封建社会画卷。
他以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和世情人情的刻画,将社会现实与人物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深入感受到封建家庭的悲欢离合,从而引发思考和共鸣。
二、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散文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而散文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文章结构、章节安排和语言风格上。
在散文创作中,作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张力和艺术感。
同时,散文的内容也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和篇章编排来展现。
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具逻辑性、条理清晰,并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尤为重要。
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还需要有丰富多样的韵律、节奏和格律。
诗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通过押韵、平仄和节奏的变化,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内容也需要与其形式相得益彰,使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能够通过形式的限制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戏剧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连。
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需要注重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和对话的安排。
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紧凑的结构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同时,剧作家还需要通过人物对话和舞台布景等手法,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绪和冲突的张力。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富有节奏感的写作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而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则是衡量一首诗作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要求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能够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相呼应。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可以通过韵律、词汇、意象、结构等方面来体现。
例如,在表达爱情的诗歌中,作者可以运用柔美的韵律、含蓄的词汇、浪漫的意象来加强诗歌的浪漫情调,使读者更好地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其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还要求诗歌的表达方式能够与诗意相契合。
诗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等个体意识以及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来表现诗意,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例如,在表达对自然的赞美的诗歌中,诗人可以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自然现象的隐喻等手法来展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此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还要求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能够与诗歌的主题、情感相得益彰。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写作形式,其韵律和节奏感是诗歌表达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感,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情感更加深刻。
比如,在表达悲伤的诗歌中,诗人可以运用缓慢而低沉的节奏以及哀怨的韵律,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与无奈。
总之,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是一首诗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只有当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诗人才能真正实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歌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审美水平。
因此,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歌作品。
这样才能使诗歌持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形式多样性

汇报人:XX
目录
01 现 代 诗 歌 的 主 题 02 现 代 诗 歌 的 形 式 03 现 代 诗 歌 主 题 与 形 式 的 关 系 04 现 代 诗 歌 的 创 作 技 巧 05 现 代 诗 歌 的 影 响 与 价 值
01
现代诗歌的主题
主题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主题广泛,包括 爱情、亲情、友情、自然、
达
节奏的把握技巧:注 意词语的选择、句式 的安排、修辞手法的
运用等
节奏的类型:抑扬顿 挫、轻重缓急、长短
结合等
节奏与主题的关系: 通过节奏的变化来突
出主题和情感
意境的营造
运用象征和隐喻: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创造意象: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运用对比和反衬:通过对比和反衬来突出主题和情感 运用重复和排比:通过重复和排比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主题与形式的融合:现代诗歌将主题与形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主题与形式的创新性
主题创新:现代诗歌主题 广泛,涵盖社会、政治、 诗歌主题与形式的结合, 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
染力
形式创新:现代诗歌形式 多样,包括自由诗、散文
诗、韵律诗等
创新性对现代诗歌的影 响:主题与形式的创新 性使得现代诗歌更具时
代感和艺术价值
主题与形式的独立性
主题与形式的独 立性:主题与形 式可以相互独立, 互不影响
主题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主题丰 富多样,包括爱 情、亲情、友情、 自然、社会等
形式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形式多 样,包括自由体 、格律体、散文 诗、叙事诗等
主题与形式的结 合:主题与形式 可以相互结合, 共同表达诗人的 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诗歌的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深入的思想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其中,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诗歌创作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押韵、节律、排比、象征等方面探讨诗歌的结构形式如何与内容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
一、押韵的运用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相同或近似的音韵,使诗句呈现出音韵的和谐美感。
押韵的运用可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感受到优美的声韵。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运用了“行声”、“明”两处押韵,使整首诗歌更具韵律感。
二、节律的规律性节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诗歌中通过音的长度、高低、重音等元素的安排来形成规律和变化。
合理运用节律可以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其读起来更加顺畅。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运用了独特的节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里通过句子长度、音的变化等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诗句规则,使诗歌具有了鲜明的节律感。
三、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并列排列相同结构的句子或词语,以增强修辞效果,凸显诗歌的表现力。
合理运用排比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厚。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运用了多处排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里的排比句式形式鲜明,使整首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
四、象征的意义诗歌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方法来传达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隐喻性和抽象性,增加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明月被用来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情的内涵。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节律研究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节律研究崔佳灿【摘要】As a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metaphysical poets, John Donne succeeds in distinguishing his poetry from his contemporaries in terms of theme, meter and form. His poems depart from regular sonnets by using large numbers of trochees and plosive sounds. Because of this unique style, Donne delivers a strong sense of individual emotion and achieves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约翰·邓恩作为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在主题和节律上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有明显不同。
他的诗歌不遵守十四行诗的诗节规范,在音律上大量使用扬抑格和爆破音。
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写作技巧,邓恩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了完美统一。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约翰·邓恩;《歌与短歌集》;节律;意象【作者】崔佳灿【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2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邓恩的诗歌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邓恩生于1572年,卒于1631年,在创作时间上与威廉·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佛·马洛处于同年代。
而与同时期盛行的抒情诗相比,邓恩的诗歌着实显得另类。
他的诗作中“充满玄奇、炫目、巴洛克式夸张的意象,喜好运用并展现融合来源于日常生活常识与超于常人领悟能力之上的异教知识的特异性奇想。
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是交融在一起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变化。
一、古代诗歌的形式1.1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古代诗歌的形式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规律性,这主要表现在它的韵律和格律上。
古代诗歌的韵律是指押韵和平仄的规律,而格律则是指诗句的长度和和谐的呼应。
汉代的韵律格律较为简单,唐代则形成了更完善的系统,有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多种形式,它们被视为古代诗歌的经典形式。
以五言诗为例,其格式为每句五个字,最后一句为四个字,每句都要求押韵,同时还有规定的平仄。
1.2 诗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古代诗歌形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抒情性和形象性。
古代诗人用深刻的抒情和鲜明的形象,表达了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诗歌常常运用自然景观、音乐、颜色等事物来表现人的感情状态和社会生活,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诗歌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形象。
二、古代诗歌的内容2.1 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古代诗歌不仅具备鲜明的形式特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隋唐时期,唐诗是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很多著名的诗歌都表现了壮观的宫廷生活和盛世繁荣,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气息。
到宋朝,诗歌的内容逐渐发生了转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科学文化的追求。
苏轼的《赤壁怀古》、陆机的《听雨》等就是表现当时文化思想的佳作。
2.2 古代诗歌的另一层意义:寄托哲思、超越世俗古代诗歌除了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想外,还常常寄托人们的哲思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
诗人通过诗歌来反思人生、追求境界的升华,表现诗人对人生、人道、自然等问题的思考。
李白的《将进酒》、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佳作,就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审视和对自己的追问,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技巧创作的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表达。
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内容是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而形式则是艺术作品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观念。
内容通常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
不同的艺术作品内容不同,可以是美学表达、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或是个人情感等。
形式则是艺术家用来表现和传达内容的手法和技巧,包括线条、色彩、构图、节奏、节拍等。
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法传达,没有内容,形式将失去意义。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和价值。
当艺术家能够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时,便能够创作出富有内涵和深刻意义的艺术作品。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内涵,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家需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通过形式来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吸引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式来表现和加强作品的内容,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容也会影响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内容的表达需要合适的形式来传达,形式的表现也需要有内容的支撑和依托。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艺术家可以通过形式来突出作品的内容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和创意,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形式与内容的举例说明

形式与内容的举例说明形式与内容是文学作品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部作品的完整性和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诗歌《静夜思》。
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而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每句五个字,每两句押韵,整体上句句平仄和谐,读起来流畅优美。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凝练、抒情,让人在阅读中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其次,我们来看一部小说《红楼梦》。
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和家族的沉浮。
在形式上,小说采用了长篇叙事的形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
再来看一部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这部戏剧的内容是描写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和对复仇的思考。
在形式上,戏剧采用了对白和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展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
戏剧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人物的情感,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
最后,我们来看一部散文《自然》。
这篇散文的内容是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形式上,散文采用了抒情散文的形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散文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感动。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与内容在文学作品中的密切关系。
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在价值所在。
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部完美的文学作品。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文学作品魅力的源泉,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
诗歌的形式与意义

诗歌的形式与意义在文学的世界中,诗歌一直被赋予着独特的地位,而诗歌的形式与意义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并以几个著名的诗歌作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形式的感染力诗歌的形式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韵律、节奏、格律等。
这些形式元素在诗歌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使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如小说或散文。
形式的感染力使得诗歌能够通过抒情、描绘、讽刺等方式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独特的五言绝句形式,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描述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李白运用了平仄相对、字数对应等形式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韵律和节奏上的和谐美感。
这种形式的感染力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意义的表达与反思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来凸显其所要表达的意义。
诗歌的意义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抒发情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等。
而正是通过诗歌特有的形式,这些意义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七言绝句形式,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诗中以雄鹰、日月等形象,借以抒发对人生短暂和宇宙存在的思考。
通过对形式的运用和对意义的表达,王之涣成功地将自己的思考与读者所产生的共鸣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对人生的深刻思索。
三、形式与意义的互动诗歌的形式与意义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形式通过引导读者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义;而意义则通过形式的包装和展示,使读者对诗歌的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继续以古代诗人为例,杜甫的《登高》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通过对壮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现实的关切。
这种形式和意义的互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也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摘要:各类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中外历代文学理论家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许多的解释和说明。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论述诗歌、悲剧等艺术的摹仿媒介、对象和方式时,就涉及到内容和形式问题。
他认为当时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包括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这些成分有的属于内容范畴,有的则属于形式范畴。
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如《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和许多诗话文论,常常论及诗文作品的志与言、情与言、意与文(辞)、质与文、情与采、实与华等的关系。
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显然属于内容的因素,而言、辞、文、采、华等则属于形式的因素。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所说的“文附质”,“质待文”,以及关于性情与文采的论述,说的就是诗文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清代学者吴淇说:“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关键词:内容;形式;本质;载体;统一;独立内容和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对范畴,世界上,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所谓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及其表现形态,是事物存在的句方式。
总之,世界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①文学作品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其存在的形式,否则其内容就无法体现。
然而相对而言,非艺术的精神作品其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并不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有时可以一定程度的剥离。
而文学作品则不然,它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实体活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互相依存的。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段和外部形态的有机组合。
主要由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要素构成。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由题材、主题、情节等要素构成。
中国古代文论唐代

1、兴寄说:(1)“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2)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其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所以,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也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风骨说:(1)“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2)他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刘勰”风骨”:”风”指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指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但要合乎经意。
(3)钟嵘“风力”: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4)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5)如果说”兴寄”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话,那么“风骨”即是与这种艺术表现方法相联系的一种诗歌的审美理想。
3、不平则鸣: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正确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强调了文学反映现实,抒发性情的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就是对韩愈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简述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简述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内容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而形式则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而作品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形式来更好地呈现。
具体来说,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可以制约内容。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有着重
要的作用,艺术家需要通过形式来传达作品的内容。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元素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内容可以决定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往往是根据作品的内容
来决定的。
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来选择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韵律、押韵、节奏等。
3. 形式和内容可以相互转化。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转化来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比如,在雕塑中,艺术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艺术品的整体。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形式与内容”,或者是“内在与外在”这样的概念。
这些概念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的确非常常见。
然而,在文化和艺术中这些概念的概括和具体表现就变得更加复杂。
因为在这些领域里的艺术作品、文化创作是由内容和形式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内容和形式之间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文化和艺术领域中一直探索着的重要问题。
从传统的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绘画、音乐等各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考虑诗歌与韵律的关系。
韵律是诗歌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诗句中相同或相似的音韵。
然而,诗歌的内容并不是只有韵律构成的,它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抒发等等。
这就是说,诗歌作品的音韵形式和内容需要相互融合,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作品效果。
同样,绘画领域中,色彩、线条、形状等各种形式都是艺术家所利用的表现力量,而这种表现形式只有与主题和意图相结合,才能形成优秀的艺术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媒体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视角。
因此,当前社会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更趋于复杂,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电视、电影、游戏等各种媒体平台上,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也有所变化。
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
以网络文学为例,它依赖于网络阅读、文件传输技术的普及,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而网络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种类多样化,从类型、主题、风格等方面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网络文学的内容呈现更为生动,而形式方面也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手法。
在相对重视实用主义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艺术创作效果呢?随着世界日益多元化和加速的全球化进程,艺术作品也日益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容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审美共鸣。
现代人注重的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大众文化中更多的主流趋势与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姿态也对这些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为了吸引目标受众,艺术家们往往对艺术形式进行一些运用和改变,而这种改变来源于对于目标人群以及用户需求的了解。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下面小编是了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说:“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此所谓“诗道”,是指儒家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要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二脉相承的。
儒家论诗,从孔子开始便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主旨是强调诗歌为封建的政治、教化服务。
这就成为儒家诗论的出发点。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也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上面一段话,《毛诗序》又阐述了诗的“六义”。
“六义”是儒家对于《诗经》体制和表现手法的概括,也常被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毛诗序》对“六义”的解释看来,不外是说诗歌创作应该通过美刺来维护王政⑴ 。
而刺必须有个限度,这就是“止乎礼义”。
超乎礼义的讽刺,是有损于王政的。
总之:诗歌要维护封建政教,要讽谕美刺,要止乎礼义,这是儒家诗论的主要精神,也就是白居易忽忽愤发所欲扶起的“诗道”。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是这样阐述这“诗道”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文学类别中的一粒珍珠,因其形势灵活、节奏感强、意蕴深厚受到古今中外历代文学作家的青睐。
无论是柏拉图的模仿说,还是孔子的群怨说,亦或是鲁迅的“杭哟杭哟派”的劳动说,还是席勒的游戏说,客观上说无论诗歌的起源怎样,诗歌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它自己的形式和表达内容。
本文通过对徐志摩《再别康桥》来分析形式和内容是如何在诗歌中统一,表现出其张力,如何达到诗歌所特有的美学效果。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关于形式与内容孰重孰轻的争论一直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三派:
一是形式论。
认为形式决定了内容的表达,诗歌的内容从诗歌的形式中表现出来。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艺术流派都持有这种主张,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历史、社会、心理内容统统都是文学的“外界”,惟有文学形式才属于文学作品的本体,
因此文学美自然就在于形式上面,将内容排斥在文学研究的对象之外。
二是内容论。
内容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重于形式。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艺术的美在于艺术的内容,“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客观现实的美是彻底的美”,而作为艺术作品形式的形象则“只是现实的一种苍白的、而且几乎总是不成功的改作”,不具有美学意义,不能作为美感的一个来源。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不同,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他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
”在黑格尔看来,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笔者也认同诗歌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这样认定,诗歌的形式与内容是同时到来的。
研究诗歌就要看诗歌是如何在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张力下达到美学效果的。
下面我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来分析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如何产生的美学张力。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再度欧游,重访剑桥后于归国途中写的,其时已是一九二八年十一月。
经
过时间的过滤,心灵的酿造,加之故地重游对记忆的激发,《再别康桥》就以声、色、情并茂,极为精美动人的面目呈现于读者眼前。
全诗一共七节,每节二、四押韵,各节又不断地换韵,这就造成既和谐又富于变化流动的声律美。
诗歌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
“轻”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以重叠又重叠之后,就更显缠绵了。
在全诗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如艳影、榆荫、清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别离等等,它们不仅共同营造了音乐美,而且充分表现了和谐、温软的柔情,渲染出全诗的情感基调。
在句法修辞上,诗人采用了倒装反复和“顶真”格。
首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其中“轻轻的我”―“我轻轻的”―“我轻轻的”,用词相同而词序颠倒,以此构成语音、语义上的往复回环,往复回环的语言结构(语音、意象结构)和作用方式恰恰与诗人往复回环的情感处于“同构”关系,它极为妥帖地传达了诗人的一腔柔情。
“顶真”格的运用,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以似断又连、追逐相依的语音结构深切表现了割舍不了、拂拭不去
的缠绵离情。
在色彩、意象层面上,诗作所选用的云彩、金柳、波光、艳影、柔波、青荇等柔和、明丽、优美的意象与作品所表达的似水柔情又构成另一重“同构”关系,加强并醇化着诗歌情感表达。
告别康桥,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这种难以表白的复杂情感同样在诗中得到清晰展示。
诗作开头淡淡地勾出向康桥招手作别的诗人自我。
尽管是告别,恋情依依,毕竟还能维持平静。
当康河整个儿呈现于眼前,显示出夕阳波光交相辉映的艳影,诗人的心就再也无法自持了。
它波动着,荡漾着,与康河的柔波、小草融合一体,迷失于恍惚的梦境。
残阳西沉,晚星渐现,为了追蹑逝去的梦境,竟载来满船星辉。
而斑斓的星空所展现的是更为诱人的魅力,它把诗人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令他不自禁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恰恰就在此际,诗人笔锋陡转: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之夜是那么宁谧。
我,一个深爱康桥的人,又怎能放歌?怎能忍心打破康桥的沉默,撕毁康桥夜色的完美呢?更何况一腔柔情,万般离绪是无法用言词、用歌声来表达的:“无言是最好的表达”。
我只有
沉默以对,悄悄别离。
复杂交织的情感是最难表达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却把它写得有起伏,有波澜,层次明晰地揭示出它的微妙变化。
诗歌末节采用了与首节相似的句式,只把“轻轻的”改作“悄悄的”,“悄悄”较之于“轻轻”更侧重诗人的主观意愿,这一替换也就细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变化:在经历一番激情体验后,诗人更理解康桥,更爱恋、体贴康桥了,他必须而且也只能“悄悄的”告别,“悄悄的”走。
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也是位心爱的恋人,因为爱她,诗人生怕不小心自己的衣袖粘带走康桥的一片云朵,损伤所爱者的完美。
在临别之际,他必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爱的表达方式,比前者又胜一筹。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再别康桥》充分协调的声韵、色彩、意象、结构形式及其共同创造的浓郁、醇厚的情韵,使它成为现代中国诗坛的名作,长久地给人以审美享受。
通过对海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与其他体裁一样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同时到达诗人的头脑,并用手中的笔写下来。
不过我们不应当像过去习惯地那样生硬而庸俗地把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原理套用到诗歌上来,而
需要做深入、切实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阳,女,1986年出生,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及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