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原文、赏析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原文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创作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

篇一: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一: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 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最新-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之隋唐文学精选 张乔《书边事》素材 精品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评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赏析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出自唐代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赏析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问题】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问题】(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书边事朝代:唐朝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赏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唐诗-书边事》张乔原文译文

《唐诗-书边事》张乔原文译文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以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最为著名。
然而,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篇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珍品。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名为《书边事》的唐诗,由张乔所创作,并附带有它的译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魅力吧!《书边事》原文如下:书囊中贮万卷,不用金封串缀香。
海内纵横指点鸿,中原脉络尽收藏。
与君初见共书缘,便藉文翁管束茅亭。
叠卷横屯青苔上,片言随笔读悠悠。
清昼满纸双飞翰,闲来一片墨香浓。
字字舒靖组句合,句句含神功力雄。
宰相岂灯明书读,文人何处见真相?细识古人情性数,深悟人事多舛张。
渴慕书之无涯极,钦崇迹于宇宙长。
魂飞邈思何泪洒,踏青何事有愁肠?只言不孝儿孙细,唯情脉脉与翩翩。
经书强解名君志,毋以文章瘠形魂。
朝闻蜡案说古辞,夜见书窗访生邪。
多感佳句墨香里,词余性格鲜明槎。
岭云红日山曾见,河月清风棹无踪。
书生岂拘园墻里,心乡何处无绵长?丰隆门首屈孟尝,燕下桥头沉其肠。
猛志宣阳飞骑下,壮年寄言友如芳。
含章华盖内真情,爱慕经纶理绪长。
何意千载永言在,书中藏我呈散场。
《书边事》译文如下:书包里装满了万卷典籍,不需要用金封去串联它们或者用香味去点缀。
这里的纵横指的是可以自如地穿梭于海内各地,而中原脉络则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被完美地收藏在书囊之中。
与你初次相见是因为共同的阅读爱好,然后我们就在文学的指引下结缘。
卷卷书文叠放在青苔上,片言只言随笔悠悠地阅读着。
白天,纸上的字双飞,如同翰墨在空中徐徐飞行;闲暇时,墨香弥漫,一片纸上散发着浓郁的墨香。
每个字舒展自如,句句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和强大的力量。
宰相并不一定要明灯下读书,文人也不一定要触碰真相。
只有细细地品读古人情感和人事百态,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的盛衰变迁。
对于书籍的渴望和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对于书籍的崇敬和追忆则是跨越千古的。
灵魂超越时空飞翔,思绪遥远而深沉,因书泪洒诗魂;畅游春天,有何愁肠事?只言片语已经无法表达孝顺的儿孙的感激,唯有情义令人动容。
唐诗之《书边事》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书边事》鉴赏【作者简介】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贵池人,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
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
清雅,迥少其伦。
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张、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
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
”遂擅场。
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
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
竟岨名途,徒得一进耳。
有诗集二卷,传世。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张乔《书边事》翻译赏析

张乔《书边事》翻译赏析导读: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词语解释】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青冢:指昭君墓。
穷边:绝远的边地。
情:心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翻译】清凉的秋日号角声停了,征边的人倚在戌楼上。
春风吹着昭君墓,太阳落向梁州。
大漠上看不见士兵阻扰,荒僻的边地上有客人游览。
蕃人的心情就像这流水,永远向南方流去。
【创作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起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本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人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这首诗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边事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下列问题。
(6分)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的主旨、意境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0.(1)我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断”和“倚”。
(2分)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那么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首句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
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4分)。
书边事原文及赏析

书边事原文及赏析书边事原文及赏析原文: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翻译: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张乔:书模板边事

张乔:书模板边事《书模板边事》
做者:弛乔
调角断浑春,征人倚戌楼。
东风对青冢,白天落梁州。
年夜漠无兵阻,贫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火,少愿背北流。
正文:
一、调角:犹吹角。
二、梁州:其时指凉州,正在古甘肃境内。
译文:
军号划断安好浑春,
征人单独凭倚乡楼。
昭君青冢东风吹拂,
落日西轻边乡梁州。
广袤荒凉无兵阻扰,
边陲重天有人旅游。
蕃平易近之情少云云火,
千春万代永背北流。
赏析:
此诗是写做者游历边塞的所睹所闻。
尾联写边塞军旅糊口战安定,征人清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春去仍然东风吹拂,梁州边乡一派日丽安然平静,再次屈述平易近族连合,边防安宁;颈联极言宽敞豁达边塞无蕃兵阻扰,旅客到那面不雅光,重复衬着战争现象。
首联抒写做者“蕃情似此火,”“少背北流”,平易近族连合的口愿。
齐诗意境下阔而深近,气韵曲贯而又顿挫抑扬,读去归肠荡气,神韵无量。
附件附件附件。
古诗书边事·调角断清秋翻译赏析

古诗书边事·调角断清秋翻译赏析《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乔。
古诗全文如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前言】《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翻译】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

书边事_书边事的诗意及赏析(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书边事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原文:《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诗意: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书边事张乔古诗翻译

书边事张乔古诗翻译为: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书边事原文: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3篇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3篇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3篇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1《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书边事朝代:唐朝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作“如”。
赏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号角划断宁静清秋,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书边事》原文及译文

《书边事》原文及译文《书边事》原文及译文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边事》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边事》原文:张乔〔唐代〕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书边事》赏析: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
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阅读练习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
(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
(4分)参考答案① 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阅读练习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2分)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2分)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
(意对即可)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意对即可)书边事(张乔) 阅读练习三: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
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
(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
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
(2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5分)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
(2分)颈联,巧用对比,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
(2分)阅读练
习四:1.尾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2分)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
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4分)答案:1.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
(2分)2.倚字更好。
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
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
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
(4分)译文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
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
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书边事(张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