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中由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本课题讲述的种群具有了个体水平上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了初步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又较强,观察、分析数据、提炼其中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

需要合理的引导能够让他们对本节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生物学素养。

三、目标分析:1、通过学习强化种群的概念,尝试着运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从中理解两种方法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2、通过学习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意识,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学习,让学生思考研究种群数量的意义,初步形成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濒危物种,爱护环境的意识。

(社会责任)四、媒体分析:1、PPT 播放视频,展示图文信息,提出核心问题,解决问题时呈现必要的文字提示和资料信息,出示练习题。

2、黑板板书本节课主干知识及关系。

3、展台展示学生活动成果,便于交流总结。

五、核心问题分析(设计思想)新课标对高中生物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是“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设计的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意图1、理解种群的概念2、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流程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

种群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学生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

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

例如:——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2、如何讲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我们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讨论:(1)什么是“样方”?(2)如何确定“样方”?(3)要选取几个“样方”?(4)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方和等距取样法。

对许多动物而言,由于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再结合学科交叉里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K]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0越来越小大多数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例大约保持1:1,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图4-1。

图4-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

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得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得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得:(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得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得种群,并能对种群得研究提出有建设性得瞧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得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得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得特征。

2、难点:样方法得选择与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就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就是指分布在一定得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得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与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得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得讨论,教师引出种群得概念。

2、分析一下就是不就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得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得全部得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得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就是。

A不就是一种 ; B不就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得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瞧,种群就是个体得简单累加吗?个体得特征能代表种群得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得生命就是有限得,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得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得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就是个体得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得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她得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得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得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师点评学生得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得方法:常用得科学方法之一就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得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得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得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得种群密度估计值。

种群的特征教学指导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指导设计

公司用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用章管理,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保障公司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内部使用的各类用章的管理。

第三条公司用章包括公共用章与专用用章。

第四条公司用章的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五条公司用章的管理责任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在其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可以将管理权限进行适当的下放。

第六条公司用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和注销等一系列程序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得随意使用和盖章。

第二章用章的种类和权限控制第七条公司用章按种类分为公共用章和专用用章。

公共用章包括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该类用章由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

专用用章指公司内部各部门及岗位使用的用章,包括财务专用章、人事专用章、档案专用章等,由公司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授权相关人员使用。

第八条专用用章使用权限由公司总经理统一授权,授权范围与岗位职责相对应。

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擅自使用专用用章。

第九条专用用章的申请、使用和授权必须经过公司总经理书面批准,并由公司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和登记备案。

第十条公司用章的使用权不得出借、挂靠和转让,不得将用章用于与公司业务无关的事项。

第三章用章的制作和保管第十一条公司用章的制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采用专业的印章制作机构,制作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二条公司用章必须明确刻制内容,包括公司名称、公司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并规定刻制样式,以确保印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第十三条公司用章必须由公司总经理亲自签字验收,并由印章管理员妥善保管。

用章过程中发现印章损坏或者丢失的,必须及时报告公司总经理,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登记。

第十四条公司用章必须配备特殊的保管箱,保管箱只能由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严禁随意将用章保管在其他地方,以确保用章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公司用章的保管箱必须安装在安全的地方,保管箱的钥匙由公司总经理和印章管理员各保管一把,严禁私自复制或遗失,如有变动必须及时更换。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第一章:种群的概念与特征1.1 种群的概念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种类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

1.2 种群的特征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讲解:介绍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第二章: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2.1 种群密度的概念引入: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2.2 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方法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和估计方法。

讲解:讲解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和线路抽样法,并解释如何进行估计。

第三章:出生率与死亡率3.1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出生和死亡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产生数量,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个体死亡的数量。

3.2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生物遗传、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迁移率4.1 迁移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中个体迁移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迁移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迁移率是指个体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的数量。

4.2 迁移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迁移率受到生物的本性、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种群特征的变化与适应5.1 种群特征的变化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在不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变化。

讲解:讲解种群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的。

5.2 种群特征的适应性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的适应性。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种群特征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地点集合而形成的总体;b.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种群数量a. 种群数量的含义:指某一时刻的种群总体个体数量;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计数法、样方法、捕获-标记-释放法等。

3.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含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量;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4.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含义: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和分布形式;b.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c.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生境条件、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应用图表,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思考问题,梳理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呈现图片、图表和演示计算过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3. 案例分析: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5.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a. 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显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种的种群是如何在空间上分布的?它们的数量多少?密度大还是小?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征;b.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如何计算?种群的分布有哪些类型?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a. 准备一个物种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水域中的鱼类种群;b. 指导学生使用计数法或样方法计算种群数量;c. 指导学生计算种群密度: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完整word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完整word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的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查种群密度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

(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2、能力目标:(1)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应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4)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2)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02教学重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03 教学难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04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05教学手段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

06教学过程基本思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的思维状态进入群体水平的思维状态。

围绕保护藏羚羊就要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种群的特征。

从了解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通过对不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通过要预测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1)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吗?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我们还需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观看并思考。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看、思考、记忆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设疑: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回答: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的总和思考,回答问题,纠错。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看资料、思考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种群密度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一节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第二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说明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2 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3 教学过程
3.1 激趣设疑,直入主题 PPT展示“一只企鹅”、“两只企鹅”和“某岛
屿的所有企鹅”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回归种群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
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

然后完成对位训练1。

接着PPT展示学生个人信息统
计表,如年龄、性别、身高、生日等,这些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那么种群
有没有这些特征呢?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有着不同于“个体”特征,进而引入
主题——种群的特征。

3.2 联系实践,创设情境 PPT展示“菜青虫”图片,设定情境:A环境中
菜青虫数量1000只;B环境中菜青虫数量2000只。

哪种环境中菜青虫对农
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呢?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接着展示“种群密度很高的黒脉金斑蝶”和“种群密度很低的普氏小
羚羊”的图片,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一:不同物种的种群密
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然后通过实例:校园内的蚊子,在夏天密度很高,而到了秋末天气较冷时密
度很低,总结出种群密度的特点之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时间的变化
而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结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对这堂课的兴趣。

3.3 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 PPT展示一块1m2
的油菜地,让学生在1分钟内计算该菜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学生进行逐个
计数,得出结果)紧接着再展示一大片随机分布的油菜地,上面有很多数不
清的油菜,也让学生对这块菜地地上油菜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

学生思考时,教师给每组同学发张模拟菜地的图纸,让学生思考对油菜的数
量进行估算的方法,限时3分钟,求出值。

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并比较结果,分析误差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只取一个样方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的话,要取多少?然后接着提问:在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

接着再给每组同学发张条形的模拟菜地二,让大家思考“用五点取样法”在这样的地段上取样合适吗?从而引出等距取样法的补充讲解。

做对位训练2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

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4 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过渡:PPT展示“油菜”、“菜青虫”、“菜粉蝶”三幅图,提问: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我们都可以用样方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不但补充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而且很自然的过渡到标志重捕法的讲解。

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教师给各组分发大小2个塑料杯,并提出问题:2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塑料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40粒,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要求大家总结出最后的计算公式,并要加以解释。

三分钟后请某个代表展示结果并讲解,其他同学点评。

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菜地里菜粉蝶的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做对位训练3。

教师再提出问题:在标志重捕法中,哪些因素会使最终的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学生继续进行激励的讨论交流,一些影响因素。

教师再适当的补充,最终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标志重捕法中的注意事项,并做变式训练1。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

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

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6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阅读课本P54~P55)教师再适当的给予
讲解和引申。

如PPT展示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并且认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以深圳在近30多年来人口蹿升的原因分析引出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一个直接因素。

年龄结构分析时设置逐级递进的四个问题:A种年龄结构
具有什么特点一段时间后,其种群中成年个体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种群的出生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种群密度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法。

接着教师提出疑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一定会增加吗?学生思考后得出不一定。

这是PPT展示人工控制的养鸡群,以产蛋为生产目的。

从而得出性别比例也会影响种群密度。

进一步提问:性别比例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吗?学生思考后得出:不能,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最后将知识迁移应用,可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害虫?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归纳:从提高死亡率角度,可以使用杀虫剂,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降低出生率角度,可以使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如性引诱剂的使用。

设计意图:联系生产生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3.7梳理知识,构建知识脉络图在学生学习所述知识后,教师在适当提示和
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构建知识脉络图。

然后选一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点评,共同修正和完善,教师并强调各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层次之分,进一步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其形成知识体系,并锻炼其归纳与综合能力。

4教学反思
本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样方,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寓教于乐。

教师设计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并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书将重难点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

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主画出本节的知识脉络图,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检测,不仅有能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能使学生内心具有成就感,从而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板书设计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