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国论课堂实录视频,六国论课堂实录
《六国论》教案设计 教案 课堂实录
《六国论》教案设计教案课堂实录创设情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雄踞东方的六国为何不足十年就土崩瓦解呢?“一门三词客”的苏家父子就写了三篇六国论一、整体感知:一、快速诵读全文,标注字词及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解决1、完:保全(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教师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哟!)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成例3、学生齐读一二段,并试译师作翻译示例二、研习文本1、作者是如何论述弊在赂秦的?2、作者是如何阐发“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从论证的角度属于什么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哪三国?3、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齐读倒数第二段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咽”应如何读?4、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苏洵的这篇文章对于六国已无任何意义,对谁有意义呢?六国的境地和北宋有何相似之处学生总结介绍北宋的情况,自然补充了时代背景师补充时代背景: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西夏、契丹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的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5、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你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你会有怎样的感想?三、拓展延伸文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标画出来,并大声朗读生朗读并谈自己如此处理朗读的原因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示范,继续感情朗读齐背最后两段《六国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过秦论》《六国论》关联阅读教学实录
质疑文本,致敬经典——《过秦论》《六国论》关联阅读教学实录摘要:《过秦论》和《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篇史论,自成文以来,赞赏之声源源不绝。
它们有很多共同点,说的都是秦代兴衰史,都用了反面例证,讽喻现实。
从质疑文章选材和论证的角度反向鉴赏经典名作,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批判性、深刻性等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史论散文;质疑文本;思维品质师:我们知道,清代桐城派非常欣赏《过秦论》和《六国论》这两篇文章,姚鼐赞《过秦论》“雄骏宏肆”,刘大櫆赞《六国论》“笔力简老”。
的确,这两篇史论别具魅力,叙事气势恢宏,立论振聋发聩,说理纵横捭阖、逻辑严密。
相信同学们在做《导学案·预习》中的梳理文本结构时肯定会有所感受。
任务一梳理文本论证结构(课前完成,课中展示。
)(PPT 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作业:文章结构梳理,厘清论点与论据间的逻辑关系。
简要点评作业。
)任务二鉴赏评价(课前完成,课中小结。
)师:课前导学案中作了小调查:《过秦论》和《六国论》,你更喜欢哪一篇?比例是13:11,这个数据说明我们同学对两篇文章的喜爱度是持平的。
任务三探究质疑(课前完成,课中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给这两篇经典史论文找一找“茬”。
(PPT 展示《助学材料》。
说明:均是课前作业,课堂仅交流讨论。
)质疑这一块很有意思,也很有批判性!《烛之武退秦师》有一篇文章也是这样让学生质疑:1.佚之狐为什么自己不去却推荐烛之武?2.佚之狐为什么这么晚才推荐烛之武?烛之武此时已年过七十。
3.烛之武是“智”还是“不智”?历经三王,却依旧没有被重用,只是担当圉正(养马的)这样一个小官职?一个同事举了“毛遂自荐”的例子,烛之武没有“处囊中”,所以未颖脱而出。
生:《六国论》中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结合史实来看,这是不符合的。
(PPT 展示《助学材料·表格9》,帮助学生解读这个质疑点。
)生:从六国贿赂割地和战败割地面积来看,战败失地是更多的。
《六国论》教学(2024)
2024/1/26
24
东西方战略思想差异探讨
东方战略思想
强调“以柔克刚”、“合纵连横”等思想,注重运用智慧和谋略来应对复杂局 面。《六国论》中苏秦、张仪等人的游说和合纵策略,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西方战略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战略家,如孙子、克劳塞维茨等,强调实力对抗和战争中的 直接决战。这种思想与东方战略思想存在明显差异。
• 主题思想:《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 ,旨在借古讽今 ,以六国灭亡的教训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要发愤图强 ,积极抵御外侮 , 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文章先以“弊在赂秦”四字提纲挈领 ,从六个方 面加以阐述 :一 、从“ 赂秦而力亏”的角度 ,说明韩 、魏 、楚三国灭亡的 原因 ;二 、指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以荆卿为计 ”;三 、肯定赵国“ 用武 而不终”导致灭亡 ;四 、批评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五 、论证燕 、赵 处于秦与韩 、魏之间 ,“ 当有长策”;六 、归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的教训 。全文紧紧围绕“ 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既深入剖 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又含蓄地批评了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 ,同时还向当权 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
雄辩滔滔
文章气势磅礴,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 力。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使读者易于理 解。
善用修辞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9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80%
苏洵
作为文章的作者,苏洵以冷静客 观的态度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展现出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 治洞察力。
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六国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当今复 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六国论》教学实录
《六国论》教学实录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六国论》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
师:同学们,一提到吃,有人会从睡梦中惊醒。
(生笑) 老师问问大家,酸甜咸苦辣中,你喜欢哪种味道?生(1):我喜欢甜,我喜欢吃蛋糕,冰琪凌等师:甜食吃多了可容易发胖,尤其是女生,可要注意些。
(生笑)生(2):我喜欢喝酸的。
吃酸的可以促进消化,利于营养吸收。
师:那你就去吃醋,以后长大了可要当心点。
不要乱吃醋。
(生笑)生(3):我喜欢吃辣,那才叫刺激。
师:你是四川人?生(3):毛主席说过,吃辣的人是革命家,并且吃辣的人性格豪放,坚强,是个男子汉。
师:讲的有理有据,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老师服了你。
说到辣,不能不提到四川,中国火锅之乡,四川火锅特点两个字:老辣,现在有一个四川人就用火锅笔法写了一篇光芒万丈文章,不知这特殊的火锅是否有老辣味,敬请各位品尝,首先让我们用最辣的语言来品读这篇文章。
(生大声自由的朗读)师:同学们的朗读果然气势浩大,叫做舞幽壑之潜叫蛟。
生(集体):泣孤舟之寡妇。
师:我看寡妇就不要哭泣了。
朗读声大,一些错误就比如字念错就听得一清二楚。
像“赂”,好些同学念了LUO,还有念错的字词吗?生(4):思厥先祖父,曝霜露,曝应念PU,当与秦相较中“当”通“倘”。
是个通假字。
师:还有吗?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两个为的读音不一样。
第一个为是第二声,是治理的意思。
第二个为念第四声,是被动的意思。
师:好,以后读课文是要放出眼光,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
(生笑)老师问大家一个私人问题,你怕写议论文吗?希望你能真实的回答。
生(6):我很怕,我不知议论文从哪里入手写,很茫然。
师:你实说文章的条理不清,这是个问题。
生(7):我也怕,写议论是缺少足够的论据,自己头脑中的例子太少。
生(8):我写的议论文比较枯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顺眼。
(生笑)生(10) :我想我能写好议论文,无非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就万事大吉了。
文言文阅读-苏洵《六国论》课件PPT(71页-含翻译、内容讲解、课堂练习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03.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六国论》
写作背景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 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 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①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 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
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 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②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 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 容创业的艰苦。
③视:对待
④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 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 略了之,代土地。
-《六国论》
①至于:以至于。
②颠覆:灭亡。
③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 来就应该这样。
④事:侍奉。“以地事秦……火 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 和《战国策魏策》。
⑤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 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①终②继五国③迁灭, 何哉?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⑤既 丧,齐亦不⑥免矣。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②厌:同“餍”,满足。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 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 国)侵略诸侯也越急。 奉:奉送。弥、愈:都是“更 加”的意思。繁:多。 ④判:决定。
《六国论》课堂实录完美版
.《六国论》课堂实录-、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在学生学完苏询的《六国论》后,为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六国破灭”根本原因,以及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去拓展新的知识(未学过的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自己对“六国破灭”原因的新的认识),我选定苏轼和苏辙的同题文章为材料,进行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
因此,后两文的教学,不应只是对前文的简单重复,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读读背背”上,也不是单向的传授或灌输,而应力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地学习,重点是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①帮助学生明确两文的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证的方法②简单比较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及其优劣③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3.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讨论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
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容量,并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多角度地认识事物,通过比较鉴别,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我认为,只要条件许可(教学时间充裕、查找资料方便),不妨多搞几次。
在反复中加以强化。
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与李渔的《芙蕖》,徐迟的《黄山记》与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刘伯羽的《长江三峡》与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高尔基的《母亲》与叶圣陶的《夜》,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与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等等。
此外,若对于节选的文章,也可补讲删节的部分。
比如:苟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的中、下篇,陶渊明《饮酒》诗的另外几首,剪伯赞的《内蒙访古)的另外几节,等等。
总之,一看学生需要,即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二看可能,即教学时间许可,都可大胆尝试。
《六国论》教学实录
《六国论》教学实录作者:杨波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09期【教学思路】从以下角度进行鉴赏文本:逻辑——文学——历史——现实。
【教学过程】一、导语师:请阅读这首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投影)猜一猜这首诗歌咏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生:苏洵。
师:何以见得?生:《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大器晚成”。
生:“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
生:“三苏共逐文坛盛”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大文豪,古人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的这篇文章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二、课文学习师: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师:《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课文,同学们要从原文中寻找六国灭亡的原因。
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这个论点严密吗?(板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生:严密!师:六国都是亡于赂秦吗?生:不是,论点不严密。
师:怎么才能做到无懈可击呢?生: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苏洵单刀直入提出中心论点,即——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什么?生:一个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个是“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而斩钉截铁地重申:故曰弊在赂秦也。
(板书分论点)师:综观第一段,寥寥几句,开章明义。
正所谓“增一分则嫌肥,减一分则嫌短。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能少。
何况论点如此严密。
如果是提出一个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接下来还有为它论证的必要吗?可见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让我们来赏析第二段,看看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艺术。
(生读)生: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秦得土地和诸侯亡土地、六国的祖先得土地和子孙送土地进行比较论证。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赏析本文的说理方法并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境界。
【教学重点】赏析本文的说理方法【教学难点】积累写作素材,学以致用,提高认识境界。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目标——赏析本文的说理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泉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今天让我们来细品《六国论》,跟随好学勤学的苏洵,一同来感受其散文的说理艺术及精神智慧。
课文重点字词检测1.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 思厥先祖父(3) 可谓智力孤危(4)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5) 后秦击赵者再3.词类活用⑴不能独完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⑶以地事秦⑷义不赂秦⑸始速祸焉⑹李牧连却之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⑻日削月割4.特殊句式(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洎牧以谗诛(4)赵尝五战于秦5.一词多义(1).请根据括号内的词义从本课中选一个实词填空卫青闻,愈贤黯,(屡次、多次)_____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2011年江西卷“汲黯”)知识迁移:范增数目项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数罟不入污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指南录>后序》(2).请结合语境翻译下段文字中“举”的词义。
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2011年山东卷“管子”)知识迁移:(1)举以予人(2)戍卒叫,函谷举。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三、探究本课的说理方法并学以致用。
老师:古人云:“文以载道”。
但“道有其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本课所用的说理方法。
请同学们齐背诵第一自然段。
讨论第二自然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对比、举例、转折、因果、引名言、比喻说理3.下面让我们来细赏这些说理方法,本周我们写了一篇作文,材料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实录
《六国论》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一提到吃,有人会从睡梦中惊醒。
(生笑)老师问问大家,酸甜咸苦辣中,你喜欢哪种味道?生(1):我喜欢甜,我喜欢吃蛋糕,冰琪凌等师:甜食吃多了可容易发胖,尤其是女生,可要注意些。
(生笑)生(2):我喜欢喝酸的。
吃酸的可以促进消化,利于营养吸收。
师:那你就去吃醋,以后长大了可要当心点。
不要乱吃醋。
(生笑)生(3):我喜欢吃辣,那才叫刺激。
师:你是四川人?生(3):毛主席说过,吃辣的人是革命家,并且吃辣的人性格豪放,坚强,是个男子汉。
师:讲的有理有据,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老师服了你。
说到辣,不能不提到四川,中国火锅之乡,四川火锅特点两个字:老辣,现在有一个四川人就用火锅笔法写了一篇光芒万丈文章,不知这特殊的火锅是否有老辣味,敬请各位品尝,首先让我们用最辣的语言来品读这篇文章。
(生大声自由的朗读)师:同学们的朗读果然气势浩大,叫做舞幽壑之潜叫蛟。
生(集体):泣孤舟之寡妇。
师:我看寡妇就不要哭泣了。
朗读声大,一些错误就比如字念错就听得一清二楚。
像“赂”,好些同学念了LUO,还有念错的字词吗?生(4):思厥先祖父,曝霜露,曝应念PU,当与秦相较中“当”通“倘”。
是个通假字。
师:还有吗?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两个为的读音不一样。
第一个为是第二声,是治理的意思。
第二个为念第四声,是被动的意思。
师:好,以后读课文是要放出眼光,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
(生笑)老师问大家一个私人问题,你怕写议论文吗?希望你能真实的回答。
生(6):我很怕,我不知议论文从哪里入手写,很茫然。
师:你实说文章的条理不清,这是个问题。
生(7):我也怕,写议论是缺少足够的论据,自己头脑中的例子太少。
生(8):我写的议论文比较枯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顺眼。
(生笑)生(10):我想我能写好议论文,无非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就万事大吉了。
师: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害怕写议论文的各种理由。
《六国论》课堂实录-word文档资料
《六国论》课堂实录中学学科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检验、拓展、运用和转化已学到的!日知识的过程,从而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对其已有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另一方面,又是对新知识进行同化。
在这个双向互动中,从而完成学生本身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由此推动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即由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的简单的质疑问难到逐步形成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把学科的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对教师而言,教学的过程,就不应视为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灌输者,而应当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就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氛围或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新的问题。
以下所记,是我在执教高九七级三班时在这方面所作的一次尝试。
-、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在学生学完苏询的《六国论》后,为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六国破灭”根本原因,以及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运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去拓展新的知识(未学过的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的观点及语言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明确自己对“六国破灭”原因的新的认识),我选定苏轼和苏辙的同题文章为材料,进行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
因此,后两文的教学,不应只是对前文的简单重复,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读读背背”上,也不是单向的传授或灌输,而应力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地学习,重点是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①帮助学生明确两文的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证的方法②简单比较三篇同题文章的同中之异及其优劣③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3.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对照式的扩展阅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讨论式(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
2024年度《六国论》精品课件
当前国际形势中,是否存在类似于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我们应该如何 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来看,如何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繁荣?
2024/3/23
21
完成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
2024/3/23
02 03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各国为对抗强秦而采用的一种联合策略,即南北纵列的国家联 合起来共同抗秦,称为“合纵”;东西横向的国家与秦国结盟,称为“ 连横”。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 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2
类似题材作品推荐
《过秦论》
2024/3/23
6
2024/3/23
02
CATALOGUE
文本解读与赏析
7பைடு நூலகம்
重点段落解读
01
02
03
开篇立意
文章开头即提出六国破灭 的原因,引出全文主旨。
2024/3/23
论述过程
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 深入剖析六国灭亡的内外 因素。
结尾收束
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 六国灭亡的见解和警示意 义。
8
课堂辩论
组织一场以《六国论》为主题的 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分别阐述自 己的观点和论据,通过辩论锻炼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互动问答
设计一系列与《六国论》相关的 问题,通过抢答、小组竞赛等形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2024/3/23
18
05
CATALOGUE
思考题与作业布置
2024/3/23
16-2《六国论》(含视频)(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否定判断句:……非……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因
亏损削弱
相继 一概、都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
承接上文,表原因 形作动,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分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在结构上具有引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yì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用
形作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城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
古:<代>它+实际上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贪利
4,文本争鸣
苏洵为什么避而不谈秦国的强盛? 商鞅变法在七国中效果最好 秦国(商鞅)相对于魏国(李悝)、楚国(吴起)还有赵国(赵武灵王)来 说,变法最彻底、推行最深入,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地缘优势最好
秦国位置虽然偏西,但不存在腹背受敌的情况,地形易守难攻,避免了在整个春 秋时期以及战国初期,陷入争斗,消耗国力。很早就攻取四川盆地这个号称“天府 之国”的超级板块,实力大涨,地缘实力碾压其他六国,稳居不败之地。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六国论》精品课件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 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就采取妥协 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
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这种做法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 患。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 《六国论》。
之愈急。(“厌”,同“餍”,满足)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四、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至于颠覆 (古:灭亡 。今:用阴谋手段
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
2.其实百倍 3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本文是一篇史论。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 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其特点是“事出 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南朝·梁·萧统)。这里的“沈 思”不能解作一般的深思。“沈”应是“沈吟”之意, “思”应是“神思”之意。因而,“事出于沈思”,即是 说明文学作品不是出于经、史、子等著作,而是由文学家 对外物的种种审美的感受、想象、构思而成。由于文学作 品“事出于沈思”,当然也就要求“义归乎翰藻”,也就 是说,对于文学家“沈思”所要表现的东西,还必须用美 丽的文词来表达。
(得到)
(灭亡) (结交) (功效) (招致) (打退) (判断) (礼遇) (胁迫,挟持)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连词,表因果)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副词,都)
(介词,因为) (介词,在)
六国论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六国论》一、导言《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本次听课将深入探讨《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六国论的思想内涵1.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韩非子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在战争中,军事力量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胜利在于政治上的胜利。
2. 政治是为了国家利益韩非子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
政治家必须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
3. 政治是权力的斗争韩非子认为,政治是权力的斗争。
政治家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同时,政治家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才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优势。
4. 统一是国家的根本韩非子认为,统一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实现国家的统一,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统一也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三、六国论的实践意义1. 强化国家意识《六国论》强调政治是为了国家利益,这就要求政治家必须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对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政治素质《六国论》强调政治是权力的斗争,这就要求政治家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力和智慧。
这对于提高政治家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 推动国家统一《六国论》强调统一是国家的根本,这就要求政治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家的统一。
这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国家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六国论》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政治经典。
通过学习《六国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的本质和国家的根本,提高政治素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六国论》精品教案
《六国论》精品教案教学要点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习《六国论》;总结群文阅读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论。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一、一段佳话一种文体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
《六国论》精品教案
《六国论》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梳理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丰富文言知识积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及多种论证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并体悟本文借古讽今、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 通过梳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四川眉山人。
27岁因应试不中,便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将他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他为“老苏”。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三)文体知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历史背景在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六国论课堂实录视频,六国论课堂实录六国论课堂实录六国论执教者:谭清才(湖北)创设情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雄踞东方的六国为何不足十年就土崩瓦解呢?一门三词客的苏家父子就写了三篇六国论一、整体感知:一、快速诵读全文,标注字词及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解决1、完:保全(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教师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哟!)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成例3、学生齐读一二段,并试译师作翻译示例二、研习文本1、作者是如何论述弊在赂秦的?2、作者是如何阐发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从论证的角度属于什么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哪三国?3、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齐读倒数第二段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咽应如何读?4、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苏洵的这篇文章对于六国已无任何意义,对谁有意义呢?六国的境地和北宋有何相似之处学生总结介绍北宋的情况,自然补充了时代背景师补充时代背景: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西夏、契丹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的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5、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你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你会有怎样的感想?三、拓展延伸文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标画出来,并大声朗读生朗读并谈自己如此处理朗读的原因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示范,继续感情朗读齐背最后两段《六国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
(板书:六国论)(二)梳理积累互助讨论学习。
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
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
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省略句)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
(省略句)(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明确:第二段针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齐声朗读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
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
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一提到吃,有人会从睡梦中惊醒。
(生笑) 老师问问大家,酸甜咸苦辣中,你喜欢哪种味道?生(1):我喜欢甜,我喜欢吃蛋糕,冰琪凌等师:甜食吃多了可容易发胖,尤其是女生,可要注意些。
(生笑)生(2):我喜欢喝酸的。
吃酸的可以促进消化,利于营养吸收。
师:那你就去吃醋,以后长大了可要当心点。
不要乱吃醋。
(生笑)生(3):我喜欢吃辣,那才叫刺激。
师:你是四川人?生(3):毛主席说过,吃辣的人是革命家,并且吃辣的人性格豪放,坚强,是个男子汉。
师:讲的有理有据,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老师服了你。
说到辣,不能不提到四川,中国火锅之乡,四川火锅特点两个字:老辣,现在有一个四川人就用火锅笔法写了一篇光芒万丈文章,不知这特殊的火锅是否有老辣味,敬请各位品尝,首先让我们用最辣的语言来品读这篇文章。
(生大声自由的朗读)师:同学们的朗读果然气势浩大,叫做舞幽壑之潜叫蛟。
生(集体):泣孤舟之寡妇。
师:我看寡妇就不要哭泣了。
朗读声大,一些错误就比如字念错就听得一清二楚。
像赂,好些同学念了luo,还有念错的字词吗?生(4):思厥先祖父,曝霜露,曝应念pu,当与秦相较中当通倘。
是个通假字。
师:还有吗?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两个为的读音不一样。
第一个为是第二声,是治理的意思。
第二个为念第四声,是被动的意思。
师:好,以后读课文是要放出眼光,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
(生笑)老师问大家一个私人问题,你怕写议论文吗?希望你能真实的回答。
生(6):我很怕,我不知议论文从哪里入手写,很茫然。
师:你实说文章的条理不清,这是个问题。
生(7):我也怕,写议论是缺少足够的论据,自己头脑中的例子太少。
生(8):我写的议论文比较枯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顺眼。
(生笑)生(10) :我想我能写好议论文,无非是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就万事大吉了。
师: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害怕写议论文的各种理由。
《六国论》中的论是典型的一篇议论文,我们学习苏洵是怎样克服大家所指的毛病。
比如他文章很生动活泼,有文采。
不象我们的议论文,像人嚼过的甘蔗,淡而无味。
那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些段落写得生动活泼。
活蹦乱跳(生笑)(生讨论,意见统一)生(部分):第三自然段。
师:老师也认为是第三自然段。
好,说说一些形象的句子,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形象的写出一些国家的割地的忙碌,和急迫。
师:那可能这些土地来得容易吧?生(11):不容易。
祖宗曝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师:其中的以是生(11):才的意思,是说土地来之不易。
很不容易。
师:祖父是生(部分):祖辈和父辈。
、师:现在的祖父是生(集体):爷爷师:先是什么意思?生(部分):表明去世的师:那同学们写文章时千万不要写先师,否则老师会不乐意的。
(生笑)我们有时看到墓碑上刻着先考先妣,这是什么意思?生(部分):不知道。
师:考就是父亲,妣就是母亲,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好象死了父母一样,是指内心非常痛苦,伤心。
现在把老祖宗的产业如弃草芥,看得一文不值,典型的败家子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12):通过对比,用创业难和毁业易对比,使文章的气势足,文章写的很生动,师:有道理,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尽管赂的一方不亦乐乎,赂的忘乎所以,赂的没完没了,但结果只是一相情愿。
生(齐读):其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师:作者对用土地贿赂秦国这件事的态度很明显。
那就是生(13):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