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稳定
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它
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次,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结构、经
济体制、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更
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为扩大国民经济规模和增加
财富积累奠定了基础。
而经济发展则在综合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的质
量和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均衡和
可持续性发展。
引导经济增长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注重经济发
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16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从本章开始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社会主义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是当代世界一种“效率型”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出现的一种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防止两极分化,并最终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1)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2)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由此可以保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1.市场机制功能发挥的特点(1)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导向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运用计划手段配置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二是政府运用宏观调节手段对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作用过程进行引导和调节。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要求
幸福指数(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 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 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 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 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 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 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 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 世界的关注。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 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 福指数。
民主法治用“群众安全感5”、“每万人拥有律师数4”和“劳动 合同签订率5”3个指标来反映 ;公平正义用“城镇居民收入 基尼系数2”、“ 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2”、“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之比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4”、“人均地方财政 支出5”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率3”6个指标来反映;诚信友爱 用“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5”、“食品平均抽样合 格率4”、“每万人法律援助案件数3”和“集中供养率3”4个指 标来反映 ;充满活力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R&D经费 占GDP的比重5”、“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4”和“规模以上工 业新产品产值率4”4个指标来反映 ;安定有序用“登记失业 率3”、“参加基本社会保险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5”、“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3”、“每万人口立案数2”和“意外死 亡人口比率3”5个指标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单位 GDP能耗4”、“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二氧化 硫排放强度2”、“污水处理率3”、“环境质量指数4”和“村庄 整治率4”等6个指标等来反映。总分100.
2012年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数 报告》。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美 国排在第11名。中国香港第67名,中国内 地则排名第112。评价标准极其复杂,财富 并非决定性因素,全球总体比以前幸福。 最不幸福国家集中于受贫穷和战火洗礼的 非洲国家,多哥居未位。较幸福国家倾向 较富裕、良好精神状态及身体健康、稳定 家庭和婚姻、工作保障等为幸福要素。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
1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本章重点
➢ 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 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 经济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 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 改善生态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一般是通过经济增长率来度量 的,多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值等综 合性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来表示。
对我国来说,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要有较快的速度,而且应该 是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发展,避免经济发展速度的大 起大落。
政治经济学
9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的主导战略决策。
• 创新型国家即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而形成强大经 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国家。
•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 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 济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①推进西部大开发②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⑤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⑥在区域经济 发展方面,还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学习计划】经济基础-第16章
经济基础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知识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知识点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
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又设置不同业务分工的机构,分别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删除)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1)受益原则(2)效率原则(3)区域原则(4)技术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1)集权原则(2)效率原则(3)恰当原则(4)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按排。
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知识点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从世界各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差异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或类型:(1)财政联邦制模式:①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
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领域内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
②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下,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实行财政联邦制。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运作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
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AD-AS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1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1.2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1.3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1.4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1.5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1.6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1.7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总产出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更广义地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制度的全面转型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模型,并分析其对实际经济的影响。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它主要关注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资本产出比和资本边际产出率的相互作用。
储蓄率越高、资本产出比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以罗默、索洛等人为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资本、劳动力等资源仅是技术进步的中介和媒介。
三、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由卢卡斯、罗默等人提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类似,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可以通过研发投入、教育培训等手段来促进。
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内生增长理论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四、双轨制经济理论双轨制经济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实践总结,强调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规范轨道和非规范轨道两种经济体系,规范轨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非规范轨道则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通过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应该不仅仅追求高速度和高效率,还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全面目标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从资本积累到技术进步,再到制度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马工程 宏观经济学第16章
IS曲线较陡峭, 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时, 投资 不会增加很多, 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 提高,货币政策效应越弱。
r
LM
E r0
r1 E2 IS
r
LM
r0 E
r1 E2 IS
O
Y0
Y1
Y
O
Y0 Y1
Y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
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大,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幅度较小, 投资增加较少, 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较 少, 即货币政策效应较小
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越 小,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利率下降幅度 较大, 投资增加较大, 从而使国民收入 增加较大, 即货币政策效应较大
r
LM
r
LM
E r0
r1
E2 IS
r0
E
r1
E2 IS
O
Y0
Y1
Y
O
Y0
Y1
Y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效应
(二) LM曲线的斜率
图16-9 (a)“流动性陷阱”与(b)古典主义极端
•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所得税税收体系
– 经济衰退, 人们的收入减少, 其支付的所得税随之减少, 有 助于减缓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宏观经济行驶后,斟酌使用的 经济政策,可简单归结为“逆经济风向”行事。
– 实际上就是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 政赤字, 将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变为整个经济周期的财政平 衡。缺点是不灵活。
第三节 货币政策
• 流动性陷阱
16章-课件-发展经济学第4版-马春文
一、市场及其效率 (二)市场效率
1.静态效率: 静态效率又可分为两类: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生产效率 要求企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生产,配置效率要求产量 处于使净收益最大化的水平。 对 静 态 效 率 的 另 一 表 述 方 式 是 “ 帕 累 托 最 优 ” (Pareto Optimum)。
7
一、市场及其效率 (一)市场过程
消费者需求
居民户
要素供给
产品 市场
要素 市场
产品供给
企业
引致需求
通过这一循环流转过程,对产品具有偏好并提供生产要素 的家庭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相互作用,从家庭购买的 生产要素被转化为出售给家庭的产品。
5
一、市场及其效率 (二)市场效率
所谓静态效率是指资源使用净收益的最大化。只要边际社 会收益(MSB)大于边际社会成本(MSC),生产就会扩大,社 会的净收益就会增加。一旦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 本,我们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化的生产水平。因此,我们 可以用MSB=MSC这一条件表达静态效率。超过这一点后, 扩大生产会减少净收益。
32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质量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将 是大范围、高强度的。这是因为: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市场经 济。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市场成长不足,为实 现经济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长期目标,政府不仅要 承担起干预市场、校正市场失效的职能,而且还要加强制 度建设,培育市场,推动市场成长。同时,在市场成长严 重不足或进展缓慢的部分领域,仍将行使市场替代的功能。
23
一、政府的作用及形式 (三)政府与市场成长不足
培育市场、推动市场成长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 为实现这一职能,政府应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产权制度 的建设,为参与交易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激励和保障,从而 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十六章财政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及第二节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本章考情分析】【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本节知识点】1.财政政策的功能2.财政政策的目标【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功能(一)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协、导、稳、控(谐音:斜倒稳控)(1)导向功能: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进而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引导国民经济运行。
①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如经济增长低迷、处于通货紧缩时,财政政策要确定支持经济增长回升的目标②通过利益机制引导和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如政府为了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就要通过折旧、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私人投资。
(2)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等出现的某些失衡状况的调节和制约。
①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如通过财政转移性支付,协调各地区间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标准,调节个人间的收入水平。
②财政政策工具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和居民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控制。
(4)稳定功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供求平衡①在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②在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例题1:多选题】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
A.导向功能B.协调功能C.统筹功能D.管理功能E.稳定功能【答案】ABE【知识点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1、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衡量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指标,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通常用失业率表示。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②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③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④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⑤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⑥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⑦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⑧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②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③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④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宋涛-政治经济学(12版)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关系。 第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19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 (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1)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 巩固的根本条件。 (2)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3)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 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政治经济学
23
第四节 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 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 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 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益结合起来,前者一般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后者 一般指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效益。
政治经济学
7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 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 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 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 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 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 长,如通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 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 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
第十六章经济周期
第⼗六章经济周期第⼗六章经济周期⼀.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经济周期的阶段?A.萧条;B.复苏;C.通货膨胀;.D.繁荣和危机;2.约瑟夫·熊彼得提出的外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产⽣于A.战争和收成不好;B.成数和加速数的互相作⽤;C.技术⾰新;D.太阳⿊⼦.3.解释经济周期的消费不⾜理论把繁荣的逐渐衰退归因于A.消费的⽀出更不上⽣产的发展⽽导致脯⽚的功过于求;B.投资⽐消费增长快,所以没有⾜够的物品供消费者购买;C.储蓄和投资减少;D.政府税收太⾼,以⾄于消费者没有⾜够的资⾦购买商品和劳务.4.下⾯哪项是”内因说”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典型例⼦?A.经济⾃由运⾏的打破;B. 乘数加速进程;C.收⼊对创新波动的乘数效应;D.以上说法均不准确.5.耐⽤商品需求波动⽐⾮耐⽤商品需求波动⼤,原因是 A. 耐⽤商品往往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需求⽐必需品的需求对收⼊更敏感;B.由定义可知耐⽤商品是”耐⽤”的,因此当收⼊⽔平下降是可以推迟购买;C.耐⽤商品在产出下降时变得很难获得,因为⽣产者在削减⾮耐⽤商品⽣产之前便削减了.耐⽤商品的⽣产;D.耐⽤商品是昂贵的, 所以在收⼊⽔平下降时⼈们⾸先减少的便是耐⽤商品的需求.6. .耐⽤商品⽣产波动⽐⾮耐⽤商品⽣产波动⼤,原因是A.耐⽤商品的需求⽐⾮耐⽤商品的需求对价格更敏感;B. 耐⽤商品⾏业更具竞争⼒,因⽽其⽣产能充分反映需求的变化C. 耐⽤商品是”看跌”的,当市场稍有疲软的迹象时, 耐⽤商品便削价;D. 耐⽤商品⾏业竞争⼒弱,因此需求变化并未能引起其价格的较⼤变化⽽引起了其产出的变化.7.假如你正在计算投资⽀出总额,你将排除下列A.对股票和债券的购买;B.新的住宅建筑;C.库存的变化;D.企业固定投资.8.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 库存投资变化将具有以下特征A.于⽣产和销售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B.于⽣产和销售负相关,与利率正相关;C.于⽣产和销售正相关,与利率正相关;D.于⽣产和销售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9. 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 住宅投资变化将具有以下特征A.与居民平均收⼊变化负相关,与利率正相关;B.与居民平均收⼊变化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C.与居民平均收⼊变化正相关,与利率正相关D.与居民平均收⼊变化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10.企业总投资⽀出的特点是A,受利润的预期和利率的影响B,似乎是完全⾃由的C,对经济影响甚少D,是相当稳定的,并可预测11.意愿投⽀出在经济中经常会A,增加,当国民收⼊下降时B,增加,当利率下降时C,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D,不受国民收⼊变化的影响12. 设想经济已进⼊衰退以后的恢复时期,则在最初阶段,下列哪⼀项不是其特点?A,总需求增加B,收⼊增加C,通货膨胀加剧D,企业和消费者持乐观预测13 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是A,投资很⼤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测B,消费函数变化是如此反复⽆常以⾄于它影响了投资C,政府开⽀代替了投资,⽽政府开⽀波动得相当激烈D,利率⽔平波动得相当剧烈14 如果⼀项仅⽤⼀年的资产的供给价格是3000元,预期收益为3500元,则资本的边际效率为:A,12% B,9%C,83% D,17%15 根据凯恩斯分析,总产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MPC的变动B.投资需求的变动C.消费⽀出的变动D.MPS变动16 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A,企业仍⾯临增加其⾮意愿库存的问题B,个⼈计划储蓄等于企业计划投资C,个⼈和企业⽀出超过商品的⽣产D,企业有⾮意愿库存,因⽽减少其投资⽔平17 据表,回答⼀下问题产量(收⼊)单位:亿消费225220300270375320450370525420600 470(1)如果投资⽀出在每⼀收⼊⽔平上均是30亿,那么均衡产出(收⼊)⽔平是A,225亿B,450亿C,300亿D,370亿(2)边际消费倾向是A,三分之⼀B,⼆分之⼀C,三分之⼆D,四分之三(3)根据上表,乘数是A,3 B,5C,7.5 D,1.018 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对衰退时期产量的减少可能的解释是A,实际利率的下降,导致⼯⼈选择了休闲,⽽将⼯作推迟到将来的某个时期;B.可利⽤的⽣产技术退化;C.失业保险福利的增加,导致⼚商选择了更多的休闲;D.以上所有各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1、平衡增长战略
投资水平低
生产增长率低
净储蓄低 (贫困恶性循环论)
需求方面的平衡增长
实际收入水平低
供给方面的平衡增长
2、非平衡增长战略
前向 联系
长 战 略
非 平 衡 增
后向 联系
非平衡增长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联系,在确定经济发展战 略时,必须充分重视不同工业部门发展的关联作用。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1、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产生的体制条件
为了实现“赶超”战略,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采取的是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与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我国在50年 代末初步形成了一种排斥市场机制、以国家高度集权 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决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鉴于我 国人口过多,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已成为经济发展 的障碍,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如果没有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我国经济发展就很 难跳出“人口增长——环境破坏——经济贫穷”的恶性循 环,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 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 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5、综合性指标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 种新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 作用的标准来衡量 ▪另一类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
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3、经济发展的概念
对概念认识的分歧:
[美]西尔斯的观点
总之
[美]吉利斯的观点
[美]托达罗的观点
经济发展包含 更广的涵义, 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随着经 济增长而出现 的经济、社会 和政治的整体 演进和改善。
4、绿色GDP与循环经济
绿色GDP就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 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 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钢铁 氧化铝
40% 水泥
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经济发展重心的的转换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
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 经济发展手段的转换
(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争取较高 的经济增长速度 2、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 3、优化产业结构 4、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极大地提高人类自身的文 明素质,树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全局观 念和价值观念。
3、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百分比
2003年我国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比重
4% 96% 中国 其他
40% 31%
30%
20% 10% 7.40% 0%
石油 原煤
27%
25%
(三)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 台阶式发展战略
1、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证明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实现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 3、充分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加快科技进步;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 发展的必由之路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在保持要素投入适度增长的情况 下,主要通过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
我国为了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实现由 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否则经济增长 难以为继。
四、实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1、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的产品 和劳务的增加,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GNP)的增长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 增长来表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人均GDP不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能充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缺乏国际可比性 ❖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