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主题研修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适度形式化”探索

——以市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主题研修活动为例

新昌县鼓山中学董益芳

为深度理解和把握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认识其本质,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课程执行力,带动学习、推动教学研究,以此为主题的研修活动于8月26日在稽山中学举行。活动紧凑、内容丰富,有理论结合案例的专家讲座、一线教师的同课异构示范、特级教师精彩点评、市教研员结合高考案例的点睛分析。活动后本人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感悟之一:以课例为载体的专家引领式主题研修活动是有益尝试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位一体,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人教社中学数学室主任、教材主编章建跃教授作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讲座,以《平面向量的概念》、《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两节案例课为例,用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为引子,通过师生互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其共同本质特征,借助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为抽象概念。然后以实例(尤其是反例)辨析概念关键词,并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直至概念“精致”,即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抽象理论在专家精辟透彻的课例分析中变得浅显易懂,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概念课教学也可“适度形式化”:引例—概括—定义—表示—辨析—应用—概念图。

接着,王庆丰、陈一凯老师就《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分别从引例到概念形成、概念辨析到应用作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探索。之后特级教师作了精彩点评,最后市教研员王小红老师作了案例式的专题分析,主要以今年高考数学题为例,指出表面偏难却属于正常能力要求范围,原因在于概念教学理解不透彻,目标不到位。与会者大都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深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概念教学中“不惜时、不惜力”。这实质起到了同伴互助作用。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者围绕本次主题撰写教学随笔。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而紧凑,形式多样,既有专家的理论引领,也有教师围绕此理论的实践探索尝试,更有与会者的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使教学研究过程成为解决问题过程,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以课例为载体,始终根植于教学实践的多向的主题研修活动,突破了传统教研模式,作了有益探索。

感悟之二:“同课异构”下高中数学概念“适度形式化”教学探索

“适度形式化”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在引例和概括中,王庆丰老师让学生在初中已学函数基础上列举常见函数、回顾函数概念,强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知识生长点,实现知识的逻辑顺序自然;陈一凯老师自己举了“射高”、“臭氧层”、“GDP”三个例子,在由实例抽象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根据三个实例抽象出了“三个共同描述”,为函数概念的下定义搭好了平台。

概念辨析时,两位老师都采用正反实例辨析概念关键词:非空数集、任意、唯一。学生加深了对概念

的理解。

概念应用中,王老师充分利用引例,回归到预设的伏笔,应用新知识再次解决两个探究问题:(1)你

能判断“y=1”是函数吗?(2)函数x y =与x

x y 2

=表示同一函数吗?清理 了认知冲突。

王、陈两老师就《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所作“同课异构”探索,虽具体方式相异,但殊途同归,都努力通过典例分析与学生自主探索,揭示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概念,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都实用了概念教学的“适度形式化”。

感悟之三:起始课中对概念的透彻理解是决胜高考的重要前提

市教研员王小红老师作的案例式专题分析中,主要以今年高考数学题为例,指出表面偏难却属于正常能力要求范围,原因在于概念教学理解不透彻,目标不到位。如浙江理科卷第10题,主要考查集合概念,而考生难以理解题意,更无法进行集合语言间的转换,而在“集合”这一核心概念教学中往往将目标定位在集合的运算,而不重视“把集合作为语言来学习”。又如第20题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一般认为,学生主要运用向量方法就能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而此题以翻折为背景,且是两次翻折,考生首先遇到的思维障碍是无法按预想的思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运算的教学,而忽略立体几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学习方法,究其根源在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一起始课中,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折三角形纸片与桌面垂直”引例,一般只折出高线就可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而没有加以拓展:三角形的高线可换成与底边垂直的任一折线、三角形纸片换成任意边形纸片,这影响到线面垂直概念的深入理解。此类情况很多,又如第14题的“数列推理”、 第19题的“随机事件”背景等。

因此在高一、二的起始教学中,应读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在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教学中“不惜时、不惜力”, 学生参与到定义概念的活动中,经历本质特征概括过程,才能透彻理解概念,并能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高考问题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