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线段几何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线段几何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线段几何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1. 认识线段的特征。

2. 学会用直尺和尺规作图,画出线段。

教学准备:1.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毛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根毛线像我们数学中的哪个几何图形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根毛线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线段。

”二、新授(15分钟)1. 初步感知线段(5分钟)1.1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线段?”1.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教室的长方形窗户,就可以看作是两条线段的组合。

”1.3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让学生指出长方形纸的对边,并强调这两对对边就是四条线段。

2. 认识线段的端点(5分钟)2.1 教师提问:“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2.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在长方形纸的两个相对的边的中点。

”2.3 教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纸的两条对边的中点,并标记出来。

3. 探索线段的性质(5分钟)3.1 教师提问:“线段有哪些性质?”3.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线段的性质有: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直的,线段可以测量长度。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用直尺和尺规作图,画出一条线段。

2. 学生操作后,教师选取几幅作品进行评价和讲解。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线段是数学中的基本几何图形,它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可以测量长度。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用直尺和尺规作图,画出两条线段,并测量它们的长度。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断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断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断一、引言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断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几何形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探索几何知识的起点。

通过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形状之间的关系,拓展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案将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堂关于几何图形性质与判断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定义;- 掌握几何图形的判断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几何图形的性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几何图形性质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拓展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能够灵活运用几何图形的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判断几何图形性质时的思维转换;-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 示范展示一个几何图形,引出对几何图形性质的思考;- 提问:你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吗?你知道它们的性质吗?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分小组给学生发放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挑选一个几何图形,找出它的性质,并展示给全班;- 全班讨论,总结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性质之间的联系,如何用性质判断一个几何图形的类型。

3. 知识讲解与演示(30分钟)- 逐一介绍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以示例和图示形式展示几何图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几个判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探究与巩固(40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根据给定的问题使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提供辅助材料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带领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点评各组成果。

数学几何初中基本模型教案

数学几何初中基本模型教案

数学几何初中基本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几何中的基本模型,如全等变换、平移、对称、旋转等。

2. 能够运用基本模型解决实际几何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全等变换模型: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2. 对称全等模型: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3. 对称半角模型: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4. 旋转全等模型: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些实际的几何问题,让学生感受几何模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基本模型的定义、特征和应用,通过例题展示如何运用基本模型解决问题。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对基本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5. 总结:对每个基本模型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易错点。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练习题的解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基本模型的掌握程度。

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基本模型的定义、特征和应用。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实际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几何图形工具:用于展示和构造几何图形。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模型的定义和特征,通过例题让学生看到基本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初中数学教案: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一、几何图形的性质1.1 点、线、面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点、线、面是最基本且不可分割的概念。

1.2 直线和曲线的区别与性质直线是由无限多个点按一定方向延伸而成的,是最短的路径。

曲线则具有弯曲或环绕的特点,长度与形状可以各不相同。

1.3 角的定义及分类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且不重合于其公共端点。

根据大小可将角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1.4 同位角和对顶角同位角指当有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直线相交时,在这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对应位置上所成的各对内错角。

对顶角指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在相交点处互为补角。

二、几何图形的变换2.1 平移平移是指将一个物体沿着某个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大小。

在平移中,每一个点都沿着相同方向和相等距离进行移动。

2.2 旋转旋转是指围绕某个固定点按照一定规律将物体转动一定角度。

旋转可以绕一个点、绕一条直线或绕一个中心等进行。

2.3 对称对称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个中心轴或平面,两侧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对称包括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4 放缩放缩是指根据一定比例改变图形的大小。

放大使图形变大,而缩小则使图形变小。

三、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变换的应用3.1 性质的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或布置房间时,需要考虑到几何图形的特性来确定布局与结构。

3.2 变换的应用几何图形的变换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工程等领域。

例如,在计算机生成动画或制作游戏场景时,常常使用旋转、平移和放缩等变换来创建各种视觉效果。

3.3 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几何图形性质进行推理和证明来得出结论。

例如,通过对等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析,可以证明两条线段平行。

3.4 几何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家具和自然界中的对象来发现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教案一:平面几何初步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掌握线段、角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内容:1. 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3. 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步骤二:讲解1. 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a. 线段: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线段;b. 角: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组成的图形;c. 平面几何:研究平面内的图形和性质的学科。

2. 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a. 线段的长度:线段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b. 角的度量: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之间的夹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3. 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a. 根据给定的线段长度,使用尺子和直尺绘制线段;b. 使用量角器绘制给定角度的角。

步骤三:练习1.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练习绘制线段和角度;2. 学生互相检查作业,纠正错误。

步骤四:拓展1. 指导学生使用绘图工具在平面上绘制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2. 学生根据给定条件,尝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四、巩固与延伸1.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数学软件或网站,加深对几何学知识的了解;2. 完成有关几何学的练习册上的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让他们掌握线段、角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数学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了解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变换和推理,以及相关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4. 讲解与示范对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切割,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和技巧。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初中数学几何几种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几种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几种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几何模型;2. 学会运用这些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1. 双中点模型;2. 双角平分线模型;3. 三线八角模型;4. 三角形模型;5. 全等三角形模型;6. 轴对称模型;7. 勾股定理模型;8. 四边形模型;9. 圆模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2. 提问:同学们认为几何中有哪些常见的模型呢?二、讲解双中点模型(10分钟)1. 介绍双中点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双中点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三、讲解双角平分线模型(10分钟)1. 介绍双角平分线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双角平分线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四、讲解三线八角模型(10分钟)1. 介绍三线八角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线八角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五、讲解三角形模型(10分钟)1. 介绍三角形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六、讲解全等三角形模型(10分钟)1. 介绍全等三角形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七、讲解轴对称模型(10分钟)1. 介绍轴对称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轴对称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八、讲解勾股定理模型(10分钟)1. 介绍勾股定理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九、讲解四边形模型(10分钟)1. 介绍四边形模型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四边形模型解决问题;3. 让学生尝试练习几个相关的题目。

制作初中数学几何教具教案

制作初中数学几何教具教案

制作初中数学几何教具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2. 制作正方体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正方体模型的制作技巧;2. 学生对正方体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正方体模型模板和制作材料;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尺子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正方体的特点;2. 学生分享对正方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讲解正方体的性质(10分钟)1. 教师讲解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如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十二条棱长度相等等;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制作正方体模型(15分钟)1. 教师发放正方体模型模板和制作材料;2. 学生按照模板剪裁纸张,并用胶水粘贴成正方体;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观察和分析正方体模型(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自己制作的正方体模型,总结正方体的性质;2. 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 教师总结正方体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与其他几何图形的联系。

五、练习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与正方体相关的几何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分享解题心得;3. 教师点评解答过程,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方体的性质和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正方体模型质量;2. 学生对正方体性质的理解和应用;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几何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四、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2. 探索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行四边形?3. 探索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操作——猜想——验证4. 拓展:数学实验室5. 小结:作业:P134 /习题3.6 1、3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合作意识、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性质。

2. 三角形中位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准备1. 三角形纸片、直尺、三角板。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十、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关注。

2. 探索活动一: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拼图,观察并猜想四边形BCFD的性质。

几何数学初中入门教案

几何数学初中入门教案

几何数学初中入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为学生介绍初中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能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

2. 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几何图形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征。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如线段、直线、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同时,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判定方法。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矩形、圆等,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和判定方法。

4. 练习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2.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初中几何教案模板

数学初中几何教案模板

数学初中几何教案模板一、课题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几何《角的计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包括角的和、差、倍数关系等。

(2)能够运用角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2)学会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达角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倍数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角的关系。

3.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角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眼镜等,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存在。

(2)提问:如何计算两个角的和、差、倍数关系?2. 新课讲解:(1)介绍角的计算方法,如角的和、差、倍数关系。

(2)通过图形和模型,直观展示角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关系。

3. 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角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角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5. 练习巩固:(1)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角的计算方法。

(2)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讲解。

6.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角的计算方法。

(2)提问:角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调查生活中的角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图形和模型的运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角的关系。

中考数学总复习几何部分教案教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几何部分教案教案

中考数学总复习几何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平面几何基本概念1.1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1.2 平行线、相交线1.3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2. 第二章:三角形2.1 三角形的性质2.2 三角形的判定2.3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3. 第三章:四边形3.1 四边形的性质3.2 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3.3 四边形的不等式4. 第四章:圆4.1 圆的定义及性质4.2 圆的方程4.3 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 第五章:几何变换5.1 平移、旋转的性质5.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5.3 位似与坐标变换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复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掌握几何知识的情况。

2. 组织中考模拟试题训练,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水平。

3. 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方法及合作精神,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每个章节安排4课时,共2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复习,每个章节安排一周时间。

3. 复习方法:先梳理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进行典型例题分析,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

4. 课外作业:每章节安排2-3道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初中数学整理几何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整理几何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整理几何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几何模型,如全等变换、平移、对称、旋转等。

2. 学会运用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1. 全等变换模型:平行四边形、对称全等模型。

2. 平移模型:相邻等线段平移、旋转全等模型。

3. 对称模型:角平分线、垂直或半角对称。

4. 旋转模型: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如平行四边形、对称、平移、旋转等。

2. 提问:这些几何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何作用?二、讲解全等变换模型(15分钟)1.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讲解对称全等模型的构造方法,如以角平分线为轴进行截长补短或作边的垂线。

三、讲解平移模型(15分钟)1. 讲解相邻等线段平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讲解旋转全等模型的构造方法,如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四、讲解对称模型(15分钟)1. 讲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讲解垂直或半角对称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五、讲解旋转模型(15分钟)1. 讲解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讲解对称全等模型的构造方法,如旋转半角、自旋转、共旋转等。

六、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运用所学几何模型解决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练习题。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2. 提问:如何运用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几何模型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几何模型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数学代数几何全套教案

初中数学代数几何全套教案

初中数学代数几何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代数和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代数部分:(1)有理数、实数、代数式的概念及运算;(2)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3)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及应用;(4)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分式的概念及运算。

2. 几何部分:(1)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2)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及应用;(3)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4)几何图形的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几何图形和代数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安排:1. 代数部分:共计40课时(1)有理数、实数、代数式:10课时;(2)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15课时;(3)函数:10课时;(4)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分式:5课时。

2. 几何部分:共计50课时(1)平面几何:25课时;(2)三角形、四边形、圆:15课时;(3)空间几何:10课时;(4)几何图形的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10课时。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组织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2. 教辅:配套练习册、参考书;3. 多媒体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数学网站、教学视频等。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11篇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11篇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11篇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说课稿【篇1】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多媒体)《几何图形》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并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它是小学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之后的进一步加深学习,它也是以后学习三视图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多媒体)学生在小学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后,对于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和关系,难点是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将平面图形围成为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设计(多媒体)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三、课堂结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因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为知识主线,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思维为能力主线,来确定课堂结构:(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初步感知,认识图形分组实验,画出图形动手操作,展开图形猜想图形,还原实验巩固练习,小结反思四、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对教学媒体的利用进行下如下设计:在引入和实验环节:用实物演示,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下面是收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供大家品鉴。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立体图形【类型一】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类型二】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类型一】平面图形的识别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A.5个B.4个C.3个D.2个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类型二】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解:(1)由5个图形组成;(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3)由3个四边形组成.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三、板书设计1.立体图形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2.平面图形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教学反思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第2课时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题西林壁》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类型一】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类型二】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2整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设计者:)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用字母表示数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实际问题D→用字母表示数D→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知识要点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1)不含加减运算;(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3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案立体几何的认识学科:数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掌握与立体几何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立体、面、棱、顶点等。

2.学会判断、描述和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能够应用立体几何的基本原理解决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立体的定义与特征。

2.立体图形的特征与性质。

3.立体几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教学难点:1.立体图形的特征与性质的准确描述与比较。

2.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应用。

教具准备:1.平面投影图和实物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台等)。

2.尺子、直尺、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3.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立体几何的概念(1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立体几何的概念。

2.教师解释立体几何即研究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性质和应用的数学学科。

Step 2: 立体的定义与特征(2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或绘制立体图形的平面投影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特征:在三维空间中有长度、宽度和高度三个方向。

Step 3: 立体图形的特征与性质(40分钟)1.教师依次介绍不同的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台等),并展示其平面投影图和实物图。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包括面数、棱数、顶点数等。

3.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观察和讨论,比较和描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Step 4: 立体几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30分钟)1.教师介绍立体图形的投影、展开图、相似与全等等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2.教师提供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立体几何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

3.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1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2.教师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指导。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语言教案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语言教案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几何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2. 能够正确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性质。

3.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几何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2. 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几何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几何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几何图形和性质。

二、基本几何概念和符号(15分钟)1. 教师介绍基本几何概念,如点、线、面、角、三角形、矩形等。

2. 教师讲解几何符号的表示方法,如点用小写字母表示,线用两个点的坐标表示,角用两个点的坐标表示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使用几何符号表示基本几何概念。

三、运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几何图形,如三角形,要求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其性质,如边长、角度、高的长度等。

2. 学生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所给几何图形的性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纠正和补充描述中的不足之处。

四、练习和巩固(1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其性质。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所给几何图形的性质。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几何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描述几何图形和性质时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和性质。

2. 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让学生初步了解几何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立体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立体模型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立体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几何立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立体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几何立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几何立体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模型和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2. 提问:同学们在平面几何中学到了哪些几何模型?这些模型有什么特点和应用?二、立体几何模型的介绍(10分钟)1. 介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几何模型的概念和特征。

2. 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各种立体几何模型的形状和结构。

3. 引导学生探讨立体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立体几何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立体几何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体积、表面积、空间角度等。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如求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的表面积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四、操作和思考(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教学模型和教具,观察和测量各种立体几何模型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几何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交流立体几何模型的应用经验。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立体几何模型的概念、特征和应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困惑,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各种立体几何模型的概念和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一:初中数学复习几何综合题教案】几何综合题几何综合题一般以圆为基础,涉及相似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这类题虽较难,但有梯度,一般题目中由浅入深有1~3个问题,解答这种题一般用分析综合法.【范例讲析】:1. ⊿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与ab相交于点e,点f 是be的中点.(1)求证:df是⊙o的切线.(2)若ae=14,bc=12,求bf的长.2. 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直线与⊙o 相切于点c,过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d,连结ac .(1)求证:ac平分∠dab;(2)若ad=3,ac= ab的长。

【闯关夺冠】1.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o过ac的中点d,de⊥bc于点e.(1)求证:de为⊙o的切线;(2)若de=2,tanc=4.如图,已知⊙o的两条弦ac、bd相交于点q,oa⊥bd.(1)求证:ab2=aq?ac:(2)若过点c作⊙o的切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p,求证:pc=pq.1,求⊙o的直径.2【篇二: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专题一】中国最负责的教育品牌私塾国际学府学科教师辅导教案【篇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完全平方公式(1)泉州六中郭红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生对将要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特殊性的计算上升到一般性的规律,得出公式,并能正确的应用公式。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勇气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

五、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六、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媒体:投影仪八、教学和活动过程:1、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教材“完全平方公式”内容共含两课时。

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

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提出问题[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x+3)2=_______________,(x-3)2=_______________,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问题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多项式的结构特点(1)原式的特点。

两数和的平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则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1)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而是全面考察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对数学来说,要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具体目标。

(2)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要搞清学生的起点是什么?在达到可能的学习目标时,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是怎样的?学生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又是怎样的?(3)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哪些具体的情景?通过哪些线索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附设计说明。

(4)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标准是什么?通过哪些指导性策略和具体的指导性材料能够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5)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主要思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等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将外在的教育理念物化为自己的数学教学设计行为和课堂教学行为,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数学活动上;应放在如何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上;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上。

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问题,以便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a-b)2=a2-2ab+b2.4、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形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a+b)2=a2+2ab+b2你能运用公式计算下列各式吗?(-x-3)2=______________,(-x+3)2=_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上面各式的计算结果:你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完全平方公式又如何叙述?〈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2、判断:( )① (a-2b)2= a2-2ab+b2( )② (2m+n)2= 2m2+4mn+n2( )③ (-n-3m)2= n2-6mn+9m2( )④ (5a+0.2b)2= 25a2+5ab+0.4b2( )⑤ (5a-0.2b)2= 5a2-5ab+0.04b2( )⑥ (-a-2b)2=(a+2b)2( )⑦ (2a-4b)2=(4a-2b)2( )⑧ (-5m+n)2=(-n+5m)23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⑤(4x-5y)2 =______________;⑥ (0.5m+n)2 =___________;〈四〉、[学生小结]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练习填空(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ab3-1.5)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xy2+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n3-4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自我评价[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