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瓣膜性心脏病治疗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人因心脏病而失去生命。

近年来,医学界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使得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心血管手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方面。

1. 心血管手术的进展心脏病患者中,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心血管手术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在常见的心脏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心脏移植术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切开胸骨,手术创伤大且恢复时间较长。

然而,近年来引入的微创手术技术使得该手术更加安全和便捷。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小切口进行手术,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瓣膜置换术需要打开胸骨进行手术,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然而,现在逐渐引入的经皮瓣膜置换术(TAVR)通过导管进行手术,无需打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TAVR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高龄患者和高危患者。

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对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药物的研发不断推动心脏病治疗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心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首要选择。

除了常用的阿司匹林,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已经出现,如克洛吉雷。

这类药物通过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减轻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抗凝药物在心脏病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剂量调整也不方便。

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不需要频繁监测,剂量调整也比较容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治疗选择。

3. 介入治疗的进展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血管进行治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心脏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新进展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

多年来,科学家和医生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新进展,下面我们将探讨其中的一些。

1. 冠脉搭桥术的改进冠脉搭桥术是一种手术技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即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症状。

在传统的冠脉搭桥术中,医生会使用患者自身的静脉或动脉来搭建旁路,绕过阻塞的冠状动脉,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然而,近年来,医学界引入了一种名为“微创冠脉搭桥术”的新技术。

微创冠脉搭桥术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技术,通过在患者体内穿刺插入导管,直接在冠状动脉内部搭建旁路。

相比传统手术,微创冠脉搭桥术具有更小的创伤、较短的恢复时间和更低的并发症风险。

这一新技术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2.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和其他可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细胞类型来修复受损心肌的治疗方法。

心肌细胞的损伤是心脏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而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力,包括心肌细胞。

通过将干细胞或其他可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细胞类型注入到患者的心脏中,科学家和医生们希望能够促进受损心肌的修复和再生。

虽然细胞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这种新进展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希望,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得到改善的患者。

3.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改良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瓣膜疾病,如瓣膜狭窄或瓣膜关闭不全。

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涉及开胸手术,使用人工瓣膜替代受损的瓣膜。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心脏瓣膜置换术逐渐成为现实。

例如,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插管的方法,将人工瓣膜送入患者的心脏。

这种新技术避免了开胸手术,减少了创伤和恢复时间,并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

这一创新为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4. 非手术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科学家和医生们还在探索一些非手术治疗方法来治疗心脏病。

人工心脏瓣膜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心脏瓣膜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心脏瓣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言: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寿命延长,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金属机械性或生物学性心脏瓣膜存在一系列限制,因此,新型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和开发势在必行。

一、可降解材料在人工心脏瓣膜上的应用可降解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将其引入到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中。

这些可降解材料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代谢,并减少了患者长期使用其他类型人工心脏瓣膜可能面临的并发症风险。

目前,利用聚乳酸(PLA)、聚羟基丁酸(PGA)、聚己内酯(PCL)等可降解材料制备人工心脏瓣膜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不再需要第二次手术进行瓣膜替换。

同时,不会对患者产生额外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二、纳米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中的运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在医学应用中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纳米技术可以通过精密控制和调控材料微观结构,改善人工心脏瓣膜的力学性能和表面特性。

通过利用纳米材料或纳米涂层,科学家们成功地增强了人工心脏瓣膜的抗菌性、抗血栓性以及耐久性。

例如,采用纳米碳管增强机械性心脏瓣膜,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和抗淋巴细胞性侵袭能力。

三、干细胞技术在人工心脏瓣膜的应用前景干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兴生物医学技术,对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其在人工心脏瓣膜的修复和再生中也显示出巨大应用前景。

利用干细胞技术制备人工心脏瓣膜有助于提高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功能与修复能力。

通过将干细胞导向分化为心脏瓣膜相关细胞,并与多种支架材料结合,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类似自然心脏瓣膜特性的人工心脏瓣膜。

这一技术对于改善传统人工心脏瓣膜使用寿命和避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四、仿生设计为人工心脏瓣膜带来全新突破仿生设计是一种借鉴自然界的原理和结构来设计新型器械或材料的方法。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
1958 ➢瓣膜置换术——国内1965年 ➢经导管介入治疗——2000年
2020/3/12
经皮肺瓣球囊扩张(PBPV) 二尖瓣球囊扩张(PBMV) 主动脉瓣球囊扩张(PBAV) 三尖瓣球囊扩张(PBTV)
4
新型心脏瓣膜病变治疗方法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
➢ 经导管二尖瓣环成形术/修复 术
2020/3/12
33
手术过程
股动脉穿刺
置入大鞘
根部造影
导丝过瓣
球囊扩张
置入瓣膜
瓣膜释放
造影结果
2020/3/12
34
术后管理
• 长期随访:瓣膜功能、瓣周漏、再狭窄、瓣叶血栓等; • 术后抗栓:建议终身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同时一定时间内结合氯吡格
雷 (自膨式:3个月,球扩式:6个月); 抗凝? • 长期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使用抗生素;
其中,主动脉瓣环内径为选择置入瓣膜型号的最主要依据
2020/3/12
28
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 TAVI的适应症 ◆ 术前评估 ◆ 手术过程 ◆ 术后并发症
2020/3/12
29
手术过程
• 血管入路的建立 • 导丝进入左心室 • 装载瓣膜 • 球囊扩张 • 释放瓣膜 • 退出输送系统及缝合血管
18
TAVI 适应症
• 绝对适应症
1、老年重度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 超声心动图示 : 跨主动脉瓣血流速度≥4.0m/s 跨主动脉瓣压力≥40mmHg 主动脉瓣口面积<0.8 cm2
2、患者有症状,如心悸、胸痛、晕厥,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该症状为AS所致) 3、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 4、解剖上适合TAVR 5、三叶式主动脉瓣 6、纠正AS后的预期寿命超过1年

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导言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新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以及它们对患者的益处和应用前景。

一、心脏病的诊断新技术1. 心电图监测心电图监测是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病理变化。

近年来,心电图监测技术有了许多改进,如便携式心电图监测设备的出现,使得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心电图检测。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心电图的解读更加准确和快速。

2.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对心脏进行显像,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心脏超声检查技术的改进使得图像质量更加清晰,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心脏功能参数,如心脏收缩能力、心室功能等。

此外,3D超声心动图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心脏进行成像。

与心脏超声检查相比,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近年来,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扫描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图像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使得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脏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心脏病的治疗新技术1. 冠脉血运重建冠脉血运重建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方法。

传统的冠脉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冠脉血运重建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

例如,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支架再狭窄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冠脉血运重建的效果。

2. 心脏射频消融术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通过导管将高频电能传递到心脏组织,破坏异常的电路或激起点,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近年来,心脏射频消融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手术操作更加简便、安全,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受益于这一技术。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Jacc心脏病学杂志是一本国际性的心脏病学专业杂志,发表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综述,其中《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更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个栏目的相关参考内容。

1. Modern Manage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该综述概述了现代心脏瓣膜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案的更新,以及手术和介入技术的最新发展。

这篇文章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着眼于多领域协作治疗,以实现最佳病情管理。

此外,该文还介绍了在心脏瓣膜病管理中的最新技术,例如心脏瓣膜修复手术、TAVR、液固病理学和前瞻性计算力学。

2. Contemporar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目前治疗非常有限,患者的生存率低,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届综述回顾了现代PAH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它提供了一些最新的治疗方法,如二氧化碳接受性试验、心前区毛细血管在患者预后的作用等内容。

3. Modern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包括中风和心力衰竭,大大增加了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根据当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寻找最佳的管理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概述了现代房颤的诊断和管理方案,着重描述了抗凝治疗、电生理和介入治疗、通气等方面的最新技术。

4. Advances in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冠状动脉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介入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支架也在不断更新。

心脏瓣膜疾病的最新治疗技术

心脏瓣膜疾病的最新治疗技术

心脏瓣膜疾病的最新治疗技术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心脏内部的心瓣膜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或逆流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目前最新、最有效的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技术。

一、无创性介入技术无创性介入技术主要作用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严重反流或嵌顿情况。

通过在血管插入导管,医生可以实现对损坏的心脏部位进行修复或替代。

这一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并且相对传统开放手术来说更加安全可靠。

1. 经皮关闭二尖联合拱叶经皮关闭二尖联合拱叶(Percutaneous Edge-to-Edge Repair)是针对二尖瓣脱垂或功能不足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将二尖瓣的两个拱叶连接在一起,从而改善血液逆流现象。

相较于传统手术,这种无创性介入技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

2.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最有效的无创性介入方法。

医生将人工心脏瓣膜通过导管送至患者体内,再通过扩张器将其展开并更换原有功能受损的主动脉瓣。

该方法成功率高、恢复快速,并且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中的切口和心肺转流等合并症。

二、三维打印技术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它也为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特定的解剖结构使用自体组织或合成材料制作一个与之完全匹配的人工瓣膜,然后通过手术植入到患者体内。

1. 利用自体组织制作人工瓣膜三维打印技术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皮肤等组织来制作心脏瓣膜。

通过先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再利用特定的生物材料,使得从三维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瓣膜与患者个体化的解剖结构完全吻合。

由于使用了自体组织,这种方法在兼容性和长期生物相容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材料科学在心脏瓣膜治疗中的应用利用合成材料制作人工心脏瓣膜也是三维打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瓣膜性心脏病诊治进展

瓣膜性心脏病诊治进展

76 ・
中国心血管杂志 2 0 1 4年 2月第 1 9卷第 1期
C h i n J C a r d i o v a s c Me d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V o l …1 9, N o . 1

综 述 ・
瓣 膜性 心 脏病 诊 治进 展
赵树梅 李虹伟
难、 心绞痛甚或晕厥 。目前 , 本病 尚缺乏统一 的诊 断标准 , 多
数文献 的描述包括 以下几方 面内容 : ( 1 ) 年龄 > 6 0岁 ; ( 2 ) 超 声心动图的典 型改 变 : 瓣 叶增厚 、 回声增 强 ( 有 时呈 活动受 限) , 但 一般不 发生瓣膜 边缘 的黏连 ; ( 3 ) 除外其 他原 因所 致
B e j i i n g F r i e n d s h i p H o s p i t a l , 1 0 0 0 5 0 B e q i n g , C h i n a
Co r r e s po n d i n g a ut h o r: L i Ho n gwe i , Emai l : l h w1 96 56@ s i n a .C O n r
膜的钙化积分 , 未能 延 缓 瓣 膜 钙化 的进 展 。有 鉴 于 目前 的 研 究结果 , 2 0 1 2年 欧 洲 V H D诊 断 与 治 疗 指 南 指 出 . 以 延 缓 钙
1 病 因学 的演 变
2 0世纪 中叶 以前 , 世界 范 围 内瓣 膜病 主要 病 因是风 湿 性和先天性 : 前者主要类 型是 二尖瓣狭 窄伴关 闭不 全 ; 后 者 主要 类型包括二叶式 主动脉瓣 和二尖瓣 黏液变 性。近年 来 退行性瓣膜病 、 缺血性 瓣膜病 的发病 率稳步上 升 , 已经成 为 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类 型 ; 受累人 群也发生 了变 化 , 主要

胸腔镜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欲钊l i#2020年第15象第6期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2020,15(6)• 701 ••微创医学技术前沿•胸腔镜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洗蟲陈体康(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广西南宁市530021)冼磊,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胸心血管外科主任。

曾在德国洪堡大学夏洛特医学院、德国心脏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及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学习。

擅长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肺部疾病、食管疾病、纵隔肿瘤、气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以及大血管、外周血管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国家卫健委胸外科内镜管理和诊疗技术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专家组成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模拟医学部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广西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广西医师协会胸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胸壁外科联盟广西地区联盟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大血管疾病分会常委,担任《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等期刊及《医学参考报》胸心血管外科频道编委,并出任《美国基因工程技术》(Gene Tec/moZogy)、《德国癌症化疗与药理学》(Cancer Che福"erapy and P/iarmacotogy)、《中国牌癌杂志》《肿瘤防治研究》等杂志的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广西卫生厅重点课题1项,广西卫生厅科研课题2项,参与科研课题7项。

发表S C I论文10余篇,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各1项。

心脏瓣膜病领域治疗新进展2023

心脏瓣膜病领域治疗新进展2023

心脏瓣膜病领域治疗新进展2023相关心脏瓣膜病流行病学>>>>房颤与心脏瓣膜病➤房颤可独立于瓣膜疾病发生。

发生房颤的心脏表型特征包括心房增大、肺血管阻力增大、右心衰、前向血流降低、心输出量储备降低和心包抑制增加,均会导致不良结局。

➤房颤可导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R)和三尖瓣反流(TR),有时可通过恢复窦性心律而逆转。

➤房颤与退行性瓣膜疾病有相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瓣膜疾病患者合并房颤的并发症包括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以及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任何形式的先天性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结局更差。

➤瓣膜病干预后新发房颤患者预后较原有房颤患者的预后更差。

➤尽管有证据表明,合并房颤时未经治疗的瓣膜疾病与较高的风险相关,但指南仍建议将房颤作为干预时机的主要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RHD)➤RHD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是由咽喉感染A组链球菌所致风湿热的结果。

√改善社会经济地位和获得适当卫生保健,可降低A组链球菌传播和感染风险。

早期、及时识别和治疗此类感染,可大幅降低风湿热的发生,是一级预防策略的基石。

√针对A组链球菌的疫苗正在开发中。

√二级预防旨在预防风湿热复发和已确诊的RHD进展,包括每3或4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G。

➤对于有症状的重度RHD,二尖瓣球囊瓣膜成形术和瓣膜修复/置换术是必要的。

继发性二尖瓣反流➤MR 被认为是一种局部室壁活动异常导致二尖瓣叶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瓣叶运动受限和关闭不全的左心室疾病(图2)。

然而,由于SMR的异质性,情况更加复杂。

图2 SMR的病理生理和机制➤最近研究显示,瘢痕和纤维化程度是SMR 不良预后(全因死亡、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素。

➤SAVE试验表明,即使是轻度SMR也会对预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左心室重构的早期标志物。

另外,梅奥诊所的一项研究表明,SMR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反流量和有效瓣口面积。

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人工心脏瓣膜技术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人工心脏瓣膜是模拟人体本身瓣膜的功能,用来替代病变瓣膜或先天性瓣膜畸形的做法,是医学技术的一大创新。

本文将就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分享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知识。

一、瓣膜与人工瓣膜的区别瓣膜是心脏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如在各种原因下功能失调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疾病可威胁人体的生命,这时候手术可以是一个治疗的方法。

传统方法是通过开胸手术直接更换受损的瓣膜,这种手术的风险比较大,且恢复时间也比较长。

而且,开胸手术操作需要剧烈的切口,对身体健康回复同样是一个威胁。

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手术方法就是研究的目的。

而人工瓣膜的瓣膜缺陷或永久性损伤都可用人工瓣膜来替代。

与传统开胸手术不同,人工瓣膜通过微创手术或介入手术的方式进行替换。

手术难度相对较低,术后患者康复快,同时手术风险也极低。

二、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生物材料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类型的人工瓣膜,大多数是用硅、碳、钛、镍钛等金属或半金属物质制成的。

这些材料质地坚硬、抗磨性好、防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心脏瓣膜的生产。

另外,不同的瓣膜可以分为人工二尖瓣膜和人工主动脉瓣膜,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操作。

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发展是紧跟着生物材料、微创手术、生物电子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而进行的。

因此,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可或缺。

三、微创手术与人工瓣膜替换手术微创手术是目前医疗领域趋势,可以解决传统手术固有的缺点。

由于传统手术无法避免的开胸比较痛苦,具有伤口大以及血肿、开口感染率等风险。

而微创手术操作则通过小切口实行操作,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后遗症少。

微创手术对于人工心脏瓣膜手术的研究价值不亚于生物电子的进展带来的改变。

人工瓣膜替换手术是借助化学、物理等方式进行全乳头肌切开冠状动脉冬季休眠裹切除被膜取出连体的操作方式,目前技术趋势是逐渐将人工瓣膜替换手术推广到微创手术研究中。

心脏瓣膜的发展趋势

心脏瓣膜的发展趋势

心脏瓣膜的发展趋势
心脏瓣膜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定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医疗成为一种趋势。

心脏瓣膜的发展也趋向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通过使用三维打印技术和先进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和建模瓣膜的形状和尺寸,从而设计出适合患者的瓣膜。

2. 医用材料的进步:心脏瓣膜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久性和可靠性。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的医用材料不断涌现,可以更好地满足心脏瓣膜的要求。

例如,聚合物材料、生物材料、金属合金和人工心肌组织等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改进瓣膜的功能和性能。

3. 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需要进行胸骨切开和体外循环,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伤和风险。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无切口或小切口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这种手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微创手术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心脏瓣膜治疗的主流方法。

4. 瓣膜修复技术的进步:与传统的瓣膜置换不同,瓣膜修复技术可以保留患者自身的瓣膜组织,减少瓣膜置换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目前,瓣膜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二尖瓣和三尖瓣的治疗。

今后,随着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瓣膜修复将成为心脏瓣膜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总的来说,心脏瓣膜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个性化定制、医用材料的进步、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和瓣膜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

这些趋势将改善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心脏瓣膜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心脏瓣膜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心脏瓣膜市场发展现状简介心脏瓣膜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械,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包括瓣膜狭窄和瓣膜关闭不全两种情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脏瓣膜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心脏瓣膜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心脏瓣膜市场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心脏瓣膜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00亿美元。

这表明了心脏瓣膜市场的潜力和巨大的商机。

主要驱动因素1. 人口老龄化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

老年人群体对心脏瓣膜的需求量较大,这对心脏瓣膜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技术创新近年来,心脏瓣膜市场涌现出许多技术创新。

传统的心脏瓣膜手术需要进行开胸手术,手术创伤大且恢复周期较长。

而现在,随着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和经皮二尖瓣膜修复手术的发展,患者可以享受到微创手术的好处,这进一步推动了心脏瓣膜市场的发展。

3. 医疗支出的增加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心脏瓣膜手术的费用通常较高,因此医疗支出的增加也为心脏瓣膜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心脏瓣膜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爱奥尼克斯、爱尔兰爱德华生命科学、美敦力和爱立信等。

这些公司在心脏瓣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经验。

此外,亚洲地区的心脏瓣膜市场也在逐渐崛起。

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心脏瓣膜市场的增长,并吸引了一些国际公司的投资。

市场挑战和机遇虽然心脏瓣膜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心脏瓣膜的研发和生产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团队和技术支持,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壁垒。

其次,心脏瓣膜市场的监管环境相对复杂,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高,这增加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然而,市场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全文)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全文)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全文)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的瓣膜结构因风湿热、粘液性变、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冠心病、细菌感染或创伤等原因导致心脏瓣膜结构病变,从而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引发心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的疾病。

心脏瓣膜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心脏瓣膜,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

由于心脏瓣膜病自身的病变特点决定其病理过程不可逆且渐进性加重,因此手术治疗成为心脏瓣膜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

一、心脏瓣膜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由于发展中国家风湿性心脏病较高的发病率及发达国家老龄人口中退行性瓣膜病较高的患病率,近些年来估计心脏瓣膜病的总患病人口超过1亿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1]。

全球已有约400万人因严重心脏瓣膜病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手术[2],每年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量高达30万例,其中北美地区年手术量约10万例[3]。

我国心脏瓣膜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二尖瓣、二尖瓣与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及多瓣膜病变;二尖瓣病变以狭窄为主,主动脉瓣病变以关闭不全为主,三尖瓣病变以关不全为主。

手术方式依次为二尖瓣置换术(MVR)、双瓣置换术(D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三尖瓣置换术(TVR)或合并三尖瓣置换术(TVR)。

美国心脏瓣膜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主动脉瓣、二尖瓣、二尖瓣与主动脉瓣、三尖瓣及多瓣膜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以狭窄为主,二尖瓣病变以关不不全为主,三尖瓣病变以关闭不全为主,且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增大不如我国人群明显;常见的手术方式依次为AVR、MVR、DVR、TVR或合并TVR。

STS-ACSD年度执行报告显示,近10年间,虽然美国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数量增长1.8倍,但瓣膜置换仍然以AVR 比例占主导地位。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预后极差,约半数患者自然寿命不超过2年[4-5]。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美国,75岁以上人群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为4.6%,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3]。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亦随之明显增加。

在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往往由于患者年迈、合并症多样化以及开胸等外科手术史的后遗症等方面原因,导致治疗开胸手术心脏瓣膜后产生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1]。

但在采取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治疗后,取得临床效果显著[2]。

如今,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现笔者就近几年来对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34-021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主要为[3-5]:(1)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达0.183%。

(2)中老年瓣膜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逐年增加,退行性改变表现为钙化,粘液变性等,主动脉瓣钙化65%以上,增厚发生率为29%,狭窄发生率2%,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75%。

(3)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

(4)先天性瓣膜病。

心脏常受损的瓣膜[6]:①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以及主动脉瓣等方面的狭窄和关闭不全。

2 治疗的新进展2.1 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二尖瓣反流主要是指器质性二尖瓣反流以及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前者主要是由风湿性病变导致,后者主要由左室结构重新构建而导致[7]。

治疗该类疾病,目前主要采用外科二尖瓣成形术或者二尖瓣置换术,而在介入治疗该疾病方面主要采用经皮二尖瓣修复术以及经皮二尖瓣成形术[8]。

2.1.1 经皮二尖瓣修复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是在外科二尖瓣修复手术基础上形成的alfieri技术[9]。

alfieri技术的主要功能是使二尖瓣口的有效面积有所减少从而使得其发生的反流程度得到缓解。

介入方式采用mitraclipltm系统为典型,通过右心房以及房间隔的穿刺与借助钳夹缝合前后瓣叶等一系列手段,使二尖瓣双出口得以形成,二尖瓣反流程度得到控制与缓解[10-11]。

心脏病预防及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预防及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预防及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病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预防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心脏病的预防1. 饮食健康饮食习惯对心脏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最新研究发现,低纤维饮食、高胆固醇饮食和高盐饮食与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降低盐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 积极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脏健康。

最新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此外,进行力量训练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心血管系统。

3.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可以显著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

因此,合理控制体重,维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对于心脏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4. 停止吸烟吸烟是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最新研究表明,吸烟会损伤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戒烟不仅能够预防心脏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脏病的治疗1.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是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治疗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介入治疗技术的改进。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最新的药物洗腔支架能够释放抗增生药物,在保障冠状动脉通畅的同时,降低再狭窄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2. 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对于一些心脏病晚期患者,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成为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最新的进展包括提高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并开发出更小型、更智能的人工心脏。

3. 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但对于高风险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大。

最新的进展包括微创手术和经导管替代瓣膜置换手术等,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治愈效果。

三、心脏病的药物治疗1. 血栓溶解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脏病,最新的血栓溶解药物具有显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瓣膜性心脏病(VHD)治疗技术在心血管医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9年经导管介入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涉及的范围流行病学趋势VHD II调查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观察研究项目设计的,其强调了不断变化的VHD人口学及其对临床管理的影响。

调查的主要发现包括与2005年进行的相似研究相比,VHD患者的年龄增加,与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的指南推荐高度一致,以及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逐渐出现。

影像学诊断多模态成像在VHD的早期诊断、检测疾病进展(瓣膜损伤和相关心肌重塑反应)、经导管和外科治疗计划,以及之后的随访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1.瓣膜超声心动图仍然是首选的VHD影像学检查方法。

2019年发表的研究(对25例患者进行20次超声心动检查)表明,峰值速度的重复性优于平均梯度评估(变异系数为10.1% vs. 18.0%,P<0.001),提示峰值血流速度应为观测主动脉进展的首选指标。

峰值血流速度>5 m/s且射血分数<60%的无症状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即使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因此应考虑在这类高危患者中进行早期干预。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在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不一致时,可使用CT钙评分来评估主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该领域的进展包括明确指导瓣膜钙化的最佳评分,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其预测疾病进展和临床事件的能力。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可使用18F-氟化物作为钙化活动的标志,可较超声心动图和CT更早地检测早期生物瓣膜退行性病变,如图1。

事实上,研究证实,生物瓣膜瓣叶对示踪剂摄取地增加可以作为瓣膜变性的标记,是未来预测瓣膜功能障碍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

然而,将这些发现用于临床实践的可能性仍不确定。

图1 体内18F-氟化物PET(右)和CT成像(左)2.心肌随着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磁共振(CMR)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地研究探究了VHD继发的心肌损伤。

例如,在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中,CMR识别的心肌纤维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

对于接受手术的受试者来讲,超声心动图的整体纵向应变受损(阈值≥20.6%)与长期不良预后相关。

有研究应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了主动脉狭窄患者(630例)左心室机械分散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每增加10 ms,HR=1.1,P <0.001)。

心内膜、心肌中部和心外膜纵向应变功能地下降可预测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211例)的症状,心内膜纵向应变则可作为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进一步扩展该概念,与标准临床变量相比,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无症状中-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735例)进行心脏损害的四阶段分级可为患者提供更多临床预后的相关信息。

心肌纤维化是主动脉瓣狭窄左室失代偿的主要原因,可通过CMR直接观察。

一旦确诊,纤维化进展迅速,瓣膜置换后仍可持续存在,且与长期的不良预后相关,如图2。

目前正在进行的EVOLVED试验(NCT03094143)将确定尽早进行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是否能改善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狭窄伴早期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结局。

图2 主动脉狭窄的心肌瘢痕药物治疗进展与其他主要心血管疾病不同,VHD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

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尤其是主动脉狭窄。

研究显示,在367703例英国BIOBANK参与者中,肥胖与主动脉狭窄风险增加相关,强调了减轻体重作为潜在预防策略的重要性。

临床前研究强调了血小板活化在主动脉狭窄进展中的作用,而Lp(a)与主动脉瓣钙化增加、主动脉瓣狭窄进展加快、介入治疗或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并提供了一种极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然而,他汀类药物可增加Lp(a),且有必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钙化是主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亦是新型成像技术和潜在治疗策略的靶点,如正在进行的SALTIRE II (NCT02132026)和BASIKII(NCT02917525)随机对照试验。

瑞典人口研究(>100万例受试者)证实了主动脉狭窄与慢性肾脏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其可能与钙和磷代谢的改变相关。

另一项非随机研究(2785例)则显示,TAVI后,左心室容积、心肌肥厚及心血管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使用相关,但尚需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经导管介入治疗1.主动脉瓣 2019年,两项里程碑式的研究(PARTNER 3和Evolut试验)结果公布,确立了TAVI在低危患者中的获益。

PARTNER 3试验共纳入了71个中心的10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3岁,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的平均值为1.9%(分值越高,治疗后30天内死亡风险越高)。

患者被随机分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SAVR)组和TAVI治疗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卒中及再住院的复合终点。

研究表明,低危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接受TAVI时的主要终点事件显著低于SAVR患者。

Evolut试验共纳入1468例患者(平均74岁),其中1403例患者随机接受TAVI或SAVR。

研究主要终点为24个月内的死亡或致残性脑卒中的复合终点事件。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低的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而言,自膨胀瓣膜TAVI不劣于SAVR。

以上两项试验的发布,以及之前的里程碑式研究,在各类手术风险的患者中均充分建立了TAVI和SAVR的证据,自此TAVI作为严重主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不再取决于手术风险。

2.卒中与TAVI 卒中是TAVI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生存年限。

脑保护装置(CPD)旨在通过在TAVI过程中捕获或分流碎屑来减少脑栓塞的风险。

SENTINEL US IDE试验、CLEAN-TAVI试验和SENTINEL Ulm试验的患者水平倾向匹配分析表明,与无保护装置相比,使用CPD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1.9% vs. 5.4%)。

然而,此项汇总分析包含了来自非随机试验的数据,尚无大型随机试验证实CPD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

3.不同TAVI植入装置的比较目前,直接比较不同TAVI植入装置的数据较少。

SCOPE I试验(739例)的结果显示,在ACURATE Neo瓣膜组和SAPIEN 3球囊扩张瓣膜组分别有87例(24%)和60例(16%)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任何卒中、危及生命或致残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需要干预的冠状动脉阻塞、急性肾损伤、因瓣膜相关症状或充血性心衰再入院等)。

ACURATE Neo瓣膜未能达到非劣效性标准,且二次分析显示SAPIEN 3 THV的优越性受急性肾损伤率和中-重度人工主动脉瓣反流率的影响。

目前,SCOPE II试验(自膨胀Evolut vs. SAPIEN 3 THV)正在进行中,我们拭目以待。

4.在外科小生物瓣中行TAVI瓣中瓣在外科小生物瓣中行TAVI瓣中瓣可导致较高的残余梯度,其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

此时,生物瓣折断(BVF)技术可改善这种残余梯度。

多中心注册研究(75例)显示,THV植入后而非植入前立即进行BVF,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局,且未发现主动脉根部破裂或冠状动脉闭塞。

然而,这一新兴概念和相关的BASILICA技术在外科小生物瓣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与外科再手术治疗进行比较。

5.二尖瓣 COAPT和MITRA-FR两项随机对照试验均评估了在有症状的心衰和中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中使用MitraClip装置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两者却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为此,近20篇评论分析了这两项研究之间的细微差异,如表1。

表1 COAPT和MITRA-FR试验间的主要区别同时,这两项研究均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分析。

在24个月的随访中,MITRA-FR 试验的结果并未发生改变,MitraClip植入对全因死亡率或心衰住院率均没有影响;而在3年的随访中,COAPT试验中患者的获益更为明显。

2年时COAPT试验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总体干预成本较高(73416美元 vs. 38345美元,P<0.001),但当前在美国可以接受。

目前已有MitraClip缘对缘修复的大规模临床试验(>100000例)和结果数据,在Carillon Mitral Contour系统中也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REDUCE-FMR)。

研究显示,在12个月时,应用该系统进行间接瓣环成形术与二尖瓣反流的反流量(主要终点)显著下降相关,患者左心室容积的减少,6min步行距离及NYHA功能分级改善。

然而,试验没有足够的效力。

目前,支持继发性二尖瓣反流进行手术治疗的证据仍然非常薄弱。

二尖瓣瓣环成形术是二尖瓣外科修复中最常用的技术,可在短期内减少二尖瓣反流,改善症状,逆转心肌重塑。

尽管近期单中心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尖瓣反流的复发率低(28%),但至于疗效是否持久,是否可降低死亡率仍尚未明确。

目前,尚需进行高质量研究,来完善在高危人群中的各种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标准,探讨MitraClip适应证,及其他经导管治疗设备的疗效和安全性。

6.三尖瓣目前,经导管治疗三尖瓣病变的策略仍处于早期阶段。

解剖学上的挑战包括瓣环大、瓣膜/瓣环的钙化少、邻近右冠状动脉及瓣膜组织脆弱。

目前正在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包括缘对缘修复、瓣环成形术等。

尽管使用MitraClip设备的早期结果证明了其用于治疗三尖瓣反流有一定希望,但数据规模较二尖瓣介入治疗小很多,且本身数据有限。

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三尖瓣反流的早期干预是否可获益,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手术是否可以改善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结局。

7.肺动脉瓣自首次用于人体以来,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TPVI)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成为治疗肺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多中心回顾研究(845例)显示,TPVI相关的复合事件终点(TPVI后48小时以上的死亡、再手术或再干预)发生率为每人每年4.2%,在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证实了Melody瓣膜的疗效。

在这种情况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长期风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EURO-ENDO前瞻性注册试验对31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成人患者(156家医院,40个国家)进行研究,尽管在影像学、抗生素治疗和早期手术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不良结局(住院死亡率17%,栓塞并发症21%)。

死亡率的预测因子包括Charlson指数、肌酐>2mg/dl、充血性心衰、伴有脓肿或脑并发症,及ESC指南的手术禁忌等。

另外,多学科团队的管理和早期积极手术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诊断通常较为困难,ESC指南推荐使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来诊断具有挑战性的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