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
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实施细则
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第一条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必要继续羁押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有关机关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第三条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障人权原则。
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二)羁押例外原则。
在保障诉讼的前提下,依法从严把握有羁押必要的条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羁押。
(三)全程审查原则。
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在侦查、起诉和审判的任何阶段启动。
(四)全面审查原则。
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既可依申请启动,也可依职权启动;既要审查羁押必要性,也要审查羁押合法性。
(五)迅速简约原则。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快速高效,简化审查程序,及时作出决定,避免拖延而造成不必要的羁押。
第四条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本院各内设机构(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未检部门、监所检察部门、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工作联动协作机制,确保相关信息共享,规范审查程序和案件流转,提高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条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监、公诉和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办理。
具体职责如下:(一)案件批捕后到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之前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监部门负责,该部门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后,针对侦查机关申请延羁、监所部门建议以及侦监部门认为有必要启动的,主动启动审查;(二)公诉部门负责审查起诉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对监所部门提出审查建议的,公诉部门应当及时启动羁押审查;(三)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同时监所检察部门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不适合继续羁押情形的,可向相关办案单位(部门)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羁押必要性审查相关法规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剥夺人身自由的未决羁押应当是非常态的,非羁押性的候审措施才是常态的。
为此,新的刑诉法将刑事强制措施调整为,以羁押【即逮捕】为例外,而以非羁押强制措施为常规,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重要立法理念的制度落实。
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在正当诉讼权利的有效保障之外,主要就是基本人身自由的保障;而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身自由的保障,根本的与主要的路径就是在确保刑事诉讼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少羁押一点时间,这正是逮捕、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设立的初衷与基本内涵。
刑事诉讼法第93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第95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刑事诉讼法第97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115条: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一)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百一十六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的申请,经审查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有关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浅议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浅议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作者:张学辉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6期摘要: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逮捕羁押必要性的审查。
根据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所谓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仅以逮捕为审查对象,分为捕前审查和捕后审查两种情形,不同情形下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和审查启动主体有所区别。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212-01在我国,由于奉行口供为证据之王及侦查手段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高羁押率、超期羁押等现象,这与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现代文明刑法原则相背,也违背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2012年3月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但在实践中司法机关长期形成的有罪推定惯性思维,使这一制度落实并不如人意。
笔者试就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作一浅显分析和论述。
一、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两个强制措施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羁押是指依附于刑事拘留、逮捕而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当然状态。
其贯穿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诉讼阶段,不包括监狱服刑羁押。
相应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也如影随行的惯于在于这三个诉讼阶段。
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自主决定不需要报检察院批准,实践中对拘留必要性的掌握比较宽泛,而且报请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一延再延用足法律规定的37天,导致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后果,但刑事诉讼法对拘留必要性审查基本上未作规定,不能不说是保障人权机制在立法上的一大缺憾。
逮捕必要性审查从时间层面来看又分为捕前审查和捕后审查;捕前审查即为首次决定是否应当适用羁押措施的审查,从而决定是否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捕后审查是在对犯罪嫌疑人逮捕羁押后,是否有继续羁押的必要性予以审查,从而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羁押,或者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二、审查的主体及审查的启动捕前审查: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公安机关应当收集、固定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的证据,并在向检察院提请逮捕时一并随案移送,且要在提请批准逮捕书中专门予以说明。
“捕诉一体”办案模式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2021/06 H (司法实务) 第 1 1 期 (总 第 3 6 5 期 1
34
中 蜀 抬 餐 *1: t h k c h in e .s e PK(M:I r \ t 〇rs
是否变史'羁押的重要考量因素,鼓励犯罪嫌疑人认罪 认 罚 :同 时 ,羁 押必要性审查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 互 衔 接 、双 向 促 进 ,实 现 个 案 办 理 的 示 范 效 应 ,鼓励 更多犯罪嫌疑人枳极减轻社会危险性.使其享受双重 司法实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检察公信力
二、“捕诉一体”模式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司 法困境
* 本 文 系 江 苏 省 人 民 检 察 院 2 0 2 0 年 度 检 察 理 论 研 究 课 题 “‘捕 诉 一 体 ’ 办 案 模 式 下 的 羁 押 必 要 性 审 查 研 究 ”(SJ20202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课 题 组 负 责 人 :邱 霖 ,江 苏 省 无 锡 市 梁 溪 区 人 民 检 察 院 党 组 成 员 、副 检 察 长 [ 2 1 4 0 0 2 ] ; 胡 玉 鸿 ,华 东 政 法 大 学 教 授 [ 2 0 1 6 2 0 ] ; 课 题 组 成 员 :刘 梅 珍 ,江 苏 省 无 锡 市 梁 溪 区 人 民 检 察 院 第 八 检 察 部 主 任 ;王 君 莹 ,江 苏 省 无 锡 市 梁 溪 区 人 民 检 察 院 检 察 官 助 理 [214002] [ 1 ] 《人 民 检 察 院 刑 事 诉 讼 规 则 》 第 1 3 章 第 5 节 就 羁 押 必 要 性 审 查 作 了 单 独 规 定 ,其 中 第 5 7 3 条 :“犯 罪 嫌 疑 人 、被告
浅析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
浅析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作者:季发明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0期摘要: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对保障人权,减少我国居高不下的羁押率具有重要作用。
而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将为这项制度的高效实施提供有效保证。
本文试图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的重要意义、功能定位、设立的基本原则和设立所需的评估信息①进行分析,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功能定位;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9-0103-02作者简介:季发明(1990-),男,浙江丽水人,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检察院,干警,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确立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的重要意义(一)是充分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该法的一项基本立法原则,将刑事诉讼活动的根本任务定位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并完善和增加了相应制度使其落实到位。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益。
而审查的关键在于有明确的审查标准,只有审查标准明确了被羁押人及其近亲属、法定代理人等才能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申请做到心中有数,羁押必要审查机关也才能依照审查标准有效审理所受理的案件,做到公正有效,切实保障人权。
(二)是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需要目前,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已经下发《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文件,但文件没有写明被羁押人达到不必要羁押的具体情形,也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没有明确,只是列举了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的具体情形和作为综合评估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证明尺度,各地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也是按照各地情况简单审查,流于形式,不同地区对标准的把握宽严不一。
只有明确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才能使这项制度落到实处,审查工作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全国统一,确保公平。
二、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的功能定位(一)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不同于逮捕标准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和逮捕标准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标准和逮捕标准是一致的,[1]有的学者则认为两者不一致但存在关联。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什么?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什么?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和法律的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对于形式或者是民事案件的审查制度,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中迹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就是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重要里程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就很容易出现,执法人员乱执法执法的行为,这样就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和法律的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对于形式或者是民事案件的审查制度,也在不断的进步,其中迹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就是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重要里程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就很容易出现,执法人员乱执法执法的行为,这样就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运而生。
▲一、哪些人能用到羁押必要性审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责。
什么是羁押必要性审查?据记者了解,不仅普通百姓对其“颇感新鲜”,甚至一些司法人员也对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容易混淆刑事诉讼法第93条、第94条和第95条的规定。
刑事执行检察厅负责人表示,《规定》第2条专门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概念,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办案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活动。
司法实践中,除司法工作人员,哪些人能用到羁押必要性审查,他们又该如何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呢?该负责人介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3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616条的规定,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直至生效判决作出前,也就是在案件的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均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申请时,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
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应当一并提供。
根据《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办理,侦查监督、公诉、侦查、案件管理、检察技术等部门予以配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监督案件化办理工作指引(试行)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监督案件化办理工作指引(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0.08.24•【字号】京检发〔2020〕124号•【施行日期】2020.08.24•【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监督案件化办理工作指引(试行)京检发〔2020〕124号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9〕32号)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体系”“探索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模式”的要求,以检察监督案件化办理为统领,切实抓好检察监督案件化、规范化、专业化,推动形成办事模式与办案模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根据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引。
第二条履行检察监督职责、实行监督案件化办理,应当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规则、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其他有关检察监督的规定,参考《北京市检察机关监督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北京市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诉讼违法情形及立案标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结合本工作指引,切实解决监督线索发现难、调查核实难、依法处理难等问题。
第三条检察机关依法行使下列检察监督职权,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一)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二)对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工作实行法律监督;(三)对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强制医疗机构的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四)法律规定的其他监督职权。
第四条检察机关行使第三条规定的检察监督职权,可以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提出抗诉、纠正意见、检察建议。
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将采纳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的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
抗诉、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及其程序,依照法律有关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本工作指引。
刑事诉讼法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最新)
刑事诉讼法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最新)目前,建立合理有序的刑事诉讼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刻不容缓。
虽然2012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对被执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机关应当审查羁押的必要性,体现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开明和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刑事诉讼当中的羁押问题已经完全解决。
检察机关在对羁押必要性问题进行审查的过程当中,仍然面临着种种阻碍与挑战。
在深化司法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不断推动解决该问题的工作,促使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不断完善。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概述(一)羁押行为的定性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当中,并没有对羁押概念的详细描述,而学界对此也有多种定义。
在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当中,“羁押指的是司法机关在刑事判决最终生效之前依法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置于看守所,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以及延续的法律状态。
”笔者将羁押的主要目的归纳为:(1)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如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没有受到任何限制,那么其很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干扰诉讼,如拒绝在刑事诉讼的过程当中及时到场,拒绝协助侦查机关或司法机关查清案件事实的真相。
(2)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到和判决前再次实施犯罪,可以对其进行羁押,这对于杜绝某些社会危险的发生具有一定效果。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性质及价值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羁押必要性应该说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的概念。
从出发点上看,羁押必要性是从证据的完整无缺上考虑的;避免重复出现类似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切身利益等。
关于羁押的必要性,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操作。
比如说,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不当,采取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等手段阻碍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当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也有可能产生其他危及社会安全的后果。
我国在法律上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目的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法律的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为了督促检查机关积极履行职责。
浅议羁押必要性审查
浅议羁押必要性审查作者:饶鸣吉张伟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都陆续开展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导致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发展遭遇阻碍,针对当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听证制度;变更强制措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职权,新《刑事诉讼法》第93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这条法律从立法的层面设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旨在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最大限度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一、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情况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17条规定:“侦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
监所检察部门在监所检察工作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由于最高检于2015年将监所检察厅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后,地方各级监所检察部门陆续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名字的更改也赋予了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更多的职能,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成为了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虽然刑诉规则规定各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由不同部门负责,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对中立性。
侦监部门是审查逮捕部门,逮捕决定即是侦监部门做出的,对自己做出的逮捕决定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立场难免有失客观;而公诉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对犯罪的成功追诉,与不羁押相比,羁押明显更有利于追诉犯罪。
关于贯彻执行《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的指导意见
关于贯彻执行《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2016年7月11日印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规范和促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办案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活动。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撤销或者变更逮捕强制措施的,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申请变更逮捕强制措施的,不属于羁押必要性审查。
第三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办理。
没有设立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由负责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专职人员办理。
侦查监督、公诉、侦查、案件管理、检察技术等部门予以配合。
异地羁押的,羁押地派驻看守所检察室应当提供必要的配合。
必要时,上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可以将本部门办理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办理,经审查,需要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的,应当按照对等监督原则,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向办案机关发出建议书。
第四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或者援引该规定但申请事项表述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向其说明情况,并在其修改申请材料后依法受理。
第五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受理、立案、审查、结案、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登记、流转、办理和审批,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立案后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法精讲:羁押必要性审查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法精讲: 羁押必要性审查司法考试刑诉法复习指导:羁押必要性审查。
司法考试复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很多考生已经开始2017-2018年司法考试复习的征程, 我们为考生整理了司考复习基础讲义,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有关机关应当在10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是依职权进行的, 不以有关诉讼参与人提出审查的申请为前提。
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申请时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 有相关证据或者其他材料的, 应当提供。
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必要性评估, 向侦查机关了解侦查取证的进展情况, 听取有关办案机关、办案人员的意见等方式。
根据《规则》第619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书面建议:①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 不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②案件事实或者情节发生变化,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决无罪的;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新的犯罪, 毁灭、伪造证据, 干扰证人作证, 串供, 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 自杀或者逃跑等的可能性已被排除的;④案件事实基本查清, 证据已经收集固定, 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⑤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羁押期限将超过依法可能判处的刑期的;⑥羁押期限届满的;⑦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 变更强制措施更为适宜的;⑧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1997.01.30•【文号】高检发释字[1997]1号•【施行日期】1997.01.30•【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发布日期:1999年1月18日实施日期:1999年1月18日)废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的通知高检发释字〔199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已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月15日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最高人民检察院1997年1月30日附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1997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通则第二章管辖第三章回避第四章强制措施第一节拘传第二节取保候审第三节监视居住第四节拘留第五节逮捕第五章审查逮捕第一节审查批准逮捕第二节审查决定逮捕第六章立案第一节受案第二节初查第三节立案第七章侦查第一节讯问犯罪嫌疑人第二节询问证人、被害人第三节勘验、检查第四节搜查第五节调取、扣押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第六节查询、冻结存款、汇款第七节鉴定第八节辨认第九节通缉第十节侦查终结第八章审查起诉第一节受理第二节审查第三节起诉第四节不起诉第五节简易程序的提起第六节辩护与代理第九章出席法庭第一节出席第一审法庭第二节出席第二审法庭第三节出席再审法庭第十章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第一节立案监督第二节侦查监督第三节审判监督第四节刑事判决、裁定监督第五节执行监督第十一章刑事司法协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人民检察院提供司法协助第三节人民检察院向外国提出司法协助请求第四节期限和费用附则第一章通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有关法律,结合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之再认识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之再认识
冯科臻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7)001
【摘要】2016年《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一经出台,引起学术界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关注与审视.该制度虽然符合我国司法生态,但功能相对有限,并未根本改变"一押到底"的现状.应尊重和按照诉讼规律和我国司法生态,采取逮捕审查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双管齐下方式,进一步完善逮捕措施,建立健全办案绩效考评机制.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冯科臻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中国境遇下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难题及其破解——以羁押必要性审查配套制度的构建为中心 [J], 曾勉
2.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不可流于形式r——以监所检察工作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为视角 [J], 闫旭
3.检察院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r——以《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出台为背景 [J], 卢少锋;刘畅
4.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之再认识 [J], 冯科臻;
5.外来人员犯罪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证分析——结合嵊州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工作实际浅析外来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J], 徐美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黑龙江省《刑事诉讼法》考前练习(第621套)
A.扩大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B.延长第一审程序的审理期限 C.允许法院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D.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刑事审判改革。ABC都与审 判模式关系不大,但是,允许法院强 制证人出庭作证,则可以通过法庭询 问强化控辩双方对抗,因此可以理解 为是审判模式转变的体现。本题选C 。
【单选题】-张某,甲市人,中国乙市远洋运输公司“黎明号”货轮船员。“黎明号” 航行在公海时,张某因与另一船员李某发生口角将其打成重伤。货轮返回中国首 泊丙市港口时,张某趁机潜逃,后在丁市被抓获。该案应当由下列哪一法院行使 管辖权?
A.甲市法院 B.乙市法院 C.丙市法院 D.丁市法院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法解释》第4条的规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 的犯罪,由该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国口 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本案中, 犯罪发生地为公海,应由犯罪发生后 首泊港口地法院即丙市法院管辖。因 此,正确答案应当是C。
刑事诉讼法
【单选题】-张某、李某、孙某、高某涉嫌共同盗窃,侦查人员在张某的住处搜到 一份书面的分赃协议,其内容为,张某取得出售金额的40%,李某、孙某、高某 各得20%。经过笔迹鉴定,确认此分赃协议系张某所写:本案中的分赃协议属于 下列何种证据?( )
A.物证 B.书证 C.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D.既是书证又是物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羁押必要性审查。《人民检 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 试行)》第3条规定:“羁押必要性审 查案件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 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办理,侦 查监督、公诉、侦查、案件管理、检 察技术等部门予以配合。”故A错误。 第14条第1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 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进行公开审查
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操作指引与思考
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操作指引与思考发布时间:2023-03-08T03:33:59.23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9期第10月作者:叶岱昆[导读] 当前,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押到底”、“羁押率相对较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十分必要叶岱昆广东宇伦律师事务所广东惠州 516000摘要:当前,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押到底”、“羁押率相对较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十分必要。
本文将对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操作指引与思考进行分析。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操作指引前言:我国刑诉法给予了检察机关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权利与责任,公诉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和申诉检查部门等需要各司其职,根据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操作指引开展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案件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保障各方权益不受侵犯。
1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简述羁押必要性审查一词是从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中的定义提炼而来,其是指我国人民检察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是否具有接着互补性进行羁押的必要性展开审查,对于不需再继续进行的羁押的人员建议更改强制措施或者办案机关将其释放的监督活动。
2羁押必要性审查申操作指引2.1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时间和主体①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时间。
在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之后一直到做出最终审判之前,皆可以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申,可以同时覆盖侦查、审判以及审查起诉等过程中。
②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主体。
正常来讲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法定辩护人以及代理人、看守所等皆具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权。
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我国法律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证据材料信息还存在着不对称等,由辩护人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较为适宜。
2.2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适用对象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所颁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厅所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的指导意见》把羁押必要性审查申的对象划分成负责审查工作的刑事执行检察部分所处的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和相应级别的人民法院所决定逮捕的被告人以及犯罪嫌疑人。
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书
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书尊敬的具体部门名称:犯罪嫌疑人_____因涉嫌_____罪,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被_____公安局/检察院执行羁押。
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辩护人/申请人依法提出对犯罪嫌疑人_____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
一、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_____,性别_____,出生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身份证号码:_____,户籍所在地:_____,现住址:_____。
二、案件基本情况简述案件的发生、侦查、审查起诉等基本情况,包括案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的作用、地位等。
三、羁押理由及羁押期间表现1、当初羁押的理由当初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理由主要是_____。
但随着案件的进展,部分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2、羁押期间表现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遵守监规,服从管理,无违规违纪行为。
同时,积极配合侦查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有悔罪表现。
四、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理由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情节较轻通过对案件的进一步了解和分析,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犯罪性质并非极其严重,情节也相对较轻。
其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且不具有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2、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良好犯罪嫌疑人自归案以来,始终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所犯罪行有深刻的认识,表现出了良好的认罪态度。
这种积极的态度表明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改正的决心。
3、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不佳犯罪嫌疑人_____目前身体状况_____,需要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照顾。
继续羁押可能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其病情的恢复。
4、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特殊犯罪嫌疑人_____的家庭情况_____,其_____需要犯罪嫌疑人的照顾和支持。
如果犯罪嫌疑人继续被羁押,将对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困难和影响。
5、变更强制措施不影响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经过对案件的综合评估,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_____(如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不会影响案件的进一步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检察院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规定(试行)
2016年02月02日 09:19:45 来源:检察日报
(2016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维护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建议办案机关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监督活动。
第三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办理,侦查监督、公诉、侦查、案件管理、检察技术等部门予以配合。
第四条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受理、立案、结案、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登记、流转和办理,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立案后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第五条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得滥用建议权影响刑事诉讼依法进行。
第二章立案
第七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
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应当一并提供。
第八条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申请由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统一受理。
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案件管理等部门收到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后,应当在一个工作日以内移送本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
其他人民检察院收到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或者在两个工作日以内将申请材料移送办案机关对应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并告知申请人。
第九条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初审,并在三个工作日以内提出是否立案审查的意见。
第十条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通过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途径及时查询本院批准或者决定、变更、撤销逮捕措施的情况。
第十一条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本院批准逮捕和同级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依职权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初审。
第十二条经初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具有本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情形之一的,检察官应当制作立案报告书,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后予以立案。
对于无理由或者理由明显不成立的申请,或者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未提供新的证明材料或者没有新的理由而再次申请的,由检察官决定不予立案,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章审查
第十三条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和证明材料;
(二)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
(三)听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了解是否达成和解协议;
(四)听取现阶段办案机关的意见;
(五)听取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的意见;
(六)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状况;
(七)其他方式。
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进行公开审查。
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
公开审查可以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参加。
第十五条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事实、主观恶性、悔罪表现、身体状况、案件进展情况、可能判处的刑罚和有无再危害社会的危险等因素,综合评估有无必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十六条评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必要性可以采取量化方式,设置加分项目、减分项目、否决项目等具体标准。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得分情况可以作为综合评估的参考。
第十七条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一)案件证据发生重大变化,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
(二)案件事实或者情节发生变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决无罪的;
(三)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将超过依法可能判处的刑期的;
(四)案件事实基本查清,证据已经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
第十八条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具有悔罪表现,不予羁押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一)预备犯或者中止犯;
(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者胁从犯;
(三)过失犯罪的;
(四)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的;
(五)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
(六)系未成年人或者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七)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
(八)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九)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十)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十一)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宣告缓刑的;
(十二)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第十九条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制作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报告中应当写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基本情况、原案简要情况和诉讼阶段、立案审查理由和证据、办理情况、审查意见等。
第四章结案
第二十条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在立案后十个工作日以内决定是否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案件复杂的,可以延长五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经审查认为无继续羁押必要的,检察官应当报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办案机关发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并要求办案机关在十日以内回复处理情况。
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书应当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第二十二条人民检察院应当跟踪办案机关对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的处理情况。
办案机关未在十日以内回复处理情况的,可以报经检察长或者分管副检察长批准,以本院名义向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其及时回复。
第二十三条经审查认为有继续羁押必要的,由检察官决定结案,并通知办案机关。
第二十四条对于依申请立案审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办结后,应当将提出建议和办案机关处理情况,或者有继续羁押必要的审查意见和理由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通过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途径将审查情况、提出建议和办案机关处理情况及时通知本院侦查监督、公诉、侦查等部门。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对于检察机关正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的案件,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人民检察院依看守所建议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参照依申请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检察人员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应当纳入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监督体系,有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泄露国家秘密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