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 副本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酸碱中性试验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的操作技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2. 酸碱中性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入酸碱中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等;
2.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将不同酸碱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总结
1. 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和规律;
2. 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3. 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和延伸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强调重要概念,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教案结束】。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全册学年:高中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分析化学:通过实验和反应方程式的推导,学习溶液浓度计算和酸碱中和反应。
2. 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3. 物理化学:学习热力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4. 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介绍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学习化学键的种类和形式,探讨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4.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辅助工具: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验视频。
3. 化学模型和展示板。
评价方式:1. 随堂测验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和学习笔记,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和综合性学习成绩,评估学生对化学全册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祝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
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整理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实验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中常见的实验内容和相关知识;2. 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 注重实验安全,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力;4.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的示范实验2. 实验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示范实验3. 实验三:气体制备和气体性质的实验4. 实验四:物质显色反应的实验5. 实验五: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实验实验仪器与材料: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玻璃瓶、蠕虫夹、滴定管、pH试纸等;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电池、铁丝、锌片、铜片、电压计等;3. 气体制备实验:氢氧化钠、二氧化锰、盐酸等;4. 显色反应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硝酸等;5. 溶解度实验: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等。
实验步骤: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将酸溶液与碱溶液滴入玻璃瓶中,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反应;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将铁丝和锌片放入电池中,连接电压计观察电位变化;3. 气体制备实验:在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加入二氧化锰和盐酸,观察气体的生成;4. 显色反应实验: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5. 溶解度实验:将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硫酸钠溶解在水中,观察溶解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2.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避免混淆;3.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材料,保持实验室整洁。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整理教学,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力,增强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多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技能,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学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学会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初步了解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学生利用球棍模型拼有机分子,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
【教学过程】【复习】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电子式。
【过渡】下面再来学习化学键中的另一种类型——共价键。
【分析讲评】Cl2分子是由两个Cl原子结合而成的,那么两个Cl原子是如何结合到一起形成Cl2分子的呢?(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Cl× + Cl×——→Cl Cl )(组成元素都是非金属,都想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谁都不易失去电子;最终办法是相互妥协,各拿出一个电子来公用,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都达到稳定的结构。
)(共用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有)【板书】一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仅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3形成条件:①非金属元素之间:H2、O2、N2、HCl 、CO2、H2O 、NH3、CH4、电子式表示:H2、HCl 、H2O 、NH3、CH4、(讲评各原子如何满足稳定结构)注意:电子没有完全得失,所以没有形成离子,依然为原子;相同原子不能合并在一起;②非金属元素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之间:AlCl3、BeCl2、(8e-不是唯一的稳定结构,在共价化合物中,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8e-,而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比8e-多.)【练习】电子式的书写:O2、CO2、N2、CCl4、【引导认识】①两个原子间不仅可以形成1个电子对,还可形成2个或3个电子对。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教案-新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表1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 第四节 糖类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四节糖类【教学目标】: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存在和应用。
【教学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糖类的应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已经共同探讨了油脂的组成和性质,它有哪些重要的用途?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它们的经验式大多符合通式C n H2n O n即C m(H2O)n,故亦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它也是构成机体的成分之一并在多种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图糖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一、单糖:1、糖类的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2、糖类一般通式:C n(H2O)m.3、糖类物质也叫碳水化合物,但要注意:(1)在碳水化合物分子中,H和O并不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着;(2)并不是所有的分子中,H和O的原子个数比等于2:1;(3)有许多物质分子符合C n(H2O)m通式,但不属于碳水化合物.观察讨论观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1 分别取少量糖放入水中。
观察它们在水中“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纤维素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讨论2 能否说符合Cn(H2O)m的物质一定是糖?讨论3 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检验的?4、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1)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科学检验实验2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3 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银溶液,振荡试管,同时滴加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温水浴里加热3~5分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4 向实验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乙醇-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设计
第1课时乙醇目标与素养:1.知道乙醇的组成、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一、乙醇的结构、性质及应用1.乙醇的组成和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C2H6O C2H5OH —OH(羟基)2.乙醇的物理性质3.乙醇的化学性质(1)置换反应:与活泼金属N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2)氧化反应①燃烧氧化:乙醇在空气中可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2H 6O +3O 2――→点燃2CO 2+3H 2O 。
②催化氧化:乙醇在催化剂(铜、银等)的作用下与O 2反应的方程式为2CH 3CH 2OH +O 2――→催化剂△2CH 3CHO +2H 2O 。
在适当条件下,乙醛氧化为乙酸的化学方程式为2CH 3CHO +O 2――→催化剂2CH 3COOH 。
4.用途(1)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2)用作化工原料。
(3)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作消毒剂。
怎样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提示]根据1 mol CH3CH2OH与足量的Na反应产生0.5 mol H2,证明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
二、甲醛与乙醛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医疗上用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消毒。
( ) (2)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可用来萃取溴水中的溴。
( ) (3)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工业酒精中是否含水。
( ) (4)1 mol 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生成3 mol 氢气。
( )[提示] (1)× (2)× (3)√ (4)×2.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另外的氢原子不同的方法是( ) A .1 mol 乙醇燃烧生成3 mol 水 B .1 mol 乙醇可以生成1 mol 乙醛C .1 mol 乙醇跟足量的Na 作用得到0.5 mol H 2D .乙醇可以制酒精饮料C [乙醇燃烧,所有的H 参与反应重新生成H 2O 。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第一节:化学的研究对象1. 确定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种类及其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化学的工作方法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方程式的写法。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习利用实验数据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1. 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特征。
2. 掌握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确定化学平衡的方法。
3. 学习运用Le Chatelier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三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1.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反应。
2.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化学现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
第四单元:离子反应第一节:离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了解溶液中的电离和电导性。
2. 掌握酸、碱、盐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及其实验表现。
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1. 学习酸碱中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
2. 探究酸碱滴定中的离子反应。
第三节:硅酸盐溶液的电导性1. 了解硅酸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
2. 学习硅酸盐溶液的反应特点和实验方法。
第五单元:化学计量第一节: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1. 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原理。
第二节:质量守恒定律1.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
第三节:摩尔反应1. 了解摩尔反应及其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化学: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讲授新课]实验探究 [实验2-4]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锌和稀H 2SO 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4、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分析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分析 原电池的微观原理启发归纳 在原电池中,从不同角度判定电极名称 1.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
2.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
3.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高中化学专题1第1单元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目标与素养: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能够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1)(2)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3)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2.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为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1)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注明其意义(2)常见微粒结构示意图 氟原子:;镁原子:。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完成下列表格如19号元素K,由于受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的限制,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而不能是。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F-和Na+的核外电子数均为10,故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均为。
( )(2)O原子中含有的8个电子能量相同。
( )(3)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
( )(4)所有原子均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缺一不可。
( )[提示](1)×(2)×(3)√(4)×2.排布在下列各电子层上的一个电子,所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K层B.L层 C.M层 D.N层[答案] A3.(1)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___。
[答案](1) (2)Mg2+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Mg:→Mg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F-:。
【典例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D[①错误,K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②错误,Cl的核电荷数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④错误,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8个;⑤错误,L层上电子为8个,M层上电子为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B.2Q1+Q2<4Q3C.Q1+Q2<Q3D.Q1+Q2=Q3(4)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重点)A. 概念:B. 工作原理: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a. 负极反应:X-ne=Xn-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B. 金属腐蚀的防护: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
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
(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A. 干电池(锌锰电池)a. 负极:Zn -2e - =Zn 2+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B. 充电电池a.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放电时电极反应:负极:Pb + SO42--2e-=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 2e-=PbSO4 + 2H2O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
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负极:2H2 + 4OH- - 4e- → 4H2O正极:O2 + 2H2O + 4e- → 4OH-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B. 计算(重点)a. 简单计算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B. 外因: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3)化学反应的限度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D )A. 只存在于氧气中B. 只存在于O2和SO3中C. 只存在于SO2和SO3中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E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v正> v逆正向v正.< v逆逆向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反之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烷烃CnH2n+2 饱和链烃烃烯烃CnH2n(n≥2) 存在C=C炔烃CnH2n-2(n≥2) 存在C≡C芳香烃:苯的同系物CnH2n-6(n≥6)(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和环状的有机化合物;3. 同分异构现象(2) 有机物:多数含碳的化合物(3) 烃:只含C、H元素的化合物第一节甲烷1、甲烷的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2、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1)可燃性(2)取代反应(3)高温分解CH3Cl气体CH2Cl2液体CHCl3(氯仿) CCl43、用途:很好的燃料;制取H2、炭黑、氯仿等。
4、实验: 将充满CH4和Cl2(体积比为1:4)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经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试管内气体颜色_______,管内液面_______,试管内壁有________出现;取出试管,往管内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看到有______生成(均填现象).CCl4俗称______,密度比水__第二节烷烃1、烷烃:(1)结构特点:烃的分子里碳以单键连接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
(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简单命名法: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示系统命名法:1)找主链-----最长碳链;2)编号码-----最近支链3)写名称-----先简后繁CH(CH3)2CH(C2H5)C(CH3)3的名称是______名称2,3,3-三甲基-2-乙基丁烷是否正确(3)烷烃的通性:①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状态由气,液到固态(4碳原子或以下的是气态)同分异构体熔沸点: 越正越高②常温时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KMnO4溶液等起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