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六章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52bd5b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7.png)
评估指导效果
反思指导策略的有效性,以便 改进。
鼓励儿童表达
鼓励儿童分享游戏感受,培养 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05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游戏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发展 水平、兴趣和社交技能。
作品分析法
对儿童在游戏中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 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技能水平。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儿童游戏 的评价和意见。
情绪表达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 会,有助于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
。
情感认知
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 拟,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情绪。
自我意识
游戏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有助于 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合作与竞争
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情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 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
游戏评价的实践应用
了解儿童发展水平
调整游戏设计
通过游戏评价,了解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 展水平,为进一步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根据评价结果,对游戏设计进行调整,使 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个性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游戏评价,发现儿童的特长和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和资源。
定期进行游戏评价,不断优化教育方案, 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04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前的准备
确定游戏目标
明确游戏的教育目的, 以便在游戏过程中有针
对性地进行指导。
选择合适的游戏
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 兴趣选择适合的游戏。
准备游戏材料
确保游戏材料的安全性 、丰富性和适宜性。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b13c1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4.png)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游戏导论
![第一章-游戏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006d5ebc8d376eeaeaa314c.png)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 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 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哭
厌 烦 无 聊
茫 然 发 呆
专 注 认 真
平 和 轻 松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变 形
大 笑
2.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33a9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9.png)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导言:游戏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前儿童的游戏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引导和指导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游戏的定义、游戏的类型、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游戏指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儿童通过模拟、想象、探索和互动来表达自己,体验世界,满足需求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儿童独立自主的行为,是儿童主动参与并自愿进行的,具有乐趣和目的性。
二、游戏的类型1.角色扮演游戏:儿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和体验各种角色的生活,从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2.建设游戏:儿童通过建立和搭建各种结构,如积木、拼图等,培养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作游戏:儿童通过跑跳、爬行等动作活动,锻炼身体,发展肢体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4.真实游戏: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真实活动,如煮饭、购物等,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技能,增强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1.智力发展: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思维、观察和记忆能力,并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情感发展:游戏是儿童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体验不同情感,培养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会情绪认知能力。
3.社交发展:游戏是儿童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会分享、合作、竞争和相互帮助的社交技能。
4.语言发展: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丰富词汇和语言运用。
四、如何进行游戏指导1.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提供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游戏环境,包括安全、舒适的场所、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等,以满足儿童的游戏需求。
2.给予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和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882229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0.png)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游戏活动导论》教案
![《幼儿游戏活动导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302a7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1.png)
《幼儿游戏活动导论》教案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运用想象、模仿创造性地表现个人生活印象,从而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活动。
(二)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建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构造物体的游戏,因此游戏中最终会建构出物品来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也称之为建构游戏。
(三)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指幼儿根据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
(四)沙水游戏
沙水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以沙和水等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建构的一种游戏。
◆教学互动:
讨论发言:幼儿游戏的分类还有哪些方法?你能举例说明吗?
Ⅲ、作业布置
角色游戏保育指导。
Ⅳ、本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幼儿游戏的概念,要求掌握幼儿游戏的分类,幼儿游戏的作用,能够说出幼儿游戏的种类。
学前儿童游戏ppt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27d57d2e3f5727a5e96246.png)
大家小时候都玩过什么游戏?
4
5
一 、 幼儿游戏的定义
1 词言学中的游戏含义 2 生物学中的游戏含义 3 社会学中的游戏含义 4 我国游戏理论
6
(一)语言学中的游戏含义
7
汉语中关于游戏的含义
• 汉语中对游戏一词,有好几种表达方式。主要有“玩”、 “游”、“嬉”、“遨”等。
• 游戏在汉语中的几层含义: • 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
1. 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 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 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 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14
三、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和权力
• (一)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 (二)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15
(一)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 1. 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 2. 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 3. 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16
(二)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幼儿的基本需要: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尊重认可的需要 交往和表达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理解环境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影响环境的需要
身体活动的需要 基本生存需要 安全需要
17
(三)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 1. 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 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 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 平,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鼓励提 供从事游戏活动的适当的均等的机会。
《幼儿园游戏》
——-课程辅导课件
1
基本课堂要求
1.保证课堂纪律 手机关机或静音,上课不能吃东西、说话。 2.平时 •考勤 •课堂笔记,不定期检查; •回答问题表现算入平时成绩。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2ee47e561252d380eb6ede.png)
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 欲望的最好方式。 • 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不是独立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 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 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活动教育学派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 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 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 游戏的觉醒理论学派认为,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 游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 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 的手段。 •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学派认为,人类的交际还有一种意义含 蓄的交际即元交际,元交际是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的 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 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 自由 • 幸福 • ……
• 规范 • 教育 • ……
游戏的界定
• • • • 一、词源学分析 二、关于游戏的多维视野研究 三、游戏的定义 四、游戏的本质
• 《尔雅》曰:“游,戏也。”其本意引 申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 • 《说文解字》曰:“游,锦旗之流也。 ”其本意为“古代连缀旗帜正幅下面下 沿的垂饰”。 • 《诗经.邶风.古风》曰:“就其浅矣, 泳之游也。” • 引申为“虚浮不实”和“放纵”。如《 易.系辞下》曰:“诬善之人其辞游。 ”
游戏社会反映论
• 游戏社会反映论者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 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 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 反映活动,它具有社会性。 •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 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的行为,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 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 • 艾里康宁指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 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c5d13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e.png)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解1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注重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可以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参加的活动,并真实自然地反映着儿童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
2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3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的玩具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此类玩具大都是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可称为专门化的玩具。
4(皮亚杰)同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5(皮亚杰)顺应: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说,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
在幼儿游戏理论中,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填空1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3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4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5象征性游戏基本构成因素: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6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伊特,自我,超我7、游戏动作的三种基本类型:探索、象征、嬉戏8、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创造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9、观察方法: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轶事记录、摄像简答1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3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A动作的渐次连贯B游戏语言的发展C持续时间的推延D规则的明朗化E游戏活动的社会化)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5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6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保证儿童安全7表演游戏的指导:○1选择适合于幼儿表演的作品○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8、经典游戏理论的四对争论:○1能量过剩还是能量缺失○2生活准备还是欲望满足○3情感涨力的自我疏导还是认知发展中的机能失衡④寻求刺激还是指配环境9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幼儿游戏?1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材料(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合适的空间场地、丰富的经验)2、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观察游戏4参与游戏、指导游戏5、评价游戏、分享游戏经验10、幼儿游戏的内容及其选择内容:选择:1、体现趣味性2、生活性3、可操作性11、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1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的指导必须结合幼儿角色游戏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不同儿童的个性、能力差异等来进行。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b3d2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2.png)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b5c2d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b.png)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游戏是儿童快乐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和指导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为儿童提供一种愉快、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游戏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游戏的作用、分类、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1. 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和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和倾听,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3.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创造力。
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不同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根据游戏的性质和目的,学前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动手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通过手工制作、搭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儿童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 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角色,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3. 游戏玩具。
这类游戏主要依赖于一些特定的玩具,如积木、拼图、填字游戏等,通过玩具的操作和组合,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4. 户外游戏。
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可以让他们接触到自然环境,锻炼身体和感知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的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方法1. 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
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多样、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游戏环境,提供各类游戏材料和玩具。
2. 组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3. 注重游戏与学习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5c52006c85ec3a87c2c57e.png)
学前儿童游戏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1.“行为复演说”,也称为“种族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对祖先生物进化过程的重现,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
2.游戏的本质特征(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3)游戏是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的心理状态不同(3)游戏的内容不同(4)游戏的驱动力不同(5)价值功能不同4.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1)幼儿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2)幼儿游戏是“自发性的自主”活动(3)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5.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6.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第二单元:角色游戏1.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活动。
2.角色游戏的结构(构成部分或四个要素)(1)角色扮演(2)对材料的假想如:指着积木说“这是饼干”,指着沙子说“这是米”,这样,个人的表征就变成了游戏的表征。
在游戏中积木和沙子是替代物,饼干和米是被替代物。
替代物和被替代物在幼儿思维中出现的顺序有两种情况:1)由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当什么呢?2)由被替代物引发的想象活动——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当它呢?(3)对动作和情节的概括(4)内在的游戏规则3.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1)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践行社会规则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2)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3)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4)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单元:表演游戏1.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学前儿童的游戏指导
![学前儿童的游戏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f69ac2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a.png)
创造 性游 戏
角色游戏 表演游戏
结构游戏
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 活
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指导 幼儿进行扮演
利用沙、泥、积木、积塑、橡皮泥等进行建造
有规 则游 戏
智力游戏 音乐游戏
体育游戏 娱乐游戏
语言游戏、数学游戏、科学游戏、智力竞赛
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有一定规则
身体或其他物品)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 的活动 主要特征:假装动作、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发展:2岁后大量出现,4岁后比较成熟(集体象征) 集体象征呈倒U形曲线。5岁达到高峰占全部游戏的71%,
6岁为次高峰65% 独立象征呈正U形曲线,5岁为低谷
➢ 结构性游戏 类型:拼图、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游戏、堆雪
➢ 单独的游戏
特征:幼儿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 旁边玩或者与伙伴玩不同的玩具, 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 近的幼儿交谈。
➢ 平行的游戏 特征: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
近的玩具,但是不与其他幼儿交流。 举例:两个人都在玩拼图,但是各玩
各的,一个人的离开并不影响另一 个孩子。
➢ 联合游戏
子们玩游戏乐此不疲
心的需要
冯分类
趣味性和愉悦性
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 种享受。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可以 冯分类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 己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
感到快乐的活动
儿童也能在自己的操作和 冯分类 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极大的愉悦体验。
假象性和虚构性
孩子使用真实的梳子给 布娃娃梳头,但这一行 为只是孩子在游戏中的 象征性行为,梳子在此 时也只是游戏中的玩具。
依据教师指导分类
幼儿游戏导论
![幼儿游戏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d45e9baaea998fcc220ec4.png)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二)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代表人物:皮亚杰 *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的某种活动或动作 *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象征性游戏: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三、 四岁时,发展到顶峰) *规则游戏阶段(7-12岁) 能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遵守规则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三)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代表人物:帕登 *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 自己玩自己的,不注意同伴做什么 *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 自己玩自己的,能觉察到同伴的存在,会产生互相
模仿的游戏行为,但不会设法去影响或改变他人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三)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代表人物:帕登 *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 能留意同伴的活动,彼此之间有了交谈,也会加入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指导
幼儿游戏指导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第一节 幼儿游戏导论
一、幼儿游戏基本特征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自主性)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非功利性) 3.游戏中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愉悦性) 4.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发展的(虚构性)
第一单元 幼儿游戏导论
二、常见游戏观
复演说(美.霍尔):重现祖先进化过源自,是对从太 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
精力过剩说(德.席勒):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 生活准备说(德.格罗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
备(又称预演说) 机能快乐说(彪勒):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成熟说(荷兰.博伊千介克):是儿童幼稚动力的一
般表现 放松说(帕特瑞克):放松自己,恢复精力
三、游戏的种类
(一)依据教学作用分类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2.规则游戏又称教学游戏 音乐游戏 体育游戏 智力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课程导航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课程导航](https://img.taocdn.com/s3/m/9df3e1773169a4517623a30c.png)
?
课程导航
为什么学 ?
从学生的角度 从师范生的角度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构架包含了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 维度。
十四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 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 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 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 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 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
戏
戏
戏
戏
戏
6
6
6+2
8
10
10
6
课程导航
学什么 ?
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 课程的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 重点:与游戏相关的专业技能
课程导航
怎么学 ?
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教学形式、学习要求、考核要求 学习平台:课程网站 课程拓展资源:配套光盘 实践环节:“游戏时间”
小活动:信心指数调查
作业
完成江苏数字大学城网站注册 完成选课,进入课程学习 探索课程网站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 预习教材第一单元内容 做好下节课的“游戏时间”准备
再见
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4.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 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45.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 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 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46.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 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 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47.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 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课程导航
为什么学 ?
从学生的角度 从师范生的角度 从未来孩子父母的角度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详解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91fb66c02768e9951e73837.png)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1、与认知相关的游戏的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将儿童游戏划分为: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直接感知、实际动作、简单重复、愉快体验。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分为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一物假装另一物和扮演角色为主要形式的 游戏。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构成要素。 结构性游戏是借助各种结构材料建构物体的一种结构造型 游戏
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蛮人再到部落成 员的人类发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 戏,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 在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演。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申
《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这样几方 面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再次重申 《指南》在关于游戏地位的论述上,主要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 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 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 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 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 化训练。
二、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席勒和英 国的斯宾塞 。
主要观点——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存 在的富余精力的产物。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 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 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 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 到了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体验:游戏化教育
补充
能让孩子心情快乐的5种游戏
一、荡秋千 每天荡秋千20分钟,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呔多芬会增加80%。父母当“助力推动器” 兼保护人,对融洽亲子关系有良好助益。 二、垂钓 焦虑的孩子常缺乏耐心,垂钓是锻炼耐心的好办法。对孩子讲清垂钓的目的——我们不 完全是为钓鱼而来,最后收获的也许是惊奇和意外,还可辅导孩子将垂钓收获画成儿童画。 三、双手接球(或物) 双手接球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可帮助孩子驱除杂念,如愤怒、不安和沮丧等。习 惯养成之后,孩子一旦感到烦恼,就会试一试自己的“杂技”。 四、水中跑 可在泳池、河滨、海边浅水区举行,恒久对峙不但令孩子变得更坚固,也能使情感更安 稳。一样平常在水中跑20分钟阁下,能让一个沮丧的孩子敏捷宁静下来。 五、放风筝 放风筝不但让孩子享受到空旷地带的新鲜空气,放线、收线也熬炼了臂力和眼光,使孩 子气量气度坦荡。
作业:设计一个游戏活动
再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萨立主要观点排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执行角色获得新的地位感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社会活动的游戏观
皮亚杰
桑戴克 维果斯基
认识客体,巩固技能,思维 和行动相协调的方法
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 育要求影响… 反映成人世界的实践活动
游戏的本质特征
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游戏富有建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3、是非功利性参与的活动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即游戏的分类)
1、依据认知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皮亚杰认知理论表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主要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 独自游戏阶段 平行游戏阶段 联合游戏阶段 合作游戏阶段
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 席勒.斯宾赛 主要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剩余精力的 消耗与发展
生活准备说
复演说 松弛说
卡尔.格鲁斯
斯坦利.霍尔 拉察鲁斯.柏屈克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获得 放松与休息
补充
现代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的游戏观 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1在各自生活中地位不同 2游戏时心理状态不同
3游戏的内容不同
4游戏的驱动力 不同 5价值功能不同
补充
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游戏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作为“人的活 动”,幼儿的游戏具有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 人类活动的一般特性。认识这些一般基本特性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认识游戏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意义和价值。
游戏满足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当代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
1、幼儿学习游戏化的探索: 自由游戏,任务定向游戏,集体游戏 2、幼儿游戏课程化探索: 区域游戏,主题游戏,区域游戏和主题游戏的融合
补充
幼儿园各活动之间的关系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以物为主要媒介) (以言语为主要媒介) 任务定向的活动区活动 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
补充
依据教育作用划分分类
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有规则游戏: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1、游戏是幼儿的权利
2、幼儿游戏需要教育 3、学前教育需要游戏
补充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认可需要 身体活动需要 社会性交往需要 基本生存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影响环境的需要 安全需要 理解环境的需要 认知需要
㈠对象性 物或人 ㈡社会性 ㈢主体性 主动、独立、创造 ㈣发展性
游戏体验:成人游戏和幼儿游戏
幼儿游戏基本特征
1.幼儿游戏是“兴趣主义”的活动
2.幼儿游戏是“自发性的自主”活动
3.幼儿游戏是“重过程的自娱活动
补充
教育学视野下游戏的定义
1、是儿童自主自愿、自由调控的活动
2、是儿童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wuhao
游戏的本质
1.词义 2.学说 3.本质特征
幼儿游戏的特征
1.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2.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3.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
学前游戏教育
1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2.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
游戏的学说
1
早期的游戏观
2
现代游戏理论
补充
早期游戏理论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小组活动 教师控制作用增强 自由活动 个别活动 教学游戏 集体活动
游戏性体验增强
补充
游戏活动的基本
1、主动性活动
2、独立性活动 3、创造性活动 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不等于教师的休息时间! 创设适宜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游戏环境,适当的游戏 材料,建构游戏空间。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每 个孩子的特点,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