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作者本位到读者主体
以学生为本,凸显主体——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凸显主体——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李春玲(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江苏无锡214000)摘要: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本位.重视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语文教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实践和总结。
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扩展延伸其知识面,做一个会学习语文的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兴趣方法习惯语文常规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及其改革。
但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诸要素中毕竟不是决定的要素,甚至不是主导的要素。
“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学方法实际五花A.f-],运用之妙,皆出一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教育。
张志公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自学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专生、高职生也不例外,较好的语文自学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
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授,对课本内容鲜有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即使有也仅仅是限于课后与教师讨论,课堂上学解读。
江南美景令人向往,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
文人墨客也都不遗余力地吟颂着他们眼中的江南美景。
祖籍河北(一说河南)的郑愁予,自小便对江南美景有一种深深的向往之情。
当诗人怀着寻梦的心情。
“我打江南走过”时。
江南的美景却冷艳地排拒了自己。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至此,诗人才明白了,江南的美虽是独一无二的。
但自己是个外乡人,“山J l I信美,非吾乡”。
诗人才发现“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江南的美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走近了,虽有几分亲切,但又是格外的陌生,无耐之下,诗人只得选择离开,离开这一曾经令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教书是一门学问。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语文阅读课究竟该如何教?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林林总总,答案不一而足,却未见最佳方法。
笔者也想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点滴经验与思考,凑凑热闹,唠叨唠叨,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个“维度”: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台湾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敏而教授在研究大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后,严肃地指出:目前,大陆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传统模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的导读,而且更多的是囿于知识的传授或者解读。
他进而指出,这种教学,只能教给学生知识,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吴教授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也戳到了我们当前阅读教学的痛处。
任何文本,作者在创作之时,根本没有为读者预设阅读目标和阅读重点。
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可能按照某些既定的框架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因此,读者只能从文本中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去获取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去建构属于读者的阅读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立足根本,就应该回归阅读教学的本位,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资讯去感悟和建构自己的阅读收获,甚至去超越作者当初的构思或意图。
相反,倘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初,就预设众多的诸如词呀字呀的死框框,而让读者远离“获得概念并充实概念”这一阅读的根本,毋庸讳言,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够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们由此可以这样建构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文本,而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
换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知识传授的根本途径,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有效手段。
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维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展开,作为基层的一名教师,我通过实践明显地感觉到:新版课程理念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往对阅读的忽视已造成学生语言贫乏,句式单调,所以我们应当加强阅读教学,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也绝不是消极被动的。
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阅读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语言积累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34-02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引导学生去探求,让他们快乐地阅读想要的语言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讲究一些方法,让他们产生渴求阅读的心理。
1.设疑布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
例如在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我先给学生讲述悬念丛生的故事:“李白是我国鼎鼎大名的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大当,受过一次骗。
”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上了什么当?”“他还受骗吗?”悬念已成。
“这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
”孩子们更加惊异。
笔者说:“汪伦是安徽径县的一个隐居的人,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人,知道李白爱喝酒,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笔者将“桃花”和“万家”字板书在黑板上。
继续渲染铺垫,又扩展了知识,介绍了诗人、诗事。
笔者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诗歌,理解汪伦信中文字的含义,学生充满了兴趣。
2.借助实践,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实践出真知。
有些阅读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猜想死海得名“不死”的原因,笔者先做一个小实验,在同学们迷惑的目光注视下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
谈谈图书馆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认识
读者对文献 资源 的需求为核 心和动力来 开展服务工作 ; 以人为本 的服务 , 要 以满足人 的需 求 , 实现人 的价值 , 追 求人 的发展 为 目的 , 以充 满人 文关怀 、 体现 美与 和谐 的 形 式开展 图书馆馆的各项工 作。我 馆在体现 以人为本 的
服务理念 中, 有 以下两种做法 :
可以 自己采购 ; 图书馆还 组织 读者 现场采 购 图书 ; 对 于 专业性 图书 , 读者参 与审核书 目。
( 二) 图 书借 阅
二、 人本位管理创新措施 ( 一) 加强图书馆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 的管理就是服务 ,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 图 书馆 的宗 旨 , 以人 为本 的服务 , 就是要 重视 人 的尊严 和 价值 , 包容人 的弱 点 , 要在平 等的基础上进行 , 要 以满 足
1 5 3
謦 素
1 . 读者无过错理念 。我馆坚持 “ 读者无过错 ” 的服务 建多样化 的服务模式 。 我馆除 了对传统意义上 的服务模
理念 。 每个读者都有公平 、 自由地获得文献资源的权利 。 读者无 过错指 的是读者 在获得 文献资 源 的过 程 中是 没 有过错而言 的 ,图书馆宗 旨就是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 图书馆 的工作一切 以读者 为 中心 , 读者满意就是对 图书 馆工作 的最 大肯定 , 我馆工作人员本着一切为读者 服务 的宗 旨, 努力营造 图书馆和谐 的学 习氛 围。
( 五) 借 阅时 间
度为衡 量指标 , 体现 以人为本 的管理和服务 理念 。图书
馆从书本位 到人本位 的变化 , 体现 了图书馆 服务理念 的
升华 。本人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对我 院图书馆从 书本 位到人本位 的认识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论述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四)论述题(上)1、有人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科技社会的作用正在逐渐淡化,没必要再学习,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教育,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学习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
在中国,文化经典都体现在文言文中,学习有利于接触、熏陶的传承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我们的文学底蕴,加强我们的爱国之情。
朱自清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2、建构主义学习观给了我们哪些启示?A、同一信息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
知识在个体未能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之前,是毫无真理权威而言的。
B、学习犹如吃饭,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取和吸收过程;吃饭之后,各种营养成分有机组成促使机体发展成长的养料。
C、学生不是一块被动吸收的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而是一个从外部汲取水分、阳光、氧气,经由内部发生光合作用后,主动发育成长的小草和幼芽。
第四,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课程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D、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突破学科本位,实现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课程资源的共享;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应该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
3、为什么说“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个合的过程”?这句话可以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
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
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
4、为什么说“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答案:因为语文课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它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
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
个性化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崔茂新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然而,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个人境界的升华与超越,是时代有识之士应当具有的人生追求。
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
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读书造就丰富充实的人,读书使人获得清雅俊逸的品格。
潜心于阅读,将会体验到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读书又是能给人们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读书好处无限,当今时代却鄙薄读书。
经济价值的优先地位刺激了急功近利之心,追求获取信息的便捷、迅速、直观,人们更偏爱电子音像和互联网界面;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鄙薄读书,将会使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耽于短视、卑俗、愚陋而失去文化远见。
因此,清除观念障碍,潜心于本真的读书过程,在个性化阅读中实现个人境界的升华与超越,这正是时代有识之士应当具有的人生追求。
“我们本位”与“我你对话”阅读原本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个性化是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
但应然不等于实然,现实当中,个性化阅读常常为“我们本位”的伪阅读所遮蔽。
当一个人作为读者初次接触陌生文本的时候,文字神圣的传统意识和阅读遭际的不确定性,会使他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这是因为,在其深层意识上,把文本当成了需要绝对正确地加以认识、把握,亦即需要加以精神掌握或征服的对象,阅读过程随之演化成了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对抗。
许多读者慑于作者的权威地位和阐释优先权,往往放弃独自担当的单兵深入,希望投靠一个“我们本位”的群体来消除个人阅读中的恐惧不安心理。
真正实现主体性阅读
真正实现主体性阅读如果我们谈论读书,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谈论主体性阅读。
主体性阅读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背景等因素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判断和自主把握内容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真正实现主体性阅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阅读呢?实现主体性阅读需要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是指读者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的动机和愿望。
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读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
为了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其阅读水平和喜好的书籍。
还需要注重阅读启蒙,培养孩子对知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兴趣。
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实现主体性阅读需要提倡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是线性阅读,即按照书本的顺序依次阅读。
在当今社会,信息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书、网络阅读、碎片阅读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
我们应该提倡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还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阅读的自主性和深度。
实现主体性阅读需要重视阅读态度和方法。
阅读态度是指读者对阅读活动所持的态度和情感倾向,而阅读方法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一个好的阅读态度能够使读者更加主动地去理解书籍,同时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
为了实现主体性阅读,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鼓励阅读者在阅读时多思考、多交流、多互动,也需要引导阅读者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速读、批判性阅读等。
实现主体性阅读需要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和环境。
优质的阅读资源是指能够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的丰富、多样、高质的阅读材料。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阅读资源,比如图书馆、书店、网上图书馆等。
从“作者本位”到“编者定位”的文本重读
恒 定 不 变 的 准 绳 ,就 只 有 把 作 者 奉 为 唯 一 的 权 威 , 此 种 流 派 忠 实 于 还 原 作 者 创 作 的 动 机 ,也 是 教 师 解
读 课 文 的重 要 依 据 。
以 人 教 版 五 年 级 上 册 的 < 花 魂 > 为 例 ,作 者 梅 陈 慧 瑛 在 创 作 谈 中 如 是 说 : “ 梅 花 魂 > 是 我 家 的 《
真 实 生 活 写 照 ,是 海 外 儿 女 滴 泪 的 心 声 … … 外 祖 父
证 ,然 后 对 精 心 遴 选 的课 文 进 行 加 工 、 编 辑 和 再 创
造 的 过 程 。 实 际 上 ,语 文 教 材 质 量 的优 劣 ,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专 家们 的教 育 思 想 、学 科 认 识 、 经 验 目
切 的 本 源 ,阐 释 只 是 努 力 回 到 这 个 本 源 , 而 解 释
一
个 “ 作者 ”的影 响有时甚 至会超越 原作 者 ,那 就
在 小 学 教 材 中 ,作 者 本 位 背 后 还 隐 藏 着 编 者 意
图 。 编 者 是 带 着 取 舍 态 度 的 “ 二 作 者 ” 根 据 教 第 。
的 墨 梅 、外 祖 父 关 于 梅 花 品 格 的 谆 谆 教 诲 ,伴 我 走 过 青 年 时代 万 苦 干 辛 的 人 生 旅 程 ,在 祖 国 最 危 难 的
岁 月 ,我 与 祖 国 母 亲 同 在 ! 显 然 ,这 段 心 声 所 表 ”
露 的是 作 者 的 两 种 情 绪 :海 外 游 子 的思 乡之 情 和 傲 雪 梅 花 般 的 民 族 品 格 。 这 两 种 情 绪 中 ,思 乡 之 情 是 基 调 。这 成 了解 读 这 篇 文 章 的 钥 匙 。 然 而 , 在 老 教 材 中 ,这 篇 文 章 和 ( 中联 欢> 之 类 的 革 命 题 材 文 狱 章 放 在 一 起 ,突 出 了 爱 国 主 题 却 削 弱 了思 乡 情 结 ,
本色课堂师主导,教无定法贵得法——以语文教学中的几处细节为例
本色课堂师主导,教无定法贵得法——以语文教学中的几处细节为例【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中,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诚然,关注人的教育才是真善美的教育。
但在具体教学中如若淡化或者轻视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功能,课堂过于随意概念过于模糊,我想这种现状是与初衷悖逆的。
在而今信息量庞大、知识点获取便捷的时代,语文教师的主导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中更应多一些确定少一些模糊,多一些朴素少一些技术,多一些思辨少一些随性,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少一些尴尬。
【关键词】教学主导教学细节本色课堂确定朴素随着课改的推进,无论是观摩课还是比赛课,一线教师在各类课型中无论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技法的翻新都给人以耳目一新,老师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精致的多媒体展示,以生为本的问题驱动,都让人受益良多。
面对纷繁驳杂的课堂教学,鄙人愚钝有所困惑,今不揣冒昧将教学中值得商榷与关注的几个点及及同仁的几处争议为例,浅谈语文教师的主体性课堂的主导性之重。
多一点“朴素”,少一些“技术”听得有老师上《我心归去》在课堂导入时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长达五分钟之久;听得有老师上杨绛先生的《老王》用PPT大段大段插入有关文革的社会背景;听得有老师上《像山那样思考》在粗略的扫完文本后留了近十分钟时间配乐朗诵了一段环保主题的文章……多媒体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适时应用确能画龙点睛,但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时把过多的功夫花在了多媒体版式的设计、动画的吸引等环节,将事先拟好的答案呈现在PPT上,那么我们将错过课堂最精彩的“生成”。
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曾提到:“语文课,越来越好看了;语文课,越来越热闹了。
新理念越来越多了,形式越来越丰富。
可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
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1黄厚江老师从“语文本原”“语文本真”“语文本位”三方面定位了“本色语文”,我想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可以多一些朴素,少一些技术。
语用能力,从解密语言密码开始
语用能力,从解密语言密码开始作者:暂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6期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212400)沈艳艳[摘要]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能力语言密码[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6-024入选苏教版低年级教材的文本,不仅情韵丰富,富有童真童趣,而且语言形式精妙。
这易于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感知,悦纳吸收语言,从而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努力实现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的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
一、在辨析比照中感知语言魅力文本语言的精妙要引导学生进行玩味品析,而其最佳的方式就是进行对比咀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增加、删减、移动、替换等多种方式揣摩课文语言的意蕴,在辨析比较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鉴别能力。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雨后》这首小诗时,很多学生对诗歌中“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中的“发射”一词感到疑惑。
于是,教师先引导尝试运用别的词语进行替换:展露、露出、呈现……紧接着,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细细品味:诗歌中的“发射”不仅表现了这些意思,还写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结合诗歌中“孩子脸上通红”,感受到他们内心涌动的兴奋与激情,而“发射”一词完全将孩子们蕴藏已久的内在情愫凸显出来,用词十分精妙。
如果没有替换词语的衬托,凭借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他们根本无法能够捕捉这一词语的精妙所在。
因此,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辨析比照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语言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答案4
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
从微观视野来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
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
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
但是,阅读主要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
读物所负载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都是精神的产物。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头脑的理智的转换,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流。
读者在阅读中以自己的感知心理技能去解释语言符号,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读物的价值,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再现读物的形象和意境、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去判断和评价读物的是非得失。
总之,阅读是读者一系列精神活动的记实。
读者阅读之所得也是精神产品,因为他门从读物中汲取古今中外人类的精神滋养。
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阅读与教育的总目标有着天然的连接。
有学者这样说到:“在教育中,我们‘理解’、‘阅读’、‘写作’、‘言说’,并非仅仅获得某些技能和知识,而是获得精神的生长。
教育引导我们‘阅读’‘理解’,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文化大门,一个新的客观精神世界跃然于眼前,我们跟着教育投入到这个新的世界之中。
‘阅读’和‘理解’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了我们自己。
教育因而使人的精神更新,帮助人进入新的精神状态,成为新人。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日期: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
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即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它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决定了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只有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读者才能接受和理解。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将教材这一无声的乐章演绎得有声有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
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
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
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
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尊重期待视野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要2015.1.17一、关键词解释:1.文学体裁三分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大类。
2.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唱的“羊人之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其摹仿对象是“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而这种人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
马克思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喜剧:喜剧起源于古希腊农民在酒神祭祀仪式上的狂欢歌舞。
特征是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动机和效果互相悖谬,从而产生滑稽戏谑效果。
它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失去合理性的形式,从而肯定美的成分,“借以引起快感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
4.正剧:正剧是18世纪形成的“处在两个戏剧种类之间”的新的戏剧概念和类型。
实质是既表现生活的正面,又表现负面,主人公既有悲剧人物的严肃深刻,又有喜剧人物的自足自信,在外部形式上表现为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5.影视文学(第七艺术):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具有强大的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6.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手法是指把不同的镜头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方法,运用得妙,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1925年苏联导演爱森斯坦首先将其运用到电影理论中。
7.《诗学》:《诗学》共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它针对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的“文艺与现实的实际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做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艺术应高于现实,诗应高于历史”的观点。
8.高雅文学:高雅文学也称雅文学、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是以价值理念为诉求,以艺术原创和探索为目标的文学类型,能给读者以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9.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也称俗文学、大众文学、消费文学,是相对于高雅文学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适合消遣和易于流行的文学类型,往往有着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文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学理论思想述论
文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学理论思想述论早在“五四”时期,朱自清就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随后将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放在了散文上,并创作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直以来就有许多人从事朱自清的研究工作,并且研究越来越繁荣和广泛。
通观朱自清的文论,不难发现,朱自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了文学理论上的许多问题。
对此,本文将就其文学理论思想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的产生是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以“五四”新文学革命的爆发为起点和标志的。
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文学改良,主张言文合一,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现代文学语言;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倡扬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同时,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阐明了文学革命的宗旨、方法和途径,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从而将文学革命与现代民族语言的建设结合起来,凸显了文学革命的内涵,进一步奠定了新文学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五四文学革命”是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倡导,以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为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基础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文学革命激发了人们运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极大热情和自由,文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应当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文学的进一步蓬勃向前发展,文学理论也随着实践在不断地丰富着、深化着。
朱自清作为一名新文学运动的亲身参与者,对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倾向与特点进行评论,如为俞平伯的《冬夜》作序、发表《民众文学的讨论》等,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抗战文学,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着文学在急剧变化,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引入和吸收,又产生了持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家,创作了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
由“公众接受”向“主体表达”嬗变--“表达本位”的课程取向
当小学教师 时 , 感叹 当时 的学 生 作文, “ 叫他们将 自己的写 出来 , 他们 偏偏将 自己的隐蔽 , 却将 别 人 的 显示 出来 ” 。这 样 的状 况 , 是 不是和我 们阅读教 学 , 让 学生 汲取 优秀 的语 言 , 所 谓 的积 累相
关 ? 积 累不 是 不 要 , 而 是 要 把
吸 烟 ”“ 禁 止 扔垃 圾 ” 等 带 有 强 是 很 大 。我们 的语 文课 不 是 教 制性 的话 语 , 似乎是规 则的 。而 学 生懂 , 而 是 教 学 生 会 用 。这 个 人语 用 , 即依 据 自 己的性 情 学力基础 , 表达 自我 , 如“ 禁止吸 境 中 再 用 。教《跨 越 百 年 的 美 烟” 可 以改为 “ 吸烟 , 害人害 己。 ” 丽》 , 如果 创设另外一种语境 , 以 “ 禁止扔垃 圾 ” , 有学生 就提 出要 “ 淡 泊名利的美丽 ”“ 居 里的科学 看具体情况 , 把 标语贴在 垃圾 桶 之 美 ” 等 为话 题 , 让 学生 在文 中 上, 可 言为 : 垃 圾 到我 家 , 幸福 寻找 依据 , 让学 生依文本 的语言 千 万家 ; 贴在 公 共场 所 , 言为: 再 表达 , 培养 表达 力 , 这 种 表达 乱 扔 你 的垃圾 就 是 在 乱 扔你 的 力是 在理解 的基 础上形成 , 而不 人品 ; 有 学 生 说 班 上饮 水 机 旁 是 为 表达 而 表达 。 的标 语应 是 : 水 是 生命 的源 泉 , 现 实中 , 不只是在 内容 上可 垃 圾是疾病 之源 。可见 , 个人语 见 学 生 的 “ 被” 表达 , 形 式 上 也 是 用, 不 受 某 个 权 威 所 规 定 的语 如 此 。中 国新 闻网就有报道 : 春 言, 而 是依据 自己对客观 事物 的 节来 临 , 学校在 学生中 开展 向祖 个理解 , 用 自己想说 的话 来 表 国母 亲 拜 年 活 动 , 拜 年 网 页 的 内 达。 容 设 计为 “ 一拜 壮 美河 【 【 J , 二 拜 在 教学 中 , 我们 喜欢给 学生 炎 黄始 祖 , 三 拜历 代 英杰 , 四拜 灌 输 某种概 念 , 某种 句式 好 , 或 革命 先 烈 , 五拜 英 雄模 范 , 六 拜 某种 用词很恰 当 , 这 种 脱 离 语 亿兆 黎民 ” 。通 过这种 活动进 行 境, 脱 离言语 表达 的意 图 , 概 念 爱 国主义教 育是无可 非议 的 , 但 式 的教学 , 造 成 我们 的 言 语 主 是如 此整齐划 一 , 学 生们不管 愿 体 —— 儿 童 , 模 仿 照 搬 。 这 ~ 点, 我们 的作 文中就表现得 淋漓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思考与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与探究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当然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的高度和谐。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阅读不是庖丁解牛式的肢解,而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充满感动与感悟心灵之旅!关键词:体验与感悟;信息搜索;和谐;多层次对话;个性化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70-001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当然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的高度和谐。
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将尽展语文教学的魅力。
但这里的“科学”的含义应该符合语文阅读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整体性、领悟的情感性、认识的多元性甚至理解的模糊性,而不是让语文教学与数理化学科靠拢,追求一种程序规范、逻辑严密、答案唯一的“阅读技巧”。
缺乏心灵激荡、缺乏智慧顿悟而千篇一律的“阅读肢解”,决不是真正科学的阅读、艺术的阅读。
在新课改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应该努力超越制约教学创新的所谓常规,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一、转型:课改的必然选择富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必须有观念形态的超越,以寻求新型阅读教学的理论支撑。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应该努力打破旧有的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程式化的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强调把教材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侧重知识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是对教材负责,对知识点负责的“固本教学”。
而新型的阅读教学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情感涵育、美感赏析,以文本语言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素养提高为倚重的综合性教学,是以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和谐发展的“人本教学”,新型阅读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接受美学。
二、探索:真理与规律的无限趋近实现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深入分析阅读教学的实质,探索适应新型阅读教学的规律。
从“读者主体”到“学生本位”的重读
品。 这一 首《 渔歌 子 》 中的九 个 景象 并 非词人 随意 拼
叠 , 是 用诗 人 的 慧 眼精 心过 滤 的 。 而 譬如 首 句 “ 塞 山 西
前 白鹭 飞 ” “ 鹭 ” 山前 有 白 鹭 , 可 能 有 “ 子 双 的 白 。 也 燕 双 飞 , 花 点 点入 ”还 可 能 有 “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那 杨 , 两 。 么作 者 何 意 独 独 看 见 了 白鹭 ? 先 , 鹭 有 着 俊 秀 的 首 白 身 姿 , 逸 灵 动 , 有 若 无 。 们 总 在 山 间 开 阔 的 水 面 飘 似 它 处 飞 翔 , 大 会 出 现 在 人 群 热 闹 之 处 , 便 和 有 着 浓 不 这
话 的 深 刻 在 于 清 楚 地 揭 示 了读 者 的 重 要 性 。 于 任 何 对
一
部 经 典 作 品来 说 , 它具 备 了被 不 同 时 代 的 读 者 进 行
不 同 阐释 的 可 能 性 。 品 越 伟 大 , 者 阐 释 的 空 间也 作 读
就越 大 。 于 不 同 的 时 代 环 境 , 照 系 不 同 , 美 眼 光 基 参 审
趣 , 后 人 心 向往 之 。 们 不 妨 先 从 读 者 角 度 来 解 读 。 令 我 古 人 写 词 常 将 眼 前 景 和 心 中景 双 合 。 随 心 动 者 为 上 景
管乐谱 , 者 不断在其 中演奏 出不 同的 回响 , 文本 读 使
从 词 的 形 态 中解 放 出来 , 为 一 个 当代 的 存 在 。这 段 成 ”
■ 圜 的 本 读 课 重 系 谈 四 巨 圈 文 重 和 堂 构 列 之
体 " 学生本位" 到“ 的重读
浙 江 省 平 湖 市 东 湖 小 学 钱 锋
以人为本 促进纸媒体发展——从《梅州日报》确立读者主体地位引来的思考
口 罗伟 章
< 州 日报 > 持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办 报 实 践 , 不 梅 坚 在 断 的改 版 、 版 中 着 眼 于 发 展 。 以 人 为 本 作 为 新 闻 实 扩 将 践 的 出发 点 。 立读 者 的 主 体 地 位 , 报 纸 办 成 贴 近 生 确 把 活 、 近 百 姓 。 广大 读 者 喜闻 乐见 的 有 影 响 力 的 报 纸 , 贴 为
本 ” 以人 为 本 的 本 , “ 本 ” 本 。 与 “ ” 对 。 出 。 是 根 的 它 末 相 提 以 人 为 本 , 是要 回答 在 世 界 上 , 么 最 重 要 , 么 最 根 就 什 什 本 , 么 最 值 得 我 们 关 注 ? 也 就 是说 。 生 活 中人 最 重 什 在 要 、 根本 . 最 不能 本末 倒 置 , 能 舍 本 求 末 。在 新 闻 工 作 不
绕 人 民 群 众 的 利 益 、要 求 和 愿 望 来 谋 篇 布 局 。 < J 日 梅 ’ I q 报 > 近 年 来 的 改 版 、 版 中 。 指 导 思 想 上 明 确 提 出 在 扩 在
内容 丰 富 了 。 才能 满 足 读 者 的 阅 读 需 求 。 < 州 日报 > 梅 在
好 一批 更 有趣 味 的栏 目 。 起读 者浓 厚 的 阅读 兴 趣 。 勾
同 时 , 过 新 闻 策 划 彰 显 个 性 , 出 “ 家 ” 色 风 通 突 客 特
走 和 走 , 昧 。如 两 组 大 型 系 列报 道< 进 梅 州 > < 出围 龙 > 就
媒体 要提 高在 读 者 心 中 的 影 响 力 。关键 是 抓 内 容 。
“ 贴 近 ” 把 人 民 群 众 的 利 益 、 望 和 要 求 作 为新 闻 报 三 。 愿
小学生阅读常态化三位体系构建
新课程研究I特级讲堂I2020.10小学生阅读常态化)位体系构建口陈燕平摘要:阅读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阅读教学极大考验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定力,以及家长的配合默契程度。
文章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小学为例,探讨基于“阅读+”创新模式促进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三位体系构建,即站位准——全覆盖阅读环境让素养落地,让阅读时光有情有境;越位繁----全动态阅读模式让创新乘出来,让阅读方法有模有样;本位牢全常态渐进性阅读让终身读者遍布,让阅读态势有始有终。
关键词:“阅读+”创新模式;全覆盖阅读环境;全动态阅读模式;全常态渐进性阅读;常态化阅读作者简介:陈燕平,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灵动阅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灵动阅读研究$(江西萍乡337000)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10-0009-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0SID):阅读这个话题从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比较泛、比较难的研究课题。
让阅读能像影子一样待在每个人身旁,视阅读为一辈子的爱心陪伴者,这研究永远都没有结束的那一刻,因为我们的聚焦点是让每一个人都是读者。
近两年,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大胆尝试以“阅读+”创新模式促进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三位体系,推行常态化阅读,在学校实施两年,书香校园的构建初显规模。
“阅读+”创新模式一词源于“互联网+”。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为各行业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我校的“阅读+”创新模式是指学生阅读时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悦读平台、悦读时空、悦读方法、悦读评价等)进行个性化的“悦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常态,成为一种终身习惯的阅读新模式。
—、站位准——全覆盖阅读环境让素养落地,让阅读时光有情有境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应用,阅读素养的落地已经提到语文教学的第一层面,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阅读:从作者本位到读者主体
作者:周芳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9期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就是借助文章实现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的过程。
当我们这样去对待阅读时,作者的目的看似实现了,而读者的情怀却不能很好地满足,更不能有效满足作者自身发展的需求。
遍观各类阅读试题的命题,高度集中的指向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围绕命题专家的主旨作答,看似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和解读,实际却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是读者在读,读者的内在需求才是阅读的真正主旨,指定阅读的内容可以有,但是读出读者自身的感悟更应该有,自由选择从心而读是读者阅读的核心所在。
閱读是一种个体主动思考的行为,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什么,这是读者的第一思考,这种思考来源于读者的内在需求,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该怎么去获得什么,随着这些问题思考的深入,阅读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阅读成为了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这里面没有过多勉强的规定性成分,更多的是一种自由选择。
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低,指定书目强迫学生去读,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阅读环境,吸引学生主动解决相关问题而阅读,事半功倍。
既然如此,进入学生视野的信息,学生从信息中所获得的思考是否客观已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疑惑能够得到解决,学生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学生的想象能够得到发展,学生能从阅读中读出自己。
事实上,再精确的文本语言也无法完全再现事物的客观实际,很多时候,阅读就是一种误读。
既然如此,阅读就不应该沉迷于作者只言片语上的过多纠结,读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阅读更在于促进个体的思考和成长。
阅读不是一种简单活,既不同于看电视电影一样,纯粹去追求那种视觉效果,也不同于深度的格物致知,需要寻根究底以求甚解,阅读更倾向于素材积累,为个体的思想和观点寻找有力的证据,启发个体的新思考。
通常以来,人们常常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以至于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更多停留在知道是一回什么事而已,这仅仅是浏览。
作者借助文章,需要表达的是情感和观点,读者阅读文章,不是一味重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而是基于自我立场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发展,力求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其意不在于对作者评判,而在于对自我的反思,不在于阅读作者情境中的客观实在,更在于个性的主观立场,倘若依然还要以作者所谓的客观实在去评判读者的主观感受,读来读去都不会有读者新的思考和想象产生,这样的阅读,充其量不过是传声筒和扬声器的效应,阅读失其本意。
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读者的心得体会,因为个性的不同,各自对客观现实的领悟有别,作者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读者的阅读更是一种创造,为此,作者立场、教材立场、教师立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