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看中日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摘要: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本文将通过“您要点什么、今晚玩得高兴吗”等日常交流用语说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中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借鉴,在正确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交流过程中把握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玄关内外区别隐私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4-01中日交流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日常会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会话中不会产生异样感受,但日本人听到后却会感受强烈,甚至坐立不安。
日本人听到下述类似询问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逼迫语气,并认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把这种表达视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 文化差异下的交流障碍1.1 您要点什么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导购经常会问:“您要点什么?”这种主谓宾式结构的问句,直译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个单词构成。
译句无论语法,抑或词汇使用均无任何错误,而且语意表达完整,但当对方是日本人时,第一反应恐怕是惊讶或是恐慌,甚至要从店里“逃”出去。
从日本文化来看,该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到了对方的内在感情和需求,使其感受到了威胁。
如果直接询问“今晚的聚会您玩的高兴吗?”恐怕也会使对方心中产生不悦。
因此,在日语对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种表达。
1.2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聚餐或宴会场合中,当你询问别人需要哪种饮品的时候,忌问:“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想喝”是他人的一种需求,更是他人的内心活动。
类似“您要点什么”,该种表达方式在日语文化中也有极其严格的使用限制,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避免询问时触及别人隐私”已经被看作一种常识,偏离这个常识的询问会让人感到吃惊或恐慌。
该种情形下,转变表达方式的做法是明智的。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可以表达为“我能为您端杯啤酒吗?”或“我能为您端杯葡萄酒吗?”(「ビールを《お持ちし》ますか?ワインを《お持ちし》ますか?」)。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汉语中的“熟女”一词从日语的“熟女”一词衍生而来,但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二者语义上的差异。
为探究“熟女”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本文从其词源、现代汉日语言中的使用状况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标签:熟女使用状况文化差异一、引言大学时代,曾认识了一位居住在中国的日本老人。
有一天,她突然悄悄问我:“今中国の中で、熟女という方が多いですか。
”(现在中国的“熟女”多吗?)我回答她说“ええ、多いです。
今の中国で、熟女になりたがる女が多くになっています。
私もそんな熟女になりたい。
”(嗯,有很多啊。
现在想成为“熟女”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我也想成为那样的“熟女”。
)老人张大了嘴很惊讶地看着我,问道:“あなたもって?”(你说你也想成为“熟女”?)当时我心里想:难道是我说错话了?汉语中的“熟女”和日语中的“熟女”意思不一样吗?为什么这么吃惊?查阅资料发现,两种语言中的“熟女”一词果然不同。
“熟女”一词是“X女”类流行语中的一个。
很多学者对此类流行语做过深入的研究调查,但是将中日“熟女”一词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本文试就“熟女”一词的词源、使用状况和中日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汉日“熟女”一词的溯源及语义流变(一)日语中的“熟女”“熟女”一词是从日本娱乐界流传过来的词汇,日语中的“熟女”一词发音“じゅくじょ”。
作为新词被收录在《现代日语新词新语词典》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熟女性(26~45岁的女性)[1]。
但其实际意义所指不止如此。
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发现,“熟女”一词来源于日本的A片,主要用于日本的色情产业。
原义为超过了30岁的单身女青年,意指她们的青春不再,容貌渐枯,生活和工作不如意。
另外,“熟女”一词还可见于如下两种报纸:(1)「あぶない熟女」とか、なんとなく女性を揶揄するような言葉使いが私は気になります。
(《読売新聞》2012年12月28日)我总感觉“危险的熟女”这句话是作为嘲笑女性的语言来使用的。
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以2010-2020年中日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038文化纵横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达91.2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语言形式,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新造词既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也体现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网络上对于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很多,但有很多的研究将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对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具有单一性。
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对比研究,继而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中日两国年轻群体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特征,加深中日青年群体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性强、创造性高,具有新颖性和便利性。
与流行语不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更加自由,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类别,根据词性将其分为新造词类和非新造词类。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被网民所创造出来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虽有但是被赋予新的含义的词语。
非新造词类是指原来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的词语。
通过研究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语言构成、内容、涉及群体等方面能直观表现出那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青年的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日本《ネット流行語大賞》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
崔筱玉 张吉媛 刘 鸿(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摘 要: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及时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诸多现象与问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指近年来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日语衍生词汇。
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上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产生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日本的新兴词汇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社会语境。
这些词汇一方面满足了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密切联系。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
一些日本流行文化词汇的使用,使得中国社会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些外来词的大量涌入也给汉语语言本身带来了影响,一些传统的汉字词汇受到了冲击,同时也促成了部分新词的产生,推动了汉语的语言发展。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流入也变得更加常见。
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变迁,新事物的诞生和社会现象的多样化也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社会语言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
浅谈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之对比作者:戴丽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对比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5-02一、流行语的概念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学者戚雨村教授也在《社会语言学概述》中强调:“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社会相联系。
”[1]流行语是一种产生在社会中的典型语言类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代现象,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
[2]由此看来,对流行语的研究需要以社会背景为前提。
流行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直接且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特点。
因此,很多学者将流行语称为“语言国情”。
[3]二、中日流行语的发展产生在社会中的流行语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理及认知,因而具有流行性、高频性、创新性和时段性等特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大和普及,使得出现的许多流行语在更为短暂的时间内经过复制和传播为人们所认知并应用,进而引起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每年由自由国民社举办“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通过其主办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的流行语,并颁奖给予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此活动一直延续举办至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日流行语是指在两国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分类
中日流行语可分为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文化流行语等,其中网络流行语 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中日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中日流行语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大革命”、“泡 沫经济”等。
VS
语义理解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难 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 解读。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的语义更 加隐晦含蓄,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语境提示才能准确理解。
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文化符号
中日流行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审美取向。例如,中国流行语中的“佛系”、“躺平”等词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 于生活压力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而日本流行语中的“草食系”、“二次元”等词语则体
中日流行语在构成上都采用了创新性的词汇构造方式,如缩写、谐音、借代等。但相比之下,中国流行语更加注 重语言的音韵美感和形象生动性,而日本流行语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现力。
语义对比分析
语义变化
中日流行语在语义上都经历了从字面意 思到引申意义的转变过程。但不同的是 ,中国流行语的语义变化更加丰富多样 ,常常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 领域,而日本流行语的语义变化则相对 较为单一,更多地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和情感表达相关。
情感表达
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生动、形 象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 的情感和态度。
创新与模仿
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往 往会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模仿, 从而推动流行语的进一步传播和 发展。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近两年的中日流行语
7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近两年的中日流行语范馨馨 王佳音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用词层出不穷。
除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现实世界中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本文以刚刚过去的 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中日流行语为语料,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中日的流行语所反映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日流行语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这和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中日两国流行语的对比很好地反映了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不仅与人的思维认知有关和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日流行语;社会性认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与认知,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
(汪亚利,2012)。
社会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领域,将语言,文化和认知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相较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此框架能更好地解释各类语言现象。
一、先行研究在2008 年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大会上,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Peter Harder 正式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这一概念以及最新发展趋势。
(王寅,2013)与认知语言学不同的是,社会认知语言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被学者们提及,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
此外,社会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关注认知对语言运作机制的影响,更加注重其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研究在语言产生过程中人的思维同环境的互动,认知的社会语境以及认知、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的交互作用。
(周红英,2010)《世界大百科事典》中对“流行语”一词的定义为:某一时期里被许多人接受并被频繁使用的词语或短句。
在日本,存在各种形式的“新语评选”和“流行语评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由日本年鉴类刊物《现代用语基础知识》②编辑部自1984年开始每年主导评选。
本论文中的2015年年度日本流行语正是如此由来的。
中日流行词汇汇总
中日流行词汇汇总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流行词汇也开始在两国之间流传。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还展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共通之处。
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总一些中日流行词汇,带您一起了解中日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第一类:文化交流词汇1.和风(わふう):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
在中国,和风也被广泛使用,用于形容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事物,如和服、茶道等。
2.国漫(こくまん):国漫是指中国的动画和漫画产业。
近年来,中国的国漫产业蓬勃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第二类:生活方式词汇1.爱豆(あいどる):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偶像明星。
在中国,爱豆也成为了年轻人对偶像明星的称呼。
2.少女漫(しょうじょま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漫画和动画。
在中国,少女漫也成为了女性读者喜欢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类:网络流行词汇1.萌萌哒(もえもえだ):这是一个日语词汇,形容可爱的样子。
在中国的网络文化中,萌萌哒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用于形容可爱的人或事物。
2.脱单(だつだ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单身者找到另一半。
在中国,脱单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用于形容单身者找到恋爱对象的状态。
第四类:时尚潮流词汇1.潮流(ちょうりゅう):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时尚潮流。
在中国,潮流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常用的词汇,用于形容时尚和潮流的事物。
2.奢侈品(しゃちひ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奢华的商品。
在中国,奢侈品也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用于形容高档品牌的商品。
第五类:社会现象词汇1.裸婚(はだかけこん):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没有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就结婚的现象。
在中国,裸婚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词汇,形容年轻人追求自由和真实的婚姻观。
2.丧文化(そうぶんか):这是一个日语词汇,指的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形容年轻人对生活不满和消极的态度。
在中国,丧文化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形容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失望。
1955-1973年中日流行语及社会现状之对比
1955-1973年中日流行语及社会现状之对比作者:赵昌俊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2期摘要:流行语是一个时期内深受人们喜爱并被争相传颂的词语,它也是社会某一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通过流行语管窥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介绍1955-1973年中国和日本的流行语,进而对比这一时期两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中国;日本;流行语;对比不同的辞典对于流行语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较为典型的说法有如下几种:《大辞林》和《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这样定义道:ある一時期に興味をもたれ、多くの人々によって盛んに使用された単語や句。
はやり言葉。
意为“在一个时期内深受喜爱并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
《日汉大辞典》对流行语的定义是:一个时期内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新的语言。
有时也指原有的语言在特定意义上又流行起来。
《国语学大辞典》则是这样定义的:新語の一種。
その時代に適応して、きわめて感化的意味が強く、爆発的な民衆の使用語。
多くは徐々に消滅するか、あるいは一般語彙に定着する。
はやり言葉とも。
即“新词的一种。
适应那个时代,具有极强感化性的、民众使用的爆发性的语言。
多数逐渐消亡或者成为一般词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流行语,虽然在中国关于流行语的辞典很少,但是年末网络上总会盘点过去的一年来出现的流行语。
例如2016年,我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后采访中所使用的“洪荒之力”,首富王健林在电视采访中所提到的“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广西的一位男子在网络视频中使用的“蓝瘦,香菇”,这些都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高频词汇。
在对流行语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取得了一定成果。
曹卫明在其硕士论文《近三十年流行语研究》中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时间角度和语言角度对流行语进行了解析。
张新在《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中介绍了近几年中日流行语的发展情况,探讨了二者的异同点,为日语学习与教学提供了参考。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俗话说“语言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很多流行语可以反映出某个时期的社会现状。
现有的先行研究多针对中日流行语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研究,将两者做对比研究的还比较少。
本论文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关于中日流行语的先行研究,设定了流行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所反映出的中日社会世相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四章利用谷歌趋势图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分析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流行动态特征。
中日流行语的共同特征主要有省略较多、比喻和方言的使用、词缀的妙用及强大的派生力等,不同之处在于中日流行语的书写特点的不同,以及受外来语影响程度不同等。
中日流行语反映出中日社会世相的共同点是中日民众对政治都很关注、都受到新旧媒体的影响和推动。
不同点是中日民众关注的领域不同,性别歧视程度、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环境灾害相关领域存在不同等。
关于中日流行语的流行动向,通过分析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的大数据图,将中日流行语分为“山形”“波形”和“其他”三类。
中日流行语中“山形”的占比远多于“波形”和“其他”。
也就是说,多数的流行语具有“一时性”。
但是,部分流行语并不具备“一时性”的特点:“波形”流行语在流行年份前后均保持了比较高的使用量,而有些“其
他”类的流行语尽管在开始流行前几乎未被使用,但是在流行年份过了以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使用量和搜索量,没有减少趋势。
中日体育文化来源流行语对比及日译汉分析 ——以中日2008~2018 年十大流行语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6), 967-975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6127Comparison of Sports Culture PopularWord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Analysis of Japanese Translationinto Chinese—Take the Top 10 Popular Words of China and Japanfrom 2008 to 2018 as an ExampleDantong Liang, Zhaohui B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Received: Nov. 12th, 2019; accepted: Dec. 5th, 2019; published: Dec. 13th, 2019AbstractPopular words are a kind of vocabulary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by being easy to understand and catchy, reflecting a country or a region of peopl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general attention to things and problem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orts related sentences in the top ten sports words of China and Japan from 2008 to 2018,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sports words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ed sports industry in Japan, the perfect and detailed sports policies, and the high degree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Japanese catchword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the existing Chinese words, and found that when translating Japanese catchwords into Chi-nese, not only the words, but also th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subtle emo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o as to find a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the translation.KeywordsPopular Words, Sports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ranslation中日体育文化来源流行语对比及日译汉分析——以中日2008~2018年十大流行语为例梁丹彤,卜朝晖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梁丹彤,卜朝晖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3日摘要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在某个时期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随着学生们的喜恶爱好的不断变化,已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本文对中日校园流行语的涵义,适用场合等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日校园;大学生;流行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
而且这些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以此来显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被常规与传统束缚的个性。
求新、求奇、个性化是当下大学生共同的追求。
他们乐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都基本相近,所以很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
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传的、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的词汇。
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内部产生发展的为大多数学生(这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流行用语。
中日校园最新流行语的对比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它体现了学生们希望从现有的词语及词语规范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沉闷的、拘谨的氛围,于是,创造出一些新鲜、奇特,自由、风趣的词语。
经过对近年来中日校园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发现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并且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中国各大网站的流行语,就其涵义,使用场合等作了说明。
1.顶。
这个字活跃在各大论坛,言简意赅,意为支持,是典型的意象形态话语。
其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意象俘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倾听港台流行歌曲,痴迷摇滚,读琼瑶、金庸、三毛、王朔,看周星驰的搞笑片,通俗文本以强烈的视听或宣泄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而今网络用语红遍大江南边,顶,沙发,大学生们对这些跟帖时用的词耳熟能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1. 引言1.1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结构、文化、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语言变体、语言政治、话语分析、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权力等方面。
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人们关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方式、语言变化的原因以及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
通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权力关系,进而促进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的发展。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正式的语言规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俚语、新流行语等。
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变化的规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社会语言学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流行语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新流行语的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新词汇和短语可以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迅速走红。
许多新流行语的产生与网络文化息息相关,有些甚至是因为某些网络事件或热点话题而突然火起来。
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也变得无比迅速,有些词汇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大众熟知的用语。
这种快速传播的现象也受到了年轻人的热衷,他们在追求时尚和个性的也乐于尝试新的词汇和短语。
新流行语的兴起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些与科技、娱乐、时尚相关的词汇成为新流行语的热门对象,反映了年轻人群体的关注点和兴趣爱好。
新流行语的产生也可以反映社会话题的变迁,一些涉及政治、环境、社会等议题的词汇也可能成为新流行语的素材。
新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新流行语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愈发明显,其产生与传播速度之快、与社会变迁之密切关系使其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研究新流行语中日源“中制外来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新的流行语常常都会从外来词当中派生出来,比如近些年的网络用语中常常出现的日语词汇。
这些日语词汇在语言学上被称为“中制外来词”,即通过中间人媒介(如网络、媒体等)进入中文言语中的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新流行语中的日源词汇,其使用背后往往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特点、信仰和行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首先,这些新流行语往往呈现出新一代年轻人对文化的认知和消费趋势。
比如最近几年大热的“cosplay”,该词汇源自日文“コスプレ”(即cosplay的音译),意为“角色扮演”,指的是扮演日本动漫或游戏中的角色,一种受到年轻人热爱的文化消费方式。
在这个词汇背后,反映出的是年轻人对于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于虚拟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样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于自我表达的需求和对于个性化消费的追求。
其次,这些新流行语的日源外来词汇,也往往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中日两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在新流行语中,除了“cosplay”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如“御宅族”(otaku)指一类狂热的动漫、游戏爱好者,“二次元”指代二次元文化,这些都展现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互通。
最后,这些新流行语的使用也往往与身份认同和社会取向相关。
比如,“咕值”(gu 值)是指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社交媒体影响力或有价值的程度,“UP主”则是一个用于特定视频网站中指发布视频的个人,这些词汇体现了网络文化中人们对于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分层和人们对于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等社会媒体的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不仅是语言变迁的表现,也是日本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体现。
在使用这些流行语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年轻人身份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例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例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状况的流行语。
它们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体系。
近年来,关于流行语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大多都是以单一的语言研究对象为主。
鉴于此,本文以 2017年到 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并尝试从构词法的角度考察中日流行语的特征和异同之处。
通过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国的社会现状和不同文化背景,促进中日交流与合作,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国;日本;构词法;流行语;对比作者简介:牟雅婷(1999—),女,四川泸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先行研究流行语的定义:米川明彦(1989)认为“流行语是新出现在语言社会中,或者为了新表现既有的事物和概念而被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存在权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词语”[1]。
日本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针对流行语本身、流行语的发展倾向以及流行语的构词法的研究这三个方向。
其中,米川(1989)认为新词和流行语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与已有词完全无关的新词,另一种是利用已有词创造新词[1]。
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借用法、派生法、省略法、合成法、类推法。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对单词按词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洼园晴夫(2002)从词的构成论的立场深入考察了流行语的创作方法和意义变化,并阐明了语言学的法则和原理[2]。
目前,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李红艳(2014)对比分析了2013 年度中日两国网络流行语的异同,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中日民众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异同[3]。
吕娟(2018)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4]。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流行语是某一时间内盛行某地或某阶层的语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在文化、政治等各种方面的变化。
本篇论文将从文化心理学、经济、生成机制、社会变迁等层面将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
二、中日流行语的异同1.文化心理学层面中日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其流行语既存在相似之处,也会受国家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之处。
[i]相似之处即共性,不同之处即间性,下文内容将从这两者出发进行讨论。
从共性来看,两国的流行语言都可以大致的被归类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三类。
政治经济类的流行语都在生活中并不常用,且相对官方,例如中国的“小目标、命运共同体、人民至上”等以及日本的“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軽減税率(轻减税率)、令和(令和)”等。
文化娱乐方面两国的流行语都主要出自当时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之口或影视作品中,如中国的“葛优躺、洪荒之力、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和日本的“神ってる(太神了)、鬼滅の刃(鬼灭之刃)”等。
社会生活上,两国的流行语都表现出了人民对社会事件的较强敏感性,例如中国的“共享、巨婴、后浪”等,以及日语的“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连托儿所都出问题的日本还是快去死吧)、睡眠負債(睡眠缺失)、計画運休(计划性休假)”等。
而与共性相对的,两国的流行语亦存在着一定的间性主要体现在词句的构成上。
从词句构成的角度上看,日本流行语言的新造词句和外来词句占比大于中国。
中国的流行语言则在语义泛化和构式变体上超过日本,构式变体上可能和中文以单音语素为标记,只需要提取特定字词与其他搭配使用有关。
这种语言构成简化了构式变体的新词汇创造难度。
而语义泛化上可能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导致的高频度语言使用有关,这种情况下语言原有的语义会更容易淡化和拓展。
2.经济层面(1)从流行语看日本经济发展:2011-2022年的经济领域流行语的数量的稀少,反映了日本经济的低迷。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New Generation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高富屏(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中日两国因地缘相近,从古至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中国的新流行语中出现了许多从日语引入的外来词汇,本文以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为研究素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并探析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新日源;中制外来词社会语言学是从社会因素影响的角度,把握、观察、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情况的一门学问。
外来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词汇。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中制外来词”属于语言接触所产生的现象之一。
所谓语言接触,即指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的接触现象,而由这种接触现象所产生的新语言词汇便被称为接触语言。
作为接触语言的中制外来词不仅体现了多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特色,更充分体现了其产生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与特征。
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中日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紧密,中国当下流行语中出现了许多从日语引入的外来词汇,数量相较于从英语等其他外语中引入的词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常用的、较为流行的日源“中制外来词”进行分类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日源“中制外来词”的分类本文中所指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指借用日语词汇,通过词形引用、音译引用等方式创造或翻译出的汉语新词汇,这些词虽然源自日语,但已不完全是真正的日语词汇。
经过梳理分类,本文从词的构造入手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词形引用造词。
指将日语单词的词形直接引用或稍加修改后引用的方式。
1.原词直接引用。
指将用于标示日语词汇的汉字直接引用,用汉语拼音的方式发音,同时引入日语词汇本身的含义,不改动原有词汇的字形和语意。
例如:次元(jigenn )—次元(cìyuán )、刺身(sashimi )—刺身(cìshēn )、乱入(rannnyuu )—(luàn rù)、定食(teishoku )—(dìng shí)、本命(honnmei )—(běn mìng )、鬼畜(kitiku )—(guǐch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流行语看中日差异
作者:占思聪钱红慧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流行语由其鲜明的时代性,能及时、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本文从近五年中日流行语的来源、表达意思、分类这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希望能促进中日文化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语;中日对比;文化心理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本文通过2009年—2013年的五年中日流行语的比较来探讨中日差异,为了使之具有一定权威性,本文选取的中国流行语来自每年由《咬文嚼字》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而日本流行语则是来自每年由日本自由国民社颁布的“U-CAN新语·流行语”十大热词。
在政治方面,日本的流行语较多,而中国仅有“中国梦”一个词。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切期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现状。
反观日本,近年来政坛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定,政治局势受到日本民众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在政治方面的流行语也相对较多。
其中事業仕分け(预算甄别)、脱官僚、维新、第三极等流行语都可以反映出日本的政局混乱,各种政治势力此起彼伏。
而通过“近いうちに”(近期之内)、“特定秘密保護法”(特定秘密保护法)等流行语可感受到日本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以及对现行政策的不满和失望。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的流行语“秒杀”表现了人们对购物“秒杀”活动的热衷。
商品贸易的繁荣也折射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与之相对,日本则面临着经济不景气的难题,而这些也体现在近年的流行语中。
ファストファッション(快餐时尚)指的是廉价商品受到欢迎,反映了日本民众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
“LCC”(低价航空)、“東京ソラマチ”(东京天空街)、“ご当地キャラ”(当地吉祥物)等流行语都反映了地方或企业为推动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アベノミクス”(安倍经济学)则反映了政府方面的经济政策。
可见,日本的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社会文化类流行语看,首先,社会流行语的丰富程度,内容和风格从侧面反映出某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
在中国流行语中,出现了诸如“躲猫猫”、“被就业”、“裸”、“钓鱼”、“我反正信了”、“元芳,你怎么看”等幽默、诙谐的流行语。
这类流行语以一种讽刺、自嘲的口吻指出了现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尤其体现在法制的不健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部门在行政、执行能力上有待加强的问题,体现了百姓对社会机制改革过程的密切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
其次,“蜗居”、“蚁族”、“压力山大”等流行语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年轻人不得不“蜗居”,不得不成为“蚁族”,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心情。
在日本流行语中出现了“無縁社会”(无情社会)、“終活”(逝前准备)等流行语,
反映了日本少子高龄化愈演愈烈。
“無縁社会”折射出了日本人的血缘关系与同乡关系淡薄的一面;“終活”则意为老年人自己进行葬礼等终老准备活动反映出在少子高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日本老年人自己为临终做准备的悲哀一面,另一方面表现了日本人看淡生死的态度。
未来的中国也将面临少子高龄化的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可参考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其次,从“歴女”、“女子会”(女子聚会)、“イクメン”(超级奶爸)等流行语一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女性地位和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男性也开始在处理家务、照顾孩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另外,“絆”(羁绊)、“帰宅難民”(回家难民)、“こだまでしょうか”(是回声吗)、“風評被害”(舆论受害)、“3·11”等流行语均因2011年的东日本地震而产生的,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有着完善的方案,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从“絆”(羁绊)一词也可体会到日本人民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时的紧密联系。
另外,网络具备快速大量复制和简便的即时转发信息的功能,其对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流行语中出现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亲”、“伤不起”、“赞”、“微××”、“大V”、“土豪”、“奇葩”、“点赞”等一系列以网络为媒介而产生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网络的普及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他们网络参与度相对较高。
而在此方面,日本所产生的流行语寥寥无几,而以娱乐节目、娱乐名人以及影视作品为媒介产生的流行语居多。
如“ゲゲゲの~”(怪怪怪的~)、“いい問題ですね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AKB48”、“ととのいました”(准备好了)、“どや顔”(嘚瑟脸)、“ラブ注入”(爱情注入)、“ワイルドだろぉ”(够狂野吧)、“じぇじえじえ”(?啧啧啧)、“倍返し”(加倍奉还)等流行语。
可以说,日本的娱乐节目对于流行语的成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娱乐业的繁荣和强大的影响力。
中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带来了语言的丰富化。
某一地区的方言随着不断传播与推广,可能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流行语,如“不差钱”、“坑爹”原是东北方言,后逐渐传播到全国。
同时,语言因跨文化交流而相互影响。
如“Hold住”一词是从台湾引进的;“吐槽”最初来自日本漫才里的“突っ込み”,经台湾传到大陆;“达人”一词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传回中国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控”、“萌”、“逆袭”是从日语借来的新词汇;“正能量”、“气场”分别来自英、美的书籍。
这些流行语能反映出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语言也不断交流、融合、演变、发展,在语音、词义、语法上可能有些改变,在词汇上进一步扩充、丰富。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交流、融合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充满活力。
(通讯作者:常梅)
参考文献:
[1]金玉花,浅谈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流行语.科技信息.2010.
[2]吴春相、尹露,当代青少年使用的日源流行语调查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