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

合集下载

7-7-1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7-7-1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题意中提到的物理 量外,其他物理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 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E甲 E乙
E甲 E乙 E甲 4E乙 2E甲 E乙
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 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7)研究对象:在高中阶段,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 且物体可视为质点;或物体有一定的形状,但上各点速度大小相 等,计算动能时可看作质点。否则高中阶段无法确定物体的动能。
(研究对象如果是物体系统,必须考虑内力做功)
如图:
(8)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①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W总
1 2
mv22
1 2
mv12
外力的总功
末状态动能
初状态动能
W合= Ek2 -Ek1= ΔEk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W合
(1)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的理解
=
1 2
mv22 -
1 2
mv12
=
Ek2 -Ek1= ΔEk
①. W合= F合·l cosq
①式如果所有外力作用的位移都相同时优先选用
②. W合=W1+W2 +…=F1·l1 cosq +F2·l2 cosq +…
应用方法 运算方法
牛顿定律
动能定理
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 析
只能研究恒力作用下物 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对于物体在恒力或变力 作用下,物体做直线运 动或曲线运动均适用
要考虑运动过程的每一 个细节,结合运动学公 式解题

2013新课标高中物理总复习实验5

2013新课标高中物理总复习实验5
典 例 探 究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 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新课标 ·物理
要 点 归 纳
六、误差分析
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 做的功W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 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倾角小)或平衡摩擦力过度(倾角过大)也会 造成误差.
典 例 探 究
【答案】
(1)天平、刻度尺 (2)细沙和沙桶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 (3)
的质量 平衡摩擦力


新课标 ·物理
要 点 归 纳 知 能 演 练
典 例 探 究


新课标 ·物理
要 点 归 纳 知 能 演 练
典 例 探 究


新课标 ·物理
要 点 归 纳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典 例 探 究
点计时器所用的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细沙.当 滑块连接上纸带,用细线通过滑轮挂上空的沙桶时,释放沙桶,滑块
知 能 演 练
处于静止状态.
典 例 探 究


新课标 ·物理
若你是小组中的一位成员,要完成该项实验.
要 点 归 纳
(1)你认为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能 演 练
典 例 探 究
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新课标 ·物理
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
要 点 归 纳
5-5-4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 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问题(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

高中物理验证动能定理实验

高中物理验证动能定理实验

高中物理验证动能定理实验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它描述了一个物体的动能与它受到的力的关系。

该定理可以轻松地验证并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动能定理是指物体的动能与它所受的力、它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距离以及它初始和最终速度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如何验证动能定理。

实验原理:动能是物体运动产生的能量,而动能定理描述了动能如何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按照定义,物体的动能可以表示为1/2mv²,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力是它的质量乘以所受加速度,即F=ma。

如果将这个公式与牛顿定律的加速度-时间公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2mv² = F ⋅ x其中x是物体所行进的距离。

这就是动能定理的基本公式。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1.斜面2.小球(越重越好)3.尺子4.计时器然后,根据以下步骤来进行实验:1.把小球放在斜面上静止状态。

2.用尺子测量球的高度。

3.以计时器开始计时,推球往下滑动并记录球离开斜面时的时间。

4.用尺子测量小球滑过的距离。

5.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和末速度。

6.运用动能定理公式,计算小球的动能。

7.将小球所受到的摩擦力考虑在内,计算小球的势能变化之差。

8.将动能和势能变化之差相比较,检验动能定理的成立。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每次实验的角度和起始位置相同。

2.小球在滑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运动速度不超过临界速度。

3.为了避免实验器材的摩擦力影响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在滑动表面上铺上一层平滑的纸。

实验结果分析: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球的动能决定于它的质量,速度和所经过的距离。

如果斜面的角度和小球的初始位置不变,小球的动能应该保持不变。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通过小球所受到的摩擦力,小球的势能变化之差等因素计算出的动能与实际测量的动能差异不大。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动能定理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动能定理

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动能定理⏹现实问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六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中,采用橡皮筋弹出小车的方法研究功与速度的关系,这一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探究思想。

但橡皮筋的功无法测量,最终只能定性的说明W∝v2的关系。

因此有必要要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数量关系呢。

设计思想:在高中阶段,最容易计算和测量的功是mgh,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v。

因此,在教学中以自由落体实验为突破口,结合斜面实验,利用打点加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和下落的高度,探究重力做功、其它力做功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广、拓宽,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

处理数据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以简化过程节省时间。

具体操作如下:一、预备知识1.如何计算和测量重力做功?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2.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呢?3. 打点加计时器的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 v n= ( h n+1-h n-1)/2T。

4. 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分组操作(一)自由落体实验——【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装置要竖直,尽量减小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纸带无初速释放,重物的质量和密度应较大, 以减小阻力,确保自由落体运动。

2.纸带30 - 40cm长,选用点迹清晰,呈一条直线,第1、2两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进行研究。

3.如图安装、打点、换纸带、换物体、重复,挑选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O,依次选取几个较方便的点,量出各点到O的距离,计算出各点的v ,进行研究。

(二)斜面实验——【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1/10。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人教版高中物理 动能定理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 动能定理  ppt课件

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 发生变化,在下面几种情况中,汽车的动能
是原来2倍的是:D A、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B、质量和速度都变为原来的2倍 C、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D、质量变为原来2倍,速度减半
关于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动能不可能是负的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引入
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 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 块不断抛出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 得敌军头破血流。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 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 原理。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 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 V=60m/s,在次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 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方法一: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 方法二:利用动能定理
1 2 利用动能定理: FL kmgL mv 2 代入数据: F 1.8 104 N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kg的铅球从离地面2m的高处自由下 落,陷入沙坑2cm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方法一:分阶段利用动能定理
H
方法二:全过程利用动能定理
mg(H h) fh 0
h
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其动能不变
二、动能定理
1 1 2 2 W mV mV 2 2 2 1
W=Ek2-Ek1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 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即末动能减去初动能。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专题13 动能定理2(曲线)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专题13 动能定理2(曲线)
求:
(3)运动员落到A点时的动能。
题型二
用动能定理求解曲线运动问题 之 圆周运动
例题2:如图所示,一小球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悬于点,现从最低点B给小球一水
平向左的初速度,使小球恰好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经过A点时,其
速度为最高点速度的2倍,不计空气阻力,则在点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等于( )
圆形轨道的半径R=0.5m.(空气阻力可忽略,重力加速度g=10m/s2 ,sin53°=0.8,
cos53°=0.6)求:
(1)B点速度大小;
(2)当滑块到达传感器上方时,传感器的示数为多大;
(3)水平外力作用在滑块上的时间t.
题型五
用动能定理求解曲线运动问题 之 多过程问题
例题7:如图所示,一质量m=0.5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静止于动摩擦因数μ=0.2的
为上述正方形线圈)从轨道起点由静止出发,进入右边的匀强磁场区域ABCD ,BC长
d=0.2m,磁感应强度B=1T,磁场方向竖直向上.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计小车所受的摩擦
及空气阻力,小车在轨道连接处运动时无能量损失.求:
(2)在第(1)问,小车进入磁场后做减速运动,当小车末端到达AB边界时速度刚好
减为零,求此过程中线圈产生的热量;
(1)当试验小车从h=1.25m高度无初速度释放,小车前端刚进入AB边界时产生感应
电动势的大小;
(2)在第(1)问,小车进入磁场后做减速运动,当小车末端到达AB边界时速度刚好
减为零,求此过程中线圈产生的热量;
(3)再次改变小车释放的高度,使得小车尾端
题型四
用动能定理求解曲线运动问题 之 安培力做功
水平轨道上的A点.现对滑块施加一水平外力,使其向右运动,外力的功率恒为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实验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J0203型)、学生电源、长方形木块(约10×7×4厘米3)、纸带、天平(学生天平或托盘天平)、带定滑轮的木板(长约1米)、细线、砝码盘、砝码实验目的:验证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时,动能的增量等于合外力所做的功。

实验原理: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时,动能定理可表述为F合s= mv22- mv12。

只要实验测得F合s 和 m(v22-v12)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等,则动能定理被验证。

F合可以由F合=ma求得。

教师操作:(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

把器材按图装置好。

纸带固定在木块中间的方孔内。

(2)把木块放在打点计时器附近,用手按住。

往砝码盘中加砝码。

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让它工作。

放开木块,让它做加速运动。

当木块运动到木板长的左右时,用手托住砝码盘,让木块在阻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

当木块到达定滑轮处(或静止)时,断开电源。

(3)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反映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的两部分点迹中较理想的一段,分别各取两点(其间点迹数不少于9点)。

量出SA、SB、SC、SD和SAB、SCD。

由SA、SB、SC、SD及相应的时间间隔(图中为0.08秒)。

算出VA、VB、VC、VD,利用VA、VB和A、B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B间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AB;同法求出aCD。

则木块质量m与aAB、aCD的乘积分别表示在AB段和CD段木块受的合力。

(4)根据实验结果填好下表,看F合S与ΔEk是否相等。

加速阶段减速阶段计数点附近的位移(m)SA= SB=SC= SD=各计数点处的速度(m/s)VA= VB=VC= VD=运动的加速度(m/s2)aAB=aCD=木块受的合力ma(N)FAB=FBC=计数点间的位移(m)合外力的功(J)木块的动能增量(J)(5)重新取计数点,重复步骤(3)和(4),再验证一次。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实验:验证动能定理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1

高中物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1

动能
v1
v2 F l
2 2 1
W Fl
假设加速度为a,则有:
F
F ma
l
v2
1 1 2 2 W mv 2 - mv1 2 2
- v 2a
推导F做功表达式的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而v22 -v12 =2al,即 l = (v22 -v12 )/2a 把F、l的表达式代入W =Fl,可得F做的功 W =ma (v22 -v12 )/2a 也就是 W =m v22 /2 - m v12 /2
动能 动能定理 1、动能——Ek = mv2/2,式中v是物体的瞬时速度的大 小,即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动能定理——W 总= ΔEk 应用动能定理的一般思维程序: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认真画出受力分析 示意图; 2、若问题中涉及到F、s 、v 、m 等物理量,考虑用动 能定理! 3、确定研究的物理过程(起点和终点),分析这过程 中有哪些力对研究对象作功,作了多少功,正功还是负功, 求出总功; 4、确定研究过程起点和终点的动能,列出动能定理表 达式; 5、求解,必要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结 果 与 思 考
末态
初态
W= mv2
2-
mv1
2
初态和末态的表达式均为“mv2/2”, 这个“mv2/2”代表什么?
(2)动能的表达式
单位:焦耳(J)
v为物体的速度
Ek =
2 mv
m为物体的质量
(3)动能表达式Ek=mv2/2的理解
①表述:
物体的动能等于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
②动能是标量, 且只有正值。 (动能只与速度的大小有关,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③动能是状态量 ④动能具有相对性 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 (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内容与公式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内容与公式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内容与公式高中物理动能定理公式是W=(1/2)mV₁²-(1/2)mVo²=Ek₂-Ek₁,W为外力做的功,Vo是物体初速度,V₁是末速度,Ek₂表示物体的末动能,Ek₁表示物体的初动能。

W是动能的变化,又称动能的增量,也表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动能定理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的物体,或者可以称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动能定理的计算式是等式,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应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里可以是分段作用,也可以是同时作用,只要可以求出各个力的正负代数和。

拓展阅读: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知识点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这就是动能定理的内容。

动能定理还可以表述为:过程中所有分力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的改变量。

这里的合外力指研究对象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动能定理的基本表达式:F合s=W=ΔEk;动能定理的其他表示方法:∫Fds=W=ΔEk;F1s1+F2s2+F3s3+……=ΔEk;功虽然是标量,但有正负一说。

最为严谨的公式是第二个公式;最常用的,有些难度的却是第三个公式。

动能定理根源我们来推导动能定理,很多学生可能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恰恰相反。

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推导和与应用。

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能够帮你更好的理解物理考点。

在内心理解了动能定理,知道了它的本源,才能在考试中科学运用动能定理来解题。

动能定理的推导分为如下两步:(1)匀变速直线运动下的动能定理推导过程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其受力情况为F合=m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as=v2-v02;方程的两边都乘以m,除以2,有:mas=½(mv2-v02)=Ek2-Ek1=ΔEk;上述方程的左端mas=F合s=W;因此有:F合s=W=ΔEk;这就是动能定理在匀变速直线运动情况下的推导过程。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1、《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高中物理必考部分 必修2 第5章 第4讲

高中物理必考部分  必修2  第5章  第4讲

必考部分必修2 第5章第4讲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答案: D2.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某同学是用下面的方法和器材进行实验的: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由静止开始在几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的作用下沿木板运动,小车拉动固定在它上面的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关于这一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木板要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B.重复实验时,虽然用到橡皮筋的条数不同,但每次应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相同C.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密集的部分进行计算D.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稀疏的部分进行计算解析:在本题的实验中,由于小车在运动中受到阻力(摩擦力和纸带的阻力),所以要使长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重复实验时,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它的条数成正比,所以用到橡皮筋的条数虽然不同,但每次应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相同,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由于要计算的是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稀疏的部分进行计算,故A、B、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ABD3.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3)作出W-v草图;(4)分析W-v图象.如果W-v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W∝v3、W∝v等关系.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解析:由于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且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相同,因此每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都相同,故A正确;小车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采取平衡摩擦力的方法补偿,让木板固定在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抬高,使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故B 正确;纸带上的点两端密、中间疏,说明小车先在橡皮筋拉力作用下加速,后在阻力作用下减速,故C正确;由于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此时的速度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的最大速度,故求速度应用匀速的那一段的数据,而不应该使用从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数据来计算,故D项错,A、B、C正确.答案: D4.在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解析:当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速运动时,沿长木板方向重力的分力等于摩擦力,即在实验中可消除摩擦力的影响,A项正确;由实验原理可知,B、C正确,D 错误;使用打点计时器时都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E错误;橡皮筋拉力做的总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增加,此动能应为小车获得的最大动能,所以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的是小车的最大速度,F正确,G错误.答案:ABCF5.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如下图,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1)除了图中已有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________电源(填“交流”或“直流”);(2)实验中,小车会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来平衡掉摩擦阻力,则下面操作正确的是()A.放开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B.放开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C.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D.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4)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根据下面所示的纸带回答);解析:(3)因为木板水平放置,故摩擦力没有被平衡掉,当小车速度最大时,F弹=F f,故橡皮筋仍有弹力,处于伸长状态.(4)求速度应按纸带的匀速运动时所打点的部分来求.答案:(1)交流(2)D(3)B(4)GK6.物体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越来越大,为了探究重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我们提供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某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右图设计了一个本实验情境的命题:如下图所示,测量质量为m的小球在重力mg作用下从开始端自由下落至光电门处发生的①________,通过光电门时的②________,探究重力做的功③________与小球动能变化量④________的定量关系.请在①②空格处填写物理量的名称和对应符号,在③④空格处填写数学表达式.(2)某同学根据上述命题进行如下操作并测出如下数据:(取g=10 m/s2)①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为0.50 kg ;②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的直径为10.00 mm.③用刻度尺测出电磁铁下端到光电门的距离为80.80 cm ;④电磁铁先通电,让小球吸在开始端;⑤电磁铁断电时,小球自由下落;⑥在小球经过光电门时,计时装置记下小球经过光电门所用时间为2.50×10-3 s ,由此可算出小球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 ;⑦计算得出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 J ,小球动能变化量为________ J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试根据(2)对本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首先明确实验原理: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增加的动能.所以测量小球下落的位移x 和下落位移x 时所对应的瞬时速度v ,比较重力做的功W =mgx 和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 v 2的关系即可验证命题的正确性. (2)小球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可以用小球通过光电门这段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表示,v=d t =10.00×10-32.50×10-3 m/s =4.00 m/s ;W =mgx =4.04 J ,ΔE k =12m v 2=4.00 J. 答案: (1)位移x 瞬时速度v mgx 12m v 2 (2)4.00 4.04 4.00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力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
湛江市二中物理

、3
一、动能EK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Ek=1/2mv2,单位:J.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V 4.动能的变化△Ek=1/2mVt2-1/2mV02. △Ek>0, 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 △Ek<0,表示物体的 动能减少.
二、动能定理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可以从能量变化来求功,也可以从物体做功的多少来求能量的变化.
P初
P末,
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量W =ΔE =E -E 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V是瞬时速度。
(2)动能定理适用于单个物体,也适用于系统;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功,则物体的动能增加;

P增 P末 P
初应用: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一般比牛顿第二定律解题要简便. 一般牵扯到力与位移关系的题目中,优先考虑使用动能 定理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的做功情 况:受哪些力?每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做 负功?做多少功?然后求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3)明确物体在过程的始未状态的动能EK0和EKt (4)列出动能的方程W合=EKt-EK0,及其他必要辅 助方程,进行求解.
P91 题型二
4、使用动能定理应注意的问题:
①物体动能的变化是由于外力对物体做功 引起的.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正功,则 物体的动能增加;反之将减小.外力对物 体所做的总功,应为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 和,包含重力.
②有些力在物体运动全过程中不是始终存在的, 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物理过程,物体运动 状态、受力等情况均发生变化,因而在考虑外力 做功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
【例2】一质量m=0.6 kg的物体以v0=20 m/s的初速度从倾角为30°的斜坡底端沿斜坡向上运动。当物体向上滑到某一位置时,其动能减少了ΔEk=18 J,机械能减少了ΔE=3 J,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物体向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返回斜坡底端时的动能。
(2)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为零。()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变化。()
答案(1)√(2)×(3)√(4)×
考点一 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的意义是一种因果关系在数值上相等的符号。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
【变式训练】
1.如图3所示,木盒中固定一质量为m的砝码,木盒和砝码在桌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一起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现拿走砝码,而持续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F=mg),若其他条件不变,则木盒滑行的距离(B)
图3
A.不变B.变小
C.变大D.变大变小均可能
考点二 动能定理在多过程中的应用
第十五讲动能定理
知识点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Ek= mv2。
3.单位:,1 J=1 N·m=1 kg·m2/s2。
4.矢标性:动能是,只有正值。
5.状态量:因为v是瞬时速度,故动能是量。
知识点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

2.表达式:W= mv - mv 或W=Ek2-Ek1。
图4
(1)赛车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弹簧被压缩的最大距离。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件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件

3.(多选)如图 8.3-6 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车在水平恒力 F 的推
动下,从山坡(粗糙)底部 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至高为 h 的坡
顶 B,获得的速度为 v,A、B 之间的水平距车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 mgh
B.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是12mv2
图 8.3-3 提示:高速列车加速出站时合外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减速进站时合外
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主题探究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问题驱动] 如图 8.3-4 甲所示,是古代战争中攻击城门的战车,战车上装有一根质量 很大的圆木,有很多士兵推着以很大的速度撞击城门,能比较容易地将城门 撞破;如图 8.3-4 乙所示,人用铁锤打击石头;如图 8.3-4 丙所示,一辆汽车 正在加速上坡。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 能不一定变化
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故A 正确;动能不可能为负值,故B错误;由于速度是矢量,当方向变化时, 若其大小不变,则动能并不改变,故C正确;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能 不变,但并不处于平衡状态,故D错误。 答案:AC
解题指导 根据动能定理,分别列出公式中等号左侧的功和等号右侧初末状 态的动能,即可求解得到需要的物理量的值。
[解析] 汽车制动时,阻力对汽车做负功, 有 W=-fs=-0.5mgs。 汽车的动能减小至 0,根据动能定理 W=Ek2-Ek1, 有-0.5mgs=0-12mvmax2。 汽车制动后滑行的距离
图8.3-7
(1)舰载机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飞行员受到的水平力所做功 W; (2)舰载机刚进入 BC 时,飞行员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 FN 多大。
解析:(1)舰载机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其刚进入上翘甲板时

高中物理系统动能定理的实用性研究

高中物理系统动能定理的实用性研究

高中物理系统动能定理的实用性研究:高中物理系统动能定理的实用性研究高中物理课本中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因为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所以用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动能定理作为一种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很方便也很实用。

但是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在研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对于连接体的问题,必须先用“隔离法”,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再应用动能定理联立方程组求解,就显得比较繁琐。

如果用系统动能定理解决连接体问题就可以使过程大大的简化。

要得到系统动能定理,还必须从基本的动能定理入手进行推导:案例1: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m2,用一根质量不计不可伸长的细绳连接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作用在B上使B向右运动一段位移S,求:A、B的末速度?此过程中细绳对A、B所做的功?解析:由于连着,两物体相同加速度,相同速度,要求A、B的末速度应该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可得:解方程得:要求细绳对物体做的功,应用隔离法分别分析A、B,以A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可得:绳对A做的功;代写论文以B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得:解方程得细绳对B做的功因为细绳对A、 B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大小相等,所以对AB整体来说,细绳并没有做功,即内力做功为零。

案例2:质量为M的木板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B置于A的左端,现对B施加一个水平恒力F,在F作用下A、B保持相对静止,在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S,求在此过程中A、B间的摩擦力分别对A、B做的功;A、B的末速度解析:A、B相对静止,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得:解方程得A、B的末速度在分析A、B之间力的做功情况时要用隔离法,以A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得静摩擦力对A做的功以B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得:解方程得静摩擦力对B做的功可见,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总功为零,对系统来说内力也没有做功。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1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动能定理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2.实验原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3.实验器材5~6条相同规格的橡皮筋、小车(前面带小钩)、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毫米刻度尺等.4.实验步骤(1)垫高长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①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②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③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4)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和W绘制W-v或W-v2、W-v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和v的关系.5.实验结论物体速度v与外力做功W间的关系为W∝v2. 1.数据处理(1)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则v =xT(其中T为打点周期).(2)实验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W-v2图象(“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根据图象得出W∝v2.2.误差分析(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3.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在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5)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并且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2014·高考天津卷)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________(填字母代号).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3)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B.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C.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D.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解析](1)实验要处理纸带测速度,需要刻度尺,要分析动能的变化,必须要测出小车的质量,因此还需要天平.(2)实验中调节定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如果不平行,细绳的拉力在垂直于木板的方向上就有分力,改变了摩擦力就不能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D 正确.(3)在所挂钩码个数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以增大小车的质量,即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4)如果用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发现拉力做的功总比小车动能的增量大,原因可能是阻力未被完全平衡掉,因此拉力做功一部分用来增大小车动能,一部分用来克服阻力做功;也可能是小车做加速运动,因此细绳的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做的功大于细绳的拉力做的功,即大于小车动能的增量,C、D项正确.[答案](1)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2)D(3)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4)CD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他通过成倍增加位移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方法如下:将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用重物通过细线拉小车,保持小车(带遮光条)和重物的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小车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要求小车都由静止释放.(1)用游标卡尺测出遮光条的宽度d ,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__cm.(2)如果每次实验时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 ,小车到光电门的距离为s ,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来反映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则所作图象关系是________时才能符合实验要求.A .s -tB .s -t 2C .s -t -1D .s -t -2 (3)下列实验操作中必要的是________.A .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重物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B .必须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 .必须保证小车由静止状态开始释放解析:(1)由游标卡尺读数规则可知,示数为:10 mm +0.05×15 mm =1.075 cm.(2)由题意可知,该同学是通过成倍改变位移来改变做功的,设小车所受的合力为F ,对小车,有Fs =12m ⎝⎛⎭⎫d t 2,即有s ∝1t 2,则D 正确. (3)由(2)可知,公式中的F 是指小车所受到的合力,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在该实验中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同理可知,重物与小车质量的大小关系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若小车释放速度不为0,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选项C 正确.答案:(1)1.075 (2)D (3)C2.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平衡摩擦力时必须将钩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 B .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 C .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2)图乙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O 、A 、B 、C 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则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不需要将钩码挂在小车上,选项A 错误;为减小系统误差,应选用精密的仪器进行实验,选项B 错误;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选项C 正确.(2)由题中纸带可知,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 =(18.59-5.53)×10-22×0.1m/s =0.653 m/s.答案:(1)C (2)0.6533.测量小物块Q 与平板P 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 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 板的上表面BC 在B 点相切,C 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 的质量m ; ②测量出轨道AB 的半径R 、BC 的长度L 和CC ′的长度h ;③将物块Q 在A 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 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 ′的距离s .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ⅰ)物块Q 到达B 点时的动能E k B =________; (ⅱ)物块Q 到达C 点时的动能E k C =________;(ⅲ)在物块Q 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物块Q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________; (ⅳ)物块Q 与平板P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ⅰ)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他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解析:(1)(ⅰ)A →B 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得E k B =mgR .(ⅱ)C →D 过程中,物块Q 做平抛运动,则v C =C ′Dt CD =s 2hg,则E k C =12m v 2C =mgs 24h .(ⅲ)B →C 过程中,对物块Q 只有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E k C -E k B )=mgR -mgs 24h .(ⅳ)根据f =μF N 得μ=fmg =W fL mg =R L -s 24hL.(2)(ⅰ)因每次落点总不同,偶然误差较大,所以取多个落点的圆心位置测量s 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 (ⅱ)实验原理中只有P 对Q 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际还有其他阻力做负功使系统机械能减小,因此测量的W f应比真实值大,即测得的μ值偏大,其他阻力有空气阻力、圆弧轨道阻力、接缝B 处阻力等.答案:(1)(ⅰ)mgR (ⅱ)mgs 24h (ⅲ)mgR -mgs 24h (ⅳ)R L -s 24hL(2)(ⅰ)减小实验误差 (ⅱ)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或接缝B 处不平滑等)数据处理和步骤改进如图甲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 与F 、m 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1)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及托盘,通过调整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________运动.(2)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O 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 的相邻计数点A 、B 、C 、D 、E 、F 、G .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 ,小车的质量为0.2 kg.).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W =ΔE k ,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3)实验前已测得托盘质量为7.7×10-3 kg ,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________kg(g 取9.8 m/s 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解析] (1)若已平衡摩擦力,则小车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纸带上的O 点到F 点,W =F ·OF =0.2×0.557 5 J =0.111 5 J , 打F 点时速度v F =EG2T =0.667 7-0.457 50.2 m/s =1.051 m/s ΔE k =12M v 2F =12×0.2×1.0512J ≈0.110 5 J. (3)打B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v B =AC2T =0.286 1-0.155 00.2 m/s =0.655 5 m/s ,所以小车的加速度a =v F -v B 4T=1.051-0.655 54×0.1m/s 2≈0.99 m/s 2.小车所受的拉力F =(m 0+m )(g -a ),所以盘中砝码的质量m =F g -a-m 0=⎝⎛⎭⎫0.29.8-0.99-7.7×10-3 kg ≈0.015kg.[答案] (1)匀速直线(或匀速) (2)0.111 5 0.110 5 (3)0.0154.“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0.当用4条、6条、8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 0、3W 0、4W 0…,每次实验中由静止弹出的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打点计时器可以用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4~6 VB .实验中使用的若干条橡皮筋的原长可以不相等C .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D .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 m 和橡皮筋做的功W ,依次作出W -v m 、W -v 2m 、W -v 3m 、W 2-v m 、W 3-v m …的图象,得出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图乙给出了某次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物体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O 点到A 、B 、C 、D 、E 各点的距离分别为OA =5.65 cm ,OB =7.12 cm ,OC =8.78 cm ,OD =10.40 cm ,OE =11.91 cm.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 ,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 m =________m/s.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 V 交流电,A 错;实验中应选取相同的橡皮筋,B 错;小车应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C 对;数据分析时,应作出不同的图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D 对.(2)由所给数据知BC =8.78 cm -7.12 cm =1.66 cm ,最大速度v m =1.66×10-20.02m/s =0.83 m/s.答案:(1)CD (2)0.83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欲“探究小车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在实验室设计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图中A 为小车,B 为打点计时器,C 为弹簧测力计,P 为小桶(内有砂子),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水平放置,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1)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将点迹清楚的某点记为零点,顺次选取一系列点,分别测量这些点到零点之间的距离x ,计算出它们与零点之间的速度平方差Δv 2=v 2-v 20,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小车的质量为m ,然后建立Δv 2-x 坐标系,通过描点法得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乙所示,则这条直线的斜率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表达式)(2)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4 kg ,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________N.解析:(1)根据动能定理可知Fx =12m Δv 2,所以理论上Δv 2=2Fmx ∝x ,Δv 2-x 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k =2F m.(2)结合图象可知k =2Fm=5 N/kg ,所以F =1 N.答案:(1)2Fm(2)16.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我们把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衡摩擦后,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3)(4)n n n 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解析:(1)计算小车速度需要测量纸带上的点的距离,要用刻度尺.(2)小车匀速运动时,纸带上的点的间隔均匀.(3)橡皮筋每增加一条,对小车做的功就增加W.(4)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横坐标表示功,利用描点法描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线作出v2n-W n图象,如图所示.答案:(1)刻度尺(2)点距均匀(3)2W、3W、4W、5W(4)v2n图象见解析1.本实验中虽然不需计算出橡皮筋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但需计算出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由于距离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使得速度的大小不准确,在此可以安装速度传感器进行实验.2.本实验也可用钩码牵引小车完成,在小车上安装拉力传感器测出拉力的大小,再测出位移的大小,进而确定力做功的多少.3.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省略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步骤,达到简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精度的目的. 范例 (2016·东北三校联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将木板竖直放置在斜槽末端的前方某一固定位置,在木板上依次固定好白纸、复写纸.将小球从不同的标记点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到达斜槽底端时下落的高度H ,并根据落点位置测量出小球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y .改变小球在斜槽上的释放位置,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高度H (h 为单位长度) h 2h 3h 4h 5h 6h 7h 8h 9h竖直位移y /cm 30.0 15.0 10.0 7.5 6.0 5.0 4.3 3.8 3.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斜槽倾角为θ,小球与斜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为x ,小球在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为y ,不计小球与水平槽之间的摩擦,小球从斜槽上滑下的过程中,若动能定理成立则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3)若想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最好应以H 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描点作图. [解析] (1)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要做平抛运动,因而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要水平.(2)小球从斜槽上下滑到斜槽末端时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μmg cos θH sin θ=12m v 2,小球离开O 点后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有x =v t ,竖直方向有y =12gt 2,联立解得H =x 24-4μ1tan θ·1y.(3)由(2)可知, 要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图象应为直线,因而以H 为横坐标,以1y为纵坐标,描点作图即可.[答案] (1)使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水平 (2)H =x 24-4μ1tan θ·1y (3)1y[点评] 本题的创新点:①通过改变恒力作用的距离改变对小球做的功;②利用平抛运动测量小球的速度. 该题在实验操作中,释放小球的高度成倍增加,所以合力对小球做功值成倍增加,从而使数据处理更简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