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5e121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a.png)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国学《大学》原文
![国学《大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0165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2.png)
国学《大学》原文国学《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国学《大学》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46fa3d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b.png)
国学经典之《⼤学》全⽂及解释学习使⼈进步知道没有⼒量,悟到并做到才有⼒量!【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上⾃国家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康诰》⽈:“克明德。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08744a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2.png)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
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也就是新⺠,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e9a3f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0.png)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大学》原文「全文」
![国学《大学》原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a3a16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8.png)
国学《大学》原文「全文」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c205017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5d.png)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
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也就是新⺠,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a21a0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0.png)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国学《大学》原文
![国学《大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e332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6.png)
国学《大学》原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国学《大学》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咺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1760c1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c.png)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告诉我们,追求大学之道,就要注重明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有定力;只有定力,才能保持心静;只有心静,才能安心;只有安心,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真知。
古人欲在天下树立明德,就要先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家庭;想要整顿好家庭,就要先修身;想要修身,就要先正心;想要正心,就要先真诚;想要真诚,就要先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得到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诚实;只有真正诚实,才能使心态变得正常;只有心态变得正常,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整顿好家庭;只有整顿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从修身做起。
如果修身不好,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乱象丛生。
有些人过分追求某些东西,而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这是不可取的。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所谓诚实,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就像讨厌臭味一样,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诚实。
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小人一旦得到闲暇,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无所不至。
当小人看到君子时,会感到厌恶,掩盖他的不好之处,却强调他的好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实,外表也要如此。
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___说:“十只眼睛,十只手指,非常严格!”富有的人可以享受舒适的住所,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宽广的心胸,所以君子必须真诚。
诗歌中说:“瞻望淇澳,绿竹婆娑。
有才德的君子,像切割和打磨一样,像琢磨工艺一样。
他们的心态是恬静而又谨慎,他们的仪态是威严而又和谐。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像切割和打磨一样,是指研究道理;像琢磨工艺一样,是指自我修养;恬静而又谨慎,是指遵守规矩;威严而又和谐,是指有威仪。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高尚,做到了至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d4c26bc10a6f524cdbf854e.png)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大学全文及解释,欢迎阅读!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9ae271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4.png)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1bcd68f78a6529657d5341.png)
国学经典之《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2024年度-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
![2024年度-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ed748a5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a.png)
当代价值: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大学》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观念与现代社会治理中的 法治精神相契合,二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 公平正义。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现代 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追求天下万民共享太平盛世的理想状态。
和谐共处
02
倡导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减少战争与冲
突。
世界大同
03
致力于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繁荣与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共
同发展。
11
0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阐释
12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观察分析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探究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
思考领悟
《大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学》中的管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企业管 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等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29
谢谢聆听
30
夫义妇顺
夫妻之间应遵循道义,妻子应顺从丈夫的合理要 求,共同营造美满家庭。
9
治国:国家治理原则
1 2
德治为本
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提升民众品德 。
法治为辅
制定和执行法律规章,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
3
人才选拔
重视人才选拔和任用,让有德有才之人参与国家 治理。
10
平天下:世界大同理想
天下为公
篇章结构
《大学》共分为十章,每章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论述。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9f74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3.png)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之为至,不可已已;其为不至然而有过者,不可去也。
知过而后能改,谓之至道;不知过而又不改,谓之昏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其无形也,万物莫能处之。
此之谓隐德。
夫隐者,天下之至柔也,而攻者,天下之至强也。
隐者不可使敌,故能而示之不可使强也;攻者不可使友,故不祥而福相之。
善敌者,求之于险处。
善藏者,随之于静处。
故善战者,求之于无形;善戒者,随之于静。
故能而示之曰:“迎难而进,则善者退;伏安而处,则善者亡。
”非战之罪也。
故远人先言之,后及其身;致其欲者,先勿勿施于人;其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之谓大德。
斯则天下之达道也,而人不得已而自行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圣人之道,协于天,乐与同,万物浑同,各得其所。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天下之至刚。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是以聖人不惮于行也,不惮于言也。
故能敬慎而无误者,其德至矣。
其为人也,诚既勇,信既立,修既敏,敬既恭,事既敬,侈则有辱,勇则有悔,依则安,豫则立,固亲之事,孝慈之心,不入于侈,不入于僻,斯世而有仁焉。
《大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学术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四书五经”之一,由朱熹注疏,成为东亚“国学”之一的经典读物。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0f9b2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e.png)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第一篇:《大学》原文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有一者而止,曰:修身;有一者而行,曰:养气;有一者而念,曰:敬神;有一者而信,曰:正名。
修身则道立,养气则生存,敬神则心灵,正名则自明。
道立则不悔,生存则不忧,心灵则神明,自明则得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养气在诚其意,所以敬神在致其知,所以正名在正其治。
知其修身之正,而后能修身;知其养气之正,而后能养气;知其敬神之正,而后能敬神;知其正名之正,而后能正名。
知正四者之正,则可得無悔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事而有得,则知至矣。
第二篇:《大学》原文的中文翻译大学的道路,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而且,这条路上,知道要懂得‘知止’。
知道要‘知止’,然后才能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才能得。
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末,都有起点和终点,只有懂得事情的先后,才有走近正确道路的可能。
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家庭。
要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
要修身,就要把心理调整正常。
要调整心理,先要维护自己的意志;要维护意志,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真;要保持纯真,就要才能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养成勤学习的好习惯。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dc961b69eae009591bec29.png)
精心整理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本。
第二章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五章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八章第九章齐其家。
第十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3525cbb90d6c85ed3ac61a.png)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1),上长长而民兴弟(2),上恤孤而 民不倍(3)。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4)。
注释:
(1)上:在上位的执政者。兴孝:使孝道 得以振兴。
(2)兴弟:使悌道得以振兴。
(3)恤孤:关爱抚养孤独的人。年幼而失 去父亲叫做孤儿。倍:通“背”,背弃。
知,目的是为了与心相通,认识自己的本性。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物格: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感知,而
使自己的内在本性得以显现,也就是恢复 自己的“良知”。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穆穆:端庄而深邃的样子。
(3)於(wu1):赞美之辞。缉熙:始终光明正 大的样子。敬止:对于立足点和最高境界都非常 谨慎小心。
(4)为:作为。人君:他人之君。止于仁:立 足于仁,而且以仁为言行的依据。
(5)与国人交:跟国中的人相交往。
子曰(1):“听讼吾犹人也(2),必也使无 讼乎(3)。”无情者不得尽其辞(4)。大畏 民志(5),此谓知本。
2、内容
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礼制、礼意,解 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 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 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 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3、三礼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 期各国制度。
(4)作新民:振作精神,带动民众共同致力于道德修养。 (5)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6)周虽旧邦:作为诸侯国之一的周国,虽然是时间悠 久的邦国。
(7)其命惟新:周朝建立之后,顺天之命而道德昌盛。
(8)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事情都尽到最大努力。
《诗》云(1):“邦畿千里(2),惟民
(6)止于丘隅:停落在地势高而且草木茂盛的 地方。
(7)子:指孔子。
(8)於(yu2)止:在选择停落之处时。
《诗》云(1):“穆穆文王(2),於缉熙敬 止(3)。”为人君止于仁(4),为人臣止于 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5)。
注释: (1)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注释:
(1)子:指孔子。以下引语见《论语•颜渊第十 二•听讼章》。
(2)听讼:审案。吾犹人:我像别人一样。
(3)必:一定。使无讼:使人没有官司可打。
(4)无情者:没有实情而虚辞矫饰的人。不得 尽其辞:不能使人的虚伪荒诞言辞随意表达出来。
(5)大畏民志:强调使民众之心志存有敬畏。
注释: (1)兴(xing1):兴起。 (2)让:谦让。 (3)贪戾(li4):贪婪、乖张。 (4)机:关键。 (5)一言:一句话。偾(fen4)事:败坏事情。 (6)定国:使国家安定。 (7)帅:率领。以仁:用仁道。 (8)所令:所下达的政令。反其所好:背离自己所喜欢的。 (9)有诸己:自己有仁善的行为。诸:“之于”的合音。 (10)无诸己:自己没有不仁不善的行为。 (11)非:非难,批评。 (12)所藏乎身:自身所存之心。恕(shu4):宽容。 (13)喻:使别人能够明白。 (14)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
注释:
(1)之:至,接触到。其:自己。辟(pi4): 同“譬”,由此而与自己联系起来考虑。
(2)恶(wu4):厌恶。 (3)哀矜(jin1):怜悯、同情。 (4)敖惰(ao4 duo4):傲慢、懒惰。 (5)好(hao4):喜欢。恶(e4):邪恶不正。 (6)恶(wu4):厌恶。 (7)鲜(xian3):少见。 (8)谚(yan4):民间说法,俗语。之:这样的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
著汇编。
二、《大学》译解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在止於至善(4)。
注释 (1)大(da4,旧音tai4)学:《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系统阐述修身治国之道。道:在此相当于“宗旨”。 (2)明明德:使明德显明。明德:天生而具备的善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2),日日新,又日 新。”《康诰》曰(3):“作新民(4)。”《诗》曰 (5):“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7)。”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8)。
注释:
(1)盘铭:镌刻在盘子上的自我警戒性的文字。
(2)苟:果然能够。日新:每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康诰:指《尚书•周书•康诰》。
注释 (1)欲:想要。 (2)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国平”。 (3)齐:使人在道德修养上向圣贤君子看齐。 (4)修:在道德上修养。身:自身,自己。 (5)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态端正。 (6)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7)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 (8)格物:对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道能够感
注释 (1)诚其意:使心意真诚。 (2)毋:不要。 (3)恶恶臭(wu4 e4 xiu4):厌恶不好闻的气味。 (4)好好(hao4 hao3)色:喜欢美丽的色彩。 (5)自谦(qie4):自我快乐与满足。谦,通“慊(qie4)”。 (6)必:一定。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守住本心本性。 (7)小人:此指道德修养不够的人。闲居:平时无事的时候。为不
注释: (1)诗:指《国风•周南•桃夭》。 (2)桃:指桃花。夭夭:美丽鲜艳的样子。 (3)蓁蓁:茂盛的样子。 (4)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 (5)宜:和睦快乐。 (6)教:教化。 (7)诗:指《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蓼萧》。 (8)诗:指《国风•曹风•鳲鸠》。 (9)其仪:一个人的仪容、仪态。忒:差错。 (10)正是四国:使四方国家都能自我端正。 (11)为:被。足法:足够被人效法。
善:做不善的事情。 (8)厌然:隐藏起来的样子。 (9)揜:即“掩”,掩盖。著其善:使自己善的一面故意显示给人
看。 (10)如见其肺肝然:就像看到了他的肺肝一样。 (11)何益:有什么好处。 (12)形于外:显露在外表上。 (13)曾子:姓曾,名参,孔子弟子。 (14)其严乎:多么严厉的监督啊。 (15)心广体胖: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闲。
本末(6);事有终始(7)。知所先後则近道矣(8)。
注释
(1)知止:知道如何立足,知道行动原则,知道最终归 宿。有定:有坚定而且正确的心态和志向。
(2)静:心的宁静,不浮躁妄动。
(3)安:心安于所处之事、所处之位。
(4)虑:通过思考而加以选取。
(5)得:得道,达到至善的境界。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焉(1),之其所贱恶而辟焉(2),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3),之其所敖惰而辟焉(4)。故好 而知其恶(5),恶而知其美者(6), 天下鲜矣(7)。故谚有之曰(8): “人莫知其子之恶(9),莫知其苗之硕 (10)。”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6)物:事物。本末:本来指树根和树枝,引申为先有 根本而后有生长、花果。
(7)终始:先知道最终方向,然后重视从开头做起。
(8)知所先後:知道前后的顺序与步骤。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国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5);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6);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7);致知在格物(8)。
话。
(9)莫:没有人。恶(e4):不好。 (10)硕:茂盛、高大。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 而能教人者无之(1),故君子不出 家而成教于国(2)。孝者所以事君 也,弟者所以事长也(3),慈者所 以使众也。《康诰》曰(4):“如 保赤子(5)。”心诚求之(6), 虽不中不远矣(7)。未有学养子而 后嫁者也。
性品德。 (3)亲(qin1,朱子读作xin1)民:使民亲近。朱子
把“亲”解释为“新”,使民众道德更新。 (4)止於至善:以至善为立足点、行动原则和最终
归宿。至善:符合大道、自然而然的善,无私无为的 生生不息。
知止而後有定(1);定而後能静(2);静而後能
安(3);安而後能虑(4);虑而後能得(5)。物有
所止(3)。”《诗》云(4):“缗蛮黄鸟
(5),止于丘隅(6)。”子曰(7):“於
止(8),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1)诗:指《诗经•商颂•玄鸟》。
(2)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
(3)惟民所止:民众所居住之地。
(4)诗:指《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绵蛮》。
(5)缗蛮:小鸟的样子。缗,通“绵”。黄鸟: 鸟名,即黄雀。
(6)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情。
此谓知本(1),此谓知之至也(2)。
注释: (1)知本:知道根本问题在哪里。 (2)知之至:格物致知的最重要问题。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2)。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 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为不善(7),无所不至,见君 子而后厌然(8),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9)。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1 0),则何益矣(11)?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 子曰(13):“十目所视.十手所 指.其严乎(14)!”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15),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 好乐(2),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 得其正。心不在焉(3),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忿懥(zhi4):愤怒。
(2)好乐:喜好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