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诗歌登岳阳楼记赏析
名称:登岳阳楼年代:宋代作者:陈与义体裁:七言律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登岳阳楼①(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①选自《陈与义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8.(岳阳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其一:(一)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
登岳阳楼(其一)ppt课件
学习目标
1、熟诵和默写全诗 2、学会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自号简 斋.宋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著 有《 简斋集》。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 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 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 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 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 就的诗人之一。
我两鬓斑白的在风霜之中凭吊古人,面对古老的 林木和苍茫的波涛心中泛起无限悲凉。。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自主疏通全篇文章,注意重点字词。 2、同桌交换。 校对,检评。 要求:答案准确 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 评出分数
合作探究
1、首句点明登临位置,作者的视线由“
帘旌
”到 “
夕阳
”,写景的顺序 。
由
“
近
及
远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 头”相互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一语双关。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 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诗眼 ”
3、读懂诗情,“悲”充满本诗,“悲”在 何处? 景悲 : 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 : 万里来游还望远,
登岳阳楼(其一)
黄鹤楼(湖北武汉)
滕王阁(江西南昌)
岳阳楼(湖南岳阳)
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 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 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 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 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五、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文章《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3#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默认分类http:///article/。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13答案:A篇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⒊用原文回答: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023最新-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这次为您整理了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篇一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三、初知意象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
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不是。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登岳阳楼(其一)_对比_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3.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 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 危。 4.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 悲恨之情的句子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 悲。
登岳阳楼 jīng
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xǐyǐ
酒店或茶馆 登岳阳楼 缓慢 的招子(幌 瓜分 陈与义(宋) 子)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
陈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 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 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 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 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 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 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 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 斋集》。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 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 人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动荡之 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愁绪。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 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 是 2.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 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 什么?怎么写的?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其一)【作品简介】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两首。
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于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登岳阳楼》共二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思想感情】对自己年事已高的叹息和远离家乡的悲伤之情。
【作者简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6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1)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时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时间是。
(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分别赏析。
(4分)
12.【古诗词鉴赏】
(1)登岳阳楼是傍晚/黄昏(欲暮时);登飞来峰是早上(日升时)。
(2分)
(2)《登岳阳楼》的后两句描写了两鬓如霜的诗人登楼凭吊古人,望着远处的古树沧波,抒发了自己无限悲凉之情。
(2分)《登飞来峰》后两句借层层浮云遮不住远望的视野,抒发了作者不畏困难、高瞻远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分)。
必背诗词精讲:《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1《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文本精析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荆门:即荆门山。
楚国: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必背诗词精讲:《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诗文赏析1.丰富的写作手法《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2.生动的景物描写不仅由于写“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23.高远的意境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登岳阳楼》(其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登岳阳楼》是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五篇课文诗四首当中的其中一篇,这一单元的文章及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作。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的年龄阶段,并且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诗歌不分,更是要带领学生反复品味朗读。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反复诵读诗歌,品味其中诗句的意境;第二,感悟其中哲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我将尽力使用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于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将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环节,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环节,教师提问设疑环节,学生交流探究环节,课外拓展环节。
首先说一下预习环节。
所谓预习是中学生按照要求处理一些常规问题的环节,把诗中不认识的字词查清楚,因为这是一篇古诗,因此文中很多注释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还有对作者陈与义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等等。
其次,学生代表PPT展示预习成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老师事先将全班同学分组,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共同寻找材料和制作PPT,到了课堂上每组同学请代表上台展示本组PPT,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自主积累了知识、还学会了筛选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能力。
古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翻译赏析《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黄庭坚。
其古诗全文如下: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前言】《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诗意及班超典故,显示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后二句写出渐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情意恳挚。
【注释】⑴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
唐张说谪岳州时所建,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宗谅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
唐独孤及《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衽异域。
”鬓(bìn)毛:鬓发。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斑:花白。
⑶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
滟(y àn)滪(yù)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
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的话。
因ORg其险要,故称之为关。
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
此用其语。
入:一作“出”。
⑷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翻译】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赏析】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
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
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xǐ)倚(y ǐ):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1.有人认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试作赏析。
(5分)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陈诗不若杜甫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
(2分)“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诗句描绘了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抒情铺垫了凄凉的基调。
(3分)2、杜诗(《登高》)主题(感情)更深广。
(1分)陈诗侧重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虽然此诗也抒发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但着重表现的是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沧波”喻“己悲”之愁绪。
(3分)而杜诗则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基础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老杜仍心系国家、担忧时局、怜悯苍生,故感情更显深广。
(2分)(只要答到类似“陈诗侧重表现个人之悲:亡国之痛、万里漂泊、年华空老;而杜诗则将个人之悲融入家国之悲,且更凸现家国之悲”即可)【赏析】: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登岳阳楼二首(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登岳阳楼二首(陈与义)全诗赏析,原文翻译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⑴。
登临吴蜀横分地⑵,徙倚湖欲暮时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⑷。
白头吊古霜里⑸,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⑹,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⑺,日落君山元气中⑻。
北望可堪回白首⑼,南游聊得看丹枫⑽。
翰林物色分留少,到巴陵还未工。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白话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2]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4] [5]其一《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
2024年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2024年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1
作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的翻译赏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前言】《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诗意及班超典故,显示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后二句写出渐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涩的心情,情意恳挚。
【注释】⑴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
唐张说谪岳州时所建,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宗谅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
唐独孤及《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衽异域。
〞鬓〔bìn〕毛:鬓发。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斑:花白。
⑶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
滟〔yàn〕滪〔yù〕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
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的话。
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
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参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
此用其语。
入:一作“出〞。
【翻译】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赏析】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
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
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
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想揣摸,去体会。
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岳阳楼其一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写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及登楼的时间,加入 了厚重的历史感,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岳阳楼的美景并未给作者增添喜悦,反而 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由于朝廷苟安,多少仁人志士怀壮志凌云, 眼看自己越来越老,无限的悲凉挥之不去
1、诗中哪一句诗概括诗人避难南奔的流离生活?
2、怎样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写了作者登临岳阳楼的 无限感慨之情,看到山河破碎,表现 了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未来命运的呐喊和 呼唤,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3、请用一段话描绘本诗在你心中形成的画面 (提示:可结合翻译)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陈与义(1090—1138),字去 非,号简斋,洛、迁中书舍人。七年,拜 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 年四十九,创简斋体。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该诗诗题与杜甫诗同名,风格 也相近。靖康之变发生之后, 诗人到处流离颠沛,避乱到了 襄阳、湖南、岭南等地,历时 数年,行程万里。在逃难三年 后,诗人登上了岳阳楼,写下 此诗。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写洞庭湖所在的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 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首联写景,描绘出一幅静谧而惨淡 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 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怀古伤今,让人惆怅。 •颈联没有生搬硬套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 路途和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 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又是作者憔悴悲愁、表镜风霜的 自我写照,此时此刻,杜甫成了使人患难中 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雄阔慷慨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赏析
(2008-09-10 08:58:36)
转载▼
分类:语文教学
标签:
杂谈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
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傅庚生的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
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意境描述赏析】(周俊龙)
触摸遥远的诗魂---杜甫之《登岳阳楼》赏读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
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老者仰天长叹.他奔波半生,也曾在百万军中听命,也曾在岐王殿下听宣.可是,他所做的只局限于一个“听”字.为自己的国家献计而险遭杀戮,为自己的朋友辩护而遭到贬谪;平生的鸿鹄之志毁于一旦,一腔的爱国之情付之东流!他恨,他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的无能,他恨不得将这残酷的世界扭转;他愁,他愁江山的破碎,愁百姓的苦难,他的愁足以塞住洞庭湖,使这浩浩的江水逆流.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者平生最为推崇诸葛亮.三分割据,天下争雄,这又何尝不是老者自己的愿望呢?!中军帐里分兵点将,两军阵前奋勇杀敌.为百姓,为天下苍生,他要收复河山,重整旧日家园.他想着自己戎马关山之北,封狼居胥,刻石记功;他也想着自己带兵凯旋,鞭敲金镫,齐唱凯歌……可这一切又太遥远了.蓦然回首万事成空,如今自己鬓发已白,韶华不再,往日的壮志雄心早已尘封在过去.现在,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老者无语.泱泱洞庭水,难洗尽自己忧国忧民之念;浩浩凌云风,怎吹散自己思家思友之情!
昔魏武也曾秋临碣石,也曾冬至赤壁,但他横槊赋诗曰:“对酒当歌”.而此时,自己深秋登岳阳楼,面对洞庭山,面对长江水,却无豪情可言,无壮志可抒.悲天天不应,撼地地不语.一定是苍天冷血,日月无情,要不然怎能面对如此悲惨的世间而不闻不问?!百姓无辜,何以当此灭顶之灾;苍生无罪,怎当受此战乱之苦?!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不知多久,老人离开了岳阳楼.在楼上留下了一首血泪与墨汁共同写下的诗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课堂学习
一杜诗及其风格语文活动一:联系自己学过的杜诗谈对杜诗的风格
二背景解题语文活动二:在诵读中感受诗境
三思接千载,意境描述
四体会诗人流淌在诗行中的情感及其变化
五与李白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读,比较诗境与风格
六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