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及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篇一:《登岳阳楼》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陈与义集》,作者是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达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2、道出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句子是:三、简答题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一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答】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烘托出岳阳楼的气势。
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答】近景远景合二为一,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篇二:登岳阳楼教案】xt>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ac2d5852458fb760b569c.png)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五、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文章《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3#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默认分类http:///article/。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13答案:A篇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⒊用原文回答: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登岳阳楼》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表达了诗人辗转江湘,颠肺流离之苦。
原文: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登岳阳楼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阅读答案【篇一:《登岳阳楼》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陈与义集》,作者是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表达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2、道出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句子是:三、简答题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一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答】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烘托出岳阳楼的气势。
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答】近景远景合二为一,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篇二:登岳阳楼教案】xt>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
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
3.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分)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
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课前反馈(3分)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
(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古诗翻译赏析原文: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字词解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登岳阳楼其一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登岳阳楼其一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作者首先铺垫了了一个凄凉的基调。
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甫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1)、夕阳迟欲暮时(2分)(2)、B(2分)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2(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登岳阳楼(其一)①(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C.凭吊怀古D.送别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6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1)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时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时间是。
(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分别赏析。
(4分)
12.【古诗词鉴赏】
(1)登岳阳楼是傍晚/黄昏(欲暮时);登飞来峰是早上(日升时)。
(2分)
(2)《登岳阳楼》的后两句描写了两鬓如霜的诗人登楼凭吊古人,望着远处的古树沧波,抒发了自己无限悲凉之情。
(2分)《登飞来峰》后两句借层层浮云遮不住远望的视野,抒发了作者不畏困难、高瞻远瞩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
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3分)同:异: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宽敞景象景色宏伟奇力。
(仅答出“宽敞”或“宏伟”也可,1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概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亮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爽漂亮。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奇异。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方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分,意思对即可,2分)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哀痛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每诗1分,计2分)《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坼乾坤戎马轩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8.分裂天地代指战斗窗户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困难度日。
初二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古诗阅读】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
(2分)【答案】(4分)(1)家国之恨身世之悲(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2)9.【解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这里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个人、家国之情融于一体。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A(2分)【解析】A中描写角度和顺叙应是由近到远。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阅读王勃的《山中①》一诗。
(6分)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②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此诗为王勃客居巴蜀时所作。
②高风:秋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答案】C【解析】阅读诗句,抓住其中描写景物的文字判断季节,然后比较。
诗中“黄叶飞”一词是写秋景,C句中“落木萧萧下”也是写秋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2分)A.恬淡超脱B.壮志难酬C.忧国忧民D.旅思乡愁【答案】D【解析】抓住诗中“悲已滞”“念将归”两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此比照各选项,即可知D为答案。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赏析
哎呀,说起这登岳阳楼,陈与义那首诗,简直是韵味十足,巴适得板!咱们先来摆摆龙门阵,聊聊这诗里的意境。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开篇,陈与义就把个洞庭湖和岳阳楼夸得跟啥子似的,大气磅礴,让人心头一紧,就想亲眼去看看那水天一色的壮观。
他站在楼上,放眼望去,估摸着是喝了几口小酒,灵感就跟那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哎呀,简直是把个地理和历史都揉进去了。
东边是吴国,西边是楚国,被这洞庭湖一分,好像天地都被它割开了;白天黑夜,日月星辰,都在这湖面上悠悠荡荡,好一幅壮丽的画卷!
再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与义这时候可能有点伤感了,想着远方的亲朋好友,连个信儿都没有,自己呢,又老又病,就靠这条小船儿漂着。
但这伤感里头,又透着股子豁达,毕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大事还在心头挂着,这眼泪啊,不是为自己流的,是为那战乱中的百姓,为那未平的天下。
总的来说,陈与义这首诗,写景写情,都写到了人心里去。
咱们四川人虽然爱说笑,但读到这样的好诗,心头也是沉甸甸的,为那洞庭美景,更为那诗人胸中的家国情怀。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赏析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赏析你知道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吗?这首诗可不简单,说起来,背后有着一段小小的故事。
你想象一下,古代的文人们,脑袋里满是诗情画意,一步一景,眼前的世界在他们笔下就能化作千里江山。
陈与义的这首诗,便是这么一幅画。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眼前的湖光山色如同铺开的一幅画卷,他用笔轻轻一挥,画出了内心的波澜和不安。
真的是,读完了让人心头一震,仿佛也跟着那江水一起漂流了。
你看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吧,真是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那种寂寥的感觉。
落木萧萧,这四个字简单,却让人感受到无穷的孤寂,仿佛眼前的景象就是一片萧瑟的秋风,满地黄叶无处可寻。
而那个“滚滚来”的长江,它又代表了一种永不停息的力量,像是生活中的种种波涛,总是扑面而来。
陈与义通过这简单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深刻感受。
你说,这么短的几句,怎么能把内心的感受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呢?简直是一针见血,让人立马就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
不过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他接下来的几句,直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深的思考。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这一句说得简直大气磅礴,谁不想看看这浩瀚宇宙的尽头呢?你看看,这么高远的天,这么广阔的大地,都在眼前,连带着那无边的江水,竟然让人产生了一种无限的思索。
陈与义不仅仅是看景,还是在看自己,看到的是人生的渺小和无常。
宇宙那么大,我们那么渺小,是不是有时候在生活中也会有这种微不足道的感觉呢?这种对比让人想要停下脚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该走向哪里。
其实这首诗,也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写心境。
你看那“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歌”这一句,真是把诗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悲歌和远望,它们在一起,却又是那么矛盾。
悲歌啊,听起来让人心里有些沉重,而远望呢,仿佛又是一种远大的志向,一种希望。
哎,有时候人真是这样,心里有太多的纠结与冲突,想要前进,却又时常被过去的痛楚牵绊。
陈与义就通过这句诗,把那种复杂的心情传达给了我们。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理解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阅读理解1.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的背景陈与义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范云所撰写的名篇之一。
诗中通过对登岳阳楼的形势和历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沉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解读的重要对象。
2. 对陈与义这首诗的阅读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是一首以“登楼”为主题的诗歌,通篇围绕着岳阳楼的形势和历史进行了描写,以及对人生、历史和国家兴衰的沉思。
在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2.1 对岳阳楼的形势和历史的描写陈与义通过对岳阳楼的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也寄托了对乡愁和归乡之情的深切思念。
2.2 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沉思陈与义在诗中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犹如登高望远,需要保持豁达、淡泊和博大的胸怀,以应对世间的变幻和挑战。
3. 我对陈与义这首诗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登岳阳楼》这首诗在我的阅读与理解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通过对岳阳楼的形势和历史的描写,以及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沉思,表达了对乡愁、国家和人生的深切情感。
我认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4. 总结与回顾在充分理解和阅读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之后,我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命运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与思考,也启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通过对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全面阅读与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也对诗人在文学创作中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给予了由衷的敬佩。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折射出古代文人的情怀与境界,对我个人的心灵和人生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陈与义《登岳阳楼》全诗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
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一动夕阳晚。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太少,诗至巴陵还未工。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陈与义《尼里岳阳楼二首》赏析《登岳阳楼二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组诗,这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第一首就是诗人写下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出,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精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知。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到,为“帘旌一动夕阳晚”。
这一句就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貌似平时,实则柔和。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读取,逐渐放宽,带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⑴帘旌(J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倚(Y):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登岳阳楼陈与义翻译

登岳阳楼陈与义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答案古诗词赏析。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0.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作者在上片用“”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阅读答案:甲:11.夕阳迟欲暮时11.B乙:11.多少行人泪东流去11.B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的赏析问题补充:《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整体赏析语句赏析(每句都要)语言特点字词赏析修辞手法(越多越好)思想感情翻译【简析】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
同是春雨,杜甫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
前两联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杜甫“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阅读及答案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
参考答案:
12. (5分)
(1)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徙倚:徘徊(答对其中一个得2分。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
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
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
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分)
(答对一点得1分,最多可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
10、(1)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
(2)“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而“老木苍波”更是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风霜”一语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
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