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上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览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览表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校教师也需要准备好教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览表,希望对教师和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材版本及目录教材版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目录:第1课:自然数和整数第2课:正数、负数和零第3课:数轴第4课:加减法基本思想第5课:减法的借位与退位第6课:小数第7课:小数的加减法第8课:小数的乘法第9课:小数的除法第10课:平方数及平方根第11课:立方数及立方根第12课:分数第13课:分数加减第14课:分数乘法第15课:分数除法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第1课:自然数和整数教学内容: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
2、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自然数和整数。
3、运用数轴判断自然数和整数的大小关系。
第2课:正数、负数和零教学内容: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2、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3、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规律。
第3课:数轴教学内容:数轴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
2、学会画数轴和在数轴上表示数。
3、掌握数轴的应用。
第4课:加减法基本思想教学内容:加减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思想。
2、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整数加减法的特殊情况。
第5课:减法的借位与退位教学内容:减法的借位和退位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减法的借位和退位方法。
2、学会运用借位和退位方法解决减法问题。
3、掌握整数减法的特殊情况。
第6课:小数教学内容:小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概念。
2、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小数。
3、掌握小数的应用。
第7课: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加减法原则。
2、学会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年级下册)第07讲整数的分拆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年级下册)第07讲整数的分拆第七讲整数的分拆整数分拆是数论中⼀个既古⽼⼜活跃的问题.把⾃然数n分成为不计顺序的若⼲个⾃然数之和n=n1+n2+…+n m(n1≥n2≥…≥n m≥1)的⼀种表⽰法,叫做n的⼀种分拆.对被加项及项数m加以⼀些限制条件,就得到某种特殊类型的分拆.早在中世纪,就有关于特殊的整数分拆问题的研究.1742年德国的哥德巴赫提出“每个不⼩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质数的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下⾯我们通过⼀些例题,简单介绍有关整数分拆的基本知识.⼀、整数分拆中的计数问题例1有多少种⽅法可以把6表⽰为若⼲个⾃然数之和?解:根据分拆的项数分别讨论如下:①把6分拆成⼀个⾃然数之和只有1种⽅式;②把6分拆成两个⾃然数之和有3种⽅式6=5+1=4+2=3+3;③把6分拆成3个⾃然数之和有3种⽅式6=4+1+1=3+2+1=2+2+2;④把6分拆成4个⾃然数之和有2种⽅式6=3+1+1+1=2+2+1+1;⑤把6分拆成5个⾃然数之和只有1种⽅式6=2+1+1+1+1;⑥把6分拆成6个⾃然数之和只有1种⽅式6=1+1+1+1+1+1.因此,把6分拆成若⼲个⾃然数之和共有1+3+3+2+1+1=11种不同的⽅法.说明:本例是不加限制条件的分拆,称为⽆限制分拆,它是⼀类重要的分拆.例2有多少种⽅法可以把1994表⽰为两个⾃然数之和?解法1:采⽤有限穷举法并考虑到加法交换律:1994=1993+1=1+1993=1992+2=2+1992=…=998+996=996+998=997+997因此,⼀共有997种⽅法可以把1994写成两个⾃然数之和.解法2:构造加法算式:于是,只须考虑从上式右边的1993个加号“+”中每次确定⼀个,并把其前、后的1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种分拆⽅法;再考虑到加法交换律,因此共有997种不同的分拆⽅式.说明:应⽤本例的解法,可以得到⼀般性结论:把⾃然数n≥2表⽰为两个⾃然数之和,⼀共有k种不同的⽅式,其中例3有多少种⽅法可以把100表⽰为(有顺序的)3个⾃然数之和?(例如,把3+5+92与5+3+92看作为100的不同的表⽰法)分析本题仍可运⽤例1的解法2中的处理办法.解:构造加法算式于是,考虑从上式右边的99个加号“+”中每次选定两个,并把它们所隔开的前、中、后三段的1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种分拆⽅法.因此,把100表⽰为3个⾃然数之和有种不同的⽅式.说明:本例可以推⼴为⼀般性结论:“把⾃然数n≥3表⽰为(有顺序科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10题).例4⽤1分、2分和5分的硬币凑成⼀元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凑法?(第⼆届“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第⼆试第4题)分析⽤1分、2分和5分硬币凑成⼀元钱与⽤2分和5分硬币凑成不超过⼀元钱的凑法数是⼀样的.于是,本题转化为:“有2分硬币50个,5分硬币20个,凑成不超过⼀元钱的不同凑法有多少种?解:按5分硬币的个数分21类计数;假若5分硬币有20个,显然只有⼀种凑法;假若5分硬币有19个,则2分硬币的币值不超过100-5×19=5(分),于是2分硬币可取0个、1个、或 2个,即有3种不同的凑法;假若5分硬币有18个,则2分硬币的币值不超过100-5×18=10(分),于是2分硬币可取0个、1个、2个、3个、4个、或5个,即有6种不同的凑法;…如此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不同的凑法共有:1+3+6+8+11+13+16+18+21+…+48+51=5×(1+3+6+8)+4×(10+20+30+40)+51=90+400+51=541(种).说明:本例实际上是求三元⼀次不定⽅程x+2y+5z=100的⾮负整数解的组数.上述例2、例3、例4都是有限制条件的特殊的整数分拆问题.⼆、整数分拆中的最值问题在国内外的数学竞赛试题中经常出现与整数分拆有关的最⼤值或最⼩值的问题.例5试把14分拆为两个⾃然数之和,使它们的乘积最⼤.解:由例2可知,把14分拆成两个⾃然数之和,共有7种不同的⽅式.对每⼀种分拆计算相应的乘积:14=1+13,1×13=13;14=2+12,2×12=24;14=3+11,3×11=33;14=4+10,4×10=40;14=5+9,5×9=45;14=6+8,6×8=48;14=7+7,7×7=49.因此,当把14分拆为两个7之和的时候,乘积(7×7=49)最⼤.说明:本例可以推⼴为⼀般性结论:“把⾃然数n≥2分拆为两个⾃然数a与b(a≥b)之和,使其积a×b取最⼤值的条件是a=b或a-b=1(a>b)”.事实上,假设a-b=1+m(其中m是⼀个⾃然数),显然n=a +b=(a-1)+(b+1),⽽有(a-1)×(b+1)=a×b+a-b-1=a×b +m>a×b.换句话说,假设n=a+b且a-b>1,那么乘积a×b不是最⼤的.这样,例6试把14分拆为3个⾃然数之和,使它们的乘积最⼤.分析由例5的说明可知,假设n=a+b+c(a≥b≥c)且a-c>1时,乘积a×b×c不是最⼤的.换句话说,若n=a+b+c(a≥b≥c),当a、b、c中的任意两数相等或差为1时,乘积a×b×c取最⼤值.解:因为14=3×4+2,由分析可知:当a=b=5且c=4时,乘积a×b×c=5×5×4=100为最⼤值.说明:本题可以推⼴为⼀般结论:把⾃然数n≥3分拆为3个⾃然数a、下⾯我们再研究⼀个难度更⼤的拆数问题.问题:给定⼀个⾃然数N,把它拆成若⼲个⾃然数的和,使它们的积最⼤.这个问题与前⾯研究的两个拆数问题的不同点是:问题中没有规定把N拆成⼏个⾃然数的和.这也正是这题的难点,使分拆的种类要增加许多.我们仍旧⾛实验-观察-归纳结论这条路.先选择较⼩的⾃然数5开始实验.并把数据列表以便⽐较.实验表1:结果:5拆成2+3时,其积6最⼤.你注意到了吗?我们的实验结果是按把5拆分数的个数多少,由多到少的次序进⾏的.再注意,当被拆数n>3时(这⾥n=5),为了使拆分数的乘积最⼤,拆分数中不能有1.因为当n>3,n=1+(n-1)=2+(n-2),且2×(n-2)>1×(n-1).结果:7拆分成2+2+3时.其积12最⼤.注意,分拆数中有4时,总可把4再分拆成2与2之和⽽不改变分拆的乘积.实验结果4:8拆分成2+3+3时,其积最⼤.实验结果5:9拆分成3+3+3时,其积最⼤.实验结果6:10拆分成3+3+2+2时,其积最⼤.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要使拆分数的乘积最⼤,拆分数都由2与3组成,其形式有三种:①⾃然数=(若⼲个3的和);②⾃然数=(若⼲个3的和)+2;③⾃然数=(若⼲个3的和)+2+2.因此,我们得到结论:把⼀个⾃然数N拆分成若⼲个⾃然数的和,只有当这些分拆数由2或3组成,其中2最多为2个时,这些分拆数的乘积最⼤.(因为2+2+2=3+3,2×2×2<3×3,所以分拆数中2的个数不能多于2个.)例分别拆分1993、1994、2001三个数,使分拆后的积最⼤.解:∵1993=664×3+1.∵1994=664×3+2∴1994分拆成(664个3的和)+2时,其积最⼤.∵2001=667×3∴2001分拆成(667个3的和)时,其积最⼤.我们以上采⽤的“实验-观察-归纳总结”⽅法,在数学上叫做不完全归纳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讲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么去找出公式.不完全归纳法正是⼈们寻找公式的重要⽅法之⼀.但是这种⽅法得出的结论有时会不正确,所以所得结论还需要严格证明.这⼀步⼯作要等到学习了中学的课程才能进⾏.习题七1.两个⼗位数1111111111和9999999999的乘积中有⼏个数字是奇数?2.计算:3.计算:9999×2222+3333×3334.4.在周长为18,边长为整数的长⽅形中,⾯积最⼤的长⽅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5.⽤6⽶长的篱笆材料在围墙⾓修建如下图所⽰的鸡圈.问鸡圈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时,鸡圈的⾯积最⼤?6.把17、18两个⾃然数拆成若⼲个⾃然数的和,并分别求这些分拆的⾃然数的乘积的最⼤值.DAAN习题七解答1.解:1111111111×9999999999因此,这两个⼗位数的乘积中有10个数字是奇数.2.1.3.33330000.4.长为5,宽为4.5.当鸡圈的长=宽=3⽶时,鸡圈的⾯积最⼤.6.17分拆成3+3+3+3+3+2时,其乘积最⼤,最⼤值是35×2=486. 18分拆成6个3的和时,其积最⼤,最⼤值是36=729.。
组合数学
组合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卡特兰数Catalan,Eugene,Charles,卡特兰(1814~1894)比利时数学家,生于布鲁日(Brugge),早年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就读。
1856年任列日(Liege)大学数学教授,并被选为比利时布鲁塞尔科学院院士。
卡特兰一生共发表200多种数学各领域的论著。
在微分几何中,他证明了下述所谓的卡特兰定理:当一个直纹曲线是平面和一般的螺旋面时,他只能是实的极小曲面。
他还和雅可比(Jacobi,C·G·J)同时解决了多重积分的变量替换问题,建立了有关的公式。
1842年,他提出了一种猜想:方程x z-y t=1没有大于1的正整数解,除非平凡情形32-23=1。
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mathoe注:即除了8、9这两个连续正整数都是正整数的方幂外,没有其他。
1962年我国数学家柯召以极其精湛的方法证明了不存在三个连续正整数,它们都是正整数的方幂,以及方程x2-y n=1,n >1,xy≠0无正整数解。
并且还证明了如果卡特兰猜想不成立,其最小的反例也得大于1016。
)此外,卡特兰还在函数论、伯努利数和其他领域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卡特兰通过解决凸n边形的剖分得到了数列C n。
凸n+2边形用其n-1条对角线把此凸n+2边形分割为互不重叠的三角形,这种分法的总数为C n。
为纪念卡特兰,人们使用“卡特兰数”来命名这一数列。
据说有几十种看上去毫不相干的组合计数问题的最终表达式都是卡特兰数的形式。
卡特兰数在数学竞赛、信息学竞赛、组合数学、计算机编程等都会有其不同侧面的介绍。
前几个卡特兰数:规定C0=1,而C1=1,C2=2,C3=5,C4=14,C5=42,C6=132,C7=429,C8=1430,C9=4862,C10=16796,C11=58786,C12=208012,C13=742900,C14=2674440,C15=9694845。
递推公式圆周上有标号为1,2,3,4,……,2n的共计2n个点,这2n个点配对可连成n条弦,且这些弦两两不相交的方式数为卡特兰数C n。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年级上册)第12讲 棋盘中的数学(3)
第十二讲棋盘中的数学(三)——棋盘对弈的数学问题我们看这样一个比输赢的问题.例1 在8×8的棋盘格中的某个格子里已放入一枚棋子“王”(如右图),甲、乙两人轮流移动“王”子,每次只能横向或竖向移动一格.凡“王”子已经占据过的格都不得再进入.谁先遇到无法移动“王”子时,谁就算输方.试证明,先走者存在必胜的策略.分析“王”子已占一个格,还剩下8×8-1=63个格,比如甲先走一个格,还剩下62个格.若能将62个格分成31对,每对都是相邻的两小格,这时该乙走,乙领先进入一格,甲就随之进入与其配对的格,这样就造成了甲必取胜的态势.因此,将64个格两两配对成为32个1×2的小矩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证明:设甲为先走的一方,在甲的心目中如上图将64个方格两两配对分成32个1×2的小矩形,“王”子必在某个1×2的小矩形的一个格子中.甲先走,将“王”子走入这个1×2的小矩形的另一个格子中.这时还有31个1×2的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中都有两个小方格.这时该乙走,乙总是领先进入某个1×2小矩形的第一个格,甲就可以随之进入这个小矩形的第二个格.由于不能重复进入“王”已经进过的格子,所以乙总处于领先进入新的小矩形的第一格的地位,甲就总可随之进入这个小矩形的第二个格.最后必然乙先无法移动“王”子,乙输.甲必取胜.例2 下图是一盘未下完的中国象棋残局,各子走法必须按中国象棋的规则办事,将对方憋死或无法走子时算取得胜利.如果轮到乙方走,问乙怎样走法才能取胜?分析在上图中,双方的将(帅)均无法移动,双方的士(仕)也无法移动,底炮也不能在横线上移动(否则对方可将炮沉底打闷将).底线兵(卒)只能横向移动.谁先移动底线兵(卒)打将,会造成对方将(帅)移出,从而出现移兵(卒)方自己必输的态势.因而只有底炮、中炮和边卒(兵)可以在纵线上移动,兵(卒)只能前移1步,中炮只能前移4步,底炮只能前移8步.现在的问题是:乙先走,轮流走完这三对子的13步,问乙怎样走才能取胜?解:我们把乙的获胜策略及甲的各种走法列表于下(其中,“甲1,乙1”分别表示,“甲第一步走棋”与“乙第二步走棋”,其余类同;“中炮2,相炮3,卒1”分别表示“中路炮进2步”,“相位炮进3步”和“卒进1步”.其余类同;“结果”栏表明乙1,甲1,乙1之后的态势,其中的“距”以步为单位):其中,情形⑦~⑩显然为乙胜.情形①,②中,如甲2进炮几步,则乙3就将另一路炮进同样步数,…,这样,终将乙胜.情形③,④与⑤,⑥是类似的.以③为例,甲的各种走法及乙的策略见下表:显然,各种情形中也是乙胜.注意,若甲某次退炮几步,则乙接着将同一路炮进相同步数(这样,这两只炮之间的间隔没有改变).说明:本题的深刻道理和规律在于自然数的二进制表示,将1步,4步,8步分别用二进制表示为1,100,1000.当乙从8步中走了3步后,变为还有5步即1,100,101.我们把这三个数写成竖式11 0 01 0 1容易看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偶数.(这里均勿进位).无论甲怎样走,所走的那一行的步数(用二进制表示)至少有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发生了变化,从而破坏了上面的规律,即不是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偶数了,比如说,甲在中路炮进一步,三路的步数变为:11 11 0 1这时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1+1+1,1+0,1都不是偶数.乙再接着走,他的办法是恢复上面的规律.这是能办到的.首先,他看一下数字和不是偶数的最高数位,三路步数二进制表示中至少有一路在这数位上的数字是1,然后,他就在这一路上走若干步,使得上述数位上的数字和为0,而较低数位上的数字为1或0以保证这些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偶数,其它数位上的数字不变.比如,对于上面的情形,乙应当在“相”位炮所在的路线上走3步,将三路步数变为:11 11 0这样继续下去,步数逐渐减少,必有结束的时候,由于甲走后,不是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偶数,所以甲不可能走到最后一步.走最后一步的是乙,所以乙必然取胜.例3 如下图是一个9×9棋盘,它有81个小正方形的格子,在右上角顶的格子里标有“▲”的符号代表山顶.A、B两人这样来游戏:由A 把一位“皇后”(以一枚棋子代表)放在棋盘的最下面一行或最左边一列的某个格子里(即放在右图中阴影区域的一个格子里),然后由B开始,两人对奕:“皇后”只能向上,向右或向右上方斜着走,每次走的格数不限,但不得倒退,也不得停步不前;谁把“皇后”走进标有“▲”的那格就得胜.显然,双方对弈下去决不会出现“和棋”,在有限个回合后,必有一胜一负,试分析B必取胜的策略.这个游戏我们不妨称之为“皇后登山”问题.分析我们采用倒推分析的方法.如果A把皇后走进下图中带阴影的格子,则B就可一步把皇后走到山顶而获胜.因此任何一方都应该避免把皇后走进右图中的阴影地区,而都应该迫使对方不得不把皇后走至带阴影的格子里去,这是取胜的总的指导思想.那么B应把皇后走到哪些格子中才能迫使对方不得不把皇后走进上图中带阴影的格子里去呢?从上图中可看出,这样的格子只有两个:有标号①和②的格子.由此可知,如果谁抢占了①或②,只要走法不再失误,就必会得胜.因此,我们形象地称①、②两格为“制高点”.那么为占①或②,如下图,如果A把皇后走进有★的方格里,则B 就能占领①或②,从而获胜,而B又怎样迫使A不得不把皇后走进有★的或有阴影的方格呢?同样的分析可知,只要B能占领第二对制高点③或④即可.继续运用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得到下一组制高点⑤和⑥.这时,不论A开始把皇后放在最左一列与最下面一行的哪个格子中,B第一步都可以抢到一个制高点,或者第一步就直接达到▲,只要走法得当,必能稳操胜券的.说明:1.如果我们给出的是8×8的国际象棋盘,玩“皇后登山”游戏,A开始把皇后放在最左列或最下行的哪个格时,A必胜?这时我们看到,对8×8棋盘,制高点⑤在最左列上,制高点⑥在最下列上,所以A 开始把皇后放于⑤或⑥,则A必胜,放在其它格时,B可抢到制高点,则B必胜.2.如果在普通的围棋盘上,(共有18×18=324个格)玩“皇后登山”游戏.B取胜的制高点都是哪些?请读者自己找出来.可以告诉大家,一共有六对,计12个制高点.例4 在8×8的国际象棋盘中(如下页图)有三枚棋子,两个人轮流移动棋子,每一次可将一枚棋子移动任意多格(允许两枚或三枚棋子在同一格),但只能按箭头所表示的方向移动.在所有棋子都移到A点时,游戏结束,并且走最后一步的算赢,问哪一个人能够获胜?解:由三枚棋子到A的格数分别要走59步,50步和30步,这样就与例2在三条路线上走步本质上一样的,我们不妨把59,50,30这三个数写成2进制.59=(111011)2,50=(110010)2,30=(11110)2排在一起:1 1 1 0 1 11 1 0 0 1 01 1 1 1 0第一个人应当将第一行的111011改为101100,也就是减少11ll,这样就使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为偶数.这时无论第二个人如何走都将破坏这个特性,第一个人接着可以采取使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为偶数的方法,稳步地走向胜利.这就是说,第一个人应当将最外面的棋子移动15步(即(1111)2=1×23+1×22+1×2+1=15),即可按例2的规则稳步取胜.习题十二1.如下页图是一个3×101的棋盘,甲每次可走一个黑子,乙每次可走一个白子.每枚棋子只能在它所在的行沿固定方向移动,走步数不限,但不能越过对方棋子,谁不能走子谁算输.若甲先走,请指出甲必取胜的着法.2.对8×8的棋盘,讨论“皇后登山”问题.3.在普通围棋盘上(共18×18=324个格)讨论“皇后登山”游戏.4.图a是一个彩色激光棋盘,上面有红(打×)黄(空白格),蓝(斜线格)三种颜色的方格.游戏人可以随意地通过按电钮将某一行或某一列的小方格同时改变颜色,红变黄,黄变蓝,蓝变红,如果按不多于10次电钮将图a变为图b,便可得奖.问游戏人能否得奖?5.由甲在2×19的棋盘格上任放两个皇后Q1与Q2(如图)于两行中,然后乙开始先走棋:如果走一个皇后,则可把任一皇后向右(向E 方向)走任意多少格;如果同时走两个皇后,则必须向右同时走相同的格数,不得不走棋,也不可倒走;这样轮流走棋,谁使得另一方无棋可走时即获胜,试讨论乙取胜的策略.习题十二解答1.甲先把一行黑子走99步顶住乙方白子,以后乙走多少格,甲在另一行也走多少格,最后甲必取胜.2.见例3说明中第1款.3.见例3说明中第2款,其12个制高点如下图所示.4.参加游戏的人无论按多少次电钮都无法把图a变为图b.事实上只需证明左上角3×3的矩形不能互相转换就行了.为此,我们分别用数字1、0、-1分别代换红、黄、蓝三种颜色.注意每按一次电钮,同时改变颜色的三个方格的数字和虽可能改变,但被3除余数是不变的,图a左上角9个数字和被3除余数是0,图b左上角9个数字和被3除余数是1,故图a永变不成图b.5.Q1到E有16格,Q2到E有13格,可记为(16,13)乙应把棋走成(8,13)或(7,4).往后只要不犯错误,便可取胜.。
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习题
( “方法为上”六年级数学学习辅导 )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习题.第一章分数应用题第一节 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例1、一桶油,第一次用去1/3,正好是4升,第二次又用去这桶油的1/4,还剩多少升?例2、某工厂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次完成计划的1/2, 第二次完成计划的3/7,第三次生产450个,结果超出计划的1/4,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例3、王师傅四天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天和第二天共做了54个,第二,第三和第四天共做了90个。
已知第二天做的个数占这批零件的1/5.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例4、六(1)班男生的一半和女生的1/4共16人,女生的一半和男生的1/4共16人。
六一班学生共有学生多少人?同步精练1、一个粮食仓库,原来存有一批粮食,运走2/3后,又运来5.6吨,这时现有存粮是原来存粮的4/5,粮仓现有存粮多少吨?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8/15后,超过终点1又1/5千米,甲乙两地全程是多少千米?3、两袋大米,乙袋比甲袋重12千克。
如果从甲袋倒入乙袋6千克,这时甲袋大米重量是乙袋大米的5/8.两袋大米原来共有多少千克?4、两堆煤,从甲堆煤运走1/4,乙堆煤运走一部分后剩下3/5,这这时甲堆重量是乙队重量的3/5,甲队原有120吨,乙队原有多少吨?5、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25米,第二天挖了余下的2/5,这这时剩下的与挖好的正好相等。
这条水渠有多长?6、一个粮仓,原来存有一批粮食,运走32后,又运来5.6吨,这是现有存粮是原来存粮的54,粮库原有存粮多少吨?7、一种石英表,先涨价101,然后降价101,这时售价49.5元,原价是多少元?8、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32,第二天读了余下的41,两天共读3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第二节单位“1”的转化例1、甲,乙,丙,丁四人共植树60棵,甲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2,乙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3,丙植树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4,丁植树多少棵?例2、五(1)班原计划抽调1/5的人参加“义务活动”,临时又有两人主动参加,使实际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是余下人数的1/3,原计划抽调多少人参加"义务劳动"?例3、玩具厂三个车间共同做一批零件。
小学奥数经典教材推荐
5.《华罗庚数学思维训练导引》
这套书是由北京市华罗庚学校出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北京学奥数的小学生
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本书的。它是由北大94级姚健钢等人合编的。姚健钢一直酷爱奥数,曾经得过国际奥赛金牌,为华罗庚学校招生命题编书付出很多努力,现在美国留学。他们编的这本书深受广大奥数教育者爱好,现在全国很多重点中学招生考试很多题目都是原题引用该书内容,数字都不改。
,学得半懂不懂,往往收效甚微。有些思维导引里三年级的题目,到了五年级之后才能给孩子们讲懂,甚至不少孩子到了六年级了还未必完全搞懂。
另外,这本书是习题集,没有例题,可以拿来当课下练习使用。但这是一本难题集,里面的大多数题目都是难题,所以拿它来作为课下训练,孩子本身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光啃难题,学习效率太低,往往效果不大。
本书不足:因“题库”的限制,本书没有例题。没有详解。
4.《华罗庚学校数学竞赛试题与详解》(俗称“三分册”)
共有六册,却俗称“三分册”,这是因为三、四年级共有三个分册,五、六年级也有三个分册,所以才这么叫。都是仁华学校(原华罗庚学校)历届的考试真题,每题都有详细解答。最重要的是,里面的题目都出的非常好,绝对都是精品。作为平时练习,或是准备各种杯赛,或是准备华校的考试,都会非常有效。因为是试卷,所以题目难度较有梯度,未必都像《思维导引》那样难题很多,不过难题也还是占了多数,而且和导引里的很多难题难度差不多。总体来说,这套丛书比导引难度稍低,而且题目出的很好,绝对比大多数市面上的习题集来得好。
《刘京友题库》因其作者为刘京友而得名,其实,书的正名应该为《奥林匹克训练题库》。这是一本融合了许多竞赛试题的习题集。
适用对象:有一定奥基础的孩子。
本书优势:《刘京友题库》中的题目被许多重点中学考试选拔中选用,使用过本书的孩子在重点中学的考试中都感到比较轻松,占了很大优势。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第一讲认识图形(一)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
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
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
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
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1)一根小棍。
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
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
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哪两条直线相交?哪两条直线垂直?哪两条直线平行?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第二讲认识图形(二)一、认识三角形1.这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这叫“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直角。
它的三条边中有两条叫直角边,一条叫斜边。
3.这叫“等腰三角形”。
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条边一样长(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的一条边叫“底”。
4.这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叫“直角等腰三角形”。
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5.这叫“等边三角形”。
它的三条边一样长(相等),三个角也一样大(相等)。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六年级
甲单独做所用天数可求出,那么乙单独做所用天数也就迎刃而解. 解:甲、乙合作12天,完成了总工程的几分之几?
=4∶3,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3∶4.这个间接条件一旦揭示出来,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甲与乙的时间比是4∶3.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时间比的反比,为3∶4.
答:这批树一共252棵. 例9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共多少 个?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六年级·修订版)
上册
第一讲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种类型.在工程问题中,一般要出现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完成工 作总量所需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这三个量之间有下述一些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好排完.
合作,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
一半,最后余下的部分由甲、乙
分析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复合题.解题时先要分别求出甲、乙工作效率,再把余下的 工作量转化为占单位“1”(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比甲多植树36棵,这批树一共多少棵?
如果二人一起干,完成任务时乙
分析 求这批树一共多少棵,必须找出与36棵所对应的甲、乙工效
解:设甲做了x天.那么,
两边同乘36,得到:3x+40-4x=36,
x=4.
答:甲做了4天.
例4 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 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小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_小学生5年级_奥数
小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_小学生5年级_奥数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五年级修订版)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五年级修订版)上册上册第一讲数的整除问题第一讲数的整除问题数的整除问题,内容丰富,思维技巧性强。
它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数学竞赛命题的内容之一。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1.整除――约数和倍数例如:15÷3=5,63÷7=9一般地,如a、b、c为整数,b≠0,且a÷b=c,即整数a除以整除b (b不等于0),除得的商c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记作b|a.否则,称为a 不能被b整除,(或b不能整除a),记作ba。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例如:在上面算式中,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63是7的倍数,7是63的约数。
2.数的整除性质性质1:如果a、b都能被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与差也能被c整除。
即:如果c|a,c|b,那么c|(a±b)。
例如:如果2|10,2|6,那么2|(10+6),并且2|(10―6)。
性质2:如果b与c的积能整除a,那么b与c都能整除a.即:如果bc|a,那么b|a,c|a。
性质3:如果b、c都能整除a,且b和c互质,那么b与c的积能整除a。
即: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例如:如果2|28,7|28,且(2,7)=1,那么(2×7)|28。
性质4:如果c能整除b,b能整除a,那么c能整除a。
即:如果c|b,b|a,那么c|a。
例如:如果3|9,9|27,那么3|27。
3.数的整除特征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整数.“特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个位数字是偶数(包括0)的整数,必能被2整除;另一方面,能被2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只能是偶数(包括0).下面“特征”含义相似。
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华罗庚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_小学生6年级
第一讲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种类型.在工程问题中,一般要出现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这三个量之间有下述一些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为叙述方便,把这三个量简称工量、工时和工效.例1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12天完成,乙丙两队合作需15天完成,甲丙两队合作需20天完成,如果由甲乙丙三队合作需几天完成?答:甲、乙、丙三队合作需10天完成.说明:我们通常把工量“一项工程”看成一个单位.这样,工效就用工例2 师徒二人合作生产一批零件,6天可以完成任务.师傅先做5天批零件各需几天?工效和.要求每人单独做各需几天,首先要求出各自的工效,关键在于把师傅先做5天,接着徒弟做3天转化为师徒二人合作3天,师傅再做2天.答:如果单独做,师傅需10天,徒弟需15天.例3 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12天,乙单独完成需9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10天完成,问甲做了几天?分析解答工程问题时,除了用一般的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解:设甲做了x天.那么,两边同乘36,得到:3x+40-4x=36,x=4.答:甲做了4天.例4 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分析设一件工作为单位“1”.甲做6小时,乙再做12小时完成或者甲先做8小时,乙再做6小时都可完成,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如下:由图不难看出甲2小时工作量=乙6小时工作量,∴甲1小时工作量=乙3小时工作量.可用代换方法求解问题.解:若由乙单独做共需几小时:6×3+12=30(小时).若由甲单独做需几小时:8+6÷3=10(小时).甲先做3小时后乙接着做还需几小时:(10-3)× 3=21(小时).答:乙还需21小时完成.例5 筑路队预计30天修一条公路.先由18人修12天只完成全部工程之几(即一人的工效).解:①1人1天完成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即一人的工效):②剩余工作量若要提前6天完成共需多少人:=36(人).③需增加几人:36-18=18(人).答:还要增加18人.例6 蓄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进水管需5小时.排光一池水,单开排水管需3小时.现在池内有半池水,如果按进水,排水,进水,排水⋯的顺序轮流各开1小时.问:多长时间后水池的水刚好排完?(精确到分钟)分析与解答①在解答“水管注水”问题时,会出现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的情况.若进水管、出水管同时开放,则积满水的时间=1÷(进水管工效-出水管工效),排空水的时间=1÷(出水管工效-进水管工效).②这道应用题是分析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的题目.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水池好排完.一半,最后余下的部分由甲、乙合作,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分析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复合题.解题时先要分别求出甲、乙工作效率,再把余下的工作量转化为占单位“1”(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人一起干,完成任务时乙比甲多植树36棵,这批树一共多少棵?分析求这批树一共多少棵,必须找出与36棵所对应的甲、乙工效=4∶3,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3∶4.这个间接条件一旦揭示出来,问题就得到解决了.的时间比是4∶3.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时间比的反比,为3∶4.例9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作24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先做16天,个零件,求这批零件共多少个?分析欲求这批零件共多少个,由题中条件只需知道甲、乙二人每天共做多少个即可,然后这就转化为求甲、乙两人单独做各需多少天,有了这个结论后,只需算出3个零件相当于总数的几分之几即可.由条件知甲做16甲单独做所用天数可求出,那么乙单独做所用天数也就迎刃而解.解:甲、乙合作12天,完成了总工程的几分之几?甲1天能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乙1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这批零件共多少个?答:这批零件共360个.例10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8小时完成.若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接替甲做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做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问完成任务时,共用了多少小时?分析要求共用多少小时?可以设想把这些小时重新分配:甲做1小时,乙做1小时,它们相当于合作1小时,也即是每2小时,相当于合做1小时.这样先大致算一下一共进行了多少个这样的2小时,余下部分问题就好解决了.解:①若甲、乙两人合作共需多少小时?②甲、乙两人各单独做7小时后,还剩多少?④共用了多少小时?习题一习题一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如果甲单独做3天,余下工作由乙去做,乙再用6天可以做完.问若甲单独做6天,余下工作乙要做几天?2.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30天完工.现在合挖12天后,剩下的由乙队挖,又用24天挖完.这条水渠由乙单独挖,需要多少天?3.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经2小时24分钟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9.6千米.已知客车从甲站到乙站行4小时30分钟,求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各是多少?4.水箱上装有甲、乙两个注水管.单开甲管20分钟可以注满全箱.现满水箱?5.一项工程,甲、乙单独做分别需要18天和27天.如果甲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20天完成.求甲乙完成工作量之比.7.做一批儿童玩具.甲组单独做10天完成,乙组单独做12天完成,丙组每天可生产64件.如果让甲、乙两组合作4天,则还有256件没完成.现在决定三个组合做这批玩具,需要多少天完成?习题一解答②余下工作乙几天完成?答:余下工作乙要4天完成.答:乙队单独挖需40天完成.=32(千米/小时).答: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32千米和28千米.答:单开乙管需30分钟注满水箱.5.解:设甲先做x天,乙做(20-x)天.20-x=20-14=6.答:甲乙完成工作量之比是7∶2.②甲乙工作时间比:3∶2,工效比为2∶3.答:单独做甲需18天,乙需12天.7.解法1:①要加工儿童玩具多少件?②丙组单独做需要几天?960÷64=15(天).③甲乙丙三组合作,共需几天?答:三组合作做这批儿童玩具要4天完成.解法2:甲、乙两组合作4天后,所剩没有完成的256件,由丙组完成,需:256÷64=4(天).答:甲、乙、丙三组合作这批儿童玩具要4天完成.第二讲比和比例第二讲比和比例在应用题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类与数量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有关.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我们需要对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成正比或反比的量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记作x)变化时另一种量(记作y)也随着变化.与这两个量联系着,有一个不变的量(记为k).在判断变量x与y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不变量k.如成正比例;如果k是y与x的积,即在x变化时,y与x的积不变:xy=k,那么y与x成反比例.如果这两个关系式都不成立,那么y与x不成(正和反)比例.下面我们从最基本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的例题开始.例1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①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与未走的路程.④总时间一定,要制造的零件总数和制造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⑤总产量一定,亩产量和播种面积.⑥整除情况下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⑦同时同地,竿高和影长.⑧半径一定,圆心角的度数和扇形面积.⑨两个齿轮啮合转动时转速和齿数.⑩圆的半径和面积.(11)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第二讲比和比例(1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13)乘公共汽车的站数和票价.(1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地板砖的面积与用砖的块数.(15)汽车行驶时每公里的耗油量一定,所行驶的距离和耗油总量.分析以上每题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怎样来确定这两种量成哪种比例或不成比例呢?关键是能否把两个两种形式,或只能写出加减法关系,那么这两种量就不成比例.例如①×零件数=总时间,总时间一定,制造每个零件用的时间与要制造的零件总数成反比例.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是加减法关系,不成比例.解:成正比例的有:①、⑦、⑧、(15)成反比例的有:②、④、⑤、⑥、⑨、(11)、(14)不成比例的有:③、⑩、(12)、(13).例2 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分析要求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此人走上坡路用了多少时间,必须知道走上坡路的速度(题中每小时行3千米)和上坡路的路程,已知全程60千米,又知道上坡、平路、下坡三段路程比是1∶2∶3,就可以求出上坡路的路程.解:上坡路的路程:走上坡路用的时间:第二讲比和比例上坡路所用时间与全程所用时间比:走完全程所用时间:例3 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2∶3,现在再加入6克锌,共得新合金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分析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必须分别求出新合金内铜和锌各自的重量.应该注意到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的重量不是36克,而是(36-6)克.铜的重量始终没有变.解: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重量:36-6=30(克).铜的重量:新合金中锌的重量:36-12=24(克).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12∶24=1∶2.答: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1∶2.例4 师徒两人共加工零件168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完成任务时,两人各加工零件多少个?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解法1:设师傅加工x个,徒弟加工(168-x)个.5x=168×9-9x,14x=168×9,x=108.168-x=168-108=60(个).答:师傅加工108个,徒弟加工60个.=60(个),(徒弟).考方法可求出两人各用了多少分钟.然后用师、徒每分钟各自的效率,分别乘以540就是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解法4:按比例分配做:例5 洗衣机厂计划20天生产洗衣机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分析这是一道比例应用题,工效和工时是变量,不变量是计划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从工效看,有原来的效率1600÷20=80台/天,又有提高后的效率80×(1+25%)=100台/天.从时间看,有原来计划的天数,要求效率提高后还需要的天数.根据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的关系,得:提高后的效率×所需天数=剩下的台数.解法1: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1600÷20×(1+25%)×x=1600-1600÷20×580×1.25×x=1600-400100x=1200x=12.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解法2:此题还可以转化成正比例.根据实际效率是原来效率的1+25因为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所以实际与原来所需时间的比是4∶5,如果设实际还需要x天,原来计划的天数是20-5=15天,根据实际与原来时间的比等于实际天数与原来天数的比,可以用正比例解答.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5x=60,x=12.解法3:(按工程问题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例6 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14:5,如果长减少13厘米,宽增加13厘米,则面积增加182平方厘米,那么原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画出图便于解题:解法1:BC的长:182÷13=14(厘米),BD的长:14+13=27(厘米),从图中看出AB长就是原长方形的宽,AD与AB的比是14∶5,AB与BD的比是5∶(14-5)=5∶9,原长方形面积是42×15=630(平方厘米).答:原长方形面积是630平方厘米.解法2:设原长方形长为14x,宽为5x.由图分析得方程(14x-13)× 13-5x×13=182,9x=27,x=3.则原长方形面积(14×3)×(5×3)=630(平方厘米).例4、例5、例6是综合性较强的题,介绍了几种不同解法.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去思考解答应用题,从而提高自己思维判断能力.习题二习题二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比宽多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方形的周长是12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3.水果店运来橘子、苹果共96筐,橘子和苹果筐数的比是5∶3,求橘子、苹果各是多少筐?4.化肥厂计划生产化肥1400吨,由于改进技术5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任务还需多少天完成?5.小强买了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小明买了同样价钱的上衣和裤子各一件,他们用去钱数的比是4∶3,已知一件上衣7元,求一条裤子多少元?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7.甲、乙两车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是2∶8.“长江”号轮船第一次顺流航行21公里又逆流航行4公里,第二次在同一河流中顺流航行12公里,逆流航行7公里,结果两次所用的时间相等.求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比.习题二解答2.120÷2=60(米),36×24=864(平方米).3.5+3=8,4.设剩下的任务还需x天完成.25%x=75%×5,x=15.5.设一件上衣与一条裤子的价钱之比是1∶x,则小强和小明用去钱数的比是:3(1+2x)=4(1+x),3+6x=4+4x,2x=1,7.设乙车行完全程用x小时.8.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1-12)∶(7-4)=3∶1.第三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第三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因此,在这类问题中,数量之间以及“量”、“率”之间的相依关系与整数应用题比较,就显得较为复杂,这就给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正确解答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学好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具备整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解答整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仍广泛用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②在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③学会画线段示意图.线段示意图能直观地揭示“量”与“百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现量与百分率之间的隐蔽条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条件与问题中理清思路,正确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④学会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单靠统一的思路模式有时很难找到正确解题方法.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对应、假设、转化等多种解题方法,在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不断地开拓解题思路.例1 (1)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7%,可以联想到哪些关系?①上月用水量与单位“1”的关系.②本月节约用水量与上月用水量的7%的关系.③本月用水量与上月用水量的(1-7%)的关系.(2)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可以联想到哪些关系?①红墨水与单位“1”的关系.②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出的量与红墨水的20%的关系.③蓝墨水与红墨水的(1+ 20%)的关系.(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页数多15%,可以联想哪些关系?①未看的页数与单位“1”的关系.②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的差与未看页数的15%的关系.③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1+15%)的关系.事书是多少页?分析每天看15页,4天看了15×4=60页.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解:①看了多少页?15×4=60(页).②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③这本书有多少页?答:这本故事书是 150页.分析要想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需要找条件里的多21页,少6页,剩下 172页所对应的百分率.也就是说,要从这三个量里找出一个能明确占全书的几分之几的量.画线段图:答:这本故事书共有264页.例4 惠华百货商场运到一批春秋西服,按原(出厂)价加上运费、营知售价是123元,求出厂价多少元?相当于123元,如上图可以得出解答:答:春秋西服每套出厂价是108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又刚好装满6筐,求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与百分率”的关系已经直接对应,求每筐的千克数的条件完全具备.解:其余部分是总千克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总数共装了多少筐:每筐是多少千克: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综合算式:答:共收西红柿384千克.解法2:(以下列式由学生自己理解)答:共收西红柿384千克.水泥没运走.这批水泥共是多少吨?分析上图中有3个相对各自讨论范围内的单位“1”(“全部”、“余下”、“又余下”).依据逆向思路可以得出,最后剩下的15吨对应的是下”的吨数90吨(即“余下”含义中的1个单位是90吨).这90吨恰是“全例7 某人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个小偷向相反方向步行,10秒钟后他秒?分析与解答这是一个追及问题,因此求追上所花时间必须求出相距距离及它们速度差.相距距离是因为车上之人与小偷反向走了10秒钟产生的.而速度差是易求的.所以追上所花时间是答:追上小偷要110秒.例8 A有若干本书,B借走一半加一本,剩下的书,C借走一半加两本,再剩下的书,D第三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借走一半加3本,最后A还有2本书,问A原有多少本书.答:A原有50本书.解法2:用倒推法解.分析 A剩下的2本应是C借走后剩下的一半差3本,所以 C借走后还综合算式:答:A原有50本书.习题三习题三比苹果少144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2.有两袋米,甲袋比乙袋少18千克.如果再从甲袋倒入乙袋6千克,3.一本书,已看了130页,剩下的准备8天看完.如果每天看的页数苹果?每天各吃了几个苹果?5.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有一段话:“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脸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还没有孩子,又度过了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幸福地得到了一个儿子.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寿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你能根据这段话推算出丢番图活了多少岁?多少岁结的婚吗?6.一瓶酒精,当用去酒精的一半后,连瓶共重700克;如只用去酒精多少台?习题三解答1.①苹果重量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③总重量是多少千克?④运来橘子多少千克?2.①倒米后甲袋比乙袋少多少千克?18+6×2=30(千克).②倒米后甲袋比乙袋少几分之几?③倒米后乙袋有米多少千克?④原来乙袋有米多少千克?80-6=74(千克).⑤原来甲袋有米多少千克?74-18=56(千克).4.共买苹果:=605(台).第四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二)在解题过程中,除了要利用上一讲中所说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画线段示意图等)之外,还要注意在解题过程中量的转化.例如,在解题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时需把不同的量看成单位1,即要把单位1进行“转化”;有时,在解题过程中需把相等的量看成完全一样,即其中之一可“转化”为另一.通过这样的转化,往往能使解题思路清晰,计算简便.几?而问题“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是把男工人数看作单位“1”.解答这题必须转化单位“1”.说明:“1”倍量的转换引起了“百分率”的转化,其规律是,甲数是修路程的比是4∶3,还剩50O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分析此题条件中既有百分率又有比,可以把比转化成百分率,按分数应用题解答.第二天与第一天所修路程的比是4∶3.即第二天修的占4份,第一天米相对应的百分率,进而求出全长有多少米.=1200(米).答:全长是1200米.相等,求两个班各分到多少皮球?单位“1”不一致,因此一班与二班分到的皮球之间缺乏统一的倍数关系,率”转化,才能做此题.二班的球数相当于一班的几分之几.总球数120就和两个班的百分率之和相对应,求出一班分到多少皮球.二班分到的球占一班的几分之几:二班分到多少皮球:120-72=48(个).答:一班分到72个皮球,二班分到48个皮球.第四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二)倍题,就可求出二班分到多少球.一班分到的占二班几分之几:二班分到多少球:一班分到多少球:120-48=72(个).一班与二班分到皮球数的比:问两班。
小学奥数书推荐
小学奥数书推荐(2011-04-11 15:23:24)转载▼分类:教育标签:教育/s/articlelist_1918334024_0_1.html西工大李老师小升初超常教育实验班:最强、最牛、最给力的小学奥数经典教材介绍1. 《仁华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俗称“课本”,一共六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套书写的非常详细,把小学奥数基本内容都涵盖了,而且内容不太复杂,非常适合让孩子自学!。
如果孩子不太自觉,那可以报一个班儿,让老师来教,监督孩子扎实地掌握里面的内容。
里头每一讲都既有例题又有练习,而且练习不光有答案,还有解答。
大家可以学完例题,然后做练习。
注意,练习一定要做,而且要一道不落!因为光看是绝对学不会数学的!三年级孩子比较适合从这套书入手开始奥数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套书一二年级两本书编排的相对差一些,比如二年级很多计算学校课堂还没有学,但是题目中却经常出现(这对孩子理解会造成非常大的障碍);二年级仁华课本中经常有枚举类问题(比如整数拆分问题等等),这类问题逻辑严谨性很高,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难,但是课本中很前面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建议如果低年级学生学习该课本时,应该在相应章节讲之前补充适当的基础知识,一些较难的章节应适当放在后面学习。
另外,这套书成书较早,很多内容相对简单。
作为基础教材,必须有一个超前使用的意识。
比如三年级的孩子,不要仅仅局限于学习三年级的课本,很多四年级课本的知识也可以给孩子学,比如整数的简便运算,四年级课本里就有,但三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学。
一般到了五年级,在接触了分数的四则运算之后,学习六年级课本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了,所以五年级的孩子就应该当六年级的孩子来看待了。
不过话说回来,超前学是一方面,无论如何学踏实是一定要有的,绝对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学得囫囵吞枣。
2. 《仁华学校数学思维训练导引》(俗称“导引”,一共两册,三、四年级一册,五、六年级一册)这套书是其实就是习题集,而且是难题集。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第一讲认识图形(一)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
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
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
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
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1)一根小棍。
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
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
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哪两条直线相交?哪两条直线垂直?哪两条直线平行?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第二讲认识图形(二)一、认识三角形1.这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这叫“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直角。
它的三条边中有两条叫直角边,一条叫斜边。
3.这叫“等腰三角形”。
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条边一样长(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的一条边叫“底”。
4.这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叫“直角等腰三角形”。
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5.这叫“等边三角形”。
它的三条边一样长(相等),三个角也一样大(相等)。
二、认识四边形1.这叫“四边形”。
华罗庚学校数学竞赛试题与详解小学五、六年级第一分册
华罗庚学校数学竞赛试题与详解小学五、六年级第一分册幼苗杯第1套第一届幼苗杯数学邀请赛试题一、填空题:(y.01.01)9308-576= 。
(y.01.02)83×71+83×29= 。
(y.01.03)0.125÷161= 。
(y.01.04)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 。
(y.01.05)2×(1-5%)= 。
(y.01.06)21312131⨯÷⨯= 。
(y.01.07)8740除以90的余数是 。
(y.01.08)一个长方体的3条边各为1,2,3寸,则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寸。
(y.01.09)分解质因数:364= 。
(y.01.10)1800000平方尺= 平方千米。
(y.01.11)有一个是900的三角形为 三角形。
(y.01.12)81与253两个数中 比较大。
(y.01.13)自然数1是合数还是质数?答: 。
(y.01.14)梯形的上底为51,下底为61,高为1155,则它的面积是 。
二、选择题:(y.01.15)计算:2+3×32=( )(A )83 (B )45 (C )29 (D )20(y.01.16)“增产二成”中的“二成”,写成百分数是( )(A )100120 (B )1002 (C )20% (D )0.2 (y.01.17)方程32x -21=1的解是( )(A )1 (B )412 (C )94 (D )43 (y.01.18)两个整数的和是( )(A )奇数 (B )偶数 (C )奇数、偶数都不是 (D )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三、计算题(y.01.19)(12×21×45×10.2)÷(15×4×0.7×5.1)(y.01.20)2511212101211211÷⎥⎥⎥⎥⎦⎤⎢⎢⎢⎢⎣⎡⨯⎪⎪⎪⎪⎭⎫ ⎝⎛+--。
(完整word版)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三)例1 计算9+99+999+9999+99999解:在涉及所有数字都是9的计算中,常使用凑整法.例如将999化成1000—1去计算.这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9+99+999+9999+99999=(10-1)+(100-1)+(1000-1)+(10000-1)+(100000-1)=10+100+1000+10000+100000-5=111110-5=111105.例2 计算199999+19999+1999+199+19解:此题各数字中,除最高位是1外,其余都是9,仍使用凑整法.不过这里是加1凑整.(如199+1=200)199999+19999+1999+199+19=(19999+1)+(19999+1)+(1999+1)+(199+1)+(19+1)-5=200000+20000+2000+200+20-5=222220-5=22225.例3 计算(1+3+5+...+1989)-(2+4+6+ (1988)解法2:先把两个括号内的数分别相加,再相减.第一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从1到1989共有995个奇数,凑成497个1990,还剩下995,第二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从2到1988共有994个偶数,凑成497个1990.1990×497+995—1990×497=995.例4 计算389+387+383+385+384+386+388解法1: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390接近,所以选390为基准数.389+387+383+385+384+386+388=390×7—1—3—7—5—6—4—=2730—28=2702.解法2:也可以选380为基准数,则有389+387+383+385+384+386+388=380×7+9+7+3+5+4+6+8=2660+42=2702.例5 计算(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解:认真观察可知此题关键是求括号中6个相接近的数之和,故可选4940为基准数.(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4940×6+2+3—2—1+1+3)÷6=(4940×6+6)÷6(这里没有把4940×6先算出来,而是运=4940×6÷6+6÷6运用了除法中的巧算方法)=4940+1=4941.例6 计算54+99×99+45解:此题表面上看没有巧妙的算法,但如果把45和54先结合可得99,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54+99×99+45=(54+45)+99×99=99+99×99=99×(1+99)=99×100=9900.例7 计算9999×2222+3333×3334解:此题如果直接乘,数字较大,容易出错.如果将9999变为3333×3,规律就出现了.9999×2222+3333×3334=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3×3334=3333×(6666+3334)=3333×10000=33330000.例8 1999+999×999解法1:1999+999×999=1000+999+999×999=1000+999×(1+999)=1000+999×1000=1000×(999+1)=1000×1000=1000000.解法2:1999+999×999=1999+999×(1000-1)=1999+999000-999=(1999-999)+999000=1000+999000=1000000.有多少个零.总之,要想在计算中达到准确、简便、迅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多练习,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习题一1.计算899998+89998+8998+898+882.计算799999+79999+7999+799+793.计算(1988+1986+1984+…+6+4+2)-(1+3+5+…+1983+1985+1987)4.计算1—2+3—4+5—6+…+1991—1992+19935.时钟1点钟敲1下,2点钟敲2下,3点钟敲3下,依次类推.从1点到12点这12个小时内时钟共敲了多少下?6.求出从1~25的全体自然数之和.7.计算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7—106—105+104+103—102—1018.计算92+94+89+93+95+88+94+96+879.计算(125×99+125)×1610.计算3×999+3+99×8+8+2×9+2+911.计算999999×7805312.两个10位数1111111111和9999999999的乘积中,有几个数字是奇数?第二讲速算与巧算(四)例1 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A=987654321×123456789,B=987654322×123456788.分析经审题可知A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小1,但A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大1.所以不经计算,凭直接观察不容易知道A和B哪个大.但是无论是对A或是对B,直接把两个因数相乘求积又太繁,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将A和B先进行恒等变形,再作判断.解:A=987654321×123456789=987654321×(123456788+1)=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B=987654322×123456788=(987654321+1)×123456788=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因为987654321>123456788,所以A>B.例2 不用笔算,请你指出下面哪道题得数最大,并说明理由.241×249 242×248 243×247244×246 245×245.解: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各式恒等变形之后,再判断.241×249=(240+1)×(250—1)=240×250+1×9;242×248=(240+2)×(250—2)=240×250+2×8;243×247=(240+3)×(250—3)=240×250+3×7;244×246=(240+4)×(250—4)=240×250+4×6;245×245=(240+5)×(250—5)=240×250+5×5.恒等变形以后的各式有相同的部分240 ×250,又有不同的部分1×9,2×8,3×7,4 ×6,5×5,由此很容易看出245×245的积最大.一般说来,将一个整数拆成两部分(或两个整数),两部分的差值越小时,这两部分的乘积越大.如:10=1+9=2+8=3+7=4+6=5+5则5×5=25积最大.例3 求1966、1976、1986、1996、2006五个数的总和.解:五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0,可看出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值,故其总和为:1986×5=9930.例4 2、4、6、8、10、12…是连续偶数,如果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求它们中最小的一个.解:五个连续偶数的中间一个数应为320÷5=64,因相邻偶数相差2,故这五个偶数依次是60、62、64、66、68,其中最小的是60.总结以上两题,可以概括为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一个数为首末两数的平均值;五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数也有类似的性质——它是五个自然数的平均值.如果用字母表示更为明显,这五个数可以记作:x-2、x—1、x、x+1、x+2.如此类推,对于奇数个连续自然数,最中间的数是所有这些自然数的平均值.如:对于2n+1个连续自然数可以表示为:x—n,x—n+1,x-n+2,...,x—1,x,x+1, (x)+n—1,x+n,其中x是这2n+1个自然数的平均值.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还可进一步推广,请看下面例题.例5 将1~1001各数按下面格式排列:一个正方形框出九个数,要使这九个数之和等于:①1986,②2529,③1989,能否办到?如果办不到,请说明理由.解:仔细观察,方框中的九个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是这九个数的平均值,即中数.又因横行相邻两数相差1,是3个连续自然数,竖列3个数中,上下两数相差7.框中的九个数之和应是9的倍数.①1986不是9的倍数,故不行;②2529÷9=281,是9的倍数,但是281÷7=40×7+1,这说明281在题中数表的最左一列,显然它不能做中数,也不行;③1989÷9=221,是9的倍数,且221÷7=31×7+4,这就是说221在数表中第四列,它可做中数.这样可求出所框九数之和为1989是办得到的,且最大的数是229,最小的数是213.这个例题是所谓的“月历卡”上的数字问题的推广.同学们,小小的月历卡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呢!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积累巧算经验.习题二1.右图的30个方格中,最上面的一横行和最左面的一竖列的数已经填好,其余每个格子中的数等于同一横行最左边的数与同一竖列最上面的数之和(如方格中a=14+17=31).右图填满后,这30个数的总和是多少?2.有两个算式:①98765×98769,②98766 ×98768,请先不要计算出结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很快比较出哪个得数大,大多少?3.比较568×764和567×765哪个积大?4.在下面四个算式中,最大的得数是多少?①1992×1999+1999②1993×1998+1998③1994×1997+1997④1995×1996+19965.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5,求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数.6.45是从小到大五个整数之和,这些整数相邻两数之差是3,请你写出这五个数.7.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如下表那样排列.在这个数表里,把长的方面3个数,宽的方面2个数,一共6个数用长方形框围起来,这6个数的和为81,在数表的别的地方,如上面一样地框起来的6个数的和为429,问此时长方形框子里最大的数是多少?第三讲定义新运算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如:2+3=5 2×3=6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运算.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运算不相同.我们先通过具体的运算来了解和熟悉“定义新运算”.例1 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①求3△2,2△3;②这个运算“△”有交换律吗?③求(17△6)△2,17△(6△2);④这个运算“△”有结合律吗?⑤如果已知4△b=2,求b.分析解定义新运算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本题规定的运算的本质是:用运算符号前面的数的3倍减去符号后面的数的2倍.解:①3△2=3×3-2×2=9-4= 52△3=3×2-2×3=6-6=0.②由①的例子可知“△”没有交换律.③要计算(17△6)△2,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17△6=3×17-2×6=39;再计算第二步39△2=3 ×39-2×2=113,所以(17△6)△2=113.对于17△(6△2),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6△2=3×6-2×2=14,其次17△14=3×17-2×14=23,所以17△(6△2)=23.④由③的例子可知“△”也没有结合律.⑤因为4△b=3×4-2×b=12-2b,那么12-2b=2,解出b=5. 例2 定义运算※为a※b=a×b-(a+b),①求5※7,7※5;②求12※(3※4),(12※3)※4;③这个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吗?④如果3※(5※x)=3,求x.解:①5※7=5×7-(5+7)=35-12=23,7※5=7×5-(7+5)=35-12=23.②要计算12※(3※4),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3※4=3×4-(3+4)=5,再计算第二步12※5=12×5-(12+5)=43,所以12※(3※4)=43.对于(12※3)※4,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12※3=12×3-(12+3)=21,其次21※4=21×4-(21+4)=59,所以(12※3)※4=59.③由于a※b=a×b-(a+b);b※a=b×a-(b+a)=a×b-(a+b)(普通加法、乘法交换律)所以有a※b=b※a,因此“※”有交换律.由②的例子可知,运算“※”没有结合律.④5※x=5x-(5+x)=4x-5;3※(5※x)=3※(4x-5)=3(4x-5)-(3+4x-5)=12x-15-(4x-2)=8x-13那么8x-13=3 解出x=2例5 x、y表示两个数,规定新运算“*”及“△”如下:x*y=mx+ny,x△y=kxy,其中m、n、k均为自然数,已知1*2=5,(2*3)△4=64,求(1△2)*3的值.分析我们采用分析法,从要求的问题入手,题目要求1△2)*3的值,首先我们要计算1△2,根据“△”的定义:1△2=k×1×2=2k,由于k的值不知道,所以首先要计算出k的值.k值求出后,l△2的值也就计算出来了,我们设1△2=a.(1△2)*3=a*3,按“*”的定义:a*3=ma+3n,在只有求出m、n时,我们才能计算a*3的值.因此要计算(1△2)* 3的值,我们就要先求出k、m、n的值.通过1*2 =5可以求出m、n的值,通过(2*3)△4=64求出k的值.解:因为1*2=m×1+n×2=m+2n,所以有m+2n=5.又因为m、n均为自然数,所以解出:①当m=1,n=2时:(2*3)△4=(1×2+2×3)△4=8△4=k×8×4=32k有32k=64,解出k=2.②当m=3,n=1时:(2*3)△4=(3×2+1×3)△4=9△4=k×9×4=36k所以m=l,n=2,k=2.(1△2)*3=(2×1×2)*3=4*3=1×4+2×3=10.在上面这一类定义新运算的问题中,关键的一条是:抓住定义这一点不放,在计算时,严格遵照规定的法则代入数值.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定义一个新运算,这个新运算常常不满足加法、乘法所满足的运算定律,因此在没有确定新运算是否具有这些性质之前,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律来解题.习题三第四讲等差数列及其应用许多同学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大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巧妙的算法迅速计算出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的总和.大家在佩服赞叹之余,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高斯为什么算得快呢?当然,小高斯的聪明和善于观察是不必说了,往深处想,最基本的原因却是这100个数及其排列的方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每项都比它前面的一项大1,即它们构成了差相等的数列,而这种数列有极简便的求和方法.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我们将不仅掌握有关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而且学会利用这种数列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一、等差数列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①l,2,3,4,5,6,7,8,9,…②1,3,5,7,9,11,13.③2,4,6,8,10,12,14…④3,6,9,12,15,18,21.⑤100,95,90,85,80,75,70.⑥20,18,16,14,12,10,8.这六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固定的数,像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其中这个固定的数就称为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如:数列①中,d=2-1=3-2=4-3= (1)数列②中,d=3-1=5-3=…=13-11=2;数列⑤中,d=100-95=95-90=…=75-70=5;数列⑥中,d=20-18=18-16=…=10-8=2.例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①6,10,14,18,22, (98)②1,2,1,2,3,4,5,6;③1,2,4,8,16,32,64;④9,8,7,6,5,4,3,2;⑤3,3,3,3,3,3,3,3;⑥1,0,1,0,l,0,1,0;解:①是,公差d=4.②不是,因为数列的第3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数列的第2项减去第1项.③不是,因为4-2≠2-1.④是,公差d=l.⑤是,公差d=0.⑥不是,因为第1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第2项减去第3项.一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或者都不小于前面的项,或者每一项都大于前面的项,上述例1的数列⑥中,第1项大于第2项,第2项却又小于第3项,所以,显然不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为了叙述和书写的方便,通常,我们把数列的第1项记为a1,第2项记为a2,…,第n项记为an,an。
奥数课外书籍选择
奥数课外书籍选择奥赛经典总册数论组合命题人讲座数论集合与对应组合代数不等式高中数学联赛讲义三本都可以刘培杰的平面几何解题方法大全已经够了《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这本书内容不太难,适合入门学习《小学数学奥赛天天练》(南京大学出版社)系列和《小学数学奥赛练习卷》系列<<奥数教程>>以及<<奥数教程学习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确实很不错,另外,华师大出的<<多功能题典>>也很好,以及<<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分小学,初中,高中,共有30本,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出的<<优等生数学>>(小学1至6年级)也很好,这套书里的内容比一般学校里的数学要深,比奥数题要略浅,难度介于常规数学与奥数之间,阅读了这套书后再看一些奥数书籍就不会感到累了,不然从学校里的课堂数学到奥数会有一个较大的台阶,有些学生学校里的数学学的顶呱呱,但不容易看懂正规的奥数书籍里的内容,觉得奥数太深太难,而学校里的课堂数学又太容易太浅,这套<<优等生数学>>正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准备的,与此同类的有<<我+数学=聪明>>(小学1至6年级)(文汇出版社)也很不错,老牌子了<<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3至6年级) (山西教育出版社)还有初中的版本<<小学奥数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很是不错,销量达120万有余<<奥林匹克训练题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很经典的,虽然里面题量很大,但是如果能把里面所有题全消化,那么水平准能上一个新台阶,可惜这本书现在没有什么书店有卖,只能网上订购<<仁华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分小学1至初中3年级)<<奥数精讲与测试>>(小学1至高中3年级)(学林出版社)里面的内容也是非常的经典的,习题有梯度,熊斌老师出的书都是非常的好,他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副教授<<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集训指南+题典>>(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也是不错的<<小学数学华数奥赛教程>>(分1至6年级,知识出版社),<<小学数学华数奥赛强化训练>>(分1至6年级,知识出版社),<<小学数学华数奥赛综合测试>>(分1至6年级,知识出版社),一套3本,也是有梯度,有训练有讲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奥数书籍中最好的,它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在里面。
华罗庚学校奥林匹克数学课本_二年级_上册
第一讲 速算与巧算一、“凑整”先算1.计算:(1)24+44+56(2)53+36+47解:(1)24+44+56=24+(44+56)=24+100=124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2)53+36+47=53+47+36=(53+47)+36=100+36=136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2.计算:(1)96+15(2)52+69解:(1)96+15=96+(4+11)=(96+4)+11=100+11=111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2)52+69=(21+31)+69=21+(31+69)=21+100=121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31+69=100凑整先算.3.计算:(1)63+18+19(2)28+28+28解:(1)63+18+19=60+2+1+18+19=60+(2+18)+(1+19)=60+20+20=100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2)28+28+28=(28+2)+(28+2)+(28+2)-6=30+30+30-6=90-6=84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计算:(1)45-18+19(2)45+18-19解:(1)45-18+19=45+19-18=45+(19-18)=45+1=46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2)45+18-19=45+(18-19)=45-1=44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1,3,5,7,92,4,6,8,103,6,9,12,154,8,12,16,20等等都是等差连续数.1. 等差连续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它们的和等于中间数乘以个数,简记成:(1)计算:1+2+3+4+5+6+7+8+9=5×9 中间数是5=45 共9个数(2)计算:1+3+5+7+9=5×5 中间数是5=25 共有5个数(3)计算:2+4+6+8+10=6×5 中间数是6=30 共有5个数(4)计算:3+6+9+12+15=9×5 中间数是9=45 共有5个数(5)计算:4+8+12+16+20=12×5 中间数是12=60 共有5个数2. 等差连续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它们的和等于首数与末数之和乘以个数的一半,简记成:(1)计算:1+2+3+4+5+6+7+8+9+10=(1+10)×5=11×5=55共10个数,个数的一半是5,首数是1,末数是10.(2)计算:3+5+7+9+11+13+15+17=(3+17)×4=20×4=80共8个数,个数的一半是4,首数是3,末数是17.(3)计算:2+4+6+8+10+12+14+16+18+20=(2+20)×5=110共10个数,个数的一半是5,首数是2,末数是20.四、基准数法(1)计算:23+20+19+22+18+21解:仔细观察,各个加数的大小都接近20,所以可以把每个加数先按20相加,然后再把少算的加上,把多算的减去.23+20+19+22+18+21=20×6+3+0-1+2-2+1=120+3=1236个加数都按20相加,其和=20×6=120.23按20计算就少加了“3”,所以再加上“3”;19按20计算多加了“1”,所以再减去“1”,以此类推.(2)计算:102+100+99+101+98解:方法1:仔细观察,可知各个加数都接近100,所以选100为基准数,采用基准数法进行巧算.102+100+99+101+98=100×5+2+0-1+1-2=500方法2:仔细观察,可将5个数重新排列如下:(实际上就是把有的加数带有符号搬家)102+100+99+101+98=98+99+100+101+102=100×5=500可发现这是一个等差连续数的求和问题,中间数是100,个数是5.习题一1.计算:(1)18+28+72(2)87+15+13(3)43+56+17+24(4)28+44+39+62+56+212.计算:(1)98+67(2)43+28(3)75+263.计算:(1)82-49+18(2)82-50+49(3)41-64+294.计算:(1)99+98+97+96+95(2)9+99+9995.计算:(1)5+6+7+8+9(2)5+10+15+20+25+30+35(3)9+18+27+36+45+54(4)12+14+16+18+20+22+24+266.计算:(1)53+49+51+48+52+50(2)87+74+85+83+75+77+80+78+81+847.计算:1+2+3+4+5+6+1+2+3+4+5+6+1+2+3+4+5+6+1+2+3+4+5习题一解答1.解:(1)18+28+72=18+(28+72)=18+100=118(2)87+15+13=(87+13)+15=100+15=115(3)43+56+17+24=(43+17)+(56+24)=60+80=140(4)28+44+39+62+56+21=(28+62)+(44+56)+(39+21)=90+100+60=2502.解:(1)98+67=98+2+65=100+65=165(2)43+28=43+7+21=50+21=71或43+28=41+(2+28)=41+30=71(3)75+26=75+25+1=100+1=1013.解:(1)82-49+18=82+18-49=100-49=51(2)82-50+49=82-1=81(减50再加49等于减1)(3)41-64+29=41+29-64=70-64=64.解:(1)99+98+97+96+95=100×5-1-2-3-4-5=500-15=485(每个加数都按100算,再把多加的减去)或99+98+97+96+95=97×5=485 (2)9+99+999=10+100+1000-3=1110-3=11075.解:(1)5+6+7+8+9=7×5=35(2)5+10+15+20+25+30+35=20×7=140(3)9+18+27+36+45+54=(9+54)×3=63×3=189(4)12+14+16+18+20+22+24+26=(12+26)×4=38×4=1526.解:(1)53+49+51+48+52+50=50×6+3-1+1-2+2+0=300+3=303(2)87+74+85+83+75+77+80+78+81+84=80×10+7-6+5+3-5-3+0-2+1+4 =800+4=8047.解:方法1:原式=21+21+21+15=78方法2:原式=21×4-6=84-6=78方法3:原式=(1+2+3+4+5+6)×3+15=21×3+15=63+15=78第二讲 数数与计数(一)数学需要观察.大数学家欧拉就特别强调观察对于数学发现的重要作用,认为“观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本讲数数与计数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在这里请大家记住,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脑子想,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例1 数一数,图2-1和图2-2中各有多少黑方块和白方块?解:仔细观察图2-1,可发现黑方块和白方块同样多.因为每一行中有4个黑方块和4个白方块,共有8行,所以:黑方块是:4×8=32(个)白方块是:4×8=32(个)再仔细观察图2-2,从上往下看:第一行白方块5个,黑方块4个;第二行白方块4个,黑方块5个;第三、五、七行同第一行,第四、六、八行同第二行;但最后的第九行是白方块5个,黑方块4个.可见白方块总数比黑方块总数多1个.白方块总数:5+4+5+4+5+4+5+4+5=41(个)黑方块总数:4+5+4+5+4+5+4+5+4=40(个)再一种方法是:每一行的白方块和黑方块共9个.共有9行,所以,白、黑方块的总数是:9×9=81(个).由于白方块比黑方块多1个,所以白方块是41个,黑方块是40个.例2 图2-3所示砖墙是由正六边形的特型砖砌成,中间有个“雪花”状的墙洞,问需要几块正六边形的砖(图2-4)才能把它补好?解:仔细观察,并发挥想象力可得出答案,用七块正六边形的砖可把这个墙洞补好.如果动手画一画,就会看得更清楚了.例3将8个小立方块组成如图2-5所示的“丁”字型,再将表面都涂成红色,然后就把小立方块分开,问:(1)3面被涂成红色的小立方块有多少个?(2)4面被涂成红色的小立方块有多少个?(3)5面被涂成红色的小立方块有多少个?解:如图2-6所示,看着图,想像涂色情况.当把整个表面都涂成红色后,只有那些“粘在一起”的面(又叫互相接触的面),没有被涂色.每个小立方体都有6个面,减去没涂色的面数,就得涂色的面数.每个小立方体涂色面数都写在了它的上面,参看图2-6所示.(1)3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1个;(2)4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4个;(3)5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3个.例4如图2-7所示,一个大长方体的表面上都涂上红色,然后切成18个小立方体(切线如图中虚线所示).在这些切成的小立方体中,问:](1)1面涂成红色的有几个?(2)2面涂成红色的有几个?(3)3面涂成红色的有几个?解:仔细观察图形,并发挥想像力,可知:(1)上下两层中间的2块只有一面涂色;(2)每层四边中间的1块有两面涂色,上下两层共8块;(3)每层四角的4块有三面涂色,上下两层共有8块.最后检验一下小立体总块数:2+8+8=18(个).习题二1.如图2-8所示,数一数,需要多少块砖才能把坏了的墙补好?2.图2-9所示的墙洞,用1号和2号两种特型砖能补好吗?若能补好,共需几块?3.图2-10所示为一块地板,它是由1号、2号和3号三种不同图案的瓷砖拼成.问这三种瓷砖各用了多少块?4.如图2-11所示,一个木制的正方体,棱长为3寸,它的六个面都被涂成了红色.如果沿着图中画出的线切成棱长为1寸的小正方体.求:(1)3面涂成红色的有多少块?(2)2面涂成红色的有多少块?(3)1面涂成红色的有多少块?(4)各面都没有涂色的有多少块?(5)切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5.图2-12所示为棱长4寸的正方体木块,将它的表面全染成蓝色,然后锯成棱长为1寸的小正方体.问:(1)有3面被染成蓝色的多少块?(2)有2面被染成蓝色的多少块?(3)有1面被染成蓝色的多少块?(4)各面都没有被染色的多少块?(5)锯成的小正方体木块共有多少块?6.图2-13所示为一个由小正方体堆成的“塔”.如果把它的外表面(包括底面)全部涂成绿色,那么当把“塔”完全拆开时,3面被涂成绿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7.图2-14中的小狗与小猫的身体的外形是用绳子分别围成的,你知道哪一条绳子长吗?(仔细观察,想办法比较出来).习题二解答1.解:用10块砖可把墙补好,可以从下往上一层一层地数(发挥想像力):共1+2+2+1+2+2=10(块).如果用铅笔把砖画出来(注意把砖缝对好)就会十分清楚了,如图2-15所示.2.解:仔细观察,同时发挥想像力可知需1号砖2块、2号砖1块,也就是共需(如图2-16所示)1+2=3(块).3.解:因为图形复杂,要特别仔细,最好是有次序地按行分类数,再进行统计:4.解:(1)3面涂色的有8块:它们是最上层四个角上的4块和最下层四个角上的4块.(2)2面涂色的有12块:它们是上、下两层每边中间的那块共8块和中层四角的4块.(3)1面涂色的有6块:它们是各面(共有6个面)中心的那块.(4)各面都没有涂色的有一块:它是正方体中心的那块.(5)共切成了3×3×3=27(块).或是如下计算:8+12+6+1=27(块).5.解:同上题(1)8块;(2)24块;(3)24块;(4)8块;(5)64块.6.解:3面被涂成绿色的小正方体共有16块,就是图2—18中有“点”的那些块(注意最下层有2块看不见).7.解:分类数一数可知,围成小猫的那条绳子比较长.因为小狗身体的外形是由32条直线段和6条斜线段组成;小猫身体的外形是由32条直线段和8条斜线段组成.第三讲 数数与计数(二) 例1 数一数,图3-1中共有多少点?解:(1)方法1:如图3-2所示从上往下一层一层数:第一层 1个第二层 2个第三层 3个第四层 4个第五层 5个第六层 6个第七层 7个第八层 8个第九层 9个第十层 10个第十一层 9个第十二层 8个第十三层 7个第十四层 6个第十五层 5个第十六层 4个第十七层 3个第十八层 2个第十九层 1个总数1+2+3+4+5+6+7+8+9+10+9+8+7+6+5+4+3+2+1=(1+2+3+4+5+6+7+8+9+10)+(9+8+7+6+5+4+3+2+1)=55+45=100(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计算).(2)方法2:如图3-3所示:从上往下,沿折线数第一层 1个第二层 3个第三层 5个第四层 7个第五层 9个第六层 11个第七层 13个第八层 15个第九层 17个第十层 19个总数:1+3+5+7+9+11+13+15+17+19=100(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计算).(3)方法3:把点群的整体转个角度,成为如图3-4所示的样子,变成为10行10列的点阵.显然点的总数为10×10=100(个).想一想:①数数与计数,有时有不同的方法,需要多动脑筋.②由方法1和方法3得出下式:1+2+3+4+5+6+7+8+9+10+9+8+7+6+5+4+3+2+1=10×10即等号左边这样的一串数之和等于中间数的自乘积.由此我们猜想:1=1×11+2+1=2×21+2+3+2+1=3×31+2+3+4+3+2+1=4×41+2+3+4+5+4+3+2+1=5×51+2+3+4+5+6+5+4+3+2+1=6×61+2+3+4+5+6+7+6+5+4+3+2+1=7×71+2+3+4+5+6+7+8+7+6+5+4+3+2+1=8×81+2+3+4+5+6+7+8+9+8+7+6+5+4+3+2+1=9×91+2+3+4+5+6+7+8+9+10+9+8+7+6+5+4+3+2+1=10×10 这样的等式还可以一直写下去,能写出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自己检验一下,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我们就发现了一条规律.③由方法2和方法3也可以得出下式:1+3+5+7+9+11+13+15+17+19=10×10.即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自乘积.由此我们猜想:1+3=2×21+3+5=3×31+3+5+7=4×41+3+5+7+9=5×51+3+5+7+9+11=6×61+3+5+7+9+11+13=7×71+3+5+7+9+11+13+15=8×81+3+5+7+9+11+13+15+17=9×91+3+5+7+9+11+13+15+17+19=10×10还可往下一直写下去,同学们自己检验一下,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我们就又发现了一条规律. 例2 数一数,图3-5中有多少条线段?解:(1)我们已知,两点间的直线部分是一条线段.以A点为共同端点的线段有:AB AC AD AE AF 5条.以B点为共同左端点的线段有:BC BD BE BF 4条.以C点为共同左端点的线段有:CD CE CF 3条.以D点为共同左端点的线段有:DE DF 2条.以E点为共同左端点的线段有:EF1条.总数5+4+3+2+1=15条.(2)用图示法更为直观明了.见图3-6.总数5+4+3+2+1=15(条).想一想:①由例2可知,一条大线段上有六个点,就有:总数=5+4+3+2+1条线段.由此猜想如下规律(见图3-7):还可以一直做下去.总之,线段总条线是从1开始的一串连续自然数之和,其中最大的自然数比总数小1.我们又发现了一条规律.它说明了点数与线段总数之间的关系.②上面的事实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把相邻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基本线段,那么一条大线段上的基本线段数和线段总条数之间的关系是:线段总条数是从1开始的一串连续自然数之和,其中最大的自然数等于基本线段的条数(见图3-8).基本线段数 线段总条数还可以一直写下去,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看.例3 数一数,图3-9中共有多少个锐角?解:(1)我们知道,图中任意两条从O点发出的射线都组成一个锐角.所以,以OA边为公共边的锐角有:∠LAOB,∠AOC,∠AOD,∠AOE,∠AOF共5个.以OB边为公共边的锐角有:∠BOC,∠BOD,∠BOE,∠BOF共4个.以OC边为公共边的锐角有:∠COD,∠COE,∠COF共3个.以OD边为公共边的锐角有:∠DOE,∠DOF共2个.以OE边为一边的锐角有:∠EOF只1个.锐角总数5+4+3+2+1=15(个).②用图示法更为直观明了:如图3-10所示,锐角总数为:5+4+3+2+1=15(个).想一想:①由例3可知:由一点发出的六条射线,组成的锐角的总数=5+4+3+2+1(个),由此猜想出如下规律:(见图3-11~15)两条射线1个角(见图3-11)三条射线2+1个角(见图3-12)四条射线3+2+1个角(见图3-13)五条射线4+3+2+1个角(见图3-14)六条射线5+4+3+2+1个角(见图3-15)总之,角的总数是从1开始的一串连续自然数之和,其中最大的自然数比射线数小1.②同样,也可以这样想:如果把相邻两条射线构成的角叫做基本角,那么有共同顶点的基本角和角的总数之间的关系是:角的总数是从1开始的一串连续自然数之和,其中最大的自然数等于基本角个数.③注意,例2和例3的情况极其相似.虽然例2是关于线段的,例3是关于角的,但求总数时,它们有同样的数学表达式.同学们可以看出,一个数学式子可以表达表面上完全不同的事物中的数量关系,这就是数学的魔力.页码,7/7第三讲 数数与计数(二)习题三1.书库里把书如图3-16所示的那样沿墙堆放起来.请你数一数这些书共有多少本?2.图3-17所示是一个跳棋盘,请你数一数,这个跳棋盘上共有多少个棋孔?3.数一数,图3-18中有多少条线段?4.数一数,图3-19中有多少锐角?5.数一数,图3-20中有多少个三角形?6.数一数,图3-21中有多少正方形?习题三解答1.解:方法1:从左往右一摞一摞地数,再相加求和:10+11+12+13+14+15+14+13+12+11+10=135(本).方法2:把这摞书形成的图形看成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尖顶”组成.长方形中的书 10×11=110三角形中的书 1+2+3+4+5+4+3+2+1=25总数:110+25=135(本).2.解:因为棋孔较多,应找出排列规律,以便于计数.仔细观察可知,图中大三角形ABC上的棋孔的排列规律是(从上往下数):1,2,3,4,5,6,7,8,9,10,11,12,13,另外还有三个小三角形中的棋孔的排列规律是1,2,3,4,所以棋孔总数是:(1+2+3+4+5+6+7+8+9+10+11+12+13)+(1+2+3+4)×3=91+10×3=121(个).3.解:方法1:按图3-22所示方法数(图中只画出了一部分)线段总数:7+6+5+4+3+2+1=28(条).方法2:基本线段共7条,所以线段总数是:7+6+5+4+3+2+1=28(条).4.解:按图3-23的方法数:角的总数:7+6+5+4+3+2+1=28(个).5.解:方法1:(1)三角形是由三条边构成的图形.以OA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AB,△OAC,△OAD,△OAE,△OAF,△OAG,△OAH,共7个;以OB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BC,△OBD,△OBE,△OBF,△OBG,△OBH,共6个;以OC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CD,△OCE,△OCF,△OCG,△OCH,共5个;以OD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DE,△ODF,△ODG,△ODH,共4个;以OE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EF,△OEG,△OEH,共3个;以OF边为左公共边构成的三角形有:△OFG,△OFH,共2个;以OG边和OH,GH两边构成的三角形仅有:△OGH1个;三角形总数:7+6+5+4+3+2+1=28(个).(2)方法2:显然底边AH上的每一条线段对应着一个三角形,而基本线段是7条,所以三角形总数为:7+6+5+4+3+2+1=28(个).6.解:最小的正方形有25个,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 16个;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 9个;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 4个;由2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 1个;正方形总数:25+16+9+4+1=55个.第四讲 认识简单数列我们把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数列.在这一讲里,我们要认识一些重要的简单数列,还要学习找出数列的生成规律;学会把数列中缺少的数写出来,最后还要学习解答一些生活中涉及数列知识的实际问题.例1 找出下面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1,2,3,4,5,□,□,8,9,10.(2)1,3,5,7,9,□,□,15,17,19.(3)2,4,6,8,10,□,□,16,18,20.(4)1,4,7,10,□,□,19,22,25.(5) 5,10,15,20,□,□,35,40,45.注意:自然数列、奇数列、偶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例2 找出下面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1,2,3,5,8,13,□,□,55,89.解:这叫斐波那契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的两个数之和.这是个有重要用途的数列.8+13=21,13+21=34.所以:空处依次填:例3 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1,2,4,8,16,□,□,128,256.解:它叫等比数列,它的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16×2=32,32×2=64,所以空处依次填:例4 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2,4,7,11,□,□,29,37.解:这数列规律是: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是逐渐变大的,这些差是个自然数列:例5 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1,3,7,15,31,□,□,255,511.解:规律是: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是逐渐变大的,差的变化规律是个等比数列,后一个差是前一个差的2倍.另外,原数列的规律也可以这样看:后一个数等于前一个数乘以2再加1,即后一个数=前一个数×2+1.例6 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1,4,9,16,25,□,□,64,81,100.解:这是自然数平方数列,它的每一个数都是自然数的自乘积.如:1=1×1,4=2×2,9=3×3,16=4×4,25=5×5,,64=8×8,81=9×9,100=10×10.若写成下面对应起来的形式,就看得更清楚.自然数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自然数平方数列: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例7 一辆公共汽车有78个座位,空车出发.第一站上1位乘客,第二站上2位,第三站上3位,依此下去,多少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假定在坐满以前,无乘客下车,见表四(1))方法2:由上表可知,车上的人数是自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相加之和,到第几站后,就加到几,所以只要加到出现78时,就可知道是到多少站了,1+2+3+4+5+6+7+8+9+10+11+12=78(人)可见第12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例8 如果第一个数是3,以后每隔6个数写出一个数,得到一列数:3,10,17,……,73.这里3叫第一项,10叫第二项,17叫第三项,试求73是第几项?解:从第1项开始,把各项依次写出来,一直写到73出现为止(见表四(2)).可见73是第11项.例9 一天,爸爸给小明买了一包糖,数一数刚好100块.爸爸灵机一动,又拿来了10个纸盒,接着说:“小明,现在你把糖往盒子里放,我要求你在第一个盒子里放2块,第二个盒子里放4块,第三个盒子里放8块,第四个盒子里放16块,……照这样一直放下去.要放满这10个盒,你说这100块糖够不够?”小朋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解:小朋友,你是不是以为100块糖肯定能够放满这10个纸盒的了!下面让我们算一算,看你想得对不对(见表四(3)).表四(3)放满10个盒所需要的糖块总数:可见100块糖是远远不够的,还差1946块呢!这可能是你没有想到的吧!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奇妙无比的故事呢.习题四1.从1开始,每隔两个数写出一个自然数,共写出十个数来.2.从1开始,每隔六个数写出一个自然数,共写出十个数来.3.在习题一和习题二中,按题目要求写出的两个数列中,除1以外出现的最小的相同的数是几? 4.自2开始,隔两个数写一个数:2,5,8, (101)可以看出,2是这列数的第一项,5是第二项,8是第三项,等等.问101是第几个数?5.如图4-1所示,“阶梯形”的最高处是4个正方形叠起来的高度,而且整个图形包括了10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阶梯形”的高度变为12个小正方形叠起来那样高,那么,整个图形应包括多少个小正方形?6.如图4-2所示,把小立方体叠起来成为“宝塔”,求这个小宝塔共包括多少个小立方体?7.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小明准备发起成立一个趣味数学小组,这时只有他一个人.他决定第二个星期吸收两名新组员,而每个新组员要在进入小组后的下一个星期再吸收两名新组员,求开学4个星期后,这个小组共有多少组员?8.图4-3所示为细胞的增长方式.就是说一个分裂为两个,再次分裂变为4个,第三次分裂为8个,……照这样下去,问经过10次分裂,一个细胞变成几个?9.图4-4所示是一串“黑”、“白”两色的珠子,其中有一些珠子在盒子里,问页码,1/2习题四(1)盒子里有多少珠子?(2)这串珠子共有多少个?习题四解答1.解:可以先写出从1开始的自然数列,再按题目要求删去那些不应该出现的数,就得到答案了:即1,4,7,10,13,16,19,22,25,28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3.2.解:仿习题1,先写前面的几个数如下:可以看出,1,8,15,22,……也是一个等差数列,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大7.按照这个规律,可以写出所有的10个数:1,8,15,22,29,36,43,50,57,64.3. 解:观察习题一和习题二两个数列:可见两个数列中最小的相同数是22.4.解:经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即公差是3.下面再多写出几项,以便从中发现规律:(表四(4))再仔细观察可知:第二项=第一项+1×公差,即5=2+1×3;第三项=第一项+2×公差,即8=2+2×3;第四项=第一项+3×公差,即11=2+3×3;第五项=第一项+4×公差,即14=2+4×3;…………由于101=2+33×3;可见,101是第34项,即第34个数.5.解:仔细观察可发现,这个“阶梯形”图形最高处是4个小正方形时,它就有4个台阶,整个图形包括的小正方形数为:1+2+3+4=10.所以最高处是12个小正方形时,它必有12个台阶,整个图形包括的小正方形数为:1+2+3+4+5+6+7+8+9+10+11+12=78(个).6.解:从上往下数,小宝塔共有六层.仔细观察可发现如下规律(表四(5)):所以六层小立方体的总数为:1+3+6+10+15+21=56(个).7.解:列表如下:4个星期后小组的总人数:1+2+4+8=15(人).8.解:列表如下:一个细胞经过10次分裂变为1024个.9.解:仔细观察可知,这串珠子的排列规律是: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黑 白1, 1,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①在盒子里有:4+1+4=9(个).②这一串珠子总数是:1+1+1+2+1+3+1+4+1+5+1+6+1+7+1 =1+2+3+4+5+6+7+(1+1+1+1+1+1+1+1)=28+8=36(个).第五讲 自然数列趣题本讲的习题,大都是关于自然数列方面的计数问题,解题的思维方法一般是运用枚举法及分类统计方法,望同学们能很好地掌握它.例1 小明从1写到100,他共写了多少个数字“1”?解:分类计算:“1”出现在个位上的数有:1,11,21,31,41,51,61,71,81,91共10个;“1”出现在十位上的数有:10,11,12,13,14,15,16,17,18,19共10个;“1”出现在百位上的数有:100共1个;共计10+10+1=21个.例2 一本小人书共100页,排版时一个铅字只能排一位数字,请你算一下,排这本书的页码共用了多少个铅字?解:分类计算:从第1页到第9页,共9页,每页用1个铅字,共用1×9=9(个);从第10页到第99页,共90页,每页用2个铅字,共用2×90=180(个);第100页,只1页共用3个铅字,所以排100页书的页码共用铅字的总数是:9+180+3=192(个).例3 把1到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用到的所有数字的和是多少?解:(见图5—1)先按题要求,把1到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再分类进行计算:如图5—1所示,宽竖条带中都是个位数字,共有10条,数字之和是:(1+2+3+4+5+6+7+8+9)×10=45×10=450.窄竖条带中,每条都包含有一种十位数字,共有9条,数字之和是: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2+3+4+5+6+7+8+9)×10=45×10=450.另外100这个数的数字和是1+0+0=1.所以,这一百个自然数的数字总和是:450+450+1=901.顺便提请同学们注意的是: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往往不只一种,谁能寻找并发现出更简洁的解法来,往往标志着谁有更强的数学能力.比如说这道题就还有更简洁的解法,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出来?习题五1.有一本书共200页,页码依次为1、2、3、……、199、200,问数字“1”在页码中共出现了多少次?2.在1至100的奇数中,数字“3”共出现了多少次?3.在10至100的自然数中,个位数字是2或是7的数共有多少个?4.一本书共200页,如果页码的每个数字都得用一个单独的铅字排版(比如,“150”这个页码就需要三个铅字“1”、“5”和“0”),问排这本书的页码一共需要多少个铅字?5.像“21”这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2”大于个位数字“1”,问从1至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这样的两位数?6.像“101”这个三位数,它的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调换以后,数的大小并不改变,问从100至200之间有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7.像11、12、13这三个数,它们的数位上的各个数字相加之和是(1+1)+(1+2)+(1+3)=9.问自然数列的前20个数的数字之和是多少?8.把1到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用到的所有数字的和是多少? 9.从1到1000的一千个自然数的所有数字的和是多少?页码,1/1习题五习题五解答1.解:分类计算,并将有数字“1”的数枚举出来.“1”出现在个位上的数有: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共20个;“1”出现在十位上的数有:10,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共20个;“1”出现在百位上的数有: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共100个;数字“1”在1至200中出现的总次数是:20+20+100=140(次).2.解:采用枚举法,并分类计算:“3”在个位上:3,13,23,33,43,53,63,73,83,93共10个; “3”在十位上:31,33,35,37,39共5个;数字“3”在1至100的奇数中出现的总次数:10+5=15(次).3.解:枚举法:12,17,22,27,32,37,42,47,52,57,62,67,72,77,82,87,92,97共18个.4.解:分段统计,再总计.页数 铅字个数1~9共9页 1×9=9(个)(每个页码用1个铅字)10~90共90页 2×90=180(个)(每个页码用2个铅字)100~199共100页 3×100=300(个)(每个页码用3个铅字)第200页共1页 3×1=3(个)(这页用3个铅字)总数:9+180+300+3=492(个).5.解:列表枚举,分类统计:10 1个20 21 2个30 31 32 3个40 41 42 43 4个50 51 52 53 54 5个60 61 62 63 64 65 6个70 71 72 73 74 75 76 7个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个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个总数1+2+3+4+5+6+7+8+9=45(个).6.解:枚举法,再总计: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共10个.7.解:分段统计(见表五(1)),再总计:总的数字相加之和:45+45+10+2=102.8.解:按题意,试着写出从1到100的自然数中的头、尾和中间的几部分:1,2,3,……,48,49,50,51,……,96,97,98,99,100.仔细观察可知:若再补个0(并不影响题目的答案)还可以写出一个类似的算式:0+99=99;因此共得出50个99.而一个99的数字和是:9+9=18;50个99的数字和是:18×50=900,再加上100这个数的数字和是1+0+0=1,就得出从1到100的所有自然数的数字之和为901.照以上方法列出算式就非常简洁:(9+9)×50+1=901.9.解:(见图5—2)写出1~1000的自然数列的头、尾和中间的几部分,并在1的前面加个“0”;又因为9+9+9=27,1+0+0+0=1,所以从1~1000的所有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为:27×500+1=13501.第六讲 找规律(一)例1 观察下面由点组成的图形(点群),请回答:(1)方框内的点群包含多少个点?(2)第(10)个点群中包含多少个点?(3)前十个点群中,所有点的总数是多少?解:数一数可知:前四个点群中包含的点数分别是:1,4,7,10.可见,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在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3(即公差是3).(1)因为方框内应是第(5)个点群,它的点数应该是10+3=13(个).(2)列表,依次写出各点群的点数,可知第(10)个点群包含有28个点.(3)前十个点群,所有点的总数是:1+4+7+10+13+16+19+22+25+28=145(个)例2 图6—2表示“宝塔”,它们的层数不同,但都是由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摆成的.仔细观察后,请你回答:(1)五层的“宝塔”的最下层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2)整个五层“宝塔”一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3) 从第(1)到第(10)的十个“宝塔”,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习题一习题一解答第二讲数数与计数(一)习题二习题二解答第三讲数数与计数(二)习题三习题三解答第四讲认识简单数列习题四习题四解答第五讲自然数列趣题习题五习题五解答第六讲找规律(一)习题六习题六解答第七讲找规律(二)习题七习题七解答第八讲找规律(三)习题八习题八解答第九讲填图与拆数习题九习题九解答第十讲考虑所有可能情况(一)习题十习题十解答第十一讲考虑所有可能情况(二)习题十一习题十一解答第十二讲仔细审题习题十二习题十二解答第十三讲猜猜凑凑习题十三习题十三解答第十四讲列表尝试法习题十四习题十四解答第十五讲画图凑数法习题十五习题十五解答下册第一讲机智与顿悟习题一习题一解答第二讲数数与计数习题二习题二解答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习题三习题三解答第四讲数与形相映习题四习题四解答第五讲一笔画问题习题五习题五解答第六讲七座桥问题习题六习题六解答第七讲数字游戏问题(一)习题七习题七解答第八讲数字游戏问题(二)习题八习题八解答第九讲整数的分拆习题九习题九题答第十讲枚举法习题十习题十解答第十一讲找规律法习题十一习题十一解答第十二讲逆序推理法习题十二习题十二解答第十三讲画图显示法习题十三习题十三解答第十四讲等量代换法习题十四习题十四解答第十五讲等式加减法习题十五习题十五解答附录第一讲重量的认识习题一习题一解答第二讲长度的认识习题二习题二解答第三讲时间的认识(上)习题三习题三解答第四讲时间的认识(下)习题四习题四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六年级·修订版)上册第一讲工程问题第二讲比和比例第三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第四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二)第五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第六讲立体图形的计算第七讲旋转体的计算第八讲应用同余解题第九讲二进制小数第十讲棋盘中的数学(一)第十一讲棋盘中的数学(二)第十二讲棋盘中的数学(三)第十三讲棋盘中的数学(四)第十四讲典型试题分析第一讲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一种类型.在工程问题中,一般要出现三个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这三个量之间有下述一些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为叙述方便,把这三个量简称工量、工时和工效.例1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12天完成,乙丙两队合作需15天完成,甲丙两队合作需20天完成,如果由甲乙丙三队合作需几天完成?答:甲、乙、丙三队合作需10天完成.说明:我们通常把工量“一项工程”看成一个单位.这样,工效就用工例2师徒二人合作生产一批零件,6天可以完成任务.师傅先做5天批零件各需几天?工效和.要求每人单独做各需几天,首先要求出各自的工效,关键在于把师傅先做5天,接着徒弟做3天转化为师徒二人合作3天,师傅再做2天.答:如果单独做,师傅需10天,徒弟需15天.例3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12天,乙单独完成需9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10天完成,问甲做了几天?分析解答工程问题时,除了用一般的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解:设甲做了x天.那么,两边同乘36,得到:3x+40-4x=36,x=4.答:甲做了4天.例4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做3小时后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分析设一件工作为单位“1”.甲做6小时,乙再做12小时完成或者甲先做8小时,乙再做6小时都可完成,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如下:由图不难看出甲2小时工作量=乙6小时工作量,∴甲1小时工作量=乙3小时工作量.可用代换方法求解问题.解:若由乙单独做共需几小时:6×3+12=30(小时).若由甲单独做需几小时:8+6÷3=10(小时).甲先做3小时后乙接着做还需几小时:(10-3)× 3=21(小时).答:乙还需21小时完成.例5 筑路队预计30天修一条公路.先由18人修12天只完成全部工程之几(即一人的工效).解:①1人1天完成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即一人的工效):②剩余工作量若要提前6天完成共需多少人:=36(人).③需增加几人:36-18=18(人).答:还要增加18人.例6 蓄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进水管需5小时.排光一池水,单开排水管需3小时.现在池内有半池水,如果按进水,排水,进水,排水…的顺序轮流各开1小时.问:多长时间后水池的水刚好排完?(精确到分钟)分析与解答①在解答“水管注水”问题时,会出现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的情况.若进水管、出水管同时开放,则积满水的时间=1÷(进水管工效-出水管工效),排空水的时间=1÷(出水管工效-进水管工效).②这道应用题是分析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的题目.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水池好排完.一半,最后余下的部分由甲、乙合作,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分析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复合题.解题时先要分别求出甲、乙工作效率,再把余下的工作量转化为占单位“1”(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如果二人一起干,完成任务时乙比甲多植树36棵,这批树一共多少棵?分析求这批树一共多少棵,必须找出与36棵所对应的甲、乙工效=4∶3,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3∶4.这个间接条件一旦揭示出来,问题就得到解决了.甲与乙的时间比是4∶3.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所以甲与乙的工效比是时间比的反比,为3∶4.答:这批树一共252棵.例9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作24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先做16天,个零件,求这批零件共多少个?分析欲求这批零件共多少个,由题中条件只需知道甲、乙二人每天共做多少个即可,然后这就转化为求甲、乙两人单独做各需多少天,有了这个结论后,只需算出3个零件相当于总数的几分之几即可.由条件知甲做16甲单独做所用天数可求出,那么乙单独做所用天数也就迎刃而解.解:甲、乙合作12天,完成了总工程的几分之几?甲1天能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乙1天可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这批零件共多少个?答:这批零件共360个.例10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8小时完成.若甲先做1小时,然后乙接替甲做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做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问完成任务时,共用了多少小时?分析要求共用多少小时?可以设想把这些小时重新分配:甲做1小时,乙做1小时,它们相当于合作1小时,也即是每2小时,相当于合做1小时.这样先大致算一下一共进行了多少个这样的2小时,余下部分问题就好解决了.解:①若甲、乙两人合作共需多少小时?②甲、乙两人各单独做7小时后,还剩多少?④共用了多少小时?习题一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如果甲单独做3天,余下工作由乙去做,乙再用6天可以做完.问若甲单独做6天,余下工作乙要做几天?2.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30天完工.现在合挖12天后,剩下的由乙队挖,又用24天挖完.这条水渠由乙单独挖,需要多少天?3.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经2小时24分钟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9.6千米.已知客车从甲站到乙站行4小时30分钟,求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各是多少?4.水箱上装有甲、乙两个注水管.单开甲管20分钟可以注满全箱.现满水箱?5.一项工程,甲、乙单独做分别需要18天和27天.如果甲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20天完成.求甲乙完成工作量之比.7.做一批儿童玩具.甲组单独做10天完成,乙组单独做12天完成,丙组每天可生产64件.如果让甲、乙两组合作4天,则还有256件没完成.现在决定三个组合做这批玩具,需要多少天完成?第二讲比和比例在应用题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类与数量之间的(正、反)比例关系有关.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我们需要对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成正比或反比的量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记作x)变化时另一种量(记作y)也随着变化.与这两个量联系着,有一个不变的量(记为k).在判断变量x与y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不变量k.如成正比例;如果k是y与x的积,即在x变化时,y与x的积不变:xy=k,那么y与x成反比例.如果这两个关系式都不成立,那么y与x不成(正和反)比例.下面我们从最基本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的例题开始.例1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①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与未走的路程.④总时间一定,要制造的零件总数和制造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⑤总产量一定,亩产量和播种面积.⑥整除情况下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⑦同时同地,竿高和影长.⑧半径一定,圆心角的度数和扇形面积.⑨两个齿轮啮合转动时转速和齿数.⑩圆的半径和面积.(11)长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1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13)乘公共汽车的站数和票价.(1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地板砖的面积与用砖的块数.(15)汽车行驶时每公里的耗油量一定,所行驶的距离和耗油总量.分析以上每题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怎样来确定这两种量成哪种比例或不成比例呢?关键是能否把两个两种形式,或只能写出加减法关系,那么这两种量就不成比例.例如①×零件数=总时间,总时间一定,制造每个零件用的时间与要制造的零件总数成反比例.③路程一定,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是加减法关系,不成比例.解:成正比例的有:①、⑦、⑧、(15)成反比例的有:②、④、⑤、⑥、⑨、(11)、(14)不成比例的有:③、⑩、(12)、(13).例2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分析要求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此人走上坡路用了多少时间,必须知道走上坡路的速度(题中每小时行3千米)和上坡路的路程,已知全程60千米,又知道上坡、平路、下坡三段路程比是1∶2∶3,就可以求出上坡路的路程.解:上坡路的路程:走上坡路用的时间:上坡路所用时间与全程所用时间比:走完全程所用时间:例3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2∶3,现在再加入6克锌,共得新合金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分析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必须分别求出新合金内铜和锌各自的重量.应该注意到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的重量不是36克,而是(36-6)克.铜的重量始终没有变.解: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重量:36-6=30(克).铜的重量:新合金中锌的重量:36-12=24(克).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12∶24=1∶2.答: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1∶2.例4 师徒两人共加工零件168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完成任务时,两人各加工零件多少个?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解法1:设师傅加工x个,徒弟加工(168-x)个.5x=168×9-9x,14x=168×9,x=108.168-x=168-108=60(个).答:师傅加工108个,徒弟加工60个.=60(个),(徒弟).考方法可求出两人各用了多少分钟.然后用师、徒每分钟各自的效率,分别乘以540就是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解法4:按比例分配做:例5洗衣机厂计划20天生产洗衣机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分析这是一道比例应用题,工效和工时是变量,不变量是计划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从工效看,有原来的效率1600÷20=80台/天,又有提高后的效率 80×(1+25%)=100台/天.从时间看,有原来计划的天数,要求效率提高后还需要的天数.根据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的关系,得:提高后的效率×所需天数=剩下的台数.解法1: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1600÷20×(1+25%)×x=1600-1600÷20×580×1.25×x=1600-400100x=1200x=12.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解法2:此题还可以转化成正比例.根据实际效率是原来效率的1+25因为工效和工时成反比例,所以实际与原来所需时间的比是4∶5,如果设实际还需要x天,原来计划的天数是20-5=15天,根据实际与原来时间的比等于实际天数与原来天数的比,可以用正比例解答.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5x=60,x=12.解法3:(按工程问题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例6 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14:5,如果长减少13厘米,宽增加13厘米,则面积增加182平方厘米,那么原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画出图便于解题:解法1:BC的长:182÷13=14(厘米),BD的长:14+13=27(厘米),从图中看出AB长就是原长方形的宽,AD与AB的比是14∶5,AB与BD的比是5∶(14-5)=5∶9,原长方形面积是42×15=630(平方厘米).答:原长方形面积是630平方厘米.解法2:设原长方形长为14x,宽为5x.由图分析得方程(14x-13)× 13-5x×13=182,9x=27,x=3.则原长方形面积(14×3)×(5×3)=630(平方厘米).例4、例5、例6是综合性较强的题,介绍了几种不同解法.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去思考解答应用题,从而提高自己思维判断能力.习题二1.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比宽多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方形的周长是12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3.水果店运来橘子、苹果共96筐,橘子和苹果筐数的比是5∶3,求橘子、苹果各是多少筐?4.化肥厂计划生产化肥1400吨,由于改进技术5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任务还需多少天完成?5.小强买了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小明买了同样价钱的上衣和裤子各一件,他们用去钱数的比是4∶3,已知一件上衣7元,求一条裤子多少元?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7.甲、乙两车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是2∶8.“长江”号轮船第一次顺流航行21公里又逆流航行4公里,第二次在同一河流中顺流航行12公里,逆流航行7公里,结果两次所用的时间相等.求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比.第三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因此,在这类问题中,数量之间以及“量”、“率”之间的相依关系与整数应用题比较,就显得较为复杂,这就给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正确解答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学好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具备整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解答整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仍广泛用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②在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③学会画线段示意图.线段示意图能直观地揭示“量”与“百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现量与百分率之间的隐蔽条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条件与问题中理清思路,正确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④学会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单靠统一的思路模式有时很难找到正确解题方法.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对应、假设、转化等多种解题方法,在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不断地开拓解题思路.例1 (1)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7%,可以联想到哪些关系?①上月用水量与单位“1”的关系.②本月节约用水量与上月用水量的7%的关系.③本月用水量与上月用水量的(1-7%)的关系.(2)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可以联想到哪些关系?①红墨水与单位“1”的关系.②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出的量与红墨水的20%的关系.③蓝墨水与红墨水的(1+ 20%)的关系.(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页数多15%,可以联想哪些关系?①未看的页数与单位“1”的关系.②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的差与未看页数的15%的关系.③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1+15%)的关系.事书是多少页?分析每天看15页,4天看了15×4=60页.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解:①看了多少页?15×4=60(页).②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③这本书有多少页?答:这本故事书是 150页.分析要想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需要找条件里的多21页,少6页,剩下 172页所对应的百分率.也就是说,要从这三个量里找出一个能明确占全书的几分之几的量.画线段图:答:这本故事书共有264页.例4 惠华百货商场运到一批春秋西服,按原(出厂)价加上运费、营知售价是123元,求出厂价多少元?相当于123元,如上图可以得出解答:答:春秋西服每套出厂价是108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又刚好装满6筐,求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与百分率”的关系已经直接对应,求每筐的千克数的条件完全具备.解:其余部分是总千克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总数共装了多少筐:每筐是多少千克: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综合算式:答:共收西红柿384千克.解法2:(以下列式由学生自己理解)答:共收西红柿384千克.水泥没运走.这批水泥共是多少吨?分析上图中有3个相对各自讨论范围内的单位“1”(“全部”、“余下”、“又余下”).依据逆向思路可以得出,最后剩下的15吨对应的是下”的吨数90吨(即“余下”含义中的1个单位是90吨).这90吨恰是“全例7 某人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个小偷向相反方向步行,10秒钟后他秒?分析与解答这是一个追及问题,因此求追上所花时间必须求出相距距离及它们速度差.相距距离是因为车上之人与小偷反向走了10秒钟产生的.而速度差是易求的.所以追上所花时间是答:追上小偷要110秒.例8 A有若干本书,B借走一半加一本,剩下的书,C借走一半加两本,再剩下的书,D借走一半加3本,最后A还有2本书,问A原有多少本书.答:A原有50本书.解法2:用倒推法解.分析A剩下的2本应是C借走后剩下的一半差3本,所以 C借走后还综合算式:答:A原有50本书.习题三比苹果少144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2.有两袋米,甲袋比乙袋少18千克.如果再从甲袋倒入乙袋6千克,3.一本书,已看了130页,剩下的准备8天看完.如果每天看的页数苹果?每天各吃了几个苹果?5.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有一段话:“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脸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还没有孩子,又度过了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幸福地得到了一个儿子.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寿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你能根据这段话推算出丢番图活了多少岁?多少岁结的婚吗?6.一瓶酒精,当用去酒精的一半后,连瓶共重700克;如只用去酒精多少台?第四讲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二)在解题过程中,除了要利用上一讲中所说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画线段示意图等)之外,还要注意在解题过程中量的转化.例如,在解题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时需把不同的量看成单位1,即要把单位1进行“转化”;有时,在解题过程中需把相等的量看成完全一样,即其中之一可“转化”为另一.通过这样的转化,往往能使解题思路清晰,计算简便.几?而问题“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是把男工人数看作单位“1”.解答这题必须转化单位“1”.说明:“1”倍量的转换引起了“百分率”的转化,其规律是,甲数是修路程的比是4∶3,还剩50O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分析此题条件中既有百分率又有比,可以把比转化成百分率,按分数应用题解答.第二天与第一天所修路程的比是4∶3.即第二天修的占4份,第一天米相对应的百分率,进而求出全长有多少米.=1200(米).答:全长是1200米.相等,求两个班各分到多少皮球?单位“1”不一致,因此一班与二班分到的皮球之间缺乏统一的倍数关系,率”转化,才能做此题.二班的球数相当于一班的几分之几.总球数120就和两个班的百分率之和相对应,求出一班分到多少皮球.二班分到的球占一班的几分之几:二班分到多少皮球:120-72=48(个).答:一班分到72个皮球,二班分到48个皮球.倍题,就可求出二班分到多少球.一班分到的占二班几分之几:二班分到多少球:一班分到多少球:120-48=72(个).一班与二班分到皮球数的比:问两班各多少人?画出线段图:由量、百分率的对应就不难求出甲班人数了.乙班人数:84-40=44(人).答:甲班有40人,乙班有44人.例5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二人合作需12天完成;现由甲先工作3天,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分析解答此题要用条件转化法,即把“甲工作3天,乙工作2天”,转化为“二人合作2天,再由甲独干一天”,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件所对应的百分率,求出这批零件有多少个.解:甲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答:这批零件共有240个.分析题目中除全厂外,还有两个单位“1”:一个是一车间,另一个是二车间.可以通过转化的思路,统一到一车间.找到三车间的156人相当于一车间的几分之几,从而先求出一车间的人数,由于一车间人数占全厂的25%,从而直接求出全厂的人数,这样可无需求出二车间的具体人数.解:二车间人数是一车间的几分之几:三车间的人数是一车间的几分之几:一车间有多少人:全厂共有多少人:150÷25%=600(人).综合算式:答:这个服装厂全厂共有600人.习题四2.修路队修一条1800米的路,前5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把这条水渠还要多少天?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4小时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进,又经过3小时,甲车到达B地,乙车离A地还有70千米,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哥哥和弟弟共有人民币10.8元,哥哥用去自己钱数的75%,弟弟用去自己钱数的80%,两人所剩的钱正好相等,哥哥原来有多少钱?5.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可30天完成,甲队独做24天后,甲、乙两队又合作了12天,然后甲调走,乙又做了15天才完成了全部的工程,甲队若单独做这项工程需几天完成?6.甲、乙两台抽水机共同工作10小时,可以把整池水抽完,如果甲台两台抽水机单独抽各需几小时?7.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0人,其中少先队员有71人,又知一班少少人?第五讲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立体图形中是较为简单的,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立体图形.如下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两个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对应边也相等).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长方体的表面积:S长方体=2(ab+bc+ac);长方体的体积:V长方体=abc.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如果它的棱长为a,那么:S正方体=6a2,V正方体=a3.例1 有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190平方厘米,如果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将它截成两个长方体,则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为24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解:设原来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为a厘米,高为h厘米,则它被截成两个长方体后,两个截面的面积和为2a2平方厘米,而这也就是原长方体被截成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所增加的数值,因此,根据题意有:190+2a2=240,可知,a2=25,故a=5(厘米).又因为2a2+4ah=190,所以,原来长方体的体积为:V=a2h=25×7=175(立方厘米).例2如下图,一个边长为3a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截口是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都和对面打通).如果这个镂空的物体的表面积为2592平方厘米,试求正方形截口的边长.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3a×3a=6×9a2(平方厘米).六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为:6×a×a=6a2(平方厘米);挖成的每个长方体空洞的侧面积为:3a×a×4=12a2(平方厘米);三个长方体空洞重叠部分的校长为a的小正方体空洞的表面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