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6)

4.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6)
、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 兼有证:身热灼手,躁扰不安,或神昏 谵狂。
(3)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 血分热毒过盛,血络损伤,血液离经妄 行,形成多部位、多窍道急性出血,如 吐血、鼻衄、便血、尿血、斑疹等。 • 血热炽盛,瘀热互结,耗伤血液,使瘀 血阻滞,见斑疹紫色,舌色深绛等。 • 瘀热内阻,上扰心神,脉络瘀热扰乱心 神,见神志异常,如躁扰不安,神昏谵 语等。
(4)常见证候类型
• 热邪壅肺(麻杏石甘汤证)
• 阳明热炽(白虎汤证)
• 阳明热结(承气汤证)
• 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 热灼胸膈(凉膈散证) • 热郁胆腑(黄芩汤证) • 湿热困脾(连朴饮证)
(5)转归: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
抗邪力亦强,邪正相持。
• 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
疗,可邪退而病愈。
• 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
• 神疲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等。
(2)虚风内动(阴虚动风证) • 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谵谵大 动,手指蠕动,甚或瘈瘲,舌干绛而萎, 脉虚等。
转 归
• 多系温病的后期,一般为邪少虚多。
(3)湿热中阻证
• 湿热郁蒸,升降失司。
• 湿重热轻,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呕恶,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等。 • 湿渐化热,或热重湿轻,症见高热持续,不为汗 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舌苔黄腻 或黄浊。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 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 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 ,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
• 若正气渐复,至正能敌邪,尚可祛邪外出

温病学-4-温病学辨证理论

温病学-4-温病学辨证理论
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 当,正气不能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 如患者正气极虚,温邪可由卫分而直接传 入营分甚至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
2、气分证
(1)概念: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引起人体气的生理
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一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 二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可
一是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 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 而病在气分阶段得愈。
二是正不敌邪,或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 温邪可自气分进一步发展而深入营血分,病变趋于 严重。
三是经过邪正抗争,气分的病邪渐衰,但人体 正气,特别是阴液大伤,形成正虚邪少局面,如肺 胃阴伤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正气得复而病渐向愈。
(5)湿阻大肠证:
主要症状: 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苔垢腻, 脉濡等。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
3、下焦证:
下焦主要指肝、肾,温邪深入下 焦,是指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 阶段。
(1)肾精耗损证:
主要症状: 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 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 鲜干枯而痿,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
狂,吐血、衄血、便血、
多部位、多
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 窍道(腔道)
绛。
出血,舌质
深绛。
第二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辨证理论形成的理论和 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内经》、《难经》关 于三 焦部位的区分。
实践基础:三焦病理变化特点。 三焦分治的经验。
二、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白霉苔――胃气困败,肾气亦竭――多见于温毒、伏暑、湿温、痢疾等
2.黄苔:黄苔主里,候气分病变 (1)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津液未伤或 伤之不甚 气热炽盛,津液已伤 (2)薄黄干燥
邪热渐解,胃津未复
邪热传气,表邪未尽 ⑶黄苔稍带白或黄白相兼
湿热邪郁卫气
⑷苔老黄,焦燥起剌,舌中有裂纹――热结胃 腑,津液已伤 ⑸苔黄厚腻或黄浊不燥――湿热内蕴,秽浊薰 蒸
2.时有汗出:
汗出不多不透,或但头面汗出身无汗――湿热
郁蒸,气机不得宣透――汗出热势较减,继之 复热――清利湿热
3.大汗: (1)气分热炽,迫津外泄――清泄气热――白虎 汤 (2)虚脱:大汗淋漓,又分津脱、气脱
津脱亡阴――汗出热而粘手,如珠如油,舌绛干, 脉细无力――尚有面部潮红,渴喜冷 饮而不多饮,手足温,躁动不安,呼 吸急促 ――生脉散加龙骨、牡蛎 气脱亡阳――大汗,质稀而冷,舌淡而润,脉微欲 脱,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糜,气息 微弱――参附龙牡汤或四逆汤
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概说: 含义:诊法是研究疾病现象,以探求疾病本 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
不辨病类,何谈议方; 不明病势,何从缓急; 不识表里,何施汗下; 不辨寒热,何投温凉; 不测虚实,何定攻补
二.辨常见症状:(主要讲述发热、汗出异常、 神志异常、痉厥等) (一)发热:发热属正邪相争,正气抗邪的结
心营热盛,热灼营阴
(3)纯绛鲜泽无苔
热入心包
(4)绛而干燥――火邪劫灼营血,营阴大伤 (5)绛而光亮如镜――胃阴消亡 (6)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肾阴枯涸
3.紫舌:
(1)焦紫起剌,状若杨梅――血分热毒极盛
(2)紫晦而干,如猪肝色――肝肾阴亏,脏色 外露 (3)紫而瘀暗,扪之潮润――内有瘀血―― 素有瘀血复感温病 (4)淡紫而青滑――虚寒证――伴肢冷、恶 寒、脉微等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3
宜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4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05
忌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06
忌饮酒,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药物疗效
谢谢
病理变化:热邪侵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
病程特点: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易出现并发症
01
02
03
04
3
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01
病因:外感温热邪气,内伤脏腑功能失调
02
病机:热邪侵袭,耗伤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03
辨证要点:根据病程、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04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调和脏腑功能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燥温:以发热、口干、咽痛、便秘为主要症状
火温:以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
寒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3
2
1
4
5
6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
2
1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入侵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等
银翘散: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等
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气喘等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温病发热,咳嗽,咽痛等
4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增强体质,如通过锻炼、饮食调理等方式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情志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波动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最新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清代喻嘉言提出三焦治疗原则“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 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 以解毒。”
• 后来叶天士亦多次提到三焦论治温病的观 点“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上焦 不解,漫延中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 药用苦寒,下焦药用咸寒”
• 吴鞠通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完善了三焦 辨证
• 5.湿蒙心包 (气分证)
•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神志昏蒙,时清 时昧,舌苔垢腻,脉濡滑数。
• 病理: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 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邪在上焦(初期) • 病变部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
邪犯肺卫---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 手太阴肺 肺热壅盛---肺气闭阻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3·湿热阻肺 (卫气分证)
• 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 病理:卫受湿遏,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苔白腻 。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4 . 热陷心包 (营血分证 ) • 证候: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等。 • 病理:热陷心包,闭窍扰神 • 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 肝:高热,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 视,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膀胱:发热,少腹疼痛,尿频、急、痛、赤。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气分湿热: •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
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3)卫分证的转归: 1)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
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2)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 邪可从卫入气。
3)因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而径传营 (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病变 部位主要有:胃、脾、肠、胆、胸膈等。
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润,脉浮数等。
2)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辨证要点。
3)主要病机:温邪犯肺,卫受邪郁,肺气 失宣。
(2)邪热壅肺:多为邪袭肺卫病变的发展所 致。
1)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口渴,咳嗽, 气促,气喘,胸闷胸痛,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 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
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
传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及病理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2)主要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可促进温邪传变,使病情恶化。
(2)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类型: 1)自表入里:
2)由里达表: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二)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三焦的病变范围: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
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 阴脾;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09.03.2019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7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咳喘鼻煽, 痰黄稠等。 热扰胸膈,胸膈气郁——身热心烦,懊憹等。 热结肠腑,腑气不通——潮热,汗出,大便秘 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沉 实或滑数。 ——湿热郁阻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辨证要点: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3)营分证 病机来路:
[附]卫气营血理论研究进展
1、研究范围逐渐扩大;2、研究方法更新; 3、实验室技术的引进。
09.03.2019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14
三、三焦辨证
(一)三焦的概念 1、三焦的生理概念 (1)人体原气运行的通道 (2)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3)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4)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09.03.2019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23
(3)下焦——“如权” “权”即秤砣。喻下焦病治法、用药宜如秤砣 之重 沉。 下焦病证,肝肾真阴大伤,治必用: A、滋填潜镇之法为主; B、选药宜用气味俱厚,阴柔滋填之血肉有情 之 品以填补真阴,或用介石重镇之品以潜镇亢阳,非此 不足以直达下焦,诸如复脉汤类、一、二、三甲复脉 汤、大定风珠等方; C、药量宜重,煎药时间宜久。下焦湿热邪阻 另 09.03.2019 24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当别论。
09.03.2019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6
病机:邪正剧争,脏腑机能失调
亢奋—气热熏蒸 郁阻—热郁气机
证候表现:因病机不同而异 (1)气热熏蒸—壮热,不恶寒,反恶 热, 汗多,渴喜凉饮,尿赤,舌质红,苔 黄,脉数有力—无形邪热亢盛于内,熏蒸于 外.
(2)热郁气机:随热邪所犯脏腑病变部 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如:
9
——输液中的“晶体”与“胶体” 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舌质红绛—— 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 绛。 (4)血分证 病机来路: 病机:血热炽盛,迫血妄行,热瘀交结。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三、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温病学派,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
三焦辨证在于阐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病变部位、证候类型及性质等,还能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基本反映温病初期、中期、末期(后期或晚期)的病机变化规律。
(-)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邪在上焦多为温病的初期,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常见证候类型有:
(2)பைடு நூலகம்风内动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
②病理: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③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下焦温病的转归:邪传下焦,邪少虚多。若正气渐复,正能敌邪,可祛邪外出。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因阴竭阳脱而死亡。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
(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确定温邪进入营分的依据,一是发热,二是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
(4)传变及转归:营分证的形成,一是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传入营分;二是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三是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营分病变介于气分与血分之间,温邪直入营分,既可转出气分,又可深逼血分。

10第四章 温病辨证理论

10第四章 温病辨证理论

辨证要点
斑疹显露、出血 见证,舌质深绛。
血分证
温病过程中,见到出血不一定 都是血分证!
血分证
血分证与营分证主要区别:
一是血分证有明显的“动血”症状,即 表现为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
斑疹透发,而营分证只表现为营热窜络而引
起的斑疹隐隐,并未有明显“动血”现象;
二是血分证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深绛或
气分证
4、证候及辨证要点: 证 候
辨证要点
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 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 苔黄,脉数有力等。
发热,不恶寒, 口渴,苔黄。
气分证
5、其他脏腑部位气分证候特点
热壅于肺: 身热,咳嗽,气喘。 热扰胸膈:胸膈灼热,心烦不眠。 热盛阳明:壮热,汗多,口渴,脉洪大。 热结肠腑:日晡潮热,腹胀便秘。 热郁胆腑:身热口苦,干呕心烦。 湿热在气分: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营气又通于心,为心所主,与人的 精神活动相关。

营分证
4、证候与辨证要点
主 症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 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 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 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营分证
5、病机分析:
营热亢盛,营阴耗伤——身热夜甚,脉细数 营热蒸腾上潮——口干不甚渴饮,舌质红绛 营热扰心——心烦不寐,甚则时有谵语 营热窜于肌肤血络——斑疹隐隐
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李长秦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辨证的关系与应用
温病辨证的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正确阐明 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等。 温病辨证是一个反映温病“ 证”的内在联系,具有生理、 病理学意义的诊断学概念。

温病的辩证理论知识汇总

温病的辩证理论知识汇总

温病的辩证理论知识汇总
1.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机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症候类型。

2.气分证: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3.营分证: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症候类型。

4.血分证: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的一种症候类型。

5.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邪在肺经,多为疾病的初始阶段。

6.中焦证: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脾胃肠,温邪传入中焦一般是温病的中期或极期。

7.下焦证:包括肝、肾,温邪深入下焦,导致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卫气营血分布与生化
卫、气
脉外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较深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水谷 精微
脉中
营: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更深
营、血
血: 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赤, 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最深
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卫-人体防御功能。 气-人体脏腑的功能及整体防御机能。 营-维持机体功能的精微,有营养机体作用。 血-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转归:⑴邪退转出气分
⑵邪从营入血
4、血分证
血分证的形成:营分传入血分
卫分或气分传入血分 血分伏热自发
病理特点:热毒入血,动血耗血,瘀热胶结
常见证候:身热,躁扰,或神昏谵妄,出血,斑
疹密布,舌深绛。
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急性出血,斑疹密布,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上焦:肺、心(心包) 中焦:脾、胃、胆、大肠 下焦:肝、肾、膀胱、小肠 脏腑三焦划分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主讲:葛文华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 理和主要证候。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运用。
何为辨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③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中焦温病的转归:邪盛,若正气未大伤,可祛邪外解;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可威胁患者生命。吴鞠通指出,中焦温病死证有二:“一为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为秽浊塞窍者死”。
(1)邪犯肺卫证
①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③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①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②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③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四、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脾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好。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是: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②病理: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③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化源欲绝是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理变化。症见喘促鼻煽,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吴鞠通说:“汗涌,鼻煽,脉散,皆化源绝之征兆也”,其病变严重,危及生命迅速,病死率高,故吴鞠通说:“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2)虚风内动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
②病理: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③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下焦温病的转归:邪传下焦,邪少虚多。若正气渐复,正能敌邪,可祛邪外出。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因阴竭阳脱而死亡。
(3)辨证要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
(4)传变与转归:血分证的形成,一是营分邪热未及时透转气分,营热羁留,进而传入血分;二是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而越期传入血分;三是血分伏热自发。血分病变病情危重凶险,积极而恰当的救治,可使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情缓解。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致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l.自表入里指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渐进的深入,这就是叶天士说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演变程序。
2.由里达表指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从气达表。还可逆向内陷,如邪热已从营分透出气分,又能自气分内陷营分,可有多次反复,这是由邪正消长起伏所决定的。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指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卫气营血证候演变可越期或重叠。临床上常有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的复杂演变过程。
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范围。邪陷上焦厥阴心包的病变,属于营分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气分病变不限于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只要温邪不在卫表,又未深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是热伤肝肾真阴、精血,其证属虚。血分病变是以热盛迫血,动血耗血,瘀热互结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中有虚候。
(3)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4)传变及转归:气分证的形成,一是温邪自卫分传入;二是温邪径犯气分;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四是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邪正相持之时,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愈。相反,若正不敌邪,或有失治、误治,温邪可自气分而陷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而进入危重时期。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3.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基本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大法。
4.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或后期,病情危重。是指热邪深入,引起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与营分证的鉴别:①有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显露。②舌质由红绛转为深绛,神志异常加深加重。
(2)病理特点: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3.邪在下焦多由中焦病变发展而来,为温病的后期阶段,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常见的证候类型有:
(1)肾精耗损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②病理:邪热久羁,耗伤肾精。(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
③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一是明确病变深浅层次;二是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三是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型
病 理
证 候
辨证要点
备 注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证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①临床表现: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等。湿渐化热,或热重湿轻者,症见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舌苔黄腻或黄浊。
②病理:湿热病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③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4)湿热积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肠腑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
正如吴鞠通指出的,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2.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的病变。常见的证候类型有:
(1)阳明热炽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②病理:胃经热炽津伤(邪热入胃,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郁气机,热炽津伤。)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
(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确定温邪进入营分的依据,一是发热,二是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
(4)传变及转归:营分证的形成,一是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传入营分;二是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三是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营分病变介于气分与血分之间,温邪直入营分,既可转出气分,又可深逼血分。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叶氏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把卫气营血的理论引申发挥,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三)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
三焦病机演变过程及临床证候,一般反映了某些病发于表的新感温病(如风温)的病程发展阶段。上焦手太明肺的病变为温病的初期,即所谓:“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中焦阳明胃的病变,多为病程的中期或极期;下焦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病程的后期。所以吴鞠通说:始上焦,终下焦。由于感邪性质不同,体质类型有差异.故温病三焦病机的发生及演变,不一定全遵上述程序。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包;湿热病邪直犯中道,困阻脾胃;肾精素虚者,邪气状藏下焦,病起于足少阴。
③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5)湿蒙心包证:
①症见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②病理 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③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上焦温病的转归:病初感邪轻者,正气抗邪,邪从表解。感邪重者,温邪由表入里,使肺气受伤,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患者生命。若患者心阴心气素虚,肺卫温邪可内陷心包,甚至内闭外脱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