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辨证理论

合集下载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概览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概览

刘景源谈风温病辨证论治风温病可以分为初、中、末三期。

初期用辛凉轻解法治疗。

因为病在上焦,所以要用辛散、凉清、轻宣的药物来疏风清热,解除表邪。

中期有气分热盛与热陷心包两种类型。

气分热盛者,用清泄气热法治疗,如果是肠腑热结成实,可以用通下法,逆传心包营分,用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法治疗。

到末期,邪气基本上解除了,但是由于在初期、中期的发热过程书消耗了阴液,往往出现肺胃阴伤,所以治疗用甘寒生津的药物来清养肺胃。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是指风热邪气袭表而导致的卫分证,简称邪袭肺卫。

这类病变有两种类型,二种是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的卫外失司证;一种是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以咳为主症的肺失宣降证。

这两种证候类型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也有差异,临床中要加以区分。

(1)卫外失司【临床表现】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什么会出现发热?因为邪气侵袭到体表,正气就必然要调动到体表来祛邪,就如同敌入打到哪里,就要往哪里派兵反击一样。

因为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体表,正邪就相争予表,从而使体表的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因为是病变初起,邪气侵袭的部位表浅,邪浅病轻,正气与邪气斗争并不很激烈,所以发热不重,热势不很高,二般是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

为什么微恶风寒?是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

风热虽然是阳邪,可以开泄腠理,但是腠理虽然开泄了,阳气向外宣发却并不通畅。

为什么呢?因为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发散,这样正气与邪气就在体表相争,阳气向外宣发就受到了阻碍,这种惰况称为表郁。

由于邪郁于表,体表的气机不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病人体表的阳气不足,就出现了轻微的恶风寒症状。

风温病初起的恶风寒与太阳伤寒初起比较要轻得多。

因为伤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阳气内闭,不能宣发到体表,这种情况称为表闭,所以病人自觉恶寒重。

风温初起不是表闭,而是表郁,阳气向体表宣发虽然受阻,但并不是完全闭于里,体表的阳气虽然不足,但并不像伤寒初起那样严重,所以恶寒轻而发热症状更为突出。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滑数。 • 肝:高热,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膀胱:发热,少腹疼痛,尿频、急、痛、赤。
• 气分湿热: •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 1. 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 2.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3. 掌握“卫气营血”与“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 卫气营血 ----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和化生的先后不同 ---- 温病的层次、阶段,以及病情轻重程度的差别。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 卫气同病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 温病是否发生传变以及传变的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传变方式有异。 如风热病邪在卫之邪易传入肺,再传至胃,但也可发生在卫之邪直接传入心包的“逆
传”。暑热病邪伤人疾速,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湿热病邪传变较慢,多呈渐进深入,病邪 多久留气分,化燥化火后亦可传入营血分。
• 转归: ⑴ 邪从表解。

⑵ 邪从卫入气。

⑶ 邪从肺卫逆传心包。
(二) 气分证 • 定义:温邪入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包括半表半里)。 • 形成:1. 卫分传入;2. 邪犯气分;3. 伏邪从气分发出;4. 营热转气。 • 病理: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5 温病常用诊法

5 温病常用诊法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 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
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
同时,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 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 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
(3)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 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 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 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一)辨舌
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
质。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 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 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 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 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 ,毕形于舌。” 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 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所以舌诊对温病 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有时脉 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脉 互参。
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 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 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
灰燥苔: 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 伤之征象。
灰腻苔:
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 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②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③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中焦温病的转归:邪盛,若正气未大伤,可祛邪外解;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可威胁患者生命。吴鞠通指出,中焦温病死证有二:“一为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为秽浊塞窍者死”。
(1)邪犯肺卫证
①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③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①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②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③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四、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脾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好。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是: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②病理: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③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

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

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

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

《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

”《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

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2
养阴:补充体内阴液,平衡阴阳
03
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04
养阴生津方剂: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05
养阴生津食疗:如银耳、百合、梨等
06
养阴生津注意事项: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07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5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06
谢谢
2.
1.
温病的分类
风温: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
春温:以发热、口渴、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暑温:以发热、口渴、头痛、身重为主要症状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秋温:以发热、口渴、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
冬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温病的病因
2
外感六淫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03
忧伤肺:过度忧伤,导致肺气郁滞,气机不畅
04
恐伤肾:过度恐惧,导致肾气不固,精气耗损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惊伤胆:过度惊吓,导致胆气不舒,心神不宁
06
悲伤胃:过度悲伤,导致胃气郁滞,食欲不振
07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休息
0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寒邪: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
暑邪: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导致疾病
燥邪:燥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火邪:火为阳邪,易耗伤人体阴液,导致疾病
内伤七情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3)卫分证的转归: 1)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
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2)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 邪可从卫入气。
3)因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而径传营 (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病变 部位主要有:胃、脾、肠、胆、胸膈等。
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润,脉浮数等。
2)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辨证要点。
3)主要病机:温邪犯肺,卫受邪郁,肺气 失宣。
(2)邪热壅肺:多为邪袭肺卫病变的发展所 致。
1)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口渴,咳嗽, 气促,气喘,胸闷胸痛,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 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
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
传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及病理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2)主要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可促进温邪传变,使病情恶化。
(2)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类型: 1)自表入里:
2)由里达表: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二)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三焦的病变范围: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
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 阴脾;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仑、 照海 、 山 、 白 。 承 隐 例2 习惯 性流产 : 某原 兵 团汽 二 团家属 。该患 者 习惯性 流 陈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温病的条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理论。

一、温病的概念和分类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外感病,又称“温邪病”。

温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温邪的侵袭导致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内伤温病则是由内因内伤所致,如肺炎、胃炎等。

二、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界的温邪,也可以是内因导致的内伤。

而温邪进入人体后,通过侵袭脏腑经络,破坏正气和防御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邪气侵犯,正气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痛等。

此外,还会出现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等特点。

四、温病的辨证要点在治疗温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求因,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温热辨、寒邪辨、病位辨、气血辨等。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五、温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邪、扶正、调理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食疗、按摩、气功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六、温病的预防和养生对于温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大力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养生方面,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的风险。

七、温病疗效评估和随访在治疗温病时,及时评估疗效并进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康复。

八、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温病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温病,还是肺炎、胃炎等内伤温病,温病理论都可以为中医师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优势互补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通 过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 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 的优势。
临床实践的探索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中 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最佳 方案和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诊断标准的统一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制定统一的 温病诊断标准,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病因
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热之邪、湿热之邪以及温毒、瘟 毒等病邪。这些病邪多由外界环境引起,如气候异常、环境 湿热等。
病机
温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热象偏重,病程较长,易耗气伤阴, 并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温热病邪易侵犯人体阳分,导致阳 热亢盛或阴虚火旺;湿热病邪则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导致水湿内停。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完善 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01
历史回顾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
著作。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温病中医辨证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体系。
02
现代发展
现代温病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断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对临床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 析,揭示温病证候的规律和特 点。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验 证温病理论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与展望
通过对温病证候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 了思路。
温病理论在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代医学难题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值得 进一步推广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一) 邪在上焦
1、邪袭肺卫(卫分证)
❖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 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 病理:邪郁卫分,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一) 邪在上焦
2、邪热壅肺(气分证)
❖ 证候: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 脉数。
病案举例
❖ 张×叶,女,62岁。040707初诊。 ❖ 发热,咳嗽2周,痰多色黄,无恶寒。 ❖ PE:双肺呼吸音粗。 ❖ 血液分析:异常。 ❖ 舌淡红暗,舌苔黄,脉细。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 卫气营血 ----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
物质基础 ❖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和化生的先后不同
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3. 掌握“卫气营血”与“三焦”各
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温病辨证的两大体系
❖ 1. 症状 ----- 证候 ---- 病理 ---- 治法。 ❖ 2. 证候:病症---- 组成部分
病程 ---- 先后阶段 病位 ---- 表里浅深 病情 ---- 轻重缓急 ❖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判断病变的部位、层 次、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 发展趋热,传变规律。
❖ 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 险。
血分证病例尿血、便血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 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模拟病例(二)
❖ 患者发热4天, 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欲饮, 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苔黄厚,脉 细数。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 卫气营血证各证的相互关系: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主要内容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温病辨证理论与其他辨证理论的关系
辨证:中医诊断的主要部分
辨证(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 1. 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 2.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
❖ 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一) 邪在上焦
3、湿热阻肺 (气分证)
❖ 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 病理:卫受湿遏,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
苔白腻 。
(一) 邪在上焦
4 、热陷心包 (营血分证 ) ❖ 证候:神昏,肢厥,语謇,舌绛等。 ❖ 病理:热陷心包,闭窍扰神 ❖ 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气的生理功能的一类病变。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 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形成:1. 卫分传入;2. 邪犯气分;3. 伏邪从气 分发出;4. 营热转气。
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证候特点:病变广泛,类型较多
❖ 卫气营血证候演变也可越期或重叠变化, 不循卫气营血表里次序传变,如有卫气同 病,气营 (血) 两燔,甚至卫气营血俱病。
第二节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简介
❖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倡导。吴 氏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温邪所导致的 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实质性损害后 出现的临床症状,归纳为三焦证候类型,确 定了病位、病变类型以及证候性质,为确立 治疗原则提供了依据。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一)卫分证 ❖ 定义: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
的证候类型 ❖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 数。 ❖ 病理: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 证候特点: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二) 气分证 定义: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热互结所出现的证候类型。
证候: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 深绛 。
形成:1. 营分邪热未能透转气分而深传血 分;2. 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越期传入血 分;3. 伏邪始自血分发出 。
❖ 病理:动血耗血,瘀热 内阻。
❖ 辨证要点:多部位急性 出血,斑疹密布,舌质 深绛。
清·喻嘉言在《尚论篇》中强调温疫的三焦 病变定位和提出三焦分治原则。
叶天士论述了三焦所属脏腑病机变化及其 治疗方法。
吴鞠通系统论述了四时温病三焦所属脏腑 的病机变化、辨证纲领、传变规律,以及 三焦病证的治疗大法和方药。
❖ 小结:三焦辨证理论,起源于《内 经》、《难经》,发展于温病学派, 完善于吴鞠通。
---- 温病的层次、阶段,以及病情轻 重程度的差别。
卫气营血的作用
卫 ---- 捍卫肌表,温养肌肉和皮肤 ---- 肌表固密 ---- 抵御外邪
气 ---- 人体活动的动力及防御机能 营血 ---- 营养机体的精华物质 临床意义 :卫气营血失调表现 ----- 判
断病变性质、确定证候类型。
气分湿热: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
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三) 营分证
定义: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 络的证候类型。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之不甚渴饮,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 绛,脉细数。

情: 轻

❖ 病程: 先

传变:温邪在体内的发展变化,反映为卫气营 血证候演变的先后顺序。
传变的一般规律:多是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渐 进深入。多见于新感温病。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邪也可自血而营,由营转气,从气达表,呈
现由里达表的传变形式,多见于伏气温病
形成:1. 气分邪热未清,或气分湿热化燥 化火,传入营分;2. 肺卫之邪径陷心营。
3. 伏邪自营分发出。4. 温邪直犯心营。
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 质红绛。
证候特点:可外传气分(透热转气), 也可内传血分。
(四)血分证 定义:温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动血,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