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首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见过这些建筑物吗?有哪位同学认识这些建筑物吗?(埃菲尔铁塔,广播电视塔,电线塔)同学们的见识真广泛,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它由哪些形状的框架构成的?(三角形)3.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框架的特点。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环节。

(一)制作三角形和四方形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两个框架(出示三角形和四方形框架),同学们想做吗?(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三角形和四方形。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做的三角形和四方形哪个更牢固?(三角形)5.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正方形加固呢?请同学动手做一做?6.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加一根木条,变为两个三角形),这个小组的办法真不错。

还有哪个小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不一样做法吗?7.我们加这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更加稳定)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这种特点来加固其它的框架结构。

(二)制作正方体框架1.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些什么形状呢?(长方体,圆柱体,立体三角形屋顶)2.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做一做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呢?(有)3.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要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整体设计】《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1、初步认识框架。

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

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

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

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

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

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案(表格)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案(表格)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案(表格)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框架,了解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探究框架的性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能进行自主操作。

但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对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到位,需要老师在旁边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稳定性,掌握制作框架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制作框架的稳定性2.框架的性质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框架制作的材料,如木棒、绳子等。

2.准备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框架的定义,以及框架的稳定性。

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让学生对框架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稳定性,以及框架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框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框架制作的要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框架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框架的稳定性和框架的性质。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框架结构,思考框架的优点和缺点,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框架的定义和特点2. 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3. 框架的稳定性实验4. 框架的应用实例5. 创新框架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框架的稳定性实验。

2. 教学难点:框架的搭建技巧,创新框架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 采用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框架,掌握搭建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框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框架设计。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框架搭建器材(如木棍、绳子等)、框架稳定性实验器材(如重量物、支架等)、框架应用实例资料。

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 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教师演示框架搭建过程,学生跟随操作,掌握搭建方法。

4. 框架稳定性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框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稳定性,探讨影响框架稳定性的因素。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框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其原理和优势。

6. 创新框架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创新框架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框架设计,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评价方式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搭建框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概念,掌握框架的制作技巧,并能够运用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在制作框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难点:框架的制作技巧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教师示范框架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4.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自信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框架制作材料(如木棍、绳子等),展示用的框架样品。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框架制作材料,足够数量的图钉。

3.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框架样品,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框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框架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框架的制作方法。

呈现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框架的制作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框架的定义和特点2. 框架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1. 框架的稳定性2. 框架的创新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木条、钉子、尺子、铅笔2. 教学工具:锯子、锤子、螺丝刀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球架、房屋框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具有稳定性,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拉力。

二、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提问:什么是框架?框架有哪些特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 教师总结:框架是一种由直线构件组成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特点。

三、学习框架的制作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框架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方法:1)用尺子测量木条长度,用锯子锯断。

2)用钉子将木条连接成框架。

3)用铅笔在框架上画出需要切割的位置,用锯子锯断。

2. 学生分组实践,制作属于自己的框架。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框架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框架的稳定性,如如何增加框架的稳定性。

2.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更具挑战性的框架结构,如复杂的几何图形。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探索框架的稳定性(10分钟)1. 教师提问:如何增加框架的稳定性?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课教案设计(1)

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课教案设计(1)

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做框架》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探究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学习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应用场景。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制作框架。

3. 使学生理解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2. 学具:彩泥、牙签、塑料棒、吸管、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桥梁、房屋、家具等,引导学生发现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如稳定性、轻便性、可扩展性等。

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使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

六、板书设计1. 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2. 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3. 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并说明其应用场景。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框架设计图,并简要说明其应用场景。

2. 作业题目:分析生活中一个框架结构,说明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框架结构名称、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结构,如网状结构、拱形结构等,了解其特点与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做框架教科版

《做框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框架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在体验中学科学。

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程度不同;知道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利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究发现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且找到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方法。

第二部分:亲自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框架,并对框架进行加固,加固完成后,让学生测试做的框架能承重多少本书,让学生体验到框架的“巨大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形状和结构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

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

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探索验证自己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教学目的:迷信概念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资料,结构稳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动摇性,应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进程与方法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造一个可以接受重物的平面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脑、入手协作做框架的必要,取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看法框架结构的优点是什么?教学难点:看法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发生的?教、学具预备:为小组预备:竹棍、橡皮筋、尺子。

教员预备:框架结构修建视频和课件。

教学时间:35分钟教学进程:优秀案例个案生成一、集中话题1、引入:同窗们,最令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就是我国08年成功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做为奥运会主场馆的国度体育场以它共同的修建作风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并且它有奇特的名字,同窗们知道这处修建的名字吗?(鸟巢)2、说话:想了解它吗?3、播放鸟巢视频。

4、指点观察修建特点。

5、交流观察结果。

6、提问:目前像这种骨架式的修建方式被普遍运用,尤其是在去年四川地震之后,各地新建的楼房都采用这种结构,同窗们知道这种结构叫什么吗?7、小结:像这种骨架式的修建方式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二、指点探求(一)觉察源认知、提升探求愿望1、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修建采用了框架结构?2、先生相互交流:起重机的塔架、过山车、输电线路铁塔--------。

3、说话:这么多中央都采用这种框架结构,一定有它的迷信道理。

同窗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4、让我们经过做框架来研讨一下这里边的迷信道理。

(板书:做框架)三、指点做中学、亲历迷信探求(一)入手做框架1、教员出示一个立方体2、先生应用竹棍和橡皮筋设计制造立方体框架。

3、指点先生观察立方体框架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外形。

4、先生入手尝试把重物放到立方体框架上观察承当状况。

5、小结:看来如今各个面是四边形的框架承重并不是很好,大家有什么方法加固让它承载更大的力度呢?(二)加固框架1、讨论:怎样加固平面框架2、在记载单上画草图3、强调:每加固一次都将重物放到框架上观察承重变化4、分组实际加固框架,教员适时指点5、先生展现加固的效果,描画加固活动中的新发现6、小结:刚才我们经过入手做,发现立方体各个面是四边形时容易变形,但在四边形中添加斜杆就能让整个立方体框架稳固起来。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做框架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做框架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5课时做框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研究简单框架1、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请同步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四、小结五、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资料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进取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

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必须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

课后反思时,就应当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确定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

科学课上概念的构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构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本事并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内容。

在前面几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框架结构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形状结构的窗口。

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做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框架不稳定,进一步研究用加斜杆的方式加固。

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在制作和加固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的技巧。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探究方法,但却缺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铁塔等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在游戏中时常会进行橡皮筋扎小棒的操作,但缺乏方法、效率低下;他们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但当面对“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能清晰地表述……因此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挑战。

【整体设计思路】这是一节小学科学课中的“设计制作”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动手动脑学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历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以图片导入本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框架结构,并切入对做框架的研究,具体围绕2大板块展开:一、研究简单的平面框架。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感受简单框架受力时的情况,在感受和交流的基础上借助教具巧妙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加固,发现斜杆发挥的“推”和“拉”的作用。

二、研究立方体框架。

在研究简单平面框架的基础上引申到立体图形的研究活动,以“讨论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承重测试——分析优缺点”为主线,不断改进方案,在设计和制作中凸显思维的培养,更显科学味。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做框架》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做框架》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做框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结构与稳定性》中的第五节《做框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分类;掌握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框架结构模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掌握提高框架稳定性的方法,制作出稳定的框架结构模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原理。

教学重点:制作框架结构模型,提高框架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框架结构模型、直尺、三角板、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框架结构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框架结构,如桥梁、房屋、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框架结构的特点。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分类及稳定性原理。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为例,讲解如何提高其稳定性。

4. 制作框架结构模型(10分钟)学生分组,按照要求制作框架结构模型,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框架结构稳定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制作的框架结构模型,师生共同评价其稳定性。

六、板书设计1. 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2. 框架结构的分类3. 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原理4. 提高框架稳定性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结构。

答案: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并绘制出结构图。

2. 作业要求:结构图清晰,稳定性原理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分析其稳定性原理,并尝试进行改进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做框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框架,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框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能够独立完成。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部分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时,可能对于细节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视频。

2.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木棍、绳子、剪刀等。

3.计时器和小奖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教学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桥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框架。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框架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展示制作框架的方法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准确,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制作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12)《做框架》教学设计【背景与理念】《做框架》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

本课是在前几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它的变形程度会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的兴趣。

教材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制作研究简单框架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这是一节小学科学课中的“设计制作”课,这类课往往与单纯的制作课造成混淆。

为了避免学生最后的收获只能是“我会做框架了”,在本课设计中,我本着拓展教学内涵,培养思维的习惯的理念,把以制作为主的活动改为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活动,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而且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事实证据来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学情分析】起重机架、输电线铁塔是一种框架式结构。

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少的材料建构巨大的物体,支撑出很大的空间。

用木材、钢材建造的物体几乎都是框架结构的。

研究框架结构又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形状结构的窗口。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看到过很多框架结构的建筑,知道这种建筑的特点,而且学生在此之前的数学课上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但是三角形框架为什么稳固,在框架结构中的斜杆起的是什么作用,怎样设计制作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确实模糊的。

而这些认识的提升如果来源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则能使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教学难点】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学设计(表格)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学设计(表格)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单的框架,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稳定性,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切割、组装等工具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有所了解,如自行车、桌子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框架的稳定性原理不够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框架的稳定性,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框架的稳定性。

2.难点:框架稳定性原理的讲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4.运用讲解法,明确框架稳定性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框架制作工具(如尺子、剪刀、胶水等)。

2.准备实例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一定数量的框架制作材料,如纸张、木棍等。

4.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结构,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框架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框架制作的PPT,讲解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重点介绍框架的稳定性原理。

同时,结合实例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后,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价,从而巩固所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约材料,构造牢固。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固性,利用三角形框架能够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1、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能够承担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是什么?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教、学具预备:为小组预备:竹棍、橡皮筋、尺子。

教师预备:框架结构建筑视频和课件。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时刻:35分钟教学过程:优秀案例个案生成一、集中话题1、引入:同学们,最令我们中国人自豪的确实是我国08年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做为奥运会主场馆的国家体育场以它专门的建筑风格给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它有奇特的名字,同学们明白这处建筑的名字吗?(鸟巢)2、谈话:想了解它吗?3、播放鸟巢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做框架教科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3、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出示图片(建筑工地图),仔细观察这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工地上的机械——塔吊、井字架是怎样的?再来看几张图片(鸟巢结构、过街通道、铁塔、海洋钻井平台),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空心的、不密封、中间可透风、像骨架一样)
2、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

师板书课题
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
1、我们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

2、做三角形框架应该没有问题,做长方形框架时,橡皮筋的缠绕方法有点讲究,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缠绕橡皮筋,一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


3、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提问: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


4、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
5、汇报:大家已经把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做完了,它们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
6、为什么用3根筷子扎成的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固呢?三角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是怎样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

三角形框架的三根小棒相互牵制着,让它们谁也不能动,不像是四边形的框架,往下一压,其他的点全都移动了。

(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


7、那容易变形的四边形框架你们能想办法加固吗?(加斜杆的方法)斜杆怎样加呢?请小组讨论。

再按照设计的方法检验检验这方法行不行。

8、汇报:已经把长方体框架加固成功的小组举手,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是怎样加的?效果怎样?
看来,两种加斜杆的方法都能使容易变形的长方形变坚固了,那斜杆起了怎样的作用?
9课件播放斜杆“推和拉”的作用的慢动作。

10、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加了斜杆后的长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实际是把长方形变成了2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固性,不容易变形。


1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些大型框架结构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的?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越多,框架就越稳定。


三、制做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
1、接下来想不想来一个难度高一点的挑战,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

老师已经做了一个正方形的框架,介绍一种做框架比较容易的方法。

(幻灯出示)
2、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呢?承重能力大小怎样能知道?(在上面加书)加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放中间,轻轻放下去)那这个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的呢?我们来测试测试。

3、看来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不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吗?(加斜杆)
(1)小组讨论: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呢?加几根斜杆?
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
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2)我们每组就用4根斜杆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又是多少?
(3)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正方形框架,完成后还是用桌上的书来测试它的承重能力。

4、汇报:
5、比较框架雏形承受书本的数量与加杆后承受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牢固,承受力加大)
三、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2、再次欣赏国家体育场,感受框架结构的雄伟气魄。

四、板书设计
做框架
三角形框架稳定
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