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虚词(归纳)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一)文言通假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终鲜兄弟:鲜,同"无"。
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
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古义今译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2、郡县逼迫:指郡县的官员古代的行政区划3、臣欲奉旨奔驰:驾马飞奔快跑4、实为狼狈:进退两难的情状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5、那么告诉不许:申诉对……说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7、听臣微志:任,准许用耳朵承受声音8、九岁不行:不能行走回绝他人的话(三)词类活用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6、那么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三)一词多义1、矜1)自夸不矜名节2)同情,怜惜愿陛下矜愍愚诚犹蒙矜育1、以连词,表因果:因为臣以险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连词,"无以",无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连词,表目的:来谨拜表以闻动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表凭借:凭,按猥以微贱2、见:"我"慈父见背3、所:……的事,……的情况实所共鉴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有所希冀4、既……终……:又……又既无叔伯,终鲜兄弟5、且:连词,况且且臣少仕伪朝(一)判断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三)定语后置句(四)介词构造后置句急于星火(五)省略句未尝废离(祖母)那么告诉(陛下)不许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六)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慈父见背沐浴清化寻蒙国恩犹蒙矜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岂效穷途之哭
4.临 临别赠言
临帝子之长洲
5.怀 怀帝阍而不见
有怀投笔
古:过
今:向外走
副词,全、都。 形容词,完了、没有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形容词,盛大的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副词,尽 副词,尽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形容词,走到头的 副词,将要
动词,面对 动词,想念
名词,心思
6.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三、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一介书生
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盛筵难再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7.识盈虚之有数
古:量词,个 今:介绍,介于 古:以二十岁为弱年 古:第二次。
今:无此意 今:又
古:语气词,用在句尾 今:无意义。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古:定数
今:数量
8.彩彻区明
古:日光
今:彩色
9.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
今:三个秋季
10.路出明区
四、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潦人尽而寒潭清
2.胜
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穷睇眄于中天
穷且益坚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或棹孤舟(划)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学语文能够提升你的阅读能力,提升交际能力,语文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一】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归去来兮辞一、重点词解释: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二、通假字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三、一词多义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感吾生之行休(将要)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引壶觞以自酌(端起)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征引)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聊乘化以归尽(顺应)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策扶老以游憩(拄着)退而论书策(竹简)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五、古今异义词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
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六、特殊句式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七、难句翻译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人教版必修五重点实虚词修订
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重点实词总结耕植.不足以自给植:种植幼稚盈.室盈:满生生所资.资:凭借求之靡.途靡:没有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彭泽去.家百里去:距离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思念的样子尝从.人事从:顺随犹望一稔.稔:谷物成熟自免去.职去:离开悟已往之不谏.谏:劝止,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实:确实觉今是.而昨非是:正确舟遥遥..以轻飏.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
飏:飞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问征夫..以前路征夫:行人恨.晨光之熹微恨:遗憾三径就.荒就:接近引.壶觞以自酌引:取来,拿来眄.庭柯.以怡颜眄:斜视。
柯:树枝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扶老:手杖。
时矫.首而遐.观矫:举,抬。
遐:远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无意。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寓.形宇内寓:寄托曷不委.心任去留委:随从,顺从怀.良辰以孤往怀:留恋,爱惜或植.杖而耘耔植:立,扶着聊乘.化以归尽乘:顺着,顺随控蛮荆而引.瓯越引:连接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路出.名区出:过躬.逢胜.饯躬:自己。
胜:盛大而热烈俨.骖騑于上.路俨:整齐的样子。
上:高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披.绣闼.披:开。
闼:小门舸舰弥津..弥:满。
津:渡口逸兴遄.飞遄:迅速纤歌凝而白云遏.遏:阻止天高地迥.迥:远所赖君子见机.机:预兆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不坠.青云之志坠:改变,放弃北海虽赊.赊:远盛筵难再.再:第二次恭疏短引.引:序其名为.鲲为:是怒.而飞怒:奋发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名词,气息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抢.榆枋而止抢:触,碰适.莽苍者适:往腹犹果然..果然:饱足的样子,充实的样子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独,独特众人匹.之匹:比未有知其修.者修:长绝.云气绝:直上穿过行比..一乡行:善行。
比:合而征.一国者征: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全。
劝:勉励。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沮丧泠然..善也泠然:轻快的样子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臣以险衅..险:坎坷。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6《逍遥游》虚词与特殊句式归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
(下载文档后,图片可放大)《逍遥游》虚词及特殊句式归纳虚词一、其“其”可以用作代词、副词、助词、和连词,在本文中用到了“其”作为代词和连词的两种用法。
(一)用作代词“其”用作代词共有四种用法,在本文中,用到了其中的三种。
1、用于名词或名物化的词语前,表示领属关系,通常表示第三人称,有时表示第一或第二人称。
可翻译为“他(它)的”、“我的”、“你的”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换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3)其翼若垂天之云。
------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空的云彩。
(4)有鸟焉,其名为鹏。
------还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2、“其”作小句的主语,等于“名词+之”。
“之”,取消小句的独立性。
小句的谓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其前面还可用“非”。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它(鹏)从数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像人从地面往上看一样罢了。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再说,水积的不深,那么它就无力承载大船了。
(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他们自己看待自己,也就像小雀一样。
(5)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他在人世间从没有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
3、用于名词前起指代作用。
可译为“这”、“那”等。
(1)奚以知其然也?------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二)用作连词“其”作为连词,共有三种用法,在本文中,用到了其中的一种。
1、用于抉择复句的后一分句前,或分别用于两个分句前,表示选择。
可译为“是......还是......”。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远而没有达到尽头的地方呢?二、之“之”可以用作代词、连词、助词,在本文中三种用法,全都用到了。
(一)用作连词。
必修五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9)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0)倡优畜之
(11)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12)且勇者不必死节
(13)群贤毕至(14)所以游目骋怀
(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6)齐彭殇为妄作
(17)况修短随化(18)死生亦大矣
4.一词多义
(1)慈父见背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犹蒙矜育
7.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且西伯,伯也(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彼且恶乎待哉(6)且适南冥也
8.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然此可为智者道
(3)阙然久不报(4)奚以知其然也
(5)虽然,犹有未树也(6)未数数然也
9.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御六气之辩
(17)悟言一室之内(18)虽趣舍万殊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臣欲奉诏奔驰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室仅方丈
(9)吾妻来归(10)下流多谤议
(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然后是非乃定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2)季布为朱家钳奴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4)然此可为智者道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重为乡党所笑
1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1、文言虚词: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2、词义-谇:谏诤。
3、【重点语句整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①<动>浸没。
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5、理解下列词语:《祝福》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惴惴不安: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天有不测风云:(谚语)比喻世事吉凶难以预料。
6、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
相当于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7、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明代小说家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
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9、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10、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或棹孤舟(划)策扶老以流憩(拄着)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2.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有时)3.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空膝的小屋)感吾生之行休(一生)4.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幼儿,儿童)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5.动词作状语感吾生之行休(将要)5.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愉快)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善万物之得时(以……为欢喜)6.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三、古今异义词1.悦亲戚之情话古: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2.悦亲戚之情话古:知心话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将有事于西畴古:农事今:指有事情4.既窈窕以寻壑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于时风波未静古: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6.景翳翳以将入古:日光今:景色,光景7.或命巾车古:有时今:或者,或许8.何不委心任去留古:指生死今:离开留下9.或植杖而耕耔古:立今:种植四、一词多义1.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2.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到死)五、虚词积累1.以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2.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体含义,但是却在语法结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虚词进行总结:一、连词类虚词:1. 且:表示并列或渐进的关系,“又”、“并且”的意义。
2.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然而”的意义。
3. 乃:表示结果或原因,“故”、“所以”的意义。
4. 又: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强调叠加的意义。
5. 亦:表示也或甚至,“也”、“甚至”、“同样”的意义。
6. 然:表示结果或原因,相当于“故”。
7. 若:表示假设或比较,“如果”、“好像”的意义。
8. 或:表示选择或比较,“或者”、“抑或”的意义。
9. 既:表示因果或并列关系,“既然”、“也就是说”的意义。
二、助词类虚词:1. 之:表示的是名词或代词与前面的动宾关系,“的”、“地”的意义。
2. 以:表示手段、方法或理由,“用”、“以便”、“以为”、“以免”的意义。
3. 不:表示否定,“无”、“非”、“未”、“未曾”的意义。
4.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吗”、“呢”的意义。
5. 之:表示的是动词与前面的宾语关系,“的”、“地”的意义。
6. 也: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也是”、“也可以”、“也好”、“也就是说”的意义。
7. 得:表示结果,“使得”、“做得好”的意义。
8. 了:表示变化,“变了”、“好了”的意义。
9.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向”、“往”、“进”、“出”的意义。
10. 乎:表示疑问,“吗”、“呢”的意义。
三、副词类虚词:1. 以:表示手法或条件,“用”、“以便”的意义。
2. 所:表示关系,相当于“的”。
3. 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好好地”、“非常”的意义。
4. 甚:表示程度,“非常”、“很”的意义。
5. 若:表示假设,“如果”的意义。
6.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的”、“它的”的意义。
7. 因:表示原因,“由于”的意义。
8.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人教版 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NO.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滕王阁序》)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③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滕王阁序》)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①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关。
(《归去来兮辞》)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7.表示因果关系,可不译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用法:【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实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②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然后①而后乃今培风。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含必修五文言知识点)
一词多义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
⑤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 (《口技》)
⑥
⑦ ⑧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古今异义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今异义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
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归去来兮辞+
(生1:动词,维持) (生2:名词,生活)
3、故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故交,朋友) 故便求之 (副词,所以)
4、见
未见其术 (看到) 见用于小吏 (被)
5、犹
犹望一稔
(只是) 松菊犹存 (还)
6、在
情在骏奔 (如同) 在官八十余日 (在)
7、既
既自以心为形役 (连词,既然) 既窈窕以寻壑 (连词,又)
4、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词,在) 舍簪笏于百龄(介词,在) 极娱游于暇日(介词,在) 望长安于日下(介词,在) 目吴会于云间(介词,在) 幸承恩于伟饯(介词,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词,到) 屈贾谊于长沙(介词,到) 窜梁鸿于海曲(介词,到) 奉晨昏于万里(介词,到) 是所望于群公 (介词,引出对象)
5、数: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动词,拼命追求) 识盈虚之有数 (名词,定数)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名词,技术) 数典忘祖 (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副词,屡次)
必修5文言虚词
必修5文言虚词(2)一、【何】【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五、【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吾欲之南海,何如?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⑤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战?(《曹刿论战》)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整理.1、文言虚词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3、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4、【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5、文言虚词: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6、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的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7、文言虚词: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8、“乐府双璧”指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辞》和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9、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
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
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10、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3、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高祖还乡》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睢景臣。
14、背:[背bèi]舌背;手背、墨透纸背、背水一战、背井离乡、背诵、背叛、背道而驰;背时、背静、耳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二)代词,通“尔”,一般作定语,“你
【以】
2.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园日涉以成趣 3.表修饰关系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
4.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耕种不足以自给 5.表原因,“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揣测、反问、婉商、期望等 语气,常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希望”等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其】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eg.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eg.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连词 1.用于句首,表假设 2.表选择“是……还是……”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 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 矣
【以】
(一)介词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或其 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等 等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 臣具以表闻(介词,把) 诸侯以惠爱为德 猥以微贱(凭……身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 “于”,译为“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宾语) eg:则芥为之舟(代词,水)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彭祖) 2.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你” eg: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指示代词,“这”“此”。 eg:之二虫又何知?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化而为鸟 奚以九万里而南 3.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且举世誉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而】
【以】
(三)副词,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 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结果。 是以区区而不能废远
【以】
3.表示动作、行为对象,用法同“于”,译为 “和”“跟” (公子)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窃符救赵》 (二)连词,用法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 只是不能用于表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连接动词和形容词,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பைடு நூலகம்
【之】
(二)助词 1.结构助词 ,“的” 楚之南有冥灵者 穷发之北 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 《谐》之言曰 3.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 国也》)
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虚 词(归纳)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代词和兼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用于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名为鲲 未有知其修者。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包括复数)。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或者“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