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遏制耐药菌株的扩散,保持抗菌药物的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遵循细菌感染的诊断原则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生应当根据细菌感染的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南等多个因素,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
避免误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细菌感染的同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对该菌株有高度杀菌作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使用最短有效疗程在用药过程中,应以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应减少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对皮肤和黏膜的不必要伤害。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建议不超过7天。
2. 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等疾病。
在确定为细菌感染后,常规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重症肺炎,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建议7-10天。
3.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一般治疗期为3-7天。
轻度尿路感染可以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适量饮水和清洁外阴区即可。
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或严重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4. 腹部感染腹部感染主要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抗菌药物与临床应用指南
➢ 更多医生、药师认可和重视指南; ➢ 借鉴国际权威指南; ➢ 制定了中国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各感染病种的指南和专 家共识。
Page 25
需要一个更贴近当前实际,基于更新循证证据的指导原则。
Page 26
Page 27
Page 28
Page 29
Page 30
一非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预防感染种类预防用药对象抗菌药物选择风湿热复发风湿性心脏病儿童患者经常发生链球菌咽峡炎或风湿热的儿及成人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膜炎高危患者在接受牙科或口腔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青霉素过敏用克林霉切接触者患者家庭中的儿童利福平孕妇不用环丙沙星限成人头孢曲松流感嗜血杆菌膜炎患者家庭中未经免疫接种的4岁儿童有发病者的幼托机构中2岁未经免疫儿童幼托机构在60天内发生2例以上患者全部工作人员预防用药利福平孕妇不用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新增续表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预防感染种类预防用药对象抗菌药物选择脾切除后儿童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四价脑膜炎奈瑟菌疫苗5岁
Page 39
(一)非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项
2004年版
目
2015年版
目 提出“内科、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特定病原
的
菌所致的或者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
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致病菌感染的高
2015版指导原则特点
Page 31
如何定位2015版《指导原则》
是抗感染治疗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纲领性文件; 帮助临床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理解:抗感染治疗 的基本原则、思路,以及各类抗菌药物的定位; 具体的治疗,更应根据各部位或各种病原体感染的 临床指南; 指导原则及各类指南的关系,好比宪法及各种下位 法的关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06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 用的政策与建议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与教育
培训医务人员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课程,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用药 水平。
VS
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知识,强调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减少患者自行购药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儿童
选择对儿童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孕妇
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老年人
选择对老年人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如喹 诺酮类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
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 小的抗菌药物。
0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与剂量
给药途径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 当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 以及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体, 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适应症
在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混合感染、需提高药物浓度等情况下 ,可以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药物选择
控制措施
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耐药性控制计划,限制过度使用和 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耐药性的发生和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使 用。
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如抗过敏、保肝、保肾等治疗,严重 时应紧急抢救。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1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2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3;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参见表1.4;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恶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表1.1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的应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利福平克林霉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氯霉素两性霉素B异烟肼甲硝唑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应用,按原治疗量或略减量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他头孢唑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氟康唑吡嗪酰胺可应用,治疗量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调整给药方案四环素土霉素呋喃妥因萘啶酸特比萘芬不宜选用注: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或按内生肌酐清除率也可自血肌酐值计算获得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期;表1.2 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的应用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按原治疗量应用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氟罗沙星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林可霉素培氟沙星异烟肼肝病时减量慎用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氯霉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磺胺药肝病时避免应用注: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表1.3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氯霉素灰婴综合征肝酶不足,氯霉素与其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升高磺胺药脑性核黄疸磺胺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喹诺酮类软骨损害动物不明四环素类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药物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肾清除能力差,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致血药浓度升高万古霉素肾、耳毒性同氨基糖苷类磺胺药及呋喃类溶血性贫血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表1.4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FDA分类抗微生物药A.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动物中研究无危险青霉素类红霉素两性霉素B甲硝唑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呋喃妥因C.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磺胺药/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利奈唑胺乙胺嘧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D.已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仍可能受益多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X.对人类致畸,危险性大于受益奎宁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注:1妊娠期感染时用药可参考表中分类,以及用药后患者的受益程度及可能的风险,充分权衡后决定;A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C类: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类:避免应用,但在确有应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严密观察下慎用;X类:禁用;2妊娠期患者接受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啶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二分级管理办法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本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二、病原微生物检测各级医院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细菌药敏试验工作;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建议,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临床应用准则1.明确适应症:应根据病原菌的特性、感染部位和患者的临床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合理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遵循疗程原则,避免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3.合理选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取抗菌药物的剂量。
4.个体化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静脉、口服、皮下等给药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用药。
6.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应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7.避免滥用预防用药:应避免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加强药物监测和研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其他考虑因素1.合理控制使用频率:应控制门诊、医院、兽医等不同场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减少滥用现象。
2.倡导多学科合作:应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宣传抗菌药物知识:应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4.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健全抗菌药物的购销管理制度,限制非法销售和购买抗菌药物。
四、相关政策和法规1.加强药物审批:应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上市许可申请,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启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制度,监测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3.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合理用药意识。
五、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出现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全文第一章:引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并拯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和监测方面的指导。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广谱性,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各类抗菌药物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对象,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准确定位感染病原体、合理选药、合理用药、定期评估疗效、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第四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监测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毒性等。
因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五章:特殊人群的抗菌药物应用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更加谨慎。
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和用药安全性,合理调整剂量和选择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语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可替代,但其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希望本指南能够成为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有力工具,为患者的健康贡献力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2 3
抗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和病情,选择适宜的抗菌 药物,优先选择窄谱、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剂量和用法的掌握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类型和抗菌药物特 性,制定适当的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用药间隔 和疗程等。
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
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如严重感染、混合感染等 ,联合用药应具有协同作用,并尽量减少不良反 应。
针对病原体选用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短疗程治疗
尽量缩短抗菌药物的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 的长期用药,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患者依从性
向患者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知识,提高患者 对合理用药的认知和依从性。
04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过敏反应
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皮疹、荨麻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引 发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了解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等,以及严重不良反应如过 敏性休克、间质性肺炎等。
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
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对于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并通 知相关医疗管理部门。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 霉素,开启了抗菌药物的新纪元。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药 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成为全球关注 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菌药物的研发与进展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2023年版本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
指导。
本指南基于独立决策和不寻求用户协助的原则,以简单策略
为基础,避免法律复杂性,并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治疗效果。
内容
本指南的内容将包括以下方面:
1. 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介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及其作
用机制,以帮助医务人员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说明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选择和应用药物。
3. 用药原则和剂量:提供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剂量指导,以
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疗效。
4. 耐药性监测和防控:介绍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和防控措施,
以帮助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5.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说明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务人员监测和处理药物使用过程中
的问题。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介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和注意
事项,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联合治疗方案。
7. 抗菌药物的经济性评价:提供抗菌药物的经济性评价方法和
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在药物选择时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经济性。
结论
本指南是医务人员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指导手册,旨在提
供简单且可行的策略,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治疗效果。
医
务人员应根据指南中的建议和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概述1.1 目的和背景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以支持医务人员合理合规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问题的发生。
1.2 范围本指南涵盖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和特定临床情况中的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2: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2.1 分类2.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2.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1.3 四环素类抗生素2.1.4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2.1.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1.6 糖肽类抗生素2.1.7 磺胺类抗生素2.2 作用机制2.2.1 细菌细胞壁的靶点2.2.2 细菌核酸代谢的靶点2.2.3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靶点2.2.4 细菌代谢过程的靶点3: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3.1 细菌的分类和耐药性3.2 PATS(患者-菌株-药物-时机)的应用原则3.2.1 患者特征3.2.2 菌株特征3.2.3 药物特征3.2.4 时机特征4:特定临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4.1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4.2 儿童4.3 老年人4.4 肾功能不全患者4.5 肝功能不全患者4.6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5:抗菌药物的安全用药注意事项5.1 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5.2 肝肾功能监测5.3 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测和处理5.4 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5.5 抗菌药物的儿童应用注意事项6:附件详见附件A: 抗菌药物剂量指南详见附件B: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表格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相关法律名词7.2 注释说明。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
经验治疗及目标治疗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特殊生理及病理状态抗菌药物应用 抗菌药物PK/PD运用 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B.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传播; C.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出现; D.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显著增多
肺炎克雷白菌和大肠埃希菌等 E.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出现。
阴沟、产气肠杆菌和弗劳地枸椽酸杆菌等。 F.MDR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
(泰能) 对酶稳定 美罗培南(美平) 帕尼培南 (克倍宁) 厄他培南(怡万之) 2021/比10/阿10 培南(安信)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但对MRSA、屎肠球菌、
洋葱假单胞菌及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效差)
20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泰能 Imipenem
G+菌 肠杆菌科
++ +++
绿脓杆菌 ++~+++
2021/10/10
27
六、肽类临床应用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G+球菌及杆菌强大抗菌作用, MRSA、MRSE及肠球菌、艰难梭菌亦有良好作用。
治疗严重G+球菌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等, 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 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应慎用,新生儿与早产儿不宜选用。
第2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丙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1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非常常见。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和病原体,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抗菌药物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指南,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感染性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1. 抗菌药物分类根据对病原体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化学结构,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2.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根据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结合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谨慎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滥用•根据临床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3. 常见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3.1 革兰阳性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宜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等为常用药物。
3.2 革兰阴性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可作为首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为常用药物。
4.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预防•消化系统反应: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联合使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来减轻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对于已知过敏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抗菌药物。
5.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防止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病情,还能减少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版一、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抗菌药物是一类至关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病例。
然而,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加,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制定本指南旨在提供2020年最新的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1.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优先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3.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过敏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说明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频率。
2.尽量选择口服给药,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
3.如需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白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
四、常见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1.头孢菌素类: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2.青霉素类:适用于链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3.氨基糖苷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4.大环内酯类:适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
五、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1.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2.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细菌耐药性。
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问题。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并遵循指南的建议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
希望本指南能对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概述
抗菌药物是治疗各种感染症的关键。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增加,选择正
确的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本指导旨在提供最新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帮助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分类
根据抗菌机制和作用范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类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每类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症,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指导
1.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2.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导,不应擅自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关注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避免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3.监测治疗效果
–定期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4.注意不良反应
–注意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伤等。
–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必要时暂停或更换抗菌药物。
结语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
致耐药性的产生,影响疗效并增加治疗难度。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本指导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促进良好的抗菌药物应用实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治疗失败和耐药性的发展。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分类、使用指导、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给予详细介绍,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结核药等。
其中,抗生素又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不同类别。
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指导1.选择敏感药物:在进行抗菌治疗时,应首先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对其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3.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疗指南的建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4.监测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剂量调整1.肝肾功能不全: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肝肾功能指标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2.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和儿童的肝肾功能较弱,应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累积导致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1.消化道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应鼓励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饮食健康,避免空腹服药。
2.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某些抗菌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如药物疹、药物热等。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皮肤和全身症状。
3.耐药性风险:长期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希望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指导,合理选择用药方案,确保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疗效。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目录1. 引言2. 背景3. 目标4. 指南内容5. 结论6. 参考文献引言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准则和建议。
通过遵循本指南,医生将能够更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药性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临床医生需要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耐药性发展。
因此,制定一份明确的指南对于临床医生非常重要。
目标本指南的目标如下:1. 提供临床医生关于抗菌药物的最新信息和建议。
2. 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3. 降低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
4.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指南内容1.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病原体和感染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 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
- 遵循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2.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推荐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治疗。
- 不要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或延长使用时间。
3. 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仔细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 仅在有明确需要时才使用联合治疗。
4.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 仅在明确需要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预防,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5. 监测和评估- 定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本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遵循本指南的医生将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滥用和耐药性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Link]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nk]3.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in hospitalized adults. [Link]4.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timicrobial consump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Link]。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抗菌药物是医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的重要武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多种问题,包括耐药性问题的加剧以及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临床应用指南的培训成为必要的措施。
一、引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应用技巧,以达到正确、有效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二、基本概念和原则1. 什么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是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制定的,旨在为医生提供合理、科学的抗菌药物使用建议,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多种医疗风险。
2.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应用合理:仅对确诊或高度怀疑感染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 选择合适: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 剂量合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
- 用药时间合适: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确定合理的用药时间,避免使用过长或过短。
三、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培训内容1. 抗菌药物的分类和特点- 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抗菌谱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 抗菌药物的特点:介绍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
2. 感染类型和相应治疗方案-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的治疗方案。
-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用药原则和常用药物介绍。
- 皮肤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治疗原则和抗菌药物选择。
- 腹部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等感染的治疗方案。
3. 耐药性问题与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耐药性的概念和分类。
- 防止耐药性发展的措施:如合理用药、限制抗菌药物滥用等原则。
-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对于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管理原则。
4.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抗菌药物副作用:介绍抗菌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 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在当今医学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与选择成为了每位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加,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变得尤为关键。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2023年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
1. 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主要可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又可细分为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素和酮康唑等。
2.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过敏史等; -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种类; - 药物的抗菌谱和药敏试验结果; -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可擅自更改用药剂量或频率; -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的过敏原; - 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4.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了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抗药性的发展,临床医生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 选用狭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的影响; - 遵循最短疗程,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5. 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和肾功能受损患者中,抗菌药物的剂量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
综上所述,正确应用抗菌药物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至关重要。
希望本指南能够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适当的指导,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和常见疾病的用药选择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和常见疾病的用药选择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以及常见疾病的用药选择,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类型:根据感染的类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2. 耐药性监测与抗菌药物选择:定期监测本地区常见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以指导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
对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要慎重,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3. 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对于已知致病菌敏感的疾病,应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干扰,并降低对耐药性菌的选择压力。
4.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选择抗菌药物:对于重症感染病例,可以考虑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如静脉给药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和环丙沙星类药物,以快速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5.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存在复杂耐药菌感染的病例,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单一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二、常见疾病的用药选择1. 呼吸道感染:- 轻型肺炎: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首选青霉素类药物。
- 中重型肺炎: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以及革兰阴性菌,可选择青霉素类药物联合呼吸喹诺酮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2. 尿路感染:- 无合并症的膀胱炎: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
- 合并上尿路感染的膀胱炎:可选择β-内酰胺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 男性复杂性尿路感染:首选β-内酰胺类药物。
3.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轻度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
- 中度或重度感染:可选择抗Aquinon系抗生素(如环素类和四环素类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
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1)(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
1.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3. 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 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3. 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2)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2. 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3. 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