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宽恕”亦有度

合集下载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恕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恕的看法,认为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被广泛解读为孔子对于假仁假义的批判,强调了真诚和真正的仁爱之道。

这也是对恕的诠释,即不仅是口头上的宽容,更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孔子对恕的理解,并探讨恕作为处世准则的重要性。

一、恕的内涵与外延1.1 内涵:恕,即宽容、宽恕之意。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恕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爱之道的探究。

他认为,仁者应该待人以宽容和宽恕之心,不因小过而弃之,不因微诟而怒之。

这种内在的宽广心胸是仁者的基本品质。

1.2 外延:孔子的恕不仅是对于个体之间的相处,更是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他强调恕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政府以恕之心对待百姓,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

二、恕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2.1 家庭关系:在家庭中,恕表现为对家人的包容和理解。

无论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怎样的矛盾和分歧,都应该以恕之心相待,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和睦。

2.2 社会关系:在社会中,恕体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

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以恕之心对待,以谦和、宽容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三、恕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意义3.1 个人修养:恕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它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养,使人更加宽厚、宽容,获得内心的平和和舒畅。

3.2 社会和谐:恕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化解纷争,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我对恕的理解在我看来,恕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情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和矛盾,而恕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并尝试去理解他人,化解矛盾,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恕作为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

安德义德行卷16——宽恕篇解读安德义德行卷——宽恕篇解读【题解】人与人之间相处,恕道当为重要一环。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聪明伶俐,能言善辨,颇有经商之才,学习也常喜欢走捷径,向老师提问有时也问得十分刁钻。

有一天,他向孔子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即一字,意思是有可以作为终身行为准则的一个字吗?终身奉行,终身原则,仅仅一字,可见子贡问得十分刁钻。

孔子不愧为是圣人,真的就回答他一个字,“其‘恕’乎!”那就是“恕”啊,“恕”作为终身奉行的标准,可见其宏远,深广。

因此一字而终身奉行,也见其艰难。

孔子唯恐子贡对“恕道”把握不准,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恕具体可以测定的标准即此八个字。

恕者如心之谓也,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自己不喜欢,切勿施加于人,以己心度人心,人性本善,其心相同,用自己的善心去推度别人之心,即为宽恕。

宽恕之心,是一份清净宁静之心;宽恕是美德,宽恕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必备的品德。

没有宽恕便没有朋友,没有朋友,便没有事业。

当然,宽恕也有许多应该辨别注意的地方,生活是一团麻,不是仅仅用一个宽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什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以不审也。

”又说:“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先此六恕而命之不从,教之不改,然后可谓罪也已,是以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恕人。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及其限度
儒家“贵仁”,因而也特别强调宽容的重要意义。在儒家看来,“有容,德乃大。”(《周书・君 陈》)宽容能够彰显人的德性。孔子以“宽”为仁的基本规定之一,所推重的也是以此作为德性之 人所应有的重要品质。《易传》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肯定的意义上说只有以宽厚之德包容 万物才能成为君子,其中所隐含的否定意义则是无宽容之德者非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主张: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希望人们都能自觉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一味挑剔别
想特征;儒家的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儒家追求的是适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关键词】 宽容异端

适中
一直以来,在儒家是否具有宽容精神的问题上,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说儒家 具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孔子大讲“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以“禽兽”喻论敌等,很典型 地反映出儒家不具宽容的思想性格。一说儒家“贵和”重“宽”,讲“和而不同”,主张求同存异, 不排斥异己,具有博大的宽容精神和情怀。应当说,这两种看法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那么, 儒家是否讲宽容,儒学是否具有宽容精神,怎样理解儒家思想中“排异”与“贵和”的关系?
・__。155‘・-—
论文集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的毛病。董仲舒发挥说:“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春秋繁露・仁
义法》)在董仲舒看来,不攻击别人的丑恶,就是讲求仁的宽容;自己攻击自己的丑恶,是有义德 的表现。这也就是说,宽容是人德性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孔子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认定:“宽 则得众”(《论语・阳货》),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朱熹解释说:“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要言之,宽容是缓和和消除矛盾并最终实现人与人融洽相处的重要途径。苟子所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相关推荐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

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张“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达到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快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快乐,孔子不但好学,而且达到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别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2一身布衣,成就人生传奇;儒家经典,芳名流传百年。

这位历来被人们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英雄”这两个字的实际涵义不仅仅是指在战场上战死或是什么为国牺牲一切的人,那样未免也太狭隘了。

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的宽恕之道
嘿,咱来说说孔子的宽恕之道哈。

有一回啊,我和朋友闹矛盾了。

我俩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理谁。

我心里那个气啊,觉得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孔子的宽恕之道。

孔子不是说过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就想啊,要是我是他,我肯定也不希望别人这么对我。

而且,孔子还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能生气啊。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故事,说孔子的一个学生犯了错,孔子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等他自己认识到错误。

后来那个学生果然主动来找孔子认错,孔子也原谅了他。

我就想,我也应该像孔子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

于是我就主动去找我的朋友,跟他说:“咱俩别生气了,为了这么点小事不值得。

”他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看到我这么主动,他也笑了,说:“其实我也有错,我不该那么冲动。

”就这样,我们又和好了。

通过这件事啊,我就明白了孔子的宽恕之道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和别人发生矛盾,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啊,孔子的宽恕之道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让我们都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吧。

嘿嘿。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
论孔子的宽恕思想如下:
答:论孔子的宽恕思想,孔子的"恕"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进一步的表现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但宽恕是有度的,绝不是主张宽恕一切。

"恕"不只是对待他人的一种合理方式,其进一步的指向是完善自身之人格。

孔子的宽恕思想在当代也同样有着重要价值,能够帮助提高个人修养,对解决社会问题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当代政治的借鉴补充。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

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我们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名言来感悟。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孔子宽容的哲理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名句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4.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名句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9.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10.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宽容的名言警句【精选篇】1.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2.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名言3.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4.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5.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6.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句8.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9.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0.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11.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12. 逝,往也。

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孔子名句13.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5.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16.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7.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名言18.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9.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20.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21.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2. 听其言而观其行。

【推荐】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范文word版 (2页)

【推荐】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范文word版 (2页)

【推荐】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一起看看下面的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吧!
孔子关于宽恕的名言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5、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刚、毅、木、讷近仁。

9、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12、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3、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1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孔子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

孔子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

孔子在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上有着宽容和慈悲的倾向。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关键是能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有意愿和能力改正错误。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相信人性本善,并且相信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和正直。

因此,当一个人犯了错,孔子并不会立即责备或惩罚他,而是关注他的内心是否有悔过之心,并且给予他改正的机会。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够积极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有诚意改正的话,应该得到宽容和鼓励。

他强调不应该将过去的错误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障碍,而是应该相信一个人有改过自新的能力。

总的来说,孔子在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上强调宽容、慈悲和改过自新的机会,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摆脱过去的错误,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

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评析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文集,其中包含了孔子的众多学说观点。

本文旨在对论语中的孔子学说进行评析和解读,以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一、仁爱之道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之道为核心,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他主张以仁心对待他人,以道德行为来构建和谐社会。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教育和良好影响,就能追求善行和道德。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能够带领家庭和国家走向和平和谐。

二、学而不厌孔子非常强调学习和追求知识的重要性。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学习不应该止步于表面的知识积累,而是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以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和人生态度。

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三、君子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这意味着君子要能够以和为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他人的差异,保持礼貌和宽容。

孔子还提倡君子要有“节”和“廉”,即要有自律和廉洁的品质。

他还认为君子应该善于宽恕他人的过错,并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

四、智慧的引导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读书和思考来培养智慧。

他认为学问不能停留于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真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了他对知识和友谊的珍视。

孔子还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要将知识付诸实践,以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一个人要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就能够影响到他的家庭,进而扩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孝悌忠信”等观点,都是对于如何实践修身齐家治国的具体指导原则。

取笑文言文翻译

取笑文言文翻译

夫取笑,乃言辞之间,含嘲讽之意,以讥讽他人之短处。

古之人,以其才智过人,往往以取笑为乐,借此抒发胸臆。

然取笑之道,亦有度,过犹不及,故需慎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高望远,自是心旷神怡,然鲁国大夫季文子却以此取笑孔子,曰:“夫子登东山,其乐也融融;夫子登泰山,其乐也泄泄。

”季文子以孔子之乐为笑柄,实则是在嘲讽孔子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游于匡,匡人欲加害于孔子,孔子曰:‘吾闻之,人之所以贵者,以其有道德也。

今吾闻匡人欲加害于我,吾将以道德报之。

’”孔子身处困境,却仍以道德自持,不以为意。

匡人见状,遂以孔子为笑料,曰:“孔子真可笑也,身处险境,犹谈道德。

”此乃取笑之例,孔子以其高尚品德,化解了困境。

《战国策·齐策二》载:“齐宣王问孟子曰:‘吾闻齐之南郭先生善鼓瑟,其声哀而远。

然吾闻之,先生鼓瑟,有取笑者。

’孟子对曰:‘吾闻之,鼓瑟者,必正其心,审其音,然后鼓之。

今先生鼓瑟,心不正,音不审,是以取笑。

’”孟子以此告诫齐宣王,取笑之人,往往自身品德有亏,故需反省。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公子无忌,有智谋,善宾客,然性好取笑。

一日,公子无忌于朝堂之上,取笑一农夫,曰:‘吾闻农夫种田,必得五谷。

然吾观汝,五谷皆无,岂非笑谈乎?’农夫答曰:‘吾种田,虽无五谷,然有道德。

吾闻君子不笑贫贱,愿公子勿以贫贱为笑。

’”此例中,农夫以道德为武器,反驳了公子无忌的取笑,体现了取笑之不妥。

总之,取笑一词,古汉语中用以表达嘲讽之意,需慎用。

取笑他人,往往暴露出自身品德之不足。

故古之人,多以道德自持,不轻易取笑他人。

然在现实生活中,取笑之事仍时有发生,故需时刻反省,以免陷入取笑之泥潭。

以下为取笑一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甲:吾闻吾友善于棋艺,然今日观其下棋,竟败于吾手,真可笑也。

乙:非也,棋艺之道,在乎用心,吾友虽败,然其用心已至,岂可取笑?甲:然则,取笑他人,有何不可?乙:取笑他人,犹如镜中观花,自见其短,不知己之长。

原谅用文言文翻译

原谅用文言文翻译

世之纷扰,人心难测。

有恩有怨,情愫交织。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误解与伤害。

然则,何以解忧?唯有宽恕,方能化解心结,抚平创伤。

《礼记》有云:“不怨天,不尤人。

”此乃君子之德,亦为原谅之道。

原谅,非但能使人心灵得到释放,更能彰显一个人的胸怀与修养。

然原谅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易事。

夫原谅者,非阿谀奉承,非曲意迎合,乃心之所向,情之所系。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以,原谅他人,实乃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包容万物。

昔有孔明,六出祁山,屡遭挫折,然其心不改,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重,原谅了刘备的猜忌,原谅了马谡的失误。

孔明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贤相,正是因其宽恕之心。

又有苏武,被困匈奴十九载,身处绝境,然其坚守节操,不忘汉室,原谅了匈奴的种种虐待,最终回归故土。

苏武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其坚毅不屈,宽恕之心。

今人亦当效仿古人,以宽恕之心对待他人。

人生在世,难免有误会与矛盾,若能彼此原谅,则和谐相处,何乐而不为?然原谅之道,非易事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他人,亦需有度。

过犹不及,若是无原则地原谅,则易纵容恶行,损害自身利益。

故原谅他人,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若对方真心悔过,则当予以原谅;若对方心怀恶意,则不可姑息养奸。

此乃原谅之道,亦为处世之道。

昔有弟子问孔子:“何为恕?”孔子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原谅之本。

然而,原谅还需有方法。

首当其冲,需明白原谅并非遗忘。

原谅他人,并非将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而是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此耿耿于怀。

如若遗忘,则易陷入过去的阴影,难以自拔。

其次,需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难处,方能原谅他人。

正如古人所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若能以德报怨,则能化解矛盾,成就和谐。

再者,需把握时机。

时机不成熟,勉强原谅,往往适得其反。

待时机成熟,方可施以原谅,使人心悦诚服。

最后,需保持宽容之心。

宽容他人,并非容忍恶行,而是以宽容之心,包容他人的过失。

如若心怀宽容,则能化解纷争,成就美好。

孔子的故事(21)

孔子的故事(21)
绸缪的重要性;
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孔子的故事(21)
孔子的故事(21)
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宽恕文言文的翻译

宽恕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之下,见一老人,白发苍苍,颜容怡然。

孔子问之:“老丈何人?何以得此泰然之态?”老人答曰:“吾乃山中之隐士也。

吾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共明暗。

世间纷扰,吾皆视若浮云。

是以得此泰然。

”孔子听罢,心中甚感,遂问:“老丈之言,诚为高论。

然世间纷争,何由而息?”老人微笑曰:“世间纷争,源于人心。

人心不古,故纷争不息。

若欲息纷争,必先修心。

而修心之道,莫若宽恕。

”孔子拱手曰:“愿闻其详。

”老人曰:“宽恕者,心之境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过,而能宽恕,则天地为之感动,万物为之喜悦。

若不能宽恕,则心中结怨,如毒蛇啮心,痛苦不已。

”孔子沉思片刻,曰:“然则,宽恕之道,当如何行乎?”老人曰:“宽恕之道,首在放下。

放下心中之怨,放下身外之物,方能心无挂碍。

其次,当以诚心待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再次,当学会原谅,原谅他人之过,亦原谅己之过。

最后,当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如一,不以己之长短论人。

”孔子拜谢曰:“老丈教诲,受教匪浅。

吾当铭记于心,广传于世。

”孔子归而,遍访诸贤,广传宽恕之道。

众人闻之,纷纷效仿,世间纷争渐息。

岁月如梭,孔子年迈,然心中宽恕之道,未曾稍减。

一日,孔子病重,其弟子围而问之:“夫子,吾等何以为报?”孔子微笑曰:“吾一生所学,无他,宽恕二字而已。

尔等记之,宽恕他人,亦宽恕自己,则世间无不和谐矣。

”孔子言罢,溘然长逝。

其弟子遵嘱,广传宽恕之道,世间纷争遂渐息。

后世之人,亦以宽恕为美德,传承不息。

翻译:从前,孔子在泰山之下游历,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容安详。

孔子问道:“老丈是谁?何以能达到如此安详的状态?”老人回答道:“我是山中的隐士。

我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共明暗。

世间的纷扰,我都视如浮云。

因此能保持这样的安详。

”孔子听后,心中感到深深的敬佩,便问:“老丈的话,确实是高深的见解。

然而世间的纷争,从何而止息?”老人微笑着说:“世间的纷争,源于人心。

人心不古,所以纷争不止。

如果想止息纷争,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心。

儒家的圣人观

儒家的圣人观

儒家的圣人观
1 孔子认为圣人的特性
孔子认为,圣人有六种特性,它们分别是:正直、仁慈、忠诚、
尊重、节制以及宽恕。

这六种特性主要关注正义,而不是仅限于社会,政治或伦理领域。

正直,是指圣人表现最真实的本质,所以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立
场明确,从而保持原则。

仁慈,是指圣人使用慈爱的方式对待他人,
尊重他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的时候也给予仁慈的对待。

忠诚,是指圣
人心中只有诚实,勤奋,从不落实和私心。

尊重,是指圣人尊重所有人,有责任感,尊重年纪大小,境况多变,保持礼仪有礼貌。

节制,
是指圣人把自己的情感放在恰当的节制里,凡事不贪,也不偏爱太多。

宽恕,是指圣人总是乐意原谅他人的错误。

2 孔子的圣人观
孔子相信圣人的品格树立为表现他态度的基础,他认为,人们有
责任使用正确的方式去良好的生活。

因此,他强调所有的行为必须符
合基本的道德价值,以及祖先的传统知识。

另外,孔子也认为,圣人
必须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不仅要表现自我,而且还要尊重他人,保持
对年轻人的慈爱。

此外,孔子强调服从礼仪,谨守宗教习俗,同时不
接受虚假及无用的思想,从而实践正义。

总而言之,孔子的圣人观以正义为核心,提倡以义的行为改变自身,努力维护正确的行为准则,而至于自身的表现,圣人要做到忠诚、正直、尊重、节制以及宽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宽恕”亦有度
孔子的忠恕之道,出现在《论语·里仁》之中,是他的学生曾参从他的话中悟出来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对子贡说到忠恕的“恕”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来诠释“恕”字的。

仲弓问仁时,孔子对他说的也是这八个字,见诸《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是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一起排在德行科的孔子的高足。

据说在《荀子》一书中,每每与孔子一起被荀子称道的子弓就是仲弓。

以上所引,都在《论语》之中。

《中庸·笃行》中,也有类似的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只是“不欲”改成了“不愿”。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说及同一种道,可见他之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不虚。

为什么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来诠释他的恕道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含有设身处地的意思,朱熹的《中庸集注》对忠恕二字的解释是:“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会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

这有点像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你能坐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也就能够理解万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因此,这种恕道,就被理解为宽恕,或曰宽容。

然而,接着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外延。

与《中庸》一起被列入四书的《大学》中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这段话说的是上下左右,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人,是一个完整的解释。

上司将不合理的事情强加于你,如果你感到厌恶,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级;下级对你阳奉阴违,如果你感到厌恶,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上级;左边的同事贪天之功,将功劳都归于他,你感到讨厌,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右边的同事;右边的同事文过饰非,将过失都推到你的身上,你感到憎恶,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左边的同事,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絜矩之道”。

同样的意思,在《中庸·笃行》中也有表述,那是孔子以“絜矩之道”来反躬自省的:“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当然,孔子在此说的上下左右“丘未能一焉”,自有其客观原因。

例如,他三岁时丧父,要求儿子尽孝道之
时,其父早已不在人间,他想以同等规格“事父”而不得。

但这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恕道,理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人,依然有益。

孔子要以恕道对待的人,均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列。

这种勿施于人,都是顺时针方向的,他反对恶与恨的恶性传递。

于是又冒出第二个问题,要是逆时针方向呢,这种勿施于人是否可行?孔子的恕道,是否也包括这种逆时针方向的勿施于人?例如,所恶于上,你是否也毋以使上?即使“上”专横跋扈,蛮不讲理,你也忍气吞声,唯唯是从?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外,例如异族入侵,将你所厌恶的战争强加于你,你是否也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从《中庸·笃行》篇看,孔子好像并不赞成这样做,就在说君子之道四这段话之前,他还有一句话:“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何谓“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用朱熹在《中庸集注》中的话说,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直到他改正为止”。

由此观之,孔子以及儒家的宽恕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有度或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

就是孔子本人,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无条件的宽恕。

《论语·八佾》第一条便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个忍字,有人解释为忍心,意思是他们连这样的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出来呢?经学家范宁,却将它解释为容忍,也就是说,如果连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我却以为二者兼而有之,只是角度不同。

对孔子来说,僭越与忤逆可是天大的是非,无论如何也不能
容忍的。

这遂有“堕三都”之业绩。

其实,孔子不能宽恕的,远不止“八佾舞于庭”的季氏。

对于阳货,他是不能宽恕的。

对于少正卯,他更不能宽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