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参考值】
1.吞噬率(%)= 吞噬细菌的细胞数/200个(中性 粒细胞)X 100%;正常人为 62 8%±114%
2.吞噬指数= 200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总数/200 个(中性粒细胞);正常人为1.06±0.05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三、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
【原理】
溶菌酶能水解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细胞壁乙酰氨基多糖 成分,使细胞失去细胞壁而破裂。以对溶菌酶较敏感的 微球菌悬液为作用底物,根据微球菌的溶解程度来检测 血清或尿中溶菌酶的活性。
【参考值】
血清(5-15)mg/L 尿(0-2)mg/L(比浊法)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Chediak-Hisashi综合征
第四节
血象
返回首页
骨髓象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六、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原理】 活体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在体内外均有吞噬 细菌、异物的功能,在体外将细胞与异体细胞或细菌混 合孵育后,染色观测其吞噬异体细胞或细菌的数量,可 了解其吞噬功能。利用中药斑螫在人的前臂皮肤上发疱, 造成非感染性炎症,诱使单核细胞游出血管大量聚集于 疱液内,抽取疱液则成为天然提纯的吞噬细胞悬液。以 鸡红细胞为靶细胞,在体外370C条件下观察吞噬细胞对 鸡红细胞的吞噬消化活性,取试管内的细胞进行涂片染 色和镜检并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3.此酶检查在研究造血细胞的分化与白血病的关系、 白血病细胞的起源、白血病的治疗药物选择上都有较重要 的价值。
诊断-白细胞检查课件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μm,核分叶 在5叶以上,甚至在10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 药物治疗后。
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 条或数条不 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
严重感染、白血病、恶性贫血、肿瘤转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 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 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 ,在12~36h内WBC增高,以分叶核增多为 主。
(3) 急性溶血: 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分叶核为主。
(4) 急性失血: 大出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 20)×10^9/L,主要是分叶核增多。内出 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 破裂)更显著。
(1)感染 革兰阴性菌如伤寒、副伤寒,WBC可低至 2×10^9/L;病毒如流感。内毒素及病毒 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至循环池粒细胞 减低,也可能是内毒素抑制骨髓粒细胞释 放。原虫: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再障、非白
(3)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 (化疗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氯霉素), 化学物质(苯、铅、汞),抑制有丝分裂 。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白 细胞的总数。有显微镜法和血液分析仪法两 种方法。
【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 (11~12)×109/L
【临床意义】
与中性粒细胞变化有相关性,意义差 不多。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 DC)
【临床意义】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完整版)
II型不规则或单核 细胞样型
<1.5×109/L) 细胞缺乏症:白细胞<0.5×109/L
诊断需多次检查,并排除其他肿瘤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血象: 粒细胞显著减少,视野中仅见淋巴细胞和血小板
白细胞减少症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成熟粒细胞难见
(三)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验: (1) 粒细胞储备池检验 (2)粒细胞边缘池检验 (3)粒细胞破坏增多检验 (4)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
WBC(×109 /L ) 分类及形态
骨髓象
中性粒细 淋巴细胞
胞型
型
感染、肿 某些病毒 瘤、中毒、 感染 组织损伤 等
50~100 20~30
粒细胞显 著增多并 伴有核左 移,中毒 性改变
变化不大
淋巴细胞 >40%伴 幼淋和异 淋出现
同前
嗜酸性粒 单核细胞型 白细胞不
细胞型
增多型
寄生虫病、 粟粒性肺结 药物过敏 核、亚急性
男:女为3:2 南方多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EB病毒感染 EBV抗体、嗜异性抗体、自身抗体 自限性疾病 Ts细胞 TH细胞 形成异常淋巴细胞 NK细胞 B细胞
(二)、临床特征
不规则发热、 乏力及伴头痛, 剧烈咽痛及咳嗽。
主要体征: 发热、 淋巴结肿大、 咽炎
• 不规则热体温单
不规则热
(三)实验室检查
细菌性心内 膜炎等
结核、败 血症、恶 性肿瘤
>20
>30
≤10
成熟嗜酸 性粒细胞 >20%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红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2、白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表一红细胞计数表Rbc/L=405/100×1012=4.05×1012/L表二白细胞计数表wbc/L=112/20×109=5.6×109/L实验结果:Rbc:4.05×1012/Lwbc:5.6×109/L四.讨论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白血病疾病诊断试验的应用外周血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骨髓病理学检测、细胞免疫性及遗传学检测二、常见白细胞良性疾病分类:⒈白细胞减少症⒉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异常症如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⒌类白血病反应三、白细胞肿瘤性疾病分类⒈骨髓增殖性肿瘤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⒊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相关前体细胞肿瘤⒋前体淋巴细胞肿瘤⒌成熟B-细胞肿瘤⒍成熟T和NK-细胞肿瘤⒎霍奇金淋巴瘤等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一、血液常规检验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⒈适应证⑴造血系统疾病⑵考虑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⑶原因未明的系列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骨质破坏;皮肤损害;血沉异常增快,或蛋白尿。
⒉▲禁忌症: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如血友病。
⒊标本采集—骨髓穿刺⑴取材部位:髂后、髂前上棘,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
⑵骨髓液采集:涂片:0.2ml;骨髓培养:2~3ml,抗凝。
⒋涂片染色:瑞氏染色。
【参考范围】⒈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来反映,一般直接在低倍镜下观察骨髓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间的比例作出判断。
⑴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各约<15%,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大多为成熟型;■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⑵红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左右。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⑶粒红比值(M/E):■粒系细胞与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的比值。
2~4:1。
⑷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成熟淋巴为主,原淋、幼淋巴细胞很少见。
⑸巨核细胞系统:■1.5cm×3cm的涂片中有7~35个。
原巨0~5%,幼巨0~10%,颗粒巨10%~50%,产板巨20%~70%,裸核巨0~30%。
白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白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白细胞缺乏症是一类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
这种病症可能导致患者易受感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以及其他众多临床表现。
为了确诊和治疗白细胞缺乏症,医生们依赖于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白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首先,白细胞计数是最基本的诊断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每立方毫米4000-11000个细胞。
若白细胞计数低于这个范围,就需要进一步观察其他相关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白细胞缺乏症。
其次,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比例也是诊断白细胞缺乏症的重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约为40:50:10。
如果这些比例出现明显的偏离,例如中性粒细胞比例过高或过低,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免疫系统疾病。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行评估。
这可以通过测量免疫球蛋白(Ig)水平来实现。
正常情况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都应该在特定范围内。
若某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除了上述指标,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白细胞缺乏症的原因,如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先天性疾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
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白细胞缺乏症的确切原因。
最后,为了确诊白细胞缺乏症,通常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医生会定期检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并评估其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有助于确定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白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依赖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
白细胞计数、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其他辅助检查都对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对于怀疑患有白细胞缺乏症的个体,及早寻求医疗建议和专业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辨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在临床医学中,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和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白细胞计数方式主要依靠显微镜观察,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
为了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现今人们普遍采用自动化的白细胞计数仪器进行分类计数。
这些仪器利用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鉴定和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度。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首先将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制备、仪器设置和操作步骤。
然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白细胞的计数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提出对该实验方法的总结和改进意见,并展望未来在白细胞分类计数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免疫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该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提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预期的目标。
最后,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和预期的成果。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括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两个方面。
实验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工具/仪器。
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实验目的。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总结和结果分析与展望两个方面。
《白细胞检验》课件
# 白细胞检验 ## 概述 - 白细胞的定义和功能 - 为什么需要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的定义和功能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侵害的作用, 并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节。
为什么需要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检验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信息。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并 监测特定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见的白细胞检验
## 血常规检查 - 总白细胞计数 - 分类计数 ## 骨髓检查 ## 免疫组化检查
白细胞异常的原因及诊断
- 感染和炎症 - 白血病和淋巴瘤 - 验是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 通过白细胞检验可以得到重要的诊断信息,提高疾病治疗和管理的准确性
0405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0405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04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1)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属于人体免疫细胞,主要参与机体免疫应答与免疫防御。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为成熟细胞,骨髓中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白细胞。
一、白细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白细胞疾病表现为血细胞数量、功能或发育异常,无特异性症状或体征。
病因不明确,但与以下因素相关:1.病毒感染2.物理因素3.化学因素4.其他因素白细胞疾病的分类:1.良性: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
2.肿瘤性:急性、慢性。
(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以形态学为基础。
WHO分类,以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
)二、白细胞疾病常用的实验检测方法(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1、骨髓图片检查:低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油镜(分类计数等)骨髓增生程度—5级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常见疾病极度活跃 1:1 各类型白血病明显活跃 1:10 各类型白血病、增生性贫血、ITP 增生活跃 1:20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 1:50 再障、粒缺或粒细胞减少症增生极度减低 1:300 再障原始细胞计数原始细胞百分率:原始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百分率(all nucleat cell,ANC):所有有核细胞。
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百分率(non-erythroid cell,NEC):除去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
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5%嗜碱粒细胞<1%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课件)
基本只表达在粒细胞上的抗原
CD16、CD64、CD68、CD91、CDw136 和CD155
基本只表达在单核细胞上的抗原(CD68是 目前发现可靠的检测造血系统内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的特异标志)
三、白细胞分化抗原 (三)造血干/祖细胞
CD34抗原选择性地表达在不成熟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 上,是一个阶段特异而非系特异的抗原。目前CD34已作为能 识别人类最早造血干、祖细胞的重要标志。而CD38抗原是造 血干细胞向多系定向分化的标志之一,随着一定的分化过程 表达上调。
一、HLA抗原系统 (一)HLAⅡ类分子
HLAⅡ类分子分布比较局限,仅表达于淋巴组织中的各 种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在免疫 应答的始动阶段将经过处理的抗原肽片段提呈给Th细胞,限
制CD4+T细胞的功能,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二、白细胞膜受体 (一)中性粒细胞膜表面受体 1.调理素受体
三、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淋巴细胞
2. B细胞
细胞
表达的白细胞分化抗原
B祖细胞 B细胞在此期能最 识别的特异性抗原是CD19,同时还表达有CD34、细 胞核TdT、HLA-DR、CD40、cyCD22
前B细胞 cyCD79、CD10、CD20、CD9、CDw78、CD74、cμ+
未成熟( CD9、CD10消失,出现SIgM、CD22。CD20、CD24、CD40、CD72、CD74、 期)B细胞 CDw78、CD79的表达增加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T祖细胞(pro-T) 经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获得相应的标 志和功能。CD7是最早出现的T细胞标志,并且在整个T细胞 的发育过程中都有表达。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04
讨论与改进建议
实验误差来源分析
样本处理不当
在样本采集、运输、储存和处理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环 境条件不佳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出现误差。
仪器误差
使用不同型号或品牌的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可能存在仪 器间的差异,导致结果不一致。
人为因素
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水平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如稀释 倍数、计数时间等控制不当,均可能引入误差。
白细胞计数
取适量处理后的白细胞悬液,滴 加在计数板上,用显微镜观察并 计数白细胞数量。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每个样本的白细胞计数结果, 并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 标。分析数据,评估白细胞计数 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白细胞计数结果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得到每微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05
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
1 2
白细胞计数方法可靠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白细胞计数方法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样本处理规范 实验过程中,样本的采集、处理、保存等环节均 符合规范,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计数技巧掌握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掌握了白细胞计数的技巧 和方法,提高了计数速度和准确性。
04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提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
采集自健康成年志愿者的静脉血,使用EDTA抗凝 管收集。
试剂
包括溶血剂、稀释液、固定剂等,用于样本处理 和白细胞计数。
仪器与设备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显微镜、计数板、离心机等。
实验方法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红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2、白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表一红细胞计数表Rbc/L=405/100×1012=4.05×1012/L表二白细胞计数表wbc/L=112/20×109=5.6×109/L实验结果:Rbc:4.05×1012/Lwbc:5.6×109/L四.讨论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白细胞检验
.
10
白血病
▪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感染、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胸骨压痛 ▪ 发病率与死亡率:
2.67/10万人发病率,死亡率高(第六、第八位) 第一位-儿童和35岁以下人群
▪ 急性与慢性的区分:
根据白血病细胞成熟障碍、阻滞的阶段
.
11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一)分型的历史:
FAB 协助组
1976 FAB分型(L1—L3 M0—M7) 1985—1987 MIC分型
.
32
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 细胞;
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电镜PPO阳性;
血小板膜蛋白Ⅰb、b/Ⅲa,Ⅲa
或因子Ⅷ相关抗原(vWF)
阳性
.
33
2、 MICM分型法
M—Morphology 形态学 I—Immunology 免疫学 C—Cytogenetics 细胞遗传学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
16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L1 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um)
L2 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um)
(以细胞染色体为基础)
M—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
34
免疫学分型(Immunology)
[原理] 用单克隆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 表面/或细胞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分 析其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
特点 (与FAB分型比较): 客观、准确、重复性好; 确定细胞起源、分化阶段; 补充形态学的不足、提高分型的准确性; 不能取代形态学分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白血病疾病诊断试验的应用外周血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骨髓病理学检测、细胞免疫性及遗传学检测二、常见白细胞良性疾病分类:⒈白细胞减少症⒉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异常症如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⒌类白血病反应三、白细胞肿瘤性疾病分类⒈骨髓增殖性肿瘤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⒊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相关前体细胞肿瘤⒋前体淋巴细胞肿瘤⒌成熟B-细胞肿瘤⒍成熟T和NK-细胞肿瘤⒎霍奇金淋巴瘤等第二节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一、血液常规检验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⒈适应证⑴造血系统疾病⑵考虑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能⑶原因未明的系列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骨质破坏;皮肤损害;血沉异常增快,或蛋白尿。
⒉▲禁忌症: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如血友病。
⒊标本采集—骨髓穿刺⑴取材部位:髂后、髂前上棘,胸骨,棘突或局部病灶。
⑵骨髓液采集:涂片:0.2ml;骨髓培养:2~3ml,抗凝。
⒋涂片染色:瑞氏染色。
【参考范围】⒈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数量来反映,一般直接在低倍镜下观察骨髓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间的比例作出判断。
⑴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
■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各约<15%,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大多为成熟型;■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⑵红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左右。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
⑶粒红比值(M/E):■粒系细胞与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的比值。
2~4:1。
⑷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成熟淋巴为主,原淋、幼淋巴细胞很少见。
⑸巨核细胞系统:■1.5cm×3cm的涂片中有7~35个。
原巨0~5%,幼巨0~10%,颗粒巨10%~50%,产板巨20%~70%,裸核巨0~30%。
⑹其他细胞:单核细胞<4%,成熟型为主。
浆细胞<2%,成熟型为主。
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分。
⑺核分裂细胞为0.1%。
【临床意义】⑴造血系统疾病⑵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⑶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⑷恶性肿瘤骨髓转移⑸某些类脂质沉积病⑴急性白血病时,骨髓内大量低分化的白血病细胞在分类有困难时,可根据外周血中某些分化较好的细胞来推测出原始细胞的系列归属。
⑵鉴别诊断:①某些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变化显著不同,如非白血性白血病与再障;②某些疾病骨髓无明显变化而血象变化显著,如传单;③某些疾病血象无明显变化而骨髓变化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
⑶疗效判断:如白血病的疗效判断需要同时观察骨髓和血象。
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细胞<5%,外周血中原始或幼稚细胞消失。
三、骨髓病理学检查【正常骨髓的组织形态学】⒈造血组织⑴幼红细胞岛定位于骨小梁间区内静脉窦窦壁四周,幼红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中心,内层至外层逐渐分化成熟。
⑵粒细胞系细胞主要位于远离静脉窦之造血索状组织深部,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常单个分布于骨小梁旁以及小动脉和微动脉四周,较成熟时定位于小梁间区。
⑶巨核细胞多聚集于静脉窦窦壁外。
⑷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定位于造血主质小动脉四周。
⒉骨质。
⒊间质脂肪细胞、血管系统、神经纤维、结缔组织间基质、网状纤维支架及网状-巨噬细胞【临床意义】⑴较全面地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以及造血组织、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容积比例,如再障、骨髓增殖性肿瘤。
⑵骨髓“干抽”时,骨髓病理可反映造血情况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如骨髓纤维化。
⑶协助诊断,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累及骨髓。
⑷活检比涂片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预后,如准确地反映白血病治疗效果。
⑸可以观察骨髓组织学变化,如骨小梁变化、转移瘤、血管栓塞、骨髓坏死等。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病理学】1)骨髓纤维化(MF)※MF是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增生所替代,伴有肝脾等髓外造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骨髓活检呈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根据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病理学分为三期:①细胞期:骨髓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总面积占切片的1/3。
造血细胞大致正常,网状纤维染色“+++”。
②胶原形成期: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面积占2/3,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网状纤维染色“++++”。
③硬化期:胶原纤维广泛增生,造血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网状纤维染色“++++”。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伴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和调亡增强。
MDS骨髓病理表现如下:基质改变:血窦变性、破裂,间质水肿,网状纤维增多。
造血组织增生极度活跃或正常,少数低下。
造血细胞定位紊乱与形态异常:①幼红细胞“热点”现象,即同一阶段幼红细胞成堆分布。
形态异常成熟障碍如巨幼样变、奇②粒系未成熟细胞异常定位(ALIP),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在小梁间形成集丛。
核浆发育失衡。
③巨核细胞分布异常并出现形态改变如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3)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脂肪组织增多。
四、细胞化学染色主要用于了解细胞代谢、细胞种类鉴别,尤其是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经染色后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胞质中。
胞质中无蓝黑色的颗粒为阴性反应,出现小颗粒、分布稀疏为弱阳性反应,颗粒粗大而密集为强阳性反应,用-、+、++、+++、++++表示,计数100个原始和幼稚细胞,计算阳性率并可进行积分值计算。
【参考范围】⑴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早幼粒以下呈阳性反应,越成熟阳性越强,中性粒细胞阳性率>98%;嗜酸性粒细胞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⑵原单细胞呈阴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弱阳性。
⑶淋巴细胞、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呈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1和M0部分病例可呈阴性;M2阳性率可>20%;M3阳性程度最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阳性率可>20%;急性单细胞白血病(M5)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6)呈阴性。
【评价】MPO染色结果有时与免疫组化分析MPO抗原可能存在阳性结果不一致。
各种急性白血病诊断时仅计数原始和幼稚细胞的MPO阳性率。
髓系白血病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以阳性率3%为界。
㈡酯酶染色※酯酶包括萘酚AS-D氯乙酸酯酶(NAS-DCE,为粒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α-乙酸萘酚酯酶(α-NAE,为非特异性酯酶)和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为单核细胞酯酶),经染色后各种酶在不同种类细胞中表现出来。
主要用于血细胞的识别及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考范围】⑴急粒白血病(M1、M2)的原粒细胞NAS-DCE染色呈阳性,α-NAE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α-NBE为阴性。
M3 的异常早幼粒细胞NAS-DCE染色呈强阳性,α-NAE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不被氟化钠(NaF)抑制。
⑵急单白血病(M5)原单及幼单核细胞α-NAE和α-NBE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但酶活性可被NaF抑制;NAS-DCE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可用于两种白血病的鉴别。
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白细胞的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称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其活性在某些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中可发生变化,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与杆状核)呈阳性反应,用-、+、++、+++、++++表示阴性、阳性反应细胞分级、积分。
一般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计算积分及阳性率。
【参考范围】阳性率10%~40%,积分7~51分,各实验室有自己的标准。
【临床意义】生理因素:NAP活性受应激状态、月经、妊娠等因素影响。
病理情况主要用于:⑴感染性疾病鉴别急性细菌(尤其化脓菌)感染NAP活性显著增高;慢性感染轻度增高。
病毒感染一般不增高。
⑵慢粒白血病(CML)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鉴别:CML时NAP积分明显降低,积分可为0,CML急变后NAP活性增高,病情缓解期NAP活性可恢复正常;类白血病反应时NAP积分明显增高。
⑶再障(AA)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鉴别:AA时NAP活性增高;PNH时减低。
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红细胞增多症鉴别:真红NAP活性增高;继发红细胞增多症NAP活性无明显变化。
㈣糖原染色血细胞中的糖类物质用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反应显示。
阳性表现为红色颗粒分布于胞质中。
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反应。
对部分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参考范围】⑴粒系细胞:原粒及早幼粒细胞PAS呈阴性,自中幼粒细胞后PAS呈阳性。
⑵巨核细胞呈强阳性。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⑶幼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⑴急性白血病:ALL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ANLL-M1、M2、M3多为阴性;ANLL-M5呈弱阳性;ANLL-M6强阳性。
⑵成熟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呈阳性反应;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如传单。
⑶幼红细胞增生性疾病:①MDS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②MA、HA、AA时幼红细胞多呈阴性反应。
人体内的铁有一定量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在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幼红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含铁血黄素。
这些铁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溶液中反应,发生普鲁士蓝反应指贮存在骨髓小粒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铁。
骨髓小粒上见到浅蓝绿色均匀无形细胞外铁按阳性反应的强度分级:“—”骨髓小粒无蓝色显现“1+”少量的铁颗粒“2+”较多的铁颗粒和铁小珠“3+”很多铁颗粒、小珠和少数兰黑色小块指幼红细胞内的铁。
正常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的细胞核周围可见到1~1~2颗)、Ⅱ(3~5颗)、Ⅲ(6~10颗)。
计数100个幼红细胞,记录铁粒阳性的幼红细胞数,即为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率。
▲环状铁粒幼细胞:如含粗大深染的铁粒在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半圈以上的。
【参考范围】细胞外铁1+~2+细胞内铁19%~44%,Ⅰ型为主,无环状铁粒幼细胞。
【临床意义】(1)鉴别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常<15%)。
非缺铁贫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A、MA、AA等外铁增加,常>2+,铁粒幼细胞多增高。
感染性贫血时,外铁正常或增加,铁粒幼细胞减少,提示铁利用障碍。
⑵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显著增高,骨髓中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其常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
(3) MDS-RAS: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S)铁粒幼细胞增多,环状铁粒幼细胞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