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参考书目1.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一讲国际关系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讨论(一)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二)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三)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

(四)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

目录第三部分英国学派 (1)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1)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 (1)二、国际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4)三英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9)第二章布尔的世界秩序研究 (10)一、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11)二、国际社会秩序之维持 (13)三、国际关系中的正义 (16)四、布尔思想的内在联系 (18)第三章布赞的安全复合体思想 (20)对国际社会核心思想的再阐释 (20)对英国学派研究议题的重新界定 (22)对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主要制度的深化分析 (24)第四章巴瑞.布赞的新安全观 (26)一、《人民、国家与恐惧》:布赞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首部著作 (26)二、《人民、国家与恐怖》及近期著作 (30)第三部分英国学派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章前明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在英国学派的著作中,虽然有关方法论的本质和含意的清晰阐述不多,但它们事实上是有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赫德利·布尔在一篇抨击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文中就明确表达了英国学派对方法论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典的方法,一是科学的方法。

经典的方法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学中派生出来的理论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而科学的方法则主张理论必须“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实和能够核实的严格的、经验的程序基础上”。

布尔强调英国学派始终坚持使用经典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并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核查和证实的标准行事,国际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在方法论问题上,英国学派拒绝行为主义的方法而坚持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但由此认为英国学派的成员绝对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这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英国学派并不反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反对寻求历史的模式和规律,而是反对国际关系中的科学主义研究倾向。

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试图把国际关系研究限定在严格的科学范围内,那么从它需要逻辑或数学的论证或者严格经验程序的检验这个意义来看,这种努力是有害的”。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的互动、冲突与合作。

了解这些主要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和未来走向。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来维持秩序。

因此,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等。

摩根索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中包括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以权力定义利益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战争、结盟等。

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各国在国际事务中要保持警惕,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同时,现实主义也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思路,即根据国家利益来权衡各种选择。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完全自私自利的行为体,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主张建立国际制度和机构,以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国际合作。

自由主义的代表理论有相互依赖理论、民主和平论等。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国家更加倾向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民主和平论则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因为民主国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制度,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自由主义理论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文化和身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利益和行为不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的观念和身份所建构的。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一:选择题:1、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面的无所适从的国家有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2、冷战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战略学家是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3、马丁怀特(英国学派)将近代国际思想和理论归为三种思想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革命主义(Revolutionism)马丁怀特从一个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变为现实主义者。

他指出,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上存在着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充斥着竞争与冲突, 国际关系是一种“零和游戏”, 它关注“是怎样”甚于“应该怎样”。

理性主义关注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认为人和国家都是理性的,能够区分是非善恶 ,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睦融洽的共同进步。

革命主义更加强调人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或者是“人类共同体”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任务。

通过梳理三大思想传统的历史演变,怀特指出,三大传统并非是平行向前的三道轨道,而是三条曲折的河流,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其中, 理性主义影响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影响革命主义是两大发展趋势。

国关学者研究时应该结合。

4、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中提到的德国社会学家是卡尔曼海姆。

5、英国最早开设国际关系讲座教授的大学是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

6、最早提到国际法的是维多利亚还是格劳秀斯?7、国家主权学说重大贡献的人是博丹。

8、休谟学说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知论9、功能主义的提出者是大卫米特拉尼10、亚当斯密的学说《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

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系,它从历史背景、核心观点、实践应用、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国际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中,英国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历了多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理论体系。

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强调国际社会的整体性、有机性和秩序性,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来维护秩序和稳定。

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社会是一个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规则、机制和制度,这些规则和机制的建立需要各国之间的共识和合作。

国际社会需要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战争、贫困、环境等,这些问题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范围,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派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领域的贡献。

英国学派认为,国际法是维护国际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工具,但国际法的实施需要各国自愿合作,而非强制执行。

同时,英国学派也强调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国际组织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全球性问题。

从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依存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规则和机制来应对各种挑战。

英国学派所强调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共识的理念也将继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从而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它从历史背景、核心观点、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理解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英国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在文学史上,英国现实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为核心,强调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本文将对英国现实主义的含义、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英国现实主义的含义英国现实主义,又称作社会现实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文学的一种流派。

它在文学中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秉承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审视。

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人性、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真相,揭示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二、英国现实主义的特点1. 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详细描述,力求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他们注重细节,将人物形象、地点、事件等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由此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对社会问题的审视: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以不同形式探索社会问题,例如工业化引发的社会冲突、阶级斗争、性别不平等等。

他们通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互动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 思想深度和情感细腻: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既关注社会问题,又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冲突。

他们以复杂的心理描写,深入探讨人性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4. 反对浪漫主义和高雅主义: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与浪漫主义和高雅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追求真实、朴素的艺术表达方式,抵制虚构和浪漫的元素,着力于捕捉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

三、英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等通过对贫穷、社会阶级问题的描写,反映出19世纪英国的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悲剧。

2.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哈代以自然主义的风格著名,他的作品《远离尘嚣》、《余辉》等深入探讨社会改变和传统价值冲突,展现了农村社会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上的挣扎。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在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对19世纪社会和文学的反叛。

现代主义的思想概念是“恢复真实”,它反对艺术作品的传统形式,主张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独特的写作样式,其特点是非线性叙事、鲜明的意象、流露出的内心想法和意念。

现代主义历时几十年,既是一种艺术运动也是一种思想潮流。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始于1910年,大约持续到1939年。

这一时期被称作“现代主义革命”,标志着英国文学从传统&&开始转型。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D · H ·劳伦斯、汤姆斯·斯特恩和艾略特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语言和形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词汇和音乐性的精确把握。

汤姆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表达出了作者对社会、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现代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它对英国文学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既带来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英国,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善于运用复杂的语言和形式,通常表达出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反对文学固守传统的形式和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当代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如大众媒体的符号和语言、电影、广告、流行文化等。

英国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以伊恩·麦克尤恩、萨尔曼·鲁西迪、伊曼纽尔·卡特尔、桑德拉·欧文和吉弗瑞·欧根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

19世纪与现代英国比较总结

19世纪与现代英国比较总结

19世纪与现代英国比较总结
1、发展: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2、特征:除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①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命运,成功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明显:④女性文学的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尤其是勃朗特姐妹,被称为“勃朗特峭壁”和“一个家庭中演出的一曲奇异的三重奏”。

3、现象: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著名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等,他们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各种社会压迫,同情小人物的苦难,希望改良社会。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以三次论战为脉络,在争论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前进。

所关注的主体也由最初的战争与和平的一元向和平与发展,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

第一次论战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相关国家带了了灾难,人们都在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理想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得以兴起。

理想主义者主张通过规范和法律来调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行为,认为国家间是可以合作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第十四点原则中正式表达了自己理想主义的主张。

具体包括,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育改善;建立国际联盟,超国家组织,来协调国家间事务。

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

集体安全,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国际安全体系。

预防和制止集团内或集体外的不安全因素。

人性本善,集体安全,国际规范和国际法,国际联盟。

1939年卡尔,在《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中强烈的抨击了理想主义,并将理想主义定位乌邦托主义,批评了它不切实际,理想主义关注世界应该是怎么样,忽视了现实世界。

过度关注“应然”而没有认真的研究“实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宣布了理想主义的破产。

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修息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马基雅弗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卡尔的《二十年危机》为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因此卡尔也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或者为霍布斯状态,人人为战。

安全是国家追求的目的。

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的和手段。

合作是有限度和脆弱的。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均势是国际体系保持稳定状态的可行模式。

汉斯摩根索,是国际关系学领域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在他的《国家间政治》系统的论述了现实主义,这使得现实主义从一种思潮发展成熟为一种理论。

在该书中,摩根索罗列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等总结性的论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架构。

他从人性出发,从人性自私,天生追求权力,拓展到国家,类个人的行为,国家也是追求权力。

全球治理与国际安全治理的概念分析

全球治理与国际安全治理的概念分析
少 的 要 件 . 与 成 形 是 益 利 与 同 认 观 主 互
相 上 行 为 的 基 础 , 持 续 稳 定 的
际 观 的 产 物 , 并
主 家 认 同 与 利 益 构 也 成 国 一 家 种 在 相 国 互 是
国 互 主 观 性 .
相 与 文 化 , 价 值 和 规 范
15
结论
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各个国际关系行为者为追求 各自的利益所建立起来的沟通与互动网络,制 度或建制则是全球治理网络的骨干. 新自由制度主义将建制视为国际体系之治理的 一部份,强调透过制度的途径促进国家合作与 国际和平. 建构主义主张国际制度的形成与运作主要建立 在国际社会的规则,以及成员相互主观的认同 与实践上.新的安全观念与新的安全实践的推 出将造成国际安全治理形态的改变.
全球治理与国际安全治理 的概念分析
1
全球治理的意义
「全球治理」的分析单元是全球,区域或 跨国的权威性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体系.它 是一种复合结构,包括国家与次国家政府, 跨国企业,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与国内 非政府组织,市场,菁英团体,社会大众 都是可能的行为者;它们之间的沟通与互 动形成全球治理的网络,国家则是连结各 治理网络的基本单位.
16
建构主义中的英国学派强调国家在国际安 全治理中的独特地位.国家的互动创造出 无政府的社会.国际社会共享的价值和规 范可以做为建立国际组织的基础. 英国学派的说法结合了新现实主义对国家 主权的强调,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合作观点 以及建构主义对国际社会价值规范的重视, 有助於增进我们对全球化时代安全治理之 复杂结构的了解.
11
合作安全的特点
克 服 安 全 问 题 . 作 , 共 同 调 强 , ; 较 为 ; 制 渐 合 践 式 许 机 以 ; 防 间 的 实 形 容 边 调 突 预 员 建 范 体 的 织 , 多 强 冲 调 成 调 题 全

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

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

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与英国学派之间在三个方面存在一致:本体论上的理念主义与“弱式物质主义”、国家中心论以及在结构―能动者关系中的整体论观;二者的分歧有四点:一是价值取向的欧洲中心主义与价值中立,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古典方法与科学方法,三是国际体系演变的不同认知,四是对权力和均势原则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英国学派;建构主义;比较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关系理论新一轮的论争中,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社会学的转向,以芝加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异军突起,成为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三足鼎立的理论范式。

①当人们仔细探究建构主义的理论,或者说这些建构主义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缘起时,几乎不自觉地把建构主义与英国学派尤其是布尔的思想联系起来,有些建构主义学者甚至声称布尔应该是他们时代之前的建构主义学者。

蒂莫西・邓恩(TimothyDunne)指出英国学派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驱。

②温特在对国际关系理论定位的图谱中,明确把英国学派和自己创立的“关于国际体系的建构主义理论”都划归到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的象限内,而且在他看来位于这个位置的理论可以统称为“建构主义”。

③那么,英国学派与温特创建的温和建构主义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简单的历史继承,还是有所发展,本文拟对此做一比较分析。

一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的一致性1.本体论上的“理念主义”与“弱式物质主义”首先,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都认为国际社会的本质是观念而非物质的。

英国学派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结构是观念的,这从英国学派对其核心概念“国际社会”(或国家的体系)的界定中可以看出。

英国学派最早提出“国际社会”概念的曼宁教授认为,国际社会不是一种经验的存在物,而是一种观念的实体。

④怀特使用的是“国家的体系”概念,他强调国家之间有可能因为共同的文化纽带而彼此承认,并认同于它们所组成的整体,这与美国学者用的“国际体系论”―――强调机械互动论,属于纯粹的物质层次而忽略了文化因素不同。

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一项基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比较分析

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一项基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比较分析
些 许新 的发展 或 理解 思路 ?该如 何分 析一 体化 目前 的状 况 ?英 物 , 当然也 可 以逆 化 的 。 以主流 理论对 一体 化 的解 释的 基点是 所
国学派 为什么要 去分析一体化 ?英 国学派能有 什么收获与启示 ?
国家 中心 , 讨论 的前景 是超 国家 发展 的问题 , 是继 续保 持政府 还
l g l ytm An o o aS se e dS d ̄/
己 1 口 口年 了月 ( ) 中
{占 I 缸金 } I J
英 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 : 项基 于历史、 一
理论和现 实结合 的 比较 分析
常鹏飞 曹永伟
摘 要 本文以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基础: 英 国学派具有提供一种框架分析的潜力, 一, 这种框架能够培养一种连贯全面
英 国理 论 学 者 假 设 国 际 体系 中的 历 史延 续 性 比革 新更 重 会儿 消退 。 在 英 国学 派看 来欧洲 一体化 可 以是 一种既定 发展 的事 实 , 正
0 热情 一会儿 出现 , 英国学派( nlhco 1从产生之 日起就一直遭受着质疑: 要 ,美国学 者 比欧洲 学者 更热心 欧洲 一体 化, E gi sh o) s
的方法来理解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一体化 能够对复活和检验修正英国学派提供一个现实的平 台。利用英 国 二, 学派的三个基本学术特征去解释, 重新发现欧洲一体化 , 同时探讨欧洲一体化对英国学派的学理启示和拓展。笔者从理论、
历史与现 实的相 结合 角度 , 析 美国主 流一体 化理论 所 面临 的困境 , 出一 些 不同 以往 的见 解 . 来分 得
也是 欧洲 国际社 会发 展 的 自然结 果 。 管有迫 于全球 化 的压 力 的考 虑 , 英 国也 正式 重新看 待欧洲 一 化 的结果 , 使得 三 、 国学 派对 欧洲 一体化 的启 示 : 体和互构 的 阐释 英 整 体化 ; 最后 , 主要 的 是欧洲一 体化 所代表 的一体化 趋势 是与全 最 英 国学派 之所 以能够 越来越 引人 关注 , 正是 在于英 国学派成 球化相 联系 的, 时的一体 化 已经不 是一个 单个 的特例 那么简单 这

近代以来几种主要文学流派的区别

近代以来几种主要文学流派的区别

近代以来几种主要文学流派的区别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

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1、描写对象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3、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浪漫主义文学着力描绘自然景物,主张社会回到“自然状态",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

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

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

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

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

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作者:章前明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摘要]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

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关键词]英国学派;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国际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其中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国际社会理论非常接近于机制理论,两者都集中于制度建设和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制度是多余的观点,并强调两者是同一个传统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学术讨论的独特缘故,它们才变得彼此分离了,但国际社会理论比机制理论更深刻,它是建构的而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含义。

国内学界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学者。

王逸舟认为:“国际制度学派的着眼点和世界观更接近国际社会学派;国际制度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从一个特定问题上,反映出美国人和英国人经常出现的…异曲同工,之妙:英国国际社会学派主要从哲学、特别是历史角度阐述国际制度的问题,美国国际制度学派侧重从实证、尤其是博弈角度分析国际社会的构造。

”那么,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分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

5、主要观点 (1)人性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
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2)信奉实证原则,主张研究社会和世界的现状 实际如何,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和世界应该 如何上。
(3)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和权势的重要性,认为国 际政治充斥着权力斗争,各国通过这一斗争寻求 自身的利益。
五、新自由制度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1977)
2、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6个方面 (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 (2)国际合作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 (4)国家的优先目标 (5)意图和实力 (6)制度和机制
争论焦点
新现实主义
(4)不能混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 以其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而必须渗透到有确定 的时间和地点的具体客观过程中。
(5)不能把某一特定国家道义上的愿望同支配人类的道 德法则混为一谈。
(6)政治现实主义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特性,坚持权力规 定利益的思想政治标准,其它标准均应服从这一标准。
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
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
恢复波兰之独立性
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1917.4.2,威尔逊发表请战演讲
三、传 统 现 实 主 义
1、地位与沿革 2、思想渊源: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3、代表人物:爱德华·H·卡尔(英,最早代表)、
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昆西·赖特 4、政治哲学基础:“人性恶”
际冲突。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国 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2)权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权力太小或太大 都会有风险,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 权力。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 是安全。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新现实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源于法国。

它试图揭示和分析我们所谓的“现实”是如何被构建和塑造的,反对过去哲学流派因太过关注抽象概念而忽视了现实。

新现实主义强调对日常经验和实践的关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因素。

它试图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追求更接近并反馈于我们世界各个领域的思考方式。

新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谓的“现实”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经验被塑造和呈现出来的。

这与过去一些哲学流派的观点不同,它们相信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存在于其中。

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我们的认知和意识对现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官和社会构建的。

因此,对于理解世界的正确方式是考虑到这些感知和社会因素。

新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观察方法是多样的。

它试图通过研究个体、群体和社会系统的实践来理解现实的制度和结构。

例如,在生态学中,新现实主义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和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它还关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现实,试图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局限性”。

它认为人类主体在感知和理解现实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偏见。

例如,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一小部分的电磁谱,所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光的本质。

同时,我们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等也对我们的认知和解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新现实主义呼吁我们在面对现实时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认识到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并试图超越这些限制。

在当代社会中,新现实主义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鼓励人们关注实际经验和可行性。

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新现实主义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制定政策和行动。

在教育领域,它呼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真实世界的经验和能力培养。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新现实主义注重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呈现更真实的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英国学派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分析作者:章前明更新时间:2008-1-10 19:32:39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点击率:653--------------------------------------------------------------------------------英国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现在它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普遍承认,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非美国”研究纲领。

然而,目前学术界在对英国学派理论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误解或错误解读,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简单地归入现实主义的范式,或者认为英国学派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些学者看来,英国学派属于现实主义范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理由:第一,英国学派的核心主张与现实主义所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第二,英国学派过分重视国际秩序的思想,忽视了国际正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它对国际政治的变革持相当保守的看法;第三,由于英国学派强调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政治理论与国际理论的重大区别,以至于忽视了规范性问题。

①无疑地,英国学派拥有一些现实主义的假设和主张,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并不意味着它们属于同一个范式。

其实,英国学派的理论方法和本体论内容与新现实主义是不一致的,这不仅反映在两者在无政府状态假设、均势、规范和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上,而且也体现在方法论问题上,因此把英国学派归入现实主义范式事实上是一个重大的误解。

本文拟就对英国学派和新现实主义作一比较分析,以此来阐明英国学派是一个不同于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流派。

一英国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立于美国主流理论的一个学术特色比较鲜明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英国学派理论的基础是关于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这三个要素都同时存在的思想,其中国际社会概念是其理论阐述的核心,围绕国际社会进行系统阐述是英国学派理论的重要特点,也是它区别于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标志。

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最初是从批判经典现实主义学者如卡尔和摩根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与法律、权力与道德关系的许多特点。

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现实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如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均势等,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作了许多重要的探讨。

无政府状态的观念一直处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

当代许多国际政治理论都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学者,把无政府状态描述为国际关系唯一最重要的特征,认为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个因素派生出来的。

因此,理解无政府状态就成为新现实主义分析一切国际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英国学派的理论家在研究国际关系时,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生活的中心事实和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认为国际关系存在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国家是拥有政府、人口和主权的独立的政治共同体,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独立政治共同体。

主权国家也不同于生活在国家内的个人,它们不受制于一个共同的政府,即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8,44 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出发,提出了类似于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解释模式,强调权力、国际体系和均势等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和亚当·沃森(Adam Watson)认为,在国际体系中也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和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国际无政府结构的压力会迫使一个国家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估算时,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战略行为。

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对历史上不同国家体系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一个国家体系的存在和运行,必须包括主权国家、相互承认、大国、经常性外交、国际法和均势等要素,并认为欧洲国家体系的维持和运行,正是依靠大国、战争、国际法和外交这些机制。

他特别强调大国、战争、均势在维持国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大国在国家体系中扮演着体系秩序的管理者作用。

一方面,大国不断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控制和压迫小国;但另一方面,大国之间维持了广泛的均势,尊重对方的势力范围,努力避免和控制危机以及战争的爆发。

因此,大国在国际体系的发展中起着领导作用,它们更多地决定了国际体系的运行规则。

关于战争,怀特认为,它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表现,但战争在给国际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对国际秩序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战争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工具;从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战争是维持或调整国际体系秩序和结构的途径,国家可能通过战争来维持均势,进而维持国际体系的秩序,如果国际社会的共同准则或权力分配受到挑战,它可以通过武力来维持并恢复现状。

③关于均势,怀特认为,均势是大多数国家在多数情况下寻求自我保存的政策,只要没有国际政府,权力就会基本涉及国家的生存,国家就会寻求在各国间维持平衡。

而战争经常成为调整平衡的最后手段,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均势尽管不是战争的主要“起因”,但均势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使之保持有序的政治环境。

④均势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了国家的自由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国际社会的稳定和成员国的自由需要权力均衡,因此均势是保证国际体系运行和秩序的一个有效机制和制度。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也指出,均势是一条“永远有效的原则和规则”,均势的作用在于,它实际上有效地限制了国家的利已本性和野心,以及阻止这些本性和野心发生作用。

均势所以能发挥这种作用,是因为它促使国家以更加明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利益,即为了长远利益而限制短期利益。

⑤布尔在讨论当代国际体系中的秩序问题时,也强调了均势、大国、战争在维持国际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在当代国家体系中,均势的存在对维护国际秩序具有三个方面的历史作用:“第一,整个国际体系中存在着总体均势,可以防止国家体系被强国征服使之转变为世界帝国;第二,地区均势的存在维护了某一特定区域的国家独立,使它们不受地区强国的吞并与控制;第三,总体均势和地区均势的存在,为维持国际秩序所必须依赖的其他制度(外交、战争、国际法、大国管理等)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因此,均势是构成国际秩序的一种基本制度,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维持均势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为了维持秩序需要保持均势”。

②102,88 然而,在维持国际秩序方面,均势的这三个作用并不是完全协调的。

维持均势的原则往往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的,大国的均势经常是通过瓜分和吞并小国来维持;均势的存在是国际法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但维持均势又经常违反国际法规则。

均势机制的一个基本方法是战争和战争威胁。

维持均势需要使用武力反对别国的侵犯,不管这个国家是否违反国际法规则。

发动战争以恢复均势,用战争威胁维持均势,军事干涉另一国的内部事务反对第三国的侵犯,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已经违反国际法规则。

因此维持均势与遵守国际法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布尔认为秩序目标应优先于国际法目标,战争和战争威胁不仅决定了国际体系的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描述国际体系最基本的术语。

②181 因此,战争本身可以理解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制度。

在均势的管理中,包括偶然地诉诸战争或战争威胁,大国都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依赖于它们强大的军事力量。

对布尔来说,均势仍然保持着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均势以及大国在它们相互关系方面的持续和稳定的理解,那么国际秩序的其他因素,如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共享价值,就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国际秩序经常建立在均势、等级体系和强制的基础上。

⑥由此可见,在集中于国际体系、分析均势的作用、接受战争是国际社会的组成部分和承认大国的作用方面,布尔主要利用了现实主义传统。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怀特和布尔等人对大国、战争和均势等因素的考察是放在国家体系而不是权力政治的背景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理性主义的框架内,把均势、大国和战争视作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制度,从国家间合作而不是冲突的意义上来考察这些因素的。

换言之,他们不是为了探讨大国、战争和均势等权力因素在国家间竞争和冲突中所起的作用,而是为了分析这些因素在维持国际社会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共同规则和制度,它们能够依靠这些规则和制度来维持国际秩序。

正如怀特所指出的,国际社会秩序的维持既取决于权力分配的均衡,又有赖于一套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和习惯,如抵抗侵略的原则和以正义平衡秩序的原则等,两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因此,国际社会在道德秩序、法律秩序与均势的关系上,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关注秩序,也要关注正义,这样国际社会才能确保安全和稳定。

⑦二虽然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认识到现实主义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满意现实主义否定国际社会的存在和狭窄地定义政治家道德的做法,他们感兴趣的是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对国家之间协议而不是它们利益的理解;他们坚持世界政治秩序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存在,当代国际政治的秩序最好通过加强国际社会的制度来加以维持。

英国学派与现实主义之间分歧的中心点在于,现实主义过分夸大了无政府状态对国际生活的社会本质的重要性;错误地把规范、规则、制度和价值视为只是物质力量的反映;没有理解国际关系某种程度上是由物质力量和规范、制度的互动构成的。

这些分歧伴随着现实主义发展为新现实主义而急剧扩大了。

事实上,正是新现实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支配地位,使国际社会观点被严重边缘化。

⑧25 因此,英国学派与新现实主义之间存在着十分重大的区别。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双方对无政府状态假设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沃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并非意味着混乱和无序,而仅仅是指“缺乏具有全系统范围的权威机构”⑨104,即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府。

国际政治缺乏中央权威或政府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他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区分中推导出国际政治是一个独特的政治领域,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必然是自助体系。

由于在无政府状态下,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确保各国的安全,而对国家的现实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所以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

既然国际政治体系只能是一个自助体系,这使得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困境,国家面临的安全困境使得它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中寻求和推行权力政治,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权力政治的必然结果是无休止的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

因此,国家政治是权威、行政和法律的王国,国际政治则是权力、斗争与和解的领域。

国际领域显然是政治领域。

⑨132—136 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国家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发生战争;只有建立世界政府,无政府状态才能结束,但建立世界政府是既不合人们心愿又无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