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详解

合集下载

吕蒙正《寒窑赋》全文翻译注释

吕蒙正《寒窑赋》全文翻译注释

吕蒙正《寒窑赋》全文翻译注释《破窑赋》,传说是北宋吕蒙正的作品一、解题吕蒙正曾任太子太傅,这篇文章据说是吕蒙正为了劝诫太子(后来的宋真宗)而写的。

窑,就是窑洞。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土山挖成的供居住洞。

史载吕蒙正在发迹之前,曾一度贫穷落魄,蜗居于洛阳,每天乞僧食,夜则宿于寒窑,所以本文名"寒窑赋"。

这篇千余字的文章里,吕蒙正自述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同时列举史上诸多名人,以他们的起伏命运,来阐明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文字通俗意义深刻,讲得人世间的道理。

从农业到工业,到信息时代,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性当中的一些东西,却相不变。

今天读这篇文章,仍有意义。

二、原文全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整体研读】
这一章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值得注意的是,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见他对于这一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的门人,主张“仁政”。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作品]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作品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宋代朱熹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知识详解
《贵不能淫》
(《孟子》)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8富贵不能淫课件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8富贵不能淫课件

【词义迁移通关】
1.故士穷不失义 2.达不离道 3.修身见于世
加点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词义迁移通关】
1.故士穷不失义 2.达不离道
加点词释义 所以,因此 得志,显贵
3.修身见于世 同“现”,表现,显露
课内同义迁移 故虽有名马 不求闻达于诸侯
才美不外见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阅读对比探究】 1.【乙】文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应【甲】文中的“ ”一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安居而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丈夫之冠也 5.父命之 6.戒之曰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 怎么,哪里 冠: 行冠礼 命: 教导、训诲 戒: 告诫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7.往之女家 8.必敬必戒 9.无违夫子 10.与民由之 11.富贵不能淫 12.贫贱不能移 13.威武不能屈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答案】 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采分点:往、女、戒 )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女: 戒: 夫子: 由: 淫: 移: 屈: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7.往之女家 8.必敬必戒 9.无违夫子 10.与民由之 11.富贵不能淫 12.贫贱不能移 13.威武不能屈
女: 同“汝”,你 戒: 谨慎 夫子: 这里指丈夫 由: 遵从 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孟子

《富贵不能淫》孟子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住宅,喻指“仁” 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句短全解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 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就与 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惑乱, 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不能使他屈 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段解:孟子通过对比论证,点明能够坚守 “仁”“礼”“义”的立身处世之道的人 才是“大丈夫”。
背景资料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 文公下》。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 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 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 国,以“横”破“纵”,使各国 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背景资料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 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 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 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 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 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 攻秦。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国学拓展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属 语录体散文集,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 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对哲学、伦理、教育 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长于言辞, 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 服力和感染力;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 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贵不能淫 zāi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xī rǔ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guà n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 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yí n 此之谓大丈夫。”

精品解析: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C.①颁发②启动③发布④吸引D.①发布②吸引③颁发④启动
第二部分 活动掠影
本次研学活动,最让我心醉神迷的是“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主题展览。不必说参观了解千回百折的中外科幻发展历程,也不必说科幻阅读、科幻绘画、科幻影视等深度体验,单是看到《圆圆的肥皂泡》中能够包裹整个城市的巨型泡泡,就令人胡思乱想了!我仰起头,看着屋顶悬挂着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多种光线的映衬下,显得光怪陆离。将眼睛从屋顶转向正前方,是充满科技感的城市剪影,拼接着铮亮的镜面,让我们在现实与虚幻中来回切换。
③如果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你会选用“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答案】①.风正一帆悬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但愿人长久④.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悬、濯、涟。
③引用两句古诗文来表达你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即可;示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门头沟区2024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和词句的理解。
①“昏鸦”的意思是:黄昏归巢的乌鸦,“昏”字呼应了“夕阳”,故此空填写“昏鸦”;
②“西风”:本义是西边刮来的风,在诗词中,它的到来宣告着秋季的到来和夏季的结束,常被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如落叶、收获和寒意。因此常用“西风”代指“秋风”,故此空填写“秋风”。

富贵不能婬赏析 富贵不能淫翻译及原文

富贵不能婬赏析 富贵不能淫翻译及原文

富贵不能婬赏析富贵不能淫翻译及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者的,妾妇之道也: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妾妇,泛指妇女。

旧时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女子须服从夫家,这是错误的封建伦理。

孟子借此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于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指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译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通过景春对大丈夫形象的概括引出论题。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①岂:怎么,难道。 ②诚:真正,确实。 ③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④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主要论述了大丈夫应有的优秀品质。孟子把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 作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高尚品德;把穷达有道作为大丈夫的准则;把富贵 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作为大丈夫的节操。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甲】见《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
南安军①
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③。
【注】 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的南安军,曾绝食明志。②梅花:指 梅岭,即大庾岭。③梦中行采薇: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 薇充饥,最后饿死。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拓展探究)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案】 这句话描写的是大丈夫应有的节操,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 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时,要坚守内心;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威胁的 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
类型一
女: 同“汝”,你 戒: 谨慎 夫子: 这里指丈夫 由: 遵从 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子未学礼乎 4.往之女家 5.以顺为正者 6.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富贵不能淫》原文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导读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富贵不能淫》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

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

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战国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赏析“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

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人给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所谓“防洪堤坝”,意味着假如没有这么一道堤坝,人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被卷入滚滚洪流。

“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人:贫贱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贵不能淫”实际上富贵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恶习一样,贫贱很容易使人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

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负面形象,都源自于贫贱。

“小姐”为了钱可以放弃操行,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人的进化。

他们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而“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但是更多的穷人没有放弃,“人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人的故事,几乎就是穷人矢志不渝的故事。

他们所印证的是: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但是这两大类人都只证明了一半,而又混淆了另一半: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

贫一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一定是贫的结果。

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那当然是缺少财物以至于贫困了。

贫是一种与富相对的生存状态。

方志敏曾经写下不朽的《清贫》,他是将贫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财富。

贱,与贵相对,它不是生存状态而是生存档次;贱的本意是“价格低”,也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再引申出去,就是贱骨头,贱相。

以前有句很粗俗的骂人话,足以见得“贱”是多么的让人不齿。

专题18 《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8 《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汉族成人礼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
7.《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8.《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2、名词用作动词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思为行冠礼。
3、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C、威武不能屈: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贫贱不移】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yǎ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富贵不能淫赏析全解

富贵不能淫赏析全解

富贵不能淫赏析全解富贵不能淫赏,是一句古语,意味着富贵之人不应该沉迷于享乐和奢华。

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文化、道德、社会等多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富贵不能淫赏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贵并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有,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高尚和道德上的高尚。

因此,富贵之人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是沉溺于享乐和奢华之中。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节俭和勤俭持家的一种表现。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富贵不能淫赏这句话强调了富贵之人应该有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富贵者应该以慈善、助人为乐等善行来回报社会,而不是沉迷于奢华和享乐。

因为富贵之人的行为和品德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所以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再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富贵不能淫赏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观念。

富贵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是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应该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独享富贵。

因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而不是富贵者独享富贵,忽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的来说,富贵不能淫赏这句话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道德和社会内涵。

它呼吁富贵之人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回报社会,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应该沉迷于享乐和奢华,而忽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谦逊、勤俭、慈善的态度来对待富贵,为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

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复习丨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诗歌详解(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1.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__ ,字______ 。

______ 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______ 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性善、民本等,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______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词语解释。

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 诚:______ 大丈夫:______ 哉:______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 天下熄:______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______ 焉:______子.未学礼乎子:______丈夫之冠..也之: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______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命:______往.送之.门往:______ 之:______戒.之曰戒:______往之女.家女(rǔ):______必敬..必戒.必:______ 敬:______ 戒:______3.词语解释。

无违夫子...违:______ 夫子:______以顺为正....者以:______ 顺:______ 为:______ 正:______妾妇之道.也道:______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第一个“居”:______第二个“居”:______广居:______ ;正位:______ ;得志..得:______ 志:______与民由.之由:______独.行其道独:______富贵不能淫.淫:______贫贱不能移.移:______威武不能屈.屈:______此之谓.大丈夫谓:______4.句子翻译。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请简要分析《富贵不能淫》中,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孟子〉三章》课文详解课切预习一.作品校概《盂子》是“四书”之一。

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葛,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O知识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全文展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莱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硬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大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大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本文论证了“大n寸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枳系(一)通假字亲成畔之(“畔”同“叛”,背叛)(二)古今异义1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隆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作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愤)(五)特珠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也”表示判断)2.双重否定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竖利也,米栗非不多也。

(“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六)成语积累得道多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备课素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备课素材

第22课·《孟子》三章【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某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和一些文言句式把握两篇短文层层推理、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树立“居安思危”的观念。

【指导】反复阅读,直至成;积累见文言字词和警句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明确孟子的思想主张。

【考点】中考导航“之等为中考“”“之”“移“屈”“拂等为中考易考词语本课的两篇知文思想内涵丰富,名言警句颇多,极具教育意义中考常以名句默写和课内文言文阅的形式来考查本课对断句考查得比较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继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富贵不能淫》:题目是编者加的,“富贵不能淫”是文中的一句话,是大丈夫所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之一。

《生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文题的意思是:常处忧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主旨显豁。

【背景】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课所选的两章《膝文公下》和《告子下》。

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8.《富贵不能淫》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8.《富贵不能淫》课件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 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采分点:淫、移、屈、谓)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案】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威 震一时、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2.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以两个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指
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 从三个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3.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作“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通过景春对大丈夫形象的概括引出论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①岂:怎么,难道。 ②诚:真正,确实。 ③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④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主要论述了大丈夫应有的优秀品质。孟子把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 作为大丈夫应具备的高尚品德;把穷达有道作为大丈夫的准则;把富贵 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作为大丈夫的节操。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7.往之女家
女:
8.必敬必戒
戒:
9.以顺为正者
正:
10.与民由之
由:
11.富贵不能淫
淫:
12.贫贱不能移
移:
13.威武不能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贵不能淫详解
本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批驳有力,语言深入浅出,对后世很有影响力。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在家中,天下就就会无战事。


【评析】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至于大丈夫,则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评析】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含蓄而幽默地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中心概括】孟子论述了“大丈夫”应有的优秀品质,一是要有推行“仁道”的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气节,面对任何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

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英武之气,展现了中国古人的精神高度,他激励着我们的修养德行,穷且益坚,勇于进取,自强不息。

【重点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rǔ):通“汝”,你)
2、戒.之曰(戒:通“诫”告诫)
二、一词多义
1、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心)——《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2、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3、冠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命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指派;发号)——《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奉命于危难之间。

(命令,政令)——诸葛亮《出师表》
5、戒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第一个为“告诫”,第二个为“谨慎”)
6、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处在,处于)——明•魏学洢《核舟记》
居五日,桓侯体痛(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

在文中译为“过了”。

)——《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
三、词类活用
1、居天下之广居.(动词用作名词,居所、住宅)
2、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3、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
4、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重点知识梳理】
一、理解性默写梳理
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本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

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2、景春曰夸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依据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孟子阐明“大丈夫”是如何立身的句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孟子提出成为“大丈夫”的三大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文意理解探究
1、请你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答:“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5、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课后巩固
一、记忆性默写
1、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 ______。

2、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本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春曰夸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阐明“大丈夫”是如何立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提出成为“大丈夫”的三大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意理解检测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