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理念下的“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的“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

传统的数学课堂以“讲授式”,解题思路“固定式”,问题“嚼碎式”,思维“碎片化”等问题制约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挖掘、数学能力的发展、及数学素养的形成,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教师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趣、放、成”的引领下快乐学、主动学、深入学,让课堂换花出生命的鲜活力量!

标签:“趣”;“活”;“实”;动态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一、趣:课堂气氛“乐”——兴趣盎然,快乐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课堂教学应遵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童心”出发,凭“童眼”观察,用“童耳”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快乐味的课堂教学,让童趣盎然的课堂气氛牢牢抓住孩子学习的兴奋点,让乐学的情愫充盈在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数学有趣——创设合理的情境,唤起学生兴趣。

我教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时,小兔子要去游乐场,可游乐园的叔叔说让它充当一次售票员,如果能做到卖出的票钱数不错,就免费让小兔进去游玩,一下来了6名客人,门票17元一张,到底要多少钱呢?小兔急得抓耳挠腮,聪明的同学们能帮帮她吗?小孩本来就喜欢小动物,再加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遇到麻烦,都拼尽全力想办法,希望能尽快让小兔进游乐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二)数学有味——巧设疑团促进兴趣。

巧妙的设置疑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六年级的《鸽巢问题》时,我首先用了一副扑克牌,抽走大小王让5位同学来抽剩余52张牌,我迅速判断出第5位同学的花色一定和4位同学中的一位相同,反复游戏了3次,并让一生检验,当时迷茫而又惊讶的小眼神,简直恨不能马上知道秘密!我最后问: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迫不及待:老师讲秘密!一节课就在充满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拉开了序幕。

(三)数学奇妙——深挖教材发展兴趣。

巴蜀小学姜锡春在上《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开场,他让一个人套圈圈,然后让4个人套圈圈,问怎样站才公平,最后套圈的人越来越多,又要怎么站才公平,一个贴近生活的套圈情景贯穿全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点、面的变化过程,认识了半径、直径,不仅自然地诱发学生说出了圆心、半径的概念,而且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姜老师通过

形象的“聚点成线”的手法帮助学生形成圆的清晰表象,可谓独具匠心!尤其是课近尾声,姜老师又来一个拓展追问,“如果以你左脚为圆心、半径3米的可能是怎样的?”一语又激荡起思维的巨浪,“哦,还可能在脚下、也可能在头顶!”使学生对圆的认识,拓展到教材内容之外,从平面到立体自然生成,犹如神来之笔的追问,成就了课堂的整体美、知识的一体美、学生的思维美!使孩子们感到数学真的太奇妙!

二、活:引导学生“动”——交还主动权多项互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体现新课标对师生双边关系的“统一性”,让课堂成为“生本课堂”。

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状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中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作为教师应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智慧设计有效的问题引领,从而构建师生多项互动的,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

(一)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变一问一答式为自主学习式:每节课尽量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教师只是针对学生不能解的难题给与点拨指导。

2.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可以是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4人小组讨论、学生情境表演、师生的一问一答和讲授等多种活动和组织方式恰当组合。

3.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质疑同学、老师、甚至是教材的观点,不把“提问”看作是老师的特权。

4.开展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他评、小组评,可评价学习效果,也可以是学习态度等等。

(二)保证主体地位,以“引”促“放”

传统教育注重结果,以知识学习为主,是以知识在前,学生在后。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旦教师不参与,学生就不会思考、提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发挥自己组织者、合作者、引到者的角色。教师要用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大问题激活课堂,其有力地“引”,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地“放”。

曾经吴正宪老师在上《圆的认识》中是这样设计大问题的:“圆形的下水井盖为什么不会掉下去?”把这样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学具实验、研究,井盖之所以不会掉下去的秘密,研究透了这个问题就直指本节课的本质——“不会掉下去,是因为被一些线段卡住

了”,这些线段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直径”,在学生摆弄学具,找原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和发现直径,重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了直径的认识,就可以继续探究圆心和半径。

在这样的大问题的指引下,教师讲解会明显减少,学生自己研究的时间和机会更多,教师只需要深入的引领、适度的点拨,把课堂更广阔的时空还给学生,就真正实施了“生本的课堂”。

三、实:巧用资源“实”——返璞归真,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五条基本要求,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如今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表面看繁华一片,流畅的让人惊讶,但却不真实,好多教师不敢面对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有的甚至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提前备课,把将要可能发生的生成问题早早扼杀在摇篮里。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让课堂成为“生成的课堂”?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正视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围绕教学目标激发、捕捉、重组这种资源,不仅能促进学生实现新发展,还会让课堂呈现鲜活的“生命性”,体现教学真实的常态性。

在“生成”的课堂里,师生的智慧会在不断的碰撞中迸出火花,教学資源也在不断生成,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必将呈现,课堂会充盈着“真实味”,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常态,学生会获得个性灵动的发展,课堂将收获一份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