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管理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第1篇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实际,结合我国医联体建设的发展需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1. 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 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 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三、建设原则1. 公益性:医联体建设应遵循公益性原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优化配置:按照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3. 分级诊疗: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

4. 共建共享: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医联体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内容1. 组织架构(1)成立医联体理事会,负责医联体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服务管理等工作。

(2)设立医联体执行委员会,负责医联体日常运营管理和协调工作。

(3)设立专业业务部门,负责医联体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业务工作。

2. 服务体系(1)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3)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

3. 人才队伍(1)加强医联体内人才流动和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2)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医联体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下沉基层。

4. 信息平台(1)建设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2)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护患者隐私。

5. 运营管理(1)建立健全医联体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样本(4篇)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样本(4篇)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样本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医疗事业的持续深化改革与发展,医联体模式作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本地区具备雄厚医疗实力与资源优势的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医院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决定组建医联体,旨在通过与合作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设定: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依托医联体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联体的组织协调作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缩短患者就医等待时间。

增强医院声誉与影响力:借助医联体合作契机,充分发挥市中医院的品牌优势,提升其行业声誉与社会影响力,加深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与依赖。

2. 任务部署:建立健全医联体合作机制:与相关医疗机构确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各方权责与合作模式,确保合作顺畅进行。

完善医联体管理体系:构建医联体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明确管理职责与工作流程,保障医联体高效运转。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策略:依托医联体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加强医联体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

推动科研与教育培训发展:借助医联体合作优势,推动科研项目开展与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医院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1. 医联体合作机制构建:与合作医疗机构深入沟通,明确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界定各方权责与合作模式。

成立医联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筹备与实施医联体相关工作。

定期召开医联体成员会议,分享合作经验,解决合作难题,推动医联体工作持续深化。

2. 医联体管理体系完善:设立医联体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确立各成员医疗机构代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与定期汇报制度。

加强医联体内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建设,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与工作协同性。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应当加强医联体内资源共享,通过设置医学影像、 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医联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质 化服务
• 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检查检 验结果互认
医学 影像
检查 检验
病理 诊断
消毒 供应
人员岗位管理与多点执业
•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行人员岗位管理,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招 聘、培训、调配和管理
医联体内整合资源、统一管理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应当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设置公共卫生、财务、人力资源、 信息和后勤等管理中心,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行政管理、医疗业务、公共卫生服务、后勤服务、信 息系统统一管理,统筹医联体内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主动控制运行成本
医联体内资源共享与结果互认
医联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优化资源结构布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 沉,推进疾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预防
治疗
管理
医联体建设政策支持与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医联体建设相关政策制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实施、管理与监督本辖区医联体建设工作
• 鼓励传染病、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纳入医联体网格管理, 发挥医疗资源统筹优势,带动提升区域内传染病、精神 疾病救治能力
• 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自愿原则参加医联体
医联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范围
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原则上,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为网格内居民 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 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范文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范文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范文1. 引言医联体是指多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协作网络,旨在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是为了有效管理和运营医联体组织,达到协同作战、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目标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医联体建设、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和管理策略等方面阐述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范文。

2. 医联体建设医联体的建设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首要任务。

医联体的建设应具备以下特点:•共同目标:医联体成员应共同确定和追求目标,例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等。

•合作机制:医联体成员应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综合实力。

•协作文化:医联体成员应秉持协作文化,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共同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

3. 组织架构医联体的组织架构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典型的医联体组织架构包括以下角色和职责:•联合会长:负责整体协调和决策,监督医联体的运营情况。

•医联体秘书处:负责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包括会议组织、文件归档、信息传递等。

•专家委员会:由医联体成员选派的专家组成,负责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业务部门:负责具体的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例如临床科室、护理部门等。

4. 运营模式医联体的运营模式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核心内容。

一个成功的医联体应该拥有合理、高效的运营模式,确保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作战和资源共享。

常见的医联体运营模式包括:•专科合作:各医联体成员机构在某一或某几个专科领域形成合作,共享专科医生和设备资源,提高专科服务的水平。

•分工合作:各医联体成员机构在不同的医疗服务环节分工合作,例如一家医院负责手术,另一家医院负责康复。

•层级管理:医联体成员机构按照层级分工,上层医疗机构负责复杂疾病的诊治,下层医疗机构负责基础医疗服务和日常管理。

5. 管理策略管理策略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管理策略,可以确保医联体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5篇)

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5篇)

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一、为全面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区域内分级诊疗,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保障医疗联合体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实行由医联体领导小组组成的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三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定小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工作,对医联体建设工作事项进行协调、研判、推动。

三、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是医联体内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决策层,负责全面分诊诊疗的管理工作。

依据国家、省、市医联体建设有关精神,市、区医联体建设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要求、规定、办法、措施等,制定医院医联体管理新模式。

院长是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院领导参与制定、监控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四、院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等职能科室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层,全面负责分级诊疗质量与安全的控制工作,落实医联体工作目标,依据分级诊疗标准、要求,实施各个环节质量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监督、点评、总结及反馈。

____上级医院专家来院坐1诊、查房、讲座等,负责规范业务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____本院医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医院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激励员工学习积极性。

科长、主任是管理控制层第一责任人,履行环节质量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责。

五、各临床科室对应医联体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科室医联体管理小组。

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2)是指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和协作。

下面是医联体建设管理制度的一些重点内容:1. 组织架构:医联体建设管理需要明确各个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权责,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明确管理层级和职能分工。

2. 协作机制:医联体建设管理需要建立协作机制,包括协作的内容、方式、频率等,确保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各项工作。

3. 绩效考核:医联体建设管理需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各个医疗机构的合作情况和协作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确保医联体建设的有效实施。

郑州市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郑州市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郑州市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121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推进和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17〕8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确定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一)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由郑州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市康复医院、豫欣老年病医院、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等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整合、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形成体系完整、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管理模式试点。

(二)县域医共体由中牟县人民医院、中牟县中医院牵头,联合中牟县部分乡镇卫生院及其所属的村卫生室,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中牟县人民医院县域医共体和中牟县中医院县域医共体管理模式试点。

二、试点工作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共享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创新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加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其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

(一)制定管理章程,规范医联体运行。

遵循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制定紧密型医联体管理章程,明确管理组织架构,牵头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成员单位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实现紧密型医联体法人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分级诊疗体系。

(二)统筹医疗资源,实施同质化管理。

一是成立医务、护理、感染、药学、质控等专业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同质化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常态化管理和督导考核,确保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同质同标准。

紧密医联体实施方案

紧密医联体实施方案

紧密医联体实施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日益匮乏,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紧密医联体应运而生。

紧密医联体是指由多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的医疗服务联合体,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针对紧密医联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紧密医联体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各合作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管理。

管理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医联体管理团队,负责医疗资源整合、医疗服务规划和医疗质量监管等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的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确保医联体运作的顺畅和稳定。

其次,紧密医联体应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患者的电子病历共享、医疗资源的动态调度、医疗服务的协同配合等功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医疗信息平台还可以为医联体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另外,紧密医联体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医疗服务的协同配合。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医联体的需求,建立专科医疗团队,开展多学科会诊和协作诊疗,提高医疗服务的综合水平。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共同开展医疗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最后,紧密医联体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评价机制,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医联体的医疗服务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发现问题和短板,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同时,医疗服务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医联体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患者选择医疗机构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紧密医联体的实施方案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医疗信息平台、多学科协作机制和医疗服务评价机制,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医疗服务的提升。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共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医院医疗联合体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联合体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通辽市医院医疗联合体及其成员单位。

第三条医联体以通辽市医院为核心,联合一定区域内的专科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通过集团化、医院托管、院办院管、医疗合作等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组织架构第四条医联体设立理事会,负责制定医联体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管理制度等,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第五条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医联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协调、信息沟通、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医联体成员单位设立相应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在医联体中的工作。

三、职责分工第七条通辽市医院作为核心医院,负责统筹协调医联体工作,承担以下职责:(一)制定医联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二)协调解决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的重大问题;(三)负责医联体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四)推动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整合和共享;(五)开展医联体内部质量控制和评价。

第八条医联体成员单位承担以下职责:(一)贯彻执行医联体理事会决定;(二)按照分工负责医联体内部各项工作;(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四)积极参与医联体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五)配合核心医院开展医联体内部质量控制和评价。

四、管理制度第九条医联体内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现患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流动。

第十条医联体内部建立资源共享制度,包括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共享。

第十一条医联体内部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十二条医联体内部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成员单位进行质量评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十三条医联体内部建立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五、监督检查第十四条医联体理事会负责对医联体内部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医联体实施计划方案及对策

医联体实施计划方案及对策

医联体实施计划方案及对策医联体是指多个医疗机构在一定的法律、经济、管理协议下联合组织,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的实施计划方案及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1.设定明确的医联体组织架构,确立各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权责边界,明确医联体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流程。

2.完善医联体内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制度和规章制度,规范各医疗机构的行为和合作方式。

3.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加强医联体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能力。

二、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1.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加强患者病历、检验、检查等医疗信息的共享,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2.推动电子病历的全面应用,建立病历电子化管理系统,方便医生共享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

3.加强医学科研和教育培训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三、优化服务流程和提高效率1.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2.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

3.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建立患者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1.强化医疗机构的患者安全管理,加强医疗风险预防和控制,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和质量监控,督促医疗机构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

3.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意见,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社会参与和政策支持1.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政策支持,为医联体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2.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提高医联体的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求。

3.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医联体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在实施医联体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医联体实施方案

医联体实施方案

医联体实施方案1. 引言医联体是一种以增进患者医疗体验,并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协作医疗模式。

通过整合卫生服务资源和协调医疗行为,医联体能够在基础医疗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综合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

本文将介绍医联体实施方案,包括形成医联体的必要条件、组建医联体的步骤和关键要素,以及医联体实施的益处和挑战。

2. 形成医联体的必要条件要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医联体,几个必要条件必须得到满足:2.1 医疗资源互补性组成医联体的医疗机构应具备互补的医疗资源,包括不同专科的医生、医疗设备和药品。

只有这样,医联体才能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避免患者因为资源短缺而选择就近医院就诊。

2.2 协作意愿和信任医联体的成功需要各个成员单位的协作意愿和互信。

仅凭强制性合作是不够的,各个医疗机构需要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并愿意在协作中互相支持和合作。

2.3 医务人员的协同能力医联体需要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协同工作能力。

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医联体的运营至关重要。

3. 组建医联体的步骤和关键要素3.1 步骤组建医联体需要经历以下步骤:1.制定医联体组建计划:明确医联体的组织结构、目标和运营模式。

2.筛选合适的成员:根据医疗资源互补性原则,筛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医联体的成员。

3.签订合作协议:各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

4.建立管理机构:设立医联体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管理委员会等,负责协调决策和监督医联体运作。

5.开展业务合作:在组建医联体后,各成员单位开始协同工作,共同提供医疗服务,并开展专科、科研、培训等业务合作。

3.2 关键要素组建医联体的关键要素包括:1.领导支持:政府部门应给予医联体组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指导,激励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2.规范管理:明确医联体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规范,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医联体的有效运作。

3.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化系统,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性和一体化水平。

医疗联合体方案(四篇)

医疗联合体方案(四篇)

医疗联合体方案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由多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组成的,共同提供卫生服务和管理卫生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医疗联合体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全面的医疗服务。

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跨区域医疗协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

一、目标和原则1. 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网络。

2. 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3.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4. 加强跨区域医疗协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组织结构1. 由各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共同组建医疗联合体。

2. 设立医联体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医疗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3. 设立医疗联合体办公室,负责医疗联合体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三、服务内容1.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2. 开展慢性病管理,制定个性化的慢病干预方案。

3. 实施远程医疗服务,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

4. 推行绿色就医,建立绿色医疗服务模式。

四、医疗质量管理1.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和监测,建立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2. 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听取医患意见建议。

3. 设立医疗服务质量奖励机制,激励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五、医疗费用管理1. 遵循医保政策,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费用透明度。

2. 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保障患者知情权和合理权益。

3.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与费用的管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的平衡。

六、医学科研与教育1. 加强医学科研,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2. 合理利用医疗联合体的教育资源,培养医疗专业人才,促进医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七、协作机制1. 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联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组织形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医疗服务整合和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医联体业务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体目标。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二、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医联体组织架构。

医联体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行体系,确保医联体内部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医联体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医生、护士、医疗设备等,确保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包括患者病历、检查报告、医嘱等信息的共享,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4.推动医疗技术交流与合作。

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动医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联体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医疗事故处理、医疗纠纷调解等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6.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

医联体应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路径。

1.明确责任分工。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包括医联体管理机构、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等,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

2.建立监督机制。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医联体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加强宣传与培训。

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提高医疗人员对医联体业务管理实施方案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医疗人员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三篇)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三篇)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____年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方案旨在促进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动医疗联合体在____年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到____年,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的医疗联合体网络,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全程健康管理。

2. 原则:(1)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分类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统筹利用医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依托技术支撑,推动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坚持市场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激励,鼓励医疗机构合作,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4)注重医疗质量和安全,强化监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确保医疗联合体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

三、任务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1)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医疗联合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医疗联合体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建立医疗联合体的财政、人才、技术等支持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参与联合体建设。

2. 推动医疗联合体组织机构建设(1)建立医疗联合体组织机构,明确医疗联合体的管理层级和职责分工,提高决策效率和协调能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医疗联合体的人员配置,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1)推动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服务效率。

(2)建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共享医疗技术和经验,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1)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医疗联合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连续性。

(2)加强医疗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保障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2024年医联体实施方案(五篇)

2024年医联体实施方案(五篇)

2024年医联体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医联体是指由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多级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组织,在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协作诊疗、互备急救、转诊转院、远程会诊、医养结合等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综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24年是我国医联体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推动医联体建设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对医联体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二、目标设定1. 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的医联体网络,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2.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就医满意度。

3.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4. 推动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和社区的医疗服务能力。

5. 提升医联体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和远程医疗服务。

三、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1)设立医联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2)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督促,推动医联体建设落地。

2. 完善政策措施(1)制定医联体建设的奖励和激励政策,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

(2)加强对医联体内部医疗资源的协调和管理,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 建立医联体网络(1)建立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电子病历共享和远程会诊。

(2)推动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有序衔接。

4.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质量和效率。

5. 推动医养结合(1)鼓励养老院和社区建立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2)加强医院与养老院、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工作。

6. 加强医联体评价和监督(1)建立医联体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医联体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推动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成为一个紧迫的需求。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医联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方案旨在明确医联体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为全面推动医联体建设提供指导。

二、建设目标1.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满足患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医疗需求。

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联体建设,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医患沟通和协作: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医院、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密切合作,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体验。

4. 提高综合医疗管理能力:加强医联体内的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方案原则1. 整合资源:医联体应整合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等在内的医疗资源,形成协同作战的优势。

2. 分工协作:明确医联体内各个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各方的专长,实现任务分工和协同发展。

3. 客户导向: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4.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落实质量管理责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四、具体实施措施1. 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成立医联体的牵头单位,并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2. 制定医聘体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和发展阶段,制定医联体发展的路线图和目标,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里程碑。

3. 整合医疗资源:对参与医联体的各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医疗设备、人员和信息系统等方面。

4. 建立医联体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预约挂号、就诊记录的共享等功能。

5. 推进医患沟通:建立医患互动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并加强医患宣教和健康教育的推广。

6. 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医联体内部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各医疗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估,激励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实施方案(六篇)

医联体实施方案(六篇)

医联体实施方案根据___的工作要求,在医联体内医院管理、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协作、资源共享及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市医联体内实现“三通”即人通、财通、医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结合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方案(一)成立___机构。

医院成立___医疗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人负责的___机构—医联体工作办公室,设主任一名,干事一名,负责医联体的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施、医联体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对科室与个人医联体工作的考核考评、医联体内外的工作协调、工作档案的建立与保存等。

(二)明确院领导分工。

院长全面负责医联体政策的制订与工作的推进;一名副院长负责管理医联体试点工作办公室及医联体具体工作;其他院级领导每个负责医联体内一个乡镇卫生院医联体具体工作。

制订工作目标,每季度医院___考核考评一次,与院领导职务津贴、月奖金挂钩。

(三)实施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下派指导责任制。

对___医院,职能科室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至卫生院现场指导、教学,其中主要科室为医务质管部、护理部、院感部、预保部、科教部、设备物资部、运营部、财务部、后保部、门诊部骨干或负责人。

每三天保证一名医疗、医技、护理医务人员到卫生院现场指导、教学查房,其中主要成员为内科、外科、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药剂科、护理专业骨干或中级以上职称专业人员。

医院定期或不定期根据乡镇卫生院工作需要,下派医务人员、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至乡镇卫生院驻点工作,一般工作时间半年,实行人员轮转。

医院制订《下派人员至医联体工作管理制度》,对下派人员认真管理。

每年在卫生院至少开展新技术项目___项。

在每个卫生院开展的临床路径≧___个。

(四)实施与上述卫生院建立大科室联通工作系统,主要有以下系统。

1、急诊科急救联合系统;在___个乡镇卫生院建立基本符合标准的急诊科与院前急救系统,县医院急诊科统一指挥,协同工作,极大缩短救治路径,提高急救水平,使病员满意,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满意,政府满意。

无锡医联体实施方案

无锡医联体实施方案

无锡医联体实施方案无锡医联体是指由无锡市内各大医院和医疗机构共同组建的协作联盟,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推进无锡医联体的实施,制定本实施方案,以期实现协同发展,共享资源,提升服务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一、组建医联体领导机构。

无锡医联体将设立领导机构,由各大医院和医疗机构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医联体的整体规划、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

领导机构将制定医联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医联体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

各医院和医疗机构将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医疗设备、医疗人才、医疗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互助。

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医疗服务的互补和优势互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三、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医联体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各医院和医疗机构将加强协作,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患者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提高就诊体验。

同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四、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医联体将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对各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

通过评价体系,发现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提升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

医联体将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远程会诊、医疗大数据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

医联体将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建立医疗人才培训和交流平台,促进医疗人才的共享和互助。

通过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七、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医联体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工作,维护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2024年医联体工作制度(二篇)

2024年医联体工作制度(二篇)

2024年医联体工作制度一、完善好各种工作制度。

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帮扶、人员带教与培训、检查检验绿色通道、远程会诊、绩效管理、薪酬体系和经济利益分配等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工作人员管理机制、安全共享的信息管理机制、全面连续的健康管理工作机制,保证集团各项工作健康运行。

二、合理完善调配专家资源机制制度。

镇街卫生院要为常驻专家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设立诊室。

常驻专家要下的去、坐得住,搞好医疗管理、门诊、查房、手术、带教和会诊等工作,要遵守医院的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出满勤、干满点。

若有特殊情况,分别向所在医院和驻值医院请假。

三、开展进修培修工作制度。

各成员单位要有计划选派医务人员到牵头医院进修和参加培训。

常驻专家对驻值医院医务人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培训。

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

对在我院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至上级医院。

完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五、实现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以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数字资源共享。

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医疗服务。

六、加大宣传、加强督察考核制度。

2024年医联体工作制度(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工作制度,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医联体工作制度的基本原则1. 统一规划:根据地区的医疗需求和特点,统一规划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医疗机构和人员,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 分工合作:各级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专业分工,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优势。

3. 分级诊疗:建立健全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联体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医联体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医联体管理实施方案】为提升涪城区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科学就医格局,提高我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根据《涪城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绵涪卫计发[2017]17号)要求和2017年3月1日涪城区卫计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结合绵阳市人民医院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探索综合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多点执业、绩效管理、双向转诊和机构托管等模式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分级诊疗目录,加强我院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医疗服务机制,完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构建以综合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协作服务体系,合理引导我区群众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少群众支付比例;降低医疗(新农合)保障资金支付风险,为我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优质、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在政府主导下的加强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和积极推动“医联体”工作的不断完善,建立起以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绵阳市骨科医院、绵阳肿瘤医院、绵阳市肛肠病医院、绵阳市涪城区妇幼保健院分别作为专科协作医疗机构的,紧密联合、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运转的综合医疗联合体系,形成分级分工协作、组团式运行的网格化医疗服务格局,全面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内涵,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率和县域内的双向转诊率。

到2017年底,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我院一级诊疗科目齐全、住院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医联体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达标率达到90%以上。

三、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明确责任。

经区卫计局授权委托,以我院为牵头单位,涪城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成立“涪城区综合医联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绵阳市骨科医院、绵阳肿瘤医院、绵阳市肛肠病医院、绵阳市涪城区妇幼保健院分别作为“医联体”专科协作医疗机构。

设置“医联体”理事会、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医师团队,明确各组织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定位,建立理事会章程,完善各团队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负责“医联体”的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

政府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政策性投入,大力支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提高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软硬件设施,积极促进“医联体”整体带动效应,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运转效率,保持和维护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

(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在“医联体”理事会的决策和指导下,为高效使用人力资源,建立“医联体”内部人员柔性流动激励机制,实现“医联体”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医师团队能够在“医联体”内所有机构参与多点执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在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为减少卫生经费重复支出,由政府支持和投入、市人民医院牵头,集中建设“涪城区消毒供应中心”、“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会诊中心”、“医学检验中心”,涵盖消毒供应、超声、放射、心电、病理、检验等各专业领域,强化“医联体”内部设施设备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切实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出发点,深入贯切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我区群众就医体验。

(三)积极主动,大胆探索。

“医联体”主要以资源共享、人员互用、技术互助、管理互补、双向转诊、绩效考评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工作切入点,在各保证各成员单位独立、平等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各方工作需求和未来发展,充分发挥各方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基层管理水平、技术队伍能力和整体服务效果的改善和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服务模型的转变,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工作目标。

四、重点工作(一)建立“医联体”理事会。

由市人民医院院长任理事长,各成员单位院长、主任和专科协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理事,办公室设在市人民医院资产与运营管理部。

根据理事会章程,统筹协调“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科学布局、资源统筹、人员共用、绩效激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决议。

建立例会制度和协调机制,研究讨论工作协作问题,并负责组织“医联体”双方(或多方)签订协议、合同等,并报区卫计局备案。

(二)成立“医联体”管理委员会。

由市人民医院牵头,遴选“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组建“医联体”管理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含病案信息、病历质量等)、医疗质量管理(含输血、住院诊疗、门诊医疗等)、药事与药物治疗学管理、信息管理、医学影像管理(含放射、超声、心电等)和医学检验管理(医学检验、病理等)等七个管理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民医院医教部,制定委员会章程和工作制度,负责“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具体针对成员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质控检查、改进,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分级诊疗各项规定,设立延伸门诊或(和)建立共管病房,完成多点执业、业务培训和疑难重症的分级诊治等工作,实质性参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工作管理,积极推进优质管理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医联体”内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向理事会负责。

(三)成立“医联体”专家组。

由市人民医院牵头,遴选“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部分专业专家成立“医联体”专家组,下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学影像、麻醉与急救重症等六个小组,设置各专业组长,专家组管理办公室设在人民医院医教部,制定工作制度与工作职责。

专家组在“医联体”内广泛自主开展多点执业、业务指导等活动,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业务查房、专业培训、疑难重症会诊和病案讨论等工作,落实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效果。

根据工作需求,可聘用专家组成员担任基层机构挂职主任。

(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鼓励人员共用。

按照四川省医师多点执业有关规定,鼓励医师资源共享,区(县)级医师可以在基层开展执业、“医联体”内基层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自主调配使用多点执业医师,开展执业活动。

鼓励多点执业医师依法获取正当的`劳动收益。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共管病房的建立。

为加强基层首诊能力,在四川省及绵阳市分级诊疗目录的指导下,基层单位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与区(县)级机构共同建立共管病房,如普外科共管病房、肛肠科共管病房,利用上级单位技术资源和医师多点执业,指导基层医师共同进行管理,上级单位医师承担诊疗方案的核准和复杂诊疗措施指导责任,下级机构医师承担诊疗方案执行和落实的责任。

利用推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远程查房、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检验结果传输、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双向转诊预约(住院、门诊和检查)等功能。

(六)县级医院能力建设。

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区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医疗保障网络的龙头单位,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其能力建设的政策性支持,按照争取中央(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资金4000万元)支持一点、地方财政补助一点、医院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发展资金,从专科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业务用房改善、设施设备更新、信息化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指导能力。

力争到2020年,使其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数要达到一级诊疗科目的20%以上,建设和突出我区医疗服务特色,提升我区医疗服务在绵阳市内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

(七)成立“医联体”护理管理委员会。

由人民医院护理部牵头,“医联体”成员单位和专科协作单位共同参与组成护理管理委员会,成立工作小组,全面具体负责“医联体”单位护理管理,重点是专科护士培训、护理业务指导和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通过绩效激励,加强护理人员的柔性流动,促进护理人员共享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八)“医联体”工作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区卫计局与市人民医院签定的目标责任书,市人民医院负责组织完善“医联体”工作质量与绩效考核细则,涵盖牵头单位、成员单位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多点执业等内容,每季度进行“医联体”内部的工作考核评价奖励,每年度接受涪城区卫计局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与各单位绩效挂钩。

(九)成员单位分级诊疗工作任务。

按照区卫计局下达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以及“医联体”签订的相关工作协议,进一步规范自身运行管理,按照分级诊疗工作要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参照省、市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牵头医疗机构以及协同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落实多点执业,建设共管病房,发展临床重点专科,推广使用适宜技术,培养基层适用人才,落实基层首诊。

开通绿色通道,规范双向转诊,达到资源共享,配合发展互联网医疗,落实延伸医疗服务指导,改善就医环境条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全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十)牵头单位工作任务。

建立各级管理组织,完善管理评价机制、考核细则并组织落实,鼓励医务人员到成员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推动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促进基层机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定期安排“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参加进修学习和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医联体”内流动到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包括进修学习、专业培训、挂职等),其流动期内的劳务性报酬比照同类人员当期工资性收入执行。

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涪城区远程会诊中心、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和监护中心、医疗用品消毒供应中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双向转诊信息系统。

开展联合教学、科研协作、继续教育项目联合申报等工作,加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疑难病例联合讨论,落实重点专科建设帮扶工作,全面开展跨院会诊、查房、手术、教学活动,在成员医疗机构建立延伸特色门诊和(或)共管病房,促进技术共享、协作与交流。

通过推广实施牵头医院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按照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实施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在相同的医疗服务项目上规章制度一致、技术标准一致、业务培训一致、质控效果一致,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同质同标准,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确保城乡群众得到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

五、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联体”的建设是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的新要求,是加快建立和落实全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整体提升我区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实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和协作单位要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切实加强对“医联体”工作的领导,在协作运行、学科建设、业务管理、资源共享和绩效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