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原因,经济原因,管理原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关键字:地方债务问题建议正文: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包括:中央国债转贷、中央设立的解决地方金融风险的专项贷款、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命令直接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欠款和挂账等。
总的来说我国地方债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地方债务数额庞大;其次,地方债务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债务主体的多元化和债务种类的多元化;第三,债务管理混乱,由于没有中央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口径;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隐形化。
目前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营面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政府收入隐含风险;二是政策调整可能隐含风险,比如我国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等的不断调整;三是目前我国投资项目盈利能力隐含偿还风险。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中部某省有一个地级市,目前,市直政府债务总额达30.62亿元,相当于2007年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倍之多。
也就是说,市直可用财力即使全部用来还债,也需要7年才能还清。
如果按城区人口70万人计算,平摊到每人的政府债务约4400元。
如果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2.6万人计算(即行政在编人数)计算,人均债务近11.8万元,若按人均年工资2万元计算,需要6年不发工资才能还清政府债务。
又据了解,西部某县在2009年的财政收入大约12亿元,除去工资等正常支出,仅剩3亿~4亿元用于偿债,而该县2010年仅利息一项就要偿付18亿元。
中国当前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
早期资金来源除国家划拨资金外,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但是这些资金来源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投资。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状况分析
中国财政CHINA STATE FINANCE谢宜豪当前,由于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金融体制尚存在一定缺陷,政府职能不规范以及法律约束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地方政府负债现象较为严重,有的甚至发生局部债务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一是债务规模大且具有多样性。
地方政府出于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地方领导政绩观扭曲,盲目上马“领导工程”、“形象工程”,导致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举债,从而形成巨大的债务规模。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比较复杂,因而准确地统计债务规模难度较大,但从以下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现状。
根据2009年5月银监会统计的数据,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为7.38万亿元。
2010年6月23日,审计署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公布了该署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财政数据,截至2009年底,上述地方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71%和78%,而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接近2.8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约1.75万亿元,当年新增约1.04万亿元。
各地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本级债务余额的一半以上。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负债主体的多元化和债务种类的多元化。
从负债主体上看,不仅包括各级地方政府,还包括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等。
从债务形成分类上看,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担保或变相担保的债务、国有公司发行的企业债以及国有企业亏损或破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
二是负债日益隐性化。
以城市建设债务为例,举债进行城市建设已成为普遍现象,由此也导致城市建设债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主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组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委托建设、经营等方式将显性债务隐性化,或者由各级政府下属的各类经营公用事业的单位出面筹资,从而形成以地方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最终还是由地方政府“埋单”的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ZF债务现状及成因分析-PPT精选文档
3
4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分析
首先从未来偿债年度看,2019年 和2019年的还债压力非常大,这也说
2019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未来偿还情况
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还 是比较低的。政府需要偿还的直接债
务负担比较重,或有债务也占了很大比 重,对地方政府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可见我国的债务管理水平还处于原始状 态。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我国地方
地方政府债务中具有隐蔽性的的债务总额是 很高的,占全部地方政府债务的39. 15%。当
年中央债务余额为12. 38万亿,则我国央地政府 债务总额在30. 25万亿。2019年我国GDP总额 为56. 88万亿元,我国的债务总额相当于2019 年GDP的53. 18%左右。从直观的统计数据上看 ,我国债务总体上还是安全的,处于能够控
1
2
的主力,占地方直接债务资金来源的
50. 76%,占地方或有债务资金来源的 65. 58%,这说明银行给地方政府提供 了过多的或有债务资金,承接了地方政 府债务很大一部分风险。
5
4
3
地方政府债务用途分析
从审计署的公告来看,这些资金大部分集 中在公用设施建设等基础建设上。具体体现 在市政建设、土地收储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上。 可以推断出,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建设 与改造;另一个方面是地方政府本着“要想富先 修路”的思想,大力兴建了许多的交通运输设施 ;同时,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 釆用的方法都是易见成效但高能耗不经济的做法 ,而且这些投入都是巨大的,地方財力虽然由于 分税制改革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增长也很难跟上 地方政府的大量建设投入。因此滋生出了土地财 政和地方融资平台这两个“怪物”。从资金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原因
府并没有完全划分开 , 地方 政府为 了追求 高的 G D P增 长率 和财政收 入
的增长率 ,通 过税 收减 免,财政补 贴甚 至零成 本提 供方式 吸 引外商 投 资 ,这造成市场秩序紊乱 ,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而导致 企 业的土地成本 ,环境成本没有反映到食品 中去 ,而地方政府进行财政 补 贴的这部分资金却是 南地方政府通过借债来进行弥补 ,另一方面政府 往 往 会 主 动 进行 投 资 ,通 过 各 种 形 式 参 与 到 围 民 经 济 的 分 配 中来 ,导 致 政 府的投 资往往是低效率 的,浪费大量的资源 ,另一 方面 ,地方政府 的这 种行为也会遏 制民间资本 的投资热情 ,也会间接导致地方政府财政 收人 的减少 ,这些 问题也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反作用 。
一
4 .3对金 融体 制 的监 管缺 失
’
地方政府为了躲过 《 预算法》 和 《 担保法 》 的约 束 ,会组 建一些 融 资 平 台 公 司 或 者 地 方 政 府 亲 自 出面 为 这 些 具 有 地 方 政 府 影 子 的 融 资平 台公 司进行担保 ,而中 国大多数 的商业银行是 由政府作 为控股股东 ,在 面对 南地方政府背景的企业进行融资 申请时 ,商业银行就会 放松审查标 准 ,这使得地方政府在 违规 向商业 银 行借 款时 就变 得毫无 压力 。通 过 《 预算法 》和 《 担保法》 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 能够很好 地控制地方 政 府的发债规模 ,然而 ,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借款大开绿灯 ,使得地 方政 府 违规借款没被纳入预算管理 ,中央政府不能够全面掌握地 方政府 的债 务额 ,这也就不利于中央政府进行资源分配结果导致 由于 中央对地方政 府状况的不甚了解 ,导致 中央对地方政府 的转移支付不能 解决地方政府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这 也 是 地 方 政 府 大 规 模 借 款 的原 因 之 一 。
地方债务置换图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
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降低债务风险,我国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债务置换政策。
以下是地方债务置换的图解,旨在清晰展示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一、背景介绍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显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形成的债务;隐性债务则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PPP项目等方式形成的债务。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债务率过高:部分地区债务率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
利息负担加重:债务规模扩大导致利息支出增加,财政压力加大。
投资效益下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投向低效项目,导致投资效益下降。
二、地方债务置换政策为了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债务置换政策。
1. 政策目标降低债务风险: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率,减轻利息负担。
促进经济发展:将腾出的资源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2. 政策内容债务置换方式: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置换期限:通常为3-5年。
置换规模:根据地方债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确定。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收入。
三、地方债务置换流程1. 评估和审批地方政府向财政部提交债务置换申请,并提供相关评估材料。
财政部对申请进行评估,包括债务规模、风险程度、置换方案等。
通过评估后,财政部将上报国务院审批。
2. 债券发行地方政府根据审批通过的置换方案,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债券发行收入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3. 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将存量隐性债务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
新发行的债券期限为3-5年。
4. 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加强债务管理,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定期监测债务规模、利率、期限等指标。
四、地方债务置换效果1. 降低债务风险通过债务置换,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率,减轻了利息负担。
优化了债务结构,提高了债务安全性。
_原因_背后的原因_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_根源_探寻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
严格来说,地方政府债务本身并不合法,因为我国现行的《预算法》规定,除国务院特批之外,地方政府不得举债,而国务院至今并没有特批的案例。
但在现实中,从国家有关部门已公开的资料来看,地方政府负债是普遍的,而且债务是很沉重的。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2004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乡镇平均负债高达400万元。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致使党和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在执行中难以首尾兼顾,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没有偿还能力,甚至根本没有偿还意愿,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的伤害。
应该认识到,当政府对信用的盲目透支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导致个别地方政府信用的破产,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而政府行为往往对公众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政府视信用为儿戏,将使我们社会发展的成本成倍增加。
因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因进行根源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既是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原因”背后的原因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3)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匮乏;(4)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正规的融资渠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进行变相举债、违规融资;(5)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6)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显示“政绩”,获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大肆融资举债,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
①“原因”背后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根源”探寻李砚忠(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内容提要: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与风险控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与风险控制作者:成晖来源:《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07期我们最初接触政府性债务概念应该是国家发行国库券为主的内债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政府性外债,而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债务被广泛关注,主要是源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出现的政府性举债行为。
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债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机构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其特点是举债成因多样,债务总体规模较大,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金依存度较大,债务潜在风险较大。
毋庸置疑,地方各级政府通过举债融资,在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拉动社会投资,改善民生以及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的风险或将进一步放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极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以及金融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既有政策性挂账和国有企业改制等历史沉淀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变化和统筹监管缺乏等无法回避的现实原因。
除此,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国有土地产权不明晰和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不合理的双重制度性缺陷是地方政府有底气凭借土地财政主动举债的首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明确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只能由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代表行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是国有土地所有权代表,无权擅自处置国有土地,只能依法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处置国有土地。
事实上,中央代表的规定仅仅停留在产权宣示阶段,国有土地地方化似乎成为常规,地方政府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情况下一直代理行使着土地所有权,而中央政府在土地所有权上的地位被相对弱化。
与此对应,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也就呈不合理状态,土地收益分配主体严重错位,与土地相关的大量事权与财权被瓜分,地方政府享有大量土地所有权收益。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武亚琳 河南大学摘要: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呈下降趋势,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显现。
沉重的债务偿还压力,给中国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从目前经济状况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解决关键在于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债务监督中图分类号:D625;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02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一)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分布不均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地方官员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大量举债,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逐年增大。
由于偿债压力过高,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新债的方法来偿还旧债,长此以往,债务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有些地方的政府债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债务负担非常沉重,容易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
(吴聚稳,2009)(二)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管理混乱当前政府债务的种类较多,发行方式也各不相同,难以统计,地方政府管理分散,但却是多个部门融资。
各部门间缺少一个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造成了举债主体模糊且分散,管理十分混乱。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和举债的盲目性,很大一部分资金被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债务资金的投向不科学,规定也不够统一,大部分是根据政府的偏好和官员的需要来投入的。
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系统,信息交流平台不够统一,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协调,最终导致信息传递不流畅,无法准确全面的了解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更无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债务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最终造成了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析
我国地方政 府债务分析
2022级会计 学2班 杨婕
经济法
目录
经济法
为了应对多方面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分别从财政、货币两方面采取了积 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同时也导致了债务总规模的膨胀,成为宏 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促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地方政府债务 潜在风险大,其对国家的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构成了威胁。因 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以控制 1、介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我国具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筹集资金的信用凭证, 也就是由地方政府及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清理甄别认定 的非债券形式专项债务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大部分地方 政府债务主要是由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和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三是许多地区的地 方政府债务风险很大;四是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偿还
经济法
该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规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实施方案》编制、评审、申报等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对 提高专项债券申报质量,申报成果文件的规范性、标准 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提升专项债券实施方案编制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财政部提出,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 ,为重大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广东财贸在专项债咨 询领域将持续发力,拓宽服务链条,加强政策研究,结 合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专项债咨询服务,助力地方经济 高质量发展
我国各地区政府债务风险探究
我国各地区政府债务风险探究摘要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点之一,已是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
截至2013 年6 月底,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已近18 万亿,规模已经相当巨大。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最早出现在1950 年,为建设东北工业经济基础,发行了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
此后地方政府债券时有时停,不温不火。
欧洲债务主权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寻找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分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从中央代理走向自主发债,2014 年8 月,20 年来《预算法》首次大修,给予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合法地位,这将使地方政府债务阳光化。
从2010 年开始,地方政府进入地方债务的偿债高峰期,接连出现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违约事件,着名经济学者贾康也指出,地方政府债务若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信托产品泡沫的破裂,出现违约事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虽在总量上可控,但却存在相当大的流动性风险。
从地方债务的偿债周期上看,2015 年已进入偿债的下降通道,但由于地方政府借新还旧遍存在,使得之前测量的偿债周期也不尽准确。
从债务负担率的角度分析,中国政府的债务仍没有达到警戒线,但地方政府债务随着经济发展深化以及中央经济政策抑制,使其债务规模十分模糊,具有相当大的隐性风险。
此外,从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角度,税制不断改革使地方政府收入锐减,这就造成了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象,使得偿债来源较为单一,结构不稳定。
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过多,与中央政策目标、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道德责任等相关,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较难评估。
一般评价政府债务的指标主要有债务依存度、偿债率、债务负担率、财政赤字率等指标,但这类指标只能估算债务风险,并不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现精准把握,因而本文假设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动态发展,利用模型提出地方政府债务最优规模。
从本质上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是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双主体身份和管理体制不科学使风险进一步加剧。
中国地方债怎么欠了24万亿
中国地方债怎么欠了24万亿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许多人却还是云里雾里。
地方政府借债欲望来自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改革后的财政窘迫,以及不惜一切代价的GDP竞赛。
在融资平台公司的掩护下,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这个金字招牌不断扩大借债规模,最终酿下恶果。
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根据国家审计署和中国财政部,2012-2014年,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分别为15.89万亿、17.89万亿和24万亿,地方债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德国GDP。
媒体上常说的“地方债”,就是指这里提到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而不是狭义的地方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
1992年试点分税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正式实施。
1995年《预算法》实施,地方政府被禁止发行债券、向银行借债。
1996年举借债务的省级政府达到100%,市级达到90.05%,县级达到86.54%。
1814年内森·罗斯柴尔德替英国将军威灵顿运送黄金。
1998年应对金融危机,债务余额增长率出现猛增,高达48.20%。
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出台四万亿政策,地方债暴增61.92%。
1850年代罗斯柴尔德家族涉猎广泛,从铁路到政治应有尽有。
2011年审计署第一次审计结果出炉,截止2010年底地方债超10万亿。
2014年地方债达到24万亿,中国开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随着地方债规模不断膨胀,“中国将陷入债务危机”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官方则屡次自信地拍胸脯,称“中国地方债总体风险可控”。
中国地方债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依旧是雾里看花,特别是由于专业术语过于晦涩艰深,恐怕没有多少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地方债到底从何而来,地方债为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及中国地方债高企是否有风险。
1994年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的收入变少了,但该干的活一点儿都没少,催生借债欲望。
这一切,都得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税制”改革说起。
在分税制改革前的80年代,中国主要采取“财政包干”模式,就是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地方只要缴满中央规定的税收数额,剩下的财税收入都归地方自己,多挣多得,少挣少得。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困局分析及解决途径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困局分析及解决途径作者:赵耀煌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20期摘要:2008年以来,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减弱。
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增加支出,使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并在债务管理中出现了大量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及其根源,并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控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根源解决途径一、地方政府性债务概况根据中国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 亿元。
2013年度,地方政府的本级财政收入为68,969.00亿元,即便不考虑担保等或有负债,仅政府直接由偿还责任的债务就达当年财政收入的158%,偿债风险不言自明。
从支出结构看,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10.89万亿元债务中,用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为8.78万亿元,占87%。
其中,除用于土地收储的债务形成了大量土地储备资产;用于轨道交通等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的债务,项目回收周期较长,项目收入难以保障债务本息的归还。
从政府层级看,省级、市级、县级、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为17,780.84亿元、48,434.61亿元、39,573.60亿元和3,070.12亿元,县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占地方债务总数的39%,鉴于其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这部分债务的到期兑付风险更大。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根源从审计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当年有8个县区举借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此后,各地开始陆续举债。
至1996年底,全国所有省级政府、90.05%的市级政府和86.54%的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预算法》第20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28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
现实中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公开或隐藏地,直接或间接地借了大量的债务。
本文将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影响与对策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情况政府债务一般是指政府或者其所属的行政机构等举借的债务,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了严格地限制,但是当一级政府无力承担它所担的支出责任时,这时政府就存在了事实债务了。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规,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的一篇报道指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类型至少有四种,最大金额的是由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为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提供方便--也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此外还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拖欠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款等。
2010年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报告了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首次披露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
审计署披露的情况显示,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政府,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
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
中国债务知多少
中国债务知多少作者:张嗣兴来源:《投资与理财》2011年第09期专家估计,若包括或有负债,中国总负债占GDP的比例高达77%。
然而,事实比分析的更为严重,20lO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超过15万亿元,占2010年全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万亿元的181%。
即便考虑基金收入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率业已超过100%。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债务了解,仅限于每年“两会”上财政部报告中关于中央政府的债务,认为中国的债务负担偏低可控。
比如,2010年底的债务是6.5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和日本的债务占GDP的比重。
但这个数据不包括大型国企、地方政府甚至于中央部委所持有的债务,是中国不完全债务。
中国现在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阶段,世界经济复苏也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现在中国经济本身还存在许多难题。
此刻,如果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任何重大问题稍有失察或处理不当,即可能使最根本的经济利益受到伤害。
债务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问题,早已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2010年四部委曾对此联手做过清查。
其中,五组数字引起政府和各界特别关注。
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约6万亿债务中,80%负债是欠自银行的;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中,一半以上是地方政府所欠的;三是商业银行40%的所增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四是12个省市的贷款债务率超过100%,负债率最高的省份的负债率达到300%以上;五是四部委组织的地方融资平台清查发现,2万亿元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约占地方政府总债务的1/3,已经达到“债务风险较高”的程度。
然而理性地看,可怕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至今尚没有被多数人重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体制机制风险。
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即各级地方政府组建的、以融资为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公司等。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预防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预防一、前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飞速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论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证实。
二、地方政府债务成因1.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他们只能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
2.地方政府财政体制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央财政划拨资金少、地方政府财权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借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3.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中,各地政府需要达到一定指标才能获得中央政府的财政划拨资金。
为了获得更高的考核分数,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负债来实现建设目标,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原因之一。
4.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很多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渠道的财政收入。
为了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他们会通过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项目等方式来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这种行为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5.金融杠杆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间的关系密切,而银行放贷也存在杠杆效应。
银行可以通过放贷来创造更多的存款,而银行贷款的一部分又用于购买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
这种金融杠杆的作用,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
三、地方政府债务预防措施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增加财权,让地方政府自主财政能力得到提高,避免通过借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2. 调整政绩考核体系调整政绩考核体系,避免政绩考核与借贷挂钩,降低地方政府借贷意愿。
3. 建立稳健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稳健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审计机制等,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
4. 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制定严格的财政预算,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避免违规借贷。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作者:艾锦龄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32期摘要:自2018年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通知》(财预[2018]34号)以来,中国地方债务管理进入新阶段。
本文主要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财预[2018]34号文件所提出的“借、用、管、还”四个解决渠道,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PPP模式借用管还中图分类号:F810.6;F812.5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发展GDP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强公共服务的水平,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给予支持,这也加大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资金需求的增加,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借贷,在不同程度上负债经营。
截至2017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为29.95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国债余额13.4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万亿元。
同年GDP总额为82.71万亿元,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6.2%①。
2018年3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通知》(财预[2018]34号),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自2015年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在3年左右规定时间内发行置换债券起,到2018年已到达收尾阶段,根据财政部统计,2018年1-3月全国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195亿元。
其中,一般债券1426亿元,专项债券769亿元,均属于置换债券。
截至2018年3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6101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
②也就是说,近年来,虽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额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总体可控状态。
2018年3月,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通知》(财预[2018]34号)(简称34号文件),提出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入新阶段。
地方ZF债务现状及成因分析
问责制并不完善
由于体制和机制双方面的原因,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备的问责机制。因此
,地方政府官员有足够的举债动机进行举债,至于还与不还都对政府行动没有约 束力。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时积极主动借钱,而还钱却可能是下一任政府官员的事
这种政策上的影响力甚至远远大于管理本身的不健全。2008年 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用来救市,地方随后两年就打算投入更多的 资金来匹配中央的资金,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跃上一个新台阶。
地方政府债务的内在原因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监督机制缺位
问责制并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
混乱的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国情,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己经确立,但是各项制度仍在摸索中前行
。旧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虽然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 求,某种程度还对经济形成了妨碍,但是新制度没到位的情
况下也只能继续使用旧制度。政府要带领地方发展经济,就需要很 多的资金,这种旧的投融资体制就成为了一个掣肘的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因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大小也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市政建设、土地收储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上。 可以推断出,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建设 与改造;另一个方面是地方政府本着“要想富先 修路”的思想,大力兴建了许多的交通运输设施 ;同时,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 釆用的方法都是易见成效但高能耗不经济的做法 ,而且这些投入都是巨大的,地方財力虽然由于 分税制改革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增长也很难跟上 地方政府的大量建设投入。因此滋生出了土地财
地方ZF债务现状及成因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及预防透析.pdf
我国法律中早有明文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条: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二十八条: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但是目前地方政府举债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虽然法律上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但地方政府举债在实际中却也普遍存在,而最后当地方政府失去承担债务能力后。
最后买单的往往就是中央政府。
那么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的管理,防止风险出现就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政府债务的情况分析 债务的来源可分为:由财政部门作为市级政府债权债务代表人或担保人、反担保人举借的政府债务包括外债和内债两部分,外债包括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内债包括国债转贷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等。
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上述债务大多为长期债务。
即转贷期为10年以上。
从债务偿还构成来看,主要分为:债务本金、债务利息、承诺费、滞纳金或罚息。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债务而无能力按期偿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以及相应产生的后果,导致政府财政不能正常运转。
拖欠干部教师工资和职工养老金,以及无力进行公用事业投入等。
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地方政府举措超过了地方经济和财政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举债与个人、企业的借债一样,借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其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即政府债务规模必须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水平相匹配,也就是说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债务负担率(当年债务余额,当年GDP)这三个指标要适度。
否则,就会加剧财政困境,从而导致政府债务风险。
(二)举债项目各环节管理不到位。
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项目立项前往往关注的是项目要不要上。
没有做到全面的投资估算,实际支付时超概算情况严重,特别是一些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这样就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从总量上看,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但市场普遍担忧的是“是否会在一些局部区域出现问题”。
本文将对全国30个省市(西藏没有公布数据)地方政府债务的横向对比分析,从各自债务规模及在全国中的占比、债务在不同层级(省、市、区县、乡镇)的分布结构、举债主体特征、债务类型、债务投向、偿债压力及风险等六个维度展开。
一、债务区域分布:东部占半壁,江苏省为首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11省市)占比47.5%,其中,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和山东占比较高;西部地区(11省市)占比28.7%,其中,四川、重庆占比较高;中部地区(8省市)占比23.6%,其中,湖南、湖北占比较高。
分省看,江苏、广东、浙江、四川、上海和山东,依次是中国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合计占比三分之一。
二、债务层级分布:不发达地区在省级,发达地区在区县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市级层面,占比40%,其次是省级和县级,乡镇债务占比较低。
与地方财力直接挂钩的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其在不同层级的占比结构差别比较大,省级较低,为34.2%,市级66.4%,县级78.5%、乡镇84.2%,这反映出:层级越下沉,债务偿还对财力的需求越大,这与中国目前地方基层政府财力吃紧形成“倒挂”局面。
区域比较看,总体上,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负债占比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区县负债占比较高,其中,山西省级负债占比最高,达到62.4%;浙江、四川、贵州、内蒙古、重庆区县级债务占比较高,占比在50%以上。
这给出的提示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平台及其他负债单位的偿还资金来源和再融资能力是关注的重点,而发达省份(特别上述重点省份,包括几个西部省份),由于负债层级下沉,而且较为分散,债务整顿和管理,财力的纵向平衡更为重要。
三、举债主体:不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机构占比较高
分省/市看:第一类负债主体是融资平台,其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主要是湖南、重庆、安徽、湖北、广西,占比在60%以上,江苏、陕西和海南占比也比较高,分别为57%、53%和52%。
这些区域大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省份。
第二类负债主体是政府部门和机构,欠发达省份该类负债主体负债占比较高:山西、新疆、宁夏、吉林占比50%以上,内蒙古、青海占比45%以上,云南占比35%以上。
第三类负债主体是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省市,该类债务占比较高:福建、甘肃占比40%以上,上海、浙江和天津占比近35%以上。
第四类负债主体是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少数几个省市占比较高,北京占比近50%、河南占比25%。
四、债务类型:山西、江苏、浙江、重庆信托占比较高
与2010年底的债务结构相比,贷款占比下降,而BT负债、信托融资“爆发”,城投债也明显增长。
受各类金融机构风险敞口管理特性不同,以及各省经济增长结构差异影响,地方政府负债类型在各省差别也比较大。
对于银行贷款,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贷款融资在东部区域占比较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
对于信托融资,山西通过信托融资负债的比重非常高,几乎占了其债务的30%,规模预计在1100-1200亿,占全国地方政府信托债务的10%左右,2014-2015年进入偿还高峰期。
其他信托融资占比较高的省份还有重庆、浙江、江苏。
江苏、浙江、重庆和山西的信托融资占据了全部地方政府信托融资的40%。
BT负债,该项占比较高的省份可能是贵州、四川、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其中贵州占比达到27.3%。
发债融资在中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省份中占比较高,如安徽、甘肃、青海、宁夏、江西、黑龙江、新疆,相关信用风险也需要警惕。
另外,据城投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地方政府城投债到期规模约3500亿,到期规模相对较大。
五、债务投向:东部投市政建设,西部投交运设施
从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支出投向看,主要投资于市政建设5.8万亿(占比34.6%)、交运设施建设4.1万亿(占比24.4%)、土地收储1.9万亿(占比11.2%)、保障性住房1万亿(占比6.5%)。
分省看,天津、上海市政建设占比最高,基本在50%以上;湖北、江苏和广东占比也比较高,近40%。
交运设施建设占比较高的省份是山西、陕西、河北、福建和云南,山西高达57.8%,陕西达45.5%,其他三个在35%-40%之间。
四个直辖市,负债用于土地收储的比重“奇高”,北京占比44.4%,上海22.5%,天津19.2%,重庆16.8%,这主要受这些区域房地产市场过去景气度较高,政府通过负债收储土地意愿较强,相关债务占比也比较高。
六、偿债压力:普遍存在,重庆较高
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究竟有多大的风险?从债务率(债务规模/财政收入)看,全国平均水平是120%,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重庆(190%)、湖南(165%)、天津、陕西、河北(三个均在150%以上),山西、上海、云南、吉林(三个在140%以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财政收入的比重看,全国平均水平是70%,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100%)、重庆、贵州、云南、湖北、上海(五个在90%以上)、吉林、海南、河北、四川(四个在80%以上)。
从负债率(债务/GDP)指标看,全国平均水平是35%,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贵州(接近80%)、重庆(近60%)、云南、青海(二个在50%以上)、甘肃、海南、上海、北京、陕西(五个在40%以上)。
综合上述指标,偿债压力从高到低排序是: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北、湖南、湖北、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甘肃、青海。
比较集中、突出的分布于西部地区。
另一方面,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中,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的依赖程度较高,从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额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比例看,全国平均水平是40%,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浙江、天津(二者接近65%)、福建、海南、重庆(三个50%以上)、江西、上海、湖北、四川(四个40%以上)。
上述省份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及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状况对债务偿还构成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中看出,重庆一方面偿债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其风险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
通过比较审计署关于地方政府未来几年债务偿还规模与我们的预测值,发现: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规模为3.56万亿,略高于我们预测的3.2万亿,根据测算2014-2016年,地方政府借新还旧规模在2万亿左右,有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