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那么,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简言之,就是以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语文教学活动。对话式教学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民主性与平等性。对话的思想本身蕴含着民主性与平等性;没有民主与平等,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不能实现对话。
2、开放性和互动性。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交往中沟通,在对话中理解。
3、教学关系的接近性。对话教学关系主张参与者应在共享的空间(或位置)中进行交流,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影响。
对话教学关系的接近性从本质而言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遇”关系;对话教学关系的接近性使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灵魂再生的向导,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进行催生。
4、支持、信任与肯定。对话教学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氛围中进行。支持是指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彼此互动协调的氛围;信任是对话关系存在的基础;肯定是对话教学中一个重要保证。
5、生成与创造。
对话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教学,它不仅仅是把文本上的即外在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更应时刻充满着创造,并且在这种创造之中形成自己的批判意识。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让学生自主构建认知,而非创造全新的思想与观念。
二、建构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的策略
1、培养对话主体意识,加强互动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独白式”表演的状况,注重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与教师讨论、与同学分享的主体意识,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话不应只是话语形式上的对答,而应是民主平等关系的确立,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沟通和彼此的接纳。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师生共同成长,教学应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的活动。
2、精心设计有价值的对话主题
话题是展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好的话题往往决定着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师生围绕话题进行对话,使问题不断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同时问题又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和支撑对话体系的桥梁。因此要精心设计话题。话题来源于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段冲突、一对矛盾,有价值的话题往往是开放的、动态的、不确定的,蕴涵着多重的分析视野,多样的解决途径和异彩纷呈的答案。对话主题有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师生共商型,这三种形式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还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使预设和生成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对话教学的效果。
3、重视文本,倾心对话
教师首先要重视文本在对话中的基础性地位。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感受、所发生的联想都应该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文本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漠视文本,那么对话就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其次,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解读文意。新课标提倡个性化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本进行随意性解读。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不能漠视文本的存在。引导学生读文本前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倾心投入,从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作品,与文本蕴涵的空白与未定点对话,达成视界融合。
4、启发诱导。智慧导引
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
不足,他们的阅读活动有—定的局限性,对文本解读产生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对话需要一种价值导引。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对话进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文本解读的偏差,并启发诱导,巧妙点拨,进行智慧导引,积极矫正,做到去伪存真,否则多元化就失去了依据和意义。要让学生的独特感受接受文本价值取向的甄别,从而把语言系统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融为一体。面对不成功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态度明朗,既不能棒喝,也不能含糊其辞,不要为了“尊重”学生而盲目赏识,而应该采取有效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方向,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价值导向和深层意蕴。
5、倡导个性化阅读,绽放个性风采,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教学目标确定要注意学习主体的个性层次差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其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知,运用诵读涵泳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