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
推力与拉力——中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初探
![推力与拉力——中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9caa348a8956bec0975e33b.png)
权 地 位 产 生 “ 力 ”,吸 引 和 拉 动 农 村 人 口走 出 土 地 走 向 城 市 。 与 此 同 时 , 乡村 也 存 在 阻 碍 劳动 力 转 移 的 拉
“ 力”,城镇 也存在不利 于人 口流动的 “ 力”,正是 在上述 各种 “ 力 ” 和 “ 力” 因素综合 作 用下 , 拉 推 拉 推 中世 纪英格 兰农村 劳动 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 定发展 ,畜牧 业 、纺 织业等非 农行业逐 渐兴起 ,城 市化 水平
t e b s o h a tr i d sr l a in a d mo e n z to n me iv lEn l n . h a e fr t e lte n u ti i t n d r ia in i d e a ga d a z o Ke r s: Me i v l E g a d mi ai n u b n z t n p s ul y wo d d e a n ln g t r a ia i u h p l r o o
市 化 经 验 所 得 ,不 过 ,对 我 们 考 察 一 番 中 世 纪 英 国 农 村
S .李 的 “ 口迁移 理论 ” 人 、库 兹涅 茨 的 “ 口再 分 布” 人 理论 、舒尔茨 的 “ 资与收益 ”理 论 、托 达罗 “ 投 r 预期 收 入 ”理论等 ,其 中唐 纳德 ・ 博格 等人 于 2 0世 纪 5 0年代
末 提 出 了一 种 “ 力 一 拉 力 ” 理 论 … 推 。 其 主 要 内 容 是 ,人 口流 动 是 两 种 不 同 方 向 的 力 作 用 的 结 果 ,一 种 是
其主要内容多出自现代史家研究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人口流动和城是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市化经验所得不过对我们考察一番中世纪英国农村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因素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仍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视一种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
我所认识的城市化
![我所认识的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f9602fed630b1c59eeb510.png)
我所认识的城市化一﹑概念城市化的涵义分为狭义和广义。
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三﹑本质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
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 6.5%。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欧洲和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它们的城市人口从1850年的0.4亿增至1950年的 4.5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8%。
与此同时,其它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到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8.4%。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
![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1c1cc67c281e53a5902ff0e.png)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二〇一七年五月目录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 (4)1.推拉理论 (4)2.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5)3.地位获得模型 (5)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状况综述 (5)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发展状况 (6)1.向上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但也受到阻隔 (7)2.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水平流动加快 (7)3.向下流动状况时有发生 (8)四、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 (8)1.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强 (9)2.农村青年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 (9)3.农村社会流动中主要以精英流出为主 (9)五、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与再生产机制 (10)1.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制度排斥机制及作用路径 (10)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及作用路径 (11)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社会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流动率比较高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最先对社会流动展开大规模研究的是人口学和经济学,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到20世纪20年代社会结构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
面对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
国内社会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流动的热潮。
一、社会流动理论综述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是索罗金,他在1927年发表了《社会流动》这本著作,从而也开创了社会流动概念的先河。
在索罗金的著作中,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被人类活动创造的或修改的任何变化,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
在当今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流动的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社会学中所强调的社会流动是区别于人口学所研究的“人口流动”和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流动”,因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所强调的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https://img.taocdn.com/s3/m/8180fb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f.png)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迁移在当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高中地理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口流动形式。
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而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往往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他们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主要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一些发达城市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其他城市迁往。
相反,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城市由于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流出。
3. 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选择迁移到其他国家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吸引了许多移民。
而一些冲突和贫困的国家则面临大量人口离开的问题。
第二部分: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能够解决城市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移民对国家的经济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带来更多的消费和劳动力资源。
2.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移民可能会带来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社会文化。
然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会导致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如社会矛盾、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增加等。
3. 环境影响人口迁移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导致城市规划、交通压力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也可能导致土地荒芜和农业生产的下降。
第三部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的方案1.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人口迁移的管理和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减缓人口迁移的不均衡性。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172a86e53a580216fcfe17.png)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
4.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信息化在四个方面对城市化有促进性作用。
6.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 强调区域要素在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7. 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 城市化的外延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 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动的前提, 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 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 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7b0d1c4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9.png)
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再修正一、概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城人口流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更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对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与模型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人口退出视角作为解释乡城人口流动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该视角主要聚焦于农村人口因何种原因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城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现有的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在解释乡城人口流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模型在考虑影响因素时可能过于简化,忽略了某些重要变量的作用或者模型在解释流动过程时缺乏足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难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对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进行再修正,以更准确地解释乡城人口流动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乡城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深入分析农村人口退出视角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提出一种更为完善的修正模型。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更多影响乡城人口流动的因素,并引入动态分析和复杂性思维,以更全面地揭示乡城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背景介绍:乡城人口流动现象及其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乡城人口流动现象愈发显著,成为影响农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一流动现象不仅反映了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乡差距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人口流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
同时,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动力。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城乡统筹视域下乡村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
![城乡统筹视域下乡村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7ccb638b90d6c85ec3ac6e2.png)
乡二元结构的产生 。另一方面 ,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 剪刀差” 、
统筹城 乡是我 国在这一形 势下为破解 城乡二元结构所
乡村 人口戢 I 人 I 7 01 7 5 5 8 7 7 8 3 8 9 7 8 黼 万 9 4 9 6 0 5 41 8 5 4 l 乡村 人 口比例1 l 8 .8 8 6 % 2o 0.1 7 . 9 7 .9 7 .6 62 35 09
6 .8 5 . 37 61
城 乡统筹视域卞 乡村 内部动 力机制 的形成
◎ 蒋贵凰
摘 要 : 国农业人 口众多, 我 国情复杂, 仅依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 市迁移难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城 乡统筹。以引导的方式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高农业生产能力, 提 建立具有内部动力机制的新型农村。 才是长远之计。 这种 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 需要六个方面
因此 ,新农 村发展模式” 发挥备村的优势 , “ , 从 中可以看出 ,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 , 尽管 农村 人口所占比例逐 力发展农村经济 ,
构建乡村内部动力机制才是可行之路 。 这 渐降低 , 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 但农村人口总数减少的数额却 形成农业特 色产业 ,
十分有限。
表 1 1 7 — 0 6 我 国 乡村 人 口数 及其 比例 :9 8 2 0 年
数据来源 :0 7年 中国统计年鉴 20
一
二、 乡村 内部 动 力机制 的 形成
5 — 0
正如 肉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 外因通过内因起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公用设施建设 . 按照统一规划 , 逐 作 用一样 , 无论是支 持城 乡统筹发展的制度还是政策 , 都需要 步完善与农民生活密切相 关的学校 、 乡镇卫生院 、 村级组织 阵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796c42a77232f60dccca17e.png)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20 -- 20 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学号:姓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 导论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1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2。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城市、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
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于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同时还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
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3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3.1 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内涵的研究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内涵的研究,学术界代表性的观点有:所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孙中和,2001;高云虹,2003;钟秀明,200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其城市化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3.2 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2012)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进行分析:城市化1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和趋势,它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城市成长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进城的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进城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7ba7c1cf8bd63186bcebbc68.png)
村 劳动力获 得城 市工 作机会 的概率 和城市 的失 业率 成 反 比; 四是人 口流 动 率 超 过城 市 工 作 机 会 的增 长
率, 不仅 是 可 能 的 , 而且 是合 理 的。可 见 , 民进 城 农
彻 底放弃 务 农 所 承 担 的 风 险 。他 们 “ 可攻 、 可 进 遍
守” 既 可 以通过 务农 保 证 基 本 生 存 条 件 。 可 以通 , 又 过从事 非农 产业 提高 收入 。随着农 业 劳动生 产 率的 不断提 高 , 务农 时间 比率也 会 不断变 小 , 他们 拥有 自 己的土地 、 房 及其 它农 民 可 以享 受 的权 利 。理 性 住 的“ 济人 ” 经 必然会 暂 时进 城 , 返 于农 村 与城市 , 往 而 不会永 久地 迁往 城市 。这 是 我 国农 村 存在 大量 兼业
a 尚 未 实 现 产 业 转 移 的 农 民 不 愿 意 进 城 。 要 . 主
农 村剩余 劳动力 向城 市 和非 农 产业转 移 和集 中的过
程 。在发展 经济 学 中 , 易 斯最 早 提 出了人 口的流 刘 动模 式 , 证 了劳 动力 由乡 村 向城 市 转 移 的 问 题 。 论 基 于若干假 设前提 的不合 理性 和重工 轻农 的政 策结
论 ,O世纪 7 2 O年代 以后 , 这个 模 式 被逐 渐 兴起 的托 达 罗模式所 取代 。托 达罗研 究 了发展 中国家人 口流
动 的规律 , 对农 村人 口流 入 城市 和城 市 失业 同步 增 长 的矛盾 现实地 做 出 了合 理 的解 释 , 认 为人 口流 并 动是 城 乡预 期 收入 的差 异 造成 的 。概括 地 说 , 达 托 罗模 式涵盖 了 以下 4方 面 的 内容 : 是 人 口流 动 的 一 基本 力量来 源 于迁移 者对 比较 收益 与成本 的合 理经 济考 虑 , 中包 括心 理 因素 ; 其 二是 预期 的 而非现 实 的 城 乡工资 差异使 人们 作 出移 入 城 市 的决 策 ; 是 农 三
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b004ca365ce050876321388.png)
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实例探析摘要:城市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还不同程度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而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就是深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研究,通过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准确把握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影响城市化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和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八手,结合实际案列,提出了从经济增长、企业规模集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等方面探讨经济区动力机制的政策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黔中经济区、探析1、城市化的含义和动力城市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状态,是国家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人口数量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地域集中的过程,还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不断推广延伸的过程。
现如今世界城市化都在不断提升,我认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就是能够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进行工作以及学习生活的各种因子。
在城市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市发展提供市场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最基本的动力.因而.城市化开始阶段往往起步于农业良好的地区。
工业化也是城市化动力之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因,它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的体现;城市化是果.是工业化在空间形式上的表现。
同时工业化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
2、黔中经济区案列分析2.1黔中经济区概况黔中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经济区之一,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经济区域。
黔中经济区范围包括贵州省贵阳市以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仁怀市,安顺市、平坝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惠水县,共计33个县(市、区)。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c7ea734431b90d6d85c745.png)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ae1cfe19b89680203d8257b.png)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是不够的。
例如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控制城乡人口迁移的政策,以避免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再如,我国解放后的前30年中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为其它国家少有,这是政治因素干预的结果。
因此,当前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讨论正转向多因素分析。
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该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不过,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
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
此外,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城市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可以起到制止或鼓励农民移入城市的作用。
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可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
如房屋、土地价格的制订,对木屋区或贫民窟居民的态度,对摊贩的管理以及是否设置职业介绍所等都会影响移民的数量。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离乡背井的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重新学习求职之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扩大人口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农村也需要调节,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f0208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0a.png)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意义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这个进程中,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意义,对于我们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城市政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推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组合。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着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厂和企业在城市聚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市。
这种人口的迁移不仅为城市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的经济活动日益繁荣,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其次,科技创新是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
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科技创新也提高了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压力。
再者,社会文化因素也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得他们更有意愿和能力进入城市。
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机会,吸引着年轻人追求更开放、多元和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观念的转变,如对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促使人们向城市迁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城市自身的发展上,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1d03f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8.png)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城市化是指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得到提升。
本文将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转移、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规模和数量的改变,还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管理、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求工作、教育、医疗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城市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城市面貌的改变,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展是由多种动力机制推动的,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动力机制:经济发展的推动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
城市发展的机会和资源比农村更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政策的支持政府的城市化政策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政府通过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相应的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刺激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意愿。
政府还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条件。
技术进步的促进技术进步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进城通道,也方便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教育和文化的吸引城市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9bccc22fad6195f312ba68c.png)
• 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吸引农村人口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 简单描述: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 是因,城市化是果。
•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1.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依次演进(轻工业-重工业-第三 产业) 3.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 4.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为什么说农村与农业发展是城市 化的原始动力呢?
• 城市化初期,农村为城市提供原料。 • 伴随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村为城市提供劳
动力。
为什么说规模化与积聚共同构成 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 市场规模大小决定市场投资。
• 积聚是企业或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 途径。
为什么机会和文明共同构成城市 对居民的拉力?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012013128 国贸一班 李齐超
课程框架
名词解释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以及他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简单概括为农村推力和 城市拉力,以及他们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 同作用力。 1.农村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 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 程 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 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End
Thanks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城乡人口迁移与集聚的规模效应研究
![城乡人口迁移与集聚的规模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7937250066f5335a8121a9.png)
城市调节机能
环
境空间生态承载力的限
制使集 聚的效应 下降 , 市空间 由集 中走 向扩散 , 城 迫使一 部分人 口从城
馈渠道 l 孬 正反
卜—— 城市控制性次系统 _ _
科 技
、
市 实体空间走向区 域基质 空间。 最大发挥城乡人口 迁移与集聚的规模效
提 出了城 乡人 口迁移与集聚规模效应 的评价体 系, 并从 3个方 面揭 示 了特 定区域 内城 乡人 口迁移与集聚规模效应的动 态变化。 关键词 : 市化 ; 乡人 口迁移 ; 城 城 规模 效应
中图分类号 :9 2 1 9 . C 2 ;2 1 7 1
文献标识 码: A
环境( 经济情 况, 如工资 、 市人 物价、 城 工商业发展 ) 秫 境 社 展
征表现 为“ 迁移一扩散” 这种类型分为两个阶段 : 阶段 , 型。 第一 城市 内部
空间的扩散 , 即人 口在产业 、 空间上 由城心地 区向 l间 市区和外同 市区 } J
的扩散 ; 二阶段 , 第 城市外 部空间的扩散 , 即人 口在产业 、 间上更进一 空
步地趋 向区域基质空间的扩散。
应, 就不能就“ ” “ ”就 “ ” “ , 城 论 城 , 市 论 市”而应把城市放到一定 的区域基
墼
车
垫 至 { 史 ! 丝
运
输
、
质空问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支撑, 从地区与区域上思考问题, 有机调节
城 多人 口迁移 与集聚 , 发挥规模敬应 , 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壁 垦
变动的数值。
2 城 乡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城 乡人 口的迁移决定 了城 市空 间的集 中与扩散 , 么又是什么原 冈 那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8e7c4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6.png)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提出启示。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我们将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如城乡迁移、区域迁移等,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
本文还将对国际人口迁移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那些在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针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启示和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定居模式,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迁移多因自然灾害、战乱等被迫性因素引起,迁移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短距离、临时性的迁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流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动因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各方面的因素。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 趋势与政策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 趋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1cb75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1.png)
三、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原 因
1、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在东北地区 得到快速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然环境原因: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贫 瘠,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人选择离开该地区。
3、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 口的迁移流动。一些人可能因为文化不适应、社会环境不佳等原因选择离开该 地区。
总之,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趋势和政策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趋势。然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以保 障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 引导和规划人口迁移和流动,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人口的 流入增加了对当地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当地资源的浪 费和环境的恶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人口的流入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经济活 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社会 文化的变化。
二、城镇化中后期人口迁移流动 形式的转变
1、流动范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人口的迁移流动已经从农村到城市,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出现了人口在城市 群和都市圈内部的流动增加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
2、动力机制:过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力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和发展机会。然而,在城镇化中后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们更多 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生活品质或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9ad217f01f69e31433294bc.png)
一、城市与城市化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周边地区。
3、直接的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间接的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4、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及各部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现象,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或扩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型城市化,不但包括非农活动的集中,还包括城市型景观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
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b3e80380b4c2e3f5727632a.png)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 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 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 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 发展和政局稳定。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 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 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关 的非正常状态。如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
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体现。
城市化三大标志: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 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 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 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根据1981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资料,不同经济类型的 国家,加权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总值与其相应的加权平均城 市化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相关关系,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农村消费的吸引力 , 吸引着人们从消费的目的出 发 , 为了满足消费和享乐的需要而涌入城市。 3 市场引力吸引着劳动力的集聚 城市是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工业、 商业的 发展, 产生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或者说城市 经济的发展 , 向农村发出了劳动力的需求信息, 从而 引起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聚集。特别是自改革开 放 , 城市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以来 , 以商业、 服务 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一直以较高的势头迅猛发展, 而第三产业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劳动力的吸 纳量很大。因此, 城市市场引力促进了劳动力市场 的发展和扩大, 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度城市迁移。第一 , 充分利用税收政策, 通过收取城 市建设管理税和城市人口增容税的办法以增加城市 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实际上也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 民 , 解决城市基本生活设施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困难 和投资缺口。第二 , 利用投资政策, 允许有条件的个 体工商户、 农村专业户到城市投资, 投资规模较大的 可以迁入城市落户, 这样也可以积累一定的城市建 设资金 , 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利用保险政 策 , 通过征收进城农村人口的人身保险、 意外事故保 险、 就业保 险等费用, 由 个人或用人单 位交纳保险 金 , 以解决进城已落户的人口或城市中长期合同工 和临时工的医疗、 工伤、 意外人身伤害等赔偿费用。 4 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 , 规范劳动力市场 就业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进城之后的经济 收入来源和经济活动去向。对于进城农村人口, 应 实行竞争就业政策, 通过上岗前考核和发放就业许 可证等办法 , 限制低素质、 低技能、 低年龄的农村劳 动力进入城市。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外来人口数量, 增强城市管理的有序化 , 保证城市社会经济、 生活环 境的良性循环。此外, 要在法律、 行政等管理手段的 指导和干预下, 逐步建立正规化、 标准化、 规范化的 劳动力市场 , 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手段, 实现城 乡人口之间的 正常迁移流动和人力资 源的合理配 置 , 避免劳动力在流向、 流量上的盲目性和波动性。 参考文献
一、 城市市场的引力
市场引力是城市规模扩展 , 城市经济繁荣 , 城市 功能增强 , 城市中心作用日益突出的重要动力机制 , 也是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基本动力要素之一。 1 市场引力吸引着商品经济的聚集和生产的集中 城市本身就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城市与商 业的发展是互为条件 , 相互促进的。在商品经济日 益发达的社会, 城市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对资本具 有特殊的吸引力 , 因为它能给资本投入带来更高的 回报率。城市对资本的吸引力引导着商品生产的集 中。现代化的商品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大都是在城 市里完成的 , 城市实际上就是商品经济中心。这一 中心的发展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 , 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 2 市场引力吸引并引导人们的消费 城市既是商品经济中心也是消费中心。城市的 生活水平、 生活条件相对农村较高 , 人们对生活质量 的追求驱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消 费品种丰富、 消费结构合理、 消费手段先进、 服务设 施完善 , 种种城市中先进的现化化成果形成了城市 14
城市科学
( t ) ( t ) % !( t )
M ( t ) = f ( d∃( t ) ) 式中 : E∃( t ) 指农村人口根据反馈 信息量来估 算的城市期望收入 , 它与城市实际期望收入 ( t ) ( t ) 有一个偏差 !( t ) 。 !( t ) 受到距城市距离远近、 通讯条件、 个人性格等许多因素影响。一般来说 , 乐 观主义者估算的期望收入与实际相比偏高 , 而悲观 主义者的估算期望收入偏低。 农民就是从城乡收入之间的差额上选择能够给 自己带来最大 经济利益的机会和地点 来进行迁移 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迁移选择, 是人口向城市 化运动进程中强调微观动力机制的根本动因。
城市问题
2002 年第 2 期
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可以合理地吸收和调配 农村剩余劳动力 , 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 , 促进 城市经济的良好运转。结构雷同 , 性能单调是目前 我国城市产业的一大弊病。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 要加强城市基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 并围绕主导产 业建立相应的辅助产业体系;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主 要产业。中国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巨大, 拥有 极大的市场空间。因此, 在人口城市化和城市迁移 过程中, 应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 基础上, 不断拓宽市场的服务范围 , 增强市场的活力 和吸引力。 2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系统, 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为亚 洲平均水平的 3 5 倍, 为美国的 20 倍, 远超出世界 平均水平。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生产、 生 活物质还处于比较贫乏的状况 , 农村生态系统的承 载力极为有限。目前我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实际 剩余劳动力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队伍, 而且这个队 伍规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极为有限的农村生态 承载力决定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 寻求新的就业 岗位和机会是他们的惟一出路。对于农村人口不断 涌入城市的现象 , 绝不能片面地强制采取堵截的办 法, 而要顺应!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的规律 , 不 断发展农村经济 , 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的生态位势 , 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之间的! 位差# ,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只有这样 , 才能减弱大量农村 人口急速涌入城市的势头, 使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 经济发展相适应。 3 充分发挥经济利益的导向作用 通过经济利益导向原则 , 利用经济手段和经济 杠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有序与适 ( 上接第 62 页 ) 场的建立必然给土地以更大的压力 , 因而, 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不可能通过一味地增加 道路供给加以解决。交通需求管理作为解决城市交 通问题的措施之一 , 对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拥挤和 事故等问题, 应该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但是, 我国 除个别城市外, 大部分城市尚未有交通需求管理系 统的措施。 今后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 方面: & 大力发展高效、 快捷、 方便、 安全、 舒适的公 共交通系统, 以减少私人车辆 ( 包括自行车 ) 的交通 16
三、 个人利益的选择比较
人口迁移既是一种社会行为 , 也是一种个人经 济利益得到满足的结果。而个体经济利益的选择比 较, 则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城市化的主 要动力 , 也是农村人口决定是否城市迁移的最重要 的影响因素之一。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曾提出了期望收入差额的 概念。他将一般用于项目评估上的! 收益 ∀ ∀ ∀ 成本# 分析法创造性地用于城乡人口迁移的个体决策分析 上, 提出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城乡 期望收入的差额。如果将城乡期望收入定义为: d ( t) = ( t) ( t) - ( t) 式中 : d ( t ) ∀ ∀ ∀ t 时期城乡收入的差额 ; ( t ) ∀ ∀ ∀ t 时期城市的就业概率 ; ( t ) ∀ ∀ ∀ t 时期城市的平均实际收入 ; ( t ) ∀ ∀ ∀ t 时期农村的平均实际收入。 上式中对于农村劳动者而言 , 当 d ( t ) > 0 时 , 个体选择迁移, 当 d ( t ) < 0 时 , 个体不选择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 城乡之间的期望收入差额 d ( t ) 越大 , 则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就越多。 即: M( t ) = f ( d( t ) ) , f ∃> 0 式中 : M( t ) ∀ ∀ ∀ 由农村迁入城市的劳动力数量;
四、 实现农村人口合理城市迁移的 对策
农村人口的迁移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 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此, 根 据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机制, 采取相应的对策 和措施 , 对于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城市迁移, 保证城 市的正常良好秩序, 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平衡协 调发展 ,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市场引力范围 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人口就业结构的变 15
总第 106 期
城市问题
2002 年第 2 期
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
谭文兵 黄凌翔
农村人口城市迁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人 口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以及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流 向、 流量等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 其中 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农村人口 的城市转移, 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 , 从社会的发展需 求方面去分析, 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 从个人利益的 选择比较上去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 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一 个重要导向。
二、 农村生态系统的压力
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和非生 物成分 , 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体系。无论是城 市生态系统还是农村生态系统, 其内在各构成要素 之间都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 , 都存在一个比例适 当的问题。从人口角度上来讲, 只有当人口处于理 想生态人口容量的时候 , 才能保证人口要素与其他 要素之间的协调, 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 相 反 , 如果人口过多 , 必然会在生态系统内部产生一种 对过剩人口的排斥力 , 这可以用人口压力系数来进 行阐述。 人口压力系数是用以反映一个特定人类生态系 统的人口压力状况的量化指标,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C = P / W ( 式中 : C 表示人口压力系数; P 表示 现实人口数 : W 表示人口容量 ) 由公式可 知, C 1 表示现 实人口小于人口容
f ∃> 0 ∀ ∀ ∀ 表示城乡劳动力迁移量与期望收入 差额成正相关关系。 上述公式说明了城乡收入差额是农村人口迁移 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 农村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和规模有增加的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 上述模型是建立在农村人口对 城市收入和就业概率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 也就 是农村人口所获取的信息与城市的实际就业、 收入 情况完全相符。但在实际中 , 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 尤 其是劳动力城市迁移 ) 还要受到城乡之间的交通况 况、 距离远近、 通讯条件、 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干扰和 影响, 从而造成城乡之间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偏差 , 对 农村人口迁移起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 , 农村人口 对于城市期望收入和迁移决策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 是非理性的。这一点实际上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目前 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涌向城市, 造成大城市流动人 口过多的原因。 因此, 对于城乡期望收入差额与人口迁移量之 间的数学模型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修正 : d∃( t ) = E∃( t ) (t) d∃( t ) ∀ ∀ ∀ 城乡收入 差额修正值 E∃( t ) =